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考评

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考评

发布时间: 2022-09-20 00:41:27

1. 如何发挥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及其考评的更大作用问题

法治政府作为理论主张和政府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政府运行状态,或者说,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法治政府评价是对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的评价,可视为目标性考评。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组成部分,法治政府绩效评价强化结果导向与公众满意度导向,指向政府法治职能的实现程度,旨在提升政府法治的公信力,是法治政府建设评价的延伸。构建法治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与保障条件,涉及理论体系、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制度机制、智能化等主要元素。

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行政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全面推进总局依法行政,根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相关规定,结合总局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总局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合法性审核、集体审议、发布、清理等事项,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总局规范性文件,是指除规章以外,总局为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反复适用,并以总局名义公开发布的文件。
总局各部门不得以本部门名义发布规范性文件。第三条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切实推动党的宣传思想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应当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及时准确反映改革发展要求,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序参与、表达意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不断提高文件质量和效率。
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过程,推动德法统一,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应当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体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等管理原则。第四条总局将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内容,作为依法行政考核内容列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并建立督察情况通报制度。第五条总局各部门按照法定职能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工,负责相应规范性文件起草等工作;不能确定起草部门的,由总局领导指定。
政策法规司负责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核、清理等工作。
办公厅应当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对规范性文件进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第六条起草部门应当对所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可控性进行全面论证。
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已经作出明确规定的,现行规范性文件已有具体规定并且仍然适用的,不得重复制定规范性文件。第七条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讲求实际效果,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严格文字把关,确保政策措施表述严谨、文字精练、准确无误。
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下列事项:
(一)增加法律、行政法规、总局规章规定之外的行政权力事项或者减少法定职责;
(二)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等事项,增加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条件,规定出具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无谓证明的内容;
(三)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劳动权、休息权等基本权利;
(四)含有排除或者限制公平竞争内容、违法干预或者影响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措施,或者违法设置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等;
(五)规定应由市场调节、企业和社会自律、公民自我管理的事项。第八条规范性文件涉及总局其他部门职责的,起草部门应当与有关部门进行充分协商。
规范性文件涉及国务院其他部门职责或者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关系紧密的,起草部门应当征求该部门意见或者取得其同意。其中,涉及社会公众权益、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起草部门应当在总局党组会议审议后,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第九条起草部门应当对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行政措施的预期效果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内容组织专家论证,并应当在起草说明中写明评估论证结论,作为制定规范性文件的重要依据。第十条起草部门应当充分听取地方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必要时,应当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实地走访等形式充分听取意见。
除依法需要保密或者不宜公开的外,规范性文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对公众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限一般不少于15日。起草部门应当通过总局网站、广播电视媒体和政务新媒体等便于群众知晓的方式,公布规范性文件草案及其说明等材料,并明确提出意见的方式和期限。
规范性文件涉及突出矛盾解决、重大制度调整的,或者影响重大公共利益和公众权益、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或者可能在国内外造成较大舆论影响的,起草部门应当在公开征求意见前报总局党组会议审议决定,依法进行风险评估,并做好相关应对工作。

3. 内蒙古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考评办法

第一条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等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工作。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是指考评机关对考评对象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的活动。第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法治政府建设考评工作,具体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实施。第五条法治政府建设考评遵循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公众参与的原则。第六条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对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考评。第七条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旗县级人民政府分别负责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进行考评。第八条实行自治区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的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由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进行考评,并书面征求当地人民政府的意见。第九条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的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由本级人民政府进行考评,并书面征求其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第十条法治政府建设考评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为依据,主要包括下列指标: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情况;
(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情况;
(三)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情况;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情况;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情况;
(六)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情况;
(七)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情况。
自治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法治政府建设任务和形势的变化及实际需要,适时修订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并重新公布实施。第十一条法治政府建设考评采取日常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专项考评相结合、自查与互评相结合、群众评议与专业部门评价相结合、材料审查与实地抽查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十二条考评机关应当依据本办法,结合本级政府或本系统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重点和主要工作目标要求,制定年度法治政府建设考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的考评内容、考评标准、考评形式、评分细则。第十三条考评对象对照考评办法和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对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按照考评机关规定的时间向考评机关提交法治政府建设情况书面报告。第十四条考评工作应当坚持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相结合。第十五条内部考核可以采取审阅年度报告、听取工作汇报、查阅案卷和文件资料、抽查下属单位工作情况以及考评机关确定的其他方法进行。第十六条外部评议可以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等方法进行。
外部评议可以由考评机关自行组织实施,也可以由考评机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第十七条根据考评得分情况,考评对象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等次的分值划分由考评机关确定。第十八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评中予以加分:
(一)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被自治区级(含自治区级)以上行政机关作为经验推广的;
(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获自治区级(含自治区级)以上表彰、奖励的;
(三)法治政府建设有关工作被自治区级(含自治区级)以上新闻媒体作为典型经验予以宣传报道的;
(四)考评机关确定的其他情形。
加分事项为同一事项的,不累积加分。第十九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评为合格(含合格)以上等次:
(一)行政决策违法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二)由于行政机关违法行政导致发生重大以上事故、事件、案件,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三)违法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第二十条法治政府建设考评工作应当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

