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深解

道德经深解

发布时间: 2022-09-12 13:14:42

㈠ 《道德经》解读

      各位读者,好久不见了最近在看一本新书叫做《白说》,读到了写老子道德经写说的一张,感觉到了与我们所接触到社会当中很多问题,以及职场的规则,不谋而合。

文中有多个观点让我感触颇深。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并不作为潮流,那么这种美就可能会变成一种丑,就这样对于女同胞来说,满大街都穿红裙子的时候,你再穿红裙子就会觉得很尴尬,这就是所谓的撞衫。同样对于无私即为大私也是一样,当我们将无私也变为是一种自私的时候。我们对于公益活动的得失,就会感受到豁然开朗。因为供应对我们来说,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却有很大的精神回报。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一样,一生舍己为人,没有孩子,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基本无任何资产。一生为民,一世为国。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种无私。但其实周总理的所作所为正是印证了那个观点,无私即为大私。他将追求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大,作为他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作为他的私心。而今天当我们在提到总理一词的时候。都会想到周总理。

      虽然上文有提到国家领导级人物,那我们接下来也谈谈老子对领导的看法。

      老子认为领导分为4个层面,第1种领导,下属知道领导的存在,但是领导基本上不会对他们进行任何的指示或指令。下属都非常自觉的进行工作和目标达成。第2种领导,下属愿意亲近及接近他们。第3种领导下属,因为位置领导的存在而努力的工作。第4种领导下属天天背地里唾骂他。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曾经接触过的各级领导。今天我所在的公司,不管是总经理还是总监,与员工的关系非常的亲近,大家之间的称呼从来没有级别之分。即便是我们称呼总经理,也是直接叫名字。这样的氛围,和谐而又积极,公司不提倡加班,但是许多员工都自觉加班。每到晚上9点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到公司80%以上的员工还在继续工作。即便是到了晚上12点,公司依然灯火通明。这并不是因为公司的规则。而是员工的自觉。

      相比之下我想到了我之前的公司。管理的方式趋向于军事化。不管是叫经理还是高经还是总监,都必须要带上职称称呼。即便没有职称称呼,也得要叫个什么哥什么姐。加班更是硬性条件。更加重要的是本属于人工的休息时间也被拿来作为激励,只有达成了相应的目标才能换取休息时间。所以导致原本是双休的公司变成了只能是单休,甚至是无休。每当到放假的时候,员工都不愿意自学加班,因为选择在公司持续工作,大多数是因为畏惧领导的存在。两者相比,高下利见。

      让员工畏惧的领导,反而很难激发员工工作的自觉性。而让员工亲近的领导,反而会让员工更愿意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以上是关于“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的解释。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最近的工作情况。5月份我以Kpi完成率满分300%。拿下东莞新客户维护部门第一。作为东莞新客维护部门第一个完成率300%,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一时掌声不断,礼品不断,赞美不断。可谓人生一下子走到了巅峰。

        但正应了那句话。“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很快我就从第一的位置跌了下来,变成了倒数第一。6月月初根本没法跑起来,根本的原因来自于专业性。尤其是对于广告优化的专业性。逐渐我开始能理解,为什么公司的一些前辈会告诉我,这一切都很正常,作为乙方的广告优化师就要习惯大起大落。而这样的大起大落也让我逐渐能适应。

      “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失意时,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心境。也让我在这次失忆当中看到了自己极大的弱点,缺乏广告优化及账户诊断,视频文案攥写和设计的能力及专业性。

        我开始能理解,为什么经济学当中有一种成本叫做沉没成本。当公司运转一切顺利,财务报表非常好看的时候,往往会导致我们看不到潜在的风险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而这个风险及不足,其实就是沉没成本。而发现这其中的成本并且做出相应的改变,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简单来说就是想要获取更多的利益,首先学会付出。这个呢,是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观点。

