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㈠ 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即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经后人分类为章,共八十一章。《道德经》主要讲述的是“道德”的意义,即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等,文艺深奥,包含广阔,被誉为“万经之王”,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意义。
㈡ 看透受益,道德经的人生智慧,都藏在哪四个字里
应该是功成身退这4个字,因为在这个年代,半君如半虎,没有人能一直站在最高处,不管是生活还是事业,我们都不要太骄傲自满,要学会珍惜,不要有贪念,才能走得更远。
㈢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8章关于"上善若水"的论述它反映了老子怎样的人生智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无为;处众人之所恶,即守柔处弱。因此说上善若水。大概反映了柔弱胜(优于)刚强,无为而无不为的论断
㈣ 读懂《道德经》的人有多强大这本著作中涵盖了多少人生法则
读懂《道德经》的人有很强大。《道德经》说,“五色使人失明;五声震耳欲聋,五味使人凉爽;奔腾的狩猎,令人心烦意乱;物极必反。太多的颜色让人眼花缭乱,太多的声音让人耳目一新,太多的味道让人觉得杂乱无章,沉迷于狩猎让人张扬疯狂,稀世珍宝,往往让人无法分辨为了千方百计得到。所以圣人只是试图维持一种基本的存在,并做出选择。简单的人,少思考,善待一件事,一个人多集中精力,就不会做弯弯曲曲的事。
如果你想取得伟大的成就,你必须聚集人们。如果你能聚集人,你就必须管理人。一个好的领导者,一个好的企业家,甚至一个好的家长都必须知道如何管理。什么是好的管理?老子说:“道生一,生命是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一切,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这种“万物诞生”是一种自然,自然发展和成长,是万物的本性。我们需要在国家治理、家庭管理和儿童教育中释放这种发展性质。
因此,在国家和企业的管理和管理中,不压制这种性质是最大的成功。儿童教育也是如此。杜威说:教育就是成长。良好的教育不是紧缩,而是放松。让孩子找到自己适合的领域,不要对他的发展设置太多的限制,让他遵循自己的天性,自由成长,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行善,不见善,前世。作恶,不见恶,前世有残德。不要建议你做坏事,业力只来自你自己,建议你做好事,业力增加。
㈤ 《道德经》的人生大智慧,藏在了哪四个字里面
《道德经》的人生大智慧,藏在了“功成身退”四字;曾国藩正是靠着《道德经》“功成身退”四字,在伴君如伴虎的位置,依然能全须全尾屹立不倒,成了古今半个圣人,官场、人生都获得圆满,这是一种大智慧。
㈥ 老子的人生哲学内容
老子《道德经》十大人生哲学思想智慧
商业视角之家
2019年05月29日
1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翻译】 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感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
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翻译】 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
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
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感悟】 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也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例如,仁慈者在战场上,心肠软便不会勇敢,但老子说仁慈所以才能勇敢,这不是说反了吗 ?
