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大学生网络道德

大学生网络道德

发布时间: 2020-12-16 17:23:55

1. 大学生应当如何合理使用网络并遵循哪些网络道德

1、不得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

2、不得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

3、不得破坏计算机数据、程序。

4、不得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性程序。

5、不得利用计算机实施其它犯罪。

6、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1)大学生网络道德扩展阅读: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信息产业部2000年10月8日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以下简称电子公告服务),规范电子公告信息发布行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电子公告服务和使用电子公告发布信息,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电子公告服务,是指通过电子公告栏、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互动形式,向互联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条件的行为。

第三条开展服务活动,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并接受监督检查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

第四条。使用电子公告服务系统的互联网用户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对发布的信息负责。

第五条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和计划提供电子公告服务,特殊应用或特殊备案时应当申请电信监管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信息产业部授权的商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的或非商业性互联网信息服务。

的的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机关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经检验,批准或备案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在指定的时间内,特别是表明营业执照或备案文件;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或者不予备案,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六条电子公告服务的发展应当遵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2. 大学生应该遵守的网络道德与法律规定有哪些

大学生作为新的一代,与互联网的联系最为密切,在日常的网络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专网络道德与法律属规定有以下几点:

1、不得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

2、不得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

3、不得破坏计算机数据、程序;

4、不得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性程序;

5、不得利用计算机实施其它犯罪;

6、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2)大学生网络道德扩展阅读: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已,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

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3. 求一篇5000字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一篇5000字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这里也打不下呀,建议你自己上知乎查找。

4.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原因的分析有哪些

文分析了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的具体表现,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内分析了引起道德失范容的原因:互联网的不太友好及自由;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分离及去个性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制定出网络法律、培养网民自主道德意识和改变的道德教育等方式。

5. 大学生应有哪些网络道德

所谓网络道德,是来指以善恶自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
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
网络道德的特点是:自主性 、多元性 、开放性

6.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论文范文

网络道德是信息网络社会的时代产物,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伴随网络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的生力军,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生活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学习生活,也影响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互联网在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显现,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德育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的网络活动往往缺乏外部监督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负面影响,上网成瘾、沉浸聊天、痴迷网游、浏览黄站、扮演黑客等问题已是司空见惯,近年来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正常学习或被勒令退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术欺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在高校时有发生;社会不良现象与西方消极文化通过网络对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直接影响。针对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化解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1 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带来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在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的同时,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把网络建设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平台。各高校应着力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站,以及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类网站,在校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通过 BBS 、聊天室、交互式界面、联网点播直播等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网上正面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责任感。不断充实德育的内容,注重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积极预防网络道德失范,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孤僻、固执和不合群等网络心理障碍。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使其充分树立网络道德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主体性意识和责任观念,明确网络只是自己掌握和利用的技术工具,而不是沉迷其中不能自控,明确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为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不得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否则就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接受道德的谴责与法律的制裁。
网络社会多元价值共存,各种信息充斥,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科学甄别和道德选择能力,使其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正面信息,不传播、不制造有害信息,为绿色网络、文明网络建设作出贡献。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自控能力,使其自觉抵制网络有害信息的诱惑,主动承担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道德环境。
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调适,塑造健全人格,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避免双重或多重人格等人格异常的发生;在发生心理冲突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防止受到网络犯罪的侵害或自身走向犯罪;正确认识网上情感问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处理网恋问题,避免道德失范和情感失调。
课堂是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平台,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设“伦理学和互联网”、“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专门课程。国内高校可以借鉴有关经验,开设类似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在“两课”中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整体德育功能,将网络道德教育贯穿于相关课程,如在计算机技术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会技术的同时,树立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意识和习惯。
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是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要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吸引和集聚效应,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及消极思想的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加强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网络道德的交流与讨论,通过活动促进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思想上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和评判各种网络问题,通过亲身参与,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
高校要及时向大学生推荐好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上网,用科学、文明的信息感染学生,营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发挥聪明才智、开展创造性学习的舞台;提倡读书、上网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点击名师和精品课程,进行学术探讨、思想交流、知识获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启发、释疑、解惑。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在校园网中充分体现学校的宣传文化规划与活动部署,设立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置内涵深刻、形式丰富的专业学术主页,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易操作性的中文软件,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其理论素养与文化品位。
3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道德失范。同时,由于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大学生相应地缺少法律的保护,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要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2004年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要求:“校园网BBS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要加强对校园网BBS的规范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对有害信息防范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对有害信息蔓延、管理失控的要依法予以关闭。”此后,国内许多高校校园网BBS开始按照实名制进行操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高校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探索对校园网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与网络有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校园网络的运行。要明确网络监管的责任部门和相应的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学校BBS、个人主页、博客及其链接的审查和管理,并落实实名登记制;对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法律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化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需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相关技术,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通过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要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时填补网络漏洞,最大限度地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4 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网络道德规范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依据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遵循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并适用于网络实践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网络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高校应在法律规定和一般性道德规范之外,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通过明确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制定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可以将网络道德指标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直接与学分挂钩,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
5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制度
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在当前公众的网络规范意识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应把重要、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纳入法律,融入管理制度,对那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应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面对我国网络建设的严峻形势和迫切需要,各种网络法规、条例相继出台。目前,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对网民的行为作出严格的规定,对净化网络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还难以对众多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全面的约束。因此,要加快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制度,尽快制定出更加细致与更具操作性的相应法规,防止和打击相应的网络违规行为。同时,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煽动、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打击和惩治力度。

