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宽恕的
『壹』 对老子<<道德经>>的理解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顺其自然,善于引导。不贪名利,始终如一的保持宁静、淡薄、踏实、沉稳、清净、犀利(思维)。凡事成竹在胸,不做无把握之事。凡事适度,懂得放弃。不为名、利、情所奴役。致虚极,守静笃。养浩然之气,恬然之心,泰然处于世,静观众妙之门,利万物而不争。低调做人,摒弃欲望。虚怀若谷,心处世外,身安人下。宽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爱之心去引导万物,顺其自然,不做强迫。善为功而不居功,安于自身所有。时时谨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动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贰』 《杨一丰道德经解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第八十一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繟 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读】
只知道勇于决断、勇于行动、勇于前进,这样容易被阻断和招来灾祸,甚至被扼杀;懂得勇于退守、勇于等待、勇于慢一步迟一步、勇于停止、勇于深思熟虑、勇于畏惧和不敢,则会更加顺利,更好地存活和发展。这两者什么时候怎么做有利,怎么做又有害,是不一定的,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看待和运用。
上天的旨意,神的作为,谁又能完全看得透呢,就算是活在“道”中的圣人们,也难以完全明白。
宇宙的大道法则,不与任何相争却善于获得胜利;没有言语的表达却总是能够与之相应和获得回应;不用召唤,该来的时候自己就来了,也从不主动召唤,万物会自行归来聚集;轻松自在且善于谋划和运筹帷幄。
天地宇宙之中,有一个变幻莫测的大道法则,像网一样涵盖着万事万物,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可是天下万事万物,又都在这个大道之网的涵盖之中。
任何时候都要意识自己被整体的力量允许什么,不被允许什么,要意识到自己和对方的界限,这样做,对对方和自己都是有益的。面对任何的互动,如果感觉到自己开始变得无力和能量下降,那这就是界限的提示;如果感觉自己的力量和能量是上升的,这就是被整体允许可以继续。等待和处于空无临在的时间有可能是漫长的,这时候持续保持着与整体连结,直到获得整体清晰的指引。
一切都存在于“道”的规律当中,一切都在“道”的法则下运行,凡事都有因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解读】
当民众并不畏惧死亡的时候,如何以死亡来控制、威胁并治理他们。
如果企图使民众都畏惧死亡,那么我们在执法时该杀就杀,而我们并没有因为杀人而使天下变太平,谁还敢继续这么做呢。
宇宙之间自有一个掌管着生杀大权的神明(大道),它决定着万物是该杀还是不该杀,什么时候可以杀,以什么方式杀。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可以代天行道,可以以天的名义滥杀民众,这就好比是代替天神来修凿一座巨石或大山,来完成生杀之间的因果。
那些自认为可以代替天神来修凿一座巨石或大山的人,很少有不因为无法负重而自伤其手的。
我们都无法以强制、压制的手段来获得和谐太平,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多少压迫就会带来多少反抗;只有在接纳生命如其所是的基础之上,用宽广的仁慈之心来对待和感化生命,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
审判一个人是属于一个系统还是应该被排除在外,那是由超越生命的伟大力量所决定的,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人可以代替那股伟大的力量所能决定的。面对所有的人,无论生者或死者,都要以一颗宽容仁慈之心,给予接纳和尊重,并且将所有的生命都平等地视为同一个整体的其中一份子。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读】
一个国家的黎民百姓真正忍俊饥饿的原因是:上面的行政管理者们索要的粮食税收太多,这就是造成民众百姓忍饥挨饿的根本。
一个国家的民众百姓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上面的管理者们人为地为了一己私欲而干预百姓生活太多,搅扰得民心不安,所以难以治理。
一个国家的民众百姓不珍惜生命,不害怕死亡,轻易地就面对死亡,是因为上面的行政管理者们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珍贵,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百姓的生命更高贵,并且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常常以不顾百姓民众的生死为代价,这样百姓们的生命就失去了保障。
