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道德经
① 《道德经》
三十八 上德不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什么叫做“德”。金文中是这样写的“ ”,也就是一只眼在看路“路”者,道也。看“路”而得来的东西,就叫“德”。至小篆发展到我们近乎现在的“ ”。左从「彳」,右从「目」、从「心」。「彳」者,“行”也,意思就是说要我们亲身实践;“十目一心”则是警策我们要一心一意沿正道而行。我们可以总结说:从“目”中所过,经过实践的考验、我们所得到的认为笃志而行的东西,就叫“德”。“德”者,“得”也。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叫“阴阳”,现代哲学叫辩证法。“德”也不例外,有上等的“德”,也有下等的“德”。那上等的“德(得)”是什么呢?老子说是----“不德(得)”。换句话说,最好的“得到”就是“不得到”,注意不是“得不到”。“得不到”说明你去求了,只不过是没得到而已;“不得到”就是不去得,根本不去求。这就是“清静无为”。前面我讲过的老铁匠怒摔紫砂壶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他摆脱了物的羁绊,但收获的却是真正的满足与快乐。这就是“上得不得”。当然,这一点也曾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使用。某拍卖会上,展出了绝世仅存六个青花瓷盘,每个标价60万。一富商将其拍下,但当场他就将其中的五个摔碎了。然后,他高声宣布,自己手中所存的瓷盘标价600万。我们也可以将这勉强当做“不得有得”的另类运用。当然,这脱离了老子所讲的“上得”的真正内涵。所以,有人说,学习《道德经》,不易为君子,多易为小人。这也许就是许多大家们不愿细解《道德经》的原因之一吧。
好,我们再来看“下德(得)”。“下德(得)”是什么呢?——“下德不失德(得)”。把自己得到的东西抱得牢牢的,总是害怕失去,可这种人最终的结果却是“无德(得)”,什么也没得到。周国平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只小白兔非常喜欢月亮,阴晴圆缺在它的眼里都各具风韵。于是,诸神之神就找见了它说,从今之后,月亮就归你了。可从此以后,小白兔的闲适心情就一扫而空了。乌云蔽月,它满心不安;满月缺损,它痛如刀割,月亮以往的无限风韵现在是荡然无存。这就是“不失德(得)而无德(得)”。
“上德”和“下德”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关键还是一个“以为”——在起作用。有目的地“为”。上等的“德(得)”没有私欲,认为没有什么是值得做的,所以就什么也不做,可往往却能取得好效果;下等的“德(得)”认为许多事是值得做的——有以为,整天的瞎忙活,往往却什么也没得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说“上德(得)”是“无”的话,那么“下德(得)”又都是些什么东西呢?老子明确地提出了三种:仁、义、礼。对这三种“下德(得)”老子也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说:“仁”是“下德(得)”中稍好一点的。因为它做事“无以为”——虽然也“为”,但却是不怀有任何目的的“为”,他不求回报,博施于人;“义”就是在次一等的了。它反对苟且,主张为事为己慷慨就义。这些“为”是有目的的,是“有以为”;最不可救药的是“礼”,你喊几嗓子,别人不理你,你就卷起袖子来强拉别人就范——“攘臂而扔之”。所以说“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这可不得了。我们知道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这些人都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人物。老子先生一句话,把这些后世们(有人说作书老子是春秋时期人,有人说战国时期人,本章且不论之,暂定以春秋时人)做的事都否定了。可随后的历史证明老子说的这些话并不悖谬。孔子周游列国,高呼“仁者爱人”,可是没一个国家麦他的帐;于是,孟子站出来讲“义”,要求尊贤任能、反战爱民,可战争却越打越厉害,百姓越活越痛苦;随后,荀子蹦出来讲“礼”,他的思想被他的两个好学生——李斯、韩非运用的淋漓尽致,甚至发展为“法”,终于帮秦国取得了统一,可这种“礼”毕竟是“攘臂而扔之”,没有取得老百姓的认同,结果情况更糟,秦连国家都灭绝了。
有人说,孔子、孟子、荀子、李斯、韩非子等这些人是“世之时者”。硬用老子先生的话说是“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可老子说这类所谓的“前识”之人,其实只是了解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这些理论一出,愚蠢就开始表现出来了。真正的有识之士是朴实而不虚华,敦厚而不浅薄。说到“实、厚”,不由得想到了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张居正登上内阁首辅大臣的高位,原首辅高拱提拔起来的官员们都惴惴不安,甚至出现了应天府长官张佳胤莹罢官事件。高派势力趁此纷纷指责张居正玩弄权术,要进行帮派大清洗。面对这种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张居正就采取了“处其厚不居其薄”的方法,开诚布公地阐明了自己的治国策略,称自己绝不会因为党派之争而徇私忘公。张佳胤羞愧难当,高派势力的人心也得到了安抚。为万历新政的推行扫清了道路。这种“实、厚”所取得的效果,是权、术、势难以达到的。所以,为人处事要学会去彼取此。
② 历史上哪些书法家和你是同乡
国粹书法传承几千年,从古至今书法家众多,笔者书法极差,但是也在练习中。今天笔者就罗列了中国历史上的二十位书法家,各位练习书法的朋友也可以看看,这些书法家中究竟谁和你是同乡人。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王羲之、赵孟、邓石如。
小篆第一人:李斯,擅长小篆。创作《泰山刻石上、下》,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河南1票】
