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学论文

立法学论文

发布时间: 2020-12-17 11:13:01

⑴ 急求立法学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及大陆法系三阶段式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都有其利弊。本文从评析这两种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出发,并以犯罪客体为主考察了我国犯罪构成四要件,进而将我国的四要件说与德日三阶段说进行整合,提出完善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体系的观点。

主题词: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违法性 有责性

近年来,改革并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呼声日益高涨,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问世,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动摇,构建新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呼之欲出。

一、对传统犯罪理论的评析

犯罪构成是一个抽象的法律概念,就其实质而言,大陆法系国家认为它是类型化的观念形象,英美国家将其看做一套规则体系。相同点是,它们同属于主观的形式范畴,是一种人为的工具,服务于人类认识客观犯罪现实的目的,试图对纷繁复杂、变幻多端的犯罪现象形成有规律的理论范畴。

我国传统的“耦合式”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构成。这种一元的犯罪论体系在直观上并不反映认识犯罪的逻辑过程,具有静态的特征。其缺陷在于:1.它难以包容一些合法的抗辩事由问题,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胁迫等。在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中,违法性不是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而是作为犯罪的特征而确立的,至于违法性阻却事由,也不是放在犯罪构成的范围内,而是作为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加以确立。如果一个行为人出于正当防卫的目的而造成正在进行行凶的不法侵害人死亡,根据刑法规定他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我们依据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来分析,在犯罪客体上,行为人侵犯了为刑法所保护的人身权利;在犯罪客观方面,具有杀人致死的行为;在犯罪主体上,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在犯罪主观方面,行为人的杀人行为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人的行为充足了犯罪构成四要件,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其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结论。这导致犯罪构成理论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于人类认识犯罪、作出定罪判断的工具作用。2.不利于发挥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由于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具有耦合式的逻辑结构,在应用该理论分析某一具体犯罪时,往往通过对四要件的逐一遴选之后,就可以在认识阶段上一次性的得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结论,而没有进一步的违法性、有责性的排除分析,失去在定罪过程中应有的谨慎,未免有扩大定罪范围之嫌,不利于限制司法权,保障被告人的权利。

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 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构成。其三元的犯罪论体系虽然较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显得繁琐,但直接反映了判断犯罪成立与否的动态认识过程。现代大陆法系构成理论在经历了古典派的犯罪构成论到新古典派的犯罪构成论,再到目的主义的犯罪构成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体系日益繁琐的缺陷也随之更加明显,表现在:1.对同一要素的重复评价。如故意和过失既是依据该犯罪构成理论进行第一次筛选的构成要件的要素,也是第三次筛选-有责性判断的责任要素,虽然这样体现了定罪过程应有的谨慎,但这样的重复评价容易出现一个紊乱的认识过程。正是这一缺陷,导致了就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这一基本问题,目前仍存在“构成要件要素说”、“构成要件要素、责任要素说”和“责任要素说”的争论不止。 2.可操作性不强。一方面,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与中国不同,因此,直接照搬其理论应用于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时,不符合我们的思维推理习惯;另一方面,构成要件既是犯罪的类型,又是违法的、责任的类型,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三要件各自所包含的要素体系庞杂,之间的区分不明显,因此,在实践中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而透彻的理论指南,缺乏可操作性。

⑵ 求立法学论文_论中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楼主,可以参考:

