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安阳是道德经

安阳是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9-11 02:09:55

A.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31章——【 战争过后,必须反思 】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发动战争(动起刀兵)是不吉利的,通常人们都会厌恶战争,因此明白天道的得道高人不会轻易动用武力或军事解决问题。

君子如果主和那么就会举左手赞成(力道弱的左手一般用于防守),如果主战那么就会举右手赞成(力道强的右手一般用于进攻)。

战争是不吉利的东西,战争不是君子用来解决问题的首选手段,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实在逼不得已了君子才会赞成用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君子呼吁及赞成和平解决问题,避免生灵涂炭,这才是上策。

君子哪怕就是打了胜仗也不会得意。而那些打赢战争就洋洋得意的人都是以杀人为乐的好战(好斗)之徒。凡是以杀人为乐的好战(好斗)之徒、凡是动不动就喜欢用武力或军事来解决问题的人,都不配管理(服务)天下、都不会得到正常世人的认同,只有变态的人才会支持好战(好斗)之徒。

喜事以左方为好位置,葬礼以右方为好位置。因此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的意义就是:要以参加葬礼的心情去参加战争,而不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参加战争。

如果战争中死亡人数太多,那么交战双方都应该以哀伤悲痛的心情进行深刻反思,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战争。而打了胜仗的一方,在打扫战场时应该用葬礼的仪式来对待双方的每一位死者。

解读

            战争过后,必须反思

只有野蛮的兽人才会用不人道的暴力去解决问题。真正的人会用符合人道的方法解决问题。圣会用符合天道的方法解决问题。

俄乌战争发生以后,网上有多少好战(好斗)之徒兴高采烈?又有多少人进行过深刻反思?战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离野蛮和文明哪个更近?人类离永远和平的大同世界还有多远?

战争就是政客们玩游戏,小兵炮灰用生命演戏。塞尔维亚谚语:战争开始,政客出武器,富人出粮食,穷人出孩子。战争结束,政客收集武器,富人种更多的粮食,穷人到处找孩子的坟墓。

本章衔接了上一章,重点讲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用军事手段去解决问题,那么无论胜败,哪怕就是打赢了,也一定要进行深刻反思,避免再发生类似的战争,这才是天道剧情中允许战争存在的真正意义。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军队打胜了,不但要反思,而且还要向上天(神灵)作检讨:

中国河南安阳市殷墟出土了牛骨甲骨文,大致内容如下:

有一个地方发动了叛乱,商王派出将领带兵征讨。大军行军途中要经过一条河,但没有船只,将领请示商王:“要不要让军队直接游过去?”商王马上答复:“对,士兵渡水时不必穿衣。兵贵神速!”

于是平叛大军得以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并且发起火攻,火攻也是将领请示商王以后得到了许可才施行的。虽然顺利平叛了,但是大军回朝后,商王和大家都没有感到胜利的喜悦,反而是赶紧向神灵作检讨,觉得不该用火攻那么残忍的方式。

从这段甲骨文可以看出,虽然商王没有亲征,但是他对远程作战依然可以进行关键决策。有人说那是商朝领土太小了,其实不然,请注意记载中的“兵贵神速”和做了两次请示,来回请示磨蹭和“兵贵神速”是有冲突的。况且既然商王强调“兵贵神速”就不应该再有第二次请示了。这只能说明当时少数人有高科技的通讯设备,是不浪费时间的。还有就是第二次请示的内容,火攻?这可不是普通的火攻,而是未经神灵允许动用了高科技的异常残忍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便携式白磷弹)。如果是普通的火攻用得着检讨吗?要知道,当时少数人还掌握着很多高科技的设备和武器装备(古人称之为法宝),如智能无人机、量子武器、虚拟世界等,就是因为到了商朝后期时某些人德不配位(科技和道德素质思想境界不能匹配),导致顺应天道的神级外星人替天行道:策划了封神大战,回收高科技设备和武器装备,回收相关人才并让他们改邪归正。

“天界大佬们”为什么要导演封神大战这场戏?因为人类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和人类的道德素质思想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人类的道德素质思想境界太低,那么是不能掌握高科技的,而商朝用了六百年的时间网罗了很多能人异士,他们用掌握着的史前高科技助纣为虐!外星人的宇宙模拟器推测如果放任不管让人间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人类又会威胁到外星人。所以外星人需要回收人间的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和设备,并把这些能够熟练掌握高科技的能人异士的灵魂收罗到天上(月球里),然后给这些灵魂更换新的躯壳,并把他们安顿在天上工作,监督他们,让他们改邪归正以后为天庭效力。

