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开封全国道德模范

开封全国道德模范

发布时间: 2022-09-18 06:07:16

『壹』 帮帮忙:新24 孝的故事(例如张蕾)拜托拜托了

1、曹于亚:跪求捐肾 侍父勤读
曹于亚,女,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曹于亚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团广安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9月,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9月28日,被四川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首届十佳“留守学生自强之星”光荣称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对她捐肾救父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2、陈立强:独身养母 攀岩尝草
30年来,为了给身患癌症的母亲治病,他四处拜师学医,到数百里外的深山攀悬崖、尝百草,甚至冒死自试药方,虽耗尽家财,误了婚期,至今未娶,他亦无怨无悔。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把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今,老母已77岁,但仍然精神矍铄。
他——陈立强,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沙子坎村二组农民,今年已57岁,就是这个质朴得像山石一样的汉子,用攀悬崖尝百草独身侍奉母亲的行为,向当今社会展开了一幅古风犹存的行孝图。
3、戴永胜:千里寻医 十年救母
为了挽救身患绝症的母亲,他不辞辛苦,先后辗转了15个省、市、区,寻访了许多专家,搜集秘方150多个,阅读抗癌方面的书籍上百万字,写出了20多万字的抗癌日记;为了寻医问药,他至今已花去17万元,负债5万多元,还险些被火车夺去生命;他的故事自2004年3月10日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以来,先后在南宁电视台等近百家地方媒体传播;翌年,中央电视台的《讲述》、《道德观察》和《夕阳红》三个栏目以及湖南卫视《真情》栏目、安徽卫视《家人》栏目也在积极和戴永胜联系采访事宜,同时,《文摘周刊》等多家报刊也分别进行了转摘和采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孝行最终“感动天地” ——2004年10月,其母经诊断结果为“癌细胞开始萎缩”,医学界为之惊呼。他,就是戴永胜。
戴永胜,男,32岁,汉族,初中文化,山东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和堂村农民。2005年1月8日,他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4、黄来女:带父求学 克难成才
大学里,黄来女认为最奢侈的事情就是不看专业书、不做家务活,只是从图书馆借一本小说,挑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风景优美的武大校园里的草坪上坐下来,悠闲地看看书、看看蓝蓝的天空。而这样的事情,竟然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22岁的她背负着病重的父亲在武汉大学求学。在此期间,她的父亲黄道富6次脑溢血、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后来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黄来女一边上课,一边做家教勤工俭学挣钱给父亲治病,维持生计。当所有苦难向她压来的时候,她微笑着用单薄的肩膀撑起一片天。
黄来女,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武大计算机学院2003级的学生,后来又考上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先后被授予武汉大学“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团员”、“武汉大学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湖北省大学生“文华科技”品学奖、“湖北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5、李世同:创办协会 服务众老
几年来,他深入到50多个行政村调查,调查资料10多公斤,积累文字材料20多万字。他写调查报告,总结出农村老人生活困难的七大类问题。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孝老活动:发起敬老孝老志愿者活动,探索出敬老孝老法制教育报告会、敬老孝老思想文化教育下乡村等六种主要活动形式。他将敬老孝老当成一项艰巨的事业,由他发起组织的志愿者协会发展到了北京、天津、安徽、湖北、四川、新疆、甘肃等10多个省(区)、市,敬老孝老志愿者会员近3000人。
他就是河南省杞县政协副主席、开封市人大代表——李世同,他被人们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使者;敬老孝老的楷模;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典范;农村老人把他称为“爱心功臣、老年人的贴心人”。曾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2004年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6、林秀贞:尊老帮残 扶贫助学
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用热血和汗水为他们抹出一道祥和温馨的晚霞;她率先创办个体企业,为8名残疾人安排了就业岗位;她热心乡村公益事业,先后出资4万余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学,还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她就是党的好女儿林秀贞。
林秀贞,女,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她尊老帮残、扶贫助学的义举感人至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衡水市优秀共产党员、衡水市“双十佳”文明市民标兵、衡水市十星级文明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7、刘芳艳:爱救病父 学携盲母
家庭的不幸摧不垮意志,经济的贫困阻不断求学的路。面对生活的艰辛,自强不息的她默默地用爱心、孝心、责任心挑起了边求学边照顾母亲的重担,走出了一条携母打工求学的希望之路,演绎出一段平凡女孩感人的故事。她就是“孝顺好女儿”刘芳艳。
刘芳艳,女,宁夏隆德县城郊乡下沟村人,现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2004级计算机绘图专业学生。刘芳艳母亲自小双目失明,14岁时,父亲因患食道癌病故。不久,哥哥外出打工,几年毫无音讯,家庭重担一下子全落在这个年幼的女孩身上,她边读书边照顾母亲。2003年,她考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因缺钱和母亲无人照顾,她休学一年,带着母亲到天津打工,后又携母返校继续完成学业。2006年,荆门市妇联授予她“孝顺好女儿”称号,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学联授予 “全省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称号;2007年,她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8、刘青枝:撑起四家 顾养八老
刘青枝,一个极其普通的名字,一位无比瘦弱的女人。20年来她操持过四个家庭,独自赡养了八位老人。20年!20年是时间的流逝,20年是空间的变迁,20年是刘青枝不变的勤劳、质朴与坚韧,20年是刘青枝不变的善良、孝道与坚持。
她是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云华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曾以全市得票数第一被评为孝感市第二届“十大孝子”;后又以全省得票数第一被评为湖北省首届“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孝感市民间文化协会主席李守义说:“刘青枝的孝心、孝行值得每个人学习,这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的最好阐释,即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亲敬老的爱!”
9、刘霆:少躬背母 爱心传递
19岁本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绚丽多姿的年龄,19岁本应该是一个享受家庭温暖和学校乐趣的年龄,而他却用自己全部的爱和希望承担起另一种责任:照顾患尿毒症母亲,勇敢地与死神“抢”母亲。瘦小的个子,一张清秀腼腆的面庞,一副黑边眼镜,简单的牛仔裤和毛衣装扮……
他就是刘霆——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专业05级的学生。刘霆被评为2005年度“浙江教育十大新闻人物”,他还被评为2006年度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农村新闻人物”、2006年度“浙江十大孝心好儿女”、2007年“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10、刘一祯:艺坛乖女 歌传亲情
“孝敬父母啊,孝心胜过那最美的祝福,孝敬父母啊,孝心就是那最好的反哺,有空就陪父母走一走啊转一转,陪父母逛一逛街啊陪父母散散步……”这首歌在中央电视台200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响起,女歌手那温暖的声音感动了很多人。她就是空政歌舞团独唱演员、全国十大新人歌手、全国敬老爱老宣传大使刘一祯。2006年,刘一祯被评为首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星”。绿色军营培养了她优秀的品质,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用心唱响孝老之歌。
11、欧阳名有:终养九老 甘当“蠢”子
44年来,在苦水中成长、靠乡亲们的接济和帮助成人,秉承了中国农民勤劳、苦干和简朴之传统;44年来,家庭并不富有的他,贴工7000多个,贴粮8000多公斤,贴钱2.46万多元,照顾和赡养了9位亲友长辈,并为其中的8位老人养老送终;44年来,面对旁人的奚落和不解:“这些人又不是你的亲爹亲娘,何必买个老子瞎操心,去当个蠢子?”他只是憨厚一笑:“钱是身外之物,这样的蠢子我甘心当。”44年如一日的行孝之路,回荡着一曲催人泪下的敬老乐章。他,就是欧阳名友。
欧阳名友,男,71岁,中共党员,湖南省宁远县中和镇新开村农民。他在2005年,被湖南省老龄委、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评为湖南省十大孝星之一。随后,被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的光荣称号。
12、任霞:悉护瘫老 扶幼立业
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深受父母疼爱、衣食无忧,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冲破种种阻力,不远万里婚嫁到农家;她,十余年如一日,与丈夫一起含辛茹苦承担着照顾两位瘫痪老人、抚养四个内弟、三个侄儿的重担而毫无怨言。她,就是湖南妹子任霞。
任霞,女,31岁,汉族,高中文化,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城村农民。2006年,她获得全国“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奖。2007年8月,在中共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评比中,任霞再次入围。
13、粟玉萍:廿四孤寡卅载义养
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流传着这样一段地方戏《莲花落》剧词:“行孝子媳平平是,再讲敬老这一行,街上有个玉萍女,敬老事迹数不完,洗澡梳头不嫌烦,买柴挑水经常做……老人个个眯眯笑,玉萍真比闺女强!”戏词中称赞的“玉萍女”就是粟玉萍。近30年来她不仅在家尽心侍奉婆婆,更是以一颗博爱、善良的心,如对待亲生父母一般先后照顾周围非亲非故的24位孤寡老人。
粟玉萍,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福利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1997年,她被授予“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2003年,粟玉萍的家庭被评为第四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04年,她又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14、唐戈隆:打工养老 不婚无悔
