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用
1. 每天读一遍道德经会有什么用
最后会背下来。
2. 道德经看不懂 背下来有什么用呢
1、提高定性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定下来,才能安心学习。让你静坐背经,就是要暂时“停止”一切活动,训练其定下来的耐心和能力。其实,定性也是逐步培养出来的。实践证明,静坐背经就是提高定性的好方法。
2.消除不良情绪对大脑思维的抑制和干扰
背诵经文时要求心无杂念,这其实锻炼了人的精神自控能力,训练有素者,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念不去想那些引发不良情绪的人、事或是厉害得失,从而把烦恼之源拒于心门之外。
3、在守静状态下背诵,能起到很好心理暗示作用
道德经经文是凝汇了古人高度智慧的道德隽语,通过心理暗示,与人为善、处下不争、少私寡欲、大公无私、自然无为等思想理念深植于人的心灵,使人变得宽容大度,超然物外。
4、提高记忆力
背道德经时守静就减少了不良信息和不良情绪的刺激。正如道德经第十课说的“为道者日损”,大脑安静,以一念代万念,这样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大脑的垃圾文件自然就会“日损”,损到什么程度呢?“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最后可以损到没有的地步,这样大脑自然储量广阔,记忆力自然就增强了。
5.促进灵感的产生,提高直觉领悟能力
通过背经守静,人的精神集中的能力得以提高,可以在学习中做到精神集中,心无旁骛,同时通过背书守静大脑能得到及时的放松舒解,这样灵感的产生就会会变得容易多了。
6、有益于身心健康
道德经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是对守静健身效果的描述。所以说,背诵经文,还能兼收健身之效。
7、对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觉运用背诵道德经锻炼可以提高自制力,对一个人的情商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8.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处事能力的提高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反复诵读,经由良性的心理暗示作用,书中蕴含的哲思、智慧和道德规范,会深植于人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涵养其道德、开启其心智,使其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自觉自发地遵循道德原则、顺应自然规律、运用处世智慧,从而完善人格、战胜困难、成就事业,尽享人生之幸福。
3. 读道德经有什么好处
读道德经的好处:
1、修身养性:当人遇到烦恼事,或者有什么委屈想不通的时候,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下《道德经》,老子的智慧言语会让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药。
2、全身放松,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紧张,这里不疼那里疼,难受得很。静下来背诵《道德经》一段时间后,身体放松了,该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体自然健康了,红光满面,人越活越仙见。
3、增强记忆力:搞学习的学生(其他人也是这样),有时候记忆力不够用,数学公式背不得,外语单词记不清。这样的人如果坚持背诵《道德经》,思想一静下来,大脑清醒了,记忆力就增强。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事很繁杂,天天要与人接触,要人家做事,别人不听话,就与别人争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如果静下来背诵《道德经》,心里就明白了遇事要处下、不争、顺其自然。
5、锻炼大脑:在反复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着要背里面的好句子,我就是这样。年轻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经》是很好的脑力运动,对提高记忆、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处。
(3)道德经有用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4. 学《道德经》有什么用
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你能说《四书》不如佛经吗?不可以说,我眼目当中《四书》就是佛经,是佛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称为“经”,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要用真心,它相应,妄心不相应。妄心恶转恶,行,愈转愈严重;恶转善,转不过来。用真心很容易转过来,为什么?真心本善。
你看儒家所讲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那是自性的性德,那不是外来的。用真心,它就现前,妄心,它就不见了。“止于至善”是谁?佛陀。菩萨还没有达到,还有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不能叫“至善”。“至善”是善圆满了,圆满的善才叫“至善”。他还有一点欠缺,不圆满。所以“至善”是正觉,必定正觉,“至善”。
你能说《四书》不如佛经吗?不可以说,我眼目当中《四书》就是佛经,是佛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它里面所讲的话,不是说“等一下,让我想想看再给你说”,不是。他没有“想想看”,你一问他马上就答复你,没有思考,那是什么?那是自性,从自性流出来的,止于至善。这就说明,只要称之为“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称为“经”,《论语》、《孟子》是独立的,“十三经”里头独立的,《大学》《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十三经”,这“十三部”都称之为“经”。既然是“经”,就是自性流露出来的,跟佛陀的经典等量齐观,用平等心看待,真经。
