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故事两难法

道德故事两难法

发布时间: 2022-08-19 05:42:41

㈠ 两难故事法是谁的理论

两难故事法是科尔伯格提出的。。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 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 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 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水平
阶断
道德推理的特点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淘宝网女装评价祛痘产品哪种好好用身体香氛哪个牌子好瘦脸二次清洁哪个牌子的好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习俗水平
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2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习俗水平
3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4
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后习俗水平
5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6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㈡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㈢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口诀是什么

口诀:惩罚功利前习俗,遵守法规好孩子,契约原则最后述。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关于阶段对应的年龄划分,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为:汉斯的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而这种药只有一个药剂师能够配置出来,药价十分昂贵。汉斯想了很多办法都得不到这种药,他到处借钱也没有借到。

他哀求药剂师,药剂师也无动于衷。如果再得不到这种药,他的妻子便熬不过当天晚上了,于是汉斯想到了晚上去偷药。故事讲完以后,研究者会向被研究的儿童提出问题:汉斯该不该去偷药。处在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儿童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的理由便是研究者做出判断的依据。

㈣ 科尔伯德的道德两难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版德两难情境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称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水平二,称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水平三,称为“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㈤ 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是什么

这一知识点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曾多次考察,考察形式以客观题为主,即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形式出现。出题角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侧重识记类考查,二是侧重理解类考查,尤其是儿童道德发展各阶段特点的理解。

(一)道德两难故事法

道德两难故事是指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在科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兹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对权威的外在服从。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㈥ 什么叫“故事两难法”

两难故事法是心理学家采用的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一种方法,其要求个体考虑是非价值并做出困难的决策,但又不可能圆满解决的假设性情境。

它们是以故事形式描述的两难情境,让被试者对进退两难的道德问题做出回答,从而研究不同文化、阶层、年龄的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判断上的特点和规律。

最早科尔伯格编制了9个道德两难故事,让被试者评价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其中以“海因兹偷药”故事最为有名,不仅要求儿童回答是非,还要讲出依据。根据被试者的回答,对儿童的道德水平进行划分,并把这一水平的划分作为量表,用来测试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6)道德故事两难法扩展阅读

理论:

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

(2)、相对功利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

2、水平二: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1)、以“好孩子”为定向。

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

(2)、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1)、社会契约为定向。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2)、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

㈦ 简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理论核心。劳伦斯·科尔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其作了首次阐释后,不断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为三大文集时还在进行修改,可见其治学之严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科尔伯格当时采用的道德两难(moraldilemma)问题情境,是要儿童们对"海因茨题"(Heinz's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断并陈述自己判断的理由。该故事大意为:"欧洲某地的一妇女海太太罹患严重癌症,医师诊断只有一种新制镭锭药物可治。海先生奔赴药店时,店主将成本仅200美元的药物,提高为2000美元。海先生为妻子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向亲友借贷只能凑得1000美元。他恳求店主允许其先付此数取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余款保证稍后补足。店主拒绝并称卖药目的只求赚钱,不考虑其他问题。海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先生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间撬开药店窗户偷得药物,救了妻子一命"。在这则故事之后,科尔伯格要被试回答:"你认为海先生偷药救妻的行为对不对?如果说他对,为什么?如果说他错,为什么?"
他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折叠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能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是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能否引起快乐(如奖励、惩罚、博取欢心等)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方面去理解这些要求的。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行动的物质后果决定这一行动的好坏,不理会这些后果所涉及的人的意义或价值。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心的是置身于苦恼和避免痛苦、自由限制和忧虑。这个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客观责任感"。
阶段2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正当的行动就是满足自己需要的行动,偶尔也包括满足别人需要的行动。人际关系被看作犹如交易场中的关系。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公正、对等和公平的因素,但往往是从物质的、实用的途径去对待。所谓对等,实际上就是"你对我好,我也就对你好",谈不上什么忠诚、感恩或公平合理。儿童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也能体会到别人也有正当的需要。从而,他有时愿意为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以平等的方式去"作出妥协"。
折叠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能理解维护自己的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那些直接的和表面的后果。儿童的态度不只是遵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要求,而且是忠于这种要求,积极地维护和支持这种要求,并为它辩护。对与这种要求有关的个人和集体也一视同仁。这一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人际关系和谐协调的或(愿做一个)"好孩子"的定向阶段。好的行为就是帮助别人、使别人愉快、受他人赞许的行为。这很大程度上是遵从一种老看法,即遵从大多数人的或是"惯常如此的"行为。皮亚杰的"主观责任感"是在本阶段出现的。
阶段2
"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倾向于权威、法则来维护社会秩序。正当的行为就是克尽厥职、尊重权威以及维护社会自身的安宁。儿童认识到社会秩序依赖个人乐于去"尽本分"和尊重适当建立的权威。
折叠后习俗的、自主的或原则的水平
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管当局或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也不管他自己与这些集体的关系。这一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1
社会契约的、墨守成法的定向阶段。一般说来,这一阶段带有功利的意义。正当的行为被看作是与个人的一般权利有关的行为,被看作是为全社会所认可、其标准经严格检验过的行为。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价值和个人看法的相对性,同时相应地强调为有影响的舆论而规定的那些准则。除了按规章和民主商定的以外,所谓权利,实际上就是个人的"价值"和"看法"。这样就形成一种倾向于"法定的观点",所不同的是可以根据合理的社会功利的理由改变法律与秩序(不是像阶段4那样固定在法律与秩序上)。在法定范围以外,双方应尽义务的约束因素即自由协议和口头默契。这就是美国政府和宪法的"官方品德"。
阶段2
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公正被看作是与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要求在逻辑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决断),这些原则是抽象的、伦理的,如金箴(基督)、绝对命令(康德的)等;它们不是像圣经上的"十诫"那样的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实质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则,人的权利的公平和对等原则,尊重全人类每个人的尊严的原则。