一个普通的打工仔,不普通的是他还带着85岁的农村外婆客居在外乡奋斗。他的事迹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2004年8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小崔说事”栏目以“带着外婆打工”为专题进行了报道;2005年8月香港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对此进行了报道;2006年5月广东卫视“人在他乡”栏目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他叫唐戈隆。
唐戈隆,男,湖南来粤打工青年。熟悉唐戈隆的人都知道,他从农村到城市里来打拼,已经有十来个年头了,惟一让他和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打工仔不同的是,无论漂泊到哪里,他始终带着他的外婆,精心照顾,细心赡养,天天为外婆做饭洗衣、洗脚擦身,为她治病求医。虽然打工路坎坷漫长,但他决心要将孝道进行到底。2006年,他当选为“广州十大孝子”候选人,并荣获广东省“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十大杰出人物”提名奖。
15、田子君:事亲不哭 轮椅艰行
她,肢体高位瘫痪,萎缩变形,双手畸形无力;她,以孱弱的生命,在其父母外出打工的12年里,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病残弟妹的重任,为他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用她的坚忍和顽强展示生命的光彩;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却以字典为师,以广播为友,学会了看书写字,用自己变形的手镌刻下一行行灵动的诗句,谱写出生命美丽动人的乐章;她,虽然身体残疾孱弱,内心却阳光、健康、富足,把融入社会、为社会所需要当作人生的追求:开办心理热线,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引导处在困境和迷茫中的青少年走出低谷,为众多身处困境的人们送去温暖和信念,用自己深沉而广博的爱诠释着人生的意义,诠释着自己的誓言:“只要心中有爱,生命就会有奇迹。”奏响了一曲自强不息、和谐共济的生命之歌。她就是,29岁的残疾女青年田子君。
田子君,湖北省应城市田店镇人,于2006年5月,被评为首届湖北省“十大自强残疾人士”,是年,荣获第五届“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16、王春艳:替夫尽责 带婆改嫁
她,一个农村弱女子,在丈夫去世后,毅然承担照料残疾公公和疯婆婆的责任;她,坚守婆家,多年如一日,用善良、真诚、爱心和感天动地的孝心,谱写了一曲“孝德”颂歌。她,就是王春艳。
王春艳,女,33岁,吉林省德惠市沃皮乡干务海村村人,曾先后获得“全国孝行敬老之星”、“长春市十大魅力女性”、“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17、王兆华:养父义养 弃女不弃
她一出生就遭遗弃,与年迈养父相依为命,稚嫩的肩膀从上小学开始就承担着繁重家务。她是家中的“顶梁柱”,一边上学一边挣生活费、学费,全心赡养瘫痪在床的养父。她就是苦命而又自强自立的小女孩王兆华。
王兆华,女,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居仁中学学生。12岁至今5年来,她逆境中自强不息、追求理想、孝敬养父的高尚情操,引发人们深切的关爱。淮南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向王兆华伸出温暖之手,破例将她纳入低保,解决了户口问题。全国各地纷纷为她捐款,但她只接受了很小一部分钱物,其余全部退了回去。央视《讲述》栏目推出了《拒绝捐款的背后》的节目,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采访了她,100多家新闻媒体刊播了她的感人事迹。2007年,她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18、乌兰其其格:牧嫂立家 致富奉老
有一个特殊的家庭:2004年,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全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05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评为“全区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全市和谐家庭”,并先后被评为“全旗‘五好’文明家庭” 、“家庭生活方式文明化户” 、“科技示范标兵户” 、“甲级牧家乐旅游接待户”……说特殊不在于这个家庭获得了多少个奖项,而在于这个9口之家的成员组合的特殊,在于支撑着它的只是一个女人——乌兰其其格。
今年38岁的乌兰其其格是乌审旗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嘎查高图牧业社牧民,乌兰其其格生活在一个有9口人的特殊家庭。除了她和丈夫及两个孩子外,还有五位老人,公公、婆婆、外婆和两个奶奶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乌兰其其格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服侍五位老人饮食起居的孝心事迹早已在乌审旗嘎鲁图镇传为佳话,感动了左邻右舍的乡亲,众人都称赞她是个孝敬老人的好媳妇。2007年9月17日,她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19、谢延信:易姓为信 婿伺三亲
1974年,前妻去世,他改姓为谢,把岳父母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30多年来,为了信守承诺,他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真情,将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前妻的三个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身上。
他的名字叫谢延信,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公司的职工。2006年入选“中原二十四孝贤”,并获得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特别奖。200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20、徐雪莲:弱女扶家 赡父失夫
20年来,她用爱心、真情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演绎着人世间感人的亲情故事;20年来,做着常人难以坚持的事,把传统孝道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谱写了一曲动听的新时代的孝老爱亲之歌。她,就是徐雪莲。
徐雪莲,女,1975年出生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现为海北州海北宾馆餐饮部经理。先后荣获“海北州孝老爱亲模范”、“青海省首届十大孝亲敬老楷模”称号,获得“青海省第十届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21、杨怀保:子顶父任 勤工养家
他,年仅12岁就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母和年幼弟弟的家庭重担;他,经历了无数苦难却始终自强不息地担负起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责任,他的名字叫杨怀保。
杨怀保,男,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镇沟口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2007级研究生。十多年前,他的父亲在工地打工时腿被砸伤几乎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因病手术不仅使家里债台高筑,而且永远丧失了劳动能力,年幼的他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200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湘潭大学,上大学后他又把一家人接到湘潭,用课余打工赚来的钱承担了自己和弟弟的学费、父母的医药费和全家生活费,同时他还多次募捐集资帮助比自己更贫困的同学。他的孝心与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个人,先后荣获“湘潭大学十佳大学生”、“湘潭大学优秀毕业生”、“湘潭市十佳大学生”、“湘潭市优秀毕业生” 、“2006感动湘潭十大新闻人物”、“湖南省大学生品学奖”、“陕西省十大孝子”、“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2、余汉江:慈商善举 情系桑梓
孝,犹如银河上的鹊桥;爱,犹如人间的润滑剂;善,则是心灵的升华。他集三者于一身,无论当兵、从政、还是经商,都把奉献作为人生的追求,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社会慈善家。在湖北富人圈里,他并非首富,也并非最富盛名,他“水波不兴”,孝感以外有关他的宣传资料寥寥无几,但“低调”与“隐形”没能阻止他闻名遐迩,从胡润慈善榜到福布斯慈善榜,榜榜有其名。1998年以来,数十次慷慨解囊,爱心捐助5873万元。他,就是荆楚大地“慈善第一富”——余汉江。
余汉江,男,汉族,50岁,党员,大专,现任湖北宇济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湖北省慈善总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工商联常委、孝感市慈善总会名誉主席。他已经四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所有奖项无不与慈善事业息息相关:民政部“爱心捐助奖”、“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爱心中国——首届中华慈善人物”、“中华最具影响力的慈善人物”、“全国爱心捐助先进个人”、“慈善公益之星”;他的爱心奉献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并多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和表彰。余汉江这位新时代的“孝星”,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化和拓展了孝的内涵和外延,把回报父母祖辈延伸到“为富一人,造福一方,积德一片”的“博孝”上!这在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可谓典范!
23、张晓:四岁晓事 含泪奔跑
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瘫痪在床,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是一个4岁的孩子!然而,他没有向命运低头,14年如一日精心侍奉重病卧床的母亲,用稚嫩的双肩为母亲撑起一片蓝天,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他以坚毅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修复了一个原本摇摇欲坠的家,在苦难中没有走向社会的对立面,而是成长为一个阳光少年;他是妈妈心中的好儿子,邻居眼中的乖娃娃,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他的故事和孝行,感动了校园,感动了社区,感动了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们。他,就是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张晓。
张晓先后被评为平凉市“十佳青少年”、“优秀共青团员”、“校级优秀团干部”,是“甘肃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 !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24、周玉兰:温被试针 敬婆甚母
三十多年如一日,为婆婆端屎端尿、洗脚擦身、伺候吃穿,无微不至,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三十多年来,为了婆婆的健康长寿,有过雨夜送诊,有过以身试针,却毫无怨言;她三十多年来的行孝事迹,感动和影响了所在村落的老老少少,并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在她的倡导下,孝感市毛陈镇董永村,成立了“董永村孝子协会”,并在她的带领下,董永村的村民们个个都在争当尊老敬老的当代孝子。她的心灵如同和煦的阳光一般,无处不在,温暖着亲人和乡亲们。
她,就是周玉兰,湖北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董永村村民。1996年10月,她以全市第二的票数当选为“孝感市十大孝子”; 1999年的2月,她又荣登“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并参加了表彰大会。

