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国的评论

依法治国的评论

发布时间: 2020-12-17 12:48:39

『壹』 介绍你对人们法治意识水平的评价

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内没有信任感,认为容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因此,一定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信仰与崇敬,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贰』 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思想的评价

积极评价: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 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韩非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消极评价:
1.其严刑峻法思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暴政的产生。


主要都是积极的。因为他的思想顺应历史发展。

『叁』 如何评价良法善法并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个新颖且重要的论断,良法的概念也是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被提出。
从根本上来说,“良法善治”是法治的本质,也是法治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属性。从二者关系来说,“良法”是法治的价值标准和理性追求,“善治”是法治的运作模式和实现方式,“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现代法治、尤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和精髓。依法治国必须是“良法”,亦即体现和反映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此外,良法还必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只有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的法律,才能被人们从内心信仰。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法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法治和改革是当今发展的两大主题,是当前的时代潮流,改革必须在法治框架下进行,这样才能对改革形成保障。只有依靠良法善治,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目标才能得以完全实现。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良法善治的价值追求与核心理念。通过良法善治的“顶层设计”,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政府决策机制,实现科学决策、民主治理,推动中国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最终完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良法善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市场经济,其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而成功的市场经济,更是一种法治经济;只有立良法以行善治,才能进一步实现制度松绑,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释放市场力量。让良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充分发力,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让良法成为所有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法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使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
良法善治,是推进公民创业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良法善治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开放资源,使得市场主体处于一个竞争均等的环境之中,对于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创业环境相对恶劣的现状将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激励作用;更重要的在于,良法善治的推行,将使得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增强改革的执行力、普及性和权威性。

『肆』 新闻评论本身蕴含着哪些重要的法治价值

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每天都有大量的事件与法治相关,新闻、法治和评论每天都交织在一起,如果一家媒体有评论版面或者评论频道,连续几天都没有法治类的评论,或者说新闻评论与法治无关,可以说是难以想像的。

同时,在当今,新闻评论本身也蕴含着重要的法治价值,我理解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新闻评论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蒙、宣传和解释的作用。法律是复杂的、条文多而且不容易理解。有时候单靠一个新闻事实,不少人是难以精确理解里面的法律逻辑,也难以作出科学评判。比如前段时间一个人大代表涉嫌犯罪,公安机关依法申请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却没有获得人大许可,这让不少人觉得人大代表这个身份似乎可以成为犯罪的护身符,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很多新闻评论恰当地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再比如结婚登记办法修改之后,很多人说,因为不用做婚前检查所以导致新出生的缺陷儿的数量增加,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个事情。但事实上,我们连哪些疾病不适合结婚都没有标准,婚前检查意义何在?可以说婚前检查和出生缺陷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关联,如果预防出生缺陷,更重要的是孕前检查和孕期保健。有的媒体刊发的新闻评论就把这个问题平息了。所以说,新闻评论的第一个价值就在于是它能把一个让人感觉含混的法律问题阐释好。

第三点,新闻评论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推动实践工作。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许多省级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时,都会对法律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在立法机关收集到的公众意见中,最有价值的经常是新闻评论。有的时候,虽然公众在网上提了很多好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往往是没有针对性的,而新闻评论提的观点往往一针见血,很容易引发立法机构的关注。

还有一点感触,就是写新闻评论必须有丰富的阅历。这种阅历往往不是说读了多少书,而是实务工作经历。为什么大家愿意读王旭明老师的教育类评论呢?因为他曾经在教育部工作过多年,他的阅历让他比一般人评论教育问题更有高度和深度。我们常说,我们绝对不能做到外行评论内行,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在评论界有时候会出现外行评论内行的情况。所以说,有些东西我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乱做评论,这是当下评论界应当注意的问题。

『伍』 香港评论员刘和平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初中政治,并放在青少年)
2,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上的第一个内(三个代容表)
3,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初中政治,科技,教育,人才培养)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初三政治,懂社会责任的国家和文化,讲授方式)
5,教师和学生团结互助(每日高中生规范)的行为
6,诚信待人,不撒谎,不欺骗
7,做好守法的公民(初三政治,透明感的公民责任) BR> 8,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初中政治,硬灵)

