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词组

法治词组

发布时间: 2022-09-29 09:39:58

法治、人治、礼治和德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

1、概念不同

法治,谓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

人治是“法治”的对称。又称“贤人政治”,是关于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荀子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2、理念不同

法治是依法治理国家,社会主要法制思想邓小平所提出的观点。

人治以人来治理国家,是封建主义社会的弊端,封建社会已经灭亡是不可行的。

礼治和德治是阐述的是同一个观点,礼仪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基本准则,但是用礼仪和道德治理国家,那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法律没有强制性了,如半夜睡觉不关门,人人如己。

3、来源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治、人治是个舶来词。遍考我国现代之经、史、子、集,我们都无从找到"法治"这两个字的组合。

如德治、礼治则是在我国传统的著作如《礼记》等等中可以找到、证其渊源的。

联系:

1、就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本身而言,在中国近代以前专制、人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而从中国近代鸦片战争开始则逐渐向民主、法治思想转变,而德治贯穿社会生活。

2、法治社会是基于人、礼、德演变过来的,如果没有了人文、缺少了礼仪更别说道德那也就是说法治不健全没有了说服力只有强制性,可见法治是社会进步所产生的。

3、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② 什么是法治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抄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2)法治词组扩展阅读

必要性——

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设推进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会成倍放大。政法机关是党领导下的执法司法力量,

行使的是国家权力,服务的是人民群众,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切实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

③ 关于law 的一些词组!谢谢

Law:法律(体系),法规,法律学,规则,规章,规律,法则,原理,定律
law of the jungle:弱肉强食,丛林法则
law of averages:平均律
be a law unto yourself:自行其是,我行我素
go to law: 打官司
law and order: 法治,治安,遵纪守法
lay down the law: 发号施令,严格规定
there is no law against sth:(对付批评自己的人)谁也管不着