治理者只有做到不只为了自己的生命去有所作为,而是为了他所治理的一方百姓着想,为了一方百姓的幸福安康而去有所作为,这才是正确地体现自己生命珍贵的方式。
过多的索取,会打破平衡的建立;过度的干预,只会引起更多的动乱;对对方的关爱,应唤起对方的自爱;对对方的尊重,应唤醒对方的自重。
天地大道生养万物,人也是万物之一,亦被天地万物所生养,我们当效仿天地的大道,用自己的生命,去回馈和服务支持更多的生命,并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活着,这便是体现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直接方式。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解读】
人生下来活着的时候是柔和软弱的,柔和软弱的生命状态更利于人的生存;人死的时候,全身上下都是坚硬刚强的,坚硬刚强的生命状态会使人容易死亡。
花草树木在生长活着的时候,也都是柔韧清脆的,死了之后也都会变得枯槁。
因此,坚硬刚强者容易趋向死亡;柔和软弱者易于生长存养。
所以任何一种兵器,太过刚强坚硬,则容易折断被摧毁;树木同样如果太过刚强坚硬,也容易被大风折断。
所以强大的在下位,柔弱的在上位;强大的隐藏起来、处在下面,这样比较适宜和安全;柔和弱小的显在外表、处在上面,这也是适宜和安全的。
柔和软弱的状态容易生存和成长,也容易适应环境和根据外在条件而变化;坚硬刚强的状态容易受阻和灭亡,也容易固执对抗和缺少变化而死板。
男人属于阳性,外表相对强大在下位;女人属于阴性,外表相对柔弱在上位;在伴侣关系当中,男人和女人属于阴阳互动的关系,当女人居于柔弱的本位时,男人就会自动回归于强大的本位,并且会自发地居于下,以仰视女人居于上的柔弱;或者当男人居于强大的本位时,女人也会自动地回归于柔弱的本位,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女人的手里,因为每一个男人都来自于女人的子宫。阴性柔弱的女人,处在上面的领导地位。在一个人身上,则表现为:柔弱于外表,强大于内在。这样也易于跟外界产生连结互动,同时又不丢失自我,也易于减少跟外界的对抗和冲突。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 恃 ,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读】
天地宇宙的运行法则,就像张开的弓箭一样,对准目标的时候,如果高了就往下压一些,如果太下了,就往上举一些;多余的去掉一些,不足的补充一些。
天地宇宙的运行法则是:去掉多余而补充不足;可是常人的行为法则却不一样,都喜欢锦上添花,却少有雪中送炭,往往是打压和损伤那些有缺陷的、不足的、弱势的;奉承和支持那些富足的、多余的、强势的。
又有谁能够做到,效仿天道,拿自己有余的部分,去奉献布施给天下苍生?只有合于“道”的人、活在“道”中的人能够这样去做,这样去做的人也就是得道者。
所以那些活在“道”中的智者们,总是只管付出作为,而从不自恃了不起;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身退其后,把功劳推给外界;自己也不去追求外在的名望和优越形象。
学习“道”的法则、遵循道、服务于道,认知并应用宇宙的平衡法则来服务于不同的系统和个人。
效法天道,不计回报地奉献和服务于其他生命,这便是修道、得道与成道的不二路途。
有所作为却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持功自傲,而是心怀天道,保持着服务其他生命的谦卑姿态;有所成就便身退其外,将成就归还给外界,也不去追求当一个有优越感的好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读】
天下最柔最弱的莫过于是水,而没有什么坚硬强大的东西,是水所不能包围、覆盖和战胜的,那些能够战胜坚硬刚强的也都没有办法战胜水,因为它们没有水因柔软弱小而产生的丰富变化。
弱小的能够战胜强大的,柔软的能够战胜刚硬的,这样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没有办法去践行。
所以古代得“道”的智者们曾讲过:一个承受着国家责任与使命的人,就可以做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承担着国家的痛苦与灾难的人,就是这个天下的大王。朝向正确方向的言语表达,往往听起来就像是在说反方向的。
内在保持像水一样的柔软弱小,就可以顺应外界无止尽地灵活变化和重新组合,就可以渗透、容纳、等待、变化地战胜任何的坚硬和强大。
能够接受就能够超越,亦能够收获。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读】
平息和谐了大的怨气、抱怨,但还是会有余下的小的埋怨,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善呢?哪里有真正的善人和好人呢?
