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大学生法治观念

大学生法治观念

发布时间: 2020-12-17 11:41:11

Ⅰ 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我觉得大复学生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治观念,他首先要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内容,他必须掌握这些内容,它才能做好自身的一些意识的树立。所以我觉得你应该去好好的了解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风气,我觉得每一个大学生他都有一种责任去了解社会,去关爱社会,去帮助社会,所以我觉得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你要去融合社会要去了解这样的观念。

Ⅱ 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

一、构建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 高等学校如果想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度,首先就要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现实问
题,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因此, 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所不可或缺
的基本条件。高等学校应该在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方案中,明确 法制常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学校可以考虑从新生入
学教育开始,统筹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社会实践、案例分 析、课外活动等多个环节,分层次地确立各阶段法制教育目 标。高校要重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队伍以及辅导员队伍建
设,将法制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当 中。完善制度管理机制,以法制的角度制订和执行高等学校的
各项规章制度,构建与完善法制教育创新体系。要加强法制教 育系统研究,讲求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实用性和针
对性,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研讨论以及校园文 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主要是指将法律基础课作为
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不 断进行改革和探索。教学中注意解决好教材内容与立法现实脱
节的矛盾,适时补充最新的法律内容。有些任课老师单纯地认 为讲授法律基础就是讲授法律条文,错误地误导学生认为学习
法律基础课程只需要死记硬背法律条文即可。以上错误的教育 教学观念很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最终将导致学生无
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更 加侧重于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要在教学手段上尽
可能地做到生动、多样,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以外,可以积极 地推行视频教学、案例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兴趣,最终形成完善的法律意识。
二、完善法制社团建设、丰富法制实践活动、加强法制常 识培训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制意
识以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力。在课堂教学内容上,不仅要阐述法律基本的理论、传授法
律的基本知识,更要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典型案例讲解法律条 文,对法制案件进行深入地分析。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
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案件 教育,以达到充实、丰富以及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果。各高
校团委可以通过法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对法律知识感兴 趣的同学组建大学生法制社团,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内容定
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实践活动。法律基础课教师可以结合教 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庭审观摩、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来
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识。只有不断地参加法制实践,才能 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在遇到困难时学 会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法制意识的培养应该多多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实 践当中去。在法律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要求同学们利用
寒暑假社会实践撰写法制意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法制论文, 从而使其提高自己运用法律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困
难的能力。法律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到一个国家的根 本制度,小到日常生活当中的邻里纠纷,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
用法律来解决。因此,高校也要提倡依法治校,要主动引导学 生依据法律条文、运用法律武器来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化解
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各种矛 盾,最终达到学生运用法律进行自治的境界。根据学校实际,
还可以和当地的相关媒体、法制栏目组建立一定的联系,签订 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 践活动。
三、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制意识教育模式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只是单方面通过高校的努力
是远远不够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理论,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政府相关职能
部门要加强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在扫除某 些重要领域法律空白的基础之上,要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增强 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
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
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营造一 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是防止他们形成犯罪心理基
家庭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大学生形成守法意识。现阶段,我国主要家庭的基本结构是宝塔
型,也就是所谓的“4-2-1”形式。而这些独生子女从小自我 意识的不断膨胀、被过分地保护,形成法制意识淡薄、缺乏自
我保护能力等基本问题。某些农村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 又进一步导致青少年的自卑感增强、心理失衡,使其产生法制
意识不平衡现象,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 路。这就需要家长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
孩子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不断关注大学生思想动 态。通过从小对孩子灌输正确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观念,来树立
他们的守法意识,最终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综上所述,只有在不断地构建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发挥 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完善法制社团建设、丰富法制
实践活动、加强法制常识培训,最终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 位一体的法制意识教育模式,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不 断提高,最终全面推动依法治国总方针的实现。

Ⅲ 大学生需要树立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括什么

一、 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大学生必须不断 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 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二、 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以邓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作为大学生搞好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学习工作中真正做到以 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 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 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 大学生必须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学会坚持合 法合理原则、平等对 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 义。
四、 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要求当代大学生, 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 立足本职, 全面正确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 法治环境。
五、 树立党的领导的观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 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 学会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 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建设者,其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认识水平的高低,直 接反映和影响 着社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进程。

Ⅳ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身法律素养

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通过大学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必须看到法律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的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功利性极强的就业至上评价体系。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非法律专业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主动降低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案例分析上,忽视对个人法律素养起综合性、潜质性作用的哲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和知识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虽然十分熟悉各种法律条文和案例,但法律素养不高。二是泡沫化明显的法律专业重复建设。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合并和人才市场需求拉动等多方面影响,法学教育泡沫化倾向相当明显,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师资力量薄弱。一些所谓的法学专家从未参加过法律实践,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这些学校本来法学渊源不深,加上法学教师素质不全面,无法引导学生将所学法学知识内化为深厚的法学素养。三是现实社会尚不健全的法制环境。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尚待进一步健全,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严肃性较差,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和特权观念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成熟期,对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强、反应周期短,严肃性较差的现实社会法制环境对他们还相当薄弱的法律素养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显。 基于此,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重建就业与学业并重、学业优先,知识与素养并举、素养优先的评价体系。高校不可随波逐流,应坚持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消除学术泡沫,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更加注重与哲学、史学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加注重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层面来解读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则融化在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内化为一种素养。 其次,法律文明要对行为习惯起到培育作用。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行为习惯,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过程。因此,提高法律素养要重视法律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注意借鉴世界先进的法治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法的传统,努力营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围,促进法律知识与法治文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促使当代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再次,法律环境要形成无所不在的外部约束。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司法腐败。以此,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约束。