楷书鼻祖:钟繇,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创作小楷《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贺捷表有句话“贼帅关羽,已被矢刃。”这是太傅欣喜之下,向朝廷呈报喜讯,各朝为官,各自为政,不影响其小楷至高成就。河南斩获2票】
书圣:王羲之,擅长行书、草书、楷书。创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楷书《黄庭经》、草书《十七帖》,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山东摘得1票】
永祥兴旗舰店提供《兰亭序》书法字帖图1
小圣:王献之,乃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合称“二王”,同时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擅长草、行,小楷亦有相当功底。创作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祖籍琅?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这头顶花环太多,可惜不得唐太宗喜欢,导致作品并未大肆流行。至于算山东人还是浙江人大家自可一辩。】
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楷书“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擅长楷书。创作《颜勤礼碑》、《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临沂(今山东临沂)。【这个是哪里人?山东和西安人民自己论断吧!山东人才济济呀!】
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楷书“欧体”。创作《九成宫醴泉铭》,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湖南得1票】
永祥兴旗舰店提供《九成宫碑》水写布字帖图2
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楷书“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擅长楷书。创作《玄秘塔碑》、《金刚经碑》,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陕西准拿1票】
永祥兴旗舰店提供佛经《大悲咒》毛笔字帖图3
草圣之一:张旭,与怀素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和李白的诗、裴?F舞剑成为唐“三绝”,创作狂草《古诗四帖》、《草书心经》、《肚痛帖》,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江苏得1票,草圣酒量和诗仙李白或许能一较高下。】
草圣之二:怀素和尚,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创作狂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文》,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朝的和尚不少是名士之后啊,包括唐玄奘,湖南自古也是人才辈出呀,湖南得2票。】
李煜:行书集大成者,自创“金错刀”,即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创作《入国知教帖》。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书法中把他列出来,主要是他的书法确实不错,也来源于对这位帝王的悲情一生的缅怀,这位“千古词帝”在词的造诣上是有惊世之才的。】
苏轼:宋代词坛泰斗级人物,散文亦是难有人再赶超他的成就了,但殊不知他的行书也是一绝,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创作《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四川自古多文豪,这位千古难得的大才子也是笔者所钟爱的词坛墨客,四川得1票。】
米芾:与黄庭坚、苏轼、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创作《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独创刷字,书画号称“米点山水”。湖北襄阳人。【这是一位癫狂之人,个性非凡,笔者就喜欢这样的性格。湖北得1票】
赵佶:书法自成一派,独创“瘦金体”,帝王之中才情高达者,创作瘦金体《?芳诗帖》,狂草《草书千字文》。汴京(今河南开封)人。【书画方面的造诣乃帝王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亦是一位下场凄惨的皇帝,被金帝囚禁9年,精神备受折磨而死。河南遥遥领先得3票。】
楷书四大家之一:楷书“赵体”,赵孟,乃宋朝王室血脉,与赵佶同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创作《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浙江得准1票】
文征明: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创作行书《归去来辞》。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江苏得2票】
明朝代表书法家:董其昌,创作《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上海得1票,明朝列举一二。】
永祥兴旗舰店提供《心经》书法字帖图4
大篆:邓石如,创作大篆《心经》、《千字文》,石刻《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清朝安徽怀宁人。【安徽得1票。】
看来在书法名家上摘得“书法第一省”的非山东、河南莫属,其次是浙江与江苏紧随其后,但这不过是各朝代书法家代表,就宋朝以后书法家与汉唐之前相比较,厮以为差了许多。有褚遂良、卫夫人(王羲之书法启蒙老师)虞世南等名家尚未列举,后期笔者会再次列举每个朝代的书法家供大家欣赏。今天大家来一起做个书法家投票吧,我最喜欢的书法字帖有哪些?
