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林嘉

法学林嘉

发布时间: 2022-09-26 07:35:36

『壹』 做法治相关的小事的感受

写作思路及要点:先给出一定的实际相关的案例,最后做出一定的总结。

对于普法的实效,陈振炜有了亲身体会,“我看到了普法工作对家乡的改变,尊法守法的人越来越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人也越来越多”。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普法工作既要求法律工作者对法律知识有准确深入地理解,也要求他们具备把法律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语言的能力。

“我曾经以为法治离我很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经过这次调研,我看到了家乡的法治举措,也体会到了即使是再宏大的概念也会在平凡的生活里落脚。在不大的街道办事处、在老式的小区里,都能看到法律工作者的身影,也能感受到普法带来的改变。”2018级本科生周冬青说。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看完学生们的调研报告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教授发出这样的感慨。

“同学们从微观视角,深入了解和调研我国各地法治现状,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研究能力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同学们从群众口吻中剖析法治精神,用脚步丈量大地,亲身感悟了法治建设的力量与希望,更有利于法律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法治初心。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必定会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栋梁。”



(1)法学林嘉扩展阅读:

“在点滴小事中感受法治建设力量”

西部某贫困县的一位村支书介绍说,这几年日子富裕起来了,村里的路修好了,但超载驾驶毁坏马路、晾晒谷物占路等做法,让原本修好的路变坏、原本就不宽的路变窄。现在实行了路长制,加强了管理和教育,村民的法治意识提高了,车都能开到门口了。

“你问我啥是法治,我说不清楚,我觉得现在能把车开到自家门口来,这就是法治!”村支书说。

一位机长师傅说,以前人们被辞退的时候,从来不敢跟单位主张什么,大多把委屈咽到肚子里。但是现在,会有人站出来跟单位“叫板”,有的还会去告单位,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敢跟单位主张自己的权利,这就是法治。”机长师傅说。

有的同学发现,以前人们之间发生纠纷,有的忍气吞声,有的仗着家里的势力自己解决。现在再发生纠纷,大多数愿意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来解决。调解、普法工作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独具中国特色的乡村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正在形成。

