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读道德经
① 《道德经》第12讲
《道德经》第十二篇
上回我们给大家说了“善为士者,不武”,“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之类的“不争之德,用人之道“。
想管理好他人,想成为善于用人的人,对人就应该表示谦和。身为一名领导者,要能懂得如何把众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用极端严厉的态度来确立自己的威信和权威是非常不可取的,谦下柔和的态度才会令众人信服,也能深得人心。
学会不与他人争吵,学会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去用人,也要懂得如何去鼓舞他人。要懂得将听到的学到的思想内容都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这才是老子的思想在现代所应该走的路。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先来提一句古语,叫做“破镜难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啊,一旦出现过裂痕,就可能永远都无法完全修复。表面的和解也并不代表内心也能完全冰释前嫌,很多时候,只是把裂痕埋藏的更深。而深藏的裂痕,始终是未来不可预测的危险。
老子是这么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也就是说啊,那些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回回都想用德去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一种非常妥善的办法呢。
这样一说,可就好奇了,对老子来说,究竟怎么做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与人为善”呢?
老子在这回想说的圣人之善,想表达的则是,即便是给予了那些持有左契债权人的人们的帮助,圣人呀,也不会以自己之债权要求那些个债务人,能够对自己感恩戴德。
说这有德之行,在于给予,而无德之行,在于索取。真正能做到比“与人为善”还要高的境界的人呢,即是在于与人相处,多多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愿向他人索取。也就是老子在后文中所提及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说那古时候啊,人们常常会去签订契约,他们会将双方签字画押的契约,从中间一分为二。古人又以左为尊,所以债权的一方持有左契,而债务的一方则持有右契。只有左右两契合一了,才是代表契约的真实性。在契约中,持有左契的债权人就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可以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
按老子所言,因此呢,有道的圣人会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会以此去强迫别人偿还债务。真正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而没有“德”的人则会是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又刁诈。“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即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是没有偏爱,它会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你比如说,有一回在成都地铁上,一个小伙子低头用一只手玩着手机,地铁启动了,他迅速地伸出另外一只手,抓住旁边的轮椅,还把脚塞在轮胎底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是了防止轮椅打滑。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为了让生活障碍人士能够安全地去乘坐地铁,硬是用手脚固定轮椅,坚持了十多个站,一直到下车了才松开。然后,他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这是一个帮助他人的小举动,却意外地获得了千万网友的点赞。是啊,谁看了不想给这个小伙点个赞呢。这样的举动就可以说这孩子是个有“德”的人呀,相信他以后也一定会好人有好报,在未来也会时常受到别人的帮助的。
你再比如说,明朝年间就有个很出名的《援溺得子》的故事。说的是啊,一个姓张的军官负责漕运,路过家乡时,想自个儿的老婆孩子了,就想回家一趟。他就坐着小船呀,去过湖。结果突然来了一阵大风把他的船给吹翻了,整艘船也就他一个人幸免于难。他游回岸就去走陆路。
他沿着那湖堤走了好一会,就看到湖上也有一只船翻了,还有人在甲板上喊救命。当时那天气,水雾萦绕的,也看不清呼救的人到底是谁,这位张军儿子。原来啊,听说父亲要回家,儿子便驾船出来等候他,不料也遇到了大风,翻了船。你看看,这多庆幸啊,父子俩都翻了船,都活了下来,父亲还救回了自己的儿子。即使不是自己的儿子,这位张军官也会去搭救。善良的人啊,一定会无差别地伸出援手。也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世界对任何人都是没有偏爱的,它永远都会去帮助那些有德的善良人。
常说啊,这天道无亲亦无情,那为什么又会常给予善人更多的福报呢,这原因就在于善人通常都没有什么结怨,无怨则无恨,那些灾祸啊,自然也会远离。而那些强横的人,必结大怨,最终会像老子所言:“虽和而必有余怨,终为怨恨所害。”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的第八十一章。这一章是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一大串的意思是说,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呢,不会去巧说,巧说的人则很可能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通常不卖弄,而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则不是真有知识。
我们要想读懂,读透老子的《道德经》,那就必须读书的第八十一章,否则可以说你等于没有读过这部经典。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八十一章啊,不仅是《道德经》全文的总结,同时也为读此本经书的朋友,重点的去强调了一些归纳性的问题。
如果你只读了《道德经》前面的章节呢,虽然的确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是这还不算你读全了老子的《道德经》。而读了,了解了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之后,这才算是完整地读了《道德经》这整本经书,才可以说的上是不留遗憾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第八十一章想让我们了解什么。
要知道啊,一个真正的圣人是不存什么占有之心的,而是会选择去尽力照顾别人,由此,他自己也能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的内心反而会变得更加丰富有内涵。自然的规律,其实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去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你比如说,路上看见了乞丐,有的人会选择去帮助他,有的人则选择视而不见。真正的圣人在帮助别人的事情上是不会有所犹豫的。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例外的情况,譬如说很多乞丐并不是真的“乞丐“,他们的乞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算的上是消费别人的爱心,这种社会现实呢,老子在当时,可能是考虑不到了。但是根据他的思想来说,真正悲惨的人,或是急需帮助的人,当我们看见的时候,是一定要去施以援手的,不管如何,这都对你培养好的人格大有益处,有助于让你的思想接近圣人的思考。
