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形容
① 老子道德经中形容人要方圆做事的句子
原文为:大气做人,小细做事。
【大气做人】
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
2、“谦下”:学江海为“百谷之王”。
3、上善若水。
4、曲则全,枉则正。
【小细作事】
1、成就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2、持之以恒,目标始终如一。
3、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
4、“贵身”:生命高于一切。
② 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来形容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功成弗居,虚怀若谷,和光同尘
③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根深蒂固、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长地久、目迷五色等。
一、根深蒂固 [ gēn shēn dì gù ]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也说根深柢固。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柢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二、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三、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四、天长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五、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形容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出处:《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④ 道德经中的那一句话形容要坚持不可以放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内的。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容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语出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易《温尧卿等授官赐绯充沧景江陵判官制》:“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苟自强不息,亦何远而不届哉?”
⑤ 道德经形容无私的句子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注释:
成,形成、成就、完成。存,存在。是以,所以。
译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生长自身,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所以圣人无私奉献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置身于外反而能保存。
难道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私。
理解: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只为自己生长而存在。天地无私的化育、繁荣万物。繁荣的万物又通过自身作用反过来改造天地。天地被万物不断更新,进而历久常新,所以长生。
圣人总是置身于众人之后,综合全面的倾听别人的意见,审慎的考虑矛盾的各个方面。所以当圣人抓住主要矛盾并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他总是得到众人的支持,所以他身先了。圣人考虑事情总是跳出自己所在的小范围,从更大的视角看待整个趋势,认清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总是向着更长远更有利的方向做事,所以身存了。
很多人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烦恼一生,忙碌一生,看似为自己和后人创造了大笔财富,其实却为人类文明无所贡献。我们倘若把“自生”升华,开始为公想,也许我们对人类文明就有点贡献,
也许我们成为不了圣人,但某个想法、灵感却是可以震惊世界启迪千年的。
一个人终生的成就是可以空前绝后的。但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让这些想法成就长生永存;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证明我们对人类是有点价值的。
帮助地球就是帮助人类自己,就好比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为人类抵御了风沙、洪水、雾霾、全球变暖一样。所以帮助地球和万物就是帮助我们人类自己。
圣人并不是没有私欲,圣人的私欲就是为了推动文明进步、人人安宁快乐、人类文明的永恒。所以他无私忘我的努力来为人类做贡献。当人们都感到他的成就、精神和品格之美后,便都纷纷推举他,所以成就了大私。
圣人的自私是无私,无私却成就了大私。
注意:
本章呼应第十三章、第六十六章。
⑥ 《道德经》中有什么形容无私的句子
《道德经》第七章 :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专,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属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生长自身,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所以圣人无私奉献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置身于外反而能保存。
难道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私。
⑦ 在道德经中形容一个博学的人也会有弄不明白的事情形容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也会
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阿诺德
《道德经》中的每个字,每句话,都充满了智慧,随便拿出一个字,一句话,都值得玩味,领悟,悟透了,对增加我们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关于为人处世,有一句话,非常简洁地表明了观点。懂得这句话的人把它牢记在心,成为一个很智慧的人,为人处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却认为是个笑话,人生磕磕绊绊。
“竞争”已经根植现代人的意识中,做人要竞争,争谁的言语犀利,争谁做的事漂亮,争谁的财富丰盈,因为通过竞争,才能突出一个人,比别人强了,才会觉得脸上有面子,才会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企业与企业之间,同样存在着竞争,市场这块蛋糕就那么大,你多占了,对方必然少占,为了能够多占一点,花样百出,便出现了“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沙滩上”的现象,这种现象循环往复,似乎没有终结的时候。
一群人在一起侃大山,你说话的声音高了,我为了突出自己,声音一定要盖过你,因为声音高低的问题,会争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双方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两个做毛巾的企业,一个宣传到位,销售量比另一家企业高,另一家企业一定增加更多的广告投入,以求销售量超出对方,为了在销售量上击败对方,甚至降低质量,以求在价格上占有优势,双方斗智斗勇,争得你死我活,结果却是自己的形象搞坏了,被市场抛弃了,谁都活不成。
这样的竞争实质是最愚昧的竞争,是为了战胜对手,不惜伤害自己的竞争,是很愚蠢的。那么,有没有一种高明的竞争,不伤害自己,却能战胜对手的“竞争”方法呢?
《道德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它说: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现代汉语解释的意思是:因为他不和任何人相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有人或许会反诘,你不争,你是个老实人,别人却来和你相争,你同样会一败涂地。这样反诘的人其实是不懂《道德经》,《道德经》的思想基础是遵循规律,自我发展,在规律的基础上自强不息,它的所有观点,都贯穿着这种思想。
所以,不断的突破自我,不断地战胜自我,自己和自己竞争,天下的人就没有人能和你相争,才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正解。
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还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种想通过浅层次竞争击败对手的人,都是发现了对方身上存在的漏洞,猛力一击,战胜对方;而不断的和自己竞争的人,他们会有漏洞让想和他们竞争的人看到吗?正如两个拳击手搏斗,一个浑身上下没有破绽,而另一个却破绽百出,搏击的结果谁胜谁败,不言而喻。
牢牢记住“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把它融化到自己的言行中,不断的和自己争,才是人生致胜之大道,王道。
⑧ 《道德经》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该书原文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1到37章为《道经》,38到81章为《德经》。它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原文
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注释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大意
⑨ 道德经名句赏析
道德经名句赏析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
行:路程。 始:开端,起始。 足: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一千里那么远的行程,也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比喻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得从头实施,循序渐进来完成。
2.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五十八章》
廉:东西的棱边。为人处世应当方正,而不应生硬勉强,一直有太过有棱角,将人割伤。
3.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老子·六十七章》
慈善之人,才能够勇武。简朴之人,才能够心胸宽广。
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知:知道,明白。 足:满足。 常:经常。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才会时常感到快乐。
5.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无:没有,不存在;未曾发生或出现过的事物。 有:存在,发生过或是出现过的事物。 无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后被人们用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却凭空编造出来的事物。
6.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大音:美而宏大的音乐,比如天籁。 希声:老子曾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这里的“希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无声”类似。 大音希声:那种宛如天籁一般美好宏大的音乐,总在似有似无、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里
⑩ 道德经中形容观察越久,发现越深奥越有道理的原话是什么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