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山东存在的问题对策
『壹』 您对本市/本区的法治宣传教育(普法)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如何在法治新常态下探索、实践出法治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纵深开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是当前摆在各级普法主管机关和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就余江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中探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高位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比较完善
我县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四套班子分管和联系的副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普法教育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机制落实到位,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完善考评机制,把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纳入了综治考核体系,把普法“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精心打造了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法制副校长和法律服务团等四支普法队伍,形成了一支由人民调解员、村“两委”干部、老教师、老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组成的庞大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队伍,覆盖全县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形成。
(二)分类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初步显现
我县坚持以“法律六进”为载体,以普法重点对象为突破口,分类推进,整体推动“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在领导干部层面,建立健全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和科级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知识纳入刚性学习和考试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在农村群众层面,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各新农村建设点建成了一批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路和法治文化苑,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内涵和途径。在学校学生层面,全面建立和完善了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为全县34所中、小学校选聘了40名法制副校长,明确要求每名法制副校长为学校师生上法制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2堂(次)。同时,把法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文化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了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在企业管理及务工人员层面,定期组织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者深入企业和工厂,为广大的经营管理和务工人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咨询服务,有效提升了管理人员依法经营和务工人员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法治文化;组建了县工商联(总商会)法律服务中心,为全县各企业提供“法律体检”服务,帮助预防和规避法律风险和漏洞,为企业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突出特色,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法治余江、平安余江为目标,结合县情和群众群众法律需求,积极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和载体,丰富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水平,2014年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工作先进县”称号。全方位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在县城精心打造了一条百米法制宣传长廊,各乡(镇)30米以上法制宣传栏普遍建成;依托县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增添法治名言警句、古今中外法治故事宣传碑、法治雕塑和法治人物长廊,打造了集廉政、法治、休闲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公园;以农村普遍建成的农民书屋为平台,积极介入、指导农民书屋设立法律图书角,强化各类法律书籍的管理和分类,法律书屋工程建设逐步推进;在《余江报》开辟法治宣传专栏,搭建普法短信平台,宣传和推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亮点和特色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采取“试点先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原则,在全县树立 “法治余江”建设示范点60个,覆盖乡镇、机关单位
『贰』 论述依宪治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依宪治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有欠缺、不完善。二是规范性文件多而杂,是否违宪审查不够,三是公民和社会的宪法意识不强。
二、对策:
1、首先是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依宪治国的关键是要保障宪法的实施,依宪治国要搞好,关键在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承担最重要的职责,因此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2、其次,提出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宪法实施必须要有解释,这也是《决定》所强调应当加以完善的重要制度。
3、再次,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对规范性文件是否违宪进行认真和严格的审查,及时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保证法制统一性。
4、提高政府和社会公众宪法意识。一是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二是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三是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切法律法规赖以存在的前提,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行为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一国法制统一性的制度基础,这些都体现了“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
依宪治国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点与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叁』 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如下:
问题:
1、干部人事制度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机构事实上存在着“能进、能上、能高”而“难出、难下、难低”的干部用人度,缺乏竞争的动力与压力,也没有严格的奖惩考核制度。
2、政府职能不明确。
