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道德
①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高标准吗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相互联系;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相互包容。
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但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法律一般只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道德则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并非静止不变的,当某些问题已经超出道德的调控范围,成为关乎大部分社会公众的问题,立法者就会考虑将之上升到法律层面。
(1)法律是道德扩展阅读:
法只能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阶级,即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法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不是统治阶级中个人意志的体现,也不应是统治阶级个别或部分(阶级、阶层)意志的体现。
法是统治阶级的基本意志的体现。不是全部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要靠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去体现、去贯彻。法不可能包罗万象。它只规定和调整有关统治阶级基本利益的和社会基本制度和主要的社会关系。
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的决定,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统治阶级所代表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②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还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线”
法律是抄道德的底线.法律与道德是袭交叉与渗透的,有两个重要表现:
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
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
③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对不对
不对。
1、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2、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④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在法律的范畴内,来讲到底源是不合适的,在道德底线钱讲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在我看来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记得在法律中有一个规定就是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公利益的同时要维护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是法律的一条基本原则。
总结:
从这个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时候也不是万能的,更多意义上来讲,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个法律的规定,只是给法律的一个圆场说法而已。
⑤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说它成文,因为它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如某某法等;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与法律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用文字记录下来,告诉人们怎么做,而道德来自于习惯,大家共同遵守,无需文字规定,告诉人们怎么做的方法在于内心的约定俗成。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
(5)法律是道德扩展阅读: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⑥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
道德的底线是法律,因为道德的范畴要大于法律的,遵守法律就是遵守最基本的道德。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
法律规定的惩罚标准,均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如不能偷,盗,诈,抢等等。法律没有对高的道德标准设置条款,如没有规定民众必须做好事等。也就是说,不做好事不是犯法。强调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实际上是强调底线意识,任何人都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一个文明社会,法律和道德是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衡量一个行为是属于道德还是法律,就看该行为法律是否予以相关的法律规定。法律不是道德,法律是维护道德的基础,是保障道德得以行使的依据。法律为道德保驾护航,道德作为法律的最高标准,两者无法独立存在。正如有人说,人们本身并不需要普法,因为法律是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如果我们仅以不犯法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那实在是过于片面,而社会需要的则是更多不仅遵纪守法,更有道德规范的人,以引导我们这个社会正确的风气,和谐的发展。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⑦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吗
法律不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才是法律的基础。
法律的基础就是道德,没有道德,法律一天都不能存在,就算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法律也不会起作用。
譬如民法,民法讲契约,契约的根本是诚信,而诚信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法律上的诚信首先建立在道德的诚信上,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没有诚信可言,合同就是一纸空文,契约就没有效力。所以法国保守主义迈斯特说过,真正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在纸上的,而是用道德写在人们心中的。就像签合同只是一个法律形式而已,生意最后做得成做不成,最根本的还是签约者心中的诚信。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根本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行事,所以我们说诚信是民法的基础,而诚信不是法律,是我们心中的道德。
有了这个诚信的道德作基础,法律才有效力,契约才能履行。如果没有道德,民法制定得再多再细,也不会有作用。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以前在南洋做生意的华人,从来不签合同,带过口信货就发过来了,或者款就寄过去了,非常有信用
。如果一个人要求签合同,这个人就会被生意圈内的人看作异类,因为他的这一做法就是在质疑其他人的道德,是对其他人道德人品的不尊重,最后会从生意圈子中淘汰出去。这说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事,那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还存在。
综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如果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法制度,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法制度的基础就是中国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道德。
⑧ 如何理解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话的理解如下:法律是国家对公民的行为规范,道德是公民立足社会对自己的行为规范。
所以,作为社会公民当首先以国家对公民的行为法律,作为自己社会生活的底线。
然后,才是自己作为公民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二者缺一不可。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⑨ 人们常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具体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法律是一条标准,道德也是一条标准。如果只是狭隘的认为,只要回不违法,道德标准随便应对答,那就太可悲了。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法律和道德产生了低级的理解。其实人类的文明也是相对的,一切都是标准。试想如果法律的标准是以道德的标准来持平,社会是什么样?人人都要有道德,不然就是违法,这是否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幅的提高了?但是当前的法律的违法的标准是建立在完全不考虑道德的前提下的。所以说道德的底线是法律。也就是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按照道德去做,可以完全没有道德,但是只要他按照法律标准不违法,就可以随意的不道德。所以说道德褪尽,法律显现。但是还是那句话,道德和法律都是对一个人来说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标准。把法律这个最低标准制定的如此之低对社会的进步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