正所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真正的圣善啊,是一定会尽力去给予他人的。再言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再比方说,你身处在一个团队之中,团队要去获得各种各样的利益。有的人可能就觉得,我的利益是不会去分给别人的,那些都该是我的东西,可是真正的圣人会怎么做呢,他会去帮助整个团队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听起来像是太无私了反而得不到什么好处,实际上,这种行为往往会为整个团队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那么至此,我们对老子的《道德经》就解读了个大概了。用林语堂曾说过的一句话来做一下阅读感受的总结,或许也就是:“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细细的去回顾一下,我们从老子的思想里真的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譬如“无为而治”,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譬如“上善若水”,为人做事要如同水一般,拥有水的四种良好品德;譬如“善行无辙迹”,做善事时,不要四处去宣扬,其实才是做到了真正的“善“;譬如世界万物有其本源,我们只有认识了本源,掌握了事物的根本,才能算得上我们真正去接触了”道“……诸如此类种种哲理。
道家的思想,道家的主张,是想要人做一切事,能够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都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呢,要从容,要有怡然自得的心态,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这“徐生”二字是针对普通的一般人而言,但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才是更为需要。
再去聊起老子的为人处世,可以说是真的很简单了,概括下来则是三个要点,八个字,即:慈、俭以及敢为天下先。其实这已然非常精辟了。为人处世啊,顺之则“风生水起”,万事通达;逆之则“处处碰壁”,一生坎坷,这些道理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此乃玄德。这也就是天道在这个世间显现的大象。那么我们这些希望做一个圣人,希望求道的人,该如何呢?惟不争尔!如果我们能够读完整个道德经,能体会到道的存在,能体味到不争的内含,那就是一件快意的事情了。求道路上苦,宛如九九八十一难,然而那也是乐。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有朝一日能闻道,夕死也可以。
② 《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何只读《春秋》,却不看兵书
一、三国第一名将
三国时的第一名将是谁?毫无疑问就是关羽!因为历史地位太高,自宋徽宗在公元1102年第一次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为开始,到公元1828年道光追封为“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谁还敢说,关羽不是三国第一名将呢?
因为关羽活着时,他最高的官衔是前将军,去世后竟然成了大帝!所以关羽,就又在历代帝王的追封下,最终挤掉了兵家之祖姜子牙,端坐在了武圣宝座!
看《道德经》和《易经》的关羽,还是武将模样吗?而《左转》等的作者,有孔子牛吗,能体现出关羽王者身份吗?看,这两个问题就解决不了。所以关羽只能看《春秋》,并用春秋大义来展现关羽的“义绝”!
当然,“春秋曲笔”也要考虑,这就不多说了……总之,关羽只读《春秋》,不看兵书,由此就成了关羽独有的标志了!
③ 如果人生只读一本书,你会读什么书
“如果人生只能读一本书,我推荐《易经》。”张涛的开场白引起全场的好奇,“《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教人怎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道德经》教人怎样顺应天时养成美德。而《易经》集两者之大成,被奉为群经之首。”
④ 怎样才能读懂《道德经》
《道德经》被认为属于国产辩证哲学,要读懂它,先应该读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对哲学有了整体的基础认识,才有可能读懂哲学原著。
⑤ 只读一本书是什么意思
只读一本书,就是挑选与自己意趣相投的书相伴,如对老友,把盏共茗,娓娓而谈。读来有种心酣意畅,大快朵颐的感觉。当年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激动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这才是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境界,读出了享受。
只读一本书,好比剑走偏锋也能狂。种下一粒籽,收来百颗粮。只要是好书,是经典,永远是读之不尽取之不竭。一本《道德经》,廖廖五千言,像是一口深井,蕴藏丰厚的人生智慧;一册《菜根谭》,不足百页,精警透辟,曾在日本掀起一股热潮。培根说过:“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有些书则只可细嚼慢咽,慢慢消化。”
一部《培根论人生》,就是涵义隽永,供人慢慢消化的书。古人有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说明经典的价值所在。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从中看出一本好书的无限魅力。网络全书《红楼梦》,多少人一辈子读它,一辈子也读不厌。不要小看读一本书,它能让人无心插柳柳竟成阴。这里有一例子可以佐证: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地下革命工作者,被国民党抓进苏州反省院里。他在关他的单人牢房的墙夹缝里,挖出来一部零散的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那几年的关押反省期间,这部可以说是相当枯燥乏味的哲学书籍,是他唯一可读的书。后来抗战爆发,共产党把他营救出来。这以后,他竟然成为一位研究《反杜林论》的哲学专家。
一生只读一本书,就像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那样,专心一事,成就斐然。陈大师有一信条:一生只做一件事,这一件事就是数学。他爱数学,因为研习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就够了。他孜孜以求,成了与欧几里得、高斯和嘉当并列的几何学伟人。
一生只读一本书,就像一生只爱一个人的作家沈从文那样,钟情一人,永浴爱河。沈从文曾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且值得回味的精彩人生。
一生只读一本书,一本书中意味长
⑥ 我想看老子的《道德经》 请问谁的译文最好 理解的最深刻 或者哪本书最好
诚挚推荐台来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自荣的《傅佩荣细说老子》,这本书说的不深但是很清晰明白,对于道德经的解读独到而不失哲学理性,目前是我觉得最好的译本。另外比较权威的还有任继愈老先生的《老子绎读》,但是这个书要有些哲学基础读比较好理解些,况且我觉得任老比较偏向唯物论一些,比较喜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审视道德经,不能说是不好吧,总之有他的角度,也供参考。
关于傅佩荣老师,他的水准我不需要多说了,你网络或者上他的新浪博客你就了解他的背景了。
祝阅读愉快。
⑦ 道德经怎么学
道德经怎么学?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首先认识到,学习《道德经》也会因学习的方法不同而效果不同。
由于《道德经》本身就文涩意深,学习起来很不容易,再加之历来人们对《道德经》的看法不同,学习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安邦治国的方略,他就会从这一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是讲辩证法的哲学,他就会从哲学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修身养性的方法,他就会从气功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有人把《道德经》当作道教的经典,他就会从宗教的角度去学习、理解《道德经》。