『贰』 感动中国人物的诚信故事

感动中国人物的诚信故事如下:

1、“感动中国”2008年度候选人吴玉兰,是乌鲁木齐市某社区一位74岁的贫苦老人。9年来,她以拾荒、卖废品的方式还清了去世丈夫和儿子留下的5万元欠款。她的行为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诚信之歌。

2、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一诺千金,在妻子去世后,33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体弱多病的岳母。

3、孙东林,诚信兄弟,孙东林在哥哥出车祸去世后,还坚持把工资发给农民工,不拖欠工资。

4、李国楚上任村支书后因为缺乏经验没能带村民致富,还欠了一屁股债,最后一个人独自十年还债,只为不让村民受委屈。

5、梁群兰,在丈夫酒驾出事去世后,肩负起赡养老人,照顾一双女儿的重担,用尽各种方法帮助了这个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主持人自开播以来由白岩松&敬一丹担任。

(2)开封全国道德模范扩展阅读

对“年度人物”的定义是: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次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推选标准如下:

1、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3、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4、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5、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叁』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为官清廉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好官找一种相关故事读一读

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的清官故事如下: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应该是中国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包拯作为宋朝名臣,因其铁面无私的正直形象被人们誉为“包青天”。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包公“包青天”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包拯在“京官”开封府尹任上不到一年半光景,描写这一时期他断案的故事无疑是最精彩的华章,传播之广,渲染之烈,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

历史上的包拯当然没有传说或舞台上的包公那般神奇。他既有政职、军职,亦有文职,甚至有闲职,还做过谏官。包拯能流芳百世,恐怕主要在于他的刚直清廉,高风亮节。

(3)开封全国道德模范扩展阅读: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广东肇庆)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

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

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肆』 圆方物业怎么样

根据北京奥组委的安排,奥运火炬将于2008年7月29日经过郑州市。组委会和省、市体育局领导先后到达绿城广场、二七广场、省博物院和国际会展中心等地,为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进行实地考察。7月最后四天圣火照耀河南
昨天,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有关部门,了解到了奥运圣火在河南传递以及河南奥运火炬手的情况。
北京奥运火炬将于7月28日由山东传入河南,并依次在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安阳5座古城传递。4天内,每天将有208名火炬手参加圣火传递,52名护跑手为他们“保驾护航”。
作为“华夏文明之火”的发祥地,商丘成为奥运圣火7月28日上午进入中原大地的第一站。“燧人氏钻木取火”与“希腊普罗米修斯盗火解救人类”两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将在这里“相遇”。
7月28日下午,奥运火炬将进入七朝古都开封。
第八大古都、省会郑州成为奥运火炬接力河南省传递活动的第三站,奥运圣火将在29日全天辗转整个郑州,领略郑州“商都”文化的深厚。
30日,奥运圣火将到达古都洛阳。
“甲骨文”的故乡——古都安阳成为奥运火炬在河南传递的最后一站。
记者从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河南省传递活动组委会获悉,火炬在河南传递将主打“历史文化线”。目前,河南省奥运火炬手的选拔工作已完成,共选拔火炬手候选人832名。
31日,奥运火炬将传往河北。 (首席记者路红 )
【河南832名火炬手已确认】
目前,我省奥运火炬手的选拔工作已完成,共选拔火炬手832名,其中以省政府为主体选拔出火炬手499名,中国奥委会推选77名,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各推荐8名,可口可乐、三星、联想推选240名。目前,我省的832名候选人已全部获得北京奥组委资格确认。
我省832名奥运火炬手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最大限度地涵盖了河南的方方面面、各个阶层。
在河南的名单中,有在“可口可乐”奥运火炬手公开选拔活动中第一个获得候选人资格的农民工子弟、长垣县14岁的中学生冯山坡;有全国首位女警务飞行员王楠;有扎根山区讲台30个春秋的残疾女教师、“感动中国”的安阳林州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教师王生英;有从下岗女工成长为“保洁女王”的河南圆方物业公司董事长薛荣;还有唯一一对火炬手夫妻郑州巡警郑鹏和他的刑警妻子郑璇等。
河南还选出奥运火炬护跑手208名。这些护跑手主要来自全省各高校和中学,其中包括去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的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王一硕。
【三名河南火炬手谈荣耀】
郑鹏、郑璇夫妇(郑州警察)“真是太激动了!”昨晚10点钟,正在夜巡岗位上执勤的郑鹏透露,为了当好火炬手,他们夫妇推迟了今年做父母的计划,“能成为奥运火炬手,一生可能只有这一次。迟点要孩子没关系。我们一定会跑好的,跑出我们警察的风采,跑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王楠(郑州市公安局警务飞行大队飞行员)
今年26岁的王楠,每天的任务就是驾驶警用直升机在郑州的上空飞翔。昨晚,王楠告诉记者,虽然早就拿到候选人通知书,可还是紧张了很长时间,“谁不想当火炬手呀!”
王楠说,现在除了每天工作中的训练,自己还在加强锻炼。“传递奥运火炬是一份荣耀,也是一种责任。我一定会圆满完成!”

『伍』 河南中医药大学在哪个区

一、河南中医药大学在哪个区

河南中医药大学是在郑州市金水区,具体地址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号,该校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发展为特色的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二、河南中医药大学简介

河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前身是1955年在开封创办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校位于省会郑州,现有4个校区,分别为龙子湖校区、东明路校区、人民路校区、东风路校区,占地面积1594.94亩。建筑面积62.34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7亿元。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高校、教育部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是河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龙头和中心。

60年来,学校已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层次和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研部等16个院(部)。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海外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900余人,留学生164人。

学校党委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先后有14个基层党组织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43人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学校党委被河南省委授予2016年“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个党支部被教育部评为2018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团支部荣获2018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536人,专任教师1175人。硕士生导师584人,博士生导师80人。有国医大师3人,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4人,全国名中医3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中原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享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7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1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原教学名师”1人,“中原名医”1人,“中原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青年拔尖人才”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6人,河南省教学名师7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3人; 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人;省名中医3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人; 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92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15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选9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级别人才项目获得者119人。先后有20多人次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殊荣;140余人次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和“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

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现设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制药工程、中药制药、生物工程、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心理学、康复治疗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汉语国际教育、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软件工程、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临床医学、中医康复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学、中医骨伤科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运动康复等32个本科专业和1个应用心理学第二学位专业。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个。有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依托仲景故里资源,开办“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承班”。积极开展仲景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进一步挖掘仲景学术,并使之发扬光大。我校先后完成了《伤寒论》教学片及电影《张仲景》的拍摄,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共同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仲景传承与创新专业委员会、河南省仲景方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编撰完成了600万字、5卷12册的《张仲景学术研究大成》,出版了系列研究专著,建立了目前国内一流的仲景学术研究论文目录数据库;举办了仲景科技文化节、百家论坛、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等系列学术活动等,彰显了学校立足河南,突出仲景的办学特色。