④ 什么是法治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⑤ “法制”跟“法治”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一、法制的概念 (一)法制的含义 法制一词古已有之,但含义、用法不一.通常有两种意义上的理解和作用: 第一,把法制同法律、制度联系起来.对这种意义上的法制又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式. (1)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法制一词多指此义.董必武亦说:“我们望文思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就是法制.” (2)指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包括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诸方面的制度.这两种意义上所说的制度有所不同,一指国家依法制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制度,一指法律规定的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制度. 同法律、制度相联的法制,其前提和基本要求、基本内容,是要制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有法律和制度的国家都有这种法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有法律和制度,因而都有这种法制.对这种法制的作用,有不同说法.我国古代典籍一般认为法制有禁奸、止邪、去私、明分、罚罪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制也有这种作用,但本质不同.社会主义法制所“禁”、“止”、“去”的,是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利益的“奸”、“邪”、“私”;所“明分”的,是法律确立的社会主义的社会秩序、社会关系;所“罚罪”的,是违反社会主义法律构成犯罪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第二,把法制同民主制联系起来.这种法制指掌握政权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管理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方式、制度.历史上各种类型的国家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法律和制度,但并不都有法制,只有实行民主制的国家才有法制.因为这种法制是以民主制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又体现民主,保障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这种法制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不仅在于制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而且更在于严格实施法律、遵守制度.在实行这种法制的国家,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地执行法律,平等地遵守法律和制度.同民主制相关联的法制是近代意义上的法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般不存在这种法制,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真正存在这种法制.以民主制为前提和基础的法制,一般都要求贯彻合法原则,即一切组织和个人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贯彻平等原则,即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贯彻统一原则,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嫠制度.但这些原则在资本主义法制中往往不可能贯彻到底,只有在社会主义法制中才可能贯彻到底. 不论哪一种意义上的法制,或哪一种历史类型的法制,其共同本质、根本 作用和特征都在于: (1)反映一定社会中掌握政权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和维护对掌握政权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又转过来对经济基础起重要作用.当这一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时,可以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基础本身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3)由一定的政权制定,并以政权作后盾保证实现,具有政权的强制性和效力的普遍性. (二)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内容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诸方面的法律制度.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指国家应高度重视和加强立法工作,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适时地逐步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使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都得到法律调整,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重要方面都有法律制度可以遵循.不重视立法,各方面无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无从谈起,因此,有法可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首要任务. 有法必依指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和公民 ,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制度,依法办事.有法不依,法再好再完备也不行.同时,有法可依的目的是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是有法必依的逻辑结果.只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切实依法办事,才能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的作用.从我国近些年来的法制实践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依法办事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 执法必严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一要严格遵守法律制度,切实依照法律规定的内容、精神和程序办事;二是执法严明,一丝不苟,忠于事实真象和法律制度,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权;三要严肃、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在刑事案件中,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轻罪与重罪的界限.不能把执法必严理解为对任何违法犯罪分子的处理都必须从严,也不能把执法必严和严刑峻罚相混淆.执法必严,才能确立和维护法制的尊严和权威,保证法律制度得以实现.因此,执法必严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违法必究指对一切违法犯罪分子都依法予以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享受法外特权.违法必究是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引申出来的要求,也是实现立法目的和法的普遍约束力所必需,并关系社会主义法制能否取信于民、是否具有尊严和权威.因此,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得以实现的一个保障. 社会主义法制与资本主义法制有重大区别; (1)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自己的基本任务;而资本主义法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 (2)社会主义法制反映工人阶级和其他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资本主义法制则主要反映资产者的意志和利益. (3)由于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因而在根本上具备了把法制原则贯彻到底的可能性;而资本主义法制,由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体现少数人意志,难以真正贯彻.这些区别的存在,表明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先进性、优越性. 社会主义法制具有贯彻到底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法制一定能贯彻到底.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 须作一系列努力,特别要注意三方面: (1)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这样才谈得上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为法律制度;才能为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提供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2)党要模范地遵守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使社会各方面依法办事,首先要求执政的、领导人民制定法制的共产党自己依法办事.能否做到这一点,是社会主义法制能否得以加强、健全和实现的决定因素. (3)要加强法律监督,以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得以切实贯彻执行.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群众,都有权利和义务监督法律实施. 二、法治的概念 同法制概念一样,法治这一概念也是古已有之,其含义和用法也不一.通常主要在两种意义上理解和使用它.一种是作为与“法制”通用 的概念.例如,1959年国际法学家委员会出版的《自由社会的法治》所载英国法学家马什的报告指出:对大多数法学家来说,Rule of Law(法治)这一词组对一切配称为法律制度的制度来说,是基本的和不言而喻的东西.受过英国法律教育的人,称之为“法治”;一个美国法学家则称“法治政府”;一个法国法学家则称“法制原则”或“法律规则至上”;在德国通用的同样内容的概念是“法治国”.另一种是作为与“人治”对应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执政者严格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首先提出法治主张的是古代思想家.我国先秦法家就是强调建法立制、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学派.他们认为人生而好利恶害,人的这种本性一方面使人们必然要发生相互争夺要抑制争夺就要“定分”,使民皆在自己“分”内活动,而定分、止争都需要实行法治,以具有特殊强制力的法律制度作定分、止争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使得执政者只能用赏罚的法律手段而不能用仁义恩爱的手段来进行统治,行赏才能使好利的人们自愿按执政者的要求去做,惩罚才能使恶害的人们不得不按执政者的要求去做,这就需要实行以赏罚为内容的法治.他们认为实行法治也是避免人治的弊病所必需.人治实际上是随心所欲的“心治”或“身治”,其弊病甚多,如“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与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而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所以韩非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倡言法治,反对人治,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命题,认为法治比人治理智、公正,比人治正确、高明,比人治稳定、可靠,并给法治下了定义:“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强调实行法治时,中外古代思想家并不否定人的作用,相反,认为法治与人治应是统一的,法治不排斥个人的智慧.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特权的革命时期,其思想家一般也都强调法治,这种法治通常也称法制.它强调按资本主义民主原则立法,一切以法为治.“它意味着所有权力,立法、执法、司法等等权力,都服从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通常被视为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征,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正常程序的观念.它意味着尊重个人的最高价值和尊严.”“法治的意思是不仅政府维护和执行法律秩序,而且政府本身要服从法治,决不能无视法律或任意更改法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也提出了法治主张.但我国要实现的法治,是以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法律作为国家、社会、机关、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准则. 三、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 作为与人治相对应的法治,它与法制有如下区别: (1)法制既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也可指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方式、制度.而法治概念的含义则主要在于主张执政者严格依法治理国家. (2)当法制作为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时,它指的是具有实体性的法律、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加强法制是强调要有治国的工具.而法治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相对人治而言,强调法治就是强调法律、制度这种工具在治理国家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国执政者特别看重法律、制度的作用,以法治国,即为通常所说的法治. (3)法制既强调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也强调每个公民守法.而法治强调的主要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4)在近现代,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亦即都有某种意义上的法制.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以法治国,都有法治. 但法制与法治又有密切联系.不仅当法制意指严格依法进行国家管理时,与法治含义相同,当法制意指一国法律制度简称时,与法治也有密切联系.因为,一国法律制度的健全需要有法治理论指导,执政者没有法治观念,不重视法律制度在治国中的作用,不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执行和遵守,就不可能真正加强法制.同时,法治这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现,又需要以健全法制为条件,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

