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决定道德的例子
1. 温饱和道德的逻辑关系
1、从决定性来看,温饱是道德的物质基础。古人云:衣食足,知荣辱。
2、从超越性来看,道德是温饱的精神动力。高尚的道德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
2. 怎么论证: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中国人有自己的生存原则,这完全不同于任何一个其它的民簇,中华民簇是以宁可人付我,不可我付人的,表现在以绝大多数决策都存在于个体中的行为模式与坏境做斗争的。经济与道义,是中华民簇处于不同时代的民簇角度的价值观,是一个民簇的终极思维,这种表现在不同时代的个体上就演变成一种不同的人生观。
以前的祖先在没有达到一种叫经济的高生产力时,所有的生活都存在于人际交往关系中,这样一种关系在特殊的需要证明自己的年代里,被祖先发挥的淋漓尽致,因为在那个年代里靠关系确实能达到一种目的,并至现代也有不靠技术存活的公司。祖先在一个叫江湖的社会中生存,经济是靠道义支撑起来的,而道义又是靠功夫和学问来实现的,经济就变成了实现道义的使者,和被操纵者。所以道为先生为后。在一个以原始的远见为前提的旧社会,在一个只要能和环境做斗争的群体中,在一个所有的人都认为世界最终只能成就一个人的同时,人要做得永远比自己能拿出的要重要,没有温包也就不失道义了。
现如今经济一分天下,人们的生活到了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物品而与别人交换才可以生存下去的时代。民簇这样一个大的生物钟亦表现在,大家的思维已经从时空的不熟悉转变成了对环境和自己的非常了解,从而使社会达到了全民创业的一个新境界,在新的形式和新的科学生存法的到来后,人们的思维定性了出了新的终极人生观,一个没有活路的人有时是会变得不可理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一次谈论反恐的演讲中说过,贫穷是造成恐怖组成的根本原因。
这种因为贫穷就会失去理智的行为,是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的。只有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一个有高超的思维的人才会有高的生活标准,而拥有这些条件的人一般更会设法怎样使自己过得更好,绝大多数不会过分失去道德,而越是没有很高文化的人,越是没有理想没有高超的思维的人越是贫穷的人,就越是很容易忽略道德的人,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都会有,没有绝对的东西,也是毛主席都导我们生存的真理。
回答者:billionaire668 - 助理 二级 4-26 09:56
人都饿死了又怎么来谈道德?
3. 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稿
A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谈道德是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那么我问对方同学: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再问对方同学:在温饱都达不到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道德;——当然不要。这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我问对方同学,那么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这些行为准则如不能成为达到温饱的基本保证时,我们还要不要这些行为准则?当然不要。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饥寒,对于饥寒的能不能脱离温饱而谈道德?当然不能。请问大家那么对于饥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我们谈道德,如果连温饱都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成立的。也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了什么?为的是救天下。那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温饱。我还要问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奋斗连人们的肚子都填不饱,他们还会不会那样做呢?当然不会。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B温饱,比温饱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不论什么情况,都能谈道德,在追求温饱的过程当中,也应当谈道德。第一,温饱决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人类尚未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已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类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第二,道德是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加以支持。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影响和政府倡导三个层面,而且从事实层面上看,人类历史上有衣食之困但仍道德高尚、品德非凡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曾经只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逆境中,他不是照样严身律己有理性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不是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说到政府,新加坡不也曾经筚路蓝缕,李光耀总理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有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对今天的命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而这一点刚才对方同学恰恰没有自圆其说。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的灯;道德是灯,通向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4. 温饱不是道德的必要条件例子是什么
1、道德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
从古至今,温饱问题一直存在,但没有一个没有到达温饱的社会不谈道德。原始社会没有道德这个词,但有道德的事却一直在发生。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很贫乏,但道德从未在人们心中丢失,那时人们睡觉不掩门闭户也不会不安全。
看向现在,比如西藏虽是中国贫困地区的集中之处,但在那里,群众们从没有舍弃过人类最真,最基本的道德观念。纵观古今中外,无论你承认或不承认,道德一直在那里,不容置疑。
2、道德可以支撑我们追求温饱。
一位名叫康德的老人曾说过: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长征路上,人们的哪一步走的不艰难?人们连基本的温饱都保证不了,但从没有谁丢失内心的道德。也正因为这样。
我们才有了后来多么伟大的胜利。对方设想一下,在纷争四起的社会条件下,丧失人伦道德能够促成繁荣富强吗?相互残杀的鲜血能够浇灌出温饱的果实吗?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仅要谈道德的观念,更要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将何去何从。
3、先谈温饱,后谈道德后果严重。
谈道德是基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选择。人类如果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谈道德,否则将会导致人类历史的毁灭。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谈道德,才能保证社会相对的稳定和有序,才能赋予整体人类活动的价值内涵。例如索马里海盗猖獗这一现象,它最初的出现固然是因为他们缺乏资源,但他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物质?给他们物质就好了。
可是,我们给他们送了他们也没有变好。联合国试图对索马里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但是无法实施,因为援助物资运进去就遭到打劫,援助人员一到那儿就会遭受袭击。事实即是如此,他们不谈道德,我们也无法帮他们解决温饱问题。
5. 温饱不是道德的必要条件例子有什么
温饱不是道德的必要条件例子:
1、小学课文《小珊迪》中,大冬天赤着脚穿着单衣卖火柴的珊迪被轧断了双腿也坚持把找回的4便士还给客人。您可还记得珊迪是如何恳求客人买火柴的吗?”先生,您现在就买吧,我饿极了。”贫困的珊迪至死都不放弃道德。
2、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他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仍然“言忠信、行笃敬”。
注意
道德和温饱的关系,就必须了解道德与温饱是一个连续的变量。我们必须看它们相互之间变化的趋势以及相对的关系。
少数人或许为了个人的理念可以鄙视甚至放弃温饱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但是,整个社会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接受这样一种理念。
6. 寻找出论语中关于道德比温饱更重要的例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也就是说,有温饱导致有道德。温饱决定了道德。《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人真多啊!”冉有问:“人已经很多了,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这里所说的教化,主要是指道德教育。
显然,孔子认为物质利益、物质生活和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在次序上有先后关系。“先富后教”包含着后者受到前者制约的意思。
7. 温饱是道德的必要条件三辩
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不能答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如果他们当时没能答出来,只是说明他们的准备不足.你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连环的问题来问他,想一个问题问死别人是很难做到的.
