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题材油画
① 这幅油画是谁画的,叫什么名字
这幅画是罗伦斯.阿玛.泰德玛的作品《比较》 Comparisons,1892年,油 画 45.7 x 61 cm
下面是他的介绍:
罗伦斯.阿玛.泰德玛(Lawrence Alma Tadema,1836-1912)是个荷兰人,而且只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来英国待过。然而,这位伟大的亲英派画家,不仅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更在一八九九年获颁骑士爵位。他早期的艺术风格,深受George Ebers,著名的埃及古物学家的影响,而阿玛.泰德玛自己也画了一些古埃及风景画,其中一幅即是著名的“Pastimes in Ancient Egypt”(1864)。然而在他造访了庞贝之后,他的画作主题,完全转到了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生活写照。艺术买卖家,Ernest Gambart,鼓励他专注于市场上有高度需求的古典画作,并且受他之托,负责其画作的买卖交易。 在伦敦,当阿玛.泰德玛的第一任老婆过世之后,他娶了第二任老婆,Laura Epps。而她红棕色的卷发、玫瑰般的面颊、和强健的体态和女儿们的身影也常出现在阿玛.泰德玛的画中。大理石则是其画中的另一个特征,而他也是这项素材最重要的画家。Ruskin对他画中充满了精确的考古学上的考证,更是大加赞赏。 他的画没有繁复的主题,或者是道德上的教诲;关于这点,被批评为“缺乏精神层面的”,后来,更有人说这是“现代人穿古装”的表现(可怜的模特儿,被说成是脚踝太粗)。在阿玛.泰德玛活着的时候,他的作品是很受大众喜爱的,然而当他一死,他的声誉就迅速的下滑了。 阿玛.泰德玛的画包括了“Phidias and the Parthenon”,这幅以呈现上色的大理石而著名的画;“The Picture Gallery”,包括了其作品中介商Gambert的肖像;“The Sculptor's Model”中,一丝不挂全裸的女神,曾在作品展出的时候,引发了一些争议;“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A Dedication to Bacchus”、“A Favorite Custom”,以罗马浴场为主题的一系列画作;和“Silver Favorites”,几幅在精美大理石远方展现蔚蓝海洋的画。 阿玛.泰德玛可说是古典主义画家的原型,在他声誉达到巅峰时,甚至可以和Leighton匹敌。在他死后,同Leighton、Millais、Holman Hunt被葬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土窖中。阿玛.泰德玛有很多的跟随者和模仿者,其中最有名的莫如John William Waterhouse、John Collier和美国的Elihu Vedder,他们继续以他们的方式,发展古典的主题。John William Godward则致力于大理石阶上着古典服饰的女孩的简单概念。其它次要的跟随者,如Henry Ryland,以水彩图解的方式成名;其它还有Arthur Hill、T. R. Spence、和某些程度上的,Herbert Schmalz。 由于阿玛.泰德玛风行了好一段时间,因此许多画廊都以他的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画。如伯明翰的“Phidias and the Parthenon”、Tate画廊的的“Silver Favorites”、Lady Lever画廊的“Tepidarium”、Glasgow的“The Art Lover”、Bristol的“Unconscious Rival”、费城艺术博物馆的“Reading from Homer”、和Walters Art Museum的“Sappho”;还有其它较小件的作品,收藏于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馆。
阿尔玛-达德玛(Alma-Tadema 1836-1912)是英国皇家学院派画家中的世俗装饰大师,他把拉斐尔前派掀起的古典主义风潮推向前进,首先以饱含情韵的笔触描绘着梦幻般的古典世俗题材,并使得这种题材创作发展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艺术的中心。他生于荷兰,1873年,阿尔玛-泰德玛获得了英国国籍。
阿尔玛-达德玛虽不是拉斐尔前派协会的成员,但他的绘画与拉斐尔前派主义理想比较接近,但比之拉斐尔前派画家,他的技法上有更多古典主义成分,题材也更宏大,但少了些文学性,拉斐尔前派美术可以比作清新的牧歌,那么阿尔玛-达德玛的作品就应该说是华丽的史诗(只是说气势上,而非思想内容上)。
阿尔玛-达德玛的绘画多以古希腊,古埃及为背景,描绘浮艳奢侈纵欲的生活。(这便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之处,也不符合中国古典的审美观道德观)在他的晚年,维多利亚时期美术不再流行时,阿尔玛-达德玛的作品常被批评为浅薄的没有灵气的,评论家认为阿尔玛-达德玛画中的人物没有感情和智慧,这浪费了他的技巧与天赋。但维多利亚时期的美术在今天又重新流行起来。
② 谁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油画家
