丶道德感想
㈠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1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1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2
《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名著,我们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历史拥有重要的地位,他和庄子一起被称为“老庄”。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对于《道德经》确实非常喜欢。今天我又捧起这本书读了起来。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讲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别人讲道理,也经常听别人讲道理,但是我们讲给被人听的道理别人是不是听得懂,或者别人愿不愿意听呢。或者反过来,别人讲的道理,我们愿不愿意听,或者是听不听得懂呢。这个问题老子就观察的很仔细。就这样一句话解释很多的道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告诉我们如果天地不仁的话,所有的事物将会被对待的像草狗一样,就是说我们属于天地万物之一也会被当成草狗一样。如果圣人,就是当权者没有任意,则会以百姓为草狗。所以天地对我们是有仁义的。老子在提醒当权者应该善待百姓。
《道德经》说“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提醒当权者以人民为重,只有不和人民争,所有人都不能和他们来抗争。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就像道家说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爱护百姓,不与民争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人人平等,国家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不就是老子说的社会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像老子说的那样,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3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4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
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5
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官与商勾结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重。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财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好吗?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6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爷爷所说的的修心养性的时间了。
我叫张雪晴,是店子中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我有一名略显神道的爷爷。我的爷爷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这懂都不懂的《道德经》,其实我是不想背的课时爷爷非逼着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没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划等号呢?于是我就去问爷爷,爷爷说:“这个世界分阴阳,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固定的,所以坏的有可能变好,虚弱的有可能变强壮。”“骗人,你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这个没用的经了!”我说道。爷爷笑了笑。
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语文得了满分,数学还差三分满分。我高兴极了,爷爷也很为我高兴。我乘机说“爷爷你带我去吃肯德基吧。”爷爷答应了。我高兴的蹦蹦跳跳,爷爷在后面换鞋子,我边跑边跳得出了门。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没有多大差别。站了一下发现站不起来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来。爷爷听到哭声急忙跑出来把我送进了医院,经诊断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息。结果吃肯德基的计划也泡汤了。
下午躺在床上无聊得很,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本来多好的计划、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听到爷爷的收音机里传出了那句我开始认为很没道理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体会加深了对这话的理解。希望我以后无论悲伤还是高兴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辙。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7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
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8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9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春天小草发芽了,到了冬天就会枯萎,而它却把种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静静地等待来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为地壳的运动而涨落;白天昼夜因为地球的转动而规律的更替……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10
今天偶然读《道德经》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何谓道,水即是……
;㈡ 843 读《道德经》之感想
文/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对于老子的《道德经》,自己通读了100多遍,也只是略知一二。
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确《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里的每一句话,都隐含着深沉的道理。《易经》是中国众经之首,开端,而《道德经》是众经之王,可见深刻的思想和智慧独树一帜。
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道德经》,说来话很长,应该是自己与养正幼儿园结缘后,内心才有了更加深刻的喜欢和感悟,从自己喜欢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开始,对于中国经典文化就有着深深地着迷,《道德经》虽只有5000多字,但字字洁净精辟,它就像是一剂心灵的清凉剂,一剂灵魂的净化剂,一剂思维的升华剂。
在如此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让自己独享的时刻越来越少,今年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诵读《道德经》一遍,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不知不觉,已把《道德经》诵读100多遍了,没有太多的惊喜,却有别样的感想。
老子,这里的老,是代表颇高的智慧和境界,所以,家有一老二老就是宝,需要所有人都要慈悲对待自己家中的老人,因为他们就是宝。老子在当时是做什么的呢?据了解,他是当时国家的图书馆的馆长,档案馆的馆长,以及天文台的台长,掌握着每一个朝代历史的来龙去脉,所以,老子就是一位知识渊博,见识广,知道的事情多,知道的真相多,智慧极高的人物。
