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向内修

道德经向内修

发布时间: 2022-09-24 17:48:48

⑴ 在道教中,什么是“内修”什么是“外养”如何理解道教中的“内修”“外养”请举例具体解释和说明。

内修是指,通过打坐来炼气,从而达到辟谷的目的,在《道德经》中指内在的气,即是自生的气质与学识;外修是指,通过游历或活动练习来悟道,在《道德经》中是指与人辩论或学习来增长知识。
可以去看看《道德经》上面的解释更详尽
我的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⑵ 自然的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

我们都知道,老子特别推崇自然,《道德经》一共出现过五次“自然”。

老子所讲的道,完全表现在自然。但是老子所讲的自然,跟我们所想象的自然有一些距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说清楚。

老子所讲的自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天然。天然就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现象。万物生育,生了,长了,然后灭了,亡了,也是自然现象,这些跟道德一点关系都没有。

比如,今年春天特别长,是人类道德表现得好,这样讲有什么意义?今年月亮特别亮,是因为大家有良心,我想也没有人会相信。因为天然的事情,跟我们的道德扯不上关系,我们不能用是非来做评判。

第二个,天性。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自性。“食色,性也”,如果人连吃饭都不想的话,就太危险了;如果见到异性,没有一点动心,那我看人类也快完蛋了。

可是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男人看到女人没感觉,女人看到男人没感觉。而且男女分不清,越来越多的人看着像男的,又不是男的,像女的,又不是女的。这才值得我们警惕,因为人性自然都没有了。

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要自然地去发展,不能压抑,所以思想家没有一个人叫我们禁欲。人要自然发展,自然生,自然活,自然死。我想请问大家:贪生怕死是不是人性?当然是。所以,也不要笑话人家贪生怕死。但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豁出去,连命都不要,那也是自然,只不过叫作人为的自然。

在特殊的环境里面,我们要有特殊的表现,只要不违反自然规律,人早晚都会一死,怕什么呢?

中国人常讲,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现在早走一点,将来早出生,早死早投胎罢了。

可这种话,只有在特定环境里面才可以讲,一般人不可以讲,因为人是没有权力自杀的。

第三个,合乎自然规律的、人为的种种措施,都叫自然。老子不反对人为。如果老子完全反对人为,什么功成事遂,写给谁看呢?你不做事能有功吗?你不做事,那个事情能完成吗?

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要违反自然的规律。

人活着就是要动,动不是乱动,而是要大有为的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着想。人活着要善尽人的责任。

因为人跟动物毕竟不同,我想这一点是中华道统最了不起的地方。人如果整天讲权利义务,就跟人的价值相差太远。

人是有责任的,要替天地万物着想,要让它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自自然然地发展下去。

无为一定要大有为,无为一定要无不为。否则的话,就不合乎老子的要求。

综上,老子所讲的自然,包含三个意思:天然、天性,以及合乎自然规律的种种人为措施。“道法自然”,道效法自然,纯任自然,所以无为而无不为

摘自搜狐财富金融街

⑶ 请结合中国传统道德,谈谈为了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怎样加强自身修养

首先,我也对传统道德的内涵了解不够
但是,我仍勉强说说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道德”,即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老子的《道德经》可以去看看 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可以去看看
你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谈论这个问题就是无根之谈
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却不知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说了很多废话
怎样加强自身修养?那肯定就是向圣人,贤人学习了!以他们的思想作为标准来约束自己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先自己做好,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我想,别人为因为你这颗美丽的心而感动,自然也就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点浅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⑷ 大家好。我经朋友介绍读孙享林先生更正的《道德经》这本书

我不同意楼上的说道德经完完全全就是一本充满哲理的教人做事的思想典籍,其实道德经一直都是道教的修炼典籍。老子也是修炼的,古人很多都修道,我认为老子写得出道德经是从实修的体会得出的,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道德经很多句子都是修道中看到的景象的描述,比如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等。后人很多只是在象牙塔里拍拍脑袋主观臆想来注解。不能因为同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就可反证道德经不是修真典籍,老子确实要比孔子高明很多而且孔子也曾向老子问道,孔子晚年研究易经,其实可以从他的易经的系辞传可以看出他已经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是关于人道的,而道家的思想是超越了人道的。