达芬奇,全名李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是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项领域博学者,其同时是建筑师、解剖学者、艺术家、工程师、数学家、发明家,他无穷的好奇与创意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而且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他的作品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特别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相结合,在世界美术史上堪称独步。他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达芬奇仿佛是被历史选定的改革者,于15世纪中期横空出世,用自己的才华一步步填补了油画在创作技法、理论依据、审美趣味上的空白,创作出造型精准、结构完整、比例和谐、构图精巧,同时又神形兼备的作品。他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丽达与天鹅》、《岩间圣母》等代表作,善于用“纪念碑式构图”来安排画面结构,无不体现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的审美趣味,为油画的艺术语言打下了坚实基础。
③ 老画家为23岁女儿画人体画,是道德问题,还是为艺术献身
这首赞美母爱的诗句流传百世,让我们看到母爱的伟大之处。当然,如若说母爱是细腻的,父爱则是无言且厚重的。父亲与母亲一样,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子女,希望子女能够长大成人。不过有一位父亲,却为人诟病。这位父亲是一位老画家,他曾为23岁的女儿画出人体画。此时让人质疑到,这究竟是道德问题,还是为艺术献身呢?
如今,人们对李壮平的作品依旧众说纷纭,显然李壮平已经成为从国画大师到被批判的对象。时至今日,对于此事仍然,并且在众说纷纭。也许黑白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每个人心中自有道德准则。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诗经:陟岵》
父爱如山,父亲往往给人一种深沉的形象,他们虽然爱着子女,但表现的总是大爱无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爱意,我们也能深切地体会这种感情。李壮平作为一位父亲,应当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用自己的大爱来引领子女,至于他这般艺术行为我们也实在难以评价。
④ 《干车草》的作者是谁
1、《干草车》是英国著名画家约翰·康斯太勃尔田园风景画的代表作。该油画描绘了英国萨福克郡阿尔河畔一个小村庄的优美风景。
2、《干草车》是荷兰著名画家希罗尼穆斯·波希创作的油画作品。该油画为三联画,含双翼外侧的油画,共由四幅油画组成。该油画借用宗教的谚语和故事描绘了人类世界之百态。
约翰·康斯太勃尔画的《干草车》
1、画家简介
希罗尼穆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其真名为Jeroen van Aken,另名Jeroen Bosch;约1450年~1516年8月9日, 出生在尼德兰塞尔托亨的波希市)是一位十五至十六世纪的多产荷兰画家。他多数的画作多在描绘罪恶与人类道德的沉沦。波希以恶魔、半人半兽甚至是机械的形象来表现人的邪恶。他的图画复杂,有高度的原创性、想像力,并大量使用各式的象征与符号,其中有些甚至在他的时代中也非常晦涩难解。波希被认为是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之一。
2、作品简介
《干草车》(Triptych of Haywain 或The Haywain Triptych)是荷兰著名画家希罗尼穆斯·波希约在1500~1502年间创作的油画作品。
《干草车》为平板三联油画,油画尺寸为: 135 x 190 cm。
该油画作品收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 Madrid)。
3、作品赏析
《干草车》是一幅谜一般的画,要解释画中的怪诞的人和各种生物,简直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够破译出画中每一个细节的含义,但是整幅画却是可以意会的。
《干草车》的主题来自一句古老的尼德兰谚语:“世界是一辆载满干草的四轮车,人人从中取草,能捞多少就捞多少。 ” 在画面上可以看到:天使在和魔鬼接吻,弹曼陀铃的浪子正坐在修女的膝头调情,怪物在奏乐,圣女在祈祷,那干草车被几个奇怪的动物拖着,他们正在向右前进,而右面则是地狱。(这幅画本是幅三翼祭坛画,左是地上的乐园,右是地狱,喻示人类从乐园走向地狱。)车后跟着教皇、国王、百姓,他们兴高采烈,有的跑到了前头,有的在车轮间奔窜,有的已被碾死。这里人兽混杂,或互相倾轧,或正在斗殴,总之忙忙碌碌,荒诞古怪,而在蔚蓝的天空里,却出现了一个瘦小的基督,他站在黄色的祥云里俯视着一切。显然,画家正是以基督的眼在观照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它充满着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对于这个世界,波希对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了讽刺。由此可见,波希在画中所表现出的幻想,实际上来自对现实的深刻的观察,他只是给它以浪漫主义的表现,从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奇葩。
该油画和波希的另一幅作品“人间乐园”(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一样由三联画组成,加上外侧翼(Outer Winds)的那副名为“徒步旅行者”(Wayfarer)作品,共可分为四幅油画。
⑤ 油画分为几个派系和几种风格,详细点
油画的流派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客观的再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第二类是以主观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