因此,封神大战有三个目的:一是回收地球上的高科技武器、装备和设备;二是招安各种人才到月球效力;三是替天行道惩处商纣王并改朝换代。一般情况下,外星人是不会随便干涉人类历史进程的,不然还得相应地重新设置、调整、校对宇宙模拟器。只有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干涉。如果不进行干涉,那么就如同宇宙模拟器所显示的那样,人类继续堕落下去就会灭亡(由于堕落是一种精神病毒,有可能传染给外星人,导致外星人也堕落,这是最严重的情况),如果人类灭亡,那么外星人就会失去精神能量来源,导致无法继续进行科学实验,就不得不重新创世纪,宇宙模拟器也得进行相应的重置,这都很麻烦。因此,外星人只能按照宇宙模拟器提供的最佳方案,在顺应天道的前提下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调整。“封神榜”就是宇宙模拟器提供的名单,要把名单上的人收到天上并让他们改邪归正,不然他们都是潜在的会导致人类历史进程不稳定的因素。

在黄帝时代,神级外星人用温和的方式降低人类的科技水平;商周封神大战时,是用军事手段进行回收各种高科技智能设备(武器和装备)、回收相关人才并让他们改邪归正;到了秦朝左右,东西方各种高科技资料也要烧毁。这些废除史前文字、史前科技等操作,就是怕走错路的人类步子太快,加速自我毁灭。神级外星人干涉人间是顺应天道的,并不影响后续进行的数据采集对比及优化宇宙模拟器。如果不干涉,那么依据宇宙模拟器推算,违背天道的人类不但自己会毁灭,甚至会连累到外星人或导致宇宙系统崩溃毁灭宇宙。因此要进行干涉,让历史大戏回归天道剧情正轨。

《创造宇宙说明书》里有封神大战的详细揭秘。

B. 溯源《道德经》第一章

溯源《道德经》第一章

                            作者  程勇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

道 可道,非 常道;

名 可名,非 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帛书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本章是道德经中开篇第一章,也是最难解读的一章,目前对这一章的各种解释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要想真正接近老子原本的思想,我认为现在是重新研究老子这本著作即通行本所谓之《道德经》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与老子同时代的共同语言文字“甲骨文”,我们有了目前为止最接近老子原著的文本—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

        老子其人我在这里就不再介绍了,各种文本的介绍都几乎差不多,现在查阅也相当方便。我在这里着重谈谈现在的通行本《道德经》的由来以及和老子帛书的不同之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误读。

        据史记记载:《老子》分上下两篇,分别为“德论”和“道论”,“德论”在前。各篇不分章,书名就叫《老子》。《道德经》这个书名都是汉魏后追加的,包括通行本分为八十一章,都是后人编撰而成。这在成型的过程中也是不尽相同的。目前通行的版本如王弼本和河上公本均为81章。但历史上还有其他分章版本,如西汉庄君平后避讳改名严君平又名严遵所著《道德经指归》分为72章,元朝吴澄的《道德真经注》分为68章,可见分章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个人依据自己的理解为了方便研读而分的;

      古代在还没有印刷术之前,任何一本书要流传,都是靠人手抄录,在抄录的过程中,把个别字抄错或误抄现象在所避免,甚至有人按自己的片面理解将其中字句进行修改也不无可能,所以各种版本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考证已知的自战国到1949年265个不同时期、不同注解者的版本,其中称《老子》的120部,称《道德经》的145部之多。从两汉以来一直到民国时候,中国历代学者对《道德经》所做的注,按各自解读所作的著本也可谓汗牛充栋,可见因无正确指归也就难免会产生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的结局了。这正是凸显帛书出土的重要性了!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共有两个版本,考古专家把它分称为甲本和乙本。甲本用篆书抄写,乙本用隶书抄写,另据所避汉朝皇帝名讳,比如乙本中“恒”这个字能反复出现,说明乙本比汉文帝刘恒要早,而甲本中,“邦”这个字不断的出现,证明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那断代就已经到先秦了,所以确定甲本年代稍早。如今甲乙两个版本合称为《老子帛书》。也毋庸置疑地证明了老子帛书远比现在通行本《道德经》要古老的多,要更接近老子原著,虽然现在还不能说它与老子所著原文一致。通过老子帛书,会发现其用字及用词都相当古远,所以要想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须用老子时代的语言,而密码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考证的中国最早的汉字。已知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个左右,但到迄今为止能够释读出字只有1700个左右。而老子帛书全文约为5400余字,其用字以不重复计算,共用790余字,其中常用字约占95%;所以用已解读出的甲骨文来还原老子的文字原意应该完全可行了。