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护理学、医学技术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公共管理、药学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下设3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直属附属医院,开放床位5300余张。年门诊量达510万余人次,年收住院病人13万余人次,医疗综合服务水平稳居全国同类医院前列。附属医院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大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5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8个,河南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有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分别为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中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濮阳市中医院、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洛阳市第一中医院、郑州人民医院、驻马店市中医院,其他教学实习医院55所。医疗联合体建设卓有成效,与143家兄弟医院、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拉大了合作框架。一附院获批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仲景医院。二附院成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区医院”。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5个,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6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5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河南省众创空间1个,河南省大数据双创基地1个, 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首批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1个,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个;厅局级以上科研平台6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研究室60个。学校有实验动物中心,电镜中心公共科研平台2个及医学类、药学类共享平台2个。以科技部国家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在仲景方药研究与开发、中医药治疗免疫和过敏性疾病、艾滋病的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先进科研团队开展了深入的科技合作。加强了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中医方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药材标准化、现代化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建校以来我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6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64项;荣获全国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国家首批虚拟教学实验项目1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8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83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1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99项;主编学术专著(译著)共2466部。发表学术论文44286篇,被SCI、EI、ISTP等收录1896篇;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51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国家级项目150项,省部级项目346项,厅局级项目1017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22567.75万元。

学校主办有《中医学报》和《河南中医》两种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均为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中医学报》还跻身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行列,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优秀编辑部,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类一级期刊、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并且成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图书馆各类图书162万册,中外文期刊3383种,中外文数据库113种,馆藏的中医线装古籍文献尤为丰富,收藏量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近40年,目前紧紧围绕“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工作目标,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与医疗机构、企业等广泛开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深入推进了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和中医药国际教育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马来西亚仲景学院招生、意大利锡耶那大学的护理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继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河南)”建设项目获得立项,并顺利通过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绩效评价验收,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展运动康复本科专业教育合作项目开始招生。服务国家外交的援外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在国际合作行业的地位逐步提升。中医药医疗外派二十余名骨干医生、教师远赴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等国家进行援非医疗工作,涌现出多名“和谐医疗先进个人”,为河南省赢得了良好声誉。着力推进了中医药沿“一带一路”走出去,积极联系协调省外事服务中心在我校设立“河南省外事侨务服务中心龙子湖办事大厅”,极大便利了我校师生办理出国手续;同时我校也积极探索将国外优势教育资源引进来,高效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有力推进国际化发展,形成了显著的特色与优势。来华留学生来源渠道和人数逐年递增,层次不断提高。

学校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立“河南中医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并成功获批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国税局联合认定的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为争取个人和企业捐赠提供了便利条件,开拓了校、政、企多方共同合作的新模式。注册河南省河南中医药大学校友会,为学校十万余名校友搭建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平台。与驻马店市人民政府、许昌市人民政府、洛阳市人民政府、卢氏县人民政府、洛宁县人民政府、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红日集团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嵩山少林寺等签署合作协议,在卢氏、济源、西峡等地建有14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承担全省30多个、70余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任务,带动了近30万药农致富。被授予“河南省第四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全省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文明单位。

历经60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校训和“不畏险阻、攻坚克难的精神气概,百折不挠、坚韧图成的精神品格,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的精神追求,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特质”为核心表现的大学精神,孕育并形成了“立德铸魂,德术兼备”育人理念,“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名医大家、企业家、管理专家等。教师中涌现出了以 国医大师、“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张磊、首届“河南最美医生”李发枝、“中国好医生”徐立然、“河南最美教师”朱现民,以及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展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

学校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传承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以打造中原中医药文化品牌为目标,加大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拥有河南中医药博物馆、河南中药植物园、人体科学馆、中医源文化展厅、医德馆以及中原文化、中医药文化、药企文化展厅,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向各界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近年来接待省内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生等中医药爱好者5万余人。2015年6月,学校被命名为第一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同年9月获批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第一家以高校名义获此殊荣的单位。6月,成功获批“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对我校整体发展、教学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和师生先进事迹等进行了广泛报道。学校先后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学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中原最具魅力大学”等诸多殊荣,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校德育评估中均获优秀。顺利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批“全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2018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微信十强”单位。

目前,在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协力,不断进取,正以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第一次党代会精神要求,突出中医、中原、仲景特色,以调结构为保障,以抓内涵促发展,以突出特色为优势,以求突破为工作重点,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

『陆』 男高音歌唱家杨洋的家乡是哪里

男高音歌唱家
大运男足博士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小白杨剧组签约演员
清华大学副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重庆警院教师
制片人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角色
玉树县地震救灾小英雄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
中央电视台《流行无限》栏目出镜记者
冰粉妹妹
香港卫视新闻联播主持人
步步为赢教育集团企业大学执行校长
重庆大学副教授
羽毛球运动员
杨阳皮肤性病科主任
中国绿色和平环保志愿者
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审判员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中国画院职业画师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台前幕后》的节目主持人
开封大学副教授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处长
《草样年华》中角色
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奥运志愿者
国防大学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青年演员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常委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音乐制作人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信息技术专家
中国宝玉石协会研究员
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重庆电信职业学院学生
乌当区羊昌镇党委书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脏副主任医师
《快乐星球2》角色
中国内地女演员
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特摄剧《铠甲勇士》系列中的角色
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蚌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验中心办公室主任
泸溪县某乡镇卫生院院长
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执业医师
中国篮球运动员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
川大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