4. 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2017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根据国家、省有关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和《广东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等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评工作。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依法行政考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其所属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政务公开、社会矛盾防范和化解、行政监督、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依法行政保障等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和依法行政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和督促检查的活动。第四条依法行政考评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公众参与的原则。第五条依法行政考评应当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依法行政考评结果应当作为有关表彰奖励的依据。第六条省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加强考评信息化建设,推动考评工作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政府信息公开等其他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共享,提高考评效率。第二章考评主体与考评对象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下简称“考评主体”)负责对其所属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考评,具体工作由同级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组织实施。第八条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状况,由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进行考评,并书面征求当地人民政府的意见。第九条实行双重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状况,由本级人民政府进行考评,并书面征求其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第十条考评主体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考评对象、考评内容和考评方式作适当调整,并在考评方案中予以明确。第三章考评内容与基本要求第十一条依法行政考评以国家、省有关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和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为依据,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情况;

(二)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情况;

(三)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情况;

(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情况;

(五)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情况;

(六)自觉接受监督情况;

(七)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情况;

(八)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情况;

(九)依法行政保障情况;

(十)其他依法行政情况。第十二条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切实转变;

(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有效落实,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

(三)政府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责依法全面履行。第十三条依法行政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政府立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科学性、民主性逐步增强,质量不断提高;

(二)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制定规范性文件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评估机制健全,制度执行力得到有效保障。第十四条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决策规则明确、程序完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基本形成;

(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得到严格履行;

(三)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第十五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有效推行,执法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二)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

(三)法律、法规、规章得到严格实施,各类行政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和制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第十六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

(一)政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保障措施完善;

(二)政务公开内容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公开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参与度高;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在法定时限内得到处理和答复,获取政府信息的法律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5. 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

一、制度建设(占总分值的15%)
基本要求:政府立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增强,质量明显提高;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制定规范性文件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评估机制健全,制度执行力得到有效保障。
(一)提高政府立法质量。
1.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起草工作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进行,条文内容不与上位法相抵触。
2.推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相结合的法规、规章起草工作机制,加强立法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和成本效益分析,立法内容明确具体,制度安排科学合理,制度执行措施有力,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强。
3.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设立的主要制度,依法咨询专家学者的意见;邀请专家参与起草或者委托专家起草的,专家意见在送审材料中独立说明。
4.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通过政府网站或者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不少于30日。政府规章经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和普遍发行的报刊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实施日期与公布日期的时间间隔原则上不少于30日。
5.依法开展规章备案、评估和清理工作。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
6.规范性文件规定事项符合制定机关职权范围,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事项,不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
7.制定规范性文件经过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草案,采取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或者向社会公布草案等方式公开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8.政府规范性文件在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前报送本级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部门规范性文件在发布前报送本级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9.规范性文件在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载体上统一发布,并按规定上报备案;上一级政府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进行年度或者季度通报,并向社会公布通过备案审查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10.推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按期修改、废止或者重新制定规范性文件。未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的,每两年开展1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三)量化指标。
11.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报备率和报备及时率、规范率均达100%,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审核率、统一发布率均达100%.。

12.社会公众对政府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80%以上。
13本级政府或者部门没有发生因规范性文件存在违法事由,被本级人大常委会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或者撤销的情形。二、行政决策(占总分值的10%)
基本要求:行政决策规则明确、程序完备,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基本形成;民意调查、听取意见、专家论证、社会听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成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行政决策后评估、跟踪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一)健全行政决策制度。
14.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明确行政决策的范围和权限,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行政决策行为。
(二)推行重大行政决策民意调查、听取意见、专家论证制度。
15.重大行政决策事先向社会公布,开展民意调查,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并通过适当途径反馈或者公布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16.行政机关作出重大行政决策,按规定组织专家对行政决策的必要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社会风险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咨询论证。
(三)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和风险评估制度。
17.制定、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听证目录,并按规定组织听证;听证参加人具有广泛代表性,产生方式和名单向社会公开;听证程序规范合法;听证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向社会公布。
18.建立健全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科学评估决策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未经评估或者评估不通过的,不予决策。
(四)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
19.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前,由政府或者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未通过的,不作出决策。
20.重大行政决策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五)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跟踪反馈和后评估制度。
21.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通过跟踪调查、抽样检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决策实施情况并反馈决策机关研究。
22.适时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并广泛收集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相关决策是否需要作出调整或者停止执行。
(六)落实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23.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行政决策监督制度,明确监督主体、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
24.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决策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七)量化指标。
25.涉及民生重大决策的听证率、民调率均达100%;没有发生因违法决策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或者集体上访事件的情形。
26.没有发生因违法或者不当决策被上级机关责令纠正或者撤销的情形;没有发生因依据违法决策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情形。
27.社会公众对行政决策的总体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80%以上。

