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和法律

道德和法律

发布时间: 2022-08-25 12:30:55

1.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和联系

法律分析:道德与法律的联系:法律、道德都是行为规范,都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撑持

道德的产生先于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无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石,并力求与道德相适应,相协调的。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蕴涵着道德精神。法律的实施不仅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且要靠群众在舆论上的支持。

2、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

人们道德自律的增强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为道德立法有利于促使人们逐渐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产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道德是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俗约成的,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保证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道德则是非强制的,它完全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3、处罚的方式不同

违反法律必须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

违反道德将受到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良知的谴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 我国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

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民主科学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对于需要法律禁止和惩罚的不道德行为,对于需要法律褒奖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为,都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必要体现。当务之急,应当进一步加强有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立法,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堵塞立法漏洞。

当然,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么法律、在何时、怎样介入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结论。

(2)道德和法律扩展阅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许多法理学教科书均有专章讨论这一问题。在古代,古希腊哲学中就有正义与美德之争,我国先秦时期也有德治与法治之争。这些争论其实都与这一问题有关。

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规则同样重要。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对于法律规则来说,无论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还是社会习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适用于社会公共行为领域。在法律规则管辖的公共领域,维护社会正义、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权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个人内心的自我修为,它可以高标特立,但只能针对自己,不能强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为指针,道德以效法圣贤为理想;法律讲求的是底线正义,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能够为社会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构架,为个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够净化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激浊扬清、去恶存善。

因此,虽然法律规则不等同于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发人们的道德良知。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讲规则,都按照法律规则处事,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不坏的社会,虽然可能还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而法律要深入人心、发挥作用,也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追求。

换言之,法律规则要有道德性。这个道德性不是法律规则自身生长出来的,而是法律规则吸收了道德理念,从而彰显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

与此同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们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弘扬社会公序良俗,自觉遵守法律。另外,实践中被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为法律规则。

可见,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

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今天,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3.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法律、道德都是行为规范,都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撑持

道德的产生先于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无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石,并力求与道德相适应,相协调的。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蕴涵着道德精神。法律的实施不仅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且要靠群众在舆论上的支持。

2、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

人们道德自律的增强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为道德立法有利于促使人们逐渐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产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道德是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通俗约成的,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实施的范围不同

法律是对全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法律不仅仅是属于道德的事情,当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畴,也是法律范畴。

道德不是对全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因为有一些道德是特定成员提出的,如职业道德。

3、保证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道德则是非强制的,它完全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4、处罚的方式不同

违反法律必须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

违反道德将受到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良知的谴责。

5、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完全相同

法律是具备一定权威性,是要求每个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过于严格的话,那么人们容易造成违法,并且也不现实。

道德的调整范围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生活上,有些东西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模式。

4.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如下:
1、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内容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
3、体系结构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道德虽然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样的严谨的结构体系;
4、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当然主要是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道德则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维护;
5、制裁的方式不同,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硬约束“,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
6、法律与道德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是划分罪与非罪,合法与违法的标准,道德则主要是划分善与恶的界限,这两种界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互相重叠,也可以互相独立。
法律与道德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法律与道德又有显著的区别。
思想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法律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第四条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

5.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

一、产生方式不同

法律是自觉的、有形的。道德根据人的自然生活而逐渐产生,依赖教育培养而积累长成。

道德是自发的,有时是无形的,一般不通过专门的公共机关和人员来制定,也不一定要通过专门的组织和制度来实现。

二、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形式,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和解释的,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确定性、一般性的特点,通常是以成文方式表现出来,它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法典、单行法规、判例、条例、条约等规范性文件。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认可、解释是拥有法律创制权的专门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权限,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而进行的,其他个人、团体、组织无权进行法律的创制。

道德则不同,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意识、信念和心理之中,通过人们的言论、行为、内心信念、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形式而表现出来。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约定俗成,无须经过某个专门的国家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它的运作、功能的发挥也不必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某个行政命令而实现。

三、实现方式不同

法律和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

法律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具有国家的强制性,它往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坚强后盾,依靠强制手段来加以推行和实施,法律主要是一种外在强制力。

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界定十分模糊,它的实施、实现也不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社会评价的力量,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内在修养、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教育的力量来维持,诉诸人的心理,通过人们的内在的自觉而进行的,道德是一种内在强制力。

四、调整范围不完全相同

法律所调整的范围主要是人的行为,与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息息相关的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道德所调整的范围远比法律广泛得多,它几乎涉及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交往中的一切领域、一切活动、一切人际关系,涉及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思想、动机。法律所调整的绝大部分对象,同样也可以用道德来调整,而道德所调整的对象不一定可以通过法律来调整。

五、评价的尺度不同

法律评价人的行为的标准和尺度是合法与不合法,有效与无效。只要人的行为符合法律、法律规范的规定,就是有效的和合法的。

道德评价人的行为的尺度和标准主要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一定人群集合体的善恶观、公正观、是非观、荣辱观、美丑观。人们的行为只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价值,就是正当的和合理的。因此,法律的标准与道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差别,法律标准远比道德标准明确和规范。

六、权利义务的特点不同

道德和法律都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都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配置而实现社会调控的。但法律主要是以权利为本位,道德主要是以义务为主体。

法律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定的,是以法律为根据和基础的,是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权利和义务,在社会中主要体现为一种实在形态,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的特征。

道德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应然性,是一种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在社会中主要体现为观念形态、理想形态的。

拓展资料: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6.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在法律的范畴内,来讲到底源是不合适的,在道德底线钱讲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在我看来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记得在法律中有一个规定就是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公利益的同时要维护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是法律的一条基本原则。

总结:

从这个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时候也不是万能的,更多意义上来讲,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个法律的规定,只是给法律的一个圆场说法而已。

7.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1、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分别是什么:
(1)产生的时间不一致。道德是社会自古就形成的,从原始社会直至今日一直存在,而法律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制定的。
(2)结构和内容不一致。道德一般来说只需要义务的支撑,并且每个人心中的衡量标准不一样,没有具体的体系,而法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有一定的体系来支撑。
(3)调整范围不一致。道德的调整范围远远大于法律,道德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有要求,但法律只对人有要求。
(4)保障手段不一致。道德主要是依靠人的内心来衡量,并且会有舆论的产生,而法律是依靠国家的规则以及强制力度来保障。
(5)道德与法律的联系:这两者在社会中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地位以及作用,但地位是同等的重要。且这两者都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决定的,都是属于规范人类的社会行为,都离不开社会的经济基础。最后法律即为道德的底限,如果一个人违反了道德,可能会受到来自舆论的压力,但是不一定会受约束与法律。两者都是调控社会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
【盗窃罪】人民检察院认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而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普通刑事案件,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后,认为不需要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可以依法审理,不再交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二、民法与民法典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
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私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热点内容
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0 21:35:58 浏览:697
法律责任的特点是 发布:2025-01-20 21:13:14 浏览:172
多措并举开展法律援助 发布:2025-01-20 20:13:22 浏览:955
法院冻结汽车 发布:2025-01-20 19:39:02 浏览:447
郑州名律师 发布:2025-01-20 18:42:13 浏览:519
中级经济法只看郭守杰 发布:2025-01-20 18:40:48 浏览:501
新疆司法拍卖网 发布:2025-01-20 18:27:06 浏览:509
噪音扰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0 18:10:15 浏览: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听 发布:2025-01-20 17:42:50 浏览:486
职业卫生法律知识橱窗资料 发布:2025-01-20 17:37:23 浏览: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