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云
A. 《道德经》与《金刚经》有哪些关系
《道德经》复---“老子”的处事,制以朴救文,以退为进。缺乏光明磊落的刚健。所以末流而重于用世的,成为权谋的一流。重于自修的,成为葆真全我的一流,末流而托于“老子”的,而不免“索引行怪”,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能不成为旁流了。
《金刚经》---是佛经。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由大彻大悟的自证,树立了伟大精神的佛教---正觉的宗教,一直提供与人类新生的最佳方法。对于宇宙人生的见解,从佛心正觉而流露出来的。到现在,永远是崭新而进步的---平等、民主、与自由的;合情合理的。我从佛法来研究,认为佛法是宗教,但是宗教中最高的宗教。而不能以神教的眼光去看他。希望宗教同人,对宗教有确实的信解,从本身的充实净化做起,唯有人类自身的新生净化,才是宗教的真实意义;才能促成社会的真正进步,实现宇宙的庄严清净!
佛教讲: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三世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自作自受!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六度、四摄。
有什么关系吗?《道德经》的道理不究竟,《金刚经》讲的道理究竟!
B. 道即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老子云,大道无亲,唯于善人。 客观规律是不与任何人有亲属私情,只有遵
很多的言论都是牵强附会的。大道无亲,不是道德经的原话。这一定是某个读了道德经自以为把握真谛的人自行对道德经进行的概况。
道德经有云:“道生之,德畜之……”又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还言“道常无名”。“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开篇更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万物皆是“道生之,德畜之”如何无亲?既然无亲何必生之,育之,又何必言“功身退,天之道?”再者既然大道无亲,也就无所谓唯于善人了。
更何况唯于善人本身在道德经中并没有体现,道德经有云: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可能还唯于善人。
C. 关于《老子》的“动静”的问题。。。。。。
刚好这几天我看了一些这样的东西,
说一下下吧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人把道叫做太极或无极,或太虚等等,所谓道生一即太极生两仪,如何生呢,便是动静,动为变,为有为,为正面的向上的东西,也就是所说的阳,而阴与之相对。
这是一个常规的分法,历来君子都是积极用世,推动世界的发展,这是动的力量,而隐者便要无欲,无为,以至静,不过动列、静都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罢了。
这样说明不明白?
D.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准确的说法,应该说成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对,不是“因无所住”。出自著名的佛教经典《金刚经》。简单地来说,这是一种“养心”的要诀或方法论,比我们现在日常从互联网媒体上获得的各种“心灵鸡汤”要管用得多。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教给他的学生须菩提,安住自心,降伏自心的一种非常好的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
E. 道德经云,九尺高台起于垒土,何为垒土,圭也。什么意思
台,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垒,把砖、石等重叠砌起来。
全句的意思是:
道德经说,九尺那么高的土台,也是在土上面堆砌土而建立起来的。
什么叫做垒土?就像【圭】这个字形,是在【土】上面堆砌【土】。
F.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是什么
1、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船,装载多与少取决于驾驭这条船的人的境界。
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不争,就是皮不与毛争。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有什么好争的?
