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立法技术规范
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行政立法工作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自治区人民政府行政立法工作,完善立法工作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自治区人民政府提请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下称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规章,适用本规定。第三条行政立法工作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二)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坚持与改革、发展和稳定决策相一致;
(五)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六)坚持从自治区实际情况出发,具有地方特色,条文内容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第四条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领导行政立法工作,编制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建立立法咨询专家库,完善立法咨询论证制度。起草或者制定涉及政治方面法律、法规的配套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以及重大经济社会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行政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拟订并组织实施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具体负责审查立法草案。
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承担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以下统称立法草案)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经费等保障。第五条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的程序,包括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提出议案。制定规章的程序,包括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和备案。第六条地方性法规草案名称,一般采用“条例”、“实施办法”、“实施细则”、“规则”、“决定”。规章的名称,一般采用“规定”、“办法”,但不得采用“条例”。
立法草案应当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用语应当准确、简洁,符合立法技术规范。
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立法草案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第二章立项第七条自治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书面通知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申报下一年度立法项目,同时通过自治区司法行政部门门户网站或者其他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
各州、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可以向自治区司法行政部门提出立法项目建议,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自治区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第八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自治区司法行政部门报送年度立法项目申请,并对立法的必要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措施、拟确定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
申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拟提请审议的项目,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法草案初稿及其说明;
(二)调研论证报告或者修改项目的立法后评估报告;
(三)有关立法依据及参考资料。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立法项目建议,应当包括立法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和制定的目的、理由、依据等,并以书面或者电子邮件、传真方式送自治区司法行政部门。第九条自治区司法行政部门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对立法项目申请和立法项目建议进行审查筛选和评估论证,充分听取相关单位的意见,拟订自治区人民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草案。
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草案应当与国务院、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相衔接。第十条申报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则上不予立项: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修订相关立法项目的;
(二)立法目的主要是解决有关部门的机构、编制、经费等具体问题的;
(三)照抄照搬上位法条文,无实质性内容和地方特色的;
(四)可以通过立法以外的方式解决的。
能够综合立项的,不单独立项。第十一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会议通过后,报请自治区党委审定,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
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应当明确立法项目名称、起草单位以及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时限等内容。
㈡ 茂名市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市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程序,提高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广东省地方立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市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适用本规定。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地方性法规草案,是指由市人民政府组织起草,以市人民政府议案形式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规范性文件。
本规定所称政府规章,是指市人民政府制定并以市人民政府令形式公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第四条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应当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他上位法规定,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确立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权限,立足本市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第五条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名称一般称“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等;政府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等,不得称“条例”。第六条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应当符合立法技术规范,做到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用语准确简洁,条文内容明确具体。
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第七条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指导、监督和综合协调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工作,审查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送审稿。
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水东湾新城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承担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的具体工作,配合做好政府立法的相关工作。第八条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第二章立项第九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的需要,提出地方性法规建议项目和编制政府规章年度制订计划。第十条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于每年10月1日前向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水东湾新城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征集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议项目,并向社会发布征集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议项目的公告。第十一条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水东湾新城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认为需要在下一年度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的,应当向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提出立法建议项目。提出立法建议项目,应当向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报送下列材料:
(一)立法建议项目书。内容包括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的名称;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设立的主要制度;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依据;调研论证的情况;起草的进度安排;计划报送市人民政府的时间。