建议还是听你朋友的,真正的去实修一下孙老师版本的道德经,实修的方法很简单的,就是每天早中晚和傍晚面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背诵四次,少于四次也可,但最好四次,每次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我修了半年,身体好了很多,以前的毛病几乎没有了。道德经作为哲学理论书籍一直也是我的认知,刚开始我也对此版本不屑一顾,一直认为流传下来几千年的版本才是好的,这个当代版本的道德经怎么能比得上流传了几千年的版本呢,直到机缘巧合突然决定开始实修,才真正相信这个版本的用处的,因为我10多年的毛病,就是背了几个月道德经好了好多,真正受益以后就更加坚定了继续修下去的想法。修道的人都会将道德经作为修行的指导书籍,把道德经只看作哲学理论书籍,范围太窄了。只有亲身体验才有体会,不要轻易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断然否定,人的认知是很有限的。 只是阅读道德经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一些作用,但是真正要从根上改变自己还是需要实修的,否则只是纸上谈兵。 给你两个QQ群,感兴趣可以进去跟老学友交流,他们很多都有20年的实修经验。QQ126596274 , QQ179958651

⑸ 《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如何理解

这句话主要比较了向“外”和向“内”的不同,再次表明了向“外”只是枝叶、发展,向“内”才是根本、源头的思想。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认识别人,是向外的。“知人”是一切人际关系开展的基础。《红楼梦》里有副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讲的就是“知人”。“知人”才能“善用”。“知人”就是“识人”,有句古话叫做“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识人”是为人处世的头等大事。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不能不“知人”,否则简直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知人”是每个人都会一点的基本生存技巧,人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知人”的水平有高低。所以,善于“知人”的人当然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才善于“知人”。

“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向内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要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但是最难透彻了解的也是自己,因为太主观了,就象一面镜子,可以照尽天下万物,却独独照不到本身。所以真正能“自知”的人才是不容易的人,因为彻底的“自知”不仅需要“外照”,而且需要“内照”——更重要的是“内照”。一个懂得“内照”的人才能真正的“自知”,才有资格称为“明”。“明”是“内修”的境界——“心境空明”,“智”是“外学”的范畴,“明”比“智”的等级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呢。

⑹ 以《道德经》的观点来看,个人的努力有什么意义

  1. 《道德经》是真正的天书,如源头活水孵育人类,数千年如一日的陪伴。

  2. 老子释迦说法时人心已难度化,如果说这个末法时期还有一普度众生最方便之门,那就是《圣经》,她同儒释道医武一样,都是最窄的门,能上道的人几近绝迹,圣经里简称“窄门”。

  3. “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4. 能进入这个天道窄门的人凤毛麟角,多进入了狭义“窄门”,唯我独大坐井说天阔。本篇和《道德经和金刚经的秘密》都属于知识的窄门。人类演化的无量知识,轮回百世未必能穷尽。一玹氏是平凡人中的平凡人、生老病死的血肉臭皮囊,没有创造任何知识,一切知识从来不增不减恒常恒在。

  5. 佛道儒医武乃至上帝真主,传递的真相只有一个,不是多个。老子传承的是神州文明,故老子直指众妙之门,站在无极界解说真相,非上上等根器不能解其意、证其道,所以古往今来翻译解读道德经者,无非俗文。耶稣传道时人心已坏,只能借、演、说道的“用”,所宣的博爱即为道之用。

  6. 阐明本体所展现出来的“用”,道以“博爱”驻世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引导老百姓体会大天大地大自然——大我,从而体证道、上帝的伟大,然后回归上帝、回归伊斯兰谓之“主”的世界。

⑺ 拜托了!!!!