『柒』 我13岁男孩爸爸前几病世了,去年妈妈跟一个30几岁的叔叔在一块,今年有次我到那里发现50岁的妈妈床

第一篇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人物一】郭明义:把幸福给你:“雷锋传人”郭明义30年的爱心之旅 郭明义是辽宁鞍钢集团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铁矿管理人员,妻子是高级护士,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他常对妻子说,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们还算富裕,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会活得充实而快乐! 【人物一】王文珍: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提灯女神" 废墟中救出"芭蕾女孩" 海军总护理部总护士长王文珍入伍33年来,一直奋战在一线临床护理岗位,始终用亲情温暖病人,用真情服务病人,用博爱帮助病人,被患者誉为“和谐天使”。她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受到各级表彰嘉奖23次,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年荣获第42届国际南丁格尔奖。 在年抗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海军总是地区最早收治患者的单位之一,急诊科作为主战场,王文珍第一个请战:“不管这种病有多大的传染性,只要病人来了,我先上!”王文珍把年轻护士朱宗红换出了隔离病——当时才23岁的小朱还没结婚,还没体会过做妻子和母亲的感觉,“风华正茂的年纪,不能让她们有危险。”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王文珍总是安排年轻的护士和自己搭档——除了工作上的需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和年长护士搭班,年轻护士内心会比较踏实。 王文珍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了30年,养成了早上班、晚下班的习惯,她轮休时也会到科里看看,为有事的护士顶班,给加班的同志送一份热饭。她当了16年护士长,16个春节在急诊值班,把团聚的机会让给年轻的护士。 急诊患者病情急、难、险、重,病人情绪容易暴躁,对医护人员发“无名火”。对此,王文珍说:“对待病人要用心去体谅,要用爱去包容!” 路上看见举牌乞讨饭钱的学生气小姑娘,王文珍走过去,又折回来,往她手里塞十块钱——“很多人说好多乞讨的人是骗子,我想一个干干净净的小女孩,如果不是遇到难处的话,是不会做出这种事的”。 【人物三】阿尼帕:阿尼帕妈妈的幸福生活:一口“团圆锅”4个民族19个娃 一位尔族母亲,除了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还含辛茹苦地收养了汉、回、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有尔、汉、回、哈萨克、塔塔尔、乌兹别克6个民族的多口人。她就是72岁的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阿力马洪。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但是她和丈夫在以后又陆续收养了不同民族的孤儿,抚养的孩子却增加到了19个。 为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专门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被称作“团圆锅”。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她下了班就去打土坯钱,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为了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她对收养孩子比亲生孩子还亲,而她最小的亲生女儿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每到逢年过节,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在阿尼帕妈妈的眼中,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民族之分,“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第二篇 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人物一】:英雄战士邰忠利:最后一跃铸就了壮美的永恒 年12月邰忠利从内蒙古参军。年、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年被评为团“古驿精兵”;年7月被省军区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在军事训练、边防执勤、执行重大任务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不断跃进。 年8月9日下午4时,村民张文礼不小心滑落江中,此时此刻,作为连队代理排长的邰忠利听到呼救声,最先冲向呼叫地点。 为节省时间,他边跑边脱掉上衣,蹬掉鞋子,赶到张文礼的落水地点后,毫不犹豫地一个飞跃,纵身入水救人。就在张文礼生死一线之际,邰忠利赶到他身后,奋力将他推向岸边。 当另两名战士赶到现场,拉住张文礼时,邰忠利却已因精疲力竭,被卷入漩涡之中…… 为抢救邰忠利,部队迅速展开搜寻。不到半小时,所有渔民都闻讯赶了过来。9户渔民的11条渔船从早到晚进行拉网式搜寻,一干就是6天! 邰忠利的壮举,感动了对岸的俄军。他们破例放宽中国渔船搜救的范围,还出动巡逻艇、军犬进行搜救。8月15日,在下游公里处的俄方岸边,俄军搜救人员首先发现了邰忠利的遗体并交给中方。整理烈士事迹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从军3年多来,救人壮举已经是第5次了。年的元宵节。一士兵聚集在黑龙江畔,在一块写有“邰忠利烈士牺牲地”的石碑前,洒上一杯酒,献上一束花 。他们在纪念自己的英雄战友。 【人物二】:王茂华、谭良才:“英雄翁婿”火海中勇救六名儿童 年3月21日下午2时45分,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马路边的一栋普通民突发大火,屋内有7名儿童。当日正值星期天,伯塘中学青年教师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刚从外面回来,看到邻居家直冒浓烟,连面包车都来不及熄火,就飞奔过去。王茂华率先冲进火海,两手一抱,将一个5岁的男孩和一个3岁的男孩抱出门外。而此时,被浓烟和火星直逼的另外几个小孩也被吓哭了。屋内连续发出两声巨大的响声。他没有办法再停下来,循着哭声,他再次冲进浓烟滚滚的火海,摸到了2个孩子的头,抱起来就往外冲。“里面还有孩子,里面还有孩子!”冲出来的王茂华告诉正往里冲的岳父谭良才。谭良才二话没说便冲进屋内。王茂华急喘几口气,又再一次冲进火海。就在王茂华和谭良才抱着最后一个孩子往外冲时,大火引燃了屋角的液化气罐,“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熊熊火焰直逼王茂华和谭良才,一股巨浪将他们冲出屋外。7个孩子已经被救出,其中邻居家2岁女孩受伤较重,其他6个孩子安然无恙,王茂华和谭良才两人却被严重烧伤,体无完肤。烧伤一个达96%,一个达85%,经抢救无效,王茂华最终离开人世。火海救人1年后,年3月21日,王茂华烈士的遗孀谭长华和父亲谭良才将.61万元众捐款捐赠给慈化镇光荣敬老院修建“英雄楼”。 王茂华当年读初二的班主任丁洪亮老师说,当年王茂华家庭非常贫穷,他是以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分到他班上。他经常看到王茂华在熄灯之后,还在学校走廊里看书。有一次,王茂华意外摔断了骨头,请假一个多月在家修养。在没有老师教、完全自学的情况下,王茂华期末考试却拿了年级第一。为了尽早走上社会,王茂华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宜春师范,在叔叔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三年中专学业。年,他通过参加招聘考试,成为伯塘中学的一名正式教师。年7月,他通过自学考试,在宜春学院大专毕业;年10月,他完成本科论文答辩,取得宜春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人物三】甘占恩:见义勇为少年郎 年8月15日,在家干完农活的甘占恩和堂兄甘占祥,同伴刘得明、王建祥等4人到邻村玩耍。不料王建祥掉入一个深约2.6米的水潭,当时在他身边的刘得明立即跳入水中救人,但没有成功。甘占恩随后跳入水中救人,他用肩膀将在水中扑腾的王建祥顶出水面,又奋力将王建祥推向潭边,可不熟悉水性的他在呛了几口水后,沉入了水底。这时,不远处的甘占祥也跑过来跳入水中,他在水下先摸到了靠近潭边的王建祥。王建祥得救了。得知甘占恩仍在水中,甘占祥又多次潜入水中寻找,最后力气耗尽了,也没有找到甘占恩。两个多小时后,当村民们终于将甘占恩打捞上来时,他早已停止了呼吸。甘占恩的父亲甘生辉说:“恩恩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帮家里干农活了,还跟母亲学会了做饭。就在出事的前一天,我们从西宁打完工回到家时,他已经和好了面,了西红柿、甘蓝,预备给我们揪面片……” 甘占恩走了,然而,他救人的事迹早已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他见义勇为的事迹震撼着,被年仅15岁的生命深深感动着。 【人物十】吴菊萍:最是那一接的爱与美 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 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妞妞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也因此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同事们也问过吴菊萍:“你怎么知道你能接得住妞妞啊?”吴菊萍说,生过孩子,就知道养一个孩子有多不容易,知道孩子对一个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看着孩子掉下来,总要接接看”。 7年前,吴菊萍进了阿里巴巴品控部,一直工作至今。同事们说,吴菊萍的确挺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她几乎每天都是部门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到了之后会帮同事的电脑开机,这样大家到了之后可以直接用电脑。 第三篇 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人物一】刘延宝:一家四代守烈士墓63年 承君一诺,必守终生。为了“俺能行”的诺言,祖孙四代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把守墓接力棒代代相传,63载诚心守护烈士墓园,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赞。这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延宝的故事。爷爷坚持了20年,父亲坚持了33年,而他也坚持至今。几年前,刘延宝突患脑血栓,导致右肢瘫痪,并且丧失了语言能力。儿子刘增龙主动承担了守墓责任,继续践行着当年的承诺。这一场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背上了外债。为了还债,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拖着瘦弱的身体,去建筑工地当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有人出主意:“日子这么难熬,你们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这么多年,给上头说说,兴许能给点补助。”刘延宝拼命摇头,嗯嗯啊啊地大声嚷嚷,脸涨得通红。从此,再没有人提这话。 【人物二】王文彬:85岁老汉63年守护烈士墓 王文彬是河北昌黎县汪上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今年85岁,从亲手埋葬烈士的那一天起,便担起了一个沉甸甸的承诺:照看好烈士墓。寒来暑往,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他像珍爱生命一般守护着烈士们的忠骨,传承着不朽的精神。王文彬倾诉着内心的焦灼和期盼:“烈士墓不能没有碑啊,村里只有我能分辨出哪位烈士埋在哪里,我都80多岁了,万一哪一天我走了,烈士墓不就成了无名烈士墓?”在他的努力下,革命烈士碑终于立起来了。他说:“为了革命,战士们死在这儿都不在乎,护他们的墓,我就是把命搭在这儿也不在乎。” 【人物三】:孙东林、孙水林:信义好兄弟 大雪纷飞的年年关,发生在武汉黄陂区孙家兄弟身上的故事极度悲伤又令人肃然起敬:在当包工头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乡,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的手中。 典型人物:孙东林,哥哥的承诺 事迹:年2月9日(农历腊月廿六),在京、津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驾车带着妻子、三个儿女和26万元现金从天津出发,准备赶回老家过年,同时给先期回汉的农民工们发放工钱。次日凌晨行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路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顾不上安慰年迈的父母,在腊月二十九将工钱送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中。由于哥哥的账单多已找不到,孙东林让农民工们凭着良心报领工钱,还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信守承诺,被人们誉为“信义兄弟”。 第四篇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人物一】杨善洲:一个党人的一辈子 一座不朽丰碑 年3月,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是一个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退休后的第三天他带领召集的15个人进入山中,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杨善洲还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 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 杨善洲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亩美国山核桃…… 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施甸县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 “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保山委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转过身来,给保山第一中学捐出10万元,给林场建瞭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万元。 一辈子的精神品格,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办事 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 杨善洲说:“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杨善洲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床上一个草垫子和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喜欢抽烟,还舍不得抽纸烟,天天一包烟叶子一支烟斗带在身边。他走到哪里,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大干部,曾经闹出几次去宾馆开会被服务员挡在门外的笑话。 【人物二】何祥美:中国枪王,三栖精兵 何祥美,年出生,现为某部士官,精通狙击、枪、微型等8种轻武器射击。除了一枪毙敌的绝技外,他还拥有跳伞、飞行、潜水等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悬崖攀登、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经过9年军营磨砺,何祥美已从一个开始跑5公里都累得喘粗气的小胖子,而摇身变为一位全能战士。 当兵第六年,抽调了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狙击手集训班。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的何祥美幸运入选。在集训的10个月里,何祥美每天比队友提前半小时起床,穿沙背心跑步;练据枪,别人一个动作练20遍,他就要练上40遍。何祥美懂得:战场上,狙击手扣扳机的机会只有一次。若不能一枪毙敌,牺牲的就是自己。为保证据枪的稳定性,他把圆石子、弹壳放在枪管上,两小时不能掉,掉一次加练10分钟。两个小时下来,他的身体已经僵硬到几乎动不了的程度。为提高识别目标的能力,他每天盯着手表秒针训练,做到5分钟不眨眼,迎风迎光迎沙不流泪。为提高场景记忆能力,何祥美就强迫自己在1分钟内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判断现场景物。如今,他已经练出了一身"枪王"的真功夫。只需几秒钟,何祥美就能准确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得出射击所需正确的修正值。全能战士。“对一名战士来说,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对手,使自己的能力素质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当兵就当能打得赢的兵。”何祥美用艰苦训练、惊人意志又先后通过跳伞训练、潜水训练。从此,这只"陆上猛虎"兼"空中猎鹰"摇身一变又成了一条"水里蛟龙"。 面对两次退役,家里人需要他,很多大对他提供了丰厚待遇的聘用条件,但何祥美毅然选择留在部队。“没有国,哪有家?身为一名战士,就要为履行使命去奉献。”何祥美告诉记者,他爱自己的父母,也懂得离开就能过上更舒适安逸的生活。但部队多年的教育使他更加明白,军队是为保卫国家而存在的,没有军人的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安宁。 在他看来,荣誉从来就属于光荣的集体,属于每一个人。年5月,连队跳伞训练结束后组织评功评奖,战友们纷纷推荐何祥美荣立三等功,全连53人,他得了52票。哪知何祥美当场站起来说:“指导员,这个功我不能要,功劳属于大家。”最终,在他的建议下,连队经过重新研究,给另一位班长记了功。这之后,他又两次让功,在部队传为佳话。 何祥美成了“枪王”、“三栖精兵”后,多次代表部队参加重大演练和汇报演示活动,次次出色完成任务,赢得了广泛赞誉。面对掌声喝彩、荣誉名利,何祥美没有陶醉,也没有松懈,而是以此为动力,更加刻苦地训练、更加自觉地付出,积极回报组织的关心与厚爱。。 年,何祥美先后两次赴京参加重要颁奖活动。其间,他在和“英雄”、“试飞英雄”李中华等英模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找差距、思不足,积极学精神、强责任。回到连队后,他以更高的标准给自己制定了新的学习训练目标。坚持理论学习争一流,军事训练铆着劲,脏活累活冲在前。战友们都说:“何祥美没有变,还是原来的何祥美。” 【人物三】沈浩:永远留在小岗的“第一书记” 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多元工钱。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屋被几户人家强占。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系。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东说。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商议。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沈浩带领小岗村的村民开始迈向致富的道路,年春节前,26户住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平方米的两层楼。当三年任职期满时,面对全村按下的挽留他的红手印,沈浩决定留下来,在小岗村他又是尽职尽责地工作三年。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面对老母亲需要照顾、家庭需要他担当,他还是选择留在小岗村了。他知道他还有很多要为村民办的事情。年11月5日沈浩因劳累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捌』 孙东林的事件经过