因此那些有“道”的智者们,常常只把握自己做人关键的、重要的大原则,而不去计较他人的小抱怨,不去责怪于任何人的小埋怨。
真正有合于道的德行的圣人们,重视的是依据人的天性顺应治理,相互默契,把握关键的原则即可;而没有合于道的德行的治理者们,重视的是用各种的制度规条来约束甚至破坏的方式来治理。
天地宇宙的运行,面对万物虽没有远近亲疏的区分,但是却常给予和回报那些真正善良的为其他生命奉献和付出的人们。
这个世界并没有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对生活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和抱怨,我们学习圣人们,做人只把握大的原则就好,不去轻易责怪和批评任何人,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在团体中只把握核心的问题,顺应人的天性而管理,常与人为善,则常天道护佑。
小国寡民,使有仕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
那些有大道文化的、谦和的以谦下姿态处事的国家,其百姓同样也是谦下且有智慧的,故自称为小国寡民,他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精巧的器具,却不愿使用;他们的习俗文化是让老百姓们珍惜重视生命、安居乐业,不用离开家乡远走和迁徙别处生存。
虽然有足够的船舶,却无需为用于战争或远徙而乘坐使用;虽然有足够的战衣和兵器,却没有地方需要陈放使用。
结果只好把战衣拆掉,再编结成绳子重新来做别的日常生活所需而使用。
身心的自在和健康,让人们满足地享用着很平常的食物,满意地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布料和样式,内心安定坦然地居住在自己家乡,快乐地享受着纯朴的部落习俗,休闲地过着这平凡而美好的俗人生活。
相邻的国家之间,人们都太平和谐相处,彼此每天都听得到对方村落幸福安康的鸡鸣和狗叫声;百姓民众能够健康自在地活到老,然后安详地死去。因为国与国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百姓与百姓们之间各自都生活得很好,也没什么必要和重要的事情,值得要离开美好的家园去远走他乡,所以大家也都各自安然而无需相互往来,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这一段,是圣人老子的终极美好心愿,是他老人家所理想的、祝福后人的生活美景,老子祝福着所有的生命,能够生活得像此时此刻他所描述的样子。这样便不枉他老人家这一生受尽战乱与民不聊生之疾苦之后,为华夏民族的子孙后代所留下的这一册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智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读】
值得信任的合于“道”的言语并不一定看起来或听起来美好华丽,华丽且让人感觉到美好的言语不一定就合于“道”,同样也未必值得我们去信任和践行。
善于表达大道法则内容的人不会去辩解什么;需要去辩解的人并不善于表达关于大道法则的智慧。
一个真正了解了大道法则、明白了大道智慧、了悟了大道实相的人,必然会一通百通,不再需要去寻找和博取更多的知识;一个还在不断寻找和博取很多知识的人,其实并不知道真正的大道原理和智慧是什么,因为关于道法一旦获得和了悟,关于道法的智慧就随处可见、随处可取、随处可用、随处可在自身培养成长。
活在道中的智者们,不为自己而积累些什么,在心里也不累积什么;他们越是为他人而做、越是服务他人、支持他人,越是自己得到的更多,越是更有力量和智慧;他们将自己所拥有的越是给予他人,自己所收获的就越多。
天地宇宙运行的最大法则是:利益众生而从不伤害众生;圣人们做人最大的法则是:为之服务却从不与之相争。
利益于生命的表达不会停留在表面的修饰上;修饰的语言看起来外表华丽,但不一定有益于生命。越是简单、明了的表达和沟通,越是能够直入人心,取得彼此的信任和良好的效果。
当触碰到某一个合乎“道”的感动我们身心的点时,就无需再分散精力在头脑的层面想要抓取更多。此时可以沿着这个被触动的点,让自己进入和融入更大维度的“道”之中,然后带着这份觉知、连结和指引,回归到平常的生活当中去成长自我。
随时在生活中去实践圣人所教导我们的生命智慧,在实际的应用中去体验生命的成长,我们用自己所能做的,用自己所拥有的,去珍惜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去回馈生命与大自然的给予,同时也就收获了自我生命的成长和意义。
『叁』 道德经关于宽容大度的是哪篇
第七十九章来
[原文自]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注释]
1、报怨以德:许多学者都以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内,但据上下文意应在本章内。
2、契:契约。
3、责:索取所欠。
4、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5、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引语]
本章继续讨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肆』 道德经的主旨是什么
“道生一,复一生二,二生制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理论,这一哲学理论是道德经的主旨思想,也是道家文化的精华所在。
在修道的过程中,圣人给我们开示了道是产生万物与天地人的本体,道是宇宙与大自然的起源。圣人揭示了大道的文化渊源,大道的本质内涵,大道的生化现象,以及道种,道源,道脉,道果的衍生性与生化规律等。这主要是让弟子羽化成圣,勤于悟道,端正德相,善化内心,正大光明地做事与做人,实事求是地服务社会与群众。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顺其自然,善于引导。不贪名利,始终如一的保持宁静、淡薄、踏实、沉稳、清净、犀利(思维)。凡事成竹在胸,不做无把握之事。凡事适度,懂得放弃。不为名、利、情所奴役。致虚极,守静笃。养浩然之气,恬然之心,泰然处于世,静观众妙之门,利万物而不争。低调做人,摒弃欲望。虚怀若谷,心处世外,身安人下。宽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爱之心去引导万物,顺其自然,不做强迫。善为功而不居功,安于自身所有。时时谨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动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伍』 《道德经》的主旨是什么
《道德经》的主旨是什么?
