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和隐私

道德和隐私

发布时间: 2022-09-22 23:50:59

『壹』 诚信的品德是高尚的,诚实与隐私,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一对冲突。辨题:诚实与隐私不能共存,讲诚实就没有隐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是相互关联且常常发生冲突的两种道德准则。面对两种选择,我们应该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我们应恪守诚实的品德;另一方面,尊重隐私是待人坦诚的前提,是维持良好关系、有效沟通的基础。
(3)尊重他人隐私也是我们在交往中应有的品德。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贰』 你认为救人在先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侵犯隐私吗

我们从小的时候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助人为乐,如果碰见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们要尽自己所能的去帮助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受到的最基础的教育。但是近些年来我们光从助人这件事情上就发生了很多的争论,有的人就是看准了这点,于是去碰瓷,去骗人,就是为了获得一点利益,于是让很多的人都不敢去助人为乐了;还有的人为了去救助别人,反而让自己受到了伤害,甚至还失去了姓名;而有的人因为自己救了人所以想受到表扬,体现一下自己助人为乐的行为,就不顾受害者的请求把救人的过程发到网上,让受害者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之下。这些的助人为乐都是不正确的。

所以助人为乐是不求回报的,更不能侵犯别人的隐私。

『叁』 怎样理解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

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是相互关联且常常发生冲突的两个道德准则。面对这一两难选择,我们应当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以诚待遇人、以信交友”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我们应当恪守诚信的品德。另一方面,尊重隐私又是待遇人坦诚的前提,是维护良好关系、有效沟通基础。尊重他人隐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将其公开,也是我们交往中应有的品德。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坚特原则,权衡利舞,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肆』 如何看待有的人不守职业道德,泄露顾客隐私的行为

当面说话是事实,背后传播流言蜚语,泄霞他人隐私是不道德的小人行为,既是事非咀,必是是非人,他无限度的扩大别人的隐私,出别人的丑,丢别人的人,这种小人懒得搭理他,他当别人说你,对你说别人,唯恐天下不乱,他说话不要听,也不要信,信了就影响工作,搞坏了心情,如果说到自己破坏名誉的话,一定不能原谅,必须告他诽谤,女人就是人格名誉最重要,活着就是一张脸皮。所以对待造谣传谣者,一般不于理睬,清者自清。

『伍』 违反法律违背道德的个人事情属于隐私吗

隐私是处于一种不公开的状态,那么如果隐私本来就属于藏污纳垢的性质,也就是说,权利人所隐匿的内容本身就是违反道德或违反法律的,这也算是隐私权范围内的隐私吗?

对此,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案例,就是“梅尔文诉里德案”,案情大体上是这样的:原告过去曾是一名妓女,并被卷入一桩谋杀案,后被宣告无罪。但在以后的时光里她放弃了耻辱的生活,一年以后结婚并过着令人尊敬的生活。

但在她被宣告无罪7年以后,被告以她的经历为素材拍摄发行了一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她以前的生活,并使用她婚前的真实姓名。原告说这部电影使她的朋友第一次知道了她过去的令人讨厌的生活。

加利福尼亚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隐私权。他们的理由是,所有的人都拥有一定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一项为追求和获得幸福的权利,而原告的这一权利被这一电影的发行所侵害。这事实上已经脱离了对隐私权本身的论述,而是从更高的层次,或者更抽象的层面上来论证“隐私”的正当性。

应该说,原告所要隐瞒的过去的生活事实本身是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但又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改邪归正,积极的开始了自己令人尊重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值得法律去维护的。法律必须尊重生活事实。

我们可以看出,法院也正是从对隐私权的保护出发,而他的理由却落在了“每个人都有追求和获得幸福权利”上面,这显然是想为隐私权的成立提供强有力的宪法支撑,因为这种权利在美国的传统权利是“不可剥夺的权利”。这只有在宪法地位不可撼动的的国度里才有可能是成立的。

而且,在这个判决书里,法官一再的强调原告“放弃了耻辱的生活”“令人尊重的生活”,这就让人们不断的认识到原告已经开始了道德的生活,并且,闪烁于其中的尊严更让增添了对原告的同情与理解。这样的道理看似清晰的,也是浅显的。

可见,该法院绕了这么大一圈也就是为隐私权的成立寻找理由,就是因为该案之中的隐私权的认定所依据的生活事实在价值的层面上是缺乏正当性的。

其实,这也就提出了隐私权所可能面临的道德与法律的困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必须要有其存在的正当性,我们知道隐私权是在隐私与人格尊严相联时才获得法律上的正当性。

美国的科布法官在帕弗斯奇案中对隐私权作了自然法的论证,他认为,个人为了成为社会的一员就得向社会让渡诸多他在自然状态下就可以自由行使的权利和自由。这里面包含着身后的自然法的法理。