2010年2月9日(农历腊月廿六),在京、津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

驾车带着妻子、三个儿女和26万元现金从天津出发,准备赶回老家过年,同时给先期回汉的农民工们发放工钱。次日凌晨行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路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
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顾不上安慰年迈的父母,在腊月二十九将工钱送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中。由于哥哥的账单多已找不到,孙东林让农民工们凭着良心报领工钱,还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信守承诺,被人们誉为“信义兄弟”。
2010年2月24日,湖北省总工会授予兄弟俩“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3月3日,湖北省文明委授予二人“湖北省道德模范特别奖”;3月26日,全国总工会授予兄弟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月,兄弟俩入选“中国好人榜”;今年1月8日,人民网“责任中国”评选委员会授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及其母亲“2010年度十大责任公民”;1月15日,湖南卫视携手网络娱乐举办的2010年度沸点颁奖典礼,授予兄弟俩“最给力网络民星”。
孙水林、孙东林同志二十年如一日,勤俭自强、勤劳致富,从最初的打工者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经营者,始终将诚实守信作为人生准则,以生死接力的壮举恪守和践行了“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约定和承诺。“信义兄弟”是荆楚儿女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者。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深入开展向孙水林、孙东林同志学习活动,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他们诚信大义的优秀品格、知荣明理的高尚情操、奉献社会的责任自觉和崇尚和谐的大爱情怀,以实际行动推动诚信湖北建设。
全省各地、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开展向孙水林、孙东林同志学习活动的重大意义,把学习“信义兄弟”先进事迹同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大力引导,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要找准“信义兄弟”崇高精神与干部群众所思所想的契合点,增进共识、形成共鸣,因势利导、示范引导,用“信义兄弟”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教育人、感化人、影响人、提高人。要重在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将坚守诚信、知荣明耻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从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做起,努力把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转化为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实际工作的自觉行动,为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玖』 河南中医药大学在哪里

一、河南中医药大学在哪里

河南中医药大学地址在河南省郑州市中原中路233号,该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二、河南中医药大学介绍

河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前身是1955年在开封创办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校位于省会郑州,现有4个校区,分别为龙子湖校区、东明路校区、人民路校区、东风路校区,占地面积1594.94亩。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是河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疗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龙头和中心。2016年3月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将我校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

50多年来,学校已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体育教研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等18个院(部、中心)。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海外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500余人,留学生50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462人,专任教师1019人。硕士生导师4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6人。有国医大师4人,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3人,省特聘教授6人,“双聘院士”1人,聘请了44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我校终身教授、首席教授、兼职教授及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中原学者2人,省优秀专家33人,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人,省名中医31人,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57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7人、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70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15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8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获得者104人。先后有20多人次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殊荣;140余人次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和“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

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现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心理学、中药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化产业管理、英语、汉语国际教育、软件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和1个应用心理学第二学位专业。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2个。有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7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

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14个二级学科;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57个二级学科(含4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有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工程(制药工程)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2014年9月,首届博士研究生顺利招生。

学校下设3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直属附属医院,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队伍实力雄厚,具有完善的教学辅助体系。已为全省乃至全国培训各类人员1.66余万人次,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5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学校有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中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濮阳市中医院、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洛阳市第一中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共计129个教学实习基地。图书馆各类图书159.9万册,中外文期刊1704种,馆藏的中医线装古籍文献尤为丰富,收藏量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学校现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大型研究平台,拥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河南省众创空间,3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学校建设有6大公共科研平台,7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13个校级研究室。学校有分析测试中心、药效毒理实验中心、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中心、病理实验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6大公共科研平台及中医内科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加强了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中医方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药材标准化、现代化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942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国家级项目109项,省部级项目311项,厅局级项目1522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15341.06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93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4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3项;发表学术论文10602篇,被SCI、EI、ISTP等收录1216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主编)共528部。