“注解”那都称为“论”。“注解”里头有圣人说的,那跟经没有两样;有贤人说的,有君子说的,那个就不一样了。
“至诚感通”,“诚”太重要了!《中庸》说理论,理论归纳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这一个字——“诚”。
“诚”什么意思?经里头有说明,说一个很简单的——“不自欺”,你真正能做到不欺骗自己,这是“诚”。人,一定是先欺自己,再欺骗别人;不欺骗自己的人,肯定不会欺骗别人。
=============================================
净空法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称他作“佛”,称庄子、称孟子为“菩萨”;
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慈悲到极处,用什么?教化,教学。如果信仰宗教的人对于宗教的教义都能通达明了,他会爱所有的宗教。为什么?所有宗教源头是一个自性里头真诚的爱心,变成宗教教学的根底、根源。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讲了五句话,末后一句话最重要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你问宗教从哪来的?自性变现的。佛教,自性变的;基督教,自性变的;伊斯兰教,自性变的。所有的宗教全是自性变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体。连《庄子》里面都有这么一句话,庄子那个时代佛教没到中国来,他说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话是佛说的,那我们要问,庄子是不是佛?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称他作“佛”,称庄子、称孟子为“菩萨”;释迦牟尼佛如果生在中国,中国人就称他“圣人”,中国人称“圣人”、称“贤人”,“圣贤”。所以称呼不一样,他们达到的境界是平等的。何况大乘经上常说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说得广、说得深,一切众生,包括释迦牟尼佛、包括所有的宗教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成佛。
佛的境界是什么?六根缘外面境界,眼见色看得清楚,耳闻声听得清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心里头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动念,这叫佛,这就成佛了。
有起心动念,这叫“菩萨”。菩萨起心动念,但是没有分别执着,这个要知道。
有分别,没有执着,阿罗汉。阿罗汉有分别,没有执着,有起心动念。
凡夫见色闻声,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通通有,六道凡夫。这里头有善有恶,起心动念有善恶,分别执着有善恶,都在心意。儒家教我们“诚意正心”,跟佛法给我们讲的“断烦恼”,一个意思,讲的是一桩事情。
如果你把所有宗教经典细细去研究,百分之八十相同,不同的小部分,那是个人居住环境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是这个地方差距。道理行法都一样,没有人教人杀生的。“杀”是大恶,杀生的人,尤其是无缘无故杀人,特别在战争时候太容易发生,果报都在地狱。现在喜欢杀生的人常常做恶梦,常常有惊恐、惊慌、恐怖,现报;来世三途,恶鬼、畜生、地狱。
5. 学习道德经有什么用
道德经和致富完全没有关系,以下是我以前被采纳的关于道德经问题的回答,你不妨参考一下。
老子所说的“道”其实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十分的微小小到你我都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老子为了方便叙述他的观点才给它冠名为“道”,而“无”和“有”都是用来论证“道”的存在而用的形容词,是“道”从十分微小的状态(无),向看的见的状态转变的一个过程(有),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切万物的最原始状态就是由“无”来组成的,这种东西确实存在但你又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就像你无法感觉到空气而空气一直在你身边一样。而“无”又会渐渐的转换为一切看的见的东西,比如: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你我在内,这就是“有”。
老子因为感悟到了宇宙万物的这一规律而感叹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我们也能如老子一般对于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洞悉的很深,那么我们就已经“入道”了,但是还是需要多多的领悟老子《道德经》的真谛,这是一部值得用一生来感悟和体会的“好书”,老子用他超然物外的大智慧写下了《道德经》,我们也必须在心平气和、不抱有任何功利心的情况下才能领悟到老子的智慧。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_^
6. 读道德经有用吗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版
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权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
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
1993
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
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德经中充满了智慧。