具体分为古典主义与学院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照像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
古典主义与学院主义——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审美原则,构图上对称、均衡,气势上庄严、辉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刻画深入。其代表作家有拉斐尔、安格尔等等。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起源于法国19世纪初期,其代表作是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在此作品中的构图、光线、色彩、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构图中的水平与垂直,光线的柔和与均匀,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激情。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绘画指19世纪中叶,以米勒为首的画家主张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去表现正常的视觉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其代表作有米勒的《拾穗》等。
(5)道德题材油画扩展阅读
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后人因扬·凡·艾克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誉其为“油画之父”。
近代油画多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
⑥ 求提香的一幅画《花神》的一些资料
《花神》提香(1478-1576年) 花神原为希腊神话中的女神芙罗拉。意大利人把每年的 4月28日至5月3日定为花神节,在节日期间人们欢聚在一起尽情地嬉戏乐,人们用各种鲜花来装饰自己和动物,环境也布满花草,集会时有花神出现,往往是手持鲜花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装扮。历来画家都喜爱借用神话中的女神来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传达人性、人情和人爱的思想感情。这是一幅肖像性很强的主题性绘画,画中是位手持花束的威尼斯美人,整个形象就像盛开的鲜花令人倾慕。据说画中女子是画家当时热恋的情人,画家只是借神话之名,表达自己对情人的爱慕之情。画家以半身肖像构图。画中人转身俯视,目光专注作沉思神态;似乎由于转身的动态而使宽松的内衣自然滑落,裸露出丰腴的酥胸;金黄色的秀发披撒在圆浑的双肩上,与充满生命的肉体形成对比,使健壮的身体透露出青春活力,整个形象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提香是一位伟大的色彩大师,他特别强调色彩的和谐,绘画笔触要服从于色彩与光线对比的需要,笔触不仅要刻画对象的质感,同时笔触的动态起着塑造形体结构和传达情绪的作用。我们在花神的形象上看不到笔触和色彩,映入眼帘的是真实的秀发、肉体和服饰,它们之间所富有的节奏韵律恰似一首优美和谐的交响乐曲。
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1478-1576年),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北部风景秀丽的山区小镇卡多莱,12岁时父亲带他游历威尼斯,后来提香再次来到威尼斯便进了乔凡尼·贝利尼的工作室学画,从此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威尼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派。是乔凡尼·贝里尼的学生,并受乔尔乔的影响。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在宗教画《纳税银》和《圣母升天》中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爱神节》、《酒神与阿丽亚德尼公主》等神话题材的作品,洋溢着欢欣的情调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1533年查理五世封他为授以贵族称号后,则画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献给胜利之神》等趋逢权贵的作品。他的肖像画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在油画技法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他个人风格趋于成熟的第一个代表作是《神圣与世俗之爱》(1512~1515),表现象征圣俗两种爱情的两位女性分别居画幅两边,背景山水亦各有差异,神圣之爱(左边)背景为丘陵寨堡,世俗之爱背景则为湖滨城镇,但彼此皆和前景的泉石树木相连。象征的两女性刻画极为出色:神圣的爱表现为一衣着整肃的妇女,世俗的爱则为裸体女郎,她们彼此各倚踞图中央古典石棺式水池的两边,形成鲜明的对比。裸体女郎的形象健康美丽,光彩照人,被誉为文艺复兴艺术中表现女性美理想的最佳作。