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创新网
Ⅰ 苏州大学的法学专业怎么样
1、苏州大学的法学专业还不错,毕竟学校是211重点大学。
2、苏州大学法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专设置有:法理学属、中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含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婚姻与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学、商法学、刑法学(含刑法总论、刑法分论)、经济法学、环境法、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
3、苏州大学法学专业就业前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政法机关,律师事务所,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单位等。
Ⅱ 王文华的学术成就
王文华教授将审判工作经验融于教学,并对法学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教学成果优异,深受学生喜爱。学术成果丰硕且多项成果被转载、引用、获奖,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主要成果包括个人学术专著2部(《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欧洲金融犯罪比较研究——以欧盟、英国、意大利为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8月版)、译著2部、合著6部、教材1部(副主编),在《中外法学》、《政法论坛》、《法学家》、《法学评论》、《比较法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CSSCI论文近30篇,CLSCI论文7篇。其中14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民检察》、中国法学创新网转载。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表彰奖励,论文《刑法学教科书60年回顾与反思》获得法学研究成果的全国性最高奖项“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二届,2011年),论文《侵犯著作权罪新探》、论文《社会冲突、社会管理创新与刑法理念的发展》分别获得中国法学会优秀刑法论文(2000-2005)二等奖、(2006—2011)三等奖。
王文华教授主持、参与完成了6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主持完成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复仇文化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仇恨犯罪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群体性暴力事件与‘仇恨犯罪’抗制研究”,并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欧金融犯罪比较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座右铭: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附:
Ⅲ 王锴的介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弗赖堡大学访问学者(2013-2014)。现任院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标准化与产业监管研究所所长、北航航空法律和标准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学士;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07年6月开始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2009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晋升教授,2015年晋升博士生导师。曾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术新星一等奖、北航“蓝天新秀”、“蓝天新星”(科研)、中国法学创新网“法学新秀”、第六届中青年宪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第七届中青年宪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第十届中国青年法学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北航优秀教学成果教材类二等奖。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教育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法治政府与地方制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Ⅳ 苏州大学法学院的科研成果
王健法学院拥有高端的科研平台和丰厚的法学研究成果。
苏州大学法学学科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和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法理学”为国家精品课程,“法学理论”为省级优秀课程群,“公法研究中心”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建有江苏省知识产权(苏州大学)培训基地,东吴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为苏州大学校级科研机构。学院内部还设有比较法研究所、英美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政府法制研究中心等十余个院级研究机构。法学院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积极为法治国家建设献计献策。新世纪以来,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上千篇。根据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王健法学院教师2011年度发表的法学类核心刊物(CSSLI)他发数数量位居全国法学类院(系、校)第12位。
Ⅳ 金可可的主要成就
金可可于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分别获得德国DAAD奖学金、德国联邦总理奖学金。
两次赴德国汉堡大学法学院、德国科隆大学德国近代私法史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交流。
项目主持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项
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上海市曙光学者项目二项
主持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一项
主持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课题一项
荣誉奖项
获上海市浦江计划资助学者(2007)、上海市曙光学者(2008)称号
2008年7月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联邦总理奖学金”
受聘为华东政法大学韬奋学者(2007-2009)
2009年9月获第四届“上海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2009年入选中国法学创新网“新秀100”
2009年被增选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学会理事
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10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资助
2011年获上海市第二届“社科新人”称号。2012年获上海市育才奖、中金缘法奖教金。
2008年度华东政法大学第十四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称号
2009年度华东政法大学第十五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称号
2010年度华东政法大学第十六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称号
2011年度华东政法大学第十七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称号
2012年度华东政法大学第十八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称号
《论债权物权区分说的构成要素》(《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论债权与物权的区分--以德国法的学说史为中心》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04年度唯一的优秀博士论文称号、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度的优秀博士论文称号
《私法体系中的债权物权区分说――论萨维尼的理论贡献》,获华东政法大学校级科研成果奖(2006-2007年度)一等奖,获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年)
Ⅵ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是如何体现立法自身的规律性的
1、秉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程序法理。
2、立法步骤上,先制定单行民版事法律。
3、立法模式权上,采取“民商合一”、“民知合一”、“民行衔接”。
民法典在民法和商法这一部门法中,处在最为基础、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地位,但绝不只靠一部民法典包打天下。民法典之外,调整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法律关系的单行法,公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等商事领域的单行法,都会在民法典之外继续存在。而且,即便民法典正式施行,我们仍然可以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制定一些单行法律,去回应那些需要去做出回应的具体问题。
(6)中国法学创新网扩展阅读:
这部民法典具有中国自己的鲜明特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法治表达。不论是体例、结构还是具体内容,都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法典。这是改革开放至今积累的经验总结,遵循了民事立法的基本规律。
