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实弘扬法治基金会

中实弘扬法治基金会

发布时间: 2022-08-31 08:14:47

A. 当代大学生如何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建设法治中国做出贡献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法律。模范尊重法律。习惯养成用法。义务宣讲法律。自觉遵守法律。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B. 为什么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同时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守法意识、法治精神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性。
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但铸鼎未必传世,勒石未必长存,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历史发展表明,只有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的意义、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终落地。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要达到“全民守法”的目标,必须以法治政府的建立促进法治社会的发育,以司法的严谨、执法的严格来培育公民守法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司法公正对于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具体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对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他们对法律的态度才能由认识到遵守,由信任到信仰。

守法需要自觉,自觉守法要靠各行业、各领域的自我管理来培育。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也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使各行业、各领域的从业者,真正在实实在在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中,一点一滴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精神。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建设,离不开类型多样的宣传与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已经完成了以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的五个法治宣传教育五年规划,“六五”普法规划正在进行中,普法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已经成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在全民教育基础上,继续推进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法治教育,不断创新宣讲和教育方式,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以精准滴灌和春风化雨的形式,将法治教育送入街头巷尾、百姓人家。只有经过多管齐下的法治教育、培育,遵法守法的意识才能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并为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夯实坚实的社会基础。
参考: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0/31/nw.D110000gmrb_20141031_1-02.htm