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
“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
个道理 。
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你要
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
业。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似乎也是说反了。如果我
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
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知道,“十月怀
胎”。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
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3 、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翻译】 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感悟】 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
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道德经》中还说过一句话叫“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一个人手中的武器已经很锋利
了,但越锋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东西就会损坏,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一个人
功成名就了,却不懂得退让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么就无法保持长久。
“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
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
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
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4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翻译】 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感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
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
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
诞生。
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
的话,不知道出处原来在这里。有些道理说说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
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5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翻译】 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
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感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
是最圆满的东西。
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
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
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
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6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翻译】 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的人。
【感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
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
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
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所以,做
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
大“道”的“善”。
7 、 知止可以不殆。
【翻译】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感悟】 “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
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
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
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8 、 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 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感悟】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
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
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
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
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
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
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
荒唐极了 ! 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
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
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9 、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翻译】 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
遭受很多的困难。
【感悟】 “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
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
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
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
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
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10 、 不失其所者久。
【翻译】 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感悟】 “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
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
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
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老子的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身处于社会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
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扰而抛弃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够平安长久。
㈦ 《道德经》中涵盖了哪些哲学思想这本书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道德经》中涵盖了哪些哲学思想?这本书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老子仅有5000字的著作《道德经》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
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是虚空之间
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
东西。"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证明了天道自然,
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在研究社会现
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
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
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
久。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
态。《道德经》中的“道”思想即为哲学思想。
㈧ 《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大智慧,个个精辟
1
人生一切的痛苦都来源一个字,那就是“争”,说白了那都是自找的。争世俗名利,争地位,争职权……为什么会痛苦呢?那就是争而不得,越争越得不到,越争失败的越快,因为都不合乎道。
古有一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知描绘了多少人的一生,切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追名逐利,为了金钱而开脱。同样,鸟的人生全部意义也不是为了觅食,物质而开脱。
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要去问别人,你要去问那个创造人的东西,我也不知道,凡是想从外界得到的答案都是虚的东西,假的。
同样,那鸟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不要去问鸟,你要去问那个创造鸟的东西。
那创造人的东西和创造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没错,那便是道。
人性的欲望就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因此世间的大多数人都被自身欲望缠身,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接近“道”,很难看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及真相,也无法得道。
因为“ 道”的法则就是无欲无为 。
而人生一切的幸福,大智都来源于两个字,那就是“静”和恒。
同样, 人生的一切失败都来源于两个字,那就是贪和傲。
你看生活中,很多人还是分的比较清楚,哦,这个是你,那个是我的,那个是ta的,这个属于我,那个属于你,那个属于ta,好像什么东西都要分你的我的他(她)的……
其实,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或属于我的,或属于他(她)的,除了人的本体。因为 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什么也没有带来,同样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
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在世间修行过程中悟出来的东西 ,可能是文字,可能是思想等都是内在精神层面上的。而外在物质层面一样都带不走。
你会发现,自古以来,人都会在为了一官半职,甚至为金钱,为名与利而争来争去,也就是外在。
金钱的本质是货币,用于做物质交换的介质。
金钱永远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金钱变成了目的,那人就会彻底沦为金钱的奴隶,被金钱操控。
如果一个人的所有价值可以和金钱划等号,那基本凉凉了,只停留在物质交换层面。记得,人的一切价值都只停留在精神层面的,至于物质层面的,那都是一个附属品,当一个人的精神层面达到一种高的境界,那这种附属品有或者没有都无所谓了,也就是有也不碍事,没有也不碍事。
所以, 真正的富人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恰恰是超出金钱,物质之外的东西带来的富足,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可能是思想,可能是品德等,被称为人的精神价值资产。
而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一生都在忙忙碌碌追求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却舍不得花时间提升精神价值层面的资产。
所以, 当一个人在不断提升与积累自身精神价值层面东西时,那ta也会越来越值钱。而且人的精神价值层面永远要大于物质价值层面。
圣人一般都主张 平静如水,讲究不争 ,就像四季变化,万物复苏那样让它自然的进行,也就是说 核心是向内求,说的内在的生命智慧 ,因此被道家称为“圣人”。
所以, 人要向内求,做个圣人;像外求,做个王者,这就是内圣外王的智慧。
2
事物发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自始至终都存在,因此,在自然,事物发展过程中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东西,不要去争,静下来顺其自然就好。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什么意思?
当所有人都知道美的定义之后,也就知道了恶;当所有人知道善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不善。因此,有和无,也就是实和虚相伴而行,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通过外形比较而凸显,高与低相互依靠而存在,声音与音调相互协调,前与后相互追随,这是恒定不变的,自古都是这样。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圣人一般做事是把自己调整到一种“无为”的境界,采用没有语言的教育方式,让万事万物自然的生长与发展,而不去干预,也就是不去争。可以给万物生命但不据为己有,也不因养育万物而觉得高尚,帮助万物实现其自身价值与成就也不邀功骄傲。因此,只有一个人真正做到有功德但是不显摆功德,这些功德与福禄才不会消散,来成就ta自己。
因此,安安静静下来,有恒的去做你的事情,不要去干预万事万物的发展与变化,也不要动不动去跟别人争对错,争是非。争也没有用,不是说你争了,你就能赢了,相反,你会输的更惨。
当所有人都还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时候,也就不知道什么是错。当所有人都还不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不善。
如此以来,看来很难实现,那怎么办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静观其变,不去争,好好沉下心做你的事,尽量能做到极致就做到极致,不要去干预,让一切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与变化。
3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什么意思呢?
