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商人法治
Ⅰ 机智献牛救国难是谁写的
机智献牛救国难作者正是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
弦高,为春秋时郑国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与奚施 去成周经商,经过滑国,半路遇到袭击郑国的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使者,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暗示秦军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视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于是领兵顺手灭掉滑国后返回,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亡国。郑穆公想要奖赏弦高救国的行为,弦高辞而不受。
假犒师智退秦军,机智献牛救国难
君奖赏婉言谢绝,忠国家理所当然
Ⅱ 古代商人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为何几句话就能避免一场战争
俗话说得好,商人能够把一件东西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就是因为商人最擅长的时期就是用自己的嘴去忽悠。古代的商人几句话,就能避免一场战争,也是因为他那张巧舌如簧的嘴。
此时的郑国还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有一位郑国的商人叫弦高,正在赶着自己的十几头牛,还有几张牛皮,到其他的国家去准备小赚一笔。忽然他看见有军队朝着郑国的方向去。他就慢慢的朝着军队走去说道“郑国的君王听说你们要来,特意让我把这些送给各位,当做是你们的礼物。”这时的秦军眼看已经这样,只能笑着说“你们真是客气了,我们只是来训练一下军队而已。”接着秦国的军队就走了。
弦高凭借着自己巧舌如簧的嘴,保住了郑国。他也因此名声大噪,流传到今天。
Ⅲ 郑国商人什么把自己出卖的什么送给秦国军队还假唱真实郑国国君对秦国的卫劳使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了。郑国虽然跟晋国订了盟约,但是因为害怕楚国,暗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
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打算再一次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大臣们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次了。咱们本国兵马已足够对付郑国,何必去麻烦人家呢?”
晋文公说:“也好,不过秦国跟我们约定,有事一起出兵,可不能不去请他。”
秦穆公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兵驻扎在东边。声势十分浩大。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派了个能说会道的烛之武 去劝说秦穆公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准得亡国了。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它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我们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您瞧着办吧。”
秦穆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3个将军带了2000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
晋国人一瞧秦军走了,都很生气。有的主张追上去打一阵子,有的说把留在北门外的2000秦兵消灭掉。
晋文公说:“我要是没有秦君的帮助,怎么能回国呢?”他不同意攻打秦军,却想办法把郑国拉到晋国一边,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
留在郑国的三个秦国将军听到郑国又投靠了晋国,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连忙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要求再讨伐郑国。秦穆公得到消息,虽然很不痛快,但是他不愿跟晋文公扯破脸,只好暂时忍着。
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他们说:“晋国国君重耳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决不会插手。”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蹇音jiǎn)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想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样长,还能瞒得了谁?”
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300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第2年2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
那“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4张熟牛皮和12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
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备。他就老实不客气,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
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
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眼看呆不下去,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
这个典故被称为“弦高犒师”。
Ⅳ 赖辉东《论语史鉴》4.11向法治先驱子产、赵鞅致敬!
第11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形声字,《说文解字》:“怀,念思也。从心、褱声”。心中有所持使人不见是怀之范式。如《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人。”又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
怀也指怀藏,如《左传-桓公十年》: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意为一个人如果身藏璧玉,必定为盗所害。后来用“怀璧其罪”比喻有才能而遭嫉害。
怀也指胸怀,如“虚怀若谷”,也指心意、情意,如“正中下怀”。
怀也有安抚的意思,如“怀敌附远”,意思就是对待敌人采取安抚手段,让远方的人来归附。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
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如《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土也指土地,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甘食其土之有。”也指国土、领土,如《三国志-诸葛亮传》:“天府之土。”
土也指乡土、故土、烟土、坟墓,土也是“社”的初文,如《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意为只有天子才可以祭天,诸侯只能祭土地神。
土也有俗气的、不合潮流等意。本文的“土”指“封土”、“封地”,也叫“食邑”,古代,天子给诸侯封地,诸侯给大夫封地,大夫给士封地。他们在封地上可以征收税收,这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刑:会意字,从井从刀,《说文解字》:“㓝,罚罪也。”从井从刀。
《易》曰:“井,法也。”井就像一个囚笼。井加刀,就是:依法罚罪!如《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又如《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刑又延伸为宰杀的意思,如《战国策-魏策》:“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
后又延伸为对犯人的体罚:刑讯、受刑、刑具。如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怒而滥用刑。”
刑也通“型”。法式,典范,榜样的意思,如《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刑也用作星相术语,如:刑克(刑妨,刑蹇。谓三刑,五行相克),刑害(三刑六害的合称),刑冲(指地支中相妨害的两类情况)。
惠:从专从心,专原指纺锤,专心结合,意为认真纺织,后被假借为利益、实惠等意。这里的“惠”指钻法律空子获取利益。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君子有胸怀天下苍生之德,小人只惦记自己的个人利益。君子时刻想着如何维护法律的尊严,小人却惦记着如何钻空子获得利益。”
孔子的这句话可以概括为:君子是大公无私的,小人却是自私自利的。君子是利他的,小人是利己的。
环顾当今这个经济社会,由于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君子越来越难得了,到处都是小人。可谓“小人当道”、“小人满街跑”,尤其是在“刑”和“惠”之间,显得特别明显。
什么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统统都被他们抛弃,只为个人利益。
在钻法律空子获得利益上,越来越多的人肆无忌惮,因为在道德舆论上,他们得不到批判,反而还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和鼓励,他们以钻法律空子为荣,非常不可思议!