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出生入死。每个人,只要一出生,就开始慢慢的走向死亡,活一天就少一天,所以叫做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天生福气很厚实,寿命很长的人,占十分之三。这个是上一世积累了大福气,做过很多善业的。

死之徒,十有三。天生福气很浅薄,寿命很短的人,占十分之三。这个是上一世没有修福气,做恶业很多的。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本来可以长寿,但是因为不好的生活习惯而短寿,也占十分之三。

不好的生活习惯:也就是佛教说的这一世造作的恶业,比如杀盗淫妄语抽烟饮酒,等等,十恶业。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

生生,使生命长寿。第一个生是动词,使之长寿。第二个生是名词,泛指地球上面的生命。

下文就讲了:以其无死地。
再来看开头的文字,一共是十份,三份长寿的,三份短命的,三份浮动不定的或长寿或短命,那么还有一份哪里去了呢?

这个也就是下文说的:以其无死地,没有可以受伤害的地方,长生不死。还有一份就是长生不死。

为什么会长生不死呢?然后再来看前文,夫何故?为什么这样?答:以其生生之厚。

厚,就是非常非常的想让你长寿。

中国古代的人常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老天爷喜欢让地球上面的生命都得到长寿。

我以前写过,上古儒家记载的圣王,最短寿的也可以活800岁,稍微长寿一点的,可以活几千岁。

后世的儒家,以为荒诞不羁,故删去。

我以前也写过,西方的圣经上面也说:你如果不想死,上帝是绝对不会让你死的。

所以这里,为什么可以长生不死呢?为什么有十分之一的人可能长生不死呢?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以其生生之厚,老天爷对地球上面生命实在是太好了啊,生生之厚就是非常的想让你们长生。
天地处处示现生机,但是地球上的生命不会其意。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盖,就是覆盖,阴覆,阴覆后人,前人阴覆后人。泛指以前的古人。
听以前的人说,擅于摄持生命的道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伤人的犀牛和猛虎,
进入两军厮杀的阵地,不会被兵甲伤害。
犀牛不知该用利角怎样伤害道人。猛虎不知该用利爪怎样伤害道人。刀兵也不知该怎样伤害道人。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为什么会无法被伤害呢?因为道人身上全部都是生气,没有一点死气,纯阳之体。
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外面的刀兵灾祸都是因为身体里面的阴气死气招感而来的。
道人修成纯阳之体,无念清净,金光万丈,浩浩荡荡,横扫一切。
心中没有一丝分别念,至诚之道可通神明,故猛兽不能伤,刀兵不能害。
至于说怎样修成长生不死?我在前面道德经很多章节都讲解过了,内修神气,外修福德。
或者说,要把这一章与上一章合起来看,才可以明白。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这样达到了纯善之境地,心里面没有一丝的私欲私念,浩浩荡荡,纯阳之体,金光万丈。
然后下面就讲,这样的纯善境地,猛兽不能伤,刀兵不能害,以其无死地,心里面一丝阴霾也无,纯阳普照,所以叫做无死地,大公无私,你找不到可以被攻击被伤害的地方。
这样来连贯的看上下文。

⑻ 人体奥秘:《道德经》中泄露的生命天机


1



太阳是七色光组成的,万物都是七色光组成的,我们人类身上有光吗?有!我们人类也是七色光组成的。


何为 “光” ?光者明也,我们的身体是远古的身体,是大自然的身体,是天下大众的身体,是为人民服务的身体。


当我们做事没有 贪婪、没有妄想、没有虚假 的时候,只有做事情全面周到, 大方向明确,小方向清楚 ,宇宙的智慧之光就在我们心中升起;一切言语、起心动念就 “复归其明” 了,就这么简单!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用其光” 的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宇宙的生命,只要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就能 “复归于明”


所谓 “复归于明” 就是,宇宙之光皆在眼前。不仅中国禅宗第六代佛祖慧能说: 每个人都是道,都是光,就这么简单;


释迦牟尼佛也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俱有如来光明,只要不妄想,不执着,智慧圆满之光皆可现前



2



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宇宙信息接收机,人体是个小宇宙,人的内在构造本身就具备联接宇宙各个空间的智慧与力量的按钮。事实上大自然中有很多无形的高能量,需要我们人类去发现、去接收。


人体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到达这样的一个接收状态呢?就是老子所说的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的状态,即堵塞贪婪,关闭干扰,终身没有忧虑。而为什么有的人接收不到呢?