不要推崇品德高尚有才华的人,就可以让人不去追名逐利,也不要把珍贵稀有的宝贝拿出来显摆与看重,就可以让人避免想要占为己有而变盗贼,更不要把一些诱惑人贪婪与贪念的事物展现出来给人看,这样可以让人心思不被扰乱。
因此, 一个人想要达到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的方式是:追求内在的成长,身心灵的健康,照顾好自身身体,淡化自身的欲望之门,强身健体,人的内在在不断成长,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同时,也不要把你珍贵稀有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看,否则会适得其反。还记得西游记中那段唐僧在与黑熊怪的那集电视剧吗?如果不是孙悟空喜欢显摆,把宝贝袈裟拿出来给那个和尚看,那个和尚也不会起歹心,偷袈裟,最后落得一个自食其果,何必呢。
所以, 不要去跟别人比,跟别人争,追名夺利,攀比物质上东西,你要时刻跟自己比,向内求,修心修身。在物质上无欲无求,在追求内在成长上迫切渴望,无为就会成就你的有为。
4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什么意思?
指的是品德修养高,时常做着利他的事情却不张扬的人就像那河里的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又生在众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因此,如果人的境界和水的境界一样,那就接近于道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倘若人能居住在地势低的地方,内心就跟水一样清澈平静,广阔,与人打交道要有仁爱之心,说话诚实,在处理事情时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来解决问题,在行动时能善于把握时机和有利条件与因素。那这种不与万物相互争的心态与境界就是善水的境界,自然不会遭到别人的不满。
所以, 保持善水滋润万物而不争的心态,面对任何变化平静冷静下来分析,去做利他利己的事情也不要过于张扬,只管去做就好了,与人打交道,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看似很牛逼的视角,而是切换到一种低的维度,无为的境界去交心。
同时也要有 仁爱之心,毕竟有仁爱之心之人方为勇。 你看你的母亲看似柔弱,慈爱,看到孩子哭,可能会心软,但是当有坏人欺负她的儿女时,你的母亲就会勇敢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的慈爱的力量。
所以, 人要保持善水的境界为人修身,也要有善水的心态去处世修心。
5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视,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当人受到外界的干扰与打击感到压抑时,人反而刚正不阿去与之对抗很容易适得其反,而是懂得弯腰,懂的忍让,不要去硬碰硬,这样你才能保全自己,耻辱,委屈的背后才是成全;那些总是坑坑洼洼的地方可以积水,东西过于陈旧更容易更新;目标选择少一点,更能专注做好,容易完成和收获更多;追求的越多越容易被很多选择的目标迷惑,看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最终也就一无所获。
因此, 人要坚持“道”的原则,成为万事万物的道德模范;不去炫耀自己的人反而更容易被别人看到;不以自己为中心,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得道而收获成就;不夸夸其谈,吹捧的人,反而更容易实现卓越,建功立业;不清高自傲的人,反而能抵达更高更深的层次与地位,并且长久。
当你不在和ta人相争时,那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人和你相争。 人前富贵,人后受罪,耻辱,委屈的背后才是成全,千万要记得,这是道的根本行为。
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先采取界定,不要想着找捷径,或者找别人求助,求人不如求己。先自己主动去吃苦,去尝试解决,然后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找到时机采取恰当行动,或者避开,绕道而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一种哲学的辩证思维,可进可退,可攻可守,退则是进,舍才是得,屈则能伸,谦卑则是彰显,不争才是争取。
所以, 当人处于万事万物的变化之中时,要辩证的对待,知进退,明得失,伸与屈,争与不争,而见机行事。
6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什么意思呢?