另一幅《酒神节》,风景描绘和人物形象含蓄而又富于诗意的安排,还带有乔尔乔涅的遗风,但是提香用色绚丽和以暖色为基调的特点却表明他已更杰出地掌握了油画技巧,这一新颖的表现手段极能适应他那生机盎然的健美造型的要求,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和谐的盛期文艺复兴的艺术典型。 此后,提香的杰作不断出现。祭坛画有威尼斯弗拉里教堂的《圣母升天》(1516~1518)。这是一幅高6.9米,宽3.6米的巨构,以地上的圣徒群众、云中升天的圣母和天顶的上帝分列下中上3段,上帝自由翱翔的形象和云层的环形构图可能吸收了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风格,但色彩的富丽和人物的生动有力则完全是提香的本色。画中凌空而起的圣母以及地上目睹奇迹感到无比惊异的圣徒的形象,在表现强烈的运动、力量和雄伟的体魄方面,不仅可以和米开朗琪罗媲美,而且为威尼斯画派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因此此画早在16世纪就被誉为“近代第一杰作”。 伊赛克的祭献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代表作则有1518~1524年间为费拉拉公爵制作的一组油画:《维纳斯的崇拜》、《安德里亚人的酒宴》和《巴科斯与阿里阿德涅》。第1幅表现许多小爱神(带翅的婴孩)在维纳斯雕像下嬉戏饮食的情景,第2幅描绘安德里亚岛上的人发现了水泉涌出美酒的奇迹故事,第3幅则表现酒神巴科斯和他的情人阿里阿德涅林中邂逅之事。每一幅画都有优美的山水风景陪衬,人物生动、情绪热烈和体态健美更属前所未见。提香这时期的杰作还包括一些肖像画和人物画,例如《带手套的青年》(1520~1522)和《苍神》(1516)。前者是一佚名贵族的肖像,后者则是借古典女神之名而创作的妇女像,两画在写真传神上皆得其妙,对典型性格和精神风貌的刻画更有独到之处。提香的肖像画也渗透生气洋溢的风格,在《苍神》形象的塑造上,更能将模特原型的写生(《苍神》与《田野合奏》、《神圣与世俗之爱》的女性可能都取自同一原型)与理想加工结合起来,集健康美质和聪慧崇高于一身,并强调丰满热情的女性美,奠定了提香日后一系列女性典型的风格特征。 1510年在帕多瓦作神学院壁画,1512年回威尼斯,1516年继贝里尼之后任共和国画师,1518年完成威尼斯弗拉里教堂的《圣母升天》。1532年在波洛尼亚遇皇帝查理五世并作其画像,由此受封为特命伯爵、宫廷画家并成为皇帝的私人好友。 1533年查理五世封他为授以贵族称号后,画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献给胜利之神》等趋逢权贵的作品。他的肖像画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1545—1546年访问罗马,为其平生之仅有一次,在此画注重性格刻划的《教皇保罗三世及其侄子》。 1548—1549及l550—1551年访奥格斯堡的帝国宫廷,为宫廷名流们作半官方画像,并为查理五世的继任者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工作。 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在油画技法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晚年,他坐在海边的花园别墅里,耳中鸣响着喧嚣的海潮音乐,头脑中酝酿着他那美妙的构思。白天,他孜孜不倦地在画室作画,夜晚,通宵宴饮,不知疲倦也没有忧愁。1576年去世。 威尼斯出现象提香这样在色彩上如此热情饱满的绘画大师,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人们在经济优异的条件下,对自由与入世哲学的兴趣日趋强烈。提香借希腊神话题材以表现人生的欢乐与享受,正符合一部分人在长期神学思想禁锢下产生的逆反心理。 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有很大影响,他象米开朗基罗那样长寿,又象拉斐尔那样幸运和受宠。在上层社会里,他的作品是最有威望的,同时他与威尼斯进步的人文主义学者,又有广泛的交谊。他反对教会专权,在最反动的年代,他坚决维护民族尊严,他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都通过对人的活动与性格的表现,来实现现实主义艺术的意义。威尼斯画派崇尚色彩,而提香的色彩表现力已达这一画派的顶峰。在威尼斯人看来,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被线条分割着,一切都是雾一般地溶合在一起的,这正是水城风光的特色。 虽然他一生的风格变化不大,但是在每个时期的风格还是各有特点。提香的早期与中期创作在用色方面已很出色,晚期创作则更是用宽大粗放的笔触和成堆的颜料组成,适合远观。他的风格的发展过程也代表了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起初的风格比较细腻,通过色彩和轮廓表现对象,进而发展到主要依靠光色来表现物体,他的风格的变化的中期影响了巴洛克的绘画,而后期则影响了日后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画派。提香的艺术生涯和丰富的创作实践推动了16世纪威尼斯画派的发展,他的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几代威尼斯画派的画家。提香漫长的生命使得他可以经历不同的阶段,如果说他的作品是从一种对大 提香·韦切利奥作品自然的令人愉快的视野开始的,充满生机而又理想化,带着古典主义色彩,那么他的后期作品则是有着引人入胜的热情,不管在诠释上还是技术上都是如此,这是巴洛克美学的前奏。
提香对色彩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用色大胆,色调极其丰富明快、微妙而准确;他的笔触热情奔放,流畅自如,不拘陈规;画面响亮而又和谐,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雄浑、华贵之美.