㈧ 道德两难法是教育学哪一章提出的

道德两难法是教育学道德阶段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章提出的,指的是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是他道德阶段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讲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8)道德故事两难法扩展阅读: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

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岁,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科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

㈨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该怎么解释,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个心理学常考点,一般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因为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所以一般我们也把他的理论称之为“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镭才能治好她。病妇的丈夫汉斯找到药剂师,却被索价2000元,这个药价足足高出了药成本的十倍。汉斯只能到处借钱,可最后只凑够1000元。汉斯不得已,只好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以便能快点救活妻子。但药剂师一口回绝他,说:"不成!我研制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汉斯因此走投无路,于是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撬开药剂师的店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故事讲完以后,研究者会向被研究的儿童提出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科尔伯格带着问题,采用纵向法,对72名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测量,并对所得结果在其他国家进行验证。最终,柯尔伯格于1969年提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如下:
1.前习俗水平(0~9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回答不该去偷药,因为偷药会受到惩罚,是不好的。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所以这时候儿童会在回答之前会想知道汉斯的妻子对他好不好?如果好,他们就觉得汉斯应该偷药,因为把妻子救活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如果不好,他们就觉得汉斯不应该偷药,因为不符合他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寻求认可(或好孩子)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会想知道其他人是怎么看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支持汉斯偷药,那么他们就觉得应该偷药,因为偷药符合大家的意见;如果大部分人都反对汉斯偷药,那么他们也会觉得不应该偷药,因为偷药不符合大家的意见。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所以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回答不该偷药,因为偷药触犯了法律,是不好的。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所以这时儿童会觉得既然汉斯偷药救人会触犯法律,那么说明现在的法律考虑的还不够多,应该进一步修改。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没有什么是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的,所以他们会认为汉斯无论如何也该去偷药。

㈩ 道德两难的故事最先由谁提出来的

是科尔伯抄格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热点内容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排名 发布:2025-01-21 04:33:05 浏览:894
敖汉旗法院院长 发布:2025-01-21 03:57:20 浏览:622
法院执行经验 发布:2025-01-21 03:51:29 浏览:809
石家庄律师查询 发布:2025-01-21 03:32:42 浏览: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购房合同模板 发布:2025-01-21 03:23:46 浏览:142
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 发布:2025-01-21 03:14:08 浏览:167
法国民法典离婚 发布:2025-01-21 02:18:53 浏览:992
承诺制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1 02:14:31 浏览:444
广告公司法 发布:2025-01-21 02:11:33 浏览:751
民法通则83条内容 发布:2025-01-21 02:03:26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