但这种让渡并不意味着他放弃所有的权利,在未经他允许的情况下,公众无权侵犯那些必须由他加以保留的权利,隐私权就是其中的一项。这似乎在告诉我们隐私权的正当性来源于权利的让渡,即来自权利人的允许。这就抹去是权利获得正当性的其他条件。这里事实上暗含着“同意”的理论支撑。

但是我们不可以忽略他是从自然法出发的这一前提,这也就隐含着隐私权需要的自然法基础,无论是永恒的善还是永恒的理性,道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那么隐含于隐私权之中的“隐私”的正当性又是什么,那些公众不知道的秘密能否表现出足够正当使隐私权成为一项法律权利,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陆』 “小孩子没有隐私”是不是道德绑架

小孩子没有隐私这句话其实是不正确的,这些话其实不能片面的看待,他应该以正面和反面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小孩子没有隐私,可能是怕他们受危险或者被骗,可是他们有着自己的小秘密,这样就不想让别人发现,其实父母也是不可以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尊重小孩的隐私,教导孩子尊重别人的隐私,隐身作则。

『柒』 如何在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保护个人信息

在道德层面我们应该形成打听别人隐私信息可耻的氛围,在法律层面可以通过刑罚来保护个人信息。

『捌』 隐私权和道德权!

老师没收你的手机行为违反了国家的四部法律,分别是:《物权法》、《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情节严重者算是侵犯你的私隐.­为此,我咨询了相关的律师。­一:《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以及第四条之规定:手机是你的合法动产,你拥有该物品的所有权,任何个人与机关(除执法机关外)无权占有或扣留.­二:《物权法》第三十四三十五条:你有权对倾犯你合法财产的个人以及机关(除执法机关外)要求财产复原和归还.­三:学校有规定学生不允许带手机上学,却无规定老师可以没收以及扣押手机.因为《物权法》有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别人的个人财产.而学校更没有权利去没收,虽然个别学校是公办学校,但学校再怎么样也只能是学校,永远都不能成为执法单位.而某些学校有规定老师可以没收,此规定与法律相冲,它便是违法规定.照例应该废除.­四:《教师法》并没有“没收或扣押学生财产”的权力。并且《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中说明,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而《物权法》中的权利,是属于合法权利。­也就是说,这样一来,老师不只违反《物权法》,更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利。你不只可以拿回手机,还可以向法院诉讼老师这四项罪。­另外,《物权法》中还规定了假若财产在其中损失,你还可以要求侵害人作出赔偿,例如手机价格下降。­

『玖』 人为什么要有隐私

有些人 就是不喜欢让别人知道 自己的事情, 我怎么洗澡?我怎么做爱? 这些也是个人隐私,人不可能让别人看着洗澡吧?但是这些是合乎道德的,洗澡是道德的,和自己合法夫妻做爱是道德的, 所以要保护!这些隐私
当然你出去和别人乱做爱,这也是你的隐私,但是如果你有自己的老婆,还出去诱骗别的女人做爱,那就是不道德的!只是隐私的问题,就像美国对公民是否有权利持枪一样,是要付出代价的!保护隐私会把道德和不道德都涵盖进去,只是利大于弊!至于不道德的被保护了,那就是我们要为道德的隐私所付出的代价!

『拾』 如何看待隐私(请涉及一些人生哲学方面)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1、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起,隐私就产生了。隐私感是自然人进入人类社会后的第一个表现,它应当产生于人类劳动之前,即在原始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之前,就已产生了类似的意识和感觉。其中,羞耻感及其派生的隐私感是最先表征出来的本能。隐私感是人类羞耻感的表现,它使人从主观意志和客观行为两方面都告别了动物界。无论是相对个人性的隐私。如身体的隐蔽部位,还是明显社会性的隐私,如汇款希望工程、婚外性关系,均是仅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即可作为,无须公众或不特定多数人、少数人的协助或配合。因此,隐私的存在,隐私之于社会公众而言是不可剥夺的,这正是自然权利的特点。 隐私的自然性告诉我们,只要主体愿意隐瞒,隐私客体即可成为隐私事实,即使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隐私照样可以产生并继续存在。而且,是否公开、何时公开隐私内容,也任由当事人自行处置。
2、隐私是客观事实。无论隐私内容如何,是否违反道德或法律,也无论社会舆论或国家法律对隐私内容作出怎样的评价,隐私的内容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他人是否承认或如何评价为转移。隐私的客观性告诉我们,隐私是客观真实的社会存在。社会舆论、国家法律或其他规则可以对特定隐私作否定性的评价,但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热点内容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发布:2025-01-18 18:31:50 浏览:787
合同法司从合同的效力 发布:2025-01-18 16:27:45 浏览:469
职业道德自查自纠 发布:2025-01-18 15:33:54 浏览:125
环境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8 15:32:32 浏览: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发布:2025-01-18 14:58:08 浏览:840
公司法律风险解决方案 发布:2025-01-18 14:45:04 浏览:605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