『陆』 有人认为"弘扬法治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你如何评价该观点请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说明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科学立法是前提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无到有,以宪法为核心,涵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立法领域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立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法律不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部门化、争权推诿现象较为突出,立法工作效率不高,有时因利益博弈,久拖不决。“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面对立法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学立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决定》明确提出,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严格执法是关键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决定》就严格公正执法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政府职能能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转变关系着依法治国方略能否走下去。政府部门要从以前的权力集中向权力下放转变。要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要加强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通过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二是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决策和立法紧密衔接。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能提交讨论,确保做到依法科学决策。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倒查机制,落实决策领导责任制。三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各部门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实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实现决策、执行、结果公开透明,增强政府公信力。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公正司法是重点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前,司法领域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平正义要靠制度来保障,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和落实好办案人员终身负责制,谁办案、谁签字、谁负责,对违法办案导致错案的,“一案双查”,既要纠错又要追责是确保司法公正的有效抓手。既要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又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司法人员的追责。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查司法腐败案件,保持司法队伍的纯洁。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实现司法公正,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司法队伍,把每一起案件的审理都作为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来认识和对待,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实现司法公正,必须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司法公正的难点是司法能否独立。《决定》规定,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排除地方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建立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有效制止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侵害事项的发生。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民守法是保障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中小学开设法治课,从小培养法治意识和守法精神。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在违法必究硬约束的同时,完善诚信档案软约束,促进全民守法。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依法活动,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带动全民守法,使守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种公民美德,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柒』 如何实现法治成就报道的有效传播