是因为人类往往被过度的欲望所制约,所以屏蔽了我们和宇宙整体性抱一的状态与信息交换。



这样的状态就是老子说的相反方面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意即打开通道,放纵无度,终身不可救药。这和佛法修行中说的持戒也是一个道理。


人与自然之间神奇的无形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在逐步证实:如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人与自然界无形联系中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各类射线,比如无线电波、比如反物质……


科学工作者自从发现它们后,就逐步在电视、广播、通信、互联网等领域中进行广泛的实践与运用。


当然这些电波都是人为的,自然界中更存在着很多无形的物质能量信息,一定要我们人类处于宁静无欲的状态,也就是要在 “ 清静为天下正 ” “守母” 状态上才能接收。


那么什么是 “守母” 状态呢?正像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自我解脱》中告诉我们的: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贵食母” 表示什么?表示人的身体是远古的身体,人的身体是大自然母亲的身体,所以人的身体内也有一套软件系统,可以直接从大自然中得到营养。


所以我们可以说,只有知道自己是大自然的儿女,只有知道尊重大自然母亲,守护好大自然母亲,守护好我们这个属于天下大众的身体,我们才可以说 “守母” ,才能 “食母”


这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 ”思想一脉相承。




3



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正确使用身体的方法。


1 一般人只知道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的静心,是为了练内在之气。岂不知,宇宙中更高级的物质能量信息都是从“守母”那儿才能得到。


我们的身体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和宇宙天地一体的身体,仅仅修自己个体的内在之气,是有局限性的;


仅仅修自己个体的内在之气,没有把自己放在大道的整体中来,是没有把自己放在社会和谐的整体中来,是没有把自己放在服务大众的整体中来的,因此很难证悟大道。


就像佛教所说那样,只顾把自己关在自我的小房子里修个体清静的是小乘之道——小乘之道能修成自己的整体性,但不能修成  “与外界的一体性”;


而立愿为和谐社会、为大众服务的才是大乘之道,才能真正证悟大道。



2 关于“塞其兑,闭其门”的内修方法,为什么要强调“塞其兑,闭其门”?


因为《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这段话就是说: 世人啊,请您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外面乱搞,请您不要一天到晚向外求,人也需要回过头来重视自己生命的正确使用;如果忽略了对身体的正确使用,有时您再要想回头也来不及了!


所以,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 返观内照 。这也是佛法说的,我们的内心一切具足,不必外求。


“塞其兑,闭其门” 也是一个静心方法,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静心,我们在忙于工作之余,也要让自己身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注意放松。


这好比是一杯混浊的水那样,放在那里过一会儿,它就会自动澄清下来。


人在 “塞其兑,闭其门” 的静心状态下,会将人生旅途中所有的压力负荷慢慢卸下来了,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也将得于慢慢恢复,人体的一些垃圾也将得以清理,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排出(出汗、排泄等),如此就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3 睡眠也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的功效,那为什么还要静心呢?


睡眠,是自然母亲给予人类自我功能修复的特别神奇的方法。我们身体上很多不舒服、很多疲惫,甚至于很多伤害,都能在睡觉中不知不觉被消除。


但是现代不少人私欲贪婪,导致睡眠质量已经达不到那种应有的状态,因此要通过静心清理,来解决身心灵整体合一的问题。


一个人通过 “塞其兑,闭其门” 这个静心过程,可以使自己和自然母亲沟通,让自己的生命品质升华,来促进体内的气血和谐顺畅;


一个人通过放下自私贪婪,不被自私贪婪所牵引,懂得放下即成福地,懂得解脱即是新生,懂得心性提升即是接受更高层次空间的宇宙智慧对自己的加持,就可以使自己的身心灵逐渐达致天人合一的先天状态。


4 正像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即:“清静为天下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回归静心—— 让头脑得到静心,让身体得到静心。


当我们 身心合一、内外合一、天人合一 之时,宇宙集体智慧就会流经我们的头脑,这才是一种生命的完美体验。


如何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呢?老子告诉我们,就是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我们人体里面什么宝藏都有,人体内联结宇宙高能量空间的什么按钮都有。


