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界挽联
❶ 李鸿章死后,严复送了一幅什么挽联,表面赞扬实际批评
上联是:“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至此。”下联是:“设晚节无以自是,则士论又当何如?”这幅对联的表面意思是夸赞的意思,而这背后意思则是充满了实际的批评。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和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他为“李中堂”或“李二先生”。李鸿章在官场在职差不多达50年,光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就长达25年,他的交往极广,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交往都是非常的广泛。
这个意思明面是夸赞李鸿章的伟大功绩,实际上则是反映了李鸿章晚年时期是“进不能遂其志,退不能保其节”,成为千万人唾骂的对象。从另一面也在斥责李鸿章作为朝廷重臣没有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让形势变得一败涂地。比如力主放弃新疆百万国土;还有在甲午战争中,一昧求和避战,不愿从战略方面积极备战等等。
❷ 挽联词语怎么写
写挽联应该是立意积极的,与时代精神合拍的,对人民起正面作用。在写作中要求有针对性、真实性、不能把挽联写成通用联,既适用于张三,也适用于李四;并要有艺术性,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讲求技巧,作到言简意赅,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
经典挽联(长辈篇)示例
(一)灵堂门联:
1、父亡选用:
难忘手泽,永忆天伦
继承遗志,克颂先芬
2、母亡选用:
难忘淑德,永记慈恩
春晖未报,秋雨添愁
3、灵堂通用:
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灵魂驾鹤去,正气乘风来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
(二)通用联
流芳百世,遗爱千秋 音容宛在,浩气常存
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似留芳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
(三)挽男联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 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等闲暂别犹惊梦,此后何缘在晤言
天上陨颗明星,人间少名俊杰
瑶池来位贵客,佛国添座金刚
(四)挽女联
秋风鹤唳,夜月鹃啼 独剪西窗,梅残东阁
慈颜已逝,风木与悲
白云悬影望,鸟鸟切遐思
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
女星沉宝婺,仙驾返瑶池
花落胭脂春去早,魂销锦帐梦来惊
西地驾已归王母,南国辉空仰婺星
宝婺光沉天上宿,莲花香观佛前身
蝶化竟成辞世梦,鹤鸣犹作步虚声
鹃啼五夜凄风冷,鹤唳三更苦雨寒
魂归九天悲夜月,芳流百代忆春风
绮阁风凄伤鹤唳,瑶阶月冷泣鹃啼
慈竹临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芳
慈竹霜寒丹凤集,桐花香萎白云悬
情操白如银,洁净晶莹光如雪
慈心红盛火,鲜明炽烈映红梅
(五)通用联横批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遗爱千秋,含笑九泉,天人同悲
永垂千古,功业长存,孝慰忠魂,举世同悲,留芳千古
浩气长存,千古长存,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六)挽丈夫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今宵杵捣蓝桥去,何日笙吹白鹤来
(七)挽妻子
恩爱良妻,苦雨凄风摧汝去
可怜儿女,大啼小哭要娘回
天何无情,怎能教我丧良侣
人各有寿,不忍听儿啼亲娘
只望儿女成人,生活日美,你我同享快乐
不料人愿难遂,好景不长,夫妻从此永别
(八)挽各界人士
政界
丹心照日月,刚正炳千秋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哀歌动大地,浩气贯长空
耿耿丹心垂宇宙,巍巍功业泣山河
伟绩丰功垂青史,高风亮节励后人
志壮情豪诚可敬,赤诚坦白留美名
奋斗为人民精神不死,光荣留青史百事流芳
惊回首留伟业丰功垂宇宙,抬望眼存高风亮节励人民
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
军界
中天悬明月,前军落大星
碧血染风采,青史留英明
英明垂千古,丹心照汗青
大树国搞万人敌,将军星陨一天寒
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留
一身肝胆生无敌,百战威灵殁有伸
南朔战功青史在,古今名将白头稀
无私慷慨身殉国,含笑牺牲志凌空
一代国粹垂青史,千秋美名化金星
铁券分封剑气当年横塞北,黄粱入梦将星一夜陨江南
天上大星沉万里云山同惨淡,人间寒雨迸三军笳鼓共悲哀
守土共存亡先鞭作我三军气,挥戈思勇决信史传兹百世名
学界
学界泰斗,人生楷模
乡庠淑典;世彦方仪。
学子无良师,老成有典型
殁可祭于社,天将丧斯文