⑥ 公正法治”是什么短语

法识短语。
1、公正意为公平正直,公正是一种价值判断,内含一定的价值标准,在常规情况下,这一标准便是当时的法律。
2、法治即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是一个法识短语。

⑦ 法治在辞海中解释

“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回,修法治,广政教答,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但有时并非作为一个词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家提倡的“法治”与儒家的“德治”相对。 当代的法学研究中有时把“法治”与“人治”相对。这种提法不准确。因为依法治国并不排除”人治“的成分,任何法律条文最终还是要人来执行,所以“法治”与“人治”并不对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⑧ 法制/法治

题目的空应填:法制,这里强调“制度”的建设问题,而“法治”中的“治”则有治理和管理之意。

一、法制的概念

(一)法制的含义
法制一词古已有之,但含义、用法不一。通常有两种意义上的理解和作用:

第一,把法制同法律、制度联系起来。对这种意义上的法制又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式。

(1)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法制一词多指此义。董必武亦说:“我们望文思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就是法制。”

(2)指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包括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诸方面的制度。这两种意义上所说的制度有所不同,一指国家依法制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制度,一指法律规定的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制度。

同法律、制度相联的法制,其前提和基本要求、基本内容,是要制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有法律和制度的国家都有这种法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有法律和制度,因而都有这种法制。对这种法制的作用,有不同说法。我国古代典籍一般认为法制有禁奸、止邪、去私、明分、罚罪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制也有这种作用,但本质不同。社会主义法制所“禁”、“止”、“去”的,是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利益的“奸”、“邪”、“私”;所“明分”的,是法律确立的社会主义的社会秩序、社会关系;所“罚罪”的,是违反社会主义法律构成犯罪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第二,把法制同民主制联系起来。这种法制指掌握政权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管理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方式、制度。历史上各种类型的国家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法律和制度,但并不都有法制,只有实行民主制的国家才有法制。因为这种法制是以民主制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又体现民主,保障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这种法制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不仅在于制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而且更在于严格实施法律、遵守制度。在实行这种法制的国家,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地执行法律,平等地遵守法律和制度。同民主制相关联的法制是近代意义上的法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般不存在这种法制,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真正存在这种法制。以民主制为前提和基础的法制,一般都要求贯彻合法原则,即一切组织和个人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贯彻平等原则,即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贯彻统一原则,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嫠制度。但这些原则在资本主义法制中往往不可能贯彻到底,只有在社会主义法制中才可能贯彻到底。

不论哪一种意义上的法制,或哪一种历史类型的法制,其共同本质、根本 作用和特征都在于:

(1)反映一定社会中掌握政权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和维护对掌握政权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又转过来对经济基础起重要作用。当这一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时,可以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基础本身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3)由一定的政权制定,并以政权作后盾保证实现,具有政权的强制性和效力的普遍性。

(二)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内容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诸方面的法律制度。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指国家应高度重视和加强立法工作,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适时地逐步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使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都得到法律调整,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重要方面都有法律制度可以遵循。不重视立法,各方面无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无从谈起,因此,有法可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首要任务。

有法必依指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和公民 ,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制度,依法办事。有法不依,法再好再完备也不行。同时,有法可依的目的是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是有法必依的逻辑结果。只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切实依法办事,才能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的作用。从我国近些年来的法制实践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依法办事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

执法必严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一要严格遵守法律制度,切实依照法律规定的内容、精神和程序办事;二是执法严明,一丝不苟,忠于事实真象和法律制度,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权;三要严肃、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在刑事案件中,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轻罪与重罪的界限。不能把执法必严理解为对任何违法犯罪分子的处理都必须从严,也不能把执法必严和严刑峻罚相混淆。执法必严,才能确立和维护法制的尊严和权威,保证法律制度得以实现。因此,执法必严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违法必究指对一切违法犯罪分子都依法予以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享受法外特权。违法必究是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引申出来的要求,也是实现立法目的和法的普遍约束力所必需,并关系社会主义法制能否取信于民、是否具有尊严和权威。因此,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得以实现的一个保障。

社会主义法制与资本主义法制有重大区别;

(1)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自己的基本任务;而资本主义法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

(2)社会主义法制反映工人阶级和其他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资本主义法制则主要反映资产者的意志和利益。

(3)由于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因而在根本上具备了把法制原则贯彻到底的可能性;而资本主义法制,由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体现少数人意志,难以真正贯彻。这些区别的存在,表明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先进性、优越性。

社会主义法制具有贯彻到底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法制一定能贯彻到底。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作一系列努力,特别要注意三方面:

(1)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这样才谈得上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为法律制度;才能为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提供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2)党要模范地遵守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使社会各方面依法办事,首先要求执政的、领导人民制定法制的共产党自己依法办事。能否做到这一点,是社会主义法制能否得以加强、健全和实现的决定因素。

(3)要加强法律监督,以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得以切实贯彻执行。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群众,都有权利和义务监督法律实施。

二、法治的概念

同法制概念一样,法治这一概念也是古已有之,其含义和用法也不一。通常主要在两种意义上理解和使用它。一种是作为与“法制”通用 的概念。例如,1959年国际法学家委员会出版的《自由社会的法治》所载英国法学家马什的报告指出:对大多数法学家来说,Rule of Law(法治)这一词组对一切配称为法律制度的制度来说,是基本的和不言而喻的东西。受过英国法律教育的人,称之为“法治”;一个美国法学家则称“法治政府”;一个法国法学家则称“法制原则”或“法律规则至上”;在德国通用的同样内容的概念是“法治国”。另一种是作为与“人治”对应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执政者严格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首先提出法治主张的是古代思想家。我国先秦法家就是强调建法立制、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学派。他们认为人生而好利恶害,人的这种本性一方面使人们必然要发生相互争夺要抑制争夺就要“定分”,使民皆在自己“分”内活动,而定分、止争都需要实行法治,以具有特殊强制力的法律制度作定分、止争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使得执政者只能用赏罚的法律手段而不能用仁义恩爱的手段来进行统治,行赏才能使好利的人们自愿按执政者的要求去做,惩罚才能使恶害的人们不得不按执政者的要求去做,这就需要实行以赏罚为内容的法治。他们认为实行法治也是避免人治的弊病所必需。人治实际上是随心所欲的“心治”或“身治”,其弊病甚多,如“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与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而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所以韩非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倡言法治,反对人治,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命题,认为法治比人治理智、公正,比人治正确、高明,比人治稳定、可靠,并给法治下了定义:“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强调实行法治时,中外古代思想家并不否定人的作用,相反,认为法治与人治应是统一的,法治不排斥个人的智慧。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特权的革命时期,其思想家一般也都强调法治,这种法治通常也称法制。它强调按资本主义民主原则立法,一切以法为治。“它意味着所有权力,立法、执法、司法等等权力,都服从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通常被视为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征,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正常程序的观念。它意味着尊重个人的最高价值和尊严。”“法治的意思是不仅政府维护和执行法律秩序,而且政府本身要服从法治,决不能无视法律或任意更改法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也提出了法治主张.但我国要实现的法治,是以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法律作为国家、社会、机关、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准则。

