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的指导思想
Ⅰ 商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商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在夏朝奉“天”罚罪法制观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更加强调“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
在这种天命观的影响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即“下帝”也称天子。
因此,执行占卜的神职人员——巫,史等,在商朝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王权神授观下,商朝的法律也都是一“天”与“神”的名义制定的。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语。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汝,罔有攸赦。”以天的名义对夏进行讨伐。
(1)立法的指导思想扩展阅读:
司法机关:
商王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商朝的中央司法长官为“司寇”,其下设“正”、“史”等审判官。
商朝的司法审判具有鲜明的天罚神判特色,司法裁判、定罪量刑常常是通过占卜,由“神判”来决定。占卜的官吏也有一定的司法权“贞,王闻惟辟。”。“贞,王闻不惟辟。”
刑事立法思想
1、神权法思想
这种神权法思想起源于原始的宗教迷信,就是把统治者的一切法律活动都说成是上帝和鬼神的力量,统治者是承受“天命”“代天行罚”。从而给他们的统治蒙上一层宗教迷信的保护色彩,更具迷惑性和威慑力。
2、占卜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刑名
“刑名从商”是指商朝的刑事立法已经相当完备了。
继续沿用原商朝部落某些习惯和夏朝颁布的对商又行之有效的法律;同时根据新情况颁布一些命、诰、誓等。商朝的刑名较多,而且多为后世法律所采用。
1、死刑
(1)戮:就是活着刑辱示众,然后再斩杀。
(2)炮烙:就是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加热,令有罪者行其上,很快就会坠入炭中烧死。
(3)醢,把犯罪者捣成肉酱。
[醢九侯]此案发生在商朝末期,九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入之纣”,但九侯的女儿不喜淫,纣王发怒,就把九侯的女儿杀了。九侯因此受牵连,被纣王处以死刑,行刑后被剁成肉酱。
(4)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
[脯鄂侯]此案发生在商朝末期。鄂侯因对九侯案不满而与纣王发生争辩,被纣王处以死刑,行刑后晒成肉干。
(5)劓殄:劓殄。即刑殄,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相当于后世的族诛。
(6)剖心
2、肉刑
(1)墨刑,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
(2)劓刑,割掉鼻子的刑罚。
(3)刖刑,就是断足的刑罚。还有说是膑刑,挖去髌骨。
(4)宫刑,即破坏犯罪者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宫刑最初适用于淫乱行为,所以也叫作淫刑。宫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
Ⅱ 明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什么
自称“淮右布衣”、“起自寒微”的明太祖朱元璋,以元代灭亡为鉴,十分注意总结历代的统治经验,对封建法律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视。他总结元朝失败的原因,在于“朝廷暗弱,威福下移”,因而纲纪废弛,官吏放纵,激化阶级矛盾,更激发了农民大起义。所以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使大权归于朝廷,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极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所以明朝建立以后,在立法上确立“刑乱国用重典”的指导思想。
(一)重典治国,明确重刑主义
正由于以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立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刑乱国用重典”,所以在编制大明律时,朱元璋虽然表示同意丞相李善长等人的建议“今制宜遵唐旧”,但实际上是用重刑思想来指导他们的立法工作。《明史·刑法志》说:“‘始,太祖惩元纵驰之后,刑用重典。’”在重刑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大明律,其所规定的刑罚在许多地方都比唐律要严刻得多,而且在实践中还经常“法外用刑”,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明时大臣常因小过而招致杀身之祸,结果弄得“时京宫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幕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朱元璋对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用刑尚如此严厉,其对人民镇压的残酷,就可想而知了。
明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采用重刑思想呢?明太祖在《大明律序》中说:“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论”,统治者企图用恐怖屠杀来镇压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明太祖晚年曾为其重刑原则进行辩护,认为明初采用重刑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是治乱世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而非永久性的原则,如治平世,刑罚自然应当轻缓。实际上,明太祖的重刑思想在明朝的立法和司法活动中是贯彻始终的。大明律制定以后,各朝皇帝根据阶级斗争的需要采用颁发皇帝诏令的办法作过某些变通,但基本原则与精神实质并无更改。
(二)“明礼以导民”,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
明初虽然采用重典来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但并不放弃礼义教化的欺骗手段。在颁布大明律时,朱元璋明确指出“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这就是说,对一般人民用儒家的礼义来教化,使之放弃反抗斗争,自觉地遵守封建社会秩序。对不听教化而决意反抗的“顽民”,则用法律强制手段来镇压,以消除对封建政权的威胁。统治者认识到专用刑罚只能取得一时的社会稳定,教化才能达到长治永安。为体现这一思想,《大明律》卷首增列“八礼图”和“五刑图”,律文中规定了“存留养亲”、“同居相隐”等体现礼法结合原则的内容。
基于上述认识,明初统治者根据阶级斗争的发展,巧妙地运用礼义与刑罚这两个统治工具,把教化与镇压结合起来。具体到法律规定上,则表现为:明律一方面加重了对直接触犯封建统治行为的镇压,另一方面减轻了对非直接触犯封建统治行为的刑罚。例如,闻父母丧匿不举哀,唐律流二千里,明律减为杖六十,徒一年。大明律的“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办法,自然是以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为转移的,这表明了封建统治与刑事镇压经验的充分积累。
Ⅲ 简答两汉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简述两汉立法指导思想。 1.约法省禁--所谓约法省禁,就是法令。(2)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提出的一种法制思想。内容简单说来即提倡德治,谨慎。
Ⅳ 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立法法》第一条抄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满意请采纳
Ⅳ 我国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什么
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是:①充分体现宪法原则,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②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规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范。④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一指导思想保证了《劳动法》的制定工作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Ⅵ 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秦朝立法指导思想是:
1、法自君出,君主独断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成为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的最高主宰。
据史籍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自称为始皇帝,改“命”为“制”,改“令”为诏,使之成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规范。同时,他“昼断狱”,“夜理书”,把行政、司法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威,是秦朝立法、司法的首要原则。
2、以法为本,严刑峻罚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张。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执政以后,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国的最高位置,长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权威性。
在推崇“以法为本”的同时,秦统治者也把“重刑”原则推向极端,对全国实行空前严酷的刑罚统治。大历史上看,秦朝刑罚种类繁多,行刑方法之残酷,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3、治道运行,皆有法式
为实行“法治”,秦始皇朝统治者极为注重立法工作,立法的范围不断扩大,法律规范也越来越细密。从现存的历史资料看,秦朝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经济、行政、诉讼等各大类,内容涉及军事、外交、皇室警卫、社会治安、商业、金融、手工业、农田水利、司法诉讼等各个方面。
事无大小皆有法式也是秦朝法制的基本特色。
4、法令由一统,民以吏为师
为了使法律、法令能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得到贯彻和施行,秦朝鼓励并要求全体臣民学法、知法,规定为官者必须通晓法律,民众学习法律则应“以吏为师”。这也是秦朝法制的特色之一。
(6)立法的指导思想扩展阅读:
在秦朝的经济立法:
一、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早在两千年前封建统治者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然生态的规律,同时采取了周密的管理措施,通过法律令加以保护。
二、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奖励农耕,发展农业生产,是封建地主阶级早在变法革新时就已提倡的事业。秦始皇即位后,用法律令对农业生产加以规定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官营手工业管理方面的立法。
1、产品规格(产品规格要一致;为保障产品质量,秦朝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和产品检查评比制度)。
2、产品定额、劳动力计算方法(根据季节、劳动工种、性别、年龄、熟练程度用不同的折合办法计算产品数量)。
四、市场贸易管理方面的立法。
1、出售商品要明码标价。
2、货币的比价与使用 (在秦朝,有三种货币,分别是钱、金、布。三者之间有一定的换算比例。
3、度量衡的使用与管理关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立法。
秦朝作为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他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经济方面的法令,必定有些片面性,这些法令收益的是地主阶级。
Ⅶ 试述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秦朝立法指导思想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重刑
秦朝自商鞅变法之后逐步开始使用一系列严酷的刑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到了秦王朝建立之后,秦始皇手下的秦朝更加把严厉的刑法发展到了最为极端的地步。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秦朝对于凶杀以及偷盗等社会治安事件上面的审理无比严格,举个例子来讲,如果超过5个人前去偷窃且获得财务超过一钱就要砍去这5个人的左脚,同时负责这5个人偷盗地区的官吏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第二个方面-法律一统
所谓立法权的一统,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即全国法律的制定以及使用规则全部掌握在秦朝统治者手中(即秦朝皇帝),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干预秦朝法律的制定以及实施;而全国法律的统一便使得秦朝法律在秦朝国内大面积的进行使用,真正意义上可以做到“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李斯语)法令的统一为一系列政策在全国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朝也由此首次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法律混乱的状态;所谓司法的统一便是秦国每年都要重新统一法令,防止法令在传抄中出现失误。其最为重要的体现便是各地的执法官员每个月都要到保存法令的有关部门进行法律等重新核查,一旦有法律出现抄写失误,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严重的将会被执行死刑。
第三个方面-大事小事均以法为据
秦始皇建国后明确规定“事皆决于法”,简而言之就是大事小事都由法律进行直接决定。这种规定极大增强了全国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可实施性,不过也同时导致秦朝法律过多,后人对这一情况有这样的评价:“秦法繁于秋茶,而网密于凝脂。”(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刑德》)
Ⅷ 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指点思想,有3个方面:
第1,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1断于法”。 这就是要求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的特权, 开始打破了奴隶制“刑不上大夫” 的壁垒。
第2,“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这就是要制定成文法,向 百姓公布,从而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的秘密法。
Ⅸ 秦朝法律立法的指导思想是
秦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1)缘法而治:强调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根据封建法律规定治理国家和社会。
(2)法令由一统:强调法律统一,维护君主的最高立法权。
(3)严刑重罚:主张严刑重罚,达到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
(二)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法律问答、封诊式、廷行事、云梦秦简。
二、刑事立法
(一)定罪量刑主要原则:
(1)规定刑事责任年龄;
(2)区分故意与过失;
(3)盗窃按赃值定罪;
(4)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
(5)累犯加重;
(6)教唆犯加重处罚;
(7)自首减轻处罚;
(8)诬告反坐。
(二)主要刑名:死刑、肉刑、徒刑、笞刑、赀刑、赎刑、耻辱刑。
三、经济立法
(一)农业管理与自然资源保护立法
(二)官营手工业管理立法
(三)市场与货币管理立法
四、司法制度
(一)中央司法机关:皇帝、廷尉、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
(二)诉讼程序:
(1)起诉;
(2)纠举与自首。
(三)审判制度:秦朝重视审判工作,把讯问被告和庭审案件作了明确区分,凡讯问被告被称为“讯狱”,庭审案件被称为“治狱”。
Ⅹ 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立法的指导思想
我国立法的一般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为规范,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此,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建立、健全地质矿产社会活动领域中的行为规范,充分发挥法律在国家管理地矿工作中的作用,达到发展矿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和长远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和防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立法的基本原则