(二)地方性法规草案或者政府规章建议稿。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议项目的,可以只提出立法建议项目名称及立法的主要理由。第十三条提出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议项目的,应当在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征集立法建议项目期间提出。逾期提出的,一般不纳入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议项目范围。第十四条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议项目进行梳理汇总,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召开立项协调会、论证会或者专题调研等方式听取和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规建议项目建议稿和政府规章年度制订计划建议稿,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第十五条地方性法规建议项目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应当及时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政府规章年度制订计划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应当及时印发,并向社会公布。第十六条政府规章年度制订计划确定后,起草责任单位应当按照计划组织实施,不得自行调整。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监督执行。
确需对政府规章年度制订计划进行调整的,由提出调整的单位向市人民政府提出调整建议。
㈢ 枣庄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规章制定行为,保证规章质量和制定效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市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备案和解释等,适用本规定。第三条制定规章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第四条制定规章,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二)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具有法律、法规依据;
(三)具有稳定性、可执行性;
(四)公平、合理地界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相关部门的权力与责任;
(五)依法保障公民有序参与;
(六)符合本市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第五条市政府法制机构负责编制规章制定计划,审查规章草案,组织、指导和协调规章制定工作。
规章制定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第六条规章的制定应当符合立法技术规范要求。名称可以称“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实施办法”“暂行规定”或“暂行办法”,但不得称“条例”。第二章立 项第七条市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编制规章年度立法计划。
年度立法计划应当在上一年第四季度内编制完成。第八条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书面向市政府法制机构提出立法项目建议。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将征集到的立法项目建议,交付相关部门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第九条制定规章应当立项。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或者区(市)政府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于上一年十月底前,向市政府法制机构提报立项申请。第十条规章立项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拟制定规章的名称;
(二)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
(四)起草单位或个人的调研情况。第十一条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研究论证规章立项申请和立法项目建议,拟订规章年度立法计划。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和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拟订规章年度立法计划的意见,并对重要立法项目组织有关方面进行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和社会风险评估。
年度立法计划,报请市政府批准后公布。第十二条未列入规章年度立法计划的项目,一般不予办理。确因形势发展或者工作变化,需要调整计划或者增加项目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报送立项申请,由市政府法制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论证后报请市政府决定。
市政府法制机构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市政府提出调整立法计划的建议。第三章起草第十三条市政府可以确定一个或者几个部门负责起草规章草案;法律关系复杂的,可以确定由市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规章草案。
市政府可以委托社会有关方面起草规章草案并与受托人签订委托协议。第十四条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加强规章草案起草工作的指导;必要时,可以提前参与规章草案的起草工作。
起草部门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共同起草规章草案,也可以委托有关组织、专家起草规章草案。
起草部门应当按照市政府法制机构确定的时限完成起草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的,应当向市政府作出书面报告。第十五条起草规章应当先行调查研究,并可以通过网上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第十六条规章草案应当经起草部门负责人会议讨论通过,并由起草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后,形成规章草案征求意见稿,书面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规章草案征求意见稿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修改意见,同时附具依据和理由,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并加盖本部门印章后反馈起草部门;逾期或者不按照要求回复意见的,视为同意。
起草部门应当认真研究有关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意见合理的,应当予以采纳;有争议的,应当予以协商。经协商仍不能达成一致的,起草部门应当在报送规章草案送审稿时书面说明情况和理由。
㈣ 重庆市行政立法基本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行政立法的技术和程序,提高行政立法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市各级行政机关依职权进行的有关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立法活动中涉及的立法技术和立法程序,适用本规范。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涉及的技术和程序事宜,依照本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前款所称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综合表述时统称法案。第三条行政立法技术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法案形式应当服从、服务于立法宗旨和法案的内容;
(二)法案结构应当逻辑严密,条文清晰,章节设置科学合理;
(三)法案语言应当准确、简洁,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法律语言表述惯例。第四条行政立法程序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注重程序合法,维护法制统一;
(二)注重程序公正,维护社会公平;
(三)注重程序公开,扩大公众参与。第二章技术规范第一节法案结构第五条法案结构是指法案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和要求依次排列的组织形式,包括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第六条法案的内容结构应当根据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按照各要素固有的排列和连接方式,正确反映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等法律规范的逻辑关系。第七条法案的形式结构是内容结构的表现形式,一般按照章、节、条、款、项、目的顺序排列:
(一)法案的内容较多,有划分层次必要时,可以设章,各章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章名应当概括反映本章的主要内容,章的顺序用序数词表示;
(二)章的条文较多且有若干组相对独立的内容时,可以设节,节名应当概括反映本节的内容,节的顺序用序数词表示;
(三)条的内容应当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每条只规定同一内容,条应当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用序数词连贯排列;
(四)一条内容中包含两层以上相互关联的意思且不宜再划分为两个以上独立的条时,可以设款,每一款应当只表述一层意思,款在条中以自然段的形式排列;
(五)条和款的内容需要细化或者列举时,可以设项,项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每项的内容只能包含条或者款中的一层意思,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小括号分段表述;
(六)项中的内容仍需细分的,可以在项下设目,目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点表示。第八条法案一般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
法案设章节的,应当在法案名称下设目录,标明章、节的标题。第二节法案名称第九条法案名称由制定机关或者适用范围、规范事项和法案种类构成。法案名称应当完整、准确、简明。第十条地方性法规草案一般分为“实施办法”、“条例”、“规定”:
(一)为执行上位法而作出的实施性规范,一般使用“实施办法”;
(二)对某一方面的事项作出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规范,一般使用“条例”;