提香对他同时代的人有着极为明确的影响,但对于一个一直有着影响力的人来说,他对后代的作用更大,他的构图为后代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不仅是威尼斯人,也包括不计其数的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艺术家都敬仰提香,将其作为深刻研究的对象。意大利人,如科拉奇家及其流派,弗兰德斯画家如鲁本斯和凡·代克,法国人如普桑和布兰佳,或西班牙人,如委拉兹开斯,还有接下来很多年内几乎所有的马德里画派传人,都分析或临摹提香的作品,以在其中寻求光线和色彩,寻求理想的美和朝气蓬勃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力量。几个世纪过去了,提香作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和天才艺术家的典型,仍然停留在历史中,他灵巧的画笔可以解决美学上的任何问题,庄重、高贵而完美。瓦萨利曾评价说,在意大利,没有人能和提香的绘画天才相比,无论是拉斐尔或是达芬奇都赶不上他。
⑦ 油画《老国王》是谁画的
1885-1890年在玻璃作坊当学徒,从事修复中世纪教堂的彩色嵌玻璃窗的工作。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关心社会,怜悯罪犯,作品富有强烈的宗教神秘感。他毕生忠于自己的老师莫罗,在莫罗死后,任莫罗美术馆馆长。他绘画的题材1914年前多为水彩,后来才以类似彩色嵌玻璃画的方法作油画。他用粗大的黑线勾勒轮廓线,填入厚厚的色块,像《受士兵嘲弄的基督》、《老王》、《悲切》等。宗教的狂热使他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者,他甚至坚信,在工业化的社会里,基督终将再生。 鲁奥在对社会与宗教的思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他的主题,以暗红色和蓝色大胆地薄涂并勾出强有力的轮廓来表现,成为相当忧郁阴沉的形象。晚年鲁奥的绘画多为厚涂,色调浓艳,形象以浓重的粗线勾出来,以此为他的特色。 鲁奥的风格,尤其是他坚持使用浓重的黑色轮廓线以及他有时画的发亮的一粒粒的蓝、红、绿和黄色,往往被认为与中世纪彩色玻璃画相近。鲁奥的轮廓线明确地采用剪影的原理把整个身体分成块面,具有庄严的感觉。 鲁奥是最杰出的现代版画家之一,他创作木刻、彩色石版画和铜版画,所以在他的油画中也有版画的影响,粗犷而有力度。他的画风有时被列入野兽派,但表现派对他来说更为适合。 作品:《镜前裸妇》 鲁奥曾受到过天主教作家、宣传家波罗伊的影响,他寻求一种适合于他自己观念的主题,对于充斥社会的资产者洋洋得意的邪恶行径表示出强烈的义愤和憎恶,他认为妓女就是这一腐朽社会的象征。 他在这幅描绘妓女生活的《镜前裸妇》中,就是抱着强烈的憎恶心情来抨击她们所代表的道德败坏的社会。画中没有同情,只有揭露。他把妓女置于很窄的空间里,以暗蓝色为主,以黄白色画肉体,用淡蓝色画阴影,勾出浓重的轮廓,呈雕塑式的造型。而面部令人憎恶,在身体上渗透着腐朽和死亡的病兆,画中的裸体毫无美感,令人厌恶。 马蒂斯是粉饰社会抚慰心灵,而鲁奥是揭露。
⑧ 油画《老国王》是谁画的
老国王 【类别】油画 、 名画
【作者】 乔治·鲁奥
【规格】76.8×54厘米
【属地】现藏匹兹堡卡内基学院
【简介】
表现主义绘画以德国为中心,但它的激发剂还要归因于荷兰画家凡·高的艺术,这是史家所公认的事实。可是法国的野兽派绘画给表现主义的影响要更直接,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野兽派画家乔治·鲁奥的创作就是一具明显的实例。