『贰』 兼职中的劳动法

从劳动法视角探究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之原因及解决模式
阅读次数: 371 安 琪 摘要 通过对北京某高校随机抽取的400 余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1 6 名有过特殊兼职经历学生的个别访谈,以及对若干中介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实地走访,对不同层次法律法规的检索研究和知名专家学者的采访,深入探讨了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的产生原因及对策,力图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为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关键词 劳动者;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现今的教育模式早已不再以灌输理论知识为唯一手段,而是向着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齐下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兼职逐渐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在校园里,时常能看到兼职大学生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于学校、中介和用人单位之间,他们有泪水,也有灿烂的笑容;有付出,也有丰硕的收获;他们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走出"象牙塔"体验社会生活,看起来是一条康庄大道,实际却可能布满荆棘。各种针对兼职大学生的侵权事件比比皆是,而维权之路却漫漫而修远。这两年的一个典型案例是"肯德基、麦当劳涉嫌'非法用工'事件",在历经各地媒体大力渲染、专家学者激烈辩论、快餐企业喊冤叫屈、政府部门介入调查之后,兼职大学生---这个处境尴尬的庞大群体穿越层层喧嚣进入公众视野,迅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兼职大学生究竟应不应当作为劳动者而受到劳动法的保护?怎样穿越法律的这一灰色地带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笔者尝试着用实证调查分析的方式探索这些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一、大学生兼职现状及侵权现状观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身边存在兼职现象的人数占到全部被调查者的86.8%,说明大学生兼职确实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针对"寻找兼职的主要途径"这个问题,调查显示,有60.5%的被调查者通过中介组织寻找兼职,17.4%通过用人单位的广告,经同学或朋友介绍的占10.4%。因此,参照用人单位的广告和通过中介组织是大学生获得兼职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事实上,笔者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六条中看到:"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的兼职活动不属于有关部门承认的"勤工助学活动"。在做过兼职的被调查者中,约有70.3%曾受到过不同种类和程度的侵权,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侵害。其中,用人单位的侵权主要体现为拒付、少付或延付报酬,延长工作时间、侵犯个人隐私也较为常见。就中介机构的侵权而言,一方面,大量无照"黑"中介不具备相应从业资质,严重扰乱了职位信息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许多具有资格的中介没能全力履行职责,很多中介公司只保证首次介绍成功,介绍的工作与大学生的身份特点不符,工作地点、时间、报酬等其他事宜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与承诺。很多非法用人单位便借此寻找兼职者。而作为非赢利性的校内学生组织在信息采集处理上的劣势造成了其无法成为最主要途径,尽管其安全性有较大提高。二、从劳动法视角分析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原因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兼职过程中遭遇侵权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个结论已毫无争议。其中,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学生法律意识不强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原因,在此不再赘述。下文主要从劳动法视角就兼职大学生身份界定中的冲突探讨其遭遇侵权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您认为兼职大学生是否应该纳入劳动法律法规的保障体系"的问题,超过85%的被调查者回答"是"。另一方面,对于"兼职大学生权利得不到维护的原因",有39.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相关立法存在漏洞,还有11.8%认为法律执行力度不够强是合法权利得不到主张的重要原因,以上两者相加得出,有51.0%的被调查者将权利受到侵害诉诸立法或司法原因,由此不难看出被调查者对于兼职大学生是否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内关注程度最高。而这也与"肯德基、麦当劳涉嫌'非法用工'"事件中学术界对兼职大学生法律身份讨论的焦点相契合。在这一事件中,《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十二条成为"明星条款":"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条条款被相关负责人员援引作为没有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理由,引起了广泛争议。在进行主体资格界定之前,需要首先明确"全日制学生"与"劳动者"两个概念的外延。第一,全日制学生:所谓全日制,不外乎指的就是利用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用于在校学习的注册学生。在这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全日制学生是一种身份,而这一种身份是否可以与劳动者这一身份竞合呢?第二,劳动者:劳动者这一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但并不一定已参与劳动关系)的公民,狭义上即劳动法意义上的职工,指的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且已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公民。[1]第三,概念的冲突与竞合: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全日制学生与劳动者都代表一种身份,根据《意见》中的第十二条来看,二者似乎是不可以竞合的(就业基本等同于劳动),笔者认为这一理解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学生的身份与劳动者的身份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学生在其身份消灭之后才获得就业资格,才有可能获得劳动者的资格,在时间上是学生的身份在前,劳动者的身份在后;其次,狭义的劳动者概念外延狭窄,这是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与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劳动者存在一些差别[2]。但二者是否真的没有存在竞合的可能?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例如,对于全日制脱产学生而言,他们即具有劳动者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之所以说具有劳动者的身份是因为他们在一些情况下受到了劳动法的保护,《劳动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六种特殊情况支付工资的其中一种情况就是"职工在调动工作期间、脱产学习期间、被错误羁押期间、错判服刑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国家规定或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工资。"