        如果从个人的成长角度来看,也有两全观点。想要成功必先付出自己的努力。这是第1层观点。第2层的意思是我们想要不断的保持进步,首先然后先学会空杯心态。正如四字成语,杯满则溢,当我们在一个方面做的十分出色的时候,就需要学会将其放空,重新开始。因为如果我们继续让自己沉浸于其实所有荣誉于一身的状态,那说明我们离失败也不远了。当我们赶上特别得意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最有可能失败的时候。

        所以当我回想起我这两个月的经历,我不得不感叹这场失败来得很快,也很及时。因为当我在最得意的时候,看到了我自己的不足,从而让我拥有了重新开始的意识。

        在道德经当中有一句话叫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简单来说就是治理国家要正打仗用兵要齐,如果我们治理国家很奇,天天琢磨着怎么算计老百姓,打仗用兵很正,提前把战略部署都告诉别人,很快我们就会被灭了。

        那么到了现在我们如何去理解这8个字呢?其实就是做人要正,做事要奇。这教育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足够聪明,出奇制胜。

        中国的生产关系。到了很关键的阶段,我们即将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那么创造的背后又需要多少的解放呢?我们常常讲自主创新,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在创新上面,设立各种奖项,各种促进的激励。但是我们都忽略到了另外两个词,那就是自主。毕竟每一个科学家应该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研究和制作相应的产品,而不是听处长或听局长的,因为这样子是没有办法达到更好的创新。

        天下所有人是一定是从简单开始,大事都是从细节开始,所以圣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做什么大事,但是他最后成为圣人。

        喜欢轻易承诺的人一定常常失信于人,凡事都以为简单的,最后一定会遇到很多挑战过不去。

        这一句话它反映了社会当中存在的两种人是第1种,人生的规划非常的清晰,公司的规划也非常的清晰,但是落到实处的执行,却唯唯诺诺。最终一事无成。

        第2种,人生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规划,但是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脚踏实地,非常认真对待。大到领导交代的事情,小到每一个工作细节及生活细节。最终这样的人都会比较成功。

        正如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来自于邓小平有着超级远见,能够看清几十年后发展的中国,但我认为这不是真的。改革初始时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谁都喜欢有远见,谁都喜欢有长期的规划,但是按照当时的国情,这可能吗?邓小平同志,他真正的远见是知道不能做什么,应该解放什么,同时顺应人性,这是他伟大的地方。

        所以不管于国还是于己,都是从小事慢慢做起,最终成就大事。

㈡ 道德经全文讲解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道与德问题,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道德经》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说明。文辞古雅,理论简洁,言中有秘,秘中有诀,非刻意追求,矢志参悟者不可得。昔解者多以优美而空洞的大道理形于笔墨,读之确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有所得,究其实际,则仅存空理而难具实用。

《道德经》学说,是从应用中发展起来的,绝非空洞哲理,而有其应用模式。若不如此,有失著者本意,焉不望洋兴叹!

余本天资鲁钝,欲拜当今道教界一位“真道”为师,承蒙不弃,收为门下弟子,跟其学习道学知识。经其指点,在前人基础上发现道传古法,言之凿凿,通过实验证明往往偶中,令人惊喜不已,且与《道德经》若何符契。因知《道德经》之文非普通之文,乃成功学巨著。大道无私,不敢隐秘,特将所知所悟写出以与知音共赏之。

《道德经》是顺性命之理立法,主要用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描述世界,推演事物,揆度人心向背、事物聚散之理。搞清楚事物之本质,以至掌握事物存在的全过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目的是指导行为,去恶从善,发展壮大社会事业,绝非空谈玄理。学习《道德经》是用道学帮助自己,指挥自己,保护自己,壮大自己,实际上是靠自己的智慧发展自己。因而“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者,自己。天,乾为天,为首。即用自己的头脑保护自己,故能吉利也。“道”的原意就是行走天下,需要用自己的'头脑保护自己。