著作等身身不死,子孙维业业长存
惊座文章传四海,新民德业播千秋
三登庆厉三入第,四人熙宁四辅中
文艺界
壮怀忧在风云上,诗卷长留天地间
墨云香冷来琴馆,蕴露寒生赋鹏文
文章卓越生无敌,风骨精灵殁有神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锦章留于后世读,挚友还在梦间交
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玉楼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
还巢失凤,游国遥想牡丹亭
雄笔卷苍茫丹青都带风云气
双溪流日夜猿鹤犹闻呜咽声
(九)自挽联
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子勉之
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
功名事业文章他生未卜
嬉笑悲歌怒骂到此皆休
有二绝句述怀可歌可泣
曾三上书乞死知命知仁
生不害人,死不累人,雄心无愧,吾亦可去
志在救国,举在济民,伟业未成,我应重来
(十)挽联横批
通用
福寿全归,典型宛在,典范长存,风木悲伤,松柏风凋,挥泪含悲
苦雨凄风,五夜风凄,音容宛在,返魂无术,夜月鹃啼,鹤驾西天
碧落黄泉,含笑九泉,痛切五中,俭朴家风,德集梓里,千古流芳
骑鲸西归,宝婺星沉,淑德可风,名留后世,教子有方,永垂不朽
松柏长青,风落长空,楷模宛在,驾返蓬莱,鹤归华表,驾返瑶池
祖父丧
祖德难忘,风凋祖竹,哀号王父,燕贻恩深
祖母丧
孙枝洒泪,含饴难再,陈情无地,忍泣桐孙
父亲丧
严训难忘,椿庭日黯,父魂何之
椿难傲雪,风摧椿萎,云掩大椿
母亲丧
母仪千古,女史流芳,慈颜难再,风荡慈云,慈竹霜摧
白云望断,萱堂风冷,无母何恃,慈爱难忘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 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等闲暂别犹惊梦,此后何缘在晤言
天上陨颗明星,人间少名俊杰
瑶池来位贵客,佛国添座金刚
❸ 戴笠死后的挽联,谁写的最好是蔡元培吗
戴笠死于1946年,至于谁写的最好,这次一致认为是章士钊。如下有解释
这次葬礼所赠花圈、挽联多达500多幅,其中,得到各界一致公认,被认为是上上之联的,是国民党元老大律师章士钊先生所写的一首挽联。原来,自戴笠死后,蒋介石慨叹地对人说:戴笠“生也为国家,死也为国家”。并示意教育部长陈立夫,要发动一些文化、教育、法律界的人士,写几幅挽联来悼死抚生,以提高戴笠的身价,装潢门面。为此,陈立夫利用一些名流宿彦的聚会,向大家提出给戴笠送挽联的事。名流们虽然感到钦命不敢违,但想到以戴笠其人的黑暗一生,如何能歌功颂德,自甘堕落,如果照实写来,岂不有违蒋、陈等人的初衷,引火上身,自找麻烦?想来想去,一个个都是激流勇退,相互推诿。这时,国民党元老张群素知大律师章士钊先生与杜月笙交谊非浅,与戴笠亦有交往,于是极力推荐章翁主笔,众人一致附和。章翁至此不好再推,稍加思索,一挥而就。文曰: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寥寥数十字,却以“曲笔”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戴笠一生的 特点。亦见章士钊对戴笠其人把握之准。满座名流也无不欣然赞赏这幅不吹不捧、不卑不亢的挽联,也无不叹服章翁的点石成金之笔,就连陈立夫、张群也频频点头,一致叫好。这幅对联写出后,很快被社会各界的许多人推为是很能切合戴笠身份的名联,一时传为佳作。
❹ 信佛的人去世了,挽联怎样写
1、上联:禅师驾鹤已西去,下联:音容长留在人间。
2、上联:(只知)西天添佛座,下联:(不晓)俗家少一人。
3、上联:瑶池来位贵客,下联:佛国添座金刚。
4、上联:能演圣教利有情同出娑婆苦海,下联:阐扬妙法度众生共入极乐莲邦。
5、上联:圣谛圆融,拈提今古,慧炬斯人曾长擎,下联:严师慈济,弘化东西,法灯何时再续明。
(4)法学界挽联扩展阅读:
挽联分上下两联,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上联写逝者的名字和挽词,对逝者的称呼也很重要,一定要严肃庄重;下联写赠送人的名字。 挽联有上下句融会贯通的意思,所以顺序千万不能弄错。 比如花圈上面的挽联上句都是写一些表达对某某人的悼念,然后写上逝者的名字。挽联下句就写某某人与逝者生前的关系,然后写上赠送花圈者的名字。这两个上下句不要写错顺序,或者贴错顺序。以免被别人读起来造成误会。
挽联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写挽联应该是立意积极的,与时代精神合拍的,对人起正面作用。
❺ 许崇德言宪六十载的具体表现和贡献有哪些
“我这一生似乎都是与宪法结缘为伴,历史已经证明,重视了宪法,国家就兴旺发达,忽视了宪法,就会停滞不前。”2014年3月3日,著名法学家许崇德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当晚,他便与世长辞,为自己长达六十年的宪法研究之路画了个圆满的句号。他的灵堂大门上挂的挽联书道:“身以传道三千徒,学而言宪六十载。”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6154286.htm
许崇德是新中国第一代宪法学者。他于1953年从教宪法学,一生参与制定和修订了四部国之重法:“五四宪法”“八二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2003年,许崇德穷尽毕生所学,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七十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成为法学界第一个获得“吴玉章人文社科奖特等奖”的人。
