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紧急立法征用

紧急立法征用

发布时间: 2022-09-15 07:44:29

行政法中,征收与征用的区别

行政征收和行政征用,都是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强制的方式无偿向相对人征集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实物的行政行为。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相对方财产或劳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一、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1、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结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2、从行为的标的看,行政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于财产,而行政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
3、从能否取得补偿来看,行政征收是无偿的,而行政征用一般应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以相应的经济补偿。
二、行政征收的种类主要有:
1、税收征收。它是行政征收中最主要的方面。
2、资源费征收。在我国,城市土地、矿藏、水流、山岭、草地、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在开采、使用国有资源时必须依法向国家缴纳资源费。如水资源费的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等。
3、建设资金征收。为确保国家的重点建设,解决重点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征收。如,公路养路费的征收、港口建设费的征收、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的征收等。
4、排污费征收。
5、滞纳金征收。
6、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征收内容。
三、行政征用的基本特征:
1、被征用方是享有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社会成员;
2、行政征用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如出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征用私人的房屋等不动产和运输工具等动产;
3、财产使用权的转移应当是有期限和按期归还的,国家对为公共需要转移财产使用权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
4、行政征用的决定方式,由于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所以可以由行政机关单方面决定。但是所谓“公共利益的需要”的确定应当有合法理由和经过法定程序,如经过法定程序生效的行政规划或者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等等。

立法紧急状态什么意思

解释“立法紧急状态”就必须先解释什么是“紧急状态”

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 汪永清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上的报告解释如下:

紧急状态,是指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国家机关行使紧急权力予以控制、消除其社会危害和威胁时,有关国家机关按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并宣布局部地区或者全国实行的一种临时性的严重危急状态。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国家和社会面临极端严重的危害和威胁。人类社会一直面临来自自然的或者人类自身引发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威胁。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可能因为内乱外患、天灾人祸陷于危机状态。现代社会更是一个高风险社会,而且各类突发事件还呈现涉及领域广、影响大、危害性强等特点。现在我们所讲的突发事件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灾害和内乱,而且还包括各类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危机等。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一般突发事件和特别严重的突发事件。对一般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情况,国家可以根据一般的法律进行控制,个人和单位也可以进行自救自助。但是当这种危机情况严重危害到较大范围内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甚至威胁国家安全时,就需要通过法律程序使整个国家或者某个区域进入一种临时性的非常状态,以便使国家可以依法采取特殊措施及时控制危害。这种非常状态,在法律上称之为紧急状态。紧急状态与普通应急情况的主要区别,在于危害和威胁的社会公共性、社会整体性和极端严重性。也可以说,紧急状态面临的是最高程度的社会危险和威胁。
法治的角度,宪法和法律应当对可以导致紧急状态的危险和威胁及其程度作出规定,对于不能预见或者难以确定其危险性和危险程度的情况,也应当规定有关国家机关的认定职责和权限。国外早期立法一般认为战争和内乱是引起紧急状态的主要原因,当代立法还将公共卫生灾难、生态环境灾难、事故灾难、经济危机、社会公共安全和自然灾害纳入可以导致紧急状态的事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造成极端社会危害性的事件主要可以概括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四大类,其他可能导致紧急状态、但是目前还难以准确预见的突发公共事件,可以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第二,国家机关需要行使紧急权力和采取一切必要的非常措施,否则不足以控制和消除极端严重的威胁和危害。由于国家本身和社会整体利益受到威胁和危害,国家必须享有为控制这种极端威胁和危害所必需的紧急权力,采取有效和合法的一切措施。紧急状态下国家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国家权力呈现向行政机关集中的趋势,并主要由行政机关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和采取非常控制措施。如果客观情况并不需要具有这种特征的国家活动,采取一般法律措施就可以控制局面,那就不需要实行紧急状态。
第三,社会成员将负担非常社会义务。紧急状态下受到极端严重威胁和危害首先是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了维护、保全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社会成员将作出一些牺牲,法律赋予的一些权利将受到一定限制,个人的财产可能被征用。从国外的情况看,实行紧急状态、克服紧急状态危机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这种代价不仅是物质的,还有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的,不仅是财产的,还包括法律制度的(中止宪法、法律确定的一些制度等)。因此,实行紧急状态的条件和期限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绝对不允许将紧急状态永久化,一旦实施紧急状态的条件不再存在,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及时宣布解除。
第四,紧急状态在性质上是一种非常法律状态。实行紧急状态的目的是通过对国家一些权力的调整、对社会成员一些权利义务的重新确定,以及时、有效地控制、消除威胁和危害。换句话说,就是要对一些重要法律问题做出新的安排,而且这种新的安排就是要赋予国家一种特别权力,可以对宪法和法律关于国家活动和个人权利的某些规定加以调整。从这个意义上,紧急状态是一种法律状态、是一种宪法性制度。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紧急状态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使国家的活动有所遵循,不允许任何人和任何机构以克服危机为由脱离法律的规范、约束而为所欲为。在宪法意义上,任何国家活动,即使是为了克服严重社会危机的行为,都需要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都有向人民说明其正当性的义务。
总之,实行紧急状态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伤害都会很大,是不得已采取的断然措施。因此,各国都把有效预防、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少紧急状态的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