法国画家乔治·鲁奥(1871.5~1958. 2)原是法国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学生,与马蒂斯是同路人。他出生于细木工家庭。据说在凡尔赛军队强攻贝尔维尔那年,他母亲躲在地窖里,一颗炮弹落在邻居房上,爆炸声吓惊他母亲,于是加速了分娩,这位未来的画家就这样来到了世界上。他先在巴黎装饰艺术学校夜校部学画,后来在玻璃制作坊当学徒,在那里接触了修理中世纪教堂玻璃窗画的作业。这门技艺对他以后的绘画有极大的影响。从此他热爱玻璃镶嵌工艺,并成了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1891年乔治·鲁奥在莫罗的画室学习,莫罗死后,他曾被任命为陈列莫罗作品的美术馆馆长。他与野兽派画家的志同道合,是于1898年在接受凡·高、高更和塞尚的艺术影响下开始的。鲁奥的宗教感情是他的社会道德观变化的表现,他曾憎恶法国社会道德的腐败现象。在经常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时,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宠的人们",因而在他的画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网的歹徒、冷酷的法官等形象。1914年开始创作油画,色彩用得很厚,还用黑线勾轮廓,形体被大大减化,而且画得很大。这些形象也象他年轻时熟悉的玻璃窗画一样,所画题材也都离不开宗教,如《圣容》、《耶稣遭受士兵们的嘲笑》、《耶稣和大祭司》等。画上的基督形象是一种悲剧的面具,而且轮廓画得很粗。
这一幅《老国王》也非常典型,它体现出彩色玻璃窗画的特色。颜色很厚,黑色勾轮廓,老国王的侧面形象显得忧伤,不象国王,倒象个苦难者的化身,与基督受难像差不多。这幅画的制作年代应是1916~1917年,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鲁奥反复修改了这幅画,借以寄托画家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难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恒苦难的常春藤,它攀缘在这被弃的墙上,墙内是反叛的人们藏着他们的罪恶与善行。作为基督徒我相信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联系他的作品,再来看他的创作思想,与其说鲁奥是野兽派画家,不如说他是表现派画家更恰当些。
1947年,鲁奥把自己认为不是他的代表作品共315幅画公开烧毁。晚年,在他的画上增加了一种绿色和一种黄色。对于耶稣形象,他仍依依不舍。此幅《老国王》有76.8×54厘米大,现藏匹兹堡卡内基学院。
⑨ 如何评价19世纪英国画家罗塞蒂的油画作品《珀尔塞福涅》
罗塞蒂,是西方美术史,拉斐尔前派油画流派的创始人,拉斐尔前派的关键美术家。拉斐尔前派油画流派,是西方美术史上,19新世纪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油画流派。假如说,文艺复兴时期油画流派的写作,其文化艺术基石是古希腊文化宗教信仰神话传说。19新世纪诞生于法国的的浪漫派油画流派,写作的文化艺术基石是选自中世纪的经典传奇故事,从但丁,沙士比亚,拜伦的文艺作品中创作灵感。
画中帕尔塞弗涅手上的番石榴,代表婚缘,背后的光辉代表外部真情对她的诱惑,仿佛是性感女郎在黑暗和光明挣脱的分歧,这幅画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神秘感,又颇具浪漫的诗情画意和想象。罗塞蒂画笔工具下的女性形象,早已成为了美术家单一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了美术家非常容易辨识的与众不同,原创设计的风格特征。假如说,中国美术史上,很多美术家全是通才美术家,集诗,书,画一体的通才美术家。罗塞蒂都是一位西方美术史上上的通才美术家,山水诗歌熟练的通才美术家,同时也是一位痴情的美术家,它用画笔工具,表达自己对老婆炙热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