《道德经》
是一部历朝历代学者已经研究了两千多年的皇皇巨著。
内容涉及广泛,
被誉为
“万
经之王”
、
“网络全书”
。
《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史,而
且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
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宝典。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
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仅
5000
多字辩证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
基本存在的方式,
事物的产生,
发展,
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
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从四大方面诠释了自然朴素的无形之道,天地,人,万物的有形之道,圣人内化
的人化之德,以及道德之悟修弘的化人之用。
道德经中的智慧是说不透的 希望采纳答案哦
7. 学《道德经》对我们现代人有哪些用
《道德经》——自我管理
逝者如斯夫,不守昼夜。马上春节来临,虽然2022年1月已经都到下旬来了,但是大部分人是传统的春节过完才是新的一个奋斗年的开始。
不妨,你也把元旦当作一年的开始。在12月下旬,做好上一年的总结和规划,这样你就自然的比一般人做到了提前。“凡事提前,过有准备的人生。”或者说,如果你说你忙,那么你给自己一个期限,从元旦到真正的春节,农历年到来之前,也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你给自己规划规划,一个人有了目标,就好比有了灵魂。
在做年度规划的时候,有了上一年总结的数据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给自己定20%的增长目标,不断地强过过去的自己。如此在新的一年持之以恒,拥有不灭的意志。就如道德经所说的“强行者有志”。(强行是持之以恒的意思。)
今天看到一个热帖,说一位男子为了赶报表在高速违停,对交警说“真没时间了,你想罚多少钱都行。”最后交警给他开车。下面有大量的网友同情这位大哥,说生活不易,如果不按时交报表也许一瞬间工作就没了,但我觉得是这位大哥没有做好凡事提前,没有做好时间管理,没有做好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道德经第33章说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胜过别人是你有能力,如果你能战胜自己那么你就是强者。
其实我以前也不会复盘,也不懂怎么设立目标,整天忙,盲,茫,一到年头就焦虑。但现在我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思考当天的计划,每周也会回顾这周的工作情况,个人自我管理情况(早起,阅读,运动),以及家庭情况,在此基础上调整下周。也会每月做同样的事情。
《道德经》——面对讽刺
关于早起,我到现在已经早起702天了,马上就3年了。我一开始早起的时候,家人也是不同意的,说我那么早起来干嘛,每当我在白天犯困,午休补觉20-30分钟的时候,我的老公就会笑话我,谁让你早起啊。当我早起学习一段时间后,身边的朋友也会问我,你早起学习,学啥学呢?学了有啥用呢?我会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让一个人有掌控感。面对别人对你的不了解,别人对你的dis,你会怎么样呢?
老子老祖宗已经告诉了我们面对他人的讽刺,我们应该怎么应对,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资质上等的人听了“道”之后就会去努力实践;普通人听了“道”后,有时候记得有时候忘记;而资质较差的人听了“道”之后,就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不笑,那才不正常了。
《道德经》——为人处事
学完《道德经》好像学了,又好像没学。比如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就是道,道是万物之母;二是阴阳两面,天和地;三是和气,是阳气和阴气交融之后产生的第三种气——和气。一、二、三、排列组合形成了万物。这句经典是流传最久的一句话,讲的是万物都有它的本质,万事都有阴阳两面。有人会误以为道德经是宗教,是道教,其实不是。
思维分为四个层级,最下面是大部分人的共性,动物性思维,第二层是理性思维,你会发现有些人确实是比较理性的,不会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情绪的影响,第三层是哲科思维,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道德经是属于哲学思维。在最上面就是空灵思维,讲宗教的。拥有空灵思维的人又更少了。
《道德经》——知足,知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说过分的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大量的消耗,过多地收藏财物也必定会带来重大的损失。懂得满足则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这才是长久生存的道理所在。
如果一个孩子,在帮助妈妈做了一件事,她心里想要得到妈妈的“谢谢”,而妈妈没有说谢谢,孩子就会觉得委屈。如果一个人他想要得到10块钱,而对方才给了7块钱,他的内心会觉得耻辱,觉得别人看不起他。而如果他内心知足,只要3块钱,而对方给了7元。他就不会觉得屈辱,反而内心很感激和满足。
如果你觉得当下的你,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许是不是我们的预期管理没有做好,对一件事情没有做合理的预期,比如你做了10几年的主业,和刚刚做了1年的二维曲线,看似你现在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在二曲,但是因为是刚刚步入的新赛道,应该给它成长的空间。降低对它的回报预期。
《道德经》——领导力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则热,清净为天下正。”