Ⅲ 征用的关于补偿

行政征用应当给予补偿。关于行政征用补偿,在理论上有既得权说、恩惠说、社会职务说、特别牺牲说、公用征收说、公平负担说等多种观点,其中特别牺牲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该学说认为:“国家原有使人民负担义务之权力,人民有服从其命令之义务,唯如非加于一般之负担,而仅使特定人受特别牺牲时,自应予补偿,俾合于正义公平之原则。”关于补偿标准,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立有不同的原则,如美国是公平合理补偿原则,法国是公正补偿原则,日本是正当补偿原则。我国一些法律,如《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物权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因抢险、救灾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应当返还被征用人。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戒严法》等规定的是“相应补偿”原则,另一些法律如《国家安全法》、《人民警察法》、《水法》等则规定的是“适当补偿”原则,“相应补偿”显然比“适当补偿”的标准要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民主法治的发展,行政征用似应确立“合理补偿”原则较为适宜。所谓“合理补偿”,是指补偿数额与被征用财产的实际价值或被征用人的实际财产损失相当。此外,征用补偿还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并为被征用者提供法律救济途径。
行政征用属于行政强制法中的“即时强制”措施,将在行政强制立法中予以规范,而行政征用的程序将由行政程序法规范。

Ⅳ 行政征用的宪法基础

无论各国实行何种性质的经济制度,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权都是一项基本的宪法原则。行政征用作为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以强制方式取得财产的重要法律手段,涉及相对人的私用财产权益,必然有其权力的法源。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法国是较早建立公用征收制度的国家,它于1789年颁布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即《人权宣言》中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该项规定构成法国行政征用制度的权力基础。日本宪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私有财产在正当补偿下得收为公用。”在英美法系国家中,美国1789年宪法修正案第五条规定:“凡私有财产,非有恰当的补偿,不得收为公有。”英国的宪法性文件《紧急状态法》则规定:“内阁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征用车辆、土地和建筑物。”
中国现行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该条构成我国政府行政征用的权力基础,是征用行为立法的根据。
通过比较上述各国宪法所作的规定,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各国的行政征用一般都能在宪法中找到其权力的来源,这在其他种类的行政行为是不多见的。因此,行政征用行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为区别于一般的行政执法行为,突出其重要性,其称为宪法性行政行为,意即该权力来自于宪法的直接授予。

Ⅳ 应急类法律立法方式包括

法律分析:应急有关的立法法规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我国还未出台《紧急状态法》、《公民知情权法》和《紧急动员法》是由政府、行业和企业颁布的应急救援管理的相关规章条例等是包括预案在内的以企业发布令形式颁布的规定等是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一些标准或管理办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Ⅵ 什么叫"紧急法"

即《紧急情况规例条例》,授予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在紧急或危害公安的情况时订立规例的权力。

2019年10月05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4日召开特别行政会议,会同行政会议决定,引用《紧急情况规例条例》(“紧急法”),订立《禁止蒙面规例》(“反蒙面法”),以尽快恢复社会秩序,止暴制乱。

《禁止蒙面规例》性质属先订立后审议的附属法例,立法会复会后,将提交立法会审议。订立该规例的目的是停止暴力,恢复秩序,这也是广大市民的共同盼望。规例打击的对象是使用暴力的人士,其他人士有合理需要戴口罩或蒙面,有豁免条款。