《道德经》博大精深,根据韩鹏杰《道德经说什么》这本书,他的以经解经的方式,让自己对这部经典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相对思维
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难易,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不争思维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会示弱隐强,做出退让。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这也是他留给我的一个处世之道吧,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一个让字,才能保全自己,才能沉淀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利他思维
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思想里面,特别喜欢用水来作比喻,也很推崇水的精神,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只有真正地利他的人,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是井底之蛙。
内修思维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著名的身心灵导师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是的,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个能战胜别人的人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把自己的内在修为打造后,才是真正的强者。坚持道去执行,不失掉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让自己存在得更为长久。身虽死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柔弱思维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推崇柔弱的智慧。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也是世界上最攻无不克的东西。一个人能够活出水的特性来,真是非常高的境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的弱柔,水的污浊,水的处下,水的清澈,水的善良,水的力量,水的能屈能伸,柔弱胜刚强啊,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柔弱的东西,更懂得变化。
有无思维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告诫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杯子、房子等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能住人。人们很容易看到眼见的实物,却忽略了无的价值。故一个人有虚怀若谷的心,有空杯的心态,才能感受到有与无的共有价值所在。
突破思维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以德平定天下。正代表了原则性的东西,代表了正心正念正行,奇则代表了打破规则,突破思维。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守正出奇,首先要尊重规则,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顺、有条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规则,懂得变通创新方式,懂得突破自己的常规认识,才能到达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觉得老子的《道德经》真的像一首美丽的哲学诗,非常有旋律和韵味,也像对面坐着一个智者,与你聊天,帮助你解决生活困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抽空读一读,感受其中隐藏的奥妙!
老子说他有三宝: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是他的处世之道!突然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袁隆平爷爷,他的一生就是: 用慈,用俭,用让,用利他,用突破的态度来生活和为人处世的,他是老天赐予我们的粮食之神啊! 大家也可以去看看《袁隆平的世界》这本书,感受他的伟大, 致敬伟人,圣人,他们是真正的“死而不亡者寿”!
㈢ 学道德经的感悟有哪些
一、思路
1、概括一下《道德经》的总体思想。
2、写出印象最深的点。
3、结合实际谈感想。
二、感悟
人作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经把人的因素看的相当重要,甚至于道,天,地,相提并论占据四分之一。
如果一个人与道合一,则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每天走在路上,抬头看天,则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低头看地,则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间看人则知天人合一。
道德经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到工作中,以第41章为例:这一章描述了有道的人的境界:大智若愚、反省改过、平和心平等心、虚怀若谷、善者不辩、为法忘躯、为善不欲人知、通权达变、圆融无碍、功到自然成、以身试道、实相无相、正道隐藏不着相。
都可以运用到工作中,比如:在工作中心平气和、心胸开阔、平易近人、处事圆融、多多助人、少说多做、常常反省、做好事不求回报,那么就会功到自然成。
(3)丶道德感想扩展阅读:
《道德经》的影响:
《道德经》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㈣ 道德经感想感悟怎么写
写作思路及要点:通过读过的内容,给出一定的感悟,最后做出总结。
无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长老死,本自然之过程,一切随其自然。并随大自然而为之,白天活动,夜晚睡觉。饿则吃,困则息。
吃,随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来吃,而不离奇百怪地吃。随自己的身体,情绪而为之,不压抑自己。并引导自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中,也同样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不乱作为,不多作为。也是一切随本性而为之,同样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之事。
清净,做了那无为之事,生下来的就是清净了。一个人可以带着,可以发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动,所以不想,放松身体,放松思想。让自己清净下来。
工作上,本有的各负其职。每个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岗位上的基本任务,责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职务。
可在工作中的一个现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应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门的管理办法,管理项目,其结果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经》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去做了,行动了,从小开始,从无为开始,做了就到了。
虽然每天在学习道德经的一章,自己有浮夸的心态,没有做到之心一处。有的章节句子,只是落于表面的章节语句,没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会在无形之中的运用。
㈤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