6. 内蒙古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

一、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规范行政权力事项。各级人民政府实施的所有行政权力全部实行清单化管理。全面落实和有效衔接中央和自治区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权力。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
2.深入推进简政放权。除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审批层级的事项外,直接面向群众、量大面广、由基层实施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下放到旗县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管理。盟市以上政府及部门对下放管理层级的事项,要加强对下级机关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事项顺利承接。
3.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各盟市、旗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要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
4.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加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及收费实行清单管理,事项和收费清单向社会公布。
5.推行权责清单制度。深入推行权责清单制度,完善清单的内容和形式,推进清单编码化管理。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行政权力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各部门职责变化情况对权责清单实行动态管理,不得违法取消、增加和调整行政权力。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清理并向社会公布。
(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6.依法确定职权。建立并完善政府部门“三定”规定合法性审查制度。结合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梳理政府部门“三定”规定,理顺部门职责关系,解决职能交叉问题。
7.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完善政府绩效管理。
(三)完善宏观调控。
8.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适时调整自治区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9.推进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制定并公布政府定价目录,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四)加强市场监管。
10.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加快工商登记后置审批改革。进一步推动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加快工商注册多证合一。全面完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蒙古)建设任务,做好企业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工作。
1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劳动保障、税收征管、投资融资、安全生产、建筑市场、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失信严重程度分类管理和严重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建设经营异常名录库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库。推进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加大“信用内蒙古”网站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
12.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旗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全部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工作机制。
(五)创新社会治理。
13.加强重点领域治理。科学编制应急预案,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全方位强化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14.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化建设,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
(六)优化公共服务。
15.建立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梳理公共服务事项,明确服务事项和责任主体。对进入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的行政权力明确运行流程、申请材料、示范文本及常见错误示例、办理时限等内容。
16.推动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大厅办理。加快政务服务大厅升级改造,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办理,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加快推进网上办理。
17.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职能,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公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质量监管。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8.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完善绿色发展评估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并严格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19.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7. 宁夏回族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

一、行政决策(占总分值的15%)

基本要求: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

(一)重大行政决策范围明确。

1.编制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编制或者调整重要的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各类总体规划。

2.制定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制定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文化卫生、科技教育、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交通管理、土地房屋征收等关系民生的重大措施。

3.编制财政预算、安排重大财政资金,制定或者调整重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以及实行政府定价的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价格;决定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立项和重大国有资产处置,以及依法应当决策的其他事项。

(二)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健全。

4.行政机关内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法制机构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行。

5.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库建立。

6.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规范。制定、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听证目录。听证代表遴选方式科学合理,听证代表具有广泛性。

7.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对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和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8.重大行政决策公示制度建立。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名称、依据和结果公开。

(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备。

9.重大行政决策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作出。

10.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事先采用召开座谈会及通过媒体征集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及专业性较强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组织专家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咨询论证、风险评估。

11.依法应当听证的决策事项及涉及公共利益或者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听证。

12.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前,经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没有通过的,不得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

13.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经决策机关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办公会议、专题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四)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落实。

14.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决策者及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15.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应当通过舆情跟踪、抽样调查、会商分析等方式,广泛收集利益相关方面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或建议,对决策实施情况进行研究、评价,并根据评价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

(五)效果指标。

16.重大行政决策公开率达到90%以上。

17.没有发生因违法决策引发重大群体事件或者重大集体上访事件的情形;没有发生因违法或不当决策被上级机关责令纠正或者撤销的情形。

18.没有发生因依据违法决策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变更或确认违法的情形。

19.社会公众对行政决策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0%以上。二、制度建设(占总分值的15%)

基本要求:政府立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立足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推进“两区”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需要,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规范性文件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并公布,备案审查制度有效落实。制度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充分发挥。

(六)政府立法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显著提高。

20.科学编制政府立法规划和计划。立法项目社会公开征集制度建立健全。每五年向社会公开征集下一个五年立法规划建议;每年向社会公开征集下一年度立法计划建议。

21.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政府立法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立法起草、论证、调研、协调、审议制度完善,重要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由政府法制机构负责组织起草。

22.政府立法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通过政府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不少于30日。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草案,通过召开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

23.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起草工作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进行,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立法内容明确具体、与上位法不相抵触,原则上不再新设行政许可事项。

24.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经政府法制机构依法审查后,按照法定程序提请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审议。

25.政府规章发布后,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和主要报刊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正式文本。公布日期与实施日期间隔原则上不少于30日。