Ⅳ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制观念 大一思修题目

学习法律,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现有法律,明确法律中要求我们的义务和权利,了解相关的执法部门和执法机构,严格要求我们的行为,要个规范我们的行为,努力履行我们应尽的职责,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习法律还要明确法律是什么,法律的内容是什么,法律的意义是什么,法律怎样规定人的行为等等。学习法律有很多途径,我们可以组织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课堂教学比赛,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宣传法律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专业学习法律,阅读有关法律知识的书籍,我们还可以看有关法律的法制栏目和道德观察等节目,自制有关法律的电影,召开我你身边的违法行为讨论会,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学习法律。 知法,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党的领导是社会主要民主治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树立自由平等的观念,树立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树立权利义务观念,明确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的性质,明确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的关系。 培养法律素质,实际中树立法制观念。我们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在大学阶段,我们应将学习法律知识纳入自己学习成才的规划中,进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提高到自觉意识的层面,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应积极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勤工助学等机会,多接触社会,使自己的知识、意识、能力在服务社会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提升。大学生在理解和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时,应树立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权利的观念。一方面,善于行使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充分表达和实现个人的意愿和追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严格依照 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行使自由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其次我们在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等平等,当我们权利受损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我们要重视立法公正,更要重视执法公正,保证立法到执法全面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要增强程序公正观念,重视程序方面的制度建设。 我们还是法制观念的宣传者, 要帮助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觉悟,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帮助群众学法、知法,自觉守法,并掌握和运用好法律武器,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为了使法制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在宣传的内容、重点及形式等方面,应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以往有些地方在法制宣传教育中,偏重于群众守法的一面,而忽视群众同违法现象作斗争的一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要学法、知法,而且要激发人民群众运用法律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Ⅵ 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法治概念

第一,法治即宪治、法律至上的观念。
第二, 法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第三, 依法行政的观念。
第四,法治是权利义务双向性的观念。
第五,法治观念必须坚持司法独立。

Ⅶ 大学生怎样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先说必要性: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也是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

第三,这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人治”思想严重;另一方面,现实中抛弃法制观念、违法乱纪容易导致超越现实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进的法治理念的进步性,又有立足现实、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性。

再说如何做:

加强公民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应当加强民主政治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从法制、道德、核心价值体系三个环节入手,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一是加强公民的法制教育。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法制教育,核心是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在法制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二是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通过加强公民政治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政治道德素质,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政治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政治道德目标,更为理性地对待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诉求,做有政治责任感的公民。

三是加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Ⅷ 大学生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大学生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有以下两点:

1、大学生肩负时代使命,在促进社会民主和文明法治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接受法律教育,树立法治观念,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法律精神,而且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大学生是参与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具备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牢固的法律知识。这样一来大学生既能在市场交易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更好地适应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8)大学生法治观念扩展阅读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

国外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展开比较早,也比较严格,对我国的法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法治教育在法治观念养成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基于教育角度,建议通过以下路径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

一、“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树立。

首先,加强大学生对法治运行基本理论与实务的理解。一方面增加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法治教育应融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运行理论与实务于一体,帮助大学生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其次,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的训练。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注重以下三个维度的培养:以规则意识为核心、以合法性意识为基础的思维;以权利意识为中心、以责任意识为条件的思维;以程序意识为重点、以证据意识为依托的思维。

最后,改革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估方式。针对现实问题,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评估方式应作出合理的调整,巩固“知行合一”的法治教育目标和理念。

二、“三个并重”教育机制的构建。

首先,创新灵活性、多样化并重的法治教育模式。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模式需要拓展法治教育的方法和渠道。法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时事热点,运用多媒体或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更快理解法治理论知识。

其次,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并重的法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大学生这一主体的接纳性,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设置上要探讨这两者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

法治教育是从简单的普法教育逐渐向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行为养成过渡的,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不仅要在大学的各个阶段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特征和需求适时调整法治教育目标和内容,而且还应加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联动与配合。

最后,建构互动性、参与性并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习惯,高校理应从“教师中心论”的旧模式转变为坚持“大学生主体性”原则的新模式。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起“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行为准则。

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做好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的良好风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规范效果将会起到最为明显的作用,高校应当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制度规范,通过社团活动、科创活动、教学活动鼓励大学生守法用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制和引导,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目标。

Ⅸ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哪些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

(一复)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制不高。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热点内容
司法娇心得 发布:2024-09-20 19:59:46 浏览:402
价值取向道德 发布:2024-09-20 19:53:32 浏览:903
寺庙更換法人法规 发布:2024-09-20 18:51:31 浏览:841
四所法学院 发布:2024-09-20 18:37:34 浏览:927
民政局的离婚协议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09-20 18:32:40 浏览:322
家司法解释 发布:2024-09-20 17:37:18 浏览:281
支付宝转账法院 发布:2024-09-20 16:23:57 浏览:578
社会工作中级法规试题 发布:2024-09-20 08:01:39 浏览:13
每个月休息八天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09-20 08:01:05 浏览:69
百万网民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发布:2024-09-20 07:35:27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