亲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全过程
许崇德于1929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现为上海市青浦区)。少年时的许崇德曾目睹日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就想到要让这些坏人受到法律的制裁。抗战胜利后,当他看到在有中国法官参加的远东军事法庭上,法官们义正词严地审判日本战犯时,深感法律工作的崇高,心向往之。于是,当他1947年考入复旦大学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律专业。
复旦大学教授张志让是许崇德的宪法启蒙老师。那时国民党宪法颁布不久,张志让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蒋介石五权分立是假,集权才是真。日后许崇德在一篇文章中谈道:“我所以对宪法萌发兴趣,一方面,固然同张先生循循善诱、分析深透有关,而另一方面,因我身经战乱,吃尽民穷国弱的苦头,政治腐败,斯时为烈。所以一接触宪法这门学科,初识国家根本制度、根本大法的重要性,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求知欲。”
1951年夏,许崇德大学毕业后,离沪赴京,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当研究生。他被分配到宪法专业(当时称“国家法”),这正合他本人的志趣。1953年研究生毕业后,许崇德留校任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始,制定宪法的客观条件尚不成熟,只能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三年后大陆军事行动结束,土改也基本完成,制宪条件基本具备。1953年1月13日,新中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与制定宪法同步进行的,是筹备成立全国具有立法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先进行普选,而普选要求登记选民,并审查选民资格。许崇德有幸参加了选民登记的实际工作,这也是他学习宪法学后第一次面对基层民众。
1953年夏,《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刚刚毕业并留校任教的许崇德被派往山东泰安,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在农村开展的第一次基层普选试点工作队。他同工作组其他同志一道帮助当地的乡政府,经历了从选民登记一直到召开第一次乡人民代表大会的全过程。
许崇德所在的普选试点地是泰安县城关乡。一开始,农民们一头雾水:“啥叫普选?”“啥叫选民资格?”“人代会是干吗的?”
为了动员大家,许崇德和同事找来青年团员组成了宣传队,挨家挨户宣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选举出自己的代表来管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是神圣的权利。”
许崇德清楚地记得,开选举大会那天,乡亲们紧挨着站在一起。大会主持人念完候选人的名字,就宣布“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不举手”,这样就把乡人大代表选出来了。许崇德后来回忆道:“农民千百年来受压迫,现在第一次参加选举,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当时老百姓的心目中,有选举权的才是人民,没有选举权的那就是专政对象了。”目睹盛况的许崇德深刻认识到,农民第一次当家做主,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三十多年后,许崇德有机会故地重游,一个令他意外的收获是,他从当年参加过这次普选的一个老乡家中,竟然找到了一张被珍藏着的早已发黄了的“选民证”。他感慨万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选。
1954年春天,中南海紧锣密鼓地加紧进行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当时起草工作急需专业人才,许崇德被宪法起草委员会副秘书长田家英挑中,抽调到中南海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有三项:收集各种宪法文本,编写专业的名词解释和宪法草案公布后整理全民讨论的意见。许崇德记忆中的田家英,“每次从中央开完会回来,一定会带回好多问题,因为起草过程中有很多争论,委员们会问外国是怎么解决的,特别是苏联是怎么搞的?我们就要帮着找解答这些问题的材料”。