(6)紧急立法征用扩展阅读

《禁止蒙面规例》会让有合理辩解使用蒙面物品而违反禁令的人提出免责辩护。这些合理辩解包括但不只限于:先前已存在的医学或健康理由、宗教理由、或该人从事专业或受雇工作,并在进行与该专业或受雇工作有关的活动时使用蒙面物品以保障自身安全。

此外,如警务人员在任何公众地方发现任何人使用蒙面物品,并合理地相信该蒙面物品相当可能阻止识辨该人身份,该名警务人员可截停该人,并要求该人除去有关蒙面物品,以核实其身份。没有遵从有关要求的人最高可被罚款1万港元及监禁6个月。

Ⅶ 拆迁时如何区分征收征用与商业性开发

这个对你有用

物权法中的拆迁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该法第一条立法宗旨确定了保护权利人的物权,该法生效后物权的权利人可以有效的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了,但目前物权法关于拆迁的内容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还是十分笼统的,需要实务中逐步完善。
第一,何谓公共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个人的房屋或其他物权。该条确立了一个原则是物的权利人只有在公共利益需要的前提下,才无条件的将物权转让给国家;对于非公共利益的商业拆迁,物的权利人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转让自己的物权。这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该法未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却是一个重要的遗憾,因为目前公共利益在有些情况下难易界定,征收属于公权力而不界定公共利益就无法实现立法目的,将严重侵犯物的权利人合法利益。
个人认为,公共利益应当符合一下几个条件:第一公共利益的受益者必须是国家或者不特定人;第二受益人的受益必须是不特定的多方面性,不能以某一方面确定;第三,公共利益的获益必须具有持久性;第四公共利益的层次性要准确把握,将国家整体利益和地方利益有效把握。
第二、谁来界定公共利益
物权法没有界定公共利益,今后的公共利益界定或者由立法部门对物权法进行修订或者司法部门根据物权法的适用情况制定司法解释。但这两种都面临一个严重的滞后性,不能有效的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比较可靠的是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依据物权法的规定及案件情况及时界定公共利益了,这符合实际情况,但这需要法院具有很高的中立性,不能被任何力量干扰,公正的行使司法审查裁判权。第七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驶,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三,强迁问题
强迁问题在我国各地十分普遍,情况也很复杂,对于符合公共利益的拆迁,如果实务中能满足物权法规定的条件,强迁将变得没有了存在的条件,因为被拆迁人获得拆迁款,同时现有居住条件不降低,多数被拆迁人是不会拒绝的;对于非公共利益的拆迁,按照物权法的规定,权利人可以拒绝转让物权,此种情况下,不应剥夺权利人的自由意志,所以此种情况下不存在强制拆迁问题。
第四,符合公共利益条件下的拆迁补偿问题
物权法第四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征收个人房屋,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这确立了公共利益条件下拆迁个人住宅,权利人虽然必须转让物,但是获得了两个保障:第一是获得补偿权,第二是获得现有居住条件不降低的权利。这样可能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钉子户。目前房价高涨不下,而以往拆迁都是按照被拆迁房屋价值评估计算的,但是实际中这种标准计算出的补偿款要获得同样的居住条件几乎不可能,所以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一个最现实的问题了。个人认为解决这样的有效方式必须按照房屋在没有被拆迁条件下的市场价值计算补偿款,这样可能问题就好解决了。
纵上,实际中的拆迁问题还很多,如何在物权法下有效的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将是最重要的问题,也关系到物权法的适用情况。

Ⅷ 海南:明年起将规范征收征用行为,明确这些补偿方式

12月3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征收征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官网公布。

该《条例》重点明确了征收、征用及其补偿等事项。

以下是公告和《条例》全文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

第105号

《海南自由贸易港征收征用条例》已由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21年12月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1年12月1日

海南自由贸易港征收征用条例

(2021年12月1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征收征用行为,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征用人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征收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部门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互相配合,保障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的顺利进行。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以下简称征用实施单位)依照职责,负责组织实施征用不动产、动产的工作。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征收应当遵循决策民主、程序合法、结果公开、补偿公平合理的原则。

征用应当遵循效能优先、补偿公平合理的原则。

第四条 实施征收征用,应当严格依法保护各类投资者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遵守征收征用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征收征用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征收与补偿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拟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在征收预公告发布前,就征收需要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公共利益情形进行认定,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部门、相关领域专家论证。

在市、县、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实施成片开发,公共利益情形的认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对城市更新中旧住宅区拆除重建项目,已签订补偿协议的专有部分面积和业主人数占比均不低于百分之九十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本条例有关规定对未签约部分房屋实施征收。