黄帝学说主要内容有二:其一、黄帝发明创造了“奇门遁甲”之术;其二、黄帝创《归藏易》,以坤为首位。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首重坤柔,坤为地,万物莫不臧于中,坤以藏之,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老子为周朝史官世家,曾是管理周王室的藏书吏,所以学问渊深,对《归藏》八卦之类稔熟,东周王室内乱,老子辞官归隐。据历史记载和学者考证老子的思想便是受了《归藏》的启发。老子之“道”便是源自于《归藏》的“阴阳太极”理论。据不完全统计,《道德经》中有五十多处文字来源于《归藏》。老子是黄帝学说的集大成者,“奇门遁甲”之术与《归藏易》在《道德经中》体现的淋淋尽致,老子发展了黄帝学说,老子自创了“养生术’’此三者即《道德经》全部内容。《道德经》分为两部分为:一、老子全生之道(内以养生延年,外以摄生驱患。);二、《归藏易》,分为三部分为:一、老子养生之道;二、摄生术(“奇门遁甲”之术);三、《归藏易》

今以三部分内容分发为主,将《道德经》内容写出如下:

一、养神练形,健身长寿(老子养生之道)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二、摄生保命,趋吉避凶(“奇门遁甲”之术)

(一)用执大象,往而不害。

(二)运用奇门,可无死地。

(三)道立于一,抱一全生。

三、归藏之易,自天佑之(《归藏易》)

(一)立天之道,曰阳与阴。

(二)立地之道,曰刚与柔。

(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道学广大,拙于悟性,难得精微,不能系统写出,令人愧煞,滥竽成文,自知肤浅,难等大雅之堂,不怕贻笑大方,用以抛砖引玉,求教于高明。

㈢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㈣ 道德经最详细的全文及注解

《老子》来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源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详见与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0/19/655616_19557309.shtml

㈤ 老子道德经解释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专》,是中国古代先秦属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㈥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是什么

《道德经》全文节选: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㈦ 道德经的解释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录:

一、无为而治

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三、不进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国如烹小鲜

六、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啬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十二、为之于未有

十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十四、强行者有志十五、处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则全,枉则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二十、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十一、无之以为用

二十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二十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二十五、祸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损有余而补不足

㈧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哪些很有深意的人生哲理呢



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四十四章》,意思是说越是让人喜欢的东西,想得到它就必须付出代价;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越难过,所以人要知道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如此才可长久。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东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与其那样,还不如学会知足,满足眼前,知足的人不会受到屈辱,而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七、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在人们即将事业成功之时,却突然放弃了,功亏一篑。而如果做事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就不会失败了。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会面临失败的困境,并不是说外界因素影响多么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够遵循自然规律,是否能有始有终。

㈨ 《道德经》是一本有深度的书,你真的读懂了吗

我真的读懂了。对于《道德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所以,不管自己把《道德经》理解成什么样子都是合理的,因为顺应本心的理解才能真正的懂得《道德经》中的道理。很多人都觉得《道德经》是老子李耳在离开之时写给帝王的一部经典著作。后世帝王之中,也的确有不少都运用了《道德经》中的道理和治国的方法。

《道德经》不仅仅是写给帝王将相的著作。《道德经》中还有很多对平常百姓有用的道理。接下来我摘录几句《道德经》中的句子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三、我对《道德经》中“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的理解

这一句是《道德经》中指引帝王如何获得天下的方式。老子告诉帝王,如果你是单单的想要土地,这样是得不到的。天下并不是疆土,而是疆土上生活着的人民。要想取得天下,就得先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就出自这里。

对《道德经》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关注我,在我的文章中有更多对《道德经》的解读。

㈩ 老子道德经解释

《道德抄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热点内容
刑法重公权 发布:2025-01-19 20:19:44 浏览:926
法官在家办公 发布:2025-01-19 20:08:01 浏览:831
房东选任责任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9 19:16:10 浏览:24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引用 发布:2025-01-19 18:54:39 浏览:483
注会经济法几篇 发布:2025-01-19 18:38:58 浏览:710
合同法签署日期 发布:2025-01-19 18:26:31 浏览:500
居委会选主规章 发布:2025-01-19 18:23:20 浏览:117
企业信用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9 18:14:21 浏览:541
指导意见是部门规章吗 发布:2025-01-19 18:12:57 浏览:796
公司更名后的债权债务法律 发布:2025-01-19 17:15:07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