改革开放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制定民法通则,就不能保证有今天的社会进步。而民法典是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法治基础,没有民法典,就无法进一步实现法治社会。所以民法典正式出台,必将开启法治社会建设的新篇章。依我所见,我国民法典是最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民法典。
Ⅶ 东南大学的法硕实力如何呢
东南大学法学学科源于1928年中央大学法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界、政界著名人物韩忠谟、钱端升、杨兆龙、梅仲协、史尚宽、范馨香、韩德培等,或曾任职或曾就学于中央大学法学院,缔造了东南法学数十年的辉煌。东南大学1995年恢复法学专业、成立法律系,并于2006年恢复设立法学院,周佑勇教授为首任院长,现任院长为刘艳红教授。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与学术地位持续上升,已成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与“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人文社科创新基地,并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12人、博导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70%,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78%,教师博士比例近100%,海外经历教师约43%。拥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全国优秀教师及省级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五个一批”人才、突出贡献专家、优秀青年法学家、“六大高峰人才”等8人、美国福布赖特学者及德国洪堡基金学者2人、校特聘教授2人、二级教授2人。
科研成果显著,核心竞争力持续上升。近年来获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司法部、江苏省人民政府等重要标志性成果奖10余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重要项目60余项,发表CSSCI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50余部。据中国法学创新网对2014年各科研单位CLSCI他发数及三大刊物数统计排名,我院进入全国第13名。2011年周佑勇教授作为首席专家,获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跨学科重大项目,2013年刘艳红教授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法学著作类一等奖,成为我院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重大突破。
学科交叉集成,特色发展。学院现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事法学、法理学与人权法和民商法学等4个国内领先、优势明显的传统学科方向。以法学与理工医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与集成创新建立的“医事法学”、“工程法学”等特色交叉学科方向,被列入学校“985”重点支持。“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制度平台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跨学科研究重大项目,涉及法学、交通工程、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深度整合,开创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
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呈“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鲜明特色。法学院现已形成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和法学博士四位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法学院首创在法学硕士点中独立设置“医事法、工程法”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在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实施法学与工学(医学)双专业交叉性的“4+3”模式,以培养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基于复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法学院除了建有法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外,还建立了有理工科教师参与下的“工程法”、“医事法”等交叉特色创新团队;构建了包括模拟法庭、法律诊所、7个特色研究机构、11个教学实习基地及2个“产学研用”校外联合基地(江苏省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东大—东南司法鉴定联合研究中心)在内的多环节、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开拓形成了一条“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Ⅷ 王锴的个人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弗赖堡大学访问学者(2013-2014)。现任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标准化与产业监管研究所所长、北航航空法律和标准研究所副所长。
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学士;
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
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2007年6月开始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2009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晋升教授,2015年晋升博士生导师。曾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术新星一等奖、北航“蓝天新秀”、“蓝天新星”(科研)、中国法学创新网“法学新秀”、第六届中青年宪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第七届中青年宪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第十届中国青年法学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北航优秀教学成果教材类二等奖。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教育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法治政府与地方制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Ⅸ 何其生的个人荣誉
2004年以来先后前往英国、荷兰、奥地利、法国等国的法律院校和一些国际组织进行学习和访问。2005年7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三十八届年会,参与了《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等的谈判。
目前已出版专著3部,主编著作1部,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发表中英文文章数十余篇,为国家立法、司法和政府部门提供了10余份咨询报告。在科研方面,2004年以来,科研经费达100余万,以教育部、司法部的纵向课题为主,兼有跨国、跨校、跨院系、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先后获得各类教学、科研奖励1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励5项,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三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奖(研究类)等。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私法、国际商法、电子商务法等。
中国法学创新网最近推出了“当代法学家省籍大盘点”,何教授入选河南籍法学家。
何教授的人生格言(座右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即2009年仙逝的韩德培教授曾经给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题写的所训。
Ⅹ 栗峥的介绍
栗峥,男,山东济南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法学博士、哲学博士、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后;中组部“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美国国务院“国际领袖访问项目”访问学者,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特邀专家,曾挂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员、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会员。先后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CSSCI期刊独立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著有《超越事实》等专著及合著共计14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特别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及其他项目12项,参与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项目9项。获得霍英东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并且在全国人文社科类排名第一,是人文社科类唯一一个一等奖获得者。先后独立获得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各类省部级奖项9项。先后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中国法学创新网“新秀100”、香港中文大学“内地及台湾优秀访问学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