我国党政职能交叉、政企不分,许多本应由党或企业管理的职能被政府所取代,导致政府职能过多,管理过宽,势必相应增没一些机构,从而使机构进一步膨胀。
3、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缺失。
我国政府系统的行为常采取行政命令方式,以撤换领导来制约和保证政府系统有序运行。这种方式常伴有主观的随意和感情的冲动。
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大量的社会群体特别是下岗人员得不到保障,便涌向公务员队伍,因为公务员在培训、医疗、退休养老方面还是有保障的。由此造成政府机构不断膨胀。
对策:
1、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2、政企分开,实行宏观调控。
3、进一步安置分流人员。
4、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5、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规范行政。
(3)法治山东存在的问题对策扩展阅读:
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以下这些成果:
1、政府机构数量得到精简、优化,政府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现象得到遏制。
2、政府机构改革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而深入推进,行政效能有效提升。
3、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基本职能定位得以明确,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
『肆』 山东省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对策措施
马卓敏1夏立献2
(1.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济南250013;2.山东省第七地质勘查院临沂276000)
摘要本文总结了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在保存现状、管理体制、服务方式、利用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山东省地质资料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并从管理体制、开发利用、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问题趋势对策措施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生产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以及地质科技档案等[1]。地质资料汇集了几代地质人的智慧和汗水,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地球和自然界最原始和真实的信息来源。作为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如何管理和使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财富,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1 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地质资料馆藏现状
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是山东省保存地质资料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省级专业资料馆,目前馆藏成果地质资料7300档,地质图件10万余份,其中形成时间最早的为1907年,日文资料82档,英文资料1档。目前地质资料仍以传统的纸介质档案排架式保存为主,排架长度为1000余米,占用大量空间。由于现有库房是20世纪60年代建造,目前库房面积狭小,资料爆满,部分档案已处于地面堆积状态。
1.2 地质资料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为省国土资源厅独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处的监督和指导下,开展全省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山东省地质资料的制作单位大都为各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和社会团体,这些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分属地矿、冶金、建材、化工等各个部门。实际工作中,责任和权责界定不够清晰,容易造成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现象,大大影响了地质资料的管理与开发。
1.3 地质资料欠交现象严重
由于多数地勘单位只注重实际经济效益,地矿、化工、冶金、建材及物探等各部分均有地质资料欠交现象,涉及地质灾害、工程勘察、环境监测及物化探等诸多专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期由于市场项目较多,这些项目周期短,人员变换频繁,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地质资料漏交、欠交现象严重。
1.4 地质资料利用率相对低下
地质资料涉及面广,技术层次高,内容项目多、数量大、成套性强。资料管理人员只是对其进行常规的保存和简单地对外提供日常查阅,资料利用面交窄,利用率低下。管理人员对地质资料的管理简单地停留在常规管理上,缺乏对地质资料再分析再利用,造成地质资料内在潜力得不到很好的挖掘,阻碍了自身价值的发挥。
1.5 馆藏基础数据源不足
山东省从2000年开始对馆藏地质资料进行图文数字化工作,虽然这些年一直不间断进行,但由于人手和资金有限,该项工作进展缓慢。截至2009年年底,仅完成2450份,占全部馆藏的33.5%。2003年来全省实行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汇交制度以来,我馆馆藏数字化程度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但由于对汇交格式标准掌握不完全、质量较差、汇交内容不齐全、汇交合格率较低等原因,给后期数据处理造成很多问题。由于馆藏基础数据源不足,难以为地质资料现代化建设服务,影响了全省地质资料的社会化利用水平和服务效率。
1.6 地质资料保密形势严峻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及对外交流的增多,21世纪后地质工作逐渐复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科技领域的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情报者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开展形式多样地情报搜集工作,当前地质资料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式异常严峻。
2 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面临新挑战
2.1 地质资料需求日趋旺盛
为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解决矿产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003年以来地质工作投入幅度明显上升。最近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土资源部积极贯彻国家保增长保红线路线方针,认真落实扩大内需项目,加大了重点项目的投入。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除了包含大量的地质信息外,还涉及技术设施建设、地球科学研究、环境评价、水资源保护、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为避免重复工作,降低劳动成本,节约社会资金,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的需求日趋旺盛。
2.2 地质资料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地质资料领域提出新的挑战,高精仪器和计算机技术的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地质领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阅读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往的纸介质为载体的地质资料服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以往管理、使用和二次开发流程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2.3 地质资料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目前的地质资料绝大多数只是满足本行业的需求,在行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外部交流不多。为进行行业保护甚至封闭信息,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信息闲置,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浪费。随着我国地勘制度的改革及矿业市场的发展,地质行业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要求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及时改变工作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实现信息共享。