大道是普遍存在的,能左能右。万物要依靠大道而生存却不推辞,而大道虽然成就万物但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大道普惠万物但却没有主宰万物,因此大道没有一点自私自利之心,大道很渺小,这种胸怀非常伟大,因为道始终不以自己为中心,所以才能成全自己的伟大。
所以, 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当人没有了私欲,自私自利之心,不争,不取的时候,万物会反过来去主动成就ta。
7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及求生之厚。
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人出世而生,最后入土为安,那些长寿之人,大约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也大约占十分之三;活着的人却在死亡的地方行动的人,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过于追求长生而养护自己生命的人,以至于过分追求过多奢侈的物质享受,从而糟蹋并消磨了自己本来长久的生命。
所以,老子认为,死亡分两种。一个是因为想要养护生命而贪图享乐导致营养过剩,缩短生命。一个是走进了凶险的死亡之地导致伤亡。那些人一旦为了养护生命,过上更奢侈的物质享受生活而去争夺利益,是不符合道的思想的。
而 道的思想是不争,平静,无为,你不争就不会过盛,无为就会远离死亡,危险的境地,这就是人生最好的养生方式,养生之道。
8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什么意思呢?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溪流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将自己处在低下的位置。
所以, 人也一样,要有谦卑和包容,兼收并蓄,包容万事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胸怀和坦荡,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更加强大的自己,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层次。
因为 ta什么都不争,那天下也就没有人能和ta争夺什么,反而都会成全ta。
9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什么意思?
善于领导的人,不轻易动用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会随便恼羞成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轻易与别人交战,善于识人,用人的人,对待他人总是保持着谦和谦卑的态度。这就是不与万物相争的德性,也是所谓“善于识人用人”的能力,这就是符合天道的做法,是自古以来最高的法则。
所以,优秀的领导者不会用武力解决问题,武力虽然具有威慑力,但是不能服人心,善于做事解决问题,不断奋斗的人一般情绪都很稳定,不会拿别人或外界事物出气,要么摔碗,掀桌子,打女人等,这都是无能懦弱的表现。
而善于制服困难的人,不会轻易直接上手去面对问题,而是间接性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诱敌入深,去破解难题。同时,在识人用人时,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至上的位置,而是切换到一种低下的维度去交谈,永远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万不可存在傲慢与偏见。
能做到以上四点,你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个强悍的行动者,一个有头脑的策略者,一个优秀的识人,用人的管理者。
10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什么意思呢?
勇于进取会容易走向死亡,勇于谦让平和会容易保住生存。天地的规律,在于不争夺的一方善于取胜,不言语,不说话的一方善于给到回应,不召唤的反而自动会来,要坦然与谋划。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万事万物都逃不过“道”的法眼和网络,万事万物都在“道”的这张大网之下,有规律的运行,而违反道的规律那些事物只是暂时看起来成立,最终都会消亡。
人要清心寡欲,不需要为自己积聚财物,都应该尽可能去帮助他人,让自己获得满足感,这样就接近道了,就像“道”能够利而不害,人也应当“为而不争”。这样你或许得到的更多。这就是专精,利他,不争的思想要点,也是人做事最高的准则。
这就是: 万事万物,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11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什么意思呢?