三、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

作为与人治相对应的法治,它与法制有如下区别:

(1)法制既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也可指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方式、制度。而法治概念的含义则主要在于主张执政者严格依法治理国家。

(2)当法制作为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时,它指的是具有实体性的法律、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加强法制是强调要有治国的工具。而法治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相对人治而言,强调法治就是强调法律、制度这种工具在治理国家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国执政者特别看重法律、制度的作用,以法治国,即为通常所说的法治。

(3)法制既强调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也强调每个公民守法。而法治强调的主要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4)在近现代,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亦即都有某种意义上的法制。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以法治国,都有法治。

但法制与法治又有密切联系。不仅当法制意指严格依法进行国家管理时,与法治含义相同,当法制意指一国法律制度简称时,与法治也有密切联系。因为,一国法律制度的健全需要有法治理论指导,执政者没有法治观念,不重视法律制度在治国中的作用,不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执行和遵守,就不可能真正加强法制。同时,法治这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现,又需要以健全法制为条件,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

⑨ 法治,人治,礼治和德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法治与人治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治是个舶来词。遍考我国现代之经、史、子、集,我们都无从找到"法治"这两个字的组合。
1 根据学术界的通常观点,最早使用"法治"一词的是梁启超。他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首次提出了"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概念,并用之来概括中国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自此,"法治"一词才在中国传播开来。
在一些中国法学家所编写的工具书上,往往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层内容:其一为中国古代法家提出的治理国家应该专用 法律 的主张,这些思想家往往认为,一个国家只要有明确而稳定的法律制度,一切行动都依法而行,则国家可治;其二为西方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为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而提出的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法治的要素往往包括法律至上、颁布宪法、"三权分立"等,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
2 这样,我们所说的法治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组所组成,且这两种法治的内涵、价值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乃至是大异其趣。我们当今所言的"法治"一般是指后一层涵义,因此,在这意义上而言,"法治"并非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土壤上产生出的概念,而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而我国先秦所谓的法治一般被称为"中国传统法治"。
3 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出现,是作为儒家的"德治"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对立物出现的。在当时诸侯纷争、动荡不安的 时代 ,法家不承认德治、礼治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悍马,此不知之患也。
"4"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5 国内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传统法治是相对于"礼治"、"德治"而言的,西方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结论从这方面看也是不无道理的。
6 诚然,"人治"的定义及其与"礼治"、"德治"的关系还是学术界尚待廓清的问题。
7谈到"人治",大多数人会想起儒家的"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8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政治制度中,无论是人的因素还是法的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法治中有人的因素,人治中有法的因素,因为"徒法不足以治国、徒善不足以为政"。当然,我们如果把人治国家当成一种 历史 上所存在的政体形式的话,那么它就不是一般地强调人在治理国家的作用,而是表示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具有改变或者决定国家命运的权利和作用,因此我们也不能够以当今的人的因素在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而肯定人治国家的合理性。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划分法治与人治的最根本的标志,应该是在法律与个人(或少数执政者)的意志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凡是法律权威高于任何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都是法治,凡是法律权威臣服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都是人治。
" 9 回归到一个常识性的主题上来,就是要回答法大还是权大的问题。
中国 传统法治思想,确是从实现国富民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基础出发,来论证法治的合理性的。"尚法不尚贤"并不是对"人治"的否定,把中国传统法治思想概括为人治下的法治或者说本质上的人治主义也是符合事实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法治较多是"刑"的角度去 分析 和把握,"信赏以尽能,必罚以禁邪","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10更多地带有工具理性的色彩,在排斥"德治"的同时往往采取一种非道德的 政治 学说,把法治与价值判断相分离。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西方政治文明 发展 的过程便是民主与法治两大观念相辅相成不断融合沉淀的过程。
11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 法律 秩序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12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奠定了西方绵延不绝的法治传统。由此而言,法治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法治的实施要拒绝人治,第二,法治的价值追求至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人性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未免有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 影响 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
13在一些西方政治学辞典中,大多数学者对"法治"的解释也大体围绕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阐发。
14 英国著名法治思想家哈灵顿曾经论述到,"共和国是法律的王国,而不是人的王国。"
15 就第二层含义而言,法治中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在经历了历史的积淀之后现在仍然是西方自然法学派所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