虽然脱产期间,劳动者没有付出相应劳动,但仍视其为劳动者,并对其领取的薪酬进行特殊保护,而其全日制学习又赋予其学生的身份,这样一来其双重身份即发生竞合。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当然与我国的组织管理制度分不开。我国的组织管理制度是单位制的,个人档案和组织关系只能属于一个单位,这也是我国的双重劳动关系需要单独规定的原因。而对脱产学生的组织管理仍属于所在用人单位,其学生的身份并不是完整的,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竞合。与此不同的是,全日制学生的组织管理归于学校,因而很难获得劳动者的身份。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作为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必然有欠缺,但其不完善的主体资格仍可能存在。虽然这里通篇使用了"兼职大学生"这个概念,但是这只是为了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实际上笔者认为它并不准确,兼职一词通常指在本职之外从事其他劳动以获报酬,属于不规范用工的一种。而学生本身没有职业,所以不存在本职一说,这可能也是《意见》中使用"勤工俭学"而没有使用"兼职学生"的原因之一。[3]但是"勤工俭学"又再一次强调了学生的身份。因而试想,即便把兼职大学生真的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内,这个称谓也是不科学的。那应该选用什么称谓呢?先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大学生可以作为劳动者,那么按照相应的分类,应该属于非全日制工(其符合非全日制工的多数标准,因而可以直接称其为非全日制工)。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这一非全日制工的身份应该也不会是一个完整的身份。参照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北京市的有关做法,2000 年北京市有关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勤工俭学活动规定》中要求,对到校外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学生,统一印发《北京高校学生勤工俭学工作证》,校外用人单位聘用勤工助学学生必须向学校提供法人资格证书副本和相关证明文件,经过学校勤工助学管理服务机构同意,并在其指导下,招聘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办理聘用手续。学校、学生和单位三方必须签订《北京高校勤工俭学活动协议书》,维护三方在勤工俭学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学生勤工俭学期间,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另外还规定,如学生在打工时因工负伤,由用人单位比照职工工伤保障标准补偿,学生享受工伤待遇。这些相关规定基本上是比照非全日制工来制定的,其中特征最明显的是三方协议、用人单位主体资格、适用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动法中的相关内容,相当于准用了非全日制工的部分条款,并且赋予其不完全的劳动者身份。这个规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劳动法所没有解决的问题,但为什么学生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呢?这与其法律效力有一定关系---仅为一个地区的单行规范。针对普遍的现象,还应有更高层阶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才为根本之道。三、对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解决模式探究前文已经提到2000 年北京市有关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勤工俭学活动规定》。这一规定对校外用人单位的证明、审核程序以及学校、学生和单位三方必须签订《北京高校勤工俭学活动协议书》等都有明确规定,其中还有两个亮点:学生勤工俭学期间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北京市最低标准;对于学生在打工时因工负伤,由用人单位比照职工工伤保障标准补偿,学生享受工伤待遇。其实这一规定主要是解决了《意见》第十二条中的兼职大学生缺乏主体资格的问题,相当于运用了这项规定对其身份上的不足进行了弥补。但是我们仍可以发现,这里采用的程序比较复杂,需要通过多方审核,虽然提高了对于勤工俭学学生的保护,但无疑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相应的成本,对于现阶段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来说,其真正的适用程度值得商榷。那么是否可以适用非全日制工这个概念呢?除了新《劳动合同法》进行了相关规定外,在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非全日制工是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每日工作不超过5 小时,累计每周工作不超过30 小时的用工形式。"笔者认为这一概念可以适用到勤工助学的大学生身上。前文对其主体资格的欠缺进行了讨论,得到的结论是不完善的主体资格可能存在。反观非全日制工,相关法律法规已经认可了其可以具有双重劳动关系,并且对于其主体资格进行了限制,如果把大学生纳入到非全日制工的保护体系当中,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纳入到了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内,这样可以接受劳动仲裁,签订劳动合同,比单纯的保护范围更广。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专门采访了国内著名劳动法专家林嘉教授,林教授也认为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比照相应的非全日制工的规定,兼职大学生劳动者主体资格的欠缺并不能成为其不受保护的理由。但是由于我国既定的劳动法体系中有关社会保障的部分很难将兼职大学生纳入到保护范围之内,所以不能直接纳入,可以参照对待,并且非全日工本身就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概念,考虑到其用工特点以及相关要件,将兼职大学生比照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保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大学生兼职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劳动保障法制进程与用工方式的灵活多样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内容的不断充实,以适应新变化、新发展。虽然已有相应的特殊规定加以完善,但因其效力的影响,可以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通过一般性规范进行调整仍很有必要。而对于兼职大学生自身而言,法律意识的加强不应只流于空谈,应当衡量自身利益取舍,以稳定与安全为首选,避免欺诈,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考文献:[1]王金星.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11- 113,128- 131[2]侯玲玲,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19(1):67- 74[3]钱小敏.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J].时代经贸,2008,6(94):196- 197(转引自《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11卷第二期)来源: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网