宪法的起草经过一稿又一稿的反复讨论,日趋成熟。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草案,进行全民讨论。许崇德后来一提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就特别激动,他说,当时 “(长江和淮河)刚好赶上多年不遇的水灾,各地都在组织抗洪,可是全民宪法讨论并没有因此停下来,相反,不少地方政府是在防洪堤坝上组织民众讨论的。各地整理出来的讨论意见和建议,因为洪灾不好运送,就用油纸、油布把文件裹起来空运到中南海,那是资料组最忙碌的时候,我们负责把这些意见整理出来,天天加夜班,每拆开一包,都非常激动” 。从1954年6月16日开始,到9月11日结束,全民宪法讨论历时三个月。参加讨论的人达到一亿五千多万,而当时全国人口只有五亿。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一百多万条意见,许崇德和同事依照草案的条文顺序,对意见进行分类整理,最终形成了十六本厚厚的全民讨论意见汇编,供宪法起草委员会参考,也供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代表们查阅。
1954年9月2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一致表决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作为工作人员站在走廊上的许崇德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是我一生中最激动的一刻。”
晚年的许崇德是这样评价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的,他说:“1954年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法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部宪法。我们虽然参考了苏联宪法,但‘五四宪法’是中国化的宪法,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1949年以来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参与起草“八二宪法”,提出设立国家主席一职
1969年11月,许崇德下放到江西农村参加劳动,但他仍然一直心系宪法。
从“五四宪法”到“八二宪法”,中间中国的宪法经历过两次修改,分别形成了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无论是一度身在农村的许崇德,还是后来回到大学重操旧业的许崇德,都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有关宪法方面的事务。他后来回忆道:“1970年中央要修改宪法,发动全民贡献草案。我从生产队最低的劳动队被调到总部,我在那里一个人居然起草了一部宪法,写的什么内容已经记不得了。”
能够直接建言修宪还是在七年以后。1971年,因中国人民大学在“文革”中被撤销,许崇德回到北京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大)工作。1977年10月,中央决定修改1975年宪法,他有机会参加了1977年修宪意见座谈会。在会上,他不顾人微言轻,大胆直言,就不设国家主席的弊病和恢复设置国家主席的必要性,做了半个多小时的发言。多数与会者认为理由充分,有说服力。但还是有一位代表站起来反对:“毛主席说过不设国家主席,所以不应当设。”虽然许崇德据理力争,但1978年的宪法还是没有能够恢复国家主席设置。他写诗感叹:“野夫好发不同声,急雨催风四座倾。”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许崇德重返母校讲台。蛰伏多年,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进入“井喷”期。《对我国宪法学发展的几点想法》等近二十篇较具影响力的文章相继发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1978年的宪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新形势发展的需要。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做出修改宪法的决定,成立了由叶剑英任主任,宋庆龄、彭真任副主任的宪法修改委员会。而此时的许崇德连续发表了《修改宪法十议》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于是被调至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这一次与1954年那一次不同,他承担了更重要的任务,直接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他说:“我的正式立法生涯严格来讲应当是从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开始的。”
关于恢复设立国家主席一职的建议又被许崇德提了出来。这一次他的建议不但得到了关注,而且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当年的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简报》第二十二期专门刊载了《许崇德同志对改善我国元首制度的建议》一文。在文章中,许崇德提出两个方案,建议参照“五四宪法”,设国家主席一职。他向具体负责主持修宪的彭真进言:“应在宪法草案中,设一个条文写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彭真当时的解释是:“毛主席说过,主席不是元首。”
