道德的三个层次
Ⅰ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包括哪三个层次
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体系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它由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集版体主义道德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权民服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爱护公共财物、热爱科学和坚持真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五条道德规范,义务、良心、荣誉、幸福四个道德范畴及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三个特殊领域的道德要求所构成。
Ⅱ 急求!道德内在结构是由哪三个层次组成
我们实际上把古代传统道德理念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本体”层次,实际上是对伦理道德的最初根源和最高理想的抽象认识,包括道、德、王、圣四个最基本的范畴。无论道家还是儒家或佛家,“道”无疑是最高的范畴,天道、天理成了万有的根源和原则。“德者,得也。”“德”即是“性”,即是“心”,都根源于天道或天理,因此“道”、“德”二者构成了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据本体。“王”和“圣”分别指向目标本体的内圣境界和外王境界。在政治哲学和伦理上,国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就是实行“王道”而非“霸道”,而作为个体的道德人格理想自然便是成为“圣人”。
第二是“工夫”层次,是对社会礼教和个人德性的基本原则的概括,包括“礼”和“仁”这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其各自又分别在知行两个方面涵括诸多具体的德行概念。《礼记》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宋代李觏讲得更为明确:“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礼论·第一》)“礼”可以说是整个古代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和群体生活的最高原则,是古人对维持群体秩序与人际和谐的文化创造。至于忠孝、廉洁、谦让、直恕、正义等等,都只是对“礼”的原则和精神的一种遵循和具体体现。而“仁”则是立足于个体的道德完善和境界超越。“克己复礼曰仁”,自孔子第一次把“仁”从“礼乐”文化中独立出来,它就成为人的道德践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到宋明理学家更把“仁”提升为人格的最高标准。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因此,“仁”就是个人融贯宇宙万物、天下国家于自我的最高原则和理想境界。
第三是“本体-工夫”层次,这是对由工夫实现本体过程中的基本原则的把握。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之间的关系,通常认为,仁为至德,而其余四德是对仁德的体现。正如程颢所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显然,他把五者看做同一层面或同一维度的道德范畴,这一看法一直延续至今。事实上,从上面的结构图示来看,“智”和“信”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德行或一般的伦理原则,因为它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道德内容,然而却是所有具体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的必要条件,而其自身却是无条件的。“智”或者“明”就是道德主体对道德情境的认识与判断,是对道德行为的选择,简单说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和选择。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实现道德;没有这种判断和选择,任何行为都不能构成道德行为。而“信”或者“诚”则是道德主体对道德认识与实践的一种确信,表现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没有这种“诚”与“信”,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而只能是一种伪道德,一种最大的恶。这一点在《中庸》里说得非常明确:“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可以说,“诚”、“信”是一切原则的原则,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原则,相当于康德意义上的绝对命令;从本体之天道的角度看,是“诚”是“明”,从工夫之人德的角度看,是“信”是“智”;归结起来说,就是“中庸”的原则,“中和”的原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的这几句话充分揭示了以“诚明信智”为内容的中和中庸原则之体之用:既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又是一切德性的最终根据和最高理想,更是一切道德实践工夫的最基本的原则和衡量一切德行真伪的最终标准。
Ⅲ 哪位现代伦理学家将儒家传统道德分为三个层次
罗国杰将儒家传统道德分为三个层次。
罗国杰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人们的道德境界分为三个类型:自私自利的境界、先公后私的境界、大公无私的境界。属于自私自利境界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征是,一切都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私利为转移。他们的行为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唯一的要求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属于先公后私境界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征是,他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能注意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他们有自己正当的利益,但又总是以集体利益为重,为社会而诚实地、积极地、忘我地劳动,同时也要从社会领取应得的报酬。属于大公无私境界上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征是,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能以是否有利于集体为唯一准则,一事当前,总是先为集体着想,对同志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负责,概而言之,他们的整个言行,都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集体第一。
Ⅳ 哪位现代伦理学传统道德分作三个层次
为现代伦理学传统道德分作三个层次呢,那么就是道德,一定要是从孩子幼小开始进行教育家庭教育,学校与分三个部分
Ⅳ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包括哪几个层次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道德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
三是公私兼顾。
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无产阶级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5)道德的三个层次扩展阅读:
集体主义原则是与个人主义原则根本对立的。集体主义原则反对并谴责把个人利益凌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更不允许用个人利益否定国家和集体利益。
在实际生活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并不等于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三者的利益都完全相同。三者之间在利益上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一方面,要求国家和集体不断调整各种政策和措施,关心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尽量使他们的个人利益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也引导人们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保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Ⅵ 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最高层次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包括哪几个层次
1、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2、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包括三个层次:
3、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4、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
5、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Ⅶ 道德行为可分为哪些层次
法律分析: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百七十九条 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的,可以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损失的,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
管理事务不符合受益人真实意思的,管理人不享有前款规定的权利;但是,受益人的真实意思违反法律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的除外。
Ⅷ 个人的道德发展要经历哪三个层次
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原则层次
Ⅸ 简述个人道德发展阶段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征。
1、道德发展的各阶段都是一个“结构化了的统一体”,一个有组织的思想系统。
2、每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着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异。
3、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自然的连续顺序,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因而是旧与新的综合体。
4、每一个体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个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模式。
(9)道德的三个层次扩展阅读:
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样,应该以促进儿童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儿童的品德是一个发展过程,儿童是从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中逐渐理解道德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道德推理的发展。
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
基于这一道德教育观点,科尔伯格认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经常给儿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引起他们的讨论,激发他们向更高的道德阶段不断前进的愿望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