所谓立法原则,是立法者在立法活动中始终必须遵守的准则。在我国立法活动中所遵循的一般立法原则由宪法确立,基本政治原则包括: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等;基本方法原则包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原则等。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的立法除了必须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有其特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原则、矿产资源国家管理原则、矿业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与保护环境相一致原则等。这些基本原则是制定地矿行政管理法规立法体系的基础,反映了立法体系中各项法规的实质,并构成法律体系的各种规范行为的整体结构。
(一)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原则
我国的宪法和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明确了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这一基本规定构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并决定着这些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意味着除国家以外的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成为矿产资源这一自然客体的所有者。这一基本制度的重要法律特征:一是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主体即拥有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除国务院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能行使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授权有关国家机关代表国家在其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管理矿产资源的职能,并接受国家监督。除此以外的任何国家机关不论其地位如何,都不能拥有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权能;二是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自然客体包括已探明、正在利用的和尚未探明、利用的矿产资源;三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自然客体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是通过国家行政主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得到实现;四是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收益权通过向矿产资源使用人征收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的方式来体现;五是矿产资源不能成为民事权利流转的客体,如买卖、抵押、出租矿产资源等民事行为,矿产资源的处置权通过国家的规划分配、授予矿产资源使用人勘查、开采的权利来实现。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原则和法律特征,是确立我国地矿法律规范的基础,反映和决定了国家管理的各项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二)矿产资源国家管理原则
矿产资源的国家管理是指由国家机关行使的矿产资源国家专有权管理,以及由作为国家主权要素产生的各种职能的活动。国家通过自己的机关行使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能。这些机关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实施旨在对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发和保护等国家管理行为。这一原则要求在制定地矿法律规范时,要划分各类、各级国家机关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权限范围,以保证国家各类行为科学、正常和有序地运行。在立法方面,要明确划分和确立中央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及其机构的权限,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及其机构的权限,以避免立法错位或越权立法的产生。在行政方面,要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机构的权限,既坚持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和权能,又发挥各级政府和管理机关依法监督管理和保护资源的作用。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矿产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明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所有权能和主权权能,并通过建立各项法律制度,实施各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管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矿产资源国家管理原则在法律规范中将得到更完整的体现,将有效地调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三)矿业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的原则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法律规定探矿权、采矿权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无偿授予申请人的,法律还规定采矿权不得转让、抵押。原有的法律规定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阻碍了矿业经济的发展。所以,1996年国家修改了矿产资源法,明确了矿业权有偿取得和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可以依法转让的原则,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规定实施这一法律制度的管理原则和程序。实施这一原则,既保证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现、保值和增值,又将促使矿业权人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保障投资者和矿业权人的经济利益,达到振兴矿业的目的。
(四)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矿产资源与保护环境相一致的原则
由于矿产资源的特点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国情和矿情,国家在立法时十分强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将其作为指导法规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法律规定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鼓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勘查、开发的科学技术水平。
矿产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要素。开采矿产资源必然导致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恶化,法律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防止环境污染,节约用地,把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恢复与防治作为采矿权人的重要义务规定下来。如果矿业权人违反了法律规定要承担法律责任。
保护矿业权人的权利,是保障其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权利与义务的重要前提,保护了矿产资源使用权,建立正常的矿业秩序,才能使矿业权人稳定、有效地开采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承担治理环境的义务。贯彻这一立法原则,我国原有的法律力度不够,需要加强立法,如尽快制定地质环境保护、防治的法规,矿山环境保护的法规,还要加强执法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