我最喜欢的书法家。(单选)
0人
0%
李斯《小篆》
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颜勤礼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欧阳询《多宝塔碑》
邓石如《心经》
赵孟《道德经》
投票
③ “道德经”三个字中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请高人指点一二。
道是规律,是真相,是本质,是本体,是本性,是自性,是永恒不变。德是事相,是得失,是表现,是变化无穷,是用。道是能生能现,德是所生所现。
④ 老子道德经中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请问益的是什么,损的又是什么
第四十八章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亡为,亡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损:与“益”相对,减少。
亡,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入到隐蔽处。
译文:
做学问每日曾益,为道每日而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亡为,亡为无不为。
夺取天下永远使事变无,如果有事就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
学者日益。我每天都能从认识或者琢磨的东西中学到一些。那么日积月累,我自身的学识素养、思想行为模式也就越来越厚,而不断增益自身弥补不足。
为道者日损。我每天都成就理想之道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身那些潜意识中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减损并改正自身错误的(过分或不足)认知意识行为等。
减损啊再减损,最终使我自己的心态举止都居于亡与为不断调和的状态,也就是混沌。
我和我们不断追求并行于大道,不断学习弥补不足,又不断改正自身态度心理行为模式,我们又能很好的调和亡与为,我们终于无不为(全德)。中华。
达到亡为而无不为的全德,我们就能取天下,取天下就是永远让天下保持平衡而无事,如果社会产生或输入了某些信息,让天下有了事端,也就是产生内部矛盾,甚至招致本国民众尖锐对立反感,那就不能足够取天下了。
荀子说:“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另一种断句: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亡),为无为而无不为。
1当渐渐损到无意识状态,这种境界就叫无,而此境界无与伦比,可以脑脑通信。也可以让我们忘却一些不想要的。(脑与脑的连接似乎是靠一组波,例如双胞胎心灵感应,全世界所有人的大脑都是联通的。对脑传输,可制造梦。似乎存在思想主宰。人体穴位,经络,神经线,似乎可以接收信号或被编程)
2为道之人改变自己,损掉自身的行为习惯毛病,损之又损到自己没有任何作法习惯毛病,也就是无,以后做事做自己没做过的,尝试新做法,进而没有什么不能做。那样遇到任何事都能灵活应对了。
3为道就好像马拉松长跑,跑一步,路少一点。道就损一点,道损之又损,没道可跑了。为道的高度逼近到了天花板。就叫以至于无。这时候总会可能发生没有人去做的新事,去做或预防或引导这件可能发生的新事,就叫为无为。那样社会就没有不为的了。
4管理国家,为道,对国家各种知各种为各种事进行减损,一直损到无(无所作为,或无事),而后做无人做的,整个社会就无不为了。
“为无为”有两种解释:1为,无,为:做事,停止并思考,然后再做事。此解主要是保持理智。2为“无为”:做那别人做过外国做过,但我们没做过的事。或者开拓创新。或者没人愿意做的事,务本。举个例子,比如社会无人愿意沉下心研究数学,那么圣人(政府机构)就得做。
⑤ 老子的《道德经》是用什么字体书写的
不会是蝌蚪文,那是传说中大禹刻石时所用的字体,也不会是金文,那是个在青铜器上的内,不是用来手写的,我容觉得应为
理由:
石鼓文处於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起于西周晚年
注意其与西周晚年,时间上大致一样,有为太史所创,且老子作过王官,应用官方字体。
⑥ 汉字的来历有没有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说文解字》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迸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的。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用—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韵设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酌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100多年前,一撮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这就是已经发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汉字。与汉字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汉字传承了数千年,从古代汉字到现代汉字,在不断的演变中也实现着其生命的超越。如今,面对我们已经熟悉的汉字究竟有何秘可探?