『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导师都有哪些谢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 姚欢庆发布日期:2008-05-23 13:20 共256人浏览
·[考研一站式]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相关文章索引
·[考研一站式]中国人民大学专业课试题、[订购]考研参考书、专业目录

姓名: 姚欢庆
职称: 副教授
学历:法学博士
Email:[email protected]
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1989年—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本科
1993年—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硕士
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
1998年—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中国民商法律网负责人,浙江绍兴市仲裁委仲裁员,《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编辑。

论文 (1)买卖合同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转载
(2)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转载
(3)知识产权上民法理论之运用,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转载
(4)商业秘密保护若干问题研究,判解研究2001年第3期
(5)在先权利的法律保护,判解研究2001年第1期
(6)广西广播电视报诉广西煤矿工人报电视节目使用表纠纷案评析,判解研究2000年第2期
(7)知识产权冲突原因及解决途径,知识产权1998年第5期

著作 (1)知识产权法上新类型案例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个人
(2)2003年司法考试教程·民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出版,个人
(3)知识产权法案例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个人
(4)民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个人
(5)知识产权案例精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6)知识产权法教学法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7)担保法案例精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8)合同法案例精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9)商法概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0)商法总论(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11)外国民商法(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12)民法学(2000年司法部指定律考教材)(参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
(13)合同法要义及案例析解,(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14)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考试教程(参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
(15)知识产权法(活页)(参编),法律出版社与CCH联合出版,2000年
(16)知识产权法(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知识产权合同理论与实务(版权合同卷)(参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
(18)知识产权合同理论与实务(工业产权合同卷)(参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

还有你去这里看看也许你能找到你想找的导师
http://www.100exam.com/EnrolTLists.aspx?SId=178&TId=1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史际春 [2008-05-23 11:5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刘素萍 [2008-05-23 11:5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徐孟洲 [2008-05-23 11:58]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杨大文 [2008-05-23 12:0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杨立新 [2008-05-23 12:0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林嘉 [2008-05-23 11:5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王利明 [2008-05-23 12:0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王欣新 [2008-05-23 13:0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董安生 [2008-05-23 13:0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郭禾 [2008-05-23 13:0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赵秀文 [2008-05-23 13:0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郭锋 [2008-05-23 13:0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黎建飞 [2008-05-23 13:08]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龙翼飞 [2008-05-23 13:0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肖建国 [2008-05-23 13:1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江伟 [2008-05-23 13:1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邢海宝 [2008-05-23 13:1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张新宝 [2008-05-23 13:1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刘文华 [2008-05-23 13:1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叶林 [2008-05-23 13:1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 李艳芳 [2008-05-23 13:1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范愉 [2008-05-23 13:1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 韩立余 [2008-05-23 13:1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王宗玉 [2008-05-23 13:1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朱大旗 [2008-05-23 13:1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 莫于川 [2008-05-23 13:1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杨建顺 [2008-05-23 13:1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何家弘 [2008-05-23 13:18]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朱景文 [2008-05-23 13:1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 姚欢庆 [2008-05-23 13:20]

『肆』 中国人民大学的民商法研究生导师都有谁啊比较好的有哪几个

http://www.law.ruc.e.cn/这是法学院的官方网页。我院民商法导师人数较多,包括教授和副教授等。诸如王版利明、王轶 、姚辉 、林嘉 、龙权翼飞、张新宝 、杨立新、黎建飞、叶林、董安生、贾林青教授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副教授中朱岩、孙若军、邢海宝、高圣平、石佳友等也是学界比较知名的。