第八条 不动产所有权人因不动产被征收,导致征收预公告确定范围外相关联的不动产无法实现合理使用的,可以申请将其纳入征收范围。

第九条 征收集体土地、国有土地上房屋的相关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征收集体土地应当依法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和再就业保障等体系。建立被征地农民服务和劳动技能培训机制,对被征地农民建档立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用地企业新增岗位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录用被征地农民。支持劳务派遣服务公司派遣有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异地就业。

第十一条 征收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补偿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确定。

征收集体土地涉及农村村民住宅的,应当尊重农村村民意愿,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货币补偿等方式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征收集体土地涉及农村村民住宅以外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重新安排用地的,对其建筑物、构筑物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给予货币补偿;不能重新安排用地的,按照市场价格给予货币补偿。青苗及地上其他附着物补偿费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

征收集体土地可以根据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意愿,采取补贴资金、留用地、留物业等方式,让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分配标准和分配方式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 对被征收房屋及其他不动产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类似不动产的市场价格。被征收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价值,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不动产价格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

第十三条 因征收造成搬迁和临时安置的,应当支付搬迁补偿费、临时安置费。涉及住宅的,临时安置费按照租赁与被征收房屋面积、地段相当的住宅所需费用平均价格确定,且不低于保障被征收住宅所有权人基本居住条件所需费用。

第十四条 征收非住宅房屋及其他不动产造成停产停业损失的,应当根据房屋被征收前的效益、停产停业期限等给予补偿或者按照市场价格补偿。

第十五条 集体土地、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征收补偿费应当在补偿协议约定的期限内或者征地补偿安置决定、房屋征收补偿决定公告发布之日起三个月内全额支付到位。发生迟延的,支付的补偿应当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适当利息。

第三章 征用与补偿

第十六条 因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紧急需要,征用实施单位在调用现有储备资源、紧急采购后,仍无法满足紧急需要的,可以依法对组织、个人所有的不动产、动产实施征用。

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动产应当与紧急情况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征用实施单位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应对紧急需要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限度保护组织、个人权益的方式。

本条例所称征用的不动产、动产包括组织、个人所有或者使用的土地、房屋、场所、设施、运输工具、工程机械和其他物资等。

第十七条 征用实施单位可以在职责范围内对紧急需要可能征用的不动产、动产,通过信息共享或者调查登记了解相关情况。对可能征用的不动产,应当建立征用预备目录,并制定不动产征用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征用预备目录应当及时更新。

第十八条 征用实施单位应对紧急需要依法征用不动产、动产的,应当向被征用不动产、动产的组织或者个人发出应急征用凭证。

特别紧急情况下无法当场发出应急征用凭证的,应当在实施征用开始后四十八小时内补发。

应急征用凭证应当载明征用依据、事由及被征用不动产、动产的名称、数量、规格、技术保障要求、交付时间和地点、征用期限等。

第十九条 组织或者个人收到应急征用凭证后,应当及时配合交付被征用的不动产、动产,必要时安排相关操作人员、技术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协助做好征用工作。

征用实施单位应当与被征用不动产、动产的组织或者个人办理交接手续。

第二十条 被征用不动产、动产使用完毕或者应急征用凭证确定的征用期限届满后,征用实施单位应当通知被征用不动产、动产的组织或者个人,凭应急征用凭证办理返还交接手续。

被征用的不动产、动产毁损、灭失的,征用实施单位应当一并出具毁损、灭失证明。

第二十一条 征用实施单位应当自返还交接手续结束后三十个工作日内,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对被征用不动产、动产的组织或者个人提出征用补偿建议;组织或者个人也可以自返还交接手续结束后,向征用实施单位提出补偿要求。

征用实施单位可以就征用补偿金额与被征用不动产、动产的组织或者个人进行协商,协商一致的,签订征用补偿协议;协商不成的,按照市场价格确定征用补偿金额。

征用实施单位应当在补偿金额确定后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征用补偿决定,并及时向被征用不动产、动产的组织或者个人支付补偿费。

第二十二条 造成不动产、动产毁损、灭失的,按下列标准给予补偿:

(一)毁损但经维修能够恢复使用功能的,补偿金额按照必要的维修费用支出确定;

(二)灭失、无法维修、经维修无法恢复使用功能或者维修费用超过财产毁损前价值的,补偿金额应当综合考虑财产重置成本、综合成新率、净残值等因素确定;