3、研究国学从道德经入手,就是走捷径了。因为研究来研究去,也逾越不了道德经,而且高手都在民间呢。出名的那些都是:言者不知;高手绝对都是:知者不言。
4、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一句我觉得就是圣人与道合而为一,天人合一。1=100%,抱一,抱1.一就是全,无所不包。而失去了一,则天恐裂,地讲恐发,神将恐歇,万物将恐灭,侯王将恐蹶。
5、生活在二维世界的“毛毛虫”,如果它能知晓化蝶后的三维世界,或许这就叫得道吧。
6、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易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到这里都是相通的。他们的区别在后面,是二而三,还是二而四,这个值得商榷。
7、由三而二,二而一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由一而二,二而三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简单是本,复杂是末。两个方向,任君选择。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觉得悟道比较难,正因为我们走在一条从复杂到简单的路上。如果我们走在从简单到复杂的道路上,就会比较简单。
8、有人将道德经与易经来比较谁高谁低。如果A比B要高,那A争没必要争;如果A不如B,那么争也争不过B。道德经与易经流传了这么久,可以说兼容性相当好。你玩电脑如果两个软件不兼容,很快系统就崩溃了。
9、所谓不争就是双方都知道彼此的斤两,所以不争。争的情况只有一种情况: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浅,一定要争。是有人一定要跟圣人争,圣人不争不是争不过,而是没必要。
10、人作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经把人的因素看的相当重要,甚至于道,天,地,相提并论占据四分之一。如果一个人与道合一,则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每天走在路上,抬头看天,则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低头看地,则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间看人则知天人合一。
11、道德经云:圣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觉得这种圣人就是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只有这一种情况(天人合一),才可以寄天下与托天下。该圣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被褐怀玉。
12、关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是这样理解,该你说的时候你不说,这叫懦弱;不该你说的时候你乱说,这叫愚蠢。说话关键在于说什么,什么时候说。恰到好处就是最好的,。
13、关于语言,文字,不知是什么时候才有。在道德经没有诞生之前,道德经所说明的道理就存在,只不过被老子最先发现。
14、道德经中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孔子问他:我读这么多的书怎么还是没开悟。老子跟他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家都知道老子是当时图书馆馆长,谁都没他读的书多,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他才是真正的博学。但是后来他发现不读那么多书也一样能悟道的时候,他就告诉世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所以不要因果倒置,把老子的经验直接来用是不会得道的,学习是必要的。
15、“不逾矩”的境界,我觉得也是圣人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圣人那里是通的。所以孔子从根本上说,他到了70是悟道的人。孔子之前问道于老子,老子不可能直接告诉他:“不逾矩”就是我的境界。孔子到70悟道以后,才知老子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6、人类不管有多少发明、科技有多发达只能说明人类能做什么。当人类找到了他们不能做什么的时候,那才是人类的真正腾飞之时。
17、自胜者强。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是最重要的。不管世界怎么转变,只要把握了自己,就有无限可能。正所谓把握了自己就把握了世界。
18、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学道德经而学道德经,不能为了人前炫自己的学问而学道德经,而是往小了说为了指导自己的实践,往大了说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学。这样就会悟道快点。
19、关于视之不见名曰宜。我举个例子: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唐僧肉体凡胎,所见的妖怪都以为是好人。你是啥都无所谓,因为我唐僧有一颗向善的心,人和妖魔鬼怪都要普渡。这种功夫是其三个弟子无法比的。这才是大境界。
20、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有神通,只有唐僧是肉人一个。如果没有唐僧,三师兄弟1天就到灵山了。唐僧能成佛,因为他是肉身取经,最难,没他不行。
21、前几天看一本书,介绍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国家从来没有过灾祸。这个国家的国王听说有一个叫祸母的东西,想看看什么是祸母,结果后来酿成悲剧,亡国亡民。后果是自取灭亡。关于乱想问题的朋友,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天地之间有一个擎天柱,我们只需要享受这样的美满结果。但是有的人就会想:这个擎天柱怎么来的,他怎么就能够擎天的,把他打断会有什么后果呢?享受道。享受一,享受天地给我们的一切,就是我们需要做的。绝学无忧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22、实际上即使你不做到绝学无忧也是没有关系的。老子告诉我们要绝学无忧,那就是他已经试验过了,大家都不要浪费感情庸人自扰吧。
23、有时候道理很简单的:吃饭是吃饭,睡觉是睡觉。悟到这就成了。反正实证实修的,永远是自信有把握的,光是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行路难开路更难。老子的时代没有道德经,老子是一个开路人,前人开路,后人行路。路开都开好了,我们还不能够很好的走,这就是差距。