26.坚持“立、改、废”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规章实施满2年的,应当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实施、修改或者废止的主要依据之一。

(七)规范性文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27.制定规范性文件严格遵照法定权限,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不得违法增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

28.制定规范性文件遵守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的程序。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应当采取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组织听证或者向社会公布草案等方式公开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29.政府规范性文件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前经本级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部门规范性文件提交部门会议前经本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30.规范性文件应当经过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31.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建立。定期修改、废止或者重新制定规范性文件。每2年开展1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八)效果指标。

32.社会公众对政府立法工作及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33.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率达到100%。

34.政府及部门没有发生因规范性文件存在违法事由,被本级人大常委会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或者撤销的情形。

35.规范性文件没有发生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没有违法增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义务的情形。

8.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是什么内容

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这三项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对于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是指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应当坚持依法规范、执法为民、务实高效、改革创新、统筹协调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本地区、本部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组织领导和推动落实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司法行政、编制管理、公务员管理、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发展改革、财政、市场监管等单位参加的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协调机制,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工作推进情况。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年度效能目标考核体系,建立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将执法装备需求报本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9. 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评工作。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依法行政考评,是指考评主体对考评对象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考核、评价的活动。第四条全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评工作,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委托同级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第五条依法行政考评遵循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公众参与的原则。第六条依法行政工作应当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府绩效考评体系。第二章考评主体和考评对象第七条省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地级以上市和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考评。第八条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分别负责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考评。第九条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状况,由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进行考评,并书面征求当地人民政府的意见。第十条实行双重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状况,由本级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进行考评,并书面征求其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第三章考评指标和基本要求第十一条本省依法行政考评以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为依据,具体包括下列指标:

(一)制度建设情况;

(二)行政决策情况;

(三)行政执法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五)社会矛盾防范和化解情况;

(六)行政监督情况;

(七)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情况;

(八)依法行政保障情况。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治政府建设任务和形势的变化及实际需要,适时修订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并重新公布实施。第十二条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政府立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增强,质量明显提高;

(二)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制定规范性文件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评估机制健全,制度执行力得到有效保障。第十三条行政决策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决策规则明确、程序完备,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基本形成;

(二)民意调查、听取意见、专家论证、社会听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成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

(三)行政决策后评估、跟踪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第十四条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有效推行,执法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二)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

(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第十五条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健全,配套制度完善;

(二)坚持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制度;

(三)社会公众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在法定时限内得到处理和答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的法律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第十六条社会矛盾防范和化解的基本要求: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有效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基本形成;

(二)行政复议申请渠道畅通,行政复议案件得到依法、公正处理,生效的行政复议决定得到有效履行;

(三)行政应诉规则完善,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得到有效执行,司法建议得到妥善处理;

(四)信访事项得到依法处理,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有效保障。

10. 广州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

第一条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依法行政考核,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民政府对所属部门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考查、评价的一种监督制度。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适用本办法。第四条依法行政考核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第五条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法行政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具体考核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实施。

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可以邀请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参加。第六条市人民政府负责考核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

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负责考核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的指导。第七条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由其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并充分听取其同级人民政府的意见,考核结果抄告同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议事协调机构。

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由同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并充分听取其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考核结果抄告其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第八条依法行政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情况;

(二)行政服务效能情况;

(三)科学民主决策情况;

(四)制度建设情况;

(五)行政执法情况;

(六)政务公开情况;

(七)行政监督情况;

(八)其他需要考核的内容。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由依法行政考核机构另行制订,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以依法行政考核机构名义向社会公布。第九条依法行政工作组织领导的基本要求:

(一)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领导、监督和协调机制,行政首长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制定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落实依法行政阶段性和年度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监督考核制度;

(三)建立行政问责制度,监察机关负责组织、指导、监督政府部门实施行政问责工作,政府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责任追究;

(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和考核,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五)加强法制机构建设,使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支持和督促政府法制机构及部门法制机构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履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监督检查的职责。第十条行政服务效能的基本要求:

(一)依法界定和规范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实现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二)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实行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行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三)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少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优化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减少行政许可(审批)环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扩大政府网上办公范围,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电子监察网络,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审批)的情况进行监察;

(四)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对应急决策的事项范围、启动机制、程序、时限、公布形式等作出规定,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第十一条科学民主决策的基本要求:

(一)完善行政决策规则,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二)建立和实施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等制度;

(三)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和实施情况后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四)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热点内容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发布:2025-01-18 18:31:50 浏览:787
合同法司从合同的效力 发布:2025-01-18 16:27:45 浏览:469
职业道德自查自纠 发布:2025-01-18 15:33:54 浏览:125
环境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8 15:32:32 浏览: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发布:2025-01-18 14:58:08 浏览:840
公司法律风险解决方案 发布:2025-01-18 14:45:04 浏览:605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