学校主办有《中医学报》和《河南中医》两种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均为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中医学报》还跻身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行列,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类一级期刊、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并且成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

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逾30年。目前与世界近50所大学、科研与医疗机构、企业等广泛开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中医药文化与技术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重,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卢氏、济源、西峡等地建有14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承担全省30多个、70余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任务,带动了近30万药农致富。与宛西制药、羚锐制药、辅仁药业、太龙药业、济人药业柘城县人民医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与济源市、新乡市、信阳市新县、焦作市、灵宝市、南阳市、禹州市、许昌市人民政府等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医院建设与医疗服务、中医药资源开发、中医药产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成效显著。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校训,凸显“立德铸魂,德术兼备”育人理念,为社会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9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名医大家、企业家、管理专家等。涌现出了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王一硕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等为代表的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展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在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拾』 2011全国道德模范及相关事迹, 2011中原道德模范及相关事迹

第一篇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人物一】郭明义:把幸福给你:“雷锋传人”郭明义30年的爱心之旅
郭明义是辽宁鞍钢集团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铁矿管理人员,妻子是医院高级护士,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他常对妻子说,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们还算富裕,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会活得充实而快乐!
【人物一】王文珍: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提灯女神" 废墟中救出"芭蕾女孩"
海军总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王文珍入伍33年来,一直奋战在一线临床护理岗位,始终用亲情温暖病人,用真情服务病人,用博爱帮助病人,被患者誉为“和谐天使”。她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受到各级表彰嘉奖23次,200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荣获第42届国际南丁格尔奖。
在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海军总医院是北京地区最早收治非典患者的医疗单位之一,急诊科作为主战场,王文珍第一个请战:“不管这种病有多大的传染性,只要病人来了,我先上!”王文珍把年轻护士朱宗红换出了隔离病房——当时才23岁的小朱还没结婚,还没体会过做妻子和母亲的感觉,“风华正茂的年纪,不能让她们有危险。”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王文珍总是安排年轻的护士和自己搭档——除了工作上的需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和年长护士搭班,年轻护士内心会比较踏实。
王文珍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了30年,养成了早上班、晚下班的习惯,她轮休时也会到科里看看,为有事的护士顶班,给加班的同志送一份热饭。她当了16年护士长,16个春节在急诊值班,把团聚的机会让给年轻的护士。
急诊患者病情急、难、险、重,病人情绪容易暴躁,对医护人员发“无名火”。对此,王文珍说:“对待病人要用心去体谅,要用爱去包容!”
路上看见举牌乞讨饭钱的学生气小姑娘,王文珍走过去,又折回来,往她手里塞十块钱——“很多人说好多乞讨的人是骗子,我想一个干干净净的小女孩,如果不是遇到难处的话,是不会做出这种事的”。
【人物三】阿尼帕:阿尼帕妈妈的幸福生活:一口“团圆锅”4个民族19个娃
一位维吾尔族母亲,除了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还含辛茹苦地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塔塔尔、乌兹别克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她就是72岁的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阿力马洪。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但是她和丈夫在以后又陆续收养了不同民族的孤儿,抚养的孩子却增加到了19个。
为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被称作“团圆锅”。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她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为了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她对收养孩子比亲生孩子还亲,而她最小的亲生女儿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每到逢年过节,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在阿尼帕妈妈的眼中,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民族之分,“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第二篇 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人物一】:英雄战士邰忠利:最后一跃铸就了壮美的永恒
2005年12月邰忠利从内蒙古参军。2006年、2007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2008年被评为团“古驿精兵”;2009年7月被省军区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在军事训练、边防执勤、执行重大任务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不断跃进。
2009年8月9日下午4时,村民张文礼不小心滑落江中,此时此刻,作为连队代理排长的邰忠利听到呼救声,最先冲向呼叫地点。 为节省时间,他边跑边脱掉上衣,蹬掉鞋子,赶到张文礼的落水地点后,毫不犹豫地一个飞跃,纵身入水救人。就在张文礼生死一线之际,邰忠利赶到他身后,奋力将他推向岸边。 当另两名战士赶到现场,拉住张文礼时,邰忠利却已因精疲力竭,被卷入漩涡之中…… 为抢救邰忠利,部队迅速展开搜寻。不到半小时,所有渔民都闻讯赶了过来。9户渔民的11条渔船从早到晚进行拉网式搜寻,一干就是6天! 邰忠利的壮举,感动了对岸的俄军。他们破例放宽中国渔船搜救的范围,还出动巡逻艇、军犬进行搜救。8月15日,在下游134公里处的俄方岸边,俄军搜救人员首先发现了邰忠利的遗体并交给中方。整理烈士事迹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从军3年多来,救人壮举已经是第5次了。2011年的元宵节。一群士兵聚集在黑龙江畔,在一块写有“邰忠利烈士牺牲地”的石碑前,洒上一杯酒,献上一束花 。他们在纪念自己的英雄战友。
【人物二】:王茂华、谭良才:“英雄翁婿”火海中勇救六名儿童
2010年3月21日下午2时45分,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马路边的一栋普通民房突发大火,屋内有7名儿童。当日正值星期天,伯塘中学青年教师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刚从外面回来,看到邻居家直冒浓烟,连面包车都来不及熄火,就飞奔过去。王茂华率先冲进火海,两手一抱,将一个5岁的男孩和一个3岁的男孩抱出门外。而此时,被浓烟和火星直逼的另外几个小孩也被吓哭了。屋内连续发出两声巨大的响声。他没有办法再停下来,循着哭声,他再次冲进浓烟滚滚的火海,摸到了2个孩子的头,抱起来就往外冲。“里面还有孩子,里面还有孩子!”冲出来的王茂华告诉正往里冲的岳父谭良才。谭良才二话没说便冲进屋内。王茂华急喘几口气,又再一次冲进火海。就在王茂华和谭良才抱着最后一个孩子往外冲时,大火引燃了屋角的液化气罐,“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熊熊火焰直逼王茂华和谭良才,一股巨浪将他们冲出屋外。7个孩子已经被救出,其中邻居家2岁女孩受伤较重,其他6个孩子安然无恙,王茂华和谭良才两人却被严重烧伤,体无完肤。烧伤面积一个达96%,一个达85%,经抢救无效,王茂华最终离开人世。火海救人1年后,2011年3月21日,王茂华烈士的遗孀谭长华和父亲谭良才将110.61万元群众捐款捐赠给慈化镇光荣敬老院修建“英雄楼”。
王茂华当年读初二的班主任丁洪亮老师说,当年王茂华家庭非常贫穷,他是以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分到他班上。他经常看到王茂华在熄灯之后,还在学校走廊里看书。有一次,王茂华意外摔断了骨头,请假一个多月在家修养。在没有老师教、完全自学的情况下,王茂华期末考试却拿了年级第一。为了尽早走上社会,王茂华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宜春师范,在叔叔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三年中专学业。2004年,他通过参加招聘考试,成为伯塘中学的一名正式教师。2005年7月,他通过自学考试,在宜春学院大专毕业;2009年10月,他完成本科论文答辩,取得宜春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人物三】甘占恩:见义勇为少年郎
2010年8月15日,在家干完农活的甘占恩和堂兄甘占祥,同伴刘得明、王建祥等4人到邻村玩耍。不料王建祥掉入一个深约2.6米的水潭,当时在他身边的刘得明立即跳入水中救人,但没有成功。甘占恩随后跳入水中救人,他用肩膀将在水中扑腾的王建祥顶出水面,又奋力将王建祥推向潭边,可不熟悉水性的他在呛了几口水后,沉入了水底。这时,不远处的甘占祥也跑过来跳入水中,他在水下先摸到了靠近潭边的王建祥。王建祥得救了。得知甘占恩仍在水中,甘占祥又多次潜入水中寻找,最后力气耗尽了,也没有找到甘占恩。两个多小时后,当村民们终于将甘占恩打捞上来时,他早已停止了呼吸。甘占恩的父亲甘生辉说:“恩恩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帮家里干农活了,还跟母亲学会了做饭。就在出事的前一天,我们从西宁打完工回到家时,他已经和好了面,买了西红柿、甘蓝,预备给我们揪面片……” 甘占恩走了,然而,他救人的事迹早已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他见义勇为的事迹震撼着,被年仅15岁的生命深深感动着。