24、有的好人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有的坏人比我们想像中的还坏。
25、有时候是这样,比如邓提出的理论是前人没有过的,先不要去议论对错。能走出来,这样的就是很难得。别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换自己上去估计不行。我们将来每个人面前的道路肯定有很多都是没有经验可循的,需要智慧去判断。有些地方,一点都不能有差错。有些地方可以通融。关键是要有眼光发现,哪些地方是需要一丝不苟的,哪些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26、有些人犯罪违法就是因为他们是迷惑不解的,看不到看不透。看透了,那就是解脱者了。之所以不解脱,是因为有障碍。即使有佛菩萨随身,他们也是爱莫能助,关键靠自己领悟。法律不会因为一个人不懂法而违法不究。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信佛而违反了佛道而不受因果。
27、翟鸿燊说:好德如好色,德高鬼神惊。我觉得不好,如果说: 好德超色,德高惊鬼神。还可以。
28、道德经与九阴真经。九阴真经里第一句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估计是从道德经里借鉴的,弄懂了道德经,估计九阴真经也不学自通了吧。
29、拿到动枪的不是高手,通过语言交流的不是高手,高手都是通过“无”来交流。
30、倒连九阴真经的后果就是“欧阳锋-变成欧阳疯”。修道德经也一样,要边证边学,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经当做果实直接使用将不会有任何发现。
31、站在第一名的位置来争第一名,而绝对不要保第一名。
32、聪明的人制定规则,简单的人遵守规则,愚蠢的人违反规则。如果你做不到聪明,但是你可以做到简单。现在的人都是因果颠倒,人家佛陀和老子是在亲自证悟到道之后才有了佛经和道德经,现在的人却直接享用了果实,但是没经过修证。所以,连半个果位证到的都不多。
33、我看到到处都在说感恩,但是我们真正有过感恩吗?先说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产品的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拿走了,最后我们工人剩下的只有一点点。但是我觉得。我们首先就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虽然拿的少,但是还是要感恩原创。因为没有人家的创造,你连着一点点都不会有。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我们不仅不能创造,而且会对别人的创造嗤之以鼻。端正态度,创新才是超越的唯一出路。
34、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大多数人都是把生存当成了生活,懂生存容易,懂生活不容易。
35、追求幸福和富贵无可厚非,取之有道即可。如果为了追求财富而放弃了对身心的修炼,那就大错特错了。
36、如果《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搞懂了。其他章节不读而通。第八十一章搞不懂,其他章节通了也是假通。如果你在读《老子》的过程中,觉得老子是一个历史人物,那我觉得理解的还不够。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37、骂我的,前世我一定也骂过他;打我的,前世我一定也打过他;杀我的,前世我也一定杀过他。坦然的承受现在所得到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洒脱与自然。
38、如果你逆道而行,你将不会得道;如果你顺道而行,则会证得大涅槃。
39、阿基米德说,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
笛卡尔说,我要做宇宙的主人。
休谟说,我要教导人类。
康德说,给我物质,我将重新构造一个宇宙。
中国现代没有思想家,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伟大的格局。而伟人的出现或许只需要1句话,我们有吗?
40.一通万通,但是一要求必须是精品。
41.怀着感恩的心态来学习。老子把这么好的感悟心得《道德经》来跟大家分享而无所求,可以说做到了生而富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2.第一句话:世智辨聪。第二句话:未见言见是大妄语。第三句话:道法自然
43.大象战胜蚂蚁给狮子老虎看会得道嘲笑;蚂蚁打死大象给狮子老虎看会得到的尊重。
44.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沉淀的过程。学习沉淀空杯再学习再沉淀再空杯。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养成好习惯。这就是空杯心态的习惯,以空杯心态来生活和学习的朋友,几乎是不可战胜的。
45.当你超越别人的高度的时候对他还是要保持一颗尊重的心,因为你如果你以后掉下来,还要经过那个地方,聪明人都知道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46、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剧本,在各自的生活中大家都是响当当的男一号和女一号。干嘛要给别人当配角呢?别人的剧本可以看,但是千万不要演。演好自己就好。比如《道德经》是老子的剧本,别人能演吗?大家看明白就好了。
47、圣人被褐怀玉。什么才是价值。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外面都有一个椟,其内在有一个珠。具体珠子重要还是盒子重要,不言自明。所以虽然圣人被褐,但是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用汽车洋房去跟他换,那好比用石头跟黄金换差不多。盖茨可以富可敌国,但是圣人富可敌天下。不可同日而语。
48、圣人解决掉用钱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富人解决用钱能解决的问题。而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
G. 老子的《道德经》是如何论道与德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版以权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摘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
据我理解为:老子的理想状态为:据已为道,道法自然,道在善利万物而不争。实在是实行不下去了,就只有求德、修德以化之;再其次是,求仁;再次是,行义;再再次是,克已复礼。但这都不算作是完全拥有道了。有道,不必讲:德、仁、义、礼的。道为上,德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