        据通行本《道德经》和《老子帛书》的对比,前者对后者的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话中有160多句语义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仅因避讳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5个皇帝的名字而产生的变异就达100处之多。帛书《老子》出土40多年来,海内外学者们对帛书《老子》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也从多方面、多角度证实了通行本《道德经》“多后人所改”,“与古《老子》相远”,“谬误实多”的推论。所以我们是幸运的,可以借此机会重新认识老子,重新认识老子的思想。

       

        下面我们就拿第一章《道德经》通行本的内容与《老子》帛书逐句作一对比讲解。

        很显然,这一章《老子》所有全部6句话都被修改,总共64个字中修改了25个。《道德经》把这一段中的所有“也”字删除,把全部四个“恒”字换成了“常”字,再把两个“无”字改成“无”字。第三句中的“万物之始”,改成了“天地之始”,把第四句中的“以观其所噭”,改成了“以观其徼”。噭是“呼喊、鸣叫”的意思,“徼”是“边界、巡查”的意思,第五句改动很大,还多了“同谓之玄”这个赘句。第六句把“有”改成了“又”。

      我们现在来讲第一句话,“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现在的版本是“道可道,非常道”,

        “恒”是指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化。这是老子的宇宙观,表示在宇宙中存在永恒不变的可能性。

        “道”是使万物自行组织,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原动力。“道”也就是自然规律体现。是超越万物的,是永恒不变的。在老子后面的章节中还有具体论述。

          “常”的定义是指经常,通常,指在一定条件下不变,就是说还是会变的。

          “可道”是指人类可以学习,模仿和应用天之道,指人道。

          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使万物自行组织,自行稳定的自然规律即天之道,人类是可以学习和应用的。但人类学习的行为和应用的方法都是人之道,而不是永恒不变的天之道。

          通行本中这句话被众多的人理解为:能够说出来的都不是“道”。如坠云雾。

            老子开篇第一句就点明了天道与人道的差别,也为后面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埋下伏笔。

            帛书第二句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通行本中是“名可名,非常名”。

            “名”的意思是指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对事物进行描述和解释进而对事物进行定义和命名,是人类活动过程中阶段性的认知结果。

              “可名”的意思就是人类对事物、现象以及各种因果关系进行定义和命名的活动过程。而且这种行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不会停止的。

                “非恒名”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及现象在定义和命名的活动过程中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入以及万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会不断对应变化。注意,这里有两个变量在同时进行。这是人道常识,那么是否存在超越人道常识的“恒名”呢?老子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恒名”的意思本身就是指超越万物而存在的“道”,因为“道”是永恒不变的,人类对于“道”的认知最终会趋向于“恒名”。因此老子才在下文中提出“恒无欲和恒有欲”的命题。

              那么这句话应该这么解释:人类在对事物进行定义和命名后而在这种行为的过程中随着认知的深入和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定义和命名的结果也随之变化。

            老子在这句中又提出了一组(两者),即“可名”与“恒名”的区别。“道”虽然表现在万物之中,但却超越万物而存在,是永恒的,恒名的。对这种说法的证明是老子随后在很多章节中都提到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在通行本里,说的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我认为“万物”可能更确切地表达了老子的思想。

        “万物”是指除了“道”以外的一切事物,当然也就包括“天地”。

            这句话的句读目前还有着不同的看法。经过仔细研读还是认为帛书的断句比较符合老子原意。

      帛书《老子》全文中共有83个现代的人认为是简写的“无”字,5个现代的人认为是繁写的“无”字,而通行本《道德经》中把83个现代的人认为的简化字的“无”字全部改写成了繁体字“无”字,而帛书中两种字体同时存在,说明老子对这两个字一定是有不同含义或不同深意的。而简写的“无”字贯穿了老子思想整个核心,所以开篇老子就给予了定义。

          在帛书《老子》中的两处繁体字的“无”字,应该表示的就是现实世界中的“没有”的意思。而简体的“无”字,应该指万物还没有显现出来前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又能感觉到的真实存在,是一切事物萌芽状态前的原点。

      首先老子这个“无”它是真实存在的,但无法观察到,只能感觉到。但它蕴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和能量。

        那老子为什么把“无”定义说是“万物之始”呢?这个“始”是什么意思?我们先看“怀胎”的“胎”字,“始”字和“胎”字有密切联系。古代人在讲怀胎的“胎”的时候就说“始也”,就是生命刚刚开始孕育的那个状态叫“始”,他是有实相的。那么在胎儿还没有成型之前的状态呢?没有实相,但能说他都是“无”吗?不是“无”,它蕴藏了所有信息,所以,孕育的最初的阶段叫“始”。“始”,就是这个涵义。后来,“胎”和“始”各表意思了。