要想破解汉字,就要知道汉字的始意,也就必须找到识别最早的字形。如 “自”的现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关系。有人说“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们先人认为气是生命之本。而气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就是今天,人们试探某个人死没死,还沿袭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处,看有没有出气。所以,像呼吸一样正常的状态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发出的多么高深的哲学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种正常舒服的状态,这也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他人无法模仿替代。“自从”、“自由”、“自己”、“自然”的来历及与“自”相关的字。
破解汉字对重读汉文经典的意义,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于王勃这联诗我们都通晓:“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邻居。”你如果知道其中一个字“存”的全部,再读此联诗,其意境就和原来不同。“存”现在发现最早的字形由“才”和“了”构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人见幼小总生爱怜之心,所以“存”本义是“牵挂、相念、思恋、恤问”等意思。再看这联诗,“存知己”,“有”知己和“思念”知己,诗的意境有天壤之别。正因为相互思念,双方可洞穿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距离,心神相通,“若比邻”。
从上面例证可以看出,重识汉字,能使经典重读出“新”意。其实是原有的旧意,只是因为我们对汉字识得不全面,不深刻。而要全面深刻地识别汉字,离不开分析研究汉字最早的字形。
那也就是说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尽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这个百分之不到十的象形字为基础的,所以说,人们要概括汉字,基本上都说是象形字。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刚才我说的这个字,自己的“自”它像个什么,有人会说了它像目,上面带一撇,这一撇有人说了可能指的眉毛,那么如果是个目又带一个撇,这个字形和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字义,自然、自己、自由、自从它有什么关系?到底它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作为汉朝的一个文字学家许慎,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汉字学家,他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因为就是这个字形它离我们老祖宗所创造的最早的字形怎么样呢,有变异了、有改观了。那么,如果我们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么样呢,去找古字,这个现象非常有趣,在上个世纪初,我们知道,甲骨文挖掘出来了,在河南殷墟。
我们回到刚才这个主题,我们说了,这个是“自”,那么最早的字形是什么样子的呢,甲骨文是这样的,我们说它是象形字,按照现在说是目,目指眼睛,这一撇,好像是眉毛,实际上我们知道了古字形以后再看这个,根本不搭界。我估计有点生活经历,观察敏锐的人会发现,它实际上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人的鼻子,我们看,自己的“自”它为什么用鼻子来象形,这有什么道理,实际上我们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已经隐含了很多的思想在这里头,比如说,我们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呢,是气,而鼻子是什么呢,是呼吸的器官,实际上呼吸器官还包括肺、还包括气管,但是在外在显示出来的是鼻子。我们现在有人看电影、看电视还知道,当这个人生死不明的时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有没有气息,于是乎,我们可以推想,当古人用鼻子来象征自己的时候,我们看,直到今天还有人谁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么他不过象征的就是说我有气,我是活着的,我是有生命状态的。可见,就是甲骨文的发掘,就是古文字的发掘,确实为我们今人跟古人怎么样,搭了一个桥,使我们能够走向古人的内心,去探秘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
我们再看这个字,这个是“打”,打人的“打”,目前发现,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跟现在的楷书差不多,一个手一个丁,一个手加一个丁它组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今天关于“打”,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是26种意思,《汉语大字典》是29种意思,有一个语言学家叫陈原,他写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为什么神奇呢这个“打”,我们看,当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给他一拳,这是跟他有矛盾,可是,我们说打他,可是,我们还这么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这个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而是指我跟他关系太好了,这也是打。还有,我们现在出门,今天有很多朋友就是这么来的,举手干嘛呢,打的,我们也没去打这个汽车,为什么叫打的,再有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女同志,现在一般人不玩这个了,但是,过去女同志这个都是自己织,当时不叫织毛衣,叫什么“打毛衣”。我们拿起电话叫打电话,再有我们回忆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去买酱油、买醋、买酒叫“打酒”,等等这些意思它跟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手一个丁,所以陈原说了这么一句话“汉字神奇,就打这么一个字形包含那么多的意思,但是里面却不见得统一。”