但是,许崇德仍然坚持从完整而健全的宪法体系的立场反复申说,并形成了多篇论文,还写了一本《国家元首》的专著。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授予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绝无仅有的创举。许崇德意识到,恢复国家主席设置的时机成熟了。
同年,他在《民主与法制》杂志上发表了《宪法修改刍议》一文,提出十条建议。此外,他还发表了近二十篇法学方面的文章,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后来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长胡乔木终于一锤定音:“现在我国各方面都恢复了正常,因此,从恢复国家多年的惯例着想,还是在修订宪法草案时考虑恢复比较适宜。这表明国家的正常化,国家的稳定。”历经五载,许崇德的建言终于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文本。
“五四宪法”颁布之后的“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因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形势相差太大。按照常规,“八二宪法”是应在“七八宪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但实际情况已经不允许了。1980年宪法修改委员会成立后,修宪实际负责人彭真于1981年7月专门向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认为“七八宪法”过于简单,不如以“五四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这个意见被中央采纳。
这样,共和国宪法面临的就是一场“大修”。在京西玉泉山,许崇德与其他十一位学者一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起草了一百三十多个条文,每一条都要斟酌再三,比较正式的稿子就有六稿之多。值得欣慰的是,其中大多数都被采纳了。在每一次宪法修改委员会召开的全体会议上,许崇德都认真做笔记,争取不遗漏一个字。他反复思考宪法条文的写法,并积极对宪法修改草案提出自己的建议。
那段时间,尽管几个月也回不了一次家,但却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特别令他难以忘怀的是1982年5月一个星期天的夜晚,当时参加起草宪法的专家们大多回家了,只有许崇德和另一位同事还在玉泉山。深夜十一二点的时候,许崇德接到彭真从隔壁楼打来的电话,叫他们去商量宪法序言的底稿。从彭真住处回来后,许崇德写了一首《玉泉山之夜》,生动地记录下了他们在灯下修改宪法草稿的情景:“假日庭园寂,平楼卧室幽。逐行斟字句,对坐话喃啾。灯下词初定,纸间策已筹。宪章临十稿,尚欲益精求。”
1982年4月,修正后的宪法草案公布,进行全民大讨论。这次人民群众参与宪法修改的热情又一次感动了许崇德。他记得,“一名东北的工人王银祥,提了四条意见,因为怕时间赶不上,就花了四分之一的月工资,往宪法修改委员会打了一份近二百字的电报阐述自己的建议” 。
这次全民讨论,有几亿人参加,持续的时间之久、规模之大、群众热情之高,前所未有。仅在西南边陲的贵州省,就组织了两千多次讨论。在此期间,许崇德马不停蹄地跑了上海、天津等十六个大城市,做宪法草案的宣讲工作,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宪法草案,参与宪法的制定。1982年12月4日,经过全民大讨论的宪法由五届全国人大高票通过。之后,许崇德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一批宣传新宪法的文章,并编写了《中国宪法》等多种教材及教学大纲,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学习宪法。
后来许多记者采访许崇德时请他谈谈自己对“八二宪法”的贡献,他不愿多言,只是谦虚地说:“通过这次伟大实践,我接触到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情况和事物。虽然为时仅两年半,却受益至巨,若以‘胜读十年书’来比喻,恐怕还远不足以说明我收获的丰硕。” 心系港澳,情注两部基本法
参加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基本法的起草,是许崇德立法生涯中非凡而精彩的又一笔。
1985年,距香港回归还有十二年之际,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亲自向许崇德颁发了任命书,任命他为起草委员会委员。之后的1988年,许崇德又受命参加澳门特区基本法的起草。他还先后担任了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和澳门特区筹委会委员,为港澳回归和回归后的法治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起草基本法对中国法律人来说,不但是一个全新事物,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难事。摆在许崇德和同事们面前的第一个现实难题是,当时香港公开资料及信息少之又少,甚至连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多篇讲话都不是公开的。于是许崇德一头扎进文件堆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半年之后,许崇德等五名起草委员会成员开始深入香港进行实地调研。