近年来,我国在法治精神的弘扬和法治理念的深化、法律体系的形成、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表达的方式进一步多元化,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少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也趁机浑水摸鱼,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当我们的报道所述事实不能令人信服时,就会令读者产生困惑,如果我们的报道平淡、枯燥、乏味,宣传味太浓,就不被读者认同,不但谈不上有效传播,还会降低法治媒体的公信力及影响力。
实现法治成就报道的有效传播,不仅仅是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的需要,也是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我们社会生活的要求。作为政法宣传的主阵地、主喉舌、主渠道,法治媒体的法治成就报道,须增强理性认识,尊重传播规律,回归新闻本质,加强传播过程的公信力与感染力,使传播对象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认同传播者所陈述的事实、接受传播者的观点,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信息真实是大前提
客观、公正、及时、准确,以及对问题的透明开放,是法治成就报道引发受众认同,并进而培育受众行为和情感忠诚度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成就报道不仅要事实真实,而且要表述得当,不夸大其词。2008年,我们曾以《都安,一切都平安》为题报道广西都安县平安创建工作,当时记者对自己巧借县名突出都安县平安创建成就的标题很是得意。不料报道刊发后,一群来自都安县的群众就到报社拉横幅表示抗议,据了解,他们因一起斗殴事件未获得满意的赔偿而质疑当地司法部门执法不公,他们认为:“既然都安一切都平安了,就不应该发生斗殴事件,更不应该出现执法不公的问题。”我们不去评判这起由斗殴引发的官司是否存在司法不公的问题,单从这起标题事件中就可得出警示:法治成就报道应体现严格的真实性,不能偏离新闻规律,不能以“宣传需要”为借口,任意地拔高典型或说过头话。
一些法治成就报道之所以让读者难以信服,并非都是无中生有的假新闻,主要是不尊重新闻规律,把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当新闻去做,以新闻的名义推销给受众;有些媒体的做法,就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既无针对性,更无创造性,硬是把以往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说成是贯彻落实的结果。由此写出的成就报道不仅会因“穿靴戴帽”而失实,还相当于肯定了形式主义的做法。广西法治日报社在《广西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大型系列报道策划中就强调了让成就报道回归真实的问题。实,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在话语表达上,力戒炫耀、吹嘘、不切实际的表达,回归新闻的客观表述。比如在《社区矫正让失足者重获新生》一文中,一开始就交代了“作为新的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尤需规范”的背景,对成就则表述为“我区各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区矫正新路子,有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由于使用了“一些”、“有些”的限定词,表述有分寸,也更客观准确。
找准关联点是黏合剂
与受众的关注点分歧,是影响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播无效的新闻信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可能带来社会效益。政法综治工作承担着大量的行政管理职能,很多职能都涉及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但在各报的市场调查中,法治成就报道却不被看好,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准要宣传的法治成就给群众的受益点,未形成与读者的关联。
能动司法是中国司法顺应时代挑战在工作思路和运作上对社会转型的积极回应,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人民司法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这项改革成就涉及面广,对这一段历程的概括总结和凝练升华,对作者的思想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遗憾的是,不少聚焦“能动司法”的稿件,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角度,远离读者的感受,导致受众无法解码新闻信息。而《光明日报》发表的《司法,在改革中前行》在对这一司法改革成就进行报道时,没有选择大而空的角度来报道最高法院的做法,而是抓住了“民以食为天”的心理,以“王四叫花鸡、王四桂花酒……这是江苏省常熟市赫赫有名的美食。然而,就在2011年12月,常熟的市民们突然听说,以后可能吃不到这些东西了。”这个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常熟市人民法院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小故事,仅仅用了不到900个字,就将“能动司法”的服务性、主动性、高效性这三个显著特征诠释得非常生动,正是因为找到了成就报道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用小故事把看似遥远、抽象的法治精神内核与法治理念转化成离广大人民群众最近、最熟悉的新闻事件,既回答了读者欲知的事情,又宣传了司法为民的成就。
由静转动是保鲜剂
时效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条新闻的传播与发生之间的距离越短,它的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成就报道属过去时,最大的缺陷就是因为有一定时间跨度而缺乏时效性。要改变成就报道时效不强的状况,除紧追线索,以独特的视角从法治成就中挖掘读者想知道的信息,从而达到相对延长时效的目的,还要设法把静态转为动态,把过去进行时转变为现在进行时。
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一等奖的《“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就是从旧闻中发掘的好新闻。记者在2012年春节期间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时,从众多基层事件中选取了江西省贵溪市和谐拆迁的旧闻,通过搬迁前后的对比,把江西省委、省政府“群众至上”的工作理念这个大主题通过一个很小的画面展开,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折射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的“落地生根”。该文无论是立意、谋篇、文笔、采访的深入以及思想的深度提炼都令人称道,而记者化旧为新,化远为近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将他们走进江西省贵溪市滨江生态小区时所听到的歌声作为文章的开头,从描述一位搬迁群众“生活在画里”的喜悦心情入手,把“和谐搬迁”背后的各级党委、政府“不搞强行搬迁,不伤群众感情,把群众满意作为搬迁安置工作的基础”这一理念通过所见所闻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在谋篇布局中,作者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运用鲜活的事例和细节,生动地展现“和谐搬迁”的起因、过程及成效,达到“后发制人”的效果。文章的结尾又再次引领读者回到“红灯笼、红对联、红窗花、红辣椒……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派红红火火。美滋滋、喜洋洋、乐呵呵、笑哈哈”的现场,首尾呼应再现场景的手法将全文中最新的事实拎出来,使这个材料堆里挖出的新闻接“地气”、冒“热气”,增加了新闻的时效性。
独到视角是杀手锏
信息越泛滥,越需要思想的指引,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今天,要使法治成就报道浸透思想性,以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永葆与时俱进的话语魅力,让读者经常“享受”思想盛宴,就少不了新闻评论这个杀手锏。法治成就报道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法治成就,更重要的是肩负宣传依法治国的主张,担负着指导工作的重任。所以在推出重大典型时,配上一篇指导性强的新闻评论,使新闻与评论相互深化,互相延伸,不仅可以让读者正确认识成就,也将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指导性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以突出思辨色彩,形成正面宣传的强势效果。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常态化,是广西靖西县创新社会管理、破解工业化进程中矛盾纠纷高发带来的诸多社会难题的一个创举,实现了企业、党委和政府、企业和周边群众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为广西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我们通过深入靖西县最大的民营企业广西信发铝有限公司采访,将其经验中最具特色的每年缴纳400多万元共建资金,企业、周边百姓和政府利益“捆绑”作为引题,以《信发铝:社会责任制度化下活地企三赢“好棋”》为主题,通过企业进驻之初,由于征地、采矿、文化差异、沟通不畅等等原因,造成企业与周边群众纠纷不断的背景,再现了靖西县委在解决这个棘手问题时如何既考虑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又维护群众利益的做法,信发铝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为农民发放失地补偿费,还投入巨资对开采过的被征地复垦换来三赢结局的故事。为给读者以正确认识成就的视角和判断标准,我们给这篇文章配发了短评,指出靖西成功的经验,在于信发铝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手段,拿出有效办法,协调各方利益。文章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的一位领导说,长期以来企业发展与百姓利益之间的矛盾似乎难以调和,这篇报道把新闻事实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写得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与作法。
传播技巧是调味剂
法治成就报道题材时间跨度大,文章框架大,如果把新闻简单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很容易写枯燥。传播的表现形式与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不一致,就必然使读者产生厌恶。为了避免这种结果,在写作时将硬题材做软处理,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宏观的东西微观化;在语言表达上,多用文学语言,多做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大胆地把比喻、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在硬题材的写作上,努力把文件语言和法律术语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无异于烹调中的调味剂,给读者必读、易读、悦读的法治成就报道。
广西首府南宁市在深化平安建设过程中开展“人人积小安,共建大平安”活动,从民生的角度去解决平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实施七大政法民生工程、通过文化建设为平安建设注入活力,至2013年已经连续五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管理优秀城市”称号。对于横跨5年的成就报道,怎么写,才能避免就事论事的枯燥沉闷、甚至过分“拔高”的空泛空洞?写什么,才能在情理交融中赢得读者的信任、激发人们的信心?记者在采访时既注意收集宏观、综合、概括的硬性材料和数据,又注意收集感性、典型生动的软性素材,注重发掘和掌握大量有情节、细节、充满生活化的生动活泼的故事,写作时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在写稿时尽量采用诸如“赌棍”如何变队长,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之类故事性强、感情色彩鲜明的材料说明观点,用诸如“百舸争流千帆竞,扬帆破浪正当时。匆匆的步履,是为追寻共同的‘平安梦’,不倦的探索,是为了把追梦路上那盏灯点得更亮”之类的文学语言让读者产生愉悦之感,用“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之类的群众语言从感情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将南宁市平安创建工作表达得有声有色。现场、细节、气氛、与文气浑然一体,让人眼前一亮,留给读者新、美、酣畅、大气、文气而不霸气的感觉,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精神的提出与弘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运用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智慧、分析和思辨能力,看到受众无法直接洞悉的新闻事实本质,将其提炼出来,以一种平和、亲近、可信的方式告知受众,以实现法治成就报道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广西法治日报社副总编辑)
员宁珠 《 新闻战线 》(2014年第6期)