⑩ 法治的含义

(1 [rule of law]∶依法治国 [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学 法治学的是独立的学科,是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社会价值体系。
引证解释
法治,谓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邹韬奋 《抗战以来》六二:“在此种惨酷压迫之情况下,法治无存,是非不论。”亦指依法处治。《史记·蒙恬列传》:“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
但有时并非作为一个词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与儒家的“德治”相对
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们的法治却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在理论上如何印证现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现实的法治实践中确实存在缺少政府和民众的有效“互动”。冷静地思考分析和对“依法治理”现状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缺少这种“互动”的现实表现,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对于自身的权利不知道,知道不执行,执行不彻底,导致了21世纪初的这个结果。民众们在经历义务教育之后,依旧对于介绍法治的课程并不重视,法治观念、理念很难进入民众内心。使得法治推动成为看似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
而所谓的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内”、“治民不治官”。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在我国立法的权力属于人大,而不属于所谓的“上”、“外”、“官”,因此这样说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过程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不会因为违法者身份而纵容其违法。行政机关并没有立法权,但是行政权力确实在影响司法,通过各种行政权力对司法权的影响,来扩大其职能和实现其效用。在近一段时间内,舆论以第四权的身份出现,掌握舆论资源的人通过各种舆论压力,对于司法权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使得舆论资源所有者与行政权力所有者一道成为影响司法权的人。这种片面的、出于“官本位”或“舆论第四权”思想的“依法治理”严重悖离了法治精神和原则。而广大民众则处于“被动”的地位,既在客观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确信息、行动上介入国家法治实践,又在主观上无法正确判断,更不用提参与和对之加以评价。其深层原因在于人治思想与权力本位思想还在相当的领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先后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号。这种形式主义做法使得依法治国的法治内涵与精神逐步丧失,结果最后演变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观。在他们眼里,仍然认为依法治国就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见,认为法律只是专管老百姓的,从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层现象,其真正内涵没有深刻理解并内化为坚实的信念和外化为行动。因此,“依法治国”成为仅仅理解为依据大量出自有据的规章、政策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和人民,这种“叶公好龙”式的法治观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现形式,是传统专制主义、人治主义和宗法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的典型特征。 [2-3]
法治是依据法律的治理。
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它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法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热点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包括 发布:2025-01-18 08:36:27 浏览:777
中国古代经济法判例 发布:2025-01-18 08:20:17 浏览:732
公司瞒报收入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08:00:38 浏览:602
15年中级经济法讲义 发布:2025-01-18 07:09:07 浏览:878
经济法是属于政治吗 发布:2025-01-18 06:19:31 浏览: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发布:2025-01-18 06:16:35 浏览:329
读完劳动法感悟 发布:2025-01-18 05:53:41 浏览:571
新版劳动法对请病事假的规定 发布:2025-01-18 05:52:09 浏览:205
中美法学教育差异 发布:2025-01-18 05:32:42 浏览:811
刑事诉讼法第97条规定 发布:2025-01-18 05:25:08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