(三)对某一方面的事项作出的专项性规范,一般使用“规定”。第十一条政府规章一般分为“实施细则”、“办法”、“规定”、“决定”、“规范”:
(一)为贯彻法律法规,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具体、详细的规范,一般使用“实施细则”;
(二)对某类、某种社会关系或者某项工作作出的比较全面的规范,一般使用“办法”;
(三)对某一具体事项作出的专项性规范,一般使用“规定”;
(四)对某一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的部署性规范,一般使用“决定”;
(五)对某些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作出的规定,一般使用“规范”。第十二条规范性文件一般分为“规定”、“决定”、“办法”、“通告”、“细则”等。第三节总则部分第十三条总则应当综合反映法案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要素。法案不分章的,应当在法案正文的开端集中表述属于总则部分的内容;法案分章的,总则部分的内容应当作为第一章。第十四条总则一般包括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适用范围、行政执法机关和其他总括性的内容。
前款所称的行政执法机关指负责实施法案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
㈤ 酒泉市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市人民政府的立法程序,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质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甘肃省拟定法规草案和制定规章程序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市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适用本规定。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地方性法规草案,是指依照本规定的程序起草,以市人民政府议案形式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规范性文件。
本规定所称政府规章,是指市人民政府依照立法权限和本规定的程序制定,以市人民政府令形式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第四条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应当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他上位法规定,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确立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权限,立足本市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第五条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名称一般称“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等;政府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等,不得称“条例”。第六条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应当符合立法技术规范,做到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用语准确简洁,条文内容明确具体。
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应当采用条文方式表达,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分章、节、条、款、项。第七条市人民政府对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对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工作进行规划、审查、协调和指导。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的起草、征求意见和论证工作。第二章立项第八条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应当于每年第三季度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征集下一年度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立法计划建议项目,并通过《酒泉日报》或酒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建议。第九条本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以向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提出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建议。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应当对收集到的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建议及时组织研究论证或转交有关部门研究。
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对收集到的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建议研究论证后决定采纳的,应当向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提交立项申请。第十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认为需要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或制定政府规章的,应当于每年9月30日前向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报送下一年度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或制定政府规章的立项申请。第十一条报请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或制定政府规章的立项申请项目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地方性法规草案或政府规章项目的内容属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具体行政管理事项,需要由本市作出规定的;
(二)地方性法规草案或政府规章项目的内容已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或措施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方案;
(三)地方性法规草案或政府规章项目的内容不与上位法相抵触;
(四)地方性法规草案或政府规章项目已形成初稿。
报请立项时,应当说明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或制定政府规章的必要性、基本思路、主要措施、有关法律依据、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或政府规章的组织及工作进度安排、拟向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报送的时间等事项。第十二条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应当对报送的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或制定政府规章的立项申请进行汇总研究,根据国家、甘肃省立法情况,市人民政府年度工作的总体部署,立项申请的论证完善程度,结合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编制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年度工作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年度工作计划,应当明确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的名称、起草单位、主要负责人、完成时间等事项。
年度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工作计划,在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征求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意见。
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自治区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程序,保证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自治区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适用本规定。第三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立法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立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自治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组织、指导、协调和草案审查工作。第四条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应当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保障公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体现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条制定政治方面法律法规的配套政府规章和重大经济社会方面的政府规章,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自治区党委。第六条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的程序包括立项、起草、审查、决定、提请审议。
制定政府规章的程序包括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备案和解释。第七条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应当符合立法技术规范,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内容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第八条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第二章立 项第九条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地方性法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建议,制定政府规章年度立法计划,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改废释并举。
