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治理念到依法行政
Ⅰ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依法行政又怎样依法从业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因为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管理相对人采取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出处理结果的行为,最容易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以,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执法。
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因为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不是靠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而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进行的。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又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大环境,就根本谈不上依法行政。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里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Ⅱ 如何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依法行政实践
如何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依法行政实践中
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把坚持依法治国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之一,特别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政府法制工作全过程。
第一,进一步加强政府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政府立法的全过程,体现到法规规章的具体条款中,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聚焦我省“十三五”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快重点领域的立法。统筹对法规规章的修改和废止,及时开展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完善改革现有制度。努力破解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制约共享发展的“痛点”、影响绿色发展的“盲点”。
第二,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推进严格执法,重点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动实行行政执法文书网上公开制度,加强执法案卷评查,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配合做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效果。
第三,进一步加强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确保行政管理坚守合法性底线。
第四,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指导。科学设置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高依法行政考核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分值,加强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法治考核。探索建立依法行政巡查通报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依法行政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复议为民理念,提高复议案件审理水平,提高行政复议的公信力。健全行政复议作为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的功能,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行政纠纷。
Ⅲ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依法行政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法复治理念中的依制法行政的含义就是其实就是合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行政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不断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事业才有可能取得实效。我们要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看待依法行政,通过贯彻依法行政,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
Ⅳ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存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搞“土政策”的现象,关键在于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的观念树得不牢。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依法办事的极端重要性,使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依法办事是岗位职责所系。领导干部的职责是法规赋予的,其权限与职责紧密相连。领导干部作为党委决策的谋划者,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单位的建设和发展。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强化依法决策、依法指导、依法办事的意识。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在其法律地位上的双重身份必然要求其树立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相符的,以及与其自身所处法律地位相称的法律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意识必然成为与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诸多基本素质同等重要的必备的基本素质。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法律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诸多方面、诸多层次。领导干部主要应具备的就是现代法治观念。因为现代法治观念是法律意识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观念。现代法治观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与历史上的法治观念有严格的区别,而且与人治、德治观念的本质区别有严格的界定。若我国的领导干部真正具备了以现代法治观念为核心的法律意识,则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内容就更加完整,结构也更趋于合理。反之,不仅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内容不完整,结构不合理,而且我党确立的依法治国目标也难以实现。
现代法治观念是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而依法办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因其具有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就表现为依法行政。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国的执法工作者和法学理论界经过研讨,已就“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这一观点达成共识。依法行政是依法办事这一现代法治的核心,也是在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中的具体表现。
现代法治最终表现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法律秩序,法律秩序是法律规范施行和适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在自身树立现代法治观念的基础上,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即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形成有序化的状态,即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秩序。在此过程中,领导干部还必须同时具备依法为国家服务的法律意识。因为按现代法治的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权利的实现,义务的履行,责任的承担,必须有依法制约公共权力的法律秩序。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职务行为中行使的公共权力,是凝结着全体人民公意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领导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也必须有法律上的界限,不能是无限的,更不能公权私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领导干部必须明确自己手中执掌的公共权力,不仅仅是治理国家,调控社会的工具,而且更是服务社会,保护每个社会成员享有自己权利的手段之一。领导干部不仅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国家管理者,而且是依法办事的社会服务者,和与其职权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我国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与上述现代法治要求相一致的法律意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的形成才有希望。
Ⅳ 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要切实做到哪五个方面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所有公务员自觉学习、遵守和运用法律法规,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来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来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公务员坚持依法行政,才能形成科学的从政理念和施政行为,才能坚定崇高信仰、筑牢法律防线、提高道德觉悟;才能正确领会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开展学法活动,我认识到公务员做到依法行政要坚持“五个必须”。
一
必须弄清权力来源。公务员是代表人民在行使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不用好权力为人民做事,而是为自己谋取好处,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人民的罪人,如王怀忠、成克杰、郑筱萸等腐败分子,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为人民掌权用权”,这是广大公务员必须弄清的概念。因此,必须利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在公务员中开展“权力观教育”,增强对“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的认识,增强对“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认识,真正以实际行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