如果我们只是开放外在世界的名利地位、吃喝玩乐,你 “开其兑” 了,那你就与圆满的人生无缘了,那你就没救了,就将在人生最后的一刻带着迷茫、带着恐惧、带着痛苦离开美丽的地球。



4



《道德经》中说: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yāng),是为袭(xí)常。”


生命在宇宙的长河里只是一颗小小的干电池,有时候我们充电并不多,但消耗得却很快,所以人生几十年一晃,一下子就干涸了,就病了,就老了。


老子要让我们“见小”,就是减少能量消耗。老子让我们“曰明”,就是回到前面的“守母”,这样才能保持这个身体的长远存在。


“守母”就是我们要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正确发展好自己的生命,回到充满大光明的自然母亲那里。


当我们人的身体进入静心之时,当我们的感官不受欲望牵扯之时,当我们的身心达到高层次平衡之时,身体内的先天能量就会启动,此时清气就会上升,浊气就会自然下降排出。


此时我们最能够体会到的是身体柔和,神清气爽,甚至出现各种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境界,因此老子说“ 守柔曰强 ”。



5


当一个人的欲念贪念止息的时候,当我们身心灵合一的时候,我们的自性之光就会自然出现,这个自性之光会自动补充体内的各种不足。


如果自性之光持续不断和大道之光同频共振的话,就会源源不断,这就是 “道不可须臾离也” 。这样的生命就健康和谐了——这就是 “无遗身殃”


“无遗身殃” 的意思是,只要我们正确使用好自己的身体,只要我们 心地坦荡、光明磊落 的做人,我们自身就不会出现祸根或陷入死地。这和孟子所说的 “善养吾浩然之气” 很相似。



感恩自己神奇的身体吧!


它是天地自然赐予我们为众生服务的管道。我们要正确地使用好自己神奇的身体,不必向外求,只要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本源的力量,只要我们按下接收宇宙高能量信息的 “确认键”——放下、接纳、感恩!


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我们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天下众生的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身体时;


当我们做事没有 贪婪、没有妄想、没有虚假 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就突破了自我的小房子,而走向了与生命整体合一的大光明中,那么内在的宁静和智慧就会流经我们。


健康与幸福就会伴随我们,我们就将活出自己真正的 生命、慧命,明白自己的使命。


放下,松开, 活出来,做自己!




⑼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于尘世喧嚣中,修清静心

原文

十二章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聋【4】,五味【5】令人口爽【6】,驰骋【7】畋猎【8】,令人心发狂【9】,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0】。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11】,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五色:青、赤、黄、白、黑为五色,此指色彩多样。

2.目盲:喻眼花缭乱。

3.五音:角、徵、宫、商、羽为五音,这里指多种多 样的音乐声。

4.耳聋:比喻听觉不灵。

5.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口感丰富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7.驰骋:维权奔走,喻纵情放荡。

8.畋猎:打猎获取动物。

9.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

10.行妨:伤害操行。

11.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

今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丰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陈鼓应教授对此章的解读引人深思,引用如下:

陈老并非杞人忧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同步跟上,物欲的满足成了很多人衡量生活品质的唯一标准,人们越来越富有,灵性之泉却越来越干涸!

调查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越低。人们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被朋友圈晒幸福的图文刺激着,眼中五光十色,心中蠢蠢欲动,很难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

我爱好心理学,又愿意倾听,信任我的朋友也就愿意向我倒倒心底的苦水,比如:我们隔壁那个炒房发财的周大姐,前两天刚从欧州旅游回来,跟人讲话动不动人家国外如何如何,言谈中间或还夹杂几个英文单词。唉,有钱真是好啊,就她那水平也可以在我面前秀英文,情何以堪啊。或者:我们初中班上成绩倒数的女生因为嫁了土豪,天天朋友圈晒奢侈品,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啊!又比如:之前的同事一年不到又换了部新车,我还开着现在这部三年前的小破车,好丢份.......

我们的这颗心,很容易受外界所扰,我们并不关心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们更关心身边的人有什么,心中想的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如果比他们的多就更好了,至少吧,不能比别人差太多。

但是,你眼中别人的生活,真是你想要的幸福么?你愿意同他们交换么?