《道德经》主旨是:
将无为作有为,将形而上转形而下,都是古来贤圣无可奈何之事吧。说法者,无法可说,不得不说,言之有物,强名“说法”耳。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顺其自然,善于引导。不贪名利,始终如一的保持宁静、淡薄、踏实、沉稳、清净、犀利(思维)。凡事成竹在胸,不做无把握之事。凡事适度,懂得放弃。
不为名、利、情所奴役。致虚极,守静笃。养浩然之气,恬然之心,泰然处于世,静观众妙之门,利万物而不争。低调做人,摒弃欲望。虚怀若谷,心处世外,身安人下。
宽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爱之心去引导万物,顺其自然,不做强迫。善为功而不居功,安于自身所有。时时谨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动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道德经》概要
一、老子的人生纲领
道可道,非常道。
道法仍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圣人处无为之事。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二、老子的处世原则
上善若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
见小曰明,守弱曰强。
柔之胜强,柔之胜刚。
反者,道之动。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三、老子的为人之道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四、老子的处世技巧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曲则全,枉则直。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天地不仁。
治之以未乱。
动,善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不敢进寸而退尺。
五、老子的修身方法
五色令人目盲。
自胜者强。
强行者有志。
为学日益。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
专气致柔。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贤于贵生。
六、老子论言
善行无辙迹。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大辩若讷。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七、老子的交际智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轻诺必寡信。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圣人被褐怀玉。
八、老子的避祸智慧
大丈夫取其厚,不居其薄。
宠辱若惊。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功成而弗居。
功成而不处。
我有三宝。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不贵难得之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勇于敢则杀,用于不敢则活。
祸莫大于不知足。
祸莫大于轻敌。
九、老子的谋略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者宜为下。
欲上民,言下之 。
善战者不怒。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治大国若烹小鲜。
十、老子的感叹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天下皆知美为美。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损不足而奉有余。
莫能知,莫能行。
『陆』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
1、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全书的开篇,也是所有阅读《道德经》的人最难以理解的一句话。一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过来,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无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真有点“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其实,从全书来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规律,引申为事物的原则、方向等等。不管怎么样,遵循自然规律、把握事物的原则和方向总是没有错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伟大在于它按照自己的规律不偏不倚地运行着,没有一点私心。自盘古开天,一片混沌,天地分开孕育万物。日升日落有规律、打雷下雨有规律、生长凋零有规律、物种更替有规律,一切都按规律办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运行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遭受报应。比如乱砍滥伐就是导致水土流失、胡乱排放就会污染环境导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个字价值连城,值得一生牢记。
3、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是书法作品中最多见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个境界。这四个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包容”及“不争”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没有石头的坚硬,却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争的,遇阻就绕行,却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调的,专往低处走,却成就了“海纳百川”的奇观;水,是坚强的,可以仍受高温化为蒸气,可以忍受寒冷结为坚冰。水,几乎无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学习,包容一切,因为不争而化育一切。懂得了这四个字,做人就不会那么多棱角,做事就会懂得迂回,人生就会懂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顺势而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起源是什么?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变过来的?世间万物总有个源头,但谁也说不清那个源头是什么。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万古的难题。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来代表万物的起源。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道”的规律一步一步逐渐发展,于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着循环往复。正确的事情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出好的结果。错误的行为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带来坏的结果。比如:“事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就造就了万物。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阐明了不争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人。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大,所以才能长久。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生活中,这句话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柒』 老子 宽容 句子老子的语录中,哪些关于宽容的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2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4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捌』 老子的《道德经》的10大名句分别是
1、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3、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4、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6、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7、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坏事。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从头到尾都要兢兢业业、谨慎对待。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1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自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会勇武斗狠;善于打仗的人也不会发怒;善与敌人交战的人不要与之交锋;善于用人的人甘心居于他人之下。
『玖』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精髓,其中的名言你知道多少
《道德经》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几千年来都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影响着一代代国人。书中的许多名言名句,可能你都在课本上或是生活中遇到过,快来看看哪些你见过吧。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