【人物十】吴菊萍:最是那一接的爱与美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 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妞妞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也因此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同事们也问过吴菊萍:“你怎么知道你能接得住妞妞啊?”吴菊萍说,生过孩子,就知道养一个孩子有多不容易,知道孩子对一个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看着孩子掉下来,总要接接看”。
7年前,吴菊萍进了阿里巴巴品控部,一直工作至今。同事们说,吴菊萍的确挺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她几乎每天都是部门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到了之后会帮同事的电脑开机,这样大家到了之后可以直接用电脑。
第三篇 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人物一】刘延宝:一家四代守烈士墓63年
承君一诺,必守终生。为了“俺能行”的诺言,祖孙四代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把守墓接力棒代代相传,63载诚心守护烈士墓园,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赞歌。这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延宝的故事。爷爷坚持了20年,父亲坚持了33年,而他也坚持至今。几年前,刘延宝突患脑血栓,导致右肢瘫痪,并且丧失了语言能力。儿子刘增龙主动承担了守墓责任,继续践行着当年的承诺。这一场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背上了外债。为了还债,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拖着瘦弱的身体,去建筑工地当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有人出主意:“日子这么难熬,你们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这么多年,给上头说说,兴许能给点补助。”刘延宝拼命摇头,嗯嗯啊啊地大声嚷嚷,脸涨得通红。从此,再没有人提这话。
【人物二】王文彬:85岁老汉63年守护烈士墓
王文彬是河北昌黎县汪上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今年85岁,从亲手埋葬烈士的那一天起,便担起了一个沉甸甸的承诺:照看好烈士墓。寒来暑往,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他像珍爱生命一般守护着烈士们的忠骨,传承着不朽的精神。王文彬倾诉着内心的焦灼和期盼:“烈士墓不能没有碑啊,村里只有我能分辨出哪位烈士埋在哪里,我都80多岁了,万一哪一天我走了,烈士墓不就成了无名烈士墓?”在他的努力下,革命烈士碑终于立起来了。他说:“为了革命,战士们死在这儿都不在乎,护他们的墓,我就是把命搭在这儿也不在乎。”
【人物三】:孙东林、孙水林:信义好兄弟
大雪纷飞的2010年年关,发生在武汉市黄陂区孙家兄弟身上的故事极度悲伤又令人肃然起敬:在北京当包工头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乡,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的手中。
典型人物:孙东林,哥哥的承诺
事迹:2010年2月9日(农历腊月廿六),在京、津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驾车带着妻子、三个儿女和26万元现金从天津出发,准备赶回老家过年,同时给先期回汉的农民工们发放工钱。次日凌晨行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路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顾不上安慰年迈的父母,在腊月二十九将工钱送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中。由于哥哥的账单多已找不到,孙东林让农民工们凭着良心报领工钱,还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信守承诺,被人们誉为“信义兄弟”。
第四篇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人物一】杨善洲: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一座不朽丰碑
1988年3月,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退休后的第三天他带领召集的15个人进入山中,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杨善洲还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 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 杨善洲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 “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转过身来,给保山第一中学捐出10万元,给林场建瞭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万元。
一辈子的精神品格,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 杨善洲说:“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杨善洲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床上一个草垫子和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喜欢抽烟,还舍不得抽纸烟,天天一包烟叶子一支烟斗带在身边。他走到哪里,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大干部,曾经闹出几次去宾馆开会被服务员挡在门外的笑话。
【人物二】何祥美:中国枪王,三栖精兵
何祥美,1981年出生,现为南京军区某部士官,精通狙击步枪、匕首枪、微型冲锋枪等8种轻武器射击。除了一枪毙敌的绝技外,他还拥有跳伞、飞行、潜水等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悬崖攀登、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经过9年军营磨砺,何祥美已从一个开始跑5公里都累得喘粗气的小胖子,而摇身变为一位全能战士。
当兵第六年,南京军区抽调了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狙击手集训班。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的何祥美幸运入选。在集训的10个月里,何祥美每天比队友提前半小时起床,穿沙背心跑步;练据枪,别人一个动作练20遍,他就要练上40遍。何祥美懂得:战场上,狙击手扣扳机的机会只有一次。若不能一枪毙敌,牺牲的就是自己。为保证据枪的稳定性,他把圆石子、弹壳放在枪管上,两小时不能掉,掉一次加练10分钟。两个小时下来,他的身体已经僵硬到几乎动不了的程度。为提高识别目标的能力,他每天盯着手表秒针训练,做到5分钟不眨眼,迎风迎光迎沙不流泪。为提高场景记忆能力,何祥美就强迫自己在1分钟内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判断现场景物。如今,他已经练出了一身"枪王"的真功夫。只需几秒钟,何祥美就能准确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得出射击所需正确的修正值。全能战士。“对一名战士来说,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对手,使自己的能力素质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当兵就当能打得赢的兵。”何祥美用艰苦训练、惊人意志又先后通过跳伞训练、潜水训练。从此,这只"陆上猛虎"兼"空中猎鹰"摇身一变又成了一条"水里蛟龙"。
面对两次退役,家里人需要他,很多大公司对他提供了丰厚待遇的聘用条件,但何祥美毅然选择留在部队。“没有国,哪有家?身为一名战士,就要为履行使命去奉献。”何祥美告诉记者,他爱自己的父母,也懂得离开就能过上更舒适安逸的生活。但部队多年的教育使他更加明白,军队是为保卫国家而存在的,没有军人的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安宁。
在他看来,荣誉从来就属于光荣的集体,属于每一个人。2004年5月,连队跳伞训练结束后组织评功评奖,战友们纷纷推荐何祥美荣立三等功,全连53人,他得了52票。哪知何祥美当场站起来说:“指导员,这个功我不能要,功劳属于大家。”最终,在他的建议下,连队经过重新研究,给另一位班长记了功。这之后,他又两次让功,在部队传为佳话。
何祥美成了“枪王”、“三栖精兵”后,多次代表部队参加重大演练和汇报演示活动,次次出色完成任务,赢得了广泛赞誉。面对掌声喝彩、荣誉名利,何祥美没有陶醉,也没有松懈,而是以此为动力,更加刻苦地训练、更加自觉地付出,积极回报组织的关心与厚爱。。 2008年,何祥美先后两次赴京参加重要颁奖活动。其间,他在和“航天英雄”杨利伟、“试飞英雄”李中华等英模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找差距、思不足,积极学精神、强责任。回到连队后,他以更高的标准给自己制定了新的学习训练目标。坚持理论学习争一流,军事训练铆着劲,脏活累活冲在前。战友们都说:“何祥美没有变,还是原来的何祥美。”
【人物三】沈浩:永远留在小岗的“第一书记”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商议。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沈浩带领小岗村的村民开始迈向致富的道路,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当三年任职期满时,面对全村按下的挽留他的红手印,沈浩决定留下来,在小岗村他又是尽职尽责地工作三年。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面对老母亲需要照顾、家庭需要他担当,他还是选择留在小岗村了。他知道他还有很多要为村民办的事情。2009年11月5日沈浩因劳累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热点内容
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9 08:13:05 浏览:615
木工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9 08:12:59 浏览:986
借条上面的担保人是不是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9 08:12:53 浏览:811
输入法立法 发布:2025-01-19 06:59:25 浏览:325
尔雅律师 发布:2025-01-19 06:58:15 浏览:583
卫生行政法律与法规比较 发布:2025-01-19 06:58:12 浏览:457
法律援助青年志愿 发布:2025-01-19 06:03:46 浏览:293
道德经托尔斯泰 发布:2025-01-19 05:39:14 浏览:269
法院招聘最新信息 发布:2025-01-19 05:25:09 浏览:950
有关行政法案例分析 发布:2025-01-19 05:00:00 浏览: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