7. 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

网络社会需要青少年具有较强烈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做到能大胆地专走进网络,又能属适时的走出网络,才不会被网络所吞没。而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较差。因此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也的确不容乐观。许多中小学生或迷恋网络游戏、或热衷于网络聊天等,以至于荒废了学业。

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另一方面要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采用与孩子一起上网或其他技术手段,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使用强制手段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3、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在网络社会,一些品质低下,别有用心的人针对青少年好奇、抗诱惑力差、警惕性差的特点,往往把青少年作为侵害的对象。现实情况中这类事件也时有发生。

所以加强学生在网络世界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重要。而这一点,也是我们所忽视的。在学校德育内容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网络道德教育发展需要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应及时结合当时的媒体的报道,教育学生不要轻易的在网上公布一些有关自己的真实住处等基本操作规范,给学生补上这重要的一课。

8. 、、急需要“当代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道德自律”正文 1500百字左右、、

[摘要]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行为失范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失范;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良序运行之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表现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

1、道德意识弱化。本我意识张扬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2、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3、传统道德规范受挫,道德行为失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

任何社会道德包括网络道德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价值凝结物,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的。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只有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成为公民个体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所具有的特殊道德素质和道德应付能力,网络道德才能发挥其调控或规范的功能。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弄清其根源。当代社会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较为复杂,涉及网络自身、网络行为主体自身及其外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2、大学生自身及其外部教育环境的影响
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最大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他们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规范的真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对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应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难以把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一般都处于学校以及家庭等相关群体的监督之下,社会规范对其行为也有着明确的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失信行为的出现。网络创设的虚拟自由的时空是实体社会的延伸,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它不但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种种规限,在时空上延展了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因此,教育视野已不再局限在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班级、学校,教育时间也不再受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这种教育对象活动时空的拓展,使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因素增加,也使教育成效面临着不确定性。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知识的迅速可得性使得通过控制知识来确立权威的传统不复存在,以往凭借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也在无形中消解。这样,学校和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日渐弱化,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面临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现实日益呈现出滞后的一面。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对策思考

网络道德缺失不仅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当前和谐社会建设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1、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2、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在当前人们的网络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网络道德建设的目的。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应当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尽量地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公众的各种守则、公约中,对那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应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对于促使社会成员养成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规,对网民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现有的法律、法规还难以对众多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比较全面的约束。因此,当前依然要将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尽快制定出更加细致与更具操作性的相应法规,以防止和打击相应的网络违规行为。