福建曾经有一个特大走私犯,有多少人为他打气?有多少人为他鸣冤叫屈?直到现在,还很多人在“怀念”他,十分可笑!
刑书与刑鼎
想钻法律空子就得研究法律漏洞,如果法律条文不对外公开,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春秋时期就是这样。
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绝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这样更好管制百姓。
春秋晚期的郑国执政(相当于宰相)、思想家、政治家子产(公孙侨)决心打破这种蒙昧,他对已有的刑法加以修改,在这个基础上主持编订了三种刑法,并将其公诸于世,让老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了法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这无疑是进步的法制理念,当然也打击了贵族特权。
公元前543年,子产主持制定了一套国家法律——刑书。刑书先是写在竹木简上,由国家的官吏掌握施行。
7年后,公元前536年。子产下令把刑书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够看到这个鼎。
子产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的名相叔向(羊舌肸xi)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上。并有争心,以徽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
大意是: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
子产给叔向回了一封信,顶着霸主晋国压力说:“我为的是救世啊!”表示要坚定不移公布法律。
结果呢?效果非常好,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大众欢迎,犯罪案件减少了。再说,郑国注重商业,过去贵族利用刑罚的随意裁量权,压榨商人和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对国家很不利。
随着宗法贵族减弱了气势,新的地主阶层兴起。各利益集团、社会阶层以及经济条件都在发生变化,“铸刑鼎”这一重大改革措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的。
子产公布法律,限制了贵族特权,促进了郑国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例如对郑国的城邑与农村加强治理,要求君臣上下都尽职尽责,修好田地的封界和沟洫灌溉系统,对田野农舍重新规划和改造,并确定赋税数额。对于卿大夫忠谨俭约者奖励提拔,玩忽职守、奢侈腐化者则撤职查办等等。
“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活动。子产被称为法治社会的先驱!
颇具戏剧性的是,晋国的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后的二十几年后,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赵简子)却更过份地铸起了“刑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动。
子产铸刑书的时候,孔子还是个儿童,子产去世的时候,孔子30岁,他痛哭涕零,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赵鞅铸刑鼎的时候,孔子已经40多岁了,《左传》记载,孔子极力反对铸刑鼎。孔子甚至预言,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
孔子认为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怎么能显出贵族的尊贵?
孔子一向最重视礼,不看重法律,他甚至认为法律是有害的。他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所以他对“铸刑鼎”并不奇怪。
孔子认为,如果用法律治理国家,那么人们就专注于法律,只求免于犯罪,而失去内心的廉耻(民免而无耻),这样的社会未免太不理想,应该引导百姓尊礼、奉德,追求天下为公,人人讲仁爱,家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孔子还认为,为政者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恪。”在一个社会中,有事要闹到诉诸法律的地步,就不正常了,最理想的就是全社会没有一件诉讼发生。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公布法律,实在要面对巨大压力。
晋铸刑鼎毕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统治阶级专断刑律、任意处置剥夺百姓权利的不合理局面,像孔子开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一样,它在开启民智、唤醒人们自我意识,以至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推动社会改革进步方面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成为战国时代法家的主要发源地,当与晋国的这个重视法制建设和普及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学家、教育家周谷城的《中国政治史》高度肯定子产“铸刑鼎”,批评了叔向和孔子,他说:“反对自反对,批评自批评,而时代的迫切需要,终于把礼治演变而为法治。”
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抵挡,尽管现在这个动不动就被起诉,动不动就要打官司的社会不是孔子想要的,但又无可奈何。这毕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Ⅳ 买椟还珠中郑国认出了高价为什么只要那个盒子,而把珠宝还给商人你如何评价他的做法