你可以用一些例子来进行设计问题,譬如说:古代例子中,嗟来之食的例子,还有孔子朱自清等等的,鲁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众学生“在陈绝粮”,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谈道德了呢?不!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其实,在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流变过程中,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北海牧羊的苏武,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拒斥嗟来之食的朱自清.
问:请问对方辩友,我方今天所要论证的是不是没有温饱就不能谈道德.
问:那么你认为孔子是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对方说是,那些他已经陷入了你的陷阱了,举上述的例子说明)不过还要考虑到对方乱答,不直接回答你的问题的时候,你要怎么办,如果他不照你想的回答,你就说,看来对方是想回避我的问题,好,既然对方答不出,我就问下一个问题.
问:再问朱自清的,或者问其他的,好好想想,再找一些例子.
辩论打的就是准备,谁的准备更加充足,谁的赢面就更大
8. (原创)浅析经典之一: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从这四点来看,正方剑桥大学的一辩陈词的框架还是清晰的,逻辑框架搭建的也很到位。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她的对手又是如何对应的呢?反一姜丰: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第一,温饱绝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没有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战火连绵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 第二,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弘扬和政府倡导三层含义。我们从个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他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不仍然“言忠信、行笃敬”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是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说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经筚路蓝缕。李光耀先生就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里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 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天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而这一点对方一辩恰恰没有自圆其说。 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从逻辑上阐发了我方的观点。接下来我方辩友还将从理论、事实、价值三方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谢谢各位。(长时间掌声) 反方一辩在陈词中则明确了这么几点:1、将核心概念温饱定性为:贫困,并不等同于生存线,比生存线的物质条件更高一点,将此与正方的生存严格区分开来。2、提出了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有理性的人,当然了,这个有理性的人的存在也是有前提的,这个人是贫困的,可不是生存受到威胁的。3、既然温饱不是生存,那么尽管身处贫困,却无性命之忧,自然温饱和谈道德的关系不是先后条件关系,温饱也够不成对谈道德的决定性作用。4、既然如此,温饱与谈道德二者是可以并存的关系,在贫困的情况下可以谈道德,正方借此提出了本方的主攻方向:请对方提出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当然了,关键还是对温饱这个概念的不同阐释。看到这里,双方的框架都比较严谨,那么他们的队友对他们的呼应又是如何呢? 查看原帖>>
9. [求助]温饱是道德的先决条件(正方)
93年复旦对剑桥的比赛完全是一边倒嘛,正方剑桥被反方复旦打的体无完肤。这个辩题几年来我时常想起,断断续续地思考了一些东西,希望能对楼主有所帮助。我也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了。 正方绝对不能说某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就不能讲道德,古人尚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呢。正方的立论应该立足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乃是每一个社会形态都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社会或者说国家给人们提供什么样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培养人们什么样的道德。 原始社会人们缺乏食物,人吃人不算不道德,但当食物充裕之后,人吃人就是不道德的了,很显然,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以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先决条件的。 作为反方会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来,比如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面粉,这些人根本就是以不吃东西来体现自己的道德的。但这些人不吃东西是因为他们所处在一个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中,他们完成的其实是一种个人人格的体现,我个人认为不能作为所有人的道德衡量标准。而且,这些人的例子正反映出其他人的道德缺失,比如说政府,因为为官者当有官德,应该是把人民温饱放于首位,未能解决人民温饱,正是官员官德所失,正好说明人民吃不饱饭,人民自己无法继续坚持道德,唯有一死这种下下策,也说明上层的道德缺失。反之,如果这些人不用饿死自己就能达到所要宣扬的道德目的,正好是说明民与官都有道德。 如果温饱不是讲道德的先决条件,那为什么平时安分守己的人一旦成为饥民就会违法乱纪? 温饱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温饱,道德也是如此,不是单指哪一个个人,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的话,我个人认为对正方会比较有利。 查看原帖>>
10. 温饱是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资料和问题,要原创的
(一) 定义
温饱: 【释义】衣暖食饱。本义是吃得饱,穿得暖。(注意: 反方抓漏洞时可能将核心概念温饱定性为:贫困,并不等同于生存线,比生存线的物质条件更高一点,将此与咱们的生存严格区分开来。)
道德: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 辩辞
1).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 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 道德,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 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 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那么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谈一种 道德,其结果使大家温饱都不能保证,我们还要不要这种道德?当然不要.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我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 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定出一种行为准则,结果是大家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找还要不要这种行为准则?当然不要.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饥寒时,能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当然不能.我问大家,对饥寒的人,我们最应该 做的是什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 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的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你谈道德连温饱都不能保证,谈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 .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历史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肯饿死.在那时,温饱是否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当然不是.伯夷、叔齐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范推广,姑且不论, 我问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救天下.让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 ,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结 果是天下人的温饱都没有保证,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做?不会.他们这样做还有没有意思?没 有意思.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一辩在陈词确立了这么几点:
1、确立了核心概念:
温饱是最基本的衣食需求,进一步将温饱明确为最低生命线,也就是生存。
2、通过对道德自身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两个方面进一步对必要性进行论证:温饱是道德的基础,连生存都无法确认自然不能谈道德。
3、提出了一道防御线:仁人志士之所以讲道德就是为了服务于让天下人实现温饱的这个目的。
4、特别提出的是,正方一辩对温饱和谈道德二者的时间关系还是提出了明确的解释:
因为温饱是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生命的保障,有了命才能谈道德,所以二者的产生是先后条件关系,并且先满足的温饱对后来产生的谈道德具有决定性作用。
反方可能这样驳倒我们
将核心概念温饱定性为:贫困,并不等同于生存线,比生存线的物质条件更高一点,将此与正方的生存严格区分开来。
2、提出了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有理性的人,当然了,这个有理性的人的存在也是有前提的,这个人是贫困的,可不是生存受到威胁的。
3、既然温饱不是生存,那么尽管身处贫困,却无性命之忧,自然温饱和谈道德的关系不是先后条件关系,温饱也够不成对谈道德的决定性作用。
4、既然如此,温饱与谈道德二者是可以并存的关系,在贫困的情况下可以谈道德,正方借此提出了本方的主攻方向:请对方提出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当然了,关键还是对温饱这个概念的不同阐释。
可以这样回答
温饱和道耆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达到温饱后谈道德的问题,它还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的不同层次上谈道德.在达到温饱后谈道德是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事实.但在温饱前,如何处理好温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 德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对方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避而不谈回答) 大家都知道,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条件.人类社会要繁衍、要发展,它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维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们讲道德的时候,不能脱离人民的温饱.对方似乎在讲,一个社会只要有了道德,经济社会自然而然就会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 就填饱了.这很可笑.这是一个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认道德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我们 更深切地体会到温饱对于每一个人与每一个社会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提出 ,谈道德不能与温饱相脱离. 建设一个国家就像培养一个孩子.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 道德规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 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如果 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我们作为父母的过失就不是更大了吗?从现实看,一个国家只要坚持 道德与温饱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方从中国大陆来,对中国十几年来的经济变化 所取得的成绩,一定是感触颇深.世界上对这个问题很是有目共睹.这些成绩都是在中国政府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只顾道德建设,而不讲经济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
2) 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作出答复,只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强发挥而已.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 定义又有什么不同. 首先对温饱,我们提出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所讲的饥寒只是指社会一般人、中产 阶级的人的饥寒的定义,并不是对方讲的那个饥寒.所以我们并没有承认对方的定义.如果照这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 ,就会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对方举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 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大家都不能够实践的规范,不叫做道德.对方只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 不到,所以大家都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掌声)譬如说,一个医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到瘟疫横行的地区去行医,大家赞美他.但是另外一个医生不去,大家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话,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不要在这里听辩论,大家去索马里亚.(笑)关于道德的起源, 第一,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会产生道德.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可能产生道德吗?大家抢都来不及. 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悉有.资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后要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这是人类学的研究.从道德跟温饱的逻 辑关系看,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之后才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才能谈道德 和谐.所以谈道德必须以温饱为前提.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如果 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学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钱给他,但是我不能把 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全部收入给他.因为考虑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这些.如果再考 虑一个饥寒的情形,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吃不饱,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 ?不会.所以我方说:人的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去剥夺他就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的第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笑)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
(三) 提问环节
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固然是圣耆人 .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样能算是这种道德在社耆会上得到推行了吗?
第二个问题,李光耀总理当初在推行道德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 坡社会.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您引《礼记•礼运篇》上面“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一个村子当中,老人家能得善终,小孩子能健康成长,鳏夫寡妇,没爹没娘的孤儿以及残疾或生病的人都能有人照顾),请问“皆有所养”是温饱还是道耆德?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