真实的话往往不好听,华丽的语言词藻往往不是发自肺腑的真话。心地善良的不喜欢巧言善辩,而喜欢巧言善辩的人往往心存不善。有真知灼见的人未必博学多才,博学多才的人未必拥有真正的大智慧。圣人从来不自私自利的积累财物,而是讲财物拿出来帮助他人或者与人分享,这样反而更容易变得富有,给他人给予的越多,或许你得到越多。世间的自然法则是对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的法则则是帮助每一个人而不是与他人相争。
因此,自古以来,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说真话的人,往往都不受人待见,人们却偏偏对那些溜须拍马的好话迷的团团转。做一个与人不争,不强词夺理的心地善良的人,去付出,给予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最后, 做人做事都要按其道而行之,与人不争,与事不争,与万事万物不争,静观其变,见机行事。
万变不离其宗,万事万物不离其道 ,共勉之。
㈨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哪些很有深意的人生哲理呢
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四十四章》,意思是说越是让人喜欢的东西,想得到它就必须付出代价;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越难过,所以人要知道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如此才可长久。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东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与其那样,还不如学会知足,满足眼前,知足的人不会受到屈辱,而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七、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在人们即将事业成功之时,却突然放弃了,功亏一篑。而如果做事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就不会失败了。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会面临失败的困境,并不是说外界因素影响多么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够遵循自然规律,是否能有始有终。
㈩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精选14篇)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欢迎欣赏!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1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2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3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4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指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恒久的道。名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名,那就不是恒久的名。真正的恒道,恒名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老子道的主旨,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寻找万物的始,和母。恒道,和恒名是众眇之门,玄之又玄,我们只能用心去体察。老子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过来说是;道是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法则,是各种运动规律的体现。宇宙万物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体现。道周行而不殆,是宇宙万物之根本。是宇宙万物之母。
按现在物理学的质,能守恒定律来分析;物质不可能平空产生,也不可能平空消失。它只能以一种物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态,或由质量转化为能量,或由能量转化为质量。物质是处在无限运动,无限变化的序列中。物质就其本质上来说;它既没有产生的一天,也没有消失的一天。但物质就其运动周期和演化周期而言;物质又是有生有灭的。任何一个天体或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它们产生和形成的一天,也都有它们必然要灭亡和消失的一天。一切天体或物体,各种种类的生物或生物个体,它们都处在生与死的轮回中,处在周期性的运动中,并都有一定的周期率。物质在无限循环运动中永存,物质基本微粒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即便宇宙,星系等一切天体都消亡,物质基本微粒不会消失,它们仍然以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存在形式而存在。这些微粒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会再次组成宇宙。宇宙在这样无限轮回中永生,无始无终。
老子的道很好的揭示了这样的规律;道既是指物质微粒本身一,又是精神的;是,大自然的法则,万物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宇宙万物都是从物质的最基本微粒一,从这个一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人生方面,老子也有独到的见解;[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说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世上人或显得智巧光辉,或显得严厉苛刻。都好象自己很有本领。而象老子这样懂得道的人,反而显得愚钝暗末;纯朴诚实,甚至显得愚陋,笨拙。但这正是遵循道而行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智慧,财富,死亡方面老子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们做到了知人,知己,我们就显得比较就聪明,事情就做得比较好。知道了知足,我们就感到富有和充实。
“死而不亡者寿”,是身虽死,而道乃存;生是从大自然中来,死是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送妻升遐。认为,生死如春,夏,秋,冬四时交退,死不是什么悲痛的事,而是回归大自然的好事,所以,庄子鼓盆而歌,为妻子送行。