二、我认为在学习《道德经》时最好要先明确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从什么角度去学的问题,这个前提定下来,再去从这个角度去学习、理解、诵经、修炼、入道。 在学习目的明确后,边看书边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书则被书拖着走,进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读几遍某个版本的《道德经》后,可再找来另一个版本作比较的学习,看看其中那个讲的有道理。如只读《道德经》的原文,对时下的年轻人和古汉语欠缺的人来说是较困难的。在这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对一些章句进行反思,这既可加深对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义的判断,这就是独立思考。但这个独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据,要结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不能抛弃历史事实任凭自己随意的想象,尽情地发挥,甚至武断地结合眼下的社会去解读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说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网络了,岂不笑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经》,可以有上千种解释,但老子只有一个,老子就是老子,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个神。
三、对大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不必拘泥原文的某个字,因为《道德经》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原版。2000多年来历经历代多人的传抄、编辑,在文字上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校正、厘定这些版本应是专家学者的事,历代不少专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经》版本,再重复做这些考证,似无太大的现实意义。现在对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读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误区,而偏离了认识《道德经》的本意。
⑧ 老子的<<道德经>>是想向世人阐诉什么
《道德经》
道德经 :
dào dé jīnɡ
1.指《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之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著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按照中国的传说,《道德经》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据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但比孔子年长。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从《道德经》的内容和风格上来看,没有几个现代学者认为它是这么早期的作品;有关该书的实际创作日期问题,存在着许多争论(《道德经》本身未提到一个具体的人物、地点、日期或历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个靠得住的估计——与实际日期的误差在八十年以内——也许比这个误差范围还要小得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对有关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对有关其人的真伪的许多争论。有些权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这个传说,因而断定他没有写《道德经》。其他学者指出他只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我个人的观点仅为少数学者所接受,我认为:(1)老子实有其人,是《道德经》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3)老子是孔子较年长的同时代人的传说纯属虚构,是后来的道教哲学家为给老子及其著作涂脂抹粉而编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国作家当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纪)和孟子(前371—289)既没有提到老子,也没有提过《道德经》;但是庄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纪誉满全国的道教哲学家却反复地提到过老子。
由于甚至对老子的存在都有争论,我们对他的生平详情就应该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下列的说法有很多的出处:老子诞生和生活在中国的北方;他在一个时期里很可能在国都洛阳当过历史学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个尊称,大体意思是“大师”;他结过婚,有个儿子,叫聪;聪后来成为魏国的将领。
虽然道教开始时基本上是一种非宗教哲学,但是却最终由此掀起了一场宗教运动。然而虽然作为一种哲学的道教继续以《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思想为基础,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众生的迷信信念和习惯所囊括,这些信念和习惯相对说来同老子的说教没有什么关系。
假定老子实际上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教哲学家都用此书来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⑨ 学了道德经以后的感悟有哪些
范文如下: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读了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⑩ 有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说读完《道德经》后只觉得像一本兵书,那么可能是只读懂了一小部分,《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其中只有几章内容是讲解兵法的,详细地论述了如何用兵取天下,如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六十八,六十九章等。《道德经》是举世公认、玄奥难懂的集大成之作。
从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见一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能治国理政的国君、天子或能辅佐国君天子治国理政的圣人。它是一部治国理政的帝王之学,而不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市井学说。所以我们一般人无法真正读懂它就不足为奇。第七十章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说明大道至简,而世人却不得其门而入,走上旁门左道,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焉有不乱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