3、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9. 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给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
网络拓宽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和手段,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借助网络可以及时获取丰富的知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开拓大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开发大学生内在的潜能。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既开阔了思路和视野,又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网络给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
网络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而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主要表现在:(1)网络的个性化,易导致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2)网络的虚拟性易使其成为学生逃避现实的场所,并沉溺于其中。对于学习压力相对较轻,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的学生,以及由于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选择在网络的虚拟社区中寻找位置,以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无疑加剧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客观原因。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大学这个时期正是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正以极快的速度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重视与加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和宣传是必要的。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
今天的互联网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其中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而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18岁以下上网的学生占17.6%,18岁至24岁年龄比例最大,而其主体则是大学生。
以上一系列数据和调查表明网络和现代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拥有多元化和多样性,不同的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强烈的撞击在一起,以及部分不良的内容充斥在网络上,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突击尤为严重。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取得的成绩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将产生重大影响,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得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网络的兴起,使世界的沟通,信息的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信息时代“地球村”已成为现实。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它既能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改变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素质。(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有所减少,网络道德意识有所加强。社会媒体首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担负积极宣传的导向作用,又揭示网络生活中的非道德的危害性一面,也积极阐释网络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及其长远的发展前景。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之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观念落后和意识的薄弱。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另一方面是非标准淡化。在调查对网络黑客的态度时,有17%的大学生崇拜黑客,26%的大学生认为黑客不需谴责,这从侧面上反映出随意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的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道德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2.网络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和管理的滞后。就当前来说,开启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呼声已越来越高,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都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但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并未真正形成,也就是说尽管社会、学校、家庭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很高,但还未真正形成政府牵头,各部门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各自为政的状态明显,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未能体现。
3.网络心理教育的缺失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网络心理。国际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教育能为情感教育开方便之门。然而,历史偏重于认知教育、忽视情感教育的倾向,在目前的网络教育中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这种倾向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常容易形成大学生的亚健康心理。
4.网络道德教育的立法管理滞后,缺乏有效保障。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道德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系统化,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三、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1.教育者应加强大学生道德的规范功能。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控力量,在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都是通过网络道德规范的宣示来进行的,都包含着规范性的意蕴。因此,教育者应以这种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调节,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性。
2.教育者应加强大学生道德的调节功能。在网络时代,网络与人类个体、社会整体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它不仅需要运用正确的科技政策、法律和一些行政制度、措施来调节和处理,还必须依靠思想道德的因素来加以自觉地调节,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系统性。
(二)健全网络教育机制,加强网络教育,为大学生网络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长期以来,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依据是其行为表现,而实际上思想观念是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并且更具有隐蔽性。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情感和品性修养等方面的关注缺乏深入。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新课题,它涉及的面较广,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众传媒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构造新的教育模式。
(三)做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大学生具有网络道德责任感和自我教育性。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比其他人能更快地接受新信息,传统方式的教育功能相对弱化,道德传递效果逐渐减弱,“见异思迁”的机会明显增多。因此在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多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不去违背社会道德和亵渎文明。同时,在网络时代,要善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大学生一定要做到自学、自护、自辨、自制和自省。
(四)加强网络管理体系,构筑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1.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它将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冲击。学校教育者应及时关注网络发展的动态,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形成一种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文化氛围。
2.家庭也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上网的时间和地点也主要是在校外的家庭或网吧。因此,随着网络的发展,家庭也将对网络道德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家长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驾驭互联网的办法,并主动改变观念,与时代同步。
3.发挥社会作用。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社会对于网络道德内容的建设、管理体制上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界定网络社会道德内容,实现未成年人自律,是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加强立法,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根据现在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的现状来看,我国有必要建立和健全有关信息保护法、通信法、软件法等相关法律,及时完善法律条文,以保障互联网安全、健康、高效地运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网络经营者也有责任和义务监督大学生上网,禁止他们利用网络查阅不健康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对待网络信息,而且还有利于净化网络管理环境。
总之,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网络世界诱惑无限,我们对于网络世界只能勇敢面对。在五花八门的网站和网络资源面前,我们不仅要教会大学生应怎样使用网络,还要教会他们具有辨别和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还要争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网络教育工作的支持。一起携起手来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美好明天创造一个新天地。

热点内容
2017年新新婚姻法 发布:2024-10-18 22:14:41 浏览:942
中国行政法治的趋势 发布:2024-10-18 21:21:16 浏览:480
汝阳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4-10-18 21:06:55 浏览:477
德日刑法学派 发布:2024-10-18 20:33:23 浏览:837
道德实践每日感悟 发布:2024-10-18 20:13:42 浏览:620
欧洲的婚姻法变迁 发布:2024-10-18 20:11:37 浏览:145
2021经济法基础变动 发布:2024-10-18 19:31:55 浏览:903
森林防火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发布:2024-10-18 19:15:24 浏览:959
经济法小税种征税日期 发布:2024-10-18 19:02:04 浏览:281
法规书籍有哪些 发布:2024-10-18 18:37:46 浏览: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