道家也有句名言;生从何来,死向何往。宇宙是从物质的最基本,无数微粒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它会回归到这些物质的最基本微粒中去。连宇宙都有消亡的一天,何况人呢?所以,不要把死亡看得那么可怕,我们要顺其自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之。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5
《道德经》洋洋洒洒不过五千言,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历史发展,它洗涤了不少迷惘的心灵,直至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纽约时报更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其地位可见一斑。
之前听人说中层人士学论语,高层人士学老子。其思想的高深令许多成功者与企业的老总所推崇,而且越来越多的老外在研究老中,首当其冲就是老子。我曾上当当网查过,竟然有许多外文版本。作为中国人有打心底的那份自豪感。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有不少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被动,柔弱不强势。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无私无我的治理,并非无所作为,无为是为了更好的有为。“有”所以能够给人便利是因“无”发挥它的作用,无的作用更大。老子认为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因为无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无创生出有。我认为就像周易阴阳哲学中的一而二,二而一。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两者并不矛盾。功夫之王李小龙习武到最后悟出武术最高境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其实也是源于老子的思想。例如,杯子中间的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若杯子里已经有物体,则无法再盛物了,我们经常讲的空杯心态,就是说不要持“盈”,水太满就要溢出来,甚至是倾覆之患。
《新三国演义》中有一集讲到曹丕与曹冲的故事。曹冲一贯聪明伶俐,深受曹操喜爱。曹丕为争取世子之位,竟下毒杀害弟弟曹冲。司马懿看在眼中,他说“真正聪明的人是不表露于外的”。我们尚且不论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故事表明一般常人只追求事物的显象,求全求盈,因而引起无数的纷争,人应处柔守柔,谦下退让。老子说委屈能保全、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弄的迷惑。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你不去跟人争,别人也不会跟你争。这正是不争是争的道理。所以大智若愚,一个智者应表现愚鲁,太聪明就会招人嫉恨。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十分崇拜老子。他带领德国队夺得大力神杯后却突然隐退,许多人不解,而后的记者采访才表明了心迹,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身退并非隐匿行迹,引身退去,而是敛藏、不露锋芒、不占据功劳。一个人成功之后,不能得意忘形,应保持平和,淡然处之才能长久。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有完善人格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从来不跟大自然相争,停留在卑下人人都厌恶的地方。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谦虚反而能赢得爱戴。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理想。“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最早应出于老子“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低洼才能得以充盈,你在低处高看别人,别人反而更尊重你。水能方能圆,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像水一样,能融入任何容器当中。我认为容纳的根源在于理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会避免自己的怨恨跟无谓的争执。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一族,老子的大道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管重要与否,他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还有部分老子的外国“粉丝”。人的修养要靠后天培养,没人天生就很有涵养。无论你想干大事业还是只想好好为人做事,都先要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上纯属个人领悟,道家思想在清朝学者纪晓岚看来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我只是理解了一些皮毛,人会因为自身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成长,相信终究会深入理解老子想灌输给人们的思想,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6
道之所道,德之所德,道德也。无道之道,无德之德,无道德也,万物之所以有道而自生,皆因有道而有德也。万物之所以无道而自灭,乃是无道而无德也。万物自生而长生,乃是有道而有源也。万物自生而不能长生,乃有道而无源也,道之所源,玄也,玄之所源,众妙之门也,众生有道而自生,而不长生;有道无源也,有道有缘且有源者,有道至极,而求得长生也。众生求道善心者,皆有道之人也。
天下人者,有人有道而有德也,有人有道而无德也,然有人无道而无德也;有人有道而有德,真善美也,有人有道而无德,一般也,人无道而无德然不真不美不善也。天地不仁爱者,以万物为平等也;圣人不仁爱者,以百姓为众生也。治大国者,如若烹小鲜也,往来者,皆是君贵而民轻也,而非圣君出世,而君轻民贵也,然则制度如此,而无可奈何也,然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茫茫寰宇,自盘古者开天辟地也,而众生有之。万物者皆有阴阳而来循环往复其道无穷也。
