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道德
『壹』 如何理解个体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道德发展过程
道德的他来律就是一种道德规源范的外在约束力,指道德主体赖以遵循和 行动的道德标准,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道德他律的含 义:确认了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行为主体按照道德行为规范实施 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主体的内心意志与外在表现不相一致。道德他 律的特点:具有普遍的外在的社会约束性、具有外在的社会导向性、具有 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具有过渡性。 道德的自律,就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 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 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 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贰』 道德自由在于顺从什么
我认为,道德自由应该顺从客观事实!
道德自由是指人们独立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的意志和能力。亦指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度完满的境界。道德选择和决定的向由或意志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前提。许多多唯心主义思想家把道德由看做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的绝对意志自由。康德认为作为人的实践理性表现的善良意志是必然性支配的超感性的道德律令。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人的选择就是“自己给自己规定动机'决定作恶的是我自己,想去行善的也是我自己。“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唯心主义者肯定道德选择的自由,肯定人的责任,有合理之处,但把道德自由看成脱离社会规律的随意选择,导致唯意志论和个人主义。
『叁』 康德哲学里,自由对现实道德意味着什么请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觉地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关于自由的叙述是他对于道德标准问题的阐述的铺垫
『肆』 道德的自由法则
一切不侵犯非己自由的自由都应受到保护,也就是说不能刻意欺压别人,也不能回让别人故意欺压自答己。
这条法则是自由主义者提出的检验一切道德规范的标准,不符合这条规则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隶道德。换句话说,只要是与他人无关亦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为,不应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邪恶的、可耻的,不应该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舆论谴责。
『伍』 从道德与法律两个角度谈谈对自由的理解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报告,其中的一些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过马路闯红灯”,“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诚实意味着吃亏”等明显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表示“难以评价”。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正是我们当中一部分同龄人对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认识模糊甚至错误所致,正说明他们没能坚守住心中的道德律。
不得不承认,有些青少年,在花花绿绿、充满诱惑的现实生活中,丧失了心灵的纯洁、放弃了道德的底线,最终迷失自我、走向罪恶。原因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守住心中的道德律。比如网上那对最近迅速窜红的“90后贱女孩”孪生姊妹——包包与阿紫,不就是以恶俗博出位、靠犯贱换成名的典范么?
要知道,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非取决于其容貌、衣着、金钱、地位等外在的东西,而取决于他的头脑、观念、精神、品格、爱心、气度等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取决于他的躯壳里到底装了一副怎样的灵魂,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中的道德律!
197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说:“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哪怕你会被踢掉牙齿。”德兰修女用自己的一生,将爱心撒向世界,用善良普渡众生,用微笑去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痛。她的善行,她的义举,使她被誉为穷人的圣母,善良的天使,并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女神、天主的化身。这都是因为她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次汶川大地震中那么多年轻而伟大的老师和同学,灾难猝临,生死瞬间,不约而同,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舍己救人!他们心中那崇高伟大的道德力量,感天动地、惊鬼泣神,高山仰止,日月同辉!
“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正如希腊诗人乔治·赛福斯的这首小诗所说,我们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洁白,坚守住自己的芳香,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陆』 你认为道德与自由是不是冲突的
道德和自由不是冲突的。自由是一种相对范围的自由,并不是没有限度的自由。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好的,能把握自由的度,但是没有道德的人,却能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把自由无限的放大。
『柒』 谈谈如何处理好道德与自由的关系
坚持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注重道德的非法律化和教化功能。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而是应该加强道德建设,注重道德的约束力和教化能力。
(7)自由的道德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教导人们认识个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行为。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捌』 康德哲学中,道德和自由是什么关系啊 康德主张有限制的自由,但是为什么他说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1、第一问:道德和自由是什么关系?在你的第二问中有答案:即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2、为什么自由是道德的基础?因为只有自由意志,才能成为道德责任的主体。举例来说,如果主体没有自由,就像在自然界中一样,只能遵从自然律,比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那么此时,那个饿了、渴了的人抢了别人的食物和饮料,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因为他没有自由、没有办法,只能遵从自然律,像一架机器,他怎么能为他的行为负责呢?
3、但是,人在实践(康德哲学中说的实践通常指道德行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的实践不同)中,虽然有像第二条所说的那样的人,但却永远也会有相反的例子,就是当他饿了、渴了时,不但不会抢别人的食物、饮料,相反,往往还能将食物和饮料让给更需要的人。这个时候,这种人显然不是遵从的自然律,而是遵从自由律,或者说道德律。一般来说,道德似乎有强制的意味,但康德认为这种道德律是自己选择的、自己立法的,因而同时又是自由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他的行为才有道德意义。否则,即使他做了好事,但是如果一个人生来就注定只能做好事,那么,他的所有善行又有什么道德价值呢,只不过是只能如此、没有办法罢了,说不定他不想做好事,但无法反抗,仅此而已。正是因为如此,康德才说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4、其实,第2条和第3条中的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这是当时启蒙主义运动的共识)。也就是说,第2条和第3条中的人都既有行善的自由,又有作恶的自由。但前者最终服从的是自然律,没有表现出真正的自由;而后者对于自然律却并非被动地服从,因而才能将其择善而行的自由实现出来。
5、因此,在康德看来,第2条所说的那种人,只知道服从自然律,是不自由的,其表现不足以配得上一个真正的理性存在物。只有像第3条那样,才是自由的人,真正的理性的人。
『玖』 简述自由主义的道德权利
自由主义为坚持个人主义而削弱了人们的共同体归属感;为坚持权利优先立场而淡化了人们对美德的追求;为坚持国家的道德中立性而抑制国家在道德中的教化作用。一味坚持前一方面的价值有可能导致道德平庸、甚至道德滑落的社会状况,这不是自由主义的初衷。自由主义面临道德两难困境。
面对保守主义和共同体主义者的批评,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自由主义与道德的关系,许多人呼吁重视传统价值和美德教育。但是,自由主义并没有摆脱道德两难困境。自由主义的内核是防止对个人权利的侵犯,若是抬高以致优先考虑善道德,就有可能侵犯个人权利,走向道德强加以致思想专制。这是一个无解的处境,不可能克服。所能做的是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防止固执于一端,在自由的对话讨论中解决此一困境。
『拾』 怎样解释康德的"自由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自由的保障" <<实践理性批判>>
你思抄考一下:
没有道德,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行事,今天我恨你要杀了你是我的自由,被杀死的人,他的自由呢。你可能会说我有自由就行了,那么有一天,你又被别人杀了,你还有自由吗?
你看过蝙蝠侠:黑骑士的崛起吗?
想想电影里面,嬉皮文化,无政府主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灾难,这样的自由就是建立在道德之外的,这样的自由人类必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