因为那个商人为了衬托珠子的美丽将盒子弄得太华丽了,以至于郑国的人以为这位商人是为了卖那个盒子的,里面的珍珠反倒是被认为附赠的意思了,讲的就是不要喧宾夺主的一件事,做任何事都要有主次有枝干,不要让附属物掩盖了你真正实质;含义很多,比如说以商人的角度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主次不分,以郑国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能够分辨出事物中最精华的部分,不要被华丽的外表给迷乱了自己的内心。
寓言故事一般来说都是看个人的理解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按照自己的感悟来评价就行了
Ⅵ 郑国商人弦高既不会武功,也没有带兵,却拯救了整个郑国,他是神仙吗
他当然不是神仙。弦高虽然不会武功,也没有带兵,可是他是商人,他的脑子聪明,他能从商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看待问题,并找出解救国家的方法来。
弦高不慌不忙地掸掸身上的灰尘,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秦国号称泱泱大国,就是这样接待使臣的吗?我们郑国的国君听说你们要来了,特意派我带着这些牛来犒赏秦军,想不到你们还这么不讲理,竟然把我当奸细。”秦军的三个主帅一听:完了,人家已经有准备了,还派人来献牛,这仗没法打了。
原来,弦高一面赶着牛去迎接秦军,一面派人把秦军要袭击郑国的消息报告给了国君。国君马上命令军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秦军主帅知道郑国已经有了准备,硬着头皮去攻打的话损失太大,不得不放弃原定计划,班师回国。就这样,郑国因为弦高的机智与勇敢而免遭于难,国君和百姓都很感激弦高。
Ⅶ 仅用12头牛就成功劝退秦军,商人弦高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弦高是郑国的一名商人,曾经凭借口舌和十二头牛就换得了国家的安宁,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强势,实力较弱,但是人才却不少。比如烛之武,就做出过“退秦师”的功绩。当年的重耳和郑文公有过节,后来翻身成为晋文公之后就想联合秦国来攻打郑国,凭借着自己出众的口才,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劝退了秦国的军队。在郑国,这样的人才还有很多,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弦高。
秦军一见弦高说得一本正经,还真的携带了礼物送给他们,顿时感到犹疑了,怕前方有埋伏或者意图被发觉。于是秦国的军队就此告辞,原路返回了。弦高就这样聪明勇敢地帮郑国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Ⅷ 作为春秋时期霸主的郑国,在辉煌鼎盛的时候,却一步步走向末路吗
郑国在春秋早期的时候频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郑庄公时期更是成为了春秋小霸主,当时的郑国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政治以及国际外交方面都占据很大的优势,但是在后期郑国却渐渐走向衰落,这个原本在春秋前期占据着巨大优势的诸侯国为什么只是如流星般瞬间逝去?
这也就是成语人尽可夫的来源,这件事也就被告诉了祭仲,然后雍纠被祭仲反杀。郑厉公自知大势已去,于是愤怒地说:谋及妇人,死固宜哉!然后就逃出了郑国。祭仲再次立了郑昭公为国君。当初郑庄公打算让高渠弥做郑国的卿士,但是公子忽不同意,郑庄公没有听公子忽地建议,后来郑昭公做了国君,高渠弥怕郑庄公杀了自己,于是就在一次打猎地时候把郑昭公杀了,这跟大臣祭仲因该也有很大的关系。从此郑国开始一蹶不振,渐渐退出春秋历史舞台。
郑昭公当初如果娶了齐僖公的女儿,那么齐国将是他坚实的后盾,那么祭仲也就不至于在郑国如此肆意妄为。这也就是典型的富二代,不娶齐僖公的女儿,当然了,他在做公子的时候也又出现过绯闻,就是和普通的女子未婚先孕,所谓不爱江山爱美人,不但导致自己死于非命,同时也让郑国走上灭亡之路。
Ⅸ 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与商人盟誓称.:尔无我叛
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与商人盟誓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
郑国严格执行保护商人利益的法律,从商人那里也得到回报。春秋时期,处在晋、楚、齐、秦之间的小国弱国郑国,由于商业的发达和商人的支持才得以稳定。郑国的商人也很爱国。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军出兵偷袭郑国,半路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立即派人回国报告,而自己则冒充郑国国君派出的使者去犒劳秦军。秦军将领误以为郑国早有防备,便放弃了偷袭郑国的计划。弦高这样做完全出于主动,他不仅奉献了大宗财物,而且还冒着很大风险。正是因为国家对商人好,商人才会不惜财产的损失,不顾个人的安危为国家出力。
在一般人心目中,似乎只有古代西方国家才会为保护商人的财产立法,郑国这个事例却告诉我们,这种事中国古代也有。但是,在中国古代史籍中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项记载。秦汉以后,历代皇朝都奉行抑商政策,商人是"四民之末",帝王、官员往往任意剥夺商人的财产。就算到了20世纪初年清朝实行"新政"的时候,虽颁布了不少护商保商的谕旨、法令,但也很少官员会像子产一样,宁肯得罪强国的外交官员也要依法保护商人的利益。
Ⅹ 春秋时期身为小国的郑国为何能在秦、晋、楚大国夹缝中生存
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有很多像郑国一样的小国,而他们能够在诸大国的夹缝当中能够生存下去不单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认同使国民有捍卫自己国家和部族生存的智慧和勇气。而且还因为这些国家在危急之中出现了众多人才为国效力的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都进行了变法,郑国也是,子产对郑国进行变法,而这次子产新政则是继承了战国时期变法者管仲的大体框架,但是子产将新政增添了更多的新政策,完善了管仲变法改革的一些缺点不足,最后导致了郑国国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