其中,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可以分为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三个部分。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在适应转变、健康成长部分,是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在树立理想、把握人生部分,是树立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在提高修养、完善人格部分,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提升 ——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人生的品质在于不断地净化 ——树立理想、把握人生。在《思想道德修养》课里,对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我认为,要树立好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好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 1、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思想上的纯洁和先进。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是思想行为的“总开关”。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 2、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先导,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结合个人的实际和专业的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完善学习计划,充实学习内容,持之以恒地学习政治理和业务知识。不仅向书本学,更要向实践学,向老师学、向同学学;不仅要学得进,还要拿得出,注重学以致用,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学业成果。 3、勇于开拓创新,永葆学习中的生机和活力。大学学习生活中,担负着专业学习的重任,面临的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勇于开拓创新,勇于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以往学习的经验,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今后的学习中,自己要进一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上如何更好地、较深层次地、更广领域地摄取知识,把学习这“第一要务”体现在业绩中,使大学的生活更有意义和活力。 大学生在于不断地修养人格 ——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 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我认为,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高这些修养和完善人格方面,要求我们做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了《思想道德修养》后觉悟,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先导,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对自己绝对的要求,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后,我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
㈥ 道德经感想感悟怎么写
一、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从这里可以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情况,有很多时候,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遇到的困难是肯定有的,我们能怎么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㈦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五篇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 读书心得 和感想,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1
《道德经》是先秦时期道教的基本书籍。据说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老丹写的。老子的话语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它由“道”和“德”两部分组成。
我明白《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且是个体修行之道,即修身养性之道;“德”不仅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或德性,而且是实践者应有的特殊世界观、 方法 论和处世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他们能结合成一个,他们将成功的“栽培”。
在《道德经》的“德”部分,我不认为它仅仅被理解为处世之道,操持家庭之道,操持国家之道,事实上,这就是老子教导人们去培养的方式。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了道德的基础,他在处世、治家、立国等方面就有可能失败,也就没有了修养的.能力。因此,道德是为道家修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可能是人们共同需要的;另一方面,僧人需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超脱的生活,这也是关于仁、义、礼和道德信仰的讨论。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舍己为人,追求道,但他们不也追求彼此之间的距离吗?不修德,何以得“道”?读了《道德经》之后,我查了资料,发现《道德经》里还有一句话,“德为先,道为次”。我认为这也符合淳德归道、道德归道的初衷。道德与道除了道德的内涵外,还蕴涵着“德归道”、“德育道”的深刻意境。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看到《道德经》,甚至不可能看到它。正如林语堂所说:“我想,读了《道德经》的人,首先会发笑;然后他就那样笑了;最后,他觉得他现在非常需要这个理论。至少,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读《老子》时的反应。“我希望我能坚持学习《道德经》,修身养性。
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虽然我读了《老子》后觉得自己不能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但我的内心仍然是开放的,觉得这本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但它不是关于他的生活,而是关于道德,所以它被称为《道德经》。《道德经》原分为两部分,共5000多字。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主要谈“道”,第二部分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主要谈“德”。
老子的道是天道,是自然法则。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尊重自然规律。
当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自满和失望,有时人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使他们被毁灭,不能被拯救。因此,当我们感到满足或沮丧时,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呢?我们的头脑是否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这需要生命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启迪。