      一个“无”字代表了老子的世界观,也描述出了世界最初的原点状态,这种状态是“万物”开始之前的状态,蕴含万物所有的信息和能量。“道”就是推动这种原点裂变和能量转化的动力。

    “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当万物开始形成的时候,变“实”的时候,到我们可以感知的时候,“道”就变成是生养、滋养去推动万物发展的母亲。

          “无”和“有”是“道”要领导的两种状态,即万物必须要经历的两种表现形式。万物在“无”的状态时,“道”是推动的力量。万物在“有”的状态下,“道”是引导万物自行发展的规律。

      “母”字中的两个点在甲骨文中的图案就是两个乳房,就是女子在哺育孩子时候的画面。老子用母亲的含义来表达“有”的状态是非常完整而清晰的。

      在万物开始形成之后,“道”是生养万物的、推动万物的自行发展的,它生养了万物,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思想。老子在讲我们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这句话不但是本章的难点,也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这是认识“道”,遵循“道”的途径即方法。在后面的很多段落中都有更加明确的解释。

        “无欲”,指要用“致虚极也”的方法达到一个虚空的,没有什么主观的能动性,没有主观意愿的这种状态。

            “妙”(眇)是精妙;精微的意思。王弼注释为:“妙者,微之极也。”“妙”包括“眇”字在甲骨文中目前还没有发现。而“妙”字在小篆中是这样写的:

我认为应该有抄错的可能,误把“妙”写成了“眇”。

          这句话完整的意思是:让自己一直保持在虚空的清静的状态下来观察、来体会“道”的精微的本质。这就是“以观其妙”是这意思。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有欲”就是用“守静笃也”的方法带着自己的角度,带着自己的学识和思维,实际去观察“道”推动万物运行产生出来所有动静,体会“道”运行的规律。

        “噭”原意是呼喊,鸣叫的意思。

        “其所噭”指道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动静。

        通行本中的“徼”是边界的意思。所以与原文原意不符。

            老子这两句话告诉我们,要用两种状态来观察万物,一个是“无欲”,一个是“有欲”。

        老子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保持一种虚空的清静的状态,能体会到事物的运行的本质。另外一种是“有欲”的状态,即人的理性状态。根据个人既有的知识,现有的条件,依据“道”的规律推导出结论。

        我们要学会这两者之间来回切换,根据现实状态有所偏颇,并学会把两种思维模式交互起来一齐分析问题,这是才是老子要告诉人们的智慧。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两者”指的是快“可道”与“恒道”;“可名”与“恒名”;“无”与“有”;“无欲”与“有欲”,这四组两两对立统一的关系。

              “同出”指的是对立统一的两者都是对“道”的解释,只是从两个方面去解释同一个命题而已。

              “异名”指不同的描述和定义。

              “同谓”指的是四组两两对立统一的命题,只是一个事物两面而已,最终都指向“道”。

            这四组两两对立统一的命题将在整个篇章中广泛的展开说明。

            而在通行本中加了“此两者”和“同谓之玄”的赘句让后人产生了重大歧义。“此两者”变成了特指“无欲”和“有欲”,忽略了前面三个对立统一的命题。“同谓之玄”的狗尾之续,打开了道学即玄学的大门,把“道”引向了不可道不可名的歧路。

        “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玄之有玄”中“玄”是深奥悠远的意思。“玄之有玄”是指再深奥悠远的地方也都有生发这种深奥的奥秘。

          “众妙”是指世界万物所有的精微变化集合。

          “众妙之门”指知道了“玄之有玄”的道理,是探索世间万物所有精微变化的途径即用“道”的规律。

C. 山东土话中‘安阳’是什么意思

山东土话中‘安阳’是什么意思?口头禅“安阳”是怎么来的?

1

村庄来源

青岛一些村庄的村志、族谱之类明确说是从“云南大槐树”迁来的。那么这个“云南大槐树”又是哪里呢?有人认为,这里的云南是指“小云南”,并非如今的云南省,而是在山西的南部。换句话说 ,就是这些村庄其实也是从山西来的。

2

安阳的由来

青岛人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安阳(音)”,这种说法是从何而来的呢?岛城知名文史专家王铎在《青岛掌故》一书中说:“‘安阳’本是河南省的一个地名,与青岛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青岛人在受了委屈 、劳累过度、心里不痛快或发愁的时候,会发出“安阳、安阳”的叹息声。据说这是在怀念安阳城。原来,移民们离开山西洪洞县之后,往山东走的一个中转站就是安阳。在安阳得到了一段时间的休整,等进入山东之后,本家 、本族或本村的移民就开始分开了。所以,出于对亲情的难舍难离,一路走,一路念叨着‘安阳’。‘安阳、安阳’的叹息声,就是这么来的。现在看来,已经很难考证这事的真假。”