(三)法律法规对补偿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因征用不动产、动产造成组织或者个人停产停业的,应当补偿停产停业期间需要支付的水、电、房租、人员工资等必要费用。

因征用造成个人住宅毁损的,征用实施单位应当及时给予修复,在修复期间,应当保障被征用人的居住条件。

第二十四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征用实施单位应当在政府门户网站或者其他互联网政务媒体、新闻媒体上对征用不动产、动产的补偿标准、补偿金额等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征收征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 组织、个人采取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依法进行的征收征用与补偿工作,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处罚。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本条例未设定处罚而相关法律法规另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规范征收征用行为 严格依法保护产权

——《海南自由贸易港征收征用条例》解读

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省资规厅

经济主体财产权的有效保障和实现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权保护,围绕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授权海南制定出台自由贸易港征收征用条例。2021年12月1日,海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征收征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根据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借鉴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实际,创新性地规定征收方式,进一步明确征收征用补偿的范围、形式和标准,体现了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对财产所有权人的保护。《条例》共五章28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亮点:

一、借鉴国际通行规定,推进征收、征用制度与国际接轨。《条例》借鉴新加坡、香港等自贸港立法例,将国际在征收征用方面的一些通行规定纳入此次立法进行规范。一是明确征收征用的目的和原则。征收应当遵循决策民主、程序合法、结果公开、补偿公平合理的原则,征用应当遵循效能优先、补偿公平合理的原则。二是明确征收的扩展。不动产所有权人因不动产被征收,导致预公告确定范围外相关联的不动产无法实现合理使用的,可以申请将其纳入征收范围。三是明确征用条件与限制。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动产应当与紧急情况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应对紧急需要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限度保护组织、个人权益的方式。四是明确补偿款的支付期限和迟延履行利息等。征收补偿费应当在补偿协议约定的期限内或者征地补偿安置决定、房屋征收补偿决定公告发布之日起三个月内全额支付到位,如发生迟延,支付的补偿应当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适当利息。征用应当在补偿金额确定后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征用补偿决定,并及时向被征用不动产、动产的组织或者个人支付补偿费。

二、总结本省成熟做法,提升制度层级。《条例》在总结我省“三块地”改革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将征收集体未利用地的补偿标准、征收集体土地的多元化安置保障方式等我省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中的成熟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一是规定了征收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补偿标准,明确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确定。二是建立和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保障措施,规定被征地农民服务和劳动技能培训机制,对被征地农民建档立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用地企业新增岗位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被征地农民。同时,支持劳务派遣服务公司派遣有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异地就业。三是明确被征收房屋及其他不动产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及其不动产类似不动产的市场价格。并对因征收行为造成搬迁、临时安置或者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作了规定。四是征收集体土地可以根据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意愿,采取补贴资金、留用地、留物业等多种方式,让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三、吸收先进经验,解决海南城市更新中的实际问题。城市更新改造是城市规划实施的组成部分,是对城市整体空间与土地价值的重构。开展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落实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对周围片区的良性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有关规定精神。《条例》借鉴了香港自贸港为重新发展而强制售卖的做法以及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立法的规定,规定对城市更新中旧住宅区拆除重建项目,已签订补偿协议的专有部分面积和业主人数占比均不低于90%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条例》有关规定对未签约部分房屋实施征收,此举对海南推进城市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四、细化征用相关程序。《条例》征用与补偿部分规定了征用条件与限制、征用调查、征用决定、被征用人义务与交接、补偿协商与补偿标准和征用监督等,对征用的具体程序和补偿标准作出详细规定,使效能优先、补偿公平合理原则得以落实。一是明确非紧急不征用。实施征用仅限于因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紧急情况,征用实施单位在调用现有储备资源、紧急采购后仍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形;并要求征用实施单位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限度保护组织、个人权益的方式。二是建立征用预备目录。征用实施单位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或者调查登记的方式,了解可能实施征用的不动产、动产的相关情况,对可能征用的不动产建立征用预备目录、制定征用预案。三是明确被征用人协助义务。规定组织或者个人收到应急征用凭证后,应当及时配合交付被征用的不动产、动产,协助做好征用工作,必要时安排相关操作人员、技术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协助做好征用工作。四是规定征用补偿启动方式和标准。征用实施单位应当自返还交接手续结束后三十个工作日内,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对被征用不动产、动产的组织或者个人提出征用补偿建议,组织或者个人也可以自行向征用实施单位提出补偿要求。五是完善征用补偿范围。在落实《民法典》关于对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灭失给予补偿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征用停产停业期间需要支付的水、电、房租、人员工资等必要费用的补偿等。