当人们满意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和事业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人很容易傲慢、自大和自大。这样做的后果是招来嫉妒,树敌太多,甚至杀人。在老子看来,当福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灾难的根源也来了。我们不应该那么霸道,我们应该知道如何谦虚,否则我们会失去我们的方式当我们沮丧。不要傲慢。不要认为你很伟大。世界上有战无不胜的人。强者终有强者。一定有比你更强大、更优秀的人。但是当我们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不应该炫耀,自负,自豪,谦虚。
老子说:“圣人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无所事事,这是一种教导。”一切事情都是在没有开始的情况下完成的,都是在不存在的情况下诞生的,都是徒劳无功的,都是在没有生活的情况下完成的。”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2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记得上学时跟着老师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这是出自何处,更甭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十载,再次看这部道家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匮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都应该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静心是安身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与创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 文章 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令人佩服。
道德经全文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如果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区区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社会、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对待老人尽心尽孝、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3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 捕鱼 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4
事物总有对立的一面。有喜才会有悲,有欢才会有愁,有希望才会害怕失望。欢喜、悲愁、害怕都是因为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带来欢喜、悲愁、使人畏惧。那么无“欲”当是无悲、无喜、无欢、无愁、无畏的。一个遇事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那是因为他心中不受这件事的对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扰。所谓无欲而心静与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无欲”并不是要人摈弃七情六欲,能抛弃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无欲”真正要做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事万物产生时,不要用其他念头去禁锢和干预,要顺其自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当事、物发展后不要自以为尽了力;而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满;只有不受各种对立因素的干扰,事、物才能最终达到圆满。
上面这个过程就好比心中有一个好 的“创意”,还没开始去实施时,自己就不断的用各种理由去否定它,那么这个“创意”肯定是不会展现出来的。只有去实施这个“创意”,它才能逐步展现出来。当这个“创意”实施到一定阶段,出现困难后,也不要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来中断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这个“创意”的效果才能最终展现。而当这个“创意”最终得以实现后,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创意”达到完美的效果。这个“创意”可以是一个创业的点子,也可以是对一个姑娘的爱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可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
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5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五篇相关文章:
★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5篇
★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5篇】
★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
★ 读完道德经的感想与心得
★ 道德经观后心得体会五篇
★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
★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 《道德经》读书感悟优秀作文范文10篇
★ 读《道德经》有感范文5篇
★ 道德经心得精选5篇800字高中范文
㈧ 品德做人之本我的感想的作文
做人之本
一个人从出生到消失在这个美好的世间,只需要短短的几十年光阴.可以说人人都要拥有它在社会中立足,拥有它,别人会用最热情的态度,最积极的心态,最和蔼可亲的面孔来对待你.它说起容易,却要拥有它,就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大家听了这么多话,有人心里可能有了底,也会有人捉摸不定.现在我就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它其实就是我们的做人之本——道德.说道德是做人之本,走过漫漫人生路、经历过坎坎坷坷的人就会真正领悟这句话的含义.拥有道德,可以从芝麻点大的事看出.譬如:散步时,把垃圾桶外的垃圾拾进桶;扶着老奶奶过马路,不图回报;公交车上让座给老人、病人等不方便的人.平常生活中,也有人一出口就是令人厌恶的脏话,不是还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尊敬长辈.这种人常常会受到别人的指点,甚至令人发指!有道德的人与没道德的人可真是有“天壤之别”啊!古人也注重“道德”,所以我现在就讲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小故事——《孔融让梨》.有一天,邻居家给了孔融几个梨.孔融兴致勃勃地跑回家,把几个大梨给了长辈和哥哥,自己一声不吭地拿了一个小梨.大家试想一下,四岁的孔融能懂得礼让,把梨出人意料的分配,不就是一个道德人的举止吗?
听了这个熟悉的故事,我估计有人会有前所未有的体会,如果还不够深刻的话,我就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一个舅舅,他为人幽默,有一段时间就是找不到工作,又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份快递员工作养家糊口,我们非常替他高兴.
才开始几天,舅舅的精神面貌特别好,几天下来,给别人的印象挺好。又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份快递,限我舅舅中午必须送到。舅舅急性子,一听之后立马就动手。随着一阵摩托车的引擎声,摩托车也开出老远。
途中,天空邨时阴云密布,一块黑布盖住刚才还晴空万里的天空,雨滴如洒豆般倾盆而下。他停下车,在停车台刚要换上雨披,看见一个老婆婆手里端着热乎乎的饭菜,看样子是去医院探亲。舅舅于心不忍,二话没说,就把雨披给了老婆婆穿上,还对老奶奶语重心长的嘱咐一句:“老婆婆,注意安全啊!”自己却淋着滂沱大雨,骑着摩托车就开了出去。他每次做了好事,没过多久就烟消云散了。
第二天,他虽已淡忘了昨天的那件事,可一醒来就觉得头脑发热,四肢无力,不时身上还一阵一阵地发冷。这些症状都能看出他发了严重的高烧。就算他想到昨天那件微不足道的事,他无论怎么想也觉得“值”呀!