3 加强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对策及措施
3.1 转变地质资料管理模式,处理好保密与利用的关系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质资料主管部门要转变管理思路和模式,由内向型管理转变为开放型管理,由资料实体管理转变为信息管理,建立职、权、责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定期对资料查询、利用情况进行汇总,及时做好跟踪和回访,掌握地质资料利用情况。通过利用社会和经济效益统计,为提高资料利用率,合理开发地质资料信息提供重要依据。当前工作重点要转移到资料的开发利用上,一味地强调保密控制并不是我们的初衷,也不利于发挥地质资料的内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两者辩证统一,既要积极进行利用,又要坚持保密原则。
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于2008年7月完成了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涉密地质资料共有3178档,占全部馆藏地质资料的50.77%。此次工作采用按件定密的方法,打破了以往影响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的瓶颈问题。为维护国家秘密及保护资料汇交人的利益,要对利用程序、提供方式及内容加以限定。
地质资料主管部门的局域网和Internet网完全实现物力隔断,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要确保资料和数据信息的安全。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要采用防火墙和用户权限相结合的权限管理模式,WebGIS运行网络应严格与涉密网络物理断开。
3.2 以山东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为中心,全面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化
为改变山东省地质资料分散保管现状,充分发挥已有地质资料资源,避免重复工作和投资失误,2007年,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山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率先在国内进行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形成统一的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和服务体系。山东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建立健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为核心,以海量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整理、分类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提高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提高资料利用率为宗旨[2],建成山东省钻孔地质数据库、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遥感地质影像数据库、化探数据库、地质资料查询系统以及地质资料网上发布管理系统等11个基础数据库。
通过山东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健全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落后局面,有效地改善地质资料数据的服务环境,提高了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率,提升了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地质工作以及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决策、重大工程建设、商业性地质工作对地质资料数据提出的多层次、多范围和多样化要求,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3.3 以焦家式金矿为试点,全面开展地质资料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
2009年下半年山东省作为全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试点省份,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最终确定以焦家式金矿为试点开展两化工作。此次工作以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清理、整合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提高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程度为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支撑。
焦家金矿地处山东胶莱盆地,位于山东省莱州市掖县境内,焦家式金矿是与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的地洼式金矿,是典型的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本次工作全面收集了焦家式金矿区基础地质(地层、构造、岩浆岩)、物化探、遥感、勘查、各类样品的测试资料及科研院所的研究资料和矿区开发资料(矿业权设置、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料利用概况)等方面的资料,对重点矿区进行剖析、总结、归纳,研究其成矿模式、类型,建立了三维空间型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通过矿床地质特征信息提取、矿体圈定和三维显示、专题研究,为政府决策、金矿预测、深部找矿、勘查资料二次开发和社会工众提供服务。
山东省将以焦家式金矿为试点,本着急为先用的原则,逐步开展馆藏地质资料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形成多种方式的数据产品,满足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3.4 完善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加大地质资料宣传力度
地质资料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进行管理,严把质量关,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专项清理,实行汇交一票否决制度,认真做到“四同步[3]”。对不按时履行汇交资料的单位不予办理矿产资源登记统计、探矿权采矿权证件的发放、变更及转让等诸多后期事物。
地质资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但目前宣传力度极为不够。作为地质资料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媒体,有策划、有保障地将地质资料宣传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日程中,宣传地质资料管理方法、法律法规、开发利用程度及相关业务,提高社会对资质资料重要性认知度,为日常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5 充分挖掘地质资料内在潜力,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