政府规章年度立法计划应当与地方性法规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第十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年度立法计划项目建议。
自治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下半年向自治区人民政府部门、盟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组织征集下一年度立法计划项目建议,也可以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自治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门户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计划项目建议。第十一条自治区人民政府部门、盟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的,应当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立项。第十二条报请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立项,应当报送下列书面材料及其电子文本:
(一)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和起草说明;
(二)法律、法规依据以及有关立法资料;
(三)征求意见汇总材料;
(四)建议审议的时间。
起草说明应当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起草过程、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确立的主要措施以及主要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
召开论证会和听证会的,还应当报送论证会、听证会报告。第十三条地方性法规立法规划建议和年度立法计划建议,应当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拟定,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报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自治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对制定政府规章的立项申请和公开征集的政府规章立法计划项目建议进行评估论证,拟订政府规章年度立法计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第十四条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年度立法计划执行中,自治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年度立法计划调整建议。第三章起 草第十五条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由申请立项的部门或者单位起草。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权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共同负责起草工作;涉及重要行政管理或者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可以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组织起草。
盟行政公署申请立项的,由盟行政公署组织起草。
起草专业性较强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第十六条起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应当将草案及其说明等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少于三十日。
㈦ 赣州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赣州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的程序,保证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江西省人民政府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规章程序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规章,是指市政府在立法权限内制定并以市政府令形式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本规定所称地方性法规草案,是指市政府在立法权限内拟订并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法规案。第三条市政府制定规章和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适用本规定。第四条市政府制定规章的程序包括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备案、解释;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的程序包括立项、起草、审查、决定、提请审议。第五条市政府制定规章和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限于立法法规定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第六条制定规章和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
(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原则,没有法律、法规的依据,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三)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承担的责任;
(四)改革创新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简化行政管理手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五)符合本市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七条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
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第八条制定规章和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当符合立法技术规范,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用语准确,条文明确。第九条制定规章和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
市政府法制部门是制定规章和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工作的主管部门,具体承担下列工作:
(一)征集、审核立法项目、立法建议,编制市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建立立法项目库,组织实施市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二)起草或者组织起草综合性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草案;
(三)督促、指导、协调县(市、区)政府、市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开展立法相关工作;
(四)对起草单位报送的规章、地方性法规草案送审稿进行审查,并提请市政府审议;
(五)负责规章的备案、汇编工作;
(六)与市本级立法有关的其他工作。
县(市、区)政府,市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和工作安排,做好相关规章、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配合市政府法制部门做好立法工作。第十条制定规章和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市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第二章立项第十一条市政府法制部门应当于每年九月初起向县(市、区)政府、市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征集下一年度立法建议项目,根据需要也可以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
县(市、区)政府、市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认为需要制定规章、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应当向市政府法制部门提出立项申请。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直接向市政府法制部门提出立法建议。
征集立法建议项目、提出立项申请或者立法建议的截止期限为每年十月底。第十二条提出立项申请或者立法建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章、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名称;
(二)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
(三)立法的主要目的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拟设定的主要制度和措施;
(五)制定该规章、地方性法规草案的依据。
提出立项申请的,还应当拟出立法进度安排。第十三条符合下列条件的立项申请或者立法建议,可以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一)属于本市立法权限;
(二)具有立法的必要性;
(三)立法目的明确;
(四)拟设定的主要制度和措施合法、可行。第十四条符合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条件并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优先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一)实施上位法迫切需要的;
(二)与本市重大决策部署密切相关,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市人大代表议案、市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比较集中且立法条件基本成熟的;
(四)本市改革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已有较好实践基础的。
㈧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哈尔滨市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的决定(2016)
一、第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政府规章规范的事项范围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二、将第四条修改为“制定规章,应当遵循《立法法》和《条例》确定的立法原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行政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从本市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将第五条修改为“市政府法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对规章的制定工作进行规划、协调和指导,并具体负责规章审查工作。”