五、加强各类投资者和权利人权益的保护。为进一步规范征收、征用行为,推进征收、征用制度与国际接轨,《条例》规定实施征收征用,应当严格依法保护各类投资者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自由贸易港投资环境,充分彰显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Ⅸ 谁能告诉我在中国与土地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那些啊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录) (2004年月14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节录) (1986年4月12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节录) (2002年12月28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节录) (1998年4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年8月28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1994年7月5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989年4月4日)

二、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8年12月27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1990年5月19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节录) (1988年6月lO日)

三、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1、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节录) (1956年6月30日)

2、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节录) (1959年4月)

3、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节录) (1960年11月3日)

4、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节录) (1962年2月13日)

5、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1962年9月27日)

6、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节录) (1984年8月30日)

7、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妥善处理军队与地方部分房地产权属问题的通知 (1988年7月18日)

8、铁路用地管理办法(1992年10月27日)

9、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3月11日)

10、土地登记规则(1995年12月28日)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依法保护国有农场土地合法权益意见的通知(2001年2月2日)

11、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年1月3日)

12、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1996年9月26日)

13、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变更土地登记的若干规定(1993年2月23日)

14、国家土地管理局印发《关于认定收回土地使用权行政决定法律性质的意见》的通知(1997年)

15、关于印发对大庆油田土地权属问题的协调处理意见的通知(1999年3月8日)

1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转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土地管理局《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中涉及土地权属等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1999年5月24日)

17、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中涉及土地权属等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1999年3月15日)

18、关于依法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19、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 (2002年12月4日)

20、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工作的通知 (2003年11月14日)

21、关于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4年1月15日)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2004年3月23日)

23、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2004年11月2日)

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2004年11月2日)

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1、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司法部关于同意西南财政部规定的房地产典期满后超逾十年未经回赎得申请产权登记的意见的联合通令 (1952年7月31日)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农村合作化后所发生的土地、继承纠纷的复函(节录)(1958年3月26日)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同一土地登记在两个土地证上应如何确认权属的复函 (1992年7月9日)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土地被征用所得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应归被征地单位所有的复函 (1995年1月16日)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1995年12月27日)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能否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折价抵偿给抵押权人问题的批复(1998年9月3日)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6月16日)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第一款有关问题的批复(2003年2月25日)

9、农业部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有农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3年6月16日)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2003年4月16日)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房地产管理机关能否撤销错误的注销抵押登记行为问题的批复(2003年11月17日)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及相关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5年12月26日)

五、法律法规适用解释及函复

1、关于开垦荒地的产权问题给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复函(1953年11月5日)

2、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对大连市土地局“关于以国有土地联建,其土地使用权归属问题的请示”的答复(1989年11月13日)

3、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砂金生产用地意见的函(1989年11月17日)

4、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滩涂管理问题的复函(1989年11月12日)

5、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林地、滩涂及矿山企业用地确权发证问题的批复(1989年12月16日)

6、国家上地管理局对贵州省关于公路两侧留用地发证问题的批复(1990年2月19日)

7、国家土地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水利工程用地确权有关问题的通知(1992年2月24日)

8、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山东省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问题请示的答复(1992年2月22日)

9、国家土地管理局对福建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国营林场在所经营的林地内建护林哨、开林业公路、盖办公楼是否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用地手续的请示的复函(1992年2月25日)

10、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农场用地确权有关问题的函(1992年6月2日)

11、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天津市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纠纷处理意见请示的批复(1992年6月15日)

1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重庆市国土局土地登记中几个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2年6月23日)

13、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对福建省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问题请示的批复(1992年7月13日)

14、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宁波市关于宁波汽车制造厂等成建制划转北京内燃机总厂涉及土地使用权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2年11月17日)

15、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土地确权有关问题请示的答复(1993年2月2日)

16、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土地权属有关问题请示的答复(1993年2月3日)

17、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问题请示的答复(1993年8月18日)

18、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铁路用地登记发证问题的复函(1994年1月19日)

19、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单位分立引起土地使用权纠纷问题请示的答复(1994年9月5日)