那么我们要研究古人他造这个字,他到底凭什么,而且他凭什么又能引申出这么多意思来,当然我们可以说,汉字这个字形造出来以后,就像一个载重汽车,它随着往我们这儿越来越靠近,它载的重量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在刚刚造出来的时候,它已经要承载着一些货物,也就是信息,这个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么为了解“打”这个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来我对这字也没太看重,只是我有一个朋友在人民大学教书,他当时是给外国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国人,讲汉语,他说这些外国朋友想不明白这“打”,而且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一个字形能有那么多很冲突的意思,说让我讲讲,这我才对它进行了研究,那么我研究汉字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还原,这个字形它是两个部件构成一个手一个丁,还原到最远古的时候,我们想像我们的先人拿这个象征什么,当然,这得有一定的状态,那么进入状态以后,我想到了,也就是说,我们先人是拿着一个东西把一个钉子,当然过去的钉子,也不一定是金属的,有可能木制的,也有可能石制的,揳进去一个物体里头,比如说树木、比如说土,那么这样的话,刚才说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够通过这个动作还原出来,我们可以看,我们按现在的动作来看,假如你拿个锤子打这个钉子,第一个动作是什么,是举,第二个是挥,第三个是击,第四个是进入。那么我们想想一个打字不过是人四个动作,给它概括出来了这样的字形,如果你不还原你不知道有这四个动作,当然得分解出来了,你怎么可能知道这个“打”能分解这么多的意思呢。那么现在我们看吧,刚才我们说“打”所有的意思都可以被分解为这四个动作,打毛衣是指什么呢,进入;打酒、打醋,现在是液压的,当然现在连液压都不用是桶装的,进入了;和谁打成一片,是进入;最开始打电话是跟打电报过来,打电报等于手要敲击,也就是说我们解了这个汉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义我们怎么样呢,也就明白了,那29种意思,或者说《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26种意思都有根据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个字是而且的“而”,这个而且的“而”,我们知道,现在至少有四种语义,但有两种是最重要的,第一种是什么呢,是递进,比如说,孔子《论语》第一句话在座的可能都知道,叫什么呢?“学而时习之”,那么这个“而”它是起一个递进的作用,第二个是转折,那么这个递进和转折当然在现代汉语里头它不是实词,是指虚词,但这个虚词这个语义怎么来的呢,跟这个字形也有关系,那么也是经过前人的考证,在殷墟挖掘了甲骨片上发现了这样一个字形,完了再跟许慎说文解字对照觉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而”。这是什么象形呢,是人的胡子的象形,我们看是不是挺像的,当然这个字形有很多种。我们看一下,这个字我就不写了,汉字有一个“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那么过去古代男人是要留胡子的,而且这个字里面它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不尊重,用胡子挑逗女性,叫耍。还有一个字一个而这边是一个寸,也有的是个立刀,为什么呢,因为过去中国古代如果你犯的错不是特别大,就把你胡子给剃了,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但是这个“而”和递进和转折它有什么关系呢?为这个字我也想了好长时间,怎么也想不明白,当然你可以简单地比附,胡子软,好转折,那么递进呢?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不硬想了,把这个放一放,去看别的书,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说文广义》里头发现他解这个“而”,这段记录太珍贵了,因为除了他记录别的地方我没有发现,也就是说,我们先人除了管人的胡子叫“而”,也管鱼的鳍叫“而”。鱼,我们知道有腹鳍、有背鳍,有胸鳍有尾鳍,像小翅膀似的,这个确实特别像胡子,那么我们先人也把鱼的这个东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辞书没有这个解释了,那么现在我们就能想明白了,当鱼要奋进的时候要怎么样呢,使劲拨剌一下它的鳍,当鱼拐弯的时候怎么样呢,尾鳍拨剌一下,这样“而”的转折和递进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来是跟鱼的鳍是有关系的。
我们再看一个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是音乐的“乐”,那么这个字形它和我们今天听的音乐有什么关系,这个字还有个读音,叫什么呢,叫乐,它和我们今天的快乐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这个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个象形字,像的是什么呢?像的是个乐器,有的说是架子上架的各种鼓,有说是木架子上崩的丝弦,这都无所谓,但肯定一点它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乐器,那么现在我就明白了,那么原来这个乐器的“乐”这个字最早它就是什么呢?乐器的象形,那么它这出了声叫什么呢?叫乐,它出了声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快乐,怎么样,这一个字形它包含着三个意思,全有了,当你不知道字形光看这个,想不明白。
那么现在,我估计大家会有一个问题,你这么做是什么目的呢?你这么琢磨汉字是什么目的呢?当然可以说一个最简单的目的是满足我的好奇心,因为我对汉字始终有一种神秘感,好奇,但光这个够不够,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满足自己对汉字的这种神秘感,远远不能构成我对汉字研究的动力,这里头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读中国的古典文化,在我看来我们中国的文化昆仑,真正的文化昆仑是在先秦时代,那个时候是我们国家文化最灿烂的时代。