必须坚持执政为民。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施政、依法行政,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紧迫意识、服务意识、为民意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会干、苦事能做、坏事敢管,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踏踏实实讲奉献、认认真真谋进步、扎扎实实干工作;时刻想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关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摒弃“衙门”作风,不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而是沉下心、俯下身听民情、察民意、解民怨;带着感情、饱含深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顺民情、合民意、得民心的事情。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需求,把群众的评价作为第一标准,为人民的利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三
必须做到公道正派。首先自己要正。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不阿谀奉承、不徇私舞弊。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过程之真务结果之实,求发展务惠民之实,做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其次,处事要正。对上级,成绩要说够不浮夸、问题不遮掩要说透;对同级,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对待下级,要放心、放手、放权,有了成绩要肯定要赞扬要鼓励,存在纰漏要指出要教育要鞭笞、出了问题要批评要问责要处理。
四
必须牢记“两个务必”。牢记“两个务必”,才能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防止腐化堕落、奢靡浪费,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团结和凝聚群众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牢记“两个务必”,才能正确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看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稍不留神就会掉队”的形势,树立谦虚谨慎的态度、昂扬向上的状态。牢记“两个务必”,才能做到对金钱要取之有道、求之有度、用之有节;坚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做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后人评说的公务员,把力使在加快地方的发展、增加群众的实惠上。
五
必须自觉接受监督。纵观落马官员,没有接受监督的意识,以及对其监督不到位和监督软弱乏力就是重要原因;实践已经证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公务员要把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群众利益的关心和爱护;要有敢于接受监督的坦然的勇气和自信,时刻做到慎独、慎行、慎微、慎欲,自警、自醒、自励、自律;要自觉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严格遵守宪法和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基层单位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以及网络监督;经常、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听得进不同意见甚至是刺耳之言,及时改进缺点和不足,确保自己能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做人。
Ⅵ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一)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定势。
1、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法治思维与权力行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权的关系,不断增强法治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价值,使领导干部能自觉用法治理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自觉而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领导干部要形成运用法治的思维定势。法治思维定势,就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法治思维时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法律价值趋向。领导干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选择运用法治思维,还是行政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解决问题,就是一个思维定势的问题。领导干部形成运用法治思维的定势,就是让选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和思维选择,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教育,充实干部队伍法治思维知识储备。
1、在领导干部法律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法律素养的提高和法律知识的储备。从现实情况看,苛求领导干部像法律工作者一样,系统掌握法律体系,熟练使用法律条款,准确把握法律关系,是难以实现的。首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特别要重视对法律基本原则的学习。其次要熟练掌握业务工作中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规、各种法律关系及法律程序,成为熟悉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再次要加强法律基础理论、法律逻辑、反腐倡廉、平安中国、综治维稳等社会法治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2、在在领导干部法律学习方式上,要注重加强多元化和有效性。不断创新法治教育培训方法,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用法长效机制。要通过初任培训、中心组学习、法治讲座、专题交流、学习考试等多种形式,使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精神融入身心,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和精神修养,外化为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法律思维运用能力,丰富法治思维实践途径。
养成法治思维不是简单的学习法律知识,而是要注重优化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一是领导干部在法治实践中,要善于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切实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稳定、依法发展市场经济。二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鼓励人民群众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实现定分止争,维护法治机制、法治权威,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把握多种法治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和价值判断,依法决策正确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问题得到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解决,实现决策科学化。
Ⅶ 行政法治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行政法治,指的是行政行为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依法行政,指的是行政行为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去办理。前者是立法的问题,后者是执法的问题。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首先必须“法治”,然后才是“依法”。
Ⅷ 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依法行政
正确理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切实开展法制实践
法治思维是指法律回执行者在法答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形成结论、决定的认识活动与过程。法治方式是指法律执行者运用法律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方法。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统一体现在法治思维支配法治方式,法律执行者要具有法治思维,才会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法治方式是法律思维的具体应用形式,法治思维需要外化为法治方式,才能对治国理政发挥作用。
Ⅸ 强化法制思维自觉依法行事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政府是否依“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行事,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央要求“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强调领导干部要把传统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公务员是否依法行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立法背景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不断提高公务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公务员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培养。省委书记赵正永同志提出要“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建设法治陕西”。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需要加强公务员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培养。
一要强化法律意识。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最基本条件。要加强对公务员法律至上意识的教育,强化依法行政的使命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思想上自觉把自己约束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在工作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各种问题。
二要强化依法履职。依法行政要求公务员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要把依法行政纳入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注重运用典型案例剖析、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方式,强化公务员法治方式的锻炼,提高依法办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要强化学习机制。学习是法治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的基础。要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学法制度,构建学法长效机制,将法律学习常态化。加大对公务员宪法和法律知识的轮训、新法律法规的专题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