20、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土地使用权纠纷有关问题的答复(1994年9月6日)

21、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关于乌鲁木齐铁路局要求收回退耕土地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4年9月8日)

2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青海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国有土地管理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请示批复(1994年9月15日)

23、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富阳市有关土地权属争议问题的回复(1994年9月15日)

24、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请研究处理衡阳市有关土地权属问题的函(1994年9月27日)

25、国家土地管理局对辽宁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对执行《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的请示的批复(1994年11月10日)

26、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宗教部门自用土地涵义的答复(1994年10月11日)

27、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北京市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权属问题的请示》的答复(1994年12月3日)

28、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农民集体土地确权有关问题的答复(1994年12月9日)

29、关于对虾岭头西南面争议土地确权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复函(1995年2月24)

30、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天津市海口路公园土地权属问题的批复(1995年3月13日)

31、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山西省土地管理局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中第五十六条适用范围的请示的复函(1995年7月31日)

3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鲁土籍函字[95]第17号文的复函(1995年8月1日)

33、国家土地管理局对辽宁省土地管理局关于确认土地权属政策有关条款的请示的批复(1995年8月11日)

34、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有关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决定行文问题请示的批复(1995年9月19日)

35、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有关确权问题请示的批复(1995年lO月25日)

36、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陕西省土地管理局关于河滩地确权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5年10月31日)

37、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确权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5年11月9日)

38、对错发土地使用证如何更正问题的答复(1996年1月15日)

39、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权属问题的批复(1996年3月6日)

40、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广东省国土厅关于确权有关规定是否适用确认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请示的批复(1996年3月7日)

41、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确认通辽车站铁路用地图纸法律效力的函(1996年4月17日)

4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蓖子沟矿采矿崩落区土地权属问题意见的函(1996年5月23日)

43、对天津市土地管理局关于坟地及公用房屋用地登记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6年9月17日)

44、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河南省土地管理局关于洛阳市土地权属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6年9月23日)

45、对陕西省土地管理局关于西安市香米园穆斯林坟地权属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6年10月9日)

46、国家土地管理局对辽宁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权属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6年11月14日)

47、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安徽省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问题的批复(1996年11月28日)

48、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关于注销土地登记进行公告的请示的批复(1996年12月26日)

49、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问题的批复(1997年3月4日)

50、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山东省土地管理局有关黄河滩地权属问题的复函(1997年5月21日)

51、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河南省土地管理局有关库区消落地行使管理权问题的批复(1997年7月3日)

5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7年8月11日)

53、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最高人民法院法经(1997)18号函的复函(1997年8月18日)

5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对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177-l号议案的答复(1998年5月27日)

55、国土资源部关于对收回被司法机关查封国有土地使用权问题的批复(1998年12月11日)

56、国土资源部对确定土地使用权有关问题的批复(1999年1月19日)

57、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四川省广元军用旧机场产权处理意见的函(1999年6月2日)

58、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确权有关问题的复函(1999年6月4日)

59、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有关问题的复函(1999年6月7日)

60、国土资源部关于平顶山矿区塌陷地征用后能否退还农民集体所有问题的复函(1999年9月10日)

6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土地确权有关问题的复函(2000年3月14日)

Ⅹ 立法事项与命令事项的定义

立法事项:是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通过立法来规定的事项。它通常是涉及国家主权、公民基本权利等重大问题的事项。这类事项不能用命令的形式来规定。
我国《立法法》第八条 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一)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命令事项:是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那些重要程度低于立法事项或者需要紧急处置,来不及立法,可以用命令方式规定的事项。譬如局部戒严、临时交通管制,就不适合专门立法,可以用命令的方式来约束公众。

热点内容
律师法原理 发布:2025-01-19 13:58:19 浏览:870
考律师怎么考 发布:2025-01-19 12:48:39 浏览:592
青年实践部部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9 12:33:06 浏览:566
潍坊律师工资 发布:2025-01-19 11:51:13 浏览:861
二倍工资劳动法 发布:2025-01-19 11:38:23 浏览:518
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成语 发布:2025-01-19 11:17:21 浏览:203
成都周边法院 发布:2025-01-19 09:48:34 浏览:666
同安法院卢 发布:2025-01-19 09:44:05 浏览: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长 发布:2025-01-19 09:44:01 浏览:919
上海法院李罡 发布:2025-01-19 09:18:56 浏览: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