出发之前,许崇德曾因患眼底出血症,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医生嘱咐他保护好眼睛,不要外出。可他深知此行意义重大,必须以国事为重,便戴上一副宽边墨镜,遮挡住红肿的眼睛。按照预定日程,访港团于1986年1月出发。抵港后,有媒体捕捉到许崇德戴墨镜的照片,遂配以《戴着有色眼镜看香港资本主义》的大字标题进行报道。对此,许崇德一笑了之。还有一家报纸发表专栏文章,大量引用许崇德在内地发表的文章中有关揭露西方国家宪法虚伪本质的段落,进而得出结论:“请想一想,由这样的人来起草基本法,香港的资本主义能得到保护吗?!”
但大多数媒体及舆论对访港团的到来表示支持。许崇德一行同当地的工商、金融、教育、文化、宗教等各界人士座谈,拜访总督府,旁听立法局会议,并且深入棚户区家访,通过一系列活动,访港团给香港市民留下了良好印象。为了更好地了解香港的人情风俗,许崇德开始学习粤语。这期间,他与不少港区委员结下了友谊。他与同为起草委员的金庸先生合作表演相声一事,被传为美谈。他在香港的弟子和朋友都认为,许崇德“是个充满人情味,对学生关怀备至,对朋友肝胆相照,对人生执着无畏的法学家”。还有不少人认为,基本法草案在香港进行全民讨论时,之所以取得了很高的支持率,与许崇德他们在香港脚踏实地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五年的殚精竭虑,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990年2月17日,在起草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结束时,邓小平赞扬他们“写出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
1990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香港特区基本法。那天,列席会议的许崇德目睹法律通过,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当即写下两首七绝。其中一首写道:“银灯闪闪比繁星,喜乐洋洋溢四厅。百五十年蒙国耻,扫开瘴雾见山青。”
1988年9月,许崇德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于1993年3月完成了起草工作。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的零点,许崇德作为观礼团成员,分别参加了中英对香港、中葡对澳门的政权交接仪式,目睹英国、葡萄牙国旗黯然落地,中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许崇德热泪盈眶。
但是,贯彻落实基本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香港回归后不到两年,一起挑战基本法权威的事件就在香港发生了。
香港回归之初,偷渡活动仍然比较频繁。对此,香港临时立法会修订《入境条例》予以治理。但一些非法入境者以权利被剥夺为由提起诉讼,官司一直打到香港终审法院。
1999年1月,香港终审法院做出判决,撤销对《入境条例》的修订,宣布香港终审法院“有权审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行为”。这一判词,显然是在挑战基本法,立时震动了法律界,激起了许崇德等人的愤慨。他和参加过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肖蔚云、邵天任和吴建�一道,通过《人民日报》发表谈话,严厉地批评香港法院,指出香港虽然实行高度自治,但绝不可以超越地方权力干涉中央。香港终审法院很快转变了态度,开始摆正同中央的关系。许崇德等人因此被香港媒体称为“四大护法”。
2004年,在某些外国势力支持下,香港所谓的“民主派”策动元旦游行。针对当时形势,新华社在2月重新发表1984年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重要论述,受到香港市民拥护。但也有人质疑,时过境迁,二十年前的讲话,今天还管用吗?于是许崇德撰写了《邓小平理论永放光芒》的短文,摆事实,讲道理。这篇文章由新华社播发,内地和香港的报刊纷纷转载。该文刺痛了少数人的神经,香港“民主派”组织一帮人到新华社香港分社闹事,他们扯横幅、喊口号,还印了打上叉的许崇德的照片,扔在地上踩。
不久,年过七旬的许崇德再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参加香港基本法颁布十四周年纪念活动。访港期间,他在香港会展中心发表了演说:“民主嘛,是个动人的名词。但民主有真假之分。你们应该注意必须要真民主,不要假民主。你们可能还不晓得他们鼓吹的民主是什么味道哩。我可已经尝到过一丁点苦头了。我只是发了篇短文啊,就惹恼了这帮人,又是标语,又是口号,斥我‘含血喷人’,骂我‘可耻’,还在我相片上打叉。这是民主吗?他们不是口口声声讲人权吗?而我为什么没有人权,没有言论自由、写作自由?我的肖像权、人格权、名誉权又在哪里?”
许崇德的这番讲话立刻激起了热烈的掌声。
心系香港的许崇德离世前三个月,还留下了有关香港的最后一篇文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在文中,许崇德说,特别行政区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创造,呼吁对以“民主”为幌子歪曲特区法律地位的言行保持清醒认识,揭露反对派所谓的“真普选”,其实就是无视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排斥中央权力、罔顾香港实际情况的普选模式。