『伍』 奖学金获得者代表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在此发言,心情非常的激动,在此请允许我向深切关怀我们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个人的学习经验和人生感受,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和不易,为了获得在学生生涯中的些许成绩,我经历过残酷的高考,回眸往事,那时候被打击的体无完肤已经淡然褪尽了,剩下的我就要在这里从零开始了。今天想和大家讨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人生活感受,学习经验,未来打算。 一年半以前,作为一名新生,我也有没有褪尽的幼稚,而如今,如果问我收获多少?至少我可以说:两年了,我才真正的懂得了什么叫拼搏,什么叫执着。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尝过生活的艰辛,体会过一筐青菜的重量,感受过入冬栽油菜的寒冷,明白夏天父母汗水的浸渍……从一生下来,我就开始哭泣,那时候每一天的境况都在表明我哭泣的原因,或许是挫折与困难让我不断地挣扎,终于在往后的成长日子里,我学会寻找不哭的理由。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自己感动不已。我想人是需要支持的,哪怕是一点点,一点点就会有无穷的力量,那么什么样的信念才会让你有无穷的力量,那就是向往,在学生的立足点上那就是要好好的学习,只有学习潇洒才可能一切潇洒。但是只是可能,因为处世能力过分出众而成功的人是有,但是你必须牢记实力的价值。实力的价值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学习了,进入大学,首先制订学习计划是重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什么事有了计划就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反之则不然。有没有学习计划对你的学习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可以防止被动和无目的学习。毫无计划的学习是散漫疏懒,松松垮垮的。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让你觉得大学的生活空虚,消闲……计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当然目标不是什么花瓶,制定计划,就是为了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去实现它。学习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它总是在引诱你去偷懒。制定学习计划,可以促使你按照计划实行任务,排除困难和干扰,依照实际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虽然这么说要从实际出发,可你未必明白怎么样是实际?实际可以分成三个方面:1. 知识能力的实际:每个阶段,计划学习多少知识?培养哪些能力?2. 时间的实际: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分别有多少?3. 教学进度的实际:掌握老师教学进度,妥善安排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以免自己的计划受到“冲击”。早晨或晚上,或一天学习的开头和结尾的时间,可以安排着重记忆的科目,如外语。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时间较完整时,可以安排比较枯燥,或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零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时间,可以安排做习题和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这样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当你无法坚持的时候,那你就再坚持一下,就坚持一下,你就会完成学习计划的内容。因为成功很简单,就是在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就行了。我们学习的知识一部分是写在书上的,还有一部分是写在手上的,在校学习的日子,我们前进的方向与步伐要沿着自己的双手前行,因为双手展开后的掌纹是你选择方向的地图,你所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双手去把握。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要明白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清楚自己的行进方向。社会上总会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大学的竞争范围是所有的大学生,所以,你知道是否可以放松学习的.在学校里你可能多次获得院奖学金,可能又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又可能在进行着学历升级的考试,但这一切只是暂时的,社会的竞争范围是所有的社会人,社会不需要一个办公自动化只会ctrl+c /ctrl+ V 的人,不需要网络布线只会选择交换机还是集线器的人,不需要英语交流只会说 Hello /how do you do 的人,所以除了在校的学习,必需的实践是很重要的。 想要做好这些,我感觉很辛苦,但是回头又想,没有什么事情比我的父母呕心沥血的付出却没有回报还辛苦的了,试想像他们的胸怀和坚韧,我也就不退缩了。对待生活,我有无数个坚持不懈。因为我相信在与困难战斗过程中留下的伤痕会变成我的勋章,除了用大脑和心灵思考,还有可以用意志。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同学们,我们都可以!谢谢!