这些民间传说和官方记载一起,构成了城阳地区移民的群体记忆,在记录移民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反映出这次大移民给安土重迁的老百姓所带来的痛苦和辛酸。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移民也确实促进了城阳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

D. 河南最好的道家文化旅游区在哪里

河南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出生地在河南鹿邑。洛阳是老子居住和担任史官的地方,史书中有“老子居周久之”的明确记载。

位于河南省栾川县境内的老君山古号景室山,因道家始祖老子归隐修炼悟道于此,后更名为老君山,它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山势雄伟,群峰竞秀,道家文化源远流长。

河南省鹿邑县城东的太清宫是史据确凿的老子诞生地,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的道教活动场所,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的老君台,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传说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

庄子故里,位于商丘市民权县顺和乡青莲寺村,有庄子胡同、庄子井等景点。

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的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E. 安阳是几朝古都啊

安阳是七朝古都。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历史学家郭沫若来安阳时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

位置境域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41′~36°21′,东经113°38′~114°59′。东与濮阳市接壤,南与鹤壁市、新乡市相连,西隔太行山与山西省长治市相望。

北濒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毗邻。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贯穿南北,南距省会郑州187公里,交通便利,素有豫北要冲、四省通衢之称。

辖区东西122公里,南北128公里,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47%,市区面积543.6平方公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安阳

F. 道德经到底是在哪儿写的

应该是陕西宝鸡西南,而不是洛阳或者函谷关,更不会是镐京。首先,老子是东周人,东周都城应为洛邑,即洛阳,因为犬戎主大闹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就变东周了!老子在东周时担任编撰官,有文化的那种图书管理员。传说有天他突然辞职,骑着一头青牛向西而去。在经过大散关,也就是今天陕西宝鸡西南的时候,被镇守关隘的尹喜挽留,劝说他写下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将毕生思想浓缩在这一篇五千字短文中,然后出关而去,从此不知影踪,也就是说西出函谷关之前经过大散关的时候就写下这部千字文了。我模糊记得史书大概,历史主体记载上还是不会出错的

G. 安阳为什么是八大古都之一

因为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安阳市,古称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其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
安阳,河南省地级市,古称相、殷、邺、邺城、邺都、邺郡、相州、彰德等,简称殷或邺,位于中国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东接濮阳,西临长治,南接鹤壁、新乡,北临邯郸,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

H. 周易文化,解释的具体点,我要的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啊。不要乱解释,我急用的!!

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无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简易的简字。大自万物的变化,是易的根本现象。恒之无休而无不果,说明了易,就是物的变化而成事,物每一点变化都有一定的结果,这就是易象。“简之周”和“周之易”说明了周是简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简周易".
周字的含义
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易字的含义
一、“易”字的篆文为“(见右图片一)小篆:易”,《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 二、《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三、《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为“(见图片二)”,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也主于“变易”。 《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消息之理。
周易的含义
《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楼主给的分也太少了吧,这样都行~!⊙﹏⊙b汗

I. 安阳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另外七个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郑州。

安阳,古称殷、邺、相州、彰德府,是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西倚太行山,东连濮阳,北扼邯郸,南依鹤壁、新乡。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十大最古老城市,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有“七朝古都”之称, 安阳殷墟是中国目前为止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是甲骨文发现地,周易发源地,有殷墟和中国大运河(永济渠)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截至2017年,安阳总面积5599平方公里,下辖4区、4县、1个县级市, 是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最南部城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航空运动之都、中国书法名城等称号。2016年9月,安阳市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之一。

热点内容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许可 发布:2025-01-19 23:13:26 浏览:280
行政立法扩张体现在 发布:2025-01-19 23:07:19 浏览:238
旅游法律责任名词 发布:2025-01-19 23:05:34 浏览: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论赛 发布:2025-01-19 22:42:34 浏览:638
新劳动法加薪 发布:2025-01-19 22:41:23 浏览:725
宁夏邮政条例 发布:2025-01-19 21:48:58 浏览:810
经济法要约邀请例题 发布:2025-01-19 21:10:22 浏览:155
刑法重公权 发布:2025-01-19 20:19:44 浏览:926
法官在家办公 发布:2025-01-19 20:08:01 浏览:831
房东选任责任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9 19:16:10 浏览: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