地质资料是一种无形资产,是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降低地质生产技术过程中的劳动消耗、提高地质工作效率的重要依据,同时又是进行各项地质科研的必要条件,是开发矿产资源的凭证[4]。近年来我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根据社会需求和矿业权人的合作要求,先后为昌乐县吸引外商投资编写了《昌乐县蓝宝石资源分布开发概况及资源储量保有情况说明》;为临沂地区金刚石开发规划编写了《临沂地区金刚石分布特点及目前开发利用现状》;为山东省建筑科学院编写了《山东省混凝土碱骨料岩石的分布及易发生碱骨料化学反应的主要岩石类型》等,全面反映我省矿产资源分布和主要资源储量类型的基础性资料,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务院关于地质工作地决定发布后,我省各级地勘单位纷纷加大了地勘投入,纷纷来我馆查阅资料,深入分析研究了馆藏了地质资料,发现了更多新的找矿线索,避免了矿产勘查低水平重复投资,降低了找矿风险和勘查成本。例如山东省地科院在鲁西南曹县—定陶一带发现一处资源量超过30亿吨的优质大型煤田,对缓解山东省华北地区优质炼焦用煤的缺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3.6 加大破损地质资料修复力度
山东省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在长期保存和利用过程中,受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纸张破损、字迹模糊等现象,有的已经到了影响使用的地步。经初步统计,约630份资料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这些宝贵资料是一笔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翁文灏、刘国昌、马子骥等著名地质学家形成的工作成果,呈现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为抢救前人宝贵的地质成果,确保馆藏资料的质量,保证地质资料存储安全,提升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工作人员遵照保持历史原貌的原则,利用熨烫、粘贴、裱糊修复、扫描及矢量化等手段进行破损地质资料的修复。通过资料修复延长了资料的保存年限,推进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3.7 全面提升地质资料管理人员人才素质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在工作任务、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作为资料管理人员在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备较强的地质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具备操控计算机等现代设备的能力,具备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得地质资料这一宝贵的社会财富得以较好地保存和使用。其次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要时刻谨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只有全面提升资料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人员素质,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去管理、研究和开发地质资料,才能科学合理地挖掘其内在潜能,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肖建丽,张兴恒.浅析新形势下地质资料保密工作.云南档案,2008(11)
内部资料:山东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吴富强,李玳明.地质资料的开发与利用.中国档案,2004(2)
袁雪吟.新时期地质档案开发利用的探讨.中国地质.1996(9)
运用构造模式引导深部找矿—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鲁西南深覆盖区找矿纪实
李现文.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3期
『伍』 地表水资源环境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和建议
一、地表水资源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山东半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总量不足和供水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山东半岛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尚未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水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水污染程度不断加剧。
4)供水水价偏低,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征收不到位。
5)水权不明晰,水市场不发育,极大地影响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地表水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对策和建议
1.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
解决缺水问题,一靠开源,二靠节流。由于受当地水资源的影响,开源具有一定的限制,相比之下,节流即节约用水显得更为可行。节约用水的核心是高效地使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尽量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条就是节水。
2.多方举措确保地表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用《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加快《黄河法》的立法进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明确责任,依法制定水资源利用规划,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
2)加强水污染和治理,控制水环境的变异。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法》,从严掌握和控制排污总量,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必须在工厂企业内实行污水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在水源地附近,要设立一定范围的卫生防护带,严禁采取渗坑、渗井等地下排污方法。把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建设的轨道,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继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加强流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体系,通过对黄河干流大型骨干水库的联合调度,有效调节河川径流,协调天然来水与国民经济需水之间的矛盾,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实行城乡统筹,合理调配,优化配置水资源。
4)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一个以水权为核心、水价为手段、水资源有偿使用的水利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在水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和管理资金,促进经营者和使用者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
3.水资源联合调度
水资源联合调度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客水等的联合调度。
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关系密切,而地表水与地下水又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随着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实行联合调度,在丰水季节或丰水年份尽可能多蓄、多用地表水,并设法利用多余洪水对地下水进行回灌补源,尽量减少或不开采地下水;在枯水年份或枯水季节适当增采地下水,做到以井保丰,以河补源,统筹安排,相互补偿。
山东半岛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原则是:优先利用当地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黄河水,科学调引长江水;供水要从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城乡、工农业统一安排,优化调度,贯彻“优水优用”的原则,优质水要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和农业及环境用水,尽量使用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对现有水源采取有效工程措施,防止供水衰减。