『捌』 谈谈你对法治和人治的看法

人治是社会发展地下的标志,在人治的状态下,人民不会得到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法治是人治的进级专阶段,是更高的形态。他的达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是根据法律强制性的转变,法治阶段我认为还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低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法律中再也没有人为的因素,初步体现出公平、正义的要求,是优秀的。人们在法律的规范下,自觉的进行着自己的社会行为。可以说,这个阶段,法律的强制性仍然是从外部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第二个是高级阶段,法律已经融入道德之中,人们在进行社会行为时,自发的、下意识的从内心产生合法的评价。法属律的强制性从外部规范人的行为转变为了人们在实行行为前的带有强制性质的内心评价。
个人粗浅看法,尚未成熟,请指证。

『玖』 如何评价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专局出发,对推进社属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各级政法机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职能、忠诚履职,大力推进法治中国、平安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政法系统呈现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的新常态。

『拾』 如何评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3、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

4、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二、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突出重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

4、着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

5、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 发布:2024-12-28 10:01:39 浏览:682
香港律师发型 发布:2024-12-28 09:54:23 浏览:269
杨烁律师 发布:2024-12-28 09:52:56 浏览:170
获嘉博苑律师 发布:2024-12-28 09:38:16 浏览:640
行政法林鸿潮88表格 发布:2024-12-28 09:35:59 浏览:65
民法典的活动主题 发布:2024-12-28 09:31:09 浏览:528
经济法只看轻一够吗 发布:2024-12-28 09:18:42 浏览:86
郑州律师事务所招聘 发布:2024-12-28 09:13:53 浏览:427
养猪也政策法规 发布:2024-12-28 09:13:19 浏览:718
哈尔滨黑司法 发布:2024-12-28 09:13:06 浏览: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