天下之道,众生皆在道中也,男者爱钱,女者爱美,然则男者不爱钱,女者自爱也,然则天下大同,众生皆归于其道也。然则女者爱美之心自古有之矣。然则众生只知爱美,而不知善者乃美也,道德之经,其道无穷,善者看之,乃更善也,智者看之,更智也,众生看之而众生皆悟起道也,吾观道德之经,其道无穷也,而自知,众生皆在道中也。小童,期盼天下众生皆有有道而有德也。
道之所以是道,德之所以是德,是道德的意思,没有道的道,没有德的德,没有道德。万物之所以能自生,是因为有道才能自生,都是因为有道有德万物才能生存,万物之所以没有到自生自灭,是因为万物没有道没有德呀,万物能够自己生存而且能够长生,而是因为有道而且达到道的源头了。万物能够自己生存而不能够长生,而是因为有道而没有达到道的源头啊,道的源头是玄门,玄门的源头是众妙之门,玄门是是维度,维度的源头,才是万维之度。众生有道而且能够自己生存,却不能够长生。是因为有道而没有达到道的源头呀,能够知道道的人而且是有缘人并且还知道道的源头所在,有道极致的发展,才能够知道长生,众生有求道之心和有善心的人,都是与道有缘之人。
天下的人,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有德行,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然而有的人却是没有道德,没有德行;有道德而且有德行的人是真善美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只是一般人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那他就不真不美不善呀,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贯平等,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贯平等。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鲜一样,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只是知道君王贵重而看轻百姓,只有圣明的君王出现了,才知道,君主轻而百姓贵重了,可是,这是因为制度就是这样,没有别的办法呀,然而人类取法于大地,大地取法于天德,而天德取法于道统,道统取法于自身。茫茫宇宙之中,先是盘古开天辟地,然后才有的众生。众生都是有阴阳的,但是循环往复,都是因为道没有尽头呀。
天下的道理,天下的众生都在道的世界中,男人喜欢钱,女人爱美,但是男人不喜欢钱,女人自爱的话,那就是世界大同了,众生都回归道的运行中了。然而女人爱美之心,自古以来就有了。但是众生只知道爱美,却不知道善良的人是真正的美丽呀,道德经,其中的道理没有尽头,善良的人看到它会更加善良,有智慧的人看到它,会更加有智慧,众生看到它,那么众生都可以悟道了,我看道德之经,知道其中的道理没有尽头,而且自己知道,众生都在道的世界中,小童,盼望天下的人们和众生都有道德和德行呀。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7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人之所?骸9始赣诘馈>由频亍P纳??Y。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由??r。夫唯不??。故?o尤。
老子的第八章堪称是老子文字被引用率最高的篇章,然而翻了几种注释,感觉所作的解释都似有偏颇。
老子思想不可否认是出自周易,或者说老子文其实是对周易部分思想的进一步解释。孔子作十翼,为周易经文作传,老子文其实也有这个意味,只是因为并非全篇作注,所以另成一书,但其思想是对周易唯物部分的继承。所以从周易的角度来看待老子的文字,实有此必要。
解释老子第八章前,我们需要先思考两个概念:“善”与“争”。老子所讲的善与道德无关,是指趋向于好的方向意思,或者我们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好”,仅仅即指事物发展的状态。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违逆的意思,不争,即不与自然之道相违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此处并非在讲水,而是以水作为象征来讲解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水性避上而趋下,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这是水的本性。水滋润万物生长,而不与万物争其功用以自长,这也是水的本性。“处众人之所恶”,此处是指水之性。水避上而趋下之性,人所恶之。所以老子此处其实已经指出人性与水性之不同,而并非让人去学习水之性情。水之性因与人之性所不同,所以为人所恶,然而这是水的存世之道,我们看水性之不好,而在水,却是其功用,其性质,所以老子讲,我们眼里的不好,于水来说,却合乎了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生活中我们常觉得别人的处世行为大有问题,其实在对方来看,因受其个体性情,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其行为是出自本能的自然行为。也许以对方看来,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大有问题,而我们的行为,也是受着个体性情,教育环境影响的自然之道。在自己看来,自己的行为都是合乎情理的。老子此处讲水,是希望通过水的象征来引发人们对人之性情的沉思,水的上善之道是这样的,那么人的上善之道又是什么呢?读至此处,我们必须有一个区分,就是老子通过水来引发人们对自身处世的思考,而非让人去学习“水”避上趋下,处众人之所恶的性质。如果我们以为此处老子在教人学习水的存世之道,那么就完全违逆了老子的教诲。
老子在讲过水的上善之道后,在下文是给出了人的上善之道的。“居善地。心善?Y。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由??r。”这几条就是人顺从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居善地的居字,不只是住处,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于世间停留处,皆可理解为居。我们说最好的居处在哪里呢?老子说是“地”,这里的地是大地吗?我看不只如此。天地相对应,天为虚,地为实,老子回答的地,也同水一样,是作为一个象征提出的。地是什么,这个可能就需要我们去周易当中寻找了,因为老子思想出于周易。所以我认为老子地的解释有两个,一是有形的地,我们需要从有形的地去理解其象征形而上的意义。二是周易所解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的善居之处,最好的居住状态,答案便是地或者说有地德之处。
心善?Y,内心的最佳状态是什么样的呢?老子同样以象征的方式回答了一个“?Y”字,这个?Y字很好解释,因为老子在第四章中就讨论过。“道?_而用之。或不盈。?Y兮似万物之宗。”完满的心态,应该像深渊,像杯子一样的形状,虚空而不是满溢。清空内心不需要的东西,去接纳万物之美,而不是让世间的烦杂在内心里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