『陆』 面对山东省棉花种植存在的问题有何对策
山东棉花种植对策
近年来,山东省棉花种植产量与出售量持续下降,存在着许多问题,就此笔者针对几点问题提出对策:
1.增加棉田收益
经过山东某公司的三年西瓜和棉花套种栽培,得到结论:由于西瓜与棉花共生期短棉花产量基本不受影响棉花、西瓜套种等于棉花地里多收了一季西瓜,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每公顷可产西瓜6万千克,籽棉3450千克,增加经济效益1.8万元。经过河北省农牧局的试验,将大蒜与棉花进行套种,得到结论是:每亩棉田的净收益是1420元,与大蒜套种以后,每亩地的净收入就是4420元,足足增加了3000元/亩,收入提高了两倍多。
『柒』 如何做好法治宣传教育
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通过二十多年全民普法教育,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得到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能自觉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法制宣传工作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就如何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深入调研。
一、法制宣传工作在群众眼中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从我们对本县八个乡镇的抽查结果来看,认为法制宣传途径广、宣传内容实用、自身法律素质有所提高、维权意识增强的有96%;认为我县法制宣传力度不大、宣传内容少的有3%;认为自身法律素质没有因为法制宣传而提高的有1%;在调研过程中部分老百姓给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结果看,人民群众的宪法和各类法律知识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逐步提高,法制观念维权意识发生了较大变化,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法制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宣传地点具有局限性。大多数乡镇的宣传地点都仅限于该乡镇所在地,在乡镇所在地做法制宣传一是群众相对集中,可以使较多的人获得宣传知识和宣传资料。但是对于一些行动不便或不赶集的群众来说就不能起到宣传作用。另外乡镇的村部一般也有宣传展板或宣传标语,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没有几个群众会到那里去看,从而使之成为了摆设。
(二)法制宣传方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我们的宣传途径一般以发放宣传资料为主,普法播音为补。但是通过调研,目前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在少数民族地区能自己看书,听懂普通话普法的人不多,这导致了宣传工作虽做了,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法律素质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
(三)普法工作机制运行不够有力,普法工作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表现在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大,普法工作的整体联动不足,各部门、各行业各做个的,散打的较多,没有形成强大的宣传氛围和浓厚的学法氛围,致使普法工作发展不够平衡。
(四)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法律知识结构相对老化,而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导致没有多余的时间更新法律知识,从而使得法制宣传源头出现了问题。全县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人员不足、业务素质和组织指导能力不强,未能正常开展普法活动的现象在机关单位、部门、企业、农村还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创新普法形式,丰富载体,巩固和扩大宣传效果。近年来,通过深入调研,针对普法宣传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打造“民语普法”“公交普法”“调案宣法”等普法宣传亮点,普法效果显著。
一是“民语”普法。针对近年来留守老人越来越多,部分少数民族乡村百姓普通话不好,不能完全听懂普通话普法的情况,我们将壮、汉、瑶三种本地民族语言与当地山歌民调相结合,分别融入普法宣讲,通过录音、刻制光碟,利用法制宣传车,在圩日、重要节庆日,深入各乡、村巡回宣传播放。吸引广大老百姓前来聆听或把普法光碟赠送给老百姓拿回家播放,深受老百姓欢迎,他们说,要在家里经常播放
普法光碟,让家里所有人员都学法、懂法、守法。民语普法贴近百姓,通俗易懂,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普法效果好。二是 “公交”普法,利用公交车客流大和流动性广的优势,为全县八个乡镇共三十八辆公交车制作普法宣传座椅套袋七百多个。在车套椅醒目的位置印上法律宣传标语,并在套袋里装上各种法律宣传读本。通过对五十八名公交司机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普法宣传志愿者,及时为法律宣传服务,拓宽普法宣传的路子,方便老百姓在等车、乘车途中随时学习法律条文,感受到法治文化浓厚的氛围,从而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三是“调案”宣法。通过深入基层调研,积极探索群众实际遇到的法律难题,掌握群众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精心挑选贴近群众生活、经常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例,按照基本案情、调解过程、调处结果、调解依据、案件评析的格式,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汇编成《案例选篇》,制作印有普法宣传知识的围裙、环保袋子等普法产品,通过“法律六进”等形式,把普法产品送到广大群众手中,使普法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二)进一步明确任务职责,形成强大的普法宣传合力。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和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加强年度普法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强化法制宣传队伍建设,注重队伍管理和培训,促进“法律六进”活动的开展;强化普法工作的考核评价。
(三)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风气,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途径。因此,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各级领导抓好开展普法工作的责任意识,发挥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普法领导机构的定期会议、听取汇报、开展督查等工作机制,解决好普法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工作制度,切实做到协调统筹有力、上下配合到位、横向联系紧密;建立健全重点普法对象定期集中学法制度,增强普法工作实效。
(四)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的作用。配齐配强法制宣传专职人员,强化业务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鼓励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学校师生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活动。利用学校资源,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读本送到学生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并把法律知识带回家中。
『捌』 山东省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和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路焕马卓敏王晶晶
(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济南250011)