许崇德逝世后,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满怀深情地撰写了一篇追念恩师的文章,文中写道:
“1986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专业研究生班毕业时联系到国务院港澳办工作。当时许老师已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受港澳办委托到学校了解我的情况,并美言推荐,引我入门,此为大恩。”
“香港《基本法》起草完成之后不久,许老师曾参观华盛顿的杰菲逊(美国宪法起草人――笔者注)纪念堂并即兴口占七绝一首:‘圆厅敞开立金身,手执宪章瞿有神,我亦草书根本法,从来笔下不输人。’许老师笔下的根本法包括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和两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6154286.htm
❻ 花圈上的挽联写法
常用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
左联:YYY敬挽
右联:XXX一路走好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同志千古(党员称同志)
左联:YYY敬挽
基督教徒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XXX安息主怀
左联:YYY敬挽
右联:XXX安息主怀
左联:YYY携全家敬挽
直系隔代长辈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奶奶我们永远爱您
左联:全体孙辈携重孙叩拜
右联: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
左联:长孙YYY携重孙叩拜
公墓烈士陵园纪念碑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左联:YYY敬献
右联:革命先烈名垂青史
左联:YYY敬献
单位送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单位送男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
左联:YYY敬挽
单位送女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悼念XXX音容宛在
左联:YYY敬挽
儿女给父亲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严父XXX大人逝世
左联:不孝儿YYY跪拜
儿女给母亲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慈母XXX孺人逝世
左联:女人YYY女婿ZZZ携全家跪拜
学生给老师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XXX老师千古
左联:Y届Y班全体敬挽
普通祭奠花圈花篮挽联右边一般用:沉痛悼念XXX千古、哀悼XXX千古、XXX安息、XXX仙逝等。
对社会有功绩的人祭奠花圈花篮右边一般用:追悼XXX千古、永垂不朽一词。
❼ 挽联大全
挽联大全:
1、陇上犹留劳迹,一生俭朴留典范。
2、堂前共仰遗容,半世勤芝传嘉风。
3、勤俭度日遵遗训,著作等身身不老。
4、努力工作报余恩,子孙维业业长存。
5、事业已归前辈录,完来大璞眼天地。
6、典型留与后人看,留得和风惠子孙。
7、等闲暂别犹惊梦,桃花流水杳然去。
8、此后何缘再晤言,明月春风何处游。
9、风凄暝色愁杨柳,白马素车愁入梦。
10、月吊宵声哭杜鹃,青天碧海怅招魂。
❽ 念佛人通用的挽联居士往生需要的
根据悼念的对象不同(譬如:男出家众、女出家众和男居士、女居士),挽联也不一样的。我给你通用的:
飞锡高游光明世界
慧珠朗照普利人天
圣诞归真,亦佛亦儒亦基督
高山仰止,擅英擅汉擅文章
落落情缘,那堪一见一回首
空空妙相,留证三藐三菩提
识面无缘,江北江南违两地
舍身成佛,天上天下并千秋
勋业可观,岂独浮名能媲美
高风堪仰,较诸古德亦无亏
净院落藤花,石不点头龙不语
残经凋贝叶,香无飞篆磬无声
虎阜证菩提,往昔三吴称佛地
龙天看接引,弥留一笑悟禅机
清志在经营,东亚西欧庄严共仰
幻身终解脱,宗风教化德行难思
慈线密春衣,看紫凤齐飞,荫浓萱草
梵音凄腊鼓,问青鸾小劫,谶悟莲花
有人从鹿苑鹫峰来,谓见高僧曾卓锡
此行到花天莲界去,长教世界得传灯
发广大心誓与梵刹,厥功告成归净土
乘般若船直到彼岸,惟愿再来渡众生
数十载切爱深携,硕望宏猷喟然仰止
一霎时含颐寂默,精功至行可以传焉
荒凉古寺独立重兴,振千载宗风未坠
昔日旧观指期可复,悲一生辛苦谁知
承先启后祖道重光,不愧此生皈梵界
徒孝孙贤门庭有托,应无遗憾返灵山
迹追马祖式振终南,硕德丰功留大地
权息净宗宝掩济上,素衣缁子痛中天
邻笛忽闻声,无限凄凉,偏沉寂高僧梵呗
人琴空寄感,霎时解脱,应早渡觉路津粱
从发愿时即行菩萨行,故成就不思议功德
嘱后起者切戒如来戒,可灭度无量数众生
梵行清高,繙几卷贝叶莲花,入定山中禅座
佛门解脱,看一片闲云月冷,眷怀方外人琴
数十年艰苦备尝,与丛林结众缘,宿愿已了
忽一旦庄严坐化,守戒律传后学,含笑云归
乘愿行以化物数十年,出广长舌遍刹说尘说
毕大事而涅槃一念顷,横担拄杖向千峰万峰
数十年茹苦含辛,胜地重开,脉衍南山弘戒学
刹那间离尘脱垢,浮生苦梦,神归西域证真常
四十载尘刹为怀,扩旧增新,大启规模光祖道
众学人仰悲在念,参方请益,到家消息是何人
老子出关,哲人逝矣,蓬莱柱下五千精妙谁藏守