我很快又从这些朋友口中听到了他们所羡慕的上述“幸福”人士的另一面:周大姐是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人群,前段时间饮食没控制好,突发胰腺炎,差点要了命。这位朋友一改往常提到周大姐时一脸的羡慕嫉妒恨,悻悻地说:还是健康最重要,身体没了啥都没了。/晒奢侈品的女生,老公常年夜不归宿,能给他的只有钱,她常常半夜哭醒,有一次实在痛苦得受不了,吞了半瓶安眠药,幸好她儿子报了警,才及时洗胃没有酿成悲剧。末了,讲故事的那位朋友感叹一句:唉,要是我,宁可要一份实在的温暖。/那个换新车的同事,工作强度老大了,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上周焦虑发作去医院住院了。朋友若有所思地说: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看看吧,我们痛苦着别人的幸福,而那些让我们觉得痛苦的、得不到的所谓幸福,无非是各种能令感官愉悦的物质享受。仅仅从别人真实发生的痛苦中,我们才会猛然惊觉,也许我们曾经羡慕又求之不得的那些东西,并没有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重要!如果我们能回到内在,修一颗清静心,懂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守住一份淡泊从容,也许就不那么患得患失了。

知名学者严灵峰说:“腹易厌足,目好无穷”。意思是我们的肚子吃饱了,就不会想再吃东西,而我们的眼睛,却是永不满足的想看到更多更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任由我们的眼睛去不停地搜索各种声色物欲和难得之货,我们的心,就永远静不下来。所以修行人在打坐时,总是将眼睛轻轻的闭上,暂时关闭了外界五光十色的纷扰,才能更好的跟心灵对话。佛祖为悟道,也是抛弃了皇宫的一切享乐,从苦行开始。老子深谙人性,为防世人偏离太远,劝诫人们取法圣人,不受外物所扰,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林语堂解析本章时说:“腹”指内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大多数心理的痛苦缘于与内在自我失去连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屏蔽外在的干扰回到内在,否则人就如无根的浮萍,迷茫而无助,哪里会有实实在在的幸福?老子提出的“为腹不为目”,即是强调内修,而不要耽溺于外在的物欲追求。

古今中外先贤哲人,对我们这个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是越来越重视了。哲学家西塞罗说: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娱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忍与刚毅。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他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他认为,人和牛以及其他动物不同,人是不会以肉体的快感、物质的享受为满足的。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人们尊为“复圣”,可谓修得清静心的典范。连孔子也连连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大概也只有心灵富足带来的强大力量,才可以让颜回安于如此简陋的生活却自得其乐吧?

观察佛像时,心常被那种沉静安宁慈悲殊胜的面相所触动,有一次仰视佛祖像,禁不住落下泪来,我并非佛教徒,那一刻却感受到了佛的大爱,也许只有证悟了生死、获得大解脱的佛祖,才有如此殊胜的功力吧?

我们普通人,面对尘世喧嚣,也许做不到心无挂碍,但仍然可以时时坐下来,轻闭双眼,回到内在,修一颗清静心。

注:《道德经》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⑽ 怎么样根据 道德经 来进行修炼

要体会道德经的真正内涵,首先要理解合理的解释意,推荐先看 曾仕强的道德经回视频答。不理解的可以与我商量。其次,具体修行要找明师指导,否则很难理解真意,容易按自己的意思理解走偏。最后,要身体力行。道的繁体字“导”用首(心)把握度去行走。
道德经是描述道(宇宙万物规律),以及如何修道的一本人生经历的书。也就是老子本人的修道的感悟经历,描述下来传给后世,指导人们的书。

热点内容
合同法司从合同的效力 发布:2025-01-18 16:27:45 浏览:469
职业道德自查自纠 发布:2025-01-18 15:33:54 浏览:125
环境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8 15:32:32 浏览: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发布:2025-01-18 14:58:08 浏览:840
公司法律风险解决方案 发布:2025-01-18 14:45:04 浏览:605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
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12:14:06 浏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