一个拥有道德的现代文明人,道德永远都是他的做人之本。每个人都梦寐以求拥有道德,但拥有高尚的道德是一定要靠自己看待事情所做出的言行举止才能判定。
㈨ 谈谈你对道德修养的认识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
我一直喜欢学思想道德和政治这门课,因为我在生活中每每遇到不顺心或生活学习有压力时,我总是能按着以前政治老师教我们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处理事情,上了大学又迈进了一个新的生活层次,要继续学习生活,做社会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此时,我们不是只只孤身一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进,学校还为我们设立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它就象我们生活前进的指明灯,带着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向前去。
到底思想道德可我有学了些什么,又有什么感想呢,我在这里总结下。
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
学了《思想道德修养》后觉悟,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先导,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对自己绝对的要求,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课程,能使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后,我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体会
--------------------------------------------------------------------------------
经过十数载的努力与拼搏,我终于如愿地踏入了大学神圣的殿堂。大学,是漫漫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是塑造人性的工厂,人将在这里得到前所未有的锤炼,它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神圣和美妙……然而,我们应怎样“享受”这美妙的大学生活呢?大学四年应该怎么过?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你将来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易把握的人生大问题。
人是地球上万物之灵,但即便是这样,人也无法离开社会群体而单独存活下去。进入大学校园,我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寻求友情,渴望关爱,呼唤理解和认同的需要与日俱增。正确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信息的沟通,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为了结合自身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在交往时要注意交益友,不要交损友,不能盲从行事,要有选择地进行。不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而且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责任,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生俱来的。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含义。说到一个人的责任,我觉得只要我们能切实地做到对自我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就足够了。我们不需要上升到什么为国家、为人民的境界,那样有点不切实际,做好自己,时时多为他人想想,我想这就足够了。
而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富有意义,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正确的努力方向。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它坚持不懈地奋斗,即使遭遇挫折,也不灰心,要迎难而上,积极向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要以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前进。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当然,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我们必须不断地鞭策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就算将来不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巨大的贡献,但至少,我们也要做到无悔于心,无悔于自己!
你好、希望能帮到你哈!
㈩ 关于职业道德的名言及感想
1、骄傲道德导致丰盈,然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
2、横眉冷对隐患,仁心坚守平安。
3、我们尊重知识分子是完全应该的,没有知识分子,就不地胜利。
4、行业尽管不同,天才的品德并无分别。
5、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教书。
6、思想上要纯洁,工作上要勤恳,生活上要清廉,经济上要清白,作风上要务实。
7、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8、蒙蒙细雨伴清风,高风亮节照心中;薄名淡利毁名节,顾己益私人心邪;无欲无求身正刚,大公无私正义张。
9、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也是领导干部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增强党性的过程。
10、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11、诚实是为人的行为支撑,守信是立业的道德基石,正直是从政的品质核心,廉洁是做官的行为准绳!
12、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
13、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14、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5、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16、所谓恶人,无论有过多么善良的过去,也已滑向堕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谓善人,即使有过道德上不堪提及的过去,但他还是向着善良前进的人。
17、敛财无度身名败,为官无德难安邦;一身正气凌冰霜,两袖清风任意往。
18、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
19、为民大于天,修身德行先,一心系百姓,贪字切莫沾。
20、一心一意清白做人,二话不说干净干事;三省吾身廉洁励志,四海九州浩然正气。
21、一言一行做表率,一心一意为人民,一身正气树新风。
22、为人民服务满腔热忱,替群众分忧义无反顾,拒糖衣炮弹一身正气,谋百姓福利两袖清风!
23、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24、用真知灼见启迪人心,用人格魅力感召人心,用鱼水深情温暖人心。
25、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26、不向金钱弯腰,正直做人,清廉为官,衷心为民。
27、就像踏入一湾沼泽,向前只会越陷越深,向后也会沾得一脚污泥。
28、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29、治腐之本在于治人,治人之本在于治心;治心之本在于治欲,知足常乐腐从何生?
30、一时贪念终生悔,一世廉洁美名扬。
31、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32、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老师的影子。
33、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34、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
35、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36、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37、依法治价,科学定价,公平裁判,高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