我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我国的《立法法》是一部规定立法规则、确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级”和“法律监督”四大问题。立法立法必须严格执行《立法法》的规定,坚决克服“立法不法”的现象。
立法是法治的关键和核心,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立法权力,有效规范行
政权力的运作,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公平、正义、自由、
秩序等价值目标。实质意义上的法治不仅要求法的权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
价值,而且强调立法对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追求、法的内容的合理性等法的实
质理性。法治已经演进为一个综合概念,它融汇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诸
多价值观念,包含着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权力制约、司法独立、立法等丰
富的制度意蕴,其核心则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几个世纪以来,法治理论与实践
对政府权力予以高度关注,这与立法权力作用范围的广泛性、与人们生活联系的
直接性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以来,立法权在很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极度扩张的事
实,不断提醒人们,对立法权力的制约是国家权力制约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立法尚处在初级阶段,立法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
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因此,立法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
度变革。当前,我国立法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些立法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
领导干部的观念与立法的要求不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
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
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
又重新滋长。”由于我国缺乏依法治国、立法的传统,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
淡薄,特别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观念或思想,严重阻碍着立法的实现。它们是:
第一,人治观念。有些立法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对立法重要性
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视,总认为立法不管用,按法定程序办事太麻
烦。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立法还多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并没有真
正落实到行动上;有些领导干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置法律于不
顾。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观念。有些领导干部往往把自己摆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
位置,总习惯地认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记了自己同样需要接受法律的约束,从
而无视法律的规定。第三,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将法律仅视为一种治人的工具,
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标价值观念。甚至认为,当对自己有利时就拿来适用,对自己
不利时就不执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立法观念的根植和立法方略的推
行。
因此,实行立法必须要大力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重点是抓好各
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立法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建设,切实地进行为依法
立法所要求的观念更新。
1.树立法治观念。为此,必须明确:第一,宪法至上。法治的实质是宪治,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体现,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灵魂。
第二,法律具有极大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不允许有超越
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法大于权。任何人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
法、以权废法。第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树立权力制约观念。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被滥用,必然导致腐败。
这是人类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3.树立人权观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的执政党,必须把保护人民的权利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
最讲公平、最重视保护人民的权利。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讲人权,高举人权的旗
帜。
4.矫正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并重的观念。
将法律视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的同时,结合法律目的,把立法、依法治国
的重心转向人民权利的保障及正义的实现,应是我国实行立法、依法治国的
策略选择。
二、在立法立法方面,有关立法立法空白
较多,所立之法缺陷较大
目前,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国家
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与改
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立法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立法管理
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现存的
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使立法执法者难以适从;有些法律、法
规的一些条款太原则,不便操作和畸轻畸重;还有一些法律、法规对某些立法机
关设置的职权过大,尤其对自由裁量权,往往规定的幅度过大,并且没有顾及到
公民权利一旦受到侵害后的法律责任,容易造成少数立法执法人员毫无顾忌地滥
用立法权;立法程序法律制度很不健全,没有实现立法程序法律化,严重影响了
立法机关的立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立法法律体系,为立法创
造法律条件。
首先,必须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当前,
特别要抓紧制定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和救济、
规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解决在建立商品市场、原材料市场、金融、资
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执法依据不足的状况;改变实施细则滞
后、法规不配套现象,尽可能使法律法规及规章同步出台,并加强立法解释工作,
使法律规范更加适应实际,操作性更强,以解决有法难依问题。
其次,注重立法质量,纠正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立法质量的倾向。法律、法
规的生命力在于其质量。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的许多法律文件修改过于频繁,并
且有些在实践中难以施行,问题的要害在于立法时,立法者对该法所调整的社会
关系缺乏科学而精细的调查研究,或者着力于通过立法解决本部门的编制、级别、
经费及其他种种具体问题。应当看到,一个法律文件制定得成功与否以至于最终
能否被有效地施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法是否正确而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
众的意志和利益,以及它所要调整的那部分社会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立
