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神明道德

神明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9-28 06:41:46

A. 古人如何敬奉天地神明

北京天坛祈年殿古人敬奉天地神明,首先是体现在历朝历代皇帝的祭祀上。祭祀分为大祀、中祀、小祀;而不同的朝代,祭祀的内容有些不同,但都大同小异。以唐朝为例,"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祇、神州及宗庙为大祀。社稷、日月星辰、先代帝王(上古五帝等)、岳镇(五岳及其它山脉)、海渎(江海)、帝社(农神后稷)、先蚕(教民育蚕之神,由皇后主祭)、释奠(至圣先师孔子)为中祀。司中(星名)、司命(星名)、风伯、雨师、诸星、山林川泽之属为小祀。"(《旧唐书.志第一》)大祀中的"宗庙"是指祭开国皇帝或皇帝的先祖,历代都是如此。为什么在祭天的时候要祭皇帝的先祖呢?因为《孝经》云:"孝莫大于严父(尊敬父亲),严父莫大于配天(祭天时以先祖配祭)。"因此,自唐高宗开始,唐朝历代的皇帝在祭天时都以唐高祖和唐太宗配祭(配享)。另外,唐朝与其它朝代不同的是,唐朝的皇帝把老子(李耳)奉为开宗之祖,所以在四季的祭祀时,都要祭老子。祭祀的每一个过程都必须唱相应的郊庙歌辞来赞颂天地神明;比如在唐朝的太清宫祭老子的时候,三次上香都必须唱辞:【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香初上】(《全唐诗.卷十四》以下同)肃肃我祖,绵绵道宗。至感潜达,灵心暗通。云輧(píng有帷盖的车)御气,芝盖随风。四时禋(yīn诚心祭祀)祀,万国来同。【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再上】仙宗绩道,我李承天。庆深虚极,符光象先。俗登仁寿,化阐蟺(shàn)涓。五千贻范,亿万斯年。【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终上】不宰元功,无为上圣。洪源长发,诞受天命。金奏迎真,璇宫展盛。备礼周乐,垂光储庆。古代有句俗话说得好:"上行下效",也就是皇帝怎么做,官员及老百姓也都跟着学。由于历代皇帝都敬奉天地神明,那么官员及老百姓当然也不例外。在这种时候,社会的道德就会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因为人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就不会明明白白的去做坏事了。笔者这里讲的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当然,在中国古代有太平盛世的时代,也有乱世及战争年代。古人也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宇宙中的生命是有等级的,体现在人间,人就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在中国古代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什么人该有什么样的享受,该用什么样的礼节;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对于熟读四书五经的皇帝及文人,都很清楚。不知道礼节的人,除非终老于乡野之间,如果出去行走社会或考取功名,说错一句话,也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也许有人会问:那皇帝说话也有忌讳吗?当然有,皇帝也不是随便什么话都可以说的,笔者举一个例子。庄子的著作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有一位叫崔瞿的人问道于老子,老子在回答崔瞿提问时,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老聃曰)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yīng)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bá),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庄子.在宥第十一》)历代的皇帝,信奉老庄学说或看过庄子著作的不少,可是没有哪一位皇帝敢引用老子的话,说出对黄帝及尧、舜不敬的语言;也没有哪一位皇帝敢说人不该奉行仁义道德的;更没有哪位皇帝敢对老子发表不敬的评论。皇帝不敢说,那么古代的文人也没有谁敢引用老子的话,说出对黄帝及尧、舜等上古圣王的不敬的语言。谁如果这样做了,谁就等于是不想活了。因为黄帝及尧、舜等是历代帝王在祭祀中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上古圣王,谁敢对他们不敬,就等于是做了一件让皇帝无法容忍的事情,当然就会招惹杀身之祸。或许有人会说,老子那样讲的。老子是谁?道家的创始人,在古人的心目中,他是高高在上的神。老子能说的话,你一个凡人,就敢随便乱学和乱说吗?过去的修道人也没有谁去评论老子的这段话,因为大家知道,老子所说的不是常人社会的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由于信奉天地神明,人们对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分得很清楚。当然,古人敬奉天地神明的具体例子是很多的,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主要是从大的方面来介绍这件事情。笔者认为,我们现在的人,应该跟古人学习,对天地神明心怀敬畏,对那些开创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古圣先贤心存敬仰,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这样也许会少惹很多麻烦。

B.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神明"是什么意思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神明"是指”精神得到提升“。

此句出自荀子的《荀子·劝学》,原文节选如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2)神明道德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C. 举头三尺有神明,世上真的存在于神明吗

当然是没有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也没有鬼怪,我们一定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D. 你对神明是一直什么样的了解

神明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态。
神明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作玄奥指导,神明可以对我们的生命价值作贵贱评价,神明可以对我们的道德标准作是非定论,神明可以对我们的文化传承作法典保证。
神明,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有寄托精神的地方,使生命的进程充实而不空虚。
神明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生命形式。

E. 荀子“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神明的明什么意思

是智慧的意思。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译为: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

出自《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F. 神启论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起源论

神源论(亦称“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主要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这是的观点。 庸俗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机械唯物主义。 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爱”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动物本能的演化。

G. 道家信仰神明吗,是无神论吗

道家最高信仰是道,承认神明存在,不是无神论

H. 荀子“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神明怎样理解更好

“神明”是智慧的意思。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译为: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
出自《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I. “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下半句是啥有什么道理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其意义不需要过度阐述,想必所有人都能体会到。早在几千年前的商朝,甲骨文就被用来记录发生的一些大事件,显而易见,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周朝建立后,慢慢制定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也就是所谓的“周礼”。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千万不能昧着良心做事,否则内心备受煎熬,甚至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一些所谓的网红主播,为了个人利益,把粉丝当成提款机,合起伙来欺骗网友,打着为粉丝谋福利的口号,以次充好售卖商品。希望他们多读几遍“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昧着良心获得利益,难道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J. 道德起源的四种理论

一、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二、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
三、庸俗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机械唯物主义。 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爱”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动物本能的演化。
四、感觉欲望论(亦称“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望 旧唯物主义者反对从神出发,而从人出发,反对神道主义,主张人道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的真实的、健康的“本性”,而恶行、罪过只不过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从虚幻的天国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间,但他们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脱离了社会关系的永恒的人性,因而最终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

热点内容
司法所法律援助与扶贫 发布:2025-01-18 11:55:00 浏览:887
黑子林律师 发布:2025-01-18 11:23:10 浏览:354
三大诉讼法的证明对象 发布:2025-01-18 11:10:53 浏览:208
2013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8 10:10:11 浏览:745
法律援助中心属于事业单位 发布:2025-01-18 09:52:13 浏览:127
过有道德的生活 发布:2025-01-18 09:47:05 浏览:433
法治云端 发布:2025-01-18 09:46:08 浏览:560
委托代理经济法 发布:2025-01-18 09:45:21 浏览:196
司法局三下乡 发布:2025-01-18 09:44:41 浏览:370
坚持统一立法 发布:2025-01-18 09:35:30 浏览: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