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立法
㈠ 行政立法的名词解释
行政立法是抄指立法机关通过袭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它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②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
㈡ 行政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行政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一个国家要正常运转的话离不开行政立法行为,行政立法行为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行政创制行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家下面,我们需要去了解行政立法行为到底是什么样的,对国家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下什么是行政立法行为: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它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容:
1、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2、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
二、行政立法的特点
我国的行政立法,是行政性质和立法性质的有机结合。它既有行政的性质,是一种抽象行政 行为,又具有立法的性质,是一种准立法行为。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质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质主要表现在:
①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②行政立法所调 整的对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务及与行政管理密切关联的事务;
③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实施 和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
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质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质主要表现在:
①行政立法是有权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创制法律规范的活动;②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属于法的范畴,具有法的基本特征,即 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
③行政立法必须遵循相应的立法程序。
三、行政立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1、行政立法不都是抽象行政行为,要分情况,只有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的制定法律法规的行为等才是,而对于立法机关在行政方面的立法则不属于。
2、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的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其行为形式体现为行政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规范文件和非规范文件。
四、行政行为无效的情形
(一)行政行为无效是指行政行为具有重大瑕疵或根据理智判断具有绝对明显的瑕疵的无效。规定以下几种情形:
1、以书面形式做出,但是未注明做出机关。
2、通知颁布证书的形式作出。但是没有遵守形式的规定。
3、违反有关地域管辖的规定。
4、因客观原因无法实施的行为。
5、要求实施构成犯罪或宗教罪行。6、 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
(二)绝对无效:无任何公定力,提请有权机关确认,不受诉讼实效的约束;自己否定其效力。
(三)相对无效:针对可撤消行政行为,公民可以抵制无效行政行为,但可能判断错误,当事人向法院提请确认无效,向行政机关申请撤消不是其必经程序。以上供参考。
㈢ 行政立法的特点是什么
行政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行政立法具有以下特点:
(1) 行政立法具有行政性;
(2) 行政立法具有立法性。
㈣ 怎样理解行政法和行政立法
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是指有权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并颁行有关行政管理事项普遍应用的规则的活动。
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②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建立的国家行政机关。由于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增多和行政权力的相对扩大,单靠立法机关立法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法机关以委托立法方式,赋予行政机关以立法权;同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也是一种行政立法活动。
行政立法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的法律规范;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不同等级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
㈤ 什么是立法什么是行政立法哪些国家机关有权制定法律规范
立法又称法的创制,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作为立法主体的行政行为,所具有行政性,它是一种主体活动,所以具有立法性,它的内容主要为贯彻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采取行政措施,所以主工具有执行性和从属性特点,从属于权力机关的立法。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
2、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规。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从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
4、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自治机关,有权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5、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作为国务院的行政管理部门,可能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6、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为地方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制定规章。
除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上述国家机关外,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都不能制定法律规范,如果确有必要制定法律规范,必须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门授权。例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个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过去都没有立法权,为了充分发挥四个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先行一步探索作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曾先后于1992年、1994年、1996年三次作出授权决定,授予这四个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根据经济特区的实际情况,在遵循宪法的规定和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直到1999年《立法法》通过后,这四个城市作为《立法法》规定的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才有了法定立法权。
以上所讲“有权制定法律规范”,是指有权创设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即通过制定法律规范赋予或剥夺、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某种权利,或者使其承担某种义务。如果没有创设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则不属于法律规范,其他国家机关也可以制定。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这种文件、规定,称之为一般规范性文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统称为规范性文件)。一般规范性文件只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和上级国家机关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也有约束力,也要执行。但一般规范性文件在法院不能单独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法规性文件如合法可以作为法院审判时的参考。
㈥ 什么是行政立法,行政立法的公共选择机制的特点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它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容:
①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②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
我国行政立法的公共选择机制的特点:
1、中国政府管制不是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而是一开始就用管制来限制、替代和消灭市场,它的核心是政府对资源的垄断和分配权。
2、为了管制的方便,对公民实行“无权利推定”原则,即除非有法律的明确允许和政府的“恩赐”,否则推定公民没有作出某种行为的权利。
3、由于限制了市场作用和个人选择的空间,公共选择的范围就非常广泛,或者说,在逻辑上没有政府管不到的领域,行政法也随之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4、政府管制总体上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单项的公共选择过程,公民的个人选择远未成为公共选择的基础。