有人可能又问了,很多人老人,我们的先人,早把这些字给注解了,你按照他的注解去读古书不就完了吗,但根据我的研究,我发现,往往一个著作,一个词语,它有不同的解释,而且有些解释怎么样呢,还是对立着的,那你说你听谁的,那我这个时候,就干脆谁的都不听,我听古人的,我去寻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们当时造这个字是怎么想的,比如说,我刚才说了孔子《论语》的第一句话,叫“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三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我们先看第一句话,第一句话,我最句话,第一句话,我最早知道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你们是做学生的嘛,“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要经常复习功课是很快乐的,所以我觉得孔子这句话特别地平常,因为我同时也研究老子,我觉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在座的肯定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多悬,孔子这句话太平常了。那么当我对古文字有了研究以后,我再重新看这段话,我发现过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说,我们先找一个字“学而时习之”的“习”字,特别简单,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今天的繁体字特别像,这个“习”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鹰的小孩,也就是小鹰在干嘛呢,在学飞,每天在学飞,那么也就是说,他所引申出的第一个意思,不是复习功课是做事、是实践,那么现在我们再看孔子这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学”我们都知道,或者模仿,或者接受,我学了我接受了,刚才我们说了,这个“而”是递进的意思,更要什么呢,习之,更要去做,它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恰好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命题,知行合一,你只有学了你去做你才是快乐的。
⑦ 图中小篆体是什么字 谢谢
天道至临,周行不殆。
《庄子·天道十三》中开篇有言:“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夫明白于天地之道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铭文中的“天道”在这里既有“天”、也有“道”,二字合一,即成“天道”。“天”是天文学研究关注的主要对象,“道”则是以老庄为核心的我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也是天文学在“问天寻道”的追求中,得出的关于宇宙与大自然的理论性结果。在中国传统国学中,“天”、“道”、“自然” 是高度浓缩的哲学观念,而“道”则是我们人类对于外部世界认知的终极追求,“道”也一直在老庄哲学中被赋于了崇高的地位。所以在老子《道德经》中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同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道”,则是很难用文字定义的,《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就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在其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则进一步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成为万物核心的“道”,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它“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永恒而无止息。“天”如此,“道”亦如此,“天道”料也应如此。“天道”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自然也就处于“至临”的地位。“至”在这里意为“极至”(一如天文学中的“至点”概念),“临”即是“居高临下”。“至临”一词源于中国国学的另一部经典《周易》中第十九之“临”卦:“**,至临,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而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所以,“天道”正是处于至高无上的有利地位而君临天下。
“天道至临”高度概括了“天道”傲然于世的优越地位,而“周行不殆”也进一步加强肯定了其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特征。
⑧ 老子学说集中在哪一本书
为促进文化的交流,秦灭六国以后,还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推广使用.老子的学说主要集中在《道德经》一书,它被奉为道家经典.
故答案为:小篆;道德经.
⑨ 道德经钢笔楷书字帖/国学经典中有临摹纸吗评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是区别于其他种类艺术的主要标志,是世界艺术的奇葩。
书法除具有交流功能之外,还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线条的布局或疏或密,或粗或细,或攲或正,造成空间的对比和变化,在矛盾中寻求和谐与统一,在相对的空间中,给人无穷的韵味和艺术感受。这是其他民族文字所无法做到的。这种复杂的美学原理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却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潜心修炼,小孩子学习书法时,往往望而却步。在楷书的教学过程中,我试图结合人体美学原理来探究楷书的审美情趣,我理解为汉字的形象就像人的形象,特别是楷书。朝着这条路去理解和书写汉字,真是太奇妙了,既可以使抽象的线条立时变得有血有肉,还可以指导我们把汉字写好,写规范。下面我就以楷书为例来说说我的理解。
古人讲“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就是把汉字比做人,楷书就像站着立正的人,行书就像行走的人,草书就像奔跑的人。楷书是书法的入门,也是其他书法的基础,古人早就说过“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所以楷书也是我们现在学习汉字书法通用的途径。写好楷书的价值和意义就自不必说了。
杜雄侠,1976年生,四川平昌人。中国当代特色艺术代表人物、国际优秀书画家、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坛百杰、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被录入《全国楹联书法绘画邀请展作品选》、《今日翰墨中国书画家优秀作品选》、《纪念唐寅诞辰540周年国际书画交流展作品集》。
⑩ 请问这个小篆是什么字呀~ 出自老子道德经的~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版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权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
这不是一个字,而是两个字“怀玉”
另,这不是小篆,而是大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