我最喜欢这里的大成若缺。很早以前就听过,一个人的认知圆圈,圈内是你知道的,圈长外是你不知道的,当你知道的圈越大的时候,圈的周长也越大。也就是学得越多,不知道的越多。这里更深层次的说到,正是因为有不完美,你才会有去让它变得完美的驱动力。所以说大成若缺。古人真的太有智慧了。“躁胜寒,静则热。”就是在冬天冷到极致的时候春天就要来了,正是因为有了冬天,才有春天的到来。所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是有它的道理的。
《道德经》——道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an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大家仔细琢磨,非常有意思。说的是车轮啊,13条轮轴,就组合成了车轮,可以让车行走;搅拌泥土成为了器皿,就可以用来盛饭菜。盖房子的时候,里面凿了空间,所以就可以住人。所以有形的和无形相互依存的同时,发挥的作用也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往往用有形的物体来制造无形的元素,在使用的时候无形的部分更加的被人需要。
这里的无形好比是“道”,有形好比是世间万物。所以说“道”最有用。
《道德经》——利他之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章讲的是领导力。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的生存考虑, 考虑的是他人,所以能长生。圣人让自己位于众人之后,可是他的思想和步伐反而走到了众人的面前。正是因为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私心。这里讲的就是要有利他思维。在商业当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利他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张萌萌姐也提出了人生蓝图的公式:
我为谁?
提供了什么方法?
解决了什么问题?
《道德经》——”水“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章也是在说领导力。说到高尚的品德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处于众人都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所以水的这种境界已经接近于“道”了。我们也要向“水”学习,有能力为他人带来价值,还能做到很低调。
《道德经》——”玄德“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i,长而不载,是谓“玄德”。”
说的是,孕育万物,培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滋养万物生长而不主宰他们的命运,这就是大德。
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把孩子占为已有,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能做的只有成为孩子的环境,而不是占有他。所以对你的孩子,不要太多的说教,“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戒骄戒躁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臣指的是稳重,君指的是宁静之心。这是一句抗焦虑的一句话。整句的意思是,轻率浮夸会失去稳重的根基,而急躁妄动则会散失主宰天下的宁静之心。
静是有力量的,有过早起的伙伴应该会有体会,早起没有人打扰,没有噪音的干扰,早起给自己创造了静沁的时光。
以上是我最喜欢的10句《道德经》节选。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出你最喜欢的是第几句。
与经典同行,点亮智慧人生。我们毕业啦。
古人的智慧,让我们看到更高层次的事视野。
如果你是中华经典国学的爱好者;如果你想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国学;如果你是探寻生命真相和人生哲学的修行人;如果你想活出自信圆融,喜乐安康,一起来做365天的同学,每天学一句经典吧。
8. 读《道德经》一类的书,真的有用吗
《道德经》的主要创作目的是为了建设政教合一的儒教规范。
“道德经”这类的书,可以说是中国古贤的一本杰作,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老子是个二千五百年前古人,按现在的眼光看,当然这部书有一定的消极、不求进取、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我们应请醒认识到这些,但瑕不掩玉,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它,“道德经”这部书,老子是在二千五百写成,全书仅五千字,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思想的无所不包的哲学著作,就是这区区五千字的著作,对中华民族直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但也有些唯心论思想。可是老子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在那个敬畏神的社会中,提出了“道”是创造和养育天地万物的母亲,他打破了万物由神创达天下的思想。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并为后来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打下了宝贵的基础。在当前也有积极做用。时至今日,它的不少名句,在民向广为流传,形成了不少人们处事的警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
9. 读《道德经》有什么好处
读《道德经》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修身养性,顿悟人生与自然。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