摘要 本文总结了山东省地质资料服务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社会化服务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是实现地质资料社会共享、促进地质勘查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地质资料汇交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提供服务的方式仍比较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积极推进地质资料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现结合工作实际对产生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山东省地质资料服务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地质资料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地质资料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资料的开发利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将工作重点由过去的组织保管向信息提供和信息资源数字化方面转变,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应该是“信息咨询者”和系统管理者。这就要求地质资料管理人员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努力学习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为现代化社会服务。目前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偏低。一方面,队伍构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计算机知识贫乏,外语水平偏低。
目前全省地质资料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一是服务方式简单,资料利用靠用户上门查阅,地质资料利用是被动性,缺乏为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服务手段原始,2002年,虽然“山东省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成在网上检索服务,但“地质资料查询服务系统”、“图文数字化”工作进展缓慢,还不能够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全面地为社会服务,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目录查询上,查阅者还必须上门查阅;三是资料利用管理法制建设和措施尚不完善,直接影响了部分资料的开发利用等。
1.2 缺乏法律法规支持,自觉汇交地质资料的法律意识欠缺
在地质资料管理方面,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法规,其内容大多侧重于对地质资料汇交与保存活动的规范,只有国务院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的公告》规定了公开的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应免费提供社会使用,保护期内的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可以有偿使用,但对可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范围界定得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这些法规强调的仍然主要是地质资料的管理而不是利用和服务,因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
欠交甚至不交地质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地质勘察工作的汇交人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单位对汇交地质资料不重视,对地质资料汇交登记不予理睬,能不汇交就不汇交,无视法规的存在。
(2)单位只求短期效应,地质资料仅仅用来应付办理有关矿权证件,获取证件后,对地质资料不整理,不保存。
(3)地质资料只想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我方便,为我所用,而不愿汇交。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谁开展了地勘工作,谁就必须向国家汇交地质资料。
1.3 社会化服务需要的资金不足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资金不足,制约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我省地质资料馆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实行免费查询,提供利用只收取复印等工本费,收入十分有限,同时由于资料管理部门要支配的资金有限,基本没有动用资金;对于馆藏的地质资料保管设施落后,不能满足保管地质资料的要求;地质资料破损,纸质老化、图件褪色等问题得不到资金支持,也影响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进程。
1.4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宣传乏力不利于开发利用
地质资料应用范围广,潜在应用价值大,但是地质资料宣传方式比较单一,未能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宣传手段,如报纸、网络、电视等进行宣传,使社会大众对地质成果的应用范围和价值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影响了地质成果全方位、全领域的社会化利用。
2 对策及建议
2.1 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地质资料管理水平
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在新形势下应该具备信息管理意识、信息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地质资料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外语水平等基本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尤为重要。一要对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明确地质资料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地质资料汇交的范围和要求;二是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
2.2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社会化服务和汇交管理的法律约束
一是要适时修改《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地质资料汇交的范围,提高资料汇交工作的可操作性;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扩大地质资料汇交的覆盖面;三是政府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对拒不履行地质资料汇交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处罚;四是内部管理上要强化会审制度,注意发挥整体功能,特别是要依法把地质资料汇交与矿权管理、项目管理等结合起来。
2.3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要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设备的配备。另外还应对馆藏设施进行改善,我省现在馆藏面积远远不能满足馆藏资料保管的要求,也不能更好地为利用者提供良好的借阅环境,电子阅览室也只能是望而兴叹。
2.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地质成果资料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地质资料应用范围广,潜在应用价值大,在宣传方面,有以下工作可以做,第一可以在公共场所,特别是节假日举行展出,让公众从感观认识。第二可以利用地球日、土地日的宣传发放宣传材料。第三可以到中小学去宣传地质知识,让学生们对地质知识有所了解。第四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让人们了解更多信息。总之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尽可能宣传扩大地质资料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