法必须提高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使法律充分体现民意,与社会生活相一致,符
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防止立法中渗入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而影响法律的全
面、公正和完整。同时,避免各种规范性文件在调整社会事务时发生重复、冲突
或疏漏,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再次,抓紧制定立法程序法,改变立法程序缺乏法律规范的现状。可以说,
离开了立法程序法,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立法。
最后,立法要依法。
三、在立法执法方面,现存的立法执法体制不顺,
影响了法律、法规与规章的执行效果
现存的立法执法体制不顺。具体表现为:第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从法
理上说,执法主体只能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企事业单位不
能拥有执法权,然而目前立法执法主体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并不少见。以
政企不分为例,工商部门管市场,又办市场;城建部门管理城市建设,自己也搞
城市建设,并进行自我质量监督;种子公司既是种子的生产经营者,又是种子生
产经营的管理监督者,等等。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人为形成监督
不力。第二,立法执法部门纵向集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相互之间缺乏协调
配合,结果造成执法工作形不成合力,相互掣肘,办事效率不高。第三,管理系
统交叉过多,职责不清。如对个体户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卫生等
多家执法部门,由于对同种法律行为有多种不同执法依据的交叉,客观造成立法
执法者不作为、乱作为或难作为。与此同时,我国立法执法队伍建设虽然经过多
年努力,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整体素质仍然不高。目前立法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
少,如越权执法、不作为违法、随意执法、乱施处罚等问题的出现,既有不懂法
而出错的,也有滥用权力而违法的。
因此,必须理顺现行立法执法体制,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
讲求实效的原则,走综合执法之路。要积极推行立法执法责任制。1997年,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立法,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
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立法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通过明确政府机关法定
立法执法职责,健全立法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落实立法责任追究机制,实现规范
立法执法行为的目的。立法执法责任制,要力求做到实际、简明、准确、可操作
性强。具体推行时,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清理立法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依
据和执法权限,切实减少立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努力提高立法
效能;二是确定执法岗位,分解执法职责,严密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标准,切实
改变过去那种执法岗位不清,职责不明,权力行使层级之间“上侵”、“下夺”、
“左挤”、“右占”,相互扯皮、揽功诿过的现象,有效地规范立法机关内部管
理秩序,提高立法效率;三是架构执法评考体系,突出执法效能评估,完善立法
责任追究机制,将立法职权的行使与执法人员的年度考核奖惩紧密挂钩,实现行
政权的规范运作。
同时,要提高立法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其关键是要坚持“公开、平等、竞
争、择优”的原则,健全对立法执法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职、辞
退等具体制度,突出严字,严格管理,严明纪律,赏罚分明,形成“能者上、平
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机制。
四、在立法监督方面,现行立法执法
监督体系乏力,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对立法权力的监督制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权力机
关的监督、审判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立法机关自身的监督、党的监督
以及新闻舆论、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等的社会监督。应该说,我国
的监督体系是比较全面和严密的,它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实践
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立法
权力监督乏力和监督体系存在缺陷。这其中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监督机制上
的原因。立法方面,主要是缺乏监督的法律规定,以致使人民群众等一些社会监
督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落实。监督机制上,主要表现为有些监督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直接影响其监督作用的发挥。例如,作为立法系统内的专门监督的立法监察,由
于它与立法机关有着立法隶属关系,使得这种监督在实践中很难真正履行其监督
职责,以致弱监、虚监、失监现象相当严重。还有,立法复议也存在着一些亟待
解决的问题。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烦、推诿等不愿受理立法复议申请的情况还在
相当程度上存在,在立法复议决定上,还存在该撤销或者变更而维持的情况,上
下级之间“官官相护”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等等。
因此,必须强化和完善立法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严格、公正执法。首先,
加强权力机关对立法执法工作的监督。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尽快
制定《人大监督法》。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选举和任免干部时,应该把是否具
备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否依法办事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在听取他
们的述职报告时,应把他们领导的地区或部门的执法状况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
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通过听取和审议所在政府和单位实施法律、法规工作报告以及
组织代表检查、视察、评议执法工作等形式,督促立法机关做好执法工作。其次,
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团体、人民群众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也必须努力落到实处,
使它们共同服务于人大监督这个中心,并形成监督合力。
综上所述,我国要实现立法,必须革除一切与立法的要求不相适应
的旧观念,必须进一步完善立法法律体系,必须理顺现行立法执法体制,提高执
法队伍素质,必须强化和完善立法执法监督机制。惟其如此,才能为解决我国依
法立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创造条件,不断推进立法的进程,实现依法治国的
宏伟方略。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http://www.drcnet.com.cn/ 12/04/2003

热点内容
民政局的离婚协议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09-20 18:32:40 浏览:322
家司法解释 发布:2024-09-20 17:37:18 浏览:281
支付宝转账法院 发布:2024-09-20 16:23:57 浏览:578
社会工作中级法规试题 发布:2024-09-20 08:01:39 浏览:13
每个月休息八天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09-20 08:01:05 浏览:69
百万网民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发布:2024-09-20 07:35:27 浏览:727
私人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09-20 07:29:00 浏览:61
贵州省计划生育条例2017 发布:2024-09-20 07:07:36 浏览:762
司法考试超难 发布:2024-09-20 06:50:01 浏览: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为 发布:2024-09-20 06:45:48 浏览: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