『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荣誉奖励

我院蝉联教育部学科评估法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一
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荣获“2009年度首都维护消费者权益突出贡献奖”
我院荣获全校2009年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乔鹏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我院6个项目入选2009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我院朱景文等15位教师荣获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
我院“法律经济学”等四门课程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校级精品课程立项项目
我院十二位离休教职工获学校党委颁发的入党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和奖章
我院在首届“京城四校法学院羽毛球友谊赛”中折桂
我院“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程”荣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
王利明教授等申报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程》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我院胡大路同学在2009届“毕业十星”评选中获“文艺之星”荣誉称号
中国人民大学“五·一”劳动节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我院教职工受表彰
我院王轶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喜获佳绩
我院2006级刘文杰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预防艾滋病青少年爱心大使荣誉称号
证据学教研室多位师生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载誉而归
王利明教授《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下卷)入选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人文社科类入选书目
证据学教研室多位师生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载誉而归
黎建飞教授获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举行会议 曾宪义连任社科委副主任,王利明、余劲松连任委员
我院奥运志愿者在“我说奥运”征文比赛中喜获佳绩
我院王利明教授当选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我院党委副书记郑晓辉等荣获2008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二届“李宁杯”首都法学教授羽毛球赛举行,我院老师获得优异成绩
学校2008年度国防生工作总结会召开 我院多名国防生受到表彰
王利明同志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潘文军副教授当选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专业委员会常委
我校表彰200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 我院两名博士研究生获奖
我院邓晓明等十名同学获得2008年度蒋震奖学金
我院团委书记郑小敏被评为“2007-2008年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
我院李艳芳教授当选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副主任委员(副会长)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举行会议 曾宪义连任社科委副主任,王利明、余劲松连任委员
我院2007级本科宿舍荣获我校宿舍风采大赛“最佳精神风貌奖”
我院同学在学校第二十三届“一二·九”合唱节中荣获最佳组织奖
我院王利明教授获准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
我院王轶教授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基金资助奖励
我院董安生教授、刘俊海教授、杨东副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我院多位教授荣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
我院范愉教授荣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我院多位教师成果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院同学在校第十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创佳绩
我院多位教授荣获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
刘俊海教授当选为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
我院代表队获得第六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第三名
中国法学会向我院发来感谢函致谢我院师生
我院代表队获得第六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第三名
我院朱莉、冯琳获基德奖学金 石佳友、郑爱青老师出席颁奖典礼
中国法学会向我校发来感谢函致谢我院教授
我院羽毛球队获得人大羽毛球团体八强邀请赛冠军
我院三名同学被评选为“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优秀学生”
我院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金奖”
《国际商事仲裁法》课程荣获教育部和财政部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我院徐孟洲教授当选为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朱大旗教授当选为研究会常务理事
我院2006届毕业生竺效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我院五位2008级本科新生获评“八三法学助学金”
我院章耿源同学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
奥运村运行团队收费卡业务口致信感谢人民大学志愿者
海淀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致信感谢我院志愿者
朱景文教授主编《法理学》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学校保卫处致信感谢我院学生
奥组委新闻宣传部致信表扬我院两名志愿者
我院刘宝坤等十名同学获得2007年度蒋震奖学金
我院朱景文教授、谢望原教授、李琛副教授分别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黎建飞教授获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我院朱景文教授 谢望原教授 李琛副教授分别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院民商法教研室荣获北京市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
我院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先进集体”称号
王利明院长当选“2007年度法制新闻人物”
王利明院长当选“2007年十大年度法治人物”
我院许崇德教授、张希坡教授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
“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力评价报告”公布 我院王利明教授、高铭暄教授位列法学学科前十
法学院团委荣获北京市2006年“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我院学科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增至四个 法学学科获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我院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荣誉称号
我院王利明教授、林嘉教授著述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
王利明院长当选2006中国十大教育英才
刘俊海教授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范愉教授、朱景文教授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曾宪义教授主编的《法律科学文库》荣获国家级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杨建顺教授、韩玉胜教授分别荣获“2001-2005年北京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和“2001-2005年北京市教育系统…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王利明教授主编)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法学类一…
锦光教授、韩大元教授主编,刘飞宇副教授参编的《中国宪法发展报告》(1982-2002)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
我院15名教师荣获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
韩大元教授获得“2006年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王利明教授的专著《民法总则研究》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曾宪义教授等主持的《中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工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王利明教授等主持的《民法精品课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我院2005年度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荣誉称号
我院获2005年度先进党委荣誉称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排名全国法学学科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获国家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我院获1998年度先进党总支荣誉称号
我院获2001年度先进党委荣誉称号
我院获2003年度先进党委荣誉称号
曾宪义等五位教授荣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奖
高铭暄等五位教授荣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奖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高铭暄教授主编的《刑法学原理》三卷本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等奖
张希坡教授主编的《中国革命法制史》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等奖
《中国审案例要览》荣获“1983-1993年优秀法学著作一等奖”第一名
《中国审案例要览》荣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柒』 林嘉的教育背景

1980-1984 中山大学法律系 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4-198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6-200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2.5-11 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2005-2006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

『捌』 林嘉的介绍

林嘉,英文名Essie Lin Chia ,生于1947年,1964年加盟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成为基本演员,1966年与潘迎紫、何莉莉、胡燕妮、金霏等被「邵氏」捧为「新十二金钗」,在邵氏期间颇受重视,参与多部影片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广受好评,如:《龙虎沟》、《大盗歌王》、《碧海青天夜夜心》、《独臂刀王》、《新不了情》等。1970年约满离开邵氏,在港台和海外参与演出多部电影,1971年后减少演出,1978年后息影。“林嘉”同时可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近现代画家等人。