C. 征文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

woyezhaozhegene

D. 中学生怎样弘扬法治精神

现阶段如何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不仅只是一套客观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更是一种蕴涵了人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 如果说法律制度是法治的骨骼,那么,法治精神则是法治的血肉和灵魂,法律制度生成和法治实践必须从法治精神中获得理念统摄和精神支撑。 “弘扬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一个新提法,这是继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命题。“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阶段,确立和实施10年之久的依法治国方略,正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培育的阶段。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思想理念作为其建构的指引,同时也必须有社会成员的信服和遵从作为其实施并取得实效的社会心理基础。其中,组织制度是社会治理的物质基础,思想理念、社会心理是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柱。任何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功能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这“三位一体”要素的共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不仅只是一套客观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更是一种蕴涵了人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如果说法律制度是法治的骨骼,那么,法治精神则是法治的血肉和灵魂,法律制度生成和法治实践必须从法治精神中获得理念统摄和精神支撑。 组织制度、思想理念和社会心理是一种由表及里、渐趋固化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物质性、技术性的法律制度相对容易构建,甚至可以移植引进,但是,法律制度若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并实现其价值,则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法治的理想、意识和思维作为文化思想基础。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成熟,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应该进入到重视培育公民法律素养和法律信仰,即“弘扬法治精神”的阶段。可以说,十七大提出“弘扬法治精神”,契合了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 法治精神是人们对法治价值的主观把握,是人们对法治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法治在精神层面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法治理想、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其中,法治理想的践行是社会成员,特别是普通公民形成法治意识的关键,法治意识的提高是社会成员养成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而法治思维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 法治理想是指社会成员对“法治”这一载体所寄寓的殷殷厚望和深切祈向。为什么社会成员都热切期求法治?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法治无论是作为一种理想,还是作为一种人类的实践经验,它给人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可欲可求而非“乌托邦”图景:在那里,充满了公平、正义、平等和自由精神;在那里,人格得到尊重,人权得到保障,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在那里,人们只服从法律,而不盲从于任何个人权威;在那里,社会关系和谐融洽,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达到最大程度的协调统一。简单地说,法治之所以成为社会理想,法律之所以被人们信奉并遵从,就在于它是满足人的尊严、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最佳方式。 从法治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其本身就携带着丰富的价值主张。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于人的独立自主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性。在这种人人自由和平等的社会里,要维持社会的存在,保持必要的秩序,唯一的途径和根本措施,是使社会关系契约化和社会裁决法治化,即实行法治。法治之所以受到现代社会的“青睐”,是因为法律本身的形式合理性所致。法治的实质在于它把法律本身(公共意志和国家意志)作为社会管理的最高主体,排斥专制和特权,否定任何人成为他人和社会主宰的可能性,防止侵害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并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赢得了作为主体的尊严感,也为社会创造了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条件。由此可见,法治是与正义、公平、民主、自由、人权、秩序、和谐、安全、发展等诸多社会价值要素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法治理想就是法律价值的复合体,法治理想践行的过程就是法律价值实现的过程。 法治意识是社会成员关于法,包括法规范和法实践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法治意识在总体上可以分为较低级的感性认识阶段的法律心理和高级的理性认识阶段的法律思想理念两个层次。法治意识在主体方面也可分为两个层次,即法律职业共同体以理性的法律思想理念作为其基本素质,而其他大多数普通公民的法治意识则表现为法律心理层次。法律职业共同体,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思想理念对大多数普通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现阶段,大多数普通公民不大可能通过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来形成法治意识,他们主要是从与国家公职人员的交往中、从身边亲戚朋友与法律打交道的经历中、从自己生活状况变化的过程中来感受法、体验法,从而形成对法的直观的、是与非的简单价值判断。这种简单的价值判断对大多数普通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普通公民法治意识主要来源于此。如果他感受到法治理想或者说法律所蕴涵的价值主张能给他带来现实利益,能带来公平的感受时,他对法治就会有一种信服和遵从的心理和意识。而法治理想一旦为他所接纳,就会内化为其思想的自在之物,使法治的精神理念与人的本质相互融同,就会形成法治思维,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自己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利与弊的权衡,经济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道德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善与恶的评价,那么,法治思维的重心则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把合法性当做思考问题的前提,围绕合法与非法来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和关系以及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里合法性标准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确定性的法规范为标准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和关系,这个标准可称为“确定法标准”;二是用法律至上、权利平等、尊重他人的理念去思考和评判一切涉法性的有争议的社会问题,这个标准可成为“自然法标准”。在法治社会中,对于大多数普通公民来说,只需具备“确定法标准”的思维,我们就可以说他已形成法治思维。如果非要他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像国家公职人员一样具备“自然法标准”的法治思维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目前阶段是不现实的。“自然法标准”是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具备的法治思维标准,只有国家公职人员具备了这种“源于法律又高于法律”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作出决策或对具体案件作出判决时,他才会以法治为出发点,以法律为根据,正确处理合法性和客观性、形式合理和实质合理以及普遍正义和个案正义的关系,通过法益衡量将维护法律权威和促进法治理想和法律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从而导引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可见,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思维也是影响普通公民法治思维形成的基本因素。 在笔者看来,法治思维是社会成员在法治社会中必需的思维方式,是树立法律权威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在一个社会中,只有倡导法治思维,促成法治思维的普遍形成,特别是促成国家公职人员法治思维的形成和提升,才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理性守法,才能促使公民严格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秩序的行为,法治也就不会是“空中楼阁”。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决策者和广大公民不能认同并习惯于按照法律允许或要求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建设法治国家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一个国家里,要求大多数普通公民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具有理性的法治意识和具备“自然法标准”的法治思维方式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欲求的。关键问题在于首先培养国家公职人员理性的法治意识和“自然法标准”的法治思维方式,然后通过他们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践行法治理想和实现法律价值,引领普通公民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自觉守法的法治思维,共铸法治的精神大厦,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希望采纳

E. 如何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治是国家富强的制度基石.实现中国梦,前提是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今天,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日益展现出光明前景.法治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覆盖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各领域,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石.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奋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法治中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相伴而行.
法治是民族振兴的制度保障.实现民族振兴,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开启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方位演进的新征程,追赶上走过几百年历程的世界现代化潮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以现代化中国的国力和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要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必须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与精华,积极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建设.只有真正实现法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获得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治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要求.实现中国梦,目的就是人民幸福.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公正、民心稳定、人民幸福的关键还是法治.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法治建设的最高目标,才能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亿万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成长进步的机会,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法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法治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方式.
法治捍卫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法治能够巩固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依据进行各项制度安排,既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经济权益和生存条件,又能够促进人的潜能、创造力的提升;既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服务,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既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法治增进社会共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法治不仅是衡量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尺度,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法治有助于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还可以通过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定程序来汇聚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 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筑牢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根基.始终沿着法治轨道推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最终变为现实.