释家涅盘,宗师生焉,大藏大典四库文明有传人
十载仰慈辉,这时间文过遮愆,视弟子胜视己子
片言慰尊证,从此后将勤补拙,报师恩如报亲恩
此地最庄严,经过三百岁劫尘,复观光明大世界
真性不生灭,布施千亿佛善果,已成福德须菩萨
与如满论交十年,旧约负黄花,曾许香山来结社
先大士成道三日,宗风传紫竹,应从南海去归真
紫竹分来,集僧大兴戒幢,只履西归,尘缘具了了
白花同源,领众研究经教,五洲共仰,流水正悠悠
运广长舌、具菩萨心,说法媲生公,群众低头齐下拜
惟真智慧、得大解脱,离尘归上界,我师悟道便飞升
愿力在中兴,数十年经营古刹重光,名振江淮人共仰
黄花开晚节,顷刻音香杳西园示寂,讣传吴越众同悲
十余载左右追随,仰瞻毅力精神,白地早兴工,望孚僧俗
六七天轻松放下,具见深涵素养,金莲初证果,德贯人寰
能忍子孙,戒珠圆润,教演天台,行在莲宗,齐鲁释家称大老
阐陀挚友,兴国开坛,丕基普照,归踪海会,娑婆缁素仰典型
(挽山东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能阐大师)
昔年座下皈依,音容可爱,讲经说法,指导迷津,力劝弟子虔心净土
今日龛前拜倒,面貌如生,入圣超凡,脱离苦海,方知我师具足禅关
❾ 挽联20副
陇上犹留劳迹
堂前共仰遗容
一生俭朴留典范
半世勤芝传嘉风
勤俭度日遵遗训
努力工作报余恩
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与后人看
完来大璞眼天地
留得和风惠子孙
著作等身身不老
子孙维业业长存
等闲暂别犹惊梦
此后何缘再晤言
桃花流水杳然去
明月春风何处游
风凄暝色愁杨柳
月吊宵声哭杜鹃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号
白马素车愁入梦
青天碧海怅招魂
明月不长圆,过了中秋终是缺
高风安可仰,如何一别再难逢
【挽烈士用联】
为国捐躯
成仁取义
杀敌在前方
英名留后世
魂魄托日月
肝胆映河山
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舍已为人当仁不让
赴汤蹈火见义勇为
继承先烈革命传统
发扬前辈爱国精神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
花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
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功同日月先烈英名垂青史
誉满山河英雄遗志展宏图
【挽女联】
女星沈宝婺
仙驾返瑶池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蝶化竟成辞世梦
鹤鸣犹作步虚声
绮阁当风空有影
晚萱经雨不留芳
画堂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慈竹霜寒丹凤集
桐花香萎白云悬
壼范垂型贤推巾帼
婺星匿彩驾返蓬莱
白去居空悠然而尽
黄叶满地凄其以悲
绮阁风寒伤心鹤唳
兰阶月冷泣血萱花
梦断北堂春雨梨花千古恨
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横 披】
通 用
福寿全归 典型宛在
勤劳一生 俭朴家风
教子有方 忠厚待人
德及梓里 名留后世
永垂不朽 千古流芳
间容宛在 松柏长青
挽 男
驾返蓬莱 骑鲸西归
哲人其萎 鹤归华表
挽 女
宝婺星沉 凤落长空
驾返瑶池 淑德可风
母仪千古 女史流芳
巾帼英雄
【挽男联】
天不遗一老
人已是千秋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飞
椿形已随云气散
鹤声犹带月光寒
扶桑此日骑鲸去
华表何年化鹤来
月阶夜静蛩声切
竹院秋音鹤梦凉
龙隐海天云万里
鹤归华表月三更
大雅云亡梁木坏
老成凋谢泰山颓
骑鲸去后行云黯
化鹤归来霁月寒
平生风义兼师友
来世因缘结弟兄
千里吊君惟有泪
十年知已不因文
明月清风怀入梦
残山余水读遗诗
人间未遂青去志
天上先成白玉楼
未弭前思顿成永别
追寻笑绪皆为悲端
海阔天空忽悲西去
乌啼月落犹望现归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沧海慨横流,跨鹤空山归上界
少微惊隐曜,啼鹃清夜哭先生
挂剑若为情,黄菊花开人去后
思君在何处,白杨秋净月明时
樽酒昔言欢,烛剪西窗犹忆风姿磊落
人琴今已杳,梅残东阁只余月影横斜
齿德产推尊,月旦有评,慈惠常留众口颂
斗山今安仰,风流长往,典型堪作后人师
【挽亲属联】
挽祖父联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
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寂寞乾坤,邈笑一公何所在
凄迷风雨,哀哉两字弗堪闻
挽祖母联
慈竹风摧,鹤唳一时悲属纩
西山日落,鸠扶只影恨含饴
挽外祖父用联
厚谊附饴含,从前雅嗜枣梨,辱赐宠言蒙眷爱
深恩承岳戴,此后傥闻丝竹,缅怀往事益欷歔
挽父联
倚门人去三更月
泣杖儿悲五夜寒
情切一堂,红泪相看都是血
哀生诸子,斑襕忽变尽成麻
挽母联
严亲早逝恩未报
慈母别世恨终天
(父先母逝)
终天唯有思亲泪
寸草痛无益母灵
挽岳父母用联
半子无依何所赖
东床有泪几时干
挽夫联
碧水青山谁作主
落花啼鸟总伤情
君去矣,万事独任艰难,能无追念前徽,深为吾痛
儿勖哉,尔父既归泉壤,尚其各自努力,克振家声
挽妻联
宝琴无声弦柱绝
瑶台有月镜奁空
最怜儿女无知,犹自枕伴娇啼,问阿母重归何日
但愿苍穹有眼,补此人间缺憾,许良缘再结来生
挽兄弟联
云路仰天高,谁使雁行分只影
风亭悲月冷,忍教荆树萎连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