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三十章

道德经三十章

发布时间: 2020-12-16 17:34:31

A. 《道德经》这段话的意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注释:
(1)三十辐,共一毂:辐,车轮上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音gu,车轮中心的圆孔,车轴从当中穿过。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2)当其无,有车之用:无,指车毂中虚空的部分。正因为有了车毂中虚空的部分,(车轴才能在里面转动),才使车具有了运载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的意思: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B. 道德经第30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道德经第30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张说的是写实的手法,也就是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是肯定的。而且事情都是来回旋转的,并不能够一下子清除干净的。所以要戒骄戒躁戒强,要知道物壮则老的道理。

C. 道德经前三十章感悟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理解:
特别善于驾车行进的人从不留下撤迹;善于辩论演讲的人,他的话让人不抓不着把柄;善于计算的天才,无论多复杂的计算,他不用计算器就能准确无误的算出结果;善于闭锁门户的人,他不用设置所谓的门栓,你不通晓机关就打不开,可算是防盗的高手;善于打结的人,他打的结根本不用绳索,你却解不开。这些高人,技术炉火纯青,真可谓无招胜有招。

圣人就是这样的高人,他善于救人救物。
圣人觉得每个人都有其才,没有不可用的,所以他救助一些被社会抛弃的人,因材施教,并因才施用,那些人因为有了用武之地,而不再被抛弃,所以圣人救人,不弃人。
在圣人眼里,世间没有不可用的东西,一切废物垃圾,都可以重新利用。他收集被遗弃的废物,因其属性对其重塑,使废物新生,进而可以重新被人们使用,所以圣人救物、不弃物。
这就叫做循环利用的智慧。

所以那些帮助别人的人,是被帮助人的老师,被帮助的人,是帮助别人的人的训练对象。

不用去尊贵那些教导你的老师,也不必去珍爱想念那些你帮扶过的人,虽然你从被教导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智谋,但你要始终保持迷惑拷问的心态,多问自己“真的是这样么?”“既然是这样,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找到了,应该用那些办法呢?”“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整个过程哪里疏漏了呢?”等等,这就叫做探求奥妙。

进而不断超越自己的认识、不断超越自己的技术,最终成为那些无招胜有招的高人。

注释:
呼应第四十九章。

注释:
善,善于、善良、善待、喜爱。撤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言,主张、号令、话。
瑕字本义:玉中非原生的斑点。谪字本义:针对罪犯所作的判词。数,计数。
筹策,古时计算用具。关楗,关闭门户用的横木或木闩。不可,不可能。
绳字本义:可以无限制低成本接续延长的纤维索带。绳约,绳索。是以,所以。
常,规律、恒久、经常。袭,重复。明,智慧。资,货也《说文》。
贵,地位高,高价,重视。智,计谋、智谋。迷,惑也《说文》。要,探求。妙,奥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撤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数的不用筹策,
善于关门的人不用关楗,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需绳索,别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总是善于拯救物体,所有没有遗弃之物。这就叫重复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
不必贵重自己的老师,不必珍爱自己的借鉴,虽然知晓却要保持迷惑,这就叫探求奥妙。

D. 《老子》第三十八章全文解释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E.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其事好还”一句中“还”读什么

我听了好几个语音读朗版的《道德经》,都是念的 huan (二声)。

F. 道德经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⑩,将恐蹶⑾。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3、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7、废:荒废。
8、歇:消失、绝灭、停止。
9、竭:干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11、蹶:跌倒、失败、挫折。
12、自称:一本作“自谓”。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引语]
这一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前半段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间,告诫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评析]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G.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法本是什么意思

本就是其根本,就是原来的样子,在文言文中称本。
《老子》以贱为本也是呼吁版世人以权谦和为贵,不骄不躁。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贱为本邪?》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

H. 道德经中三十九章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jié);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在古代原始时期,万事万物各得其一而成。(这里说一下“一”代表的是最原始最初的意思,就像伏羲一画开天,万事万物都归其一而生,就像人们都说要归一,归一就是归其自然。)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灵、神得“一”而宁、谷得“一”而盈,万物归一而生,(自然生万物,道法自然)候王得到“一”而为天下贞。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归自然。
天如果失去了清就会不成天,将会崩裂、地如果失去了宁那就会不成地,将会覆灭、神如果失去了灵就会不成神,将会恶歇、谷如果失去了盈,将会枯竭、万物如果失去了生,那么万物即将灭绝、候王如果失去了高贵那么就不成候王了。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基础。因此候王自称“孤”“寡”,以示谦下,这不就是以贱作为根本吗?不是吗?
世上最好的荣誉是无誉,这样也不会有诽谤。不要像玉石那样璀璨明亮让人重视,而要像石头那样暗淡无光,不引人注目。

I.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是什么主题

真正的道德社会一切需自然而行。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首先要真正体悟回“道”的深刻的含义。答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而这既有区别,但又密切不可分割,现代社会统称之为道德。

热点内容
恶意逃债刑法 发布:2025-02-23 23:16:25 浏览:23
法院执法官 发布:2025-02-23 22:02:06 浏览:313
婚姻法女方重病 发布:2025-02-23 21:57:40 浏览:161
简要民法典 发布:2025-02-23 21:52:23 浏览:804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txt下载 发布:2025-02-23 20:33:53 浏览:527
百度郑州市法律咨询服务公司 发布:2025-02-23 20:27:36 浏览:308
光动力疗法治肿瘤 发布:2025-02-23 20:12:11 浏览:449
民法典代持 发布:2025-02-23 20:07:09 浏览:269
法律规定打人负什么责任 发布:2025-02-23 18:35:51 浏览:657
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图片 发布:2025-02-23 18:28:13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