F. 中学生如何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首先,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深入学习交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依法治国专的内涵。属今年是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是从理念到方式的一种革命性变化。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在当下中国,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这不仅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大势,也是基于中国国情,依靠传统方式已无法实现有效国家治理,无法完成现代化转型。
其次,开展团内组织活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组织生活会等形式,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努力做到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于生活中、与学习上等各方面,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注意从法律的视角去思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最后,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强化自我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是中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中学生。每个同学都法律的宣传者,通过自己,影响、带动周围更多的同学,为法治中国梦的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朝气蓬勃、青春活力的中学生,要在日常学习中重视学习宪法及其他法律知识,积极践行法律精神,切实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武装大脑,为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G. 请从公民的角度分析,弘扬法治精神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只有每一位公民自觉的尊法守法护法爱法,才能使依法治国的到实现,社会法治人民安居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也只有每个人自觉维护和弘扬法治精神,
才能维护我们每一个公民自我权益在法治社会中得以保障,只有每个公民遵纪守法弘扬法治精神,才能促进社会发现经济进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H.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领会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明确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版法治国家的权主要任务。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是个人安全的前提并且有赖于每个公民的自觉维护,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4)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I. 如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作。今年是开展“六五”普法的第一年,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全市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深入推进“法治湖州”建设,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以抓好第十一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为契机,突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理念和手段与全社会学法用法需求相适应,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与人民群众对法治社会的期望相适应,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是法治建设的核心。普法既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更要注重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体现于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之中。当前,在少数地方和领域中,法律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树立法治精神,导致有的人对法律缺乏敬畏、有法不依,甚至知法犯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向社会传播信仰和崇尚法律的理念,使全社会都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坚持主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从而主动服务、自觉融入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特别是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医疗纠纷、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问题,法制宣传教育要及早介入、有效预防,着力提高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护权益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切实强化重点对象学法守法。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在对象和内容上既要重视普及,更要突出重点。要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乡村、进社区、进课堂、进企业、进单位、进机关,有针对性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法律、讲权利、尽义务、明责任。要突出加强对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以全社会各类人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实际成果来检验我们的法制宣传教育成效。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培育建设。培育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法治成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则和普遍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要强化与我市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积极挖掘、整理和利用好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治文化资源。要强化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法治县区、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村(社区)、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校、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要强化与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以身边人身边事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创作活动,努力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取得新实效,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采取新举措、创造新方法。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以案说法”、“娘舅来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要多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来“以案说法”,多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来普及法律,多用优质的法律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使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远程教育等传媒的优势,构建起多形式传播、立体式覆盖的普法网络,不断增强普法工作的实效性。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充分动员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投入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来。要加强专兼结合的法制宣传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法制宣传教育人才资源库,发挥好我市各类普法讲师团的作用。要大力支持志愿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鼓励支持律师、法律职业者加入志愿者队伍,推进法律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发展。要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调动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热点内容
法院强制执行的影响 发布:2025-01-20 15:27:19 浏览:106
行政法思维pdf 发布:2025-01-20 15:03:16 浏览:718
西林县司法局 发布:2025-01-20 15:02:14 浏览:742
东城法院主审法官 发布:2025-01-20 14:58:43 浏览:693
吉林法院司法改革 发布:2025-01-20 14:48:53 浏览:362
银行法治课件 发布:2025-01-20 14:45:44 浏览:378
廊坊市法院 发布:2025-01-20 14:30:41 浏览:693
书面协议签字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0 14:10:18 浏览:611
劳动合同法关于违纪的条款 发布:2025-01-20 14:04:43 浏览:451
劳动法赔偿11个月工资 发布:2025-01-20 13:39:19 浏览: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