5、共有产权与管制的非中立性,在中国,承担者主要管制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往往既是法定的行政管制者,又是产业的主管者或公有产业的老板。
6、公共选择缺乏一种以个人选择为前提的合法的、充分的激励机制。
7、中国的公共选择体制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纵向体制,在政府之外,很少存在与之制衡的多元分散的利益集团。
8、就时空上的特点而言,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公共选择体制一直处于转型发展时期,这一过程既产生了大量创租、寻租机会,也使选择的结果丧失了确定性,或难以预测均衡。
㈦ 什么叫准立法权
准是:非正式的意思
㈧ 什么叫准立法
准
(③~⑦准)
zhǔn
(1) ㄓㄨㄣˇ
(2) 允许,许可:~许。~予。批~。
(3) 依照,依据内:~此处理。容
(4) 定平直的东西:水~。~绳。
(5) 法则,可以做为依据的:~则。标~。
(6) 箭靶的中心:~的(d?)。
(7) 正确:~确。~星。瞄~。
(8) 一定,确实:~保。~定。
(9) 鼻子:隆~(高鼻子)。
(10) 和某类事物差不多,如同,类似:~尉。~平原。
"准立法"中的准,我认为是正确的意思,就是既定的由立法机关依据立法法的立法及其过程
㈨ 准立法权含义是什么
准立法权的含义: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简称《地方组织法》)第7条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我们认为,为了科学、准确地界定上述这些较大市立法权的学术称谓,防止对这一概念的说法不一致而引起的混乱,便于法律用语的规范化和法制的统一,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论著中都应摒弃“半立法权”的说法,而应称之为“准立法权”。准立法权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1.准立法权的立法主体特定性。根据《地方组织法》第7条的规定,行使准立法权的主体只有两类:其一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其二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前一类如广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后一类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四川省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利。
2.准立法权的非完整性。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所制定的法规,须经上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施行。上级人大常委会对准立法权主体报批的地方性法规,于原则性问题有权修改,但应简化审批程序,不要因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影响及时批准。[1]可见,上级人大常委会对准立法权主体制定法规的批准权和对其原则性问题的修改权,决定了准立法权的非完整性。
3.准立法权行使的条件性。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权要遵守两个条件:一是准立法权主体制定地方性法规,必须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要避免立法重复主义,凡国家及省、自治区对某问题已立法的,准立法权主体无具体情况的,不要另行制定法规,减少、防止重复立法,要避免立法形式主义,根据本市实际情况,无实际需要的,就不要立法,如较大市的广东省有关市制定了沿海经济开放的法规,距离海岸较远的较大市尚未涉及这方面法律关系的,就无须立法,否则使法规徒具形式,成为一纸空文而已。二是准立法权主体制定地方性法规,必须遵守“不相抵触”的法则。这是立法级别效力的问题。准立法权主体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是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权的前提,其实质是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使准立法权主体既充分又准确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权。准立法权立法的法域效力只在本市范围内有效。
此外,准立法权还表现为立法主体在立法上所享有的一种特殊权力和资格。这种特殊的权力和资格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时期内适用,如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取消这项规定,准立法权便无此权利,也就是说,只有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明文规定的时期内才适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这项立法权,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才享有的。这些较大的市较其他市相比,政治敏感,经济发达,文化成熟,有制定法规的各方面能力,也为省、自治区乃至国家立法探索规律,提供模式。
综上所述,准立法权的含义是指:享有准立法权的立法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而拥有制定适用于本区域内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和资格。
准立法权的立法原则
立法原则是在立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动方针,是立法的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准立法权主体在制定法规活动中除要遵守我国一般立法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其固有的、特定的立法原则。
一是坚持立法的地区特色原则。由于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不论是原有的基础状况,还是以后的发展态势,都具有不同特点,如不进行很好地调研,评估,盲目立法,所制定的法规就不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不能规范本地区的法律关系。要使制定的法规很好地适用于本地区,准立法权主体就必须广泛调查,仔细考察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要求在立法时,一要充分调查、研究,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二要广泛听取、征求本区域各界人士的意见,三要体现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二是坚持立法的超前原则。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优惠,加之自身的特有优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于其他地区走在改革的前列。其商品经济发展的超前性,市场经济发育的较完善性,改革开放的层层深入,必然导致这些较大市对法规的大量需求,以调整本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向正常的轨道运行。在没有上级立法主体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在没有立法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准立法权的主体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论证和预测,根据《地方组织法》第7条的规定,可以制定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相抵触的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以规范、推动本地区改革开放的进程。因而超前立法原则在准立法权主体的立法活动中居很重要的位置。
三是坚持立法的探索性原则。对急需的法规,在全国性法规或全省、自治区性法规一时制定不出来的情况下,如消极地等待,会贻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工作。因而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制定结合本地区情况的地方性法规,解决特殊矛盾,规范特殊的法律关系,这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准立法权主体根据本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条件,在没有现成法规模式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所制定的法规必然具有探索性。实践表明,这种带有探索性的准立法权主体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丰富了省、自治区乃至全国性立法的经验,为全省、自治区及全国立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我国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由省、自治区政府所在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先行一步,然后在总结得失利弊的基础上制定的。
四是坚持立法的不相抵触原则。不相抵触法则,既是准立法权的特点之一,也是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权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违反这一原则,即构成立法中的违宪,国家权力机关有权撤销,这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明文规定。如果把“不相抵触”理解为对准立法权的限制,则是从消极的方面理解这一原则,显然带有片面性。我们认为,这一原则既确认了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的权力范围,又原则地规范了其立法方法问题。准立法权主体在立法时,一不得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相抵触,二不得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相抵触;三不得同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相抵触;四不得同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如果与上述之一项或几项相抵触,准立法权主体制定的法规内容便无效。尤其是不得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是地方立法中对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权的特定要求。
准立法权的权限范畴
立法,有法定的权限。准立法权主体行使立法权概不例外,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不得越职越权立法。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并未对准立法权的权限作列举式的具体规定,只作了概括性的规定,根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省、自治区制定的地方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