『玖』 林嘉的介绍

林嘉,女,汉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1962年10月生于广东。1980年考入中山大学法律系,1984年毕业并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专业研究生,1987年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6年起攻读民商法专业在职博士课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

『拾』 林嘉的代表性成果

论文类:
“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论——从《劳动合同法》的视角解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社会保障的法制轨迹”,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1日
“工伤赔偿请求权竞合问题研究”,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价值、制度创新及影响评价”,载《法学家》2008年第2期
社会法的研究视域和进展: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建设”,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工伤认定一般条款之立法思考”,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2007:劳动法大事件”,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1期
“社会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载《法学家》2007年第2期
“社会法的热点及其新发展”,载《法学家》2007年第1期
“实现社会和谐 劳动合同法意义非凡”,载《法制日报》2007年12月19日
“劳动合同法立法十大新意”,载《法制日报》2007年8月19日
“深入学习宣传《劳动合同法》,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载《人民日报》2007年8月11日
“通过法律规制有效消除就业歧视”,载《法制日报》2007年6月10日
“我国残疾人劳动权保障的理念、实践、困境及对策”,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社会法评论》(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及其立法完善”,载《中国工运》2006年第7期
“在《劳动合同法》中设定一般权利义务条款之思考”,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我国劳动合同立法技术若干问题探讨”,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保障劳动者权利要‘三管齐下’”,载《法制日报》2006年10月24日
“2005年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6年第1期
“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载《中国人大》2006年第1期
“论和谐社会与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载《法学家》2005年第5期
“TCL集团职工持股信托方案评析”,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中国-法国社会保障法高级论坛综述”,载《人权》2005年第4期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载《人权》2005年第4期
“社会保险对侵权救济的影响及其发展”,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2004年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7期转载)
“论司法解释创设不动产优先权之弊”,《判解研究》2005年第2辑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经济补偿金的性质”,《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18日
“劳动合同解除中的经济补偿金、违约金和赔偿金问题研究”,《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比较法及其接受对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意义”,《民商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法学家》2004年第1期。
“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学家》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4年第3期转载)
“2002年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3年第1期
“基本人权保障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非典’直接涉及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载《法学信息》2003年第23期
“论法治国家目标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制化”,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论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兼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载《法学家》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8期转载)
“工伤保险立法问题研究”,载《民商法前沿》2002年第1、2辑
“2001年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6期转载)
“农民工保护是《劳动法》的基本任务”,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12月31日
“世纪之交的劳动法发展——一种全新的思维和开放的观念”,载《法学家》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年第11期转载)
“劳动合同不是民事合同”,载《北京法制报》2001年5月8日
“他能否得到5万元悬赏金”,载《人民公安》2000年第13期
“汽车丢失应由保安公司赔偿吗”,载《人民公安》2000年第8期
“劳动法与现代人权观念”,载《法学家》1999年第6期
著作类:
《社会法评论(第三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法评论(第二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劳动合同法条文注释与适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劳动合同法热点问题讲座》(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民商法(第二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劳动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社会保障法(第二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指南(民法学)》(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劳动法(修订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以案说法·保险法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论社会保障法》(中/英文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中国法概论》(韩文版),博英社2002年
《商法总论教学参考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
《以案说法·房地产法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劳动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劳动法学》(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社会保障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外国民商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以案说法·侵权民事责任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以案说法·婚姻家庭继承法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代表性项目
2007年司法部项目:反歧视法研究
200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项目:集体合同立法研究
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保障立法研究
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劳动法律问题研究
2003年与挪威国立奥斯陆大学国际合作项目: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
2001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
1998年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职工再就业的法律调整

热点内容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
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12:14:06 浏览:15
北京刑事没输过律师 发布:2025-01-18 12:09:11 浏览: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与扶贫 发布:2025-01-18 11:55:00 浏览:887
黑子林律师 发布:2025-01-18 11:23:10 浏览:354
三大诉讼法的证明对象 发布:2025-01-18 11:10:53 浏览:208
2013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8 10:10:11 浏览: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