“市政府所属部门和区、县(市)政府应当按照年度规章制定计划分工,负责起草规章草案,配合做好规章制定的其他相关工作。”四、将第六条和第七条合并,作为第六条,修改为“制定规章应当立项。市政府法制部门于每年七月初向市政府所属部门和区、县(市)政府发函征求规章制定项目,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开征集制定规章的建议。”
“市政府所属部门和区、县(市)政府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于每年七月底前向市政府申报下一年度规章制定项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形式,向市政府法制部门提出制定规章的建议。”五、将第八条和第九条合并,作为第七条,修改为“市政府所属部门和区、县(市)政府,应当对拟申报的规章项目组织立项论证。”
“对社会公众提出的制定规章建议,由市政府法制部门筛选后转交市政府所属有关部门或者区、县(市)政府进行研究论证并回告意见;经研究论证有必要制定规章的,市政府所属有关部门或者区、县(市)政府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申报立项。”
“对综合性强、起草难度大以及市政府直接拟定的规章项目,由市政府法制部门会同市政府所属有关部门组织立项论证。”六、将第十二条改为第十条,第(二)项修改为“(二)规章内容应当属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本省人民政府规章只有原则性规定需要细化或者本市行政区域具体行政管理需要市政府制定规章的事项;”七、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二条,第(一)项、第(二)项修改为“(一)正式项目是指经立法调研和立项论证,具有立法必要性和可行性,力争年内完成的规章项目;(二)预备项目是指经立法调研和立项论证,具有立法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条件成熟,可以年内完成的规章项目;”八、将第十六条改为第十四条,修改为“市政府所属部门和区、县(市)政府执行年度规章制定计划的情况,纳入市工作责任制目标考核体系的相关法制考核目标。”九、将第十七条改为第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涉及若干职能部门的规章,市政府可以确定由一个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起草;重要行政管理规章和综合性较强的规章,由市政府法制部门组织起草。”十、将第十八条改为第十六条,修改为“起草单位应当制定起草工作方案,明确承办机构、承办人、负责人、各阶段任务、完成时限、质量要求等,并报送市政府法制部门。”
“起草单位应当按照规章制定计划要求的时限完成起草工作;逾期未完成起草工作的,市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向起草单位下发催办通知书,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市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将催办情况报送市政府,转交市政府办公部门实施政府督办。”十一、将第十九条改为第十七条,修改为“起草单位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有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借鉴国内外立法经验。”十二、将第二十三条改为第十九条,修改为“在起草规章过程中,市政府法制部门可以提前介入给予指导,参与调研、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十三、将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二十条,修改为“起草单位起草规章草案的体例结构、语言表述和文本格式,应当符合《哈尔滨市政府规章立法技术规范》的要求。”十四、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二十八条,第(一)项修改为“(一)是否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十五、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二十九条,修改为“规章送审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政府法制部门可以退回起草单位补充完善或者重新起草:
(一)设定的主要制度脱离本市实际或者缺乏可操作性,需要重新调查研究的;
(二)在立法技术上存在较大缺陷,需要作全面调整和修改的;
(三)有关部门对规定的主要制度存在较大争议,起草单位未与有关部门协商的;
(四)其他需要退回的情形。”
㈨ 赤峰市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市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程序,保证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市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适用本规定。第三条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内容范围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事项。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条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应当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从本市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条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应当符合立法技术规范,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内容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对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市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政府规章的组织、指导、协调和草案审查工作。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旗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和立法工作安排做好相关具体工作。第二章立项第七条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下半年,向市人民政府部门、旗县区人民政府、有关组织征集下一年度立法计划项目建议,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或者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下一年度立法项目建议。
市人民政府部门、旗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认为需要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或者制定政府规章的,应当向市人民政府申请立项。第八条报请立项,应当报送下列书面材料及其电子文本:
(一)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和起草说明;
(二)法律、法规依据以及有关立法资料;
(三)征求意见汇总材料;
(四)建议审议的时间。
起草说明应当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起草过程、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确立的主要措施以及主要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
召开论证会和听证会的,还应当报送论证会、听证会报告。第九条市司法行政部门通过专题调研、论证会或者协调会等形式,研究征集的立法项目建议。拟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拟定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年度立法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应当明确立法项目的名称、起草单位、完成时间等内容。第十条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就地方性法规草案项目征求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的意见。
拟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项目应当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方性法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第十一条拟在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外增加立法项目的,有关单位应向市司法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司法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进行调整。第三章起草第十二条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的起草由年度立法计划确定的单位承担。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权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由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共同负责起草工作。
涉及重要行政管理或者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可以由市司法行政部门组织起草。第十三条起草单位应当成立起草工作小组,相关业务机构和内设法制机构分工负责草案起草工作,并可以吸收法律顾问参加。起草单位应当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和完成时限,确保按时报送草案送审稿。
起草专业性较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可以邀请有关组织、专家参与,也可以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起草。第十四条起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应当将草案及其说明等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少于30日。第十五条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涉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对社会公众有重要影响等重大利益调整事项的,起草单位应当进行论证咨询,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