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院箴言

法学院箴言

发布时间: 2022-10-08 06:25:36

① 收集名人名言关于时间,勤学,理想,毅力各一则以及用名人事例证明此名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名人名言关于勤学------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 鲁迅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荀子

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 陈景润

==============================================
==============================================

名人事例

××××××
时间

有的人整天怀抱着自己的所谓的梦想,等待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样的想法谁都知道是多么不切实际。但生活中偏偏就有一些人终日沉湎于幻想之中,不作任何努力,整天做着春秋大梦,认为成功就像馅饼一样,有一天也会从天而降落在自己的头上。这样的人不会成功,永远不会。

哥伦布还在求学的时候,偶然读到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就牢记在脑子里。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索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他便可以经过极短的路程而到达印度了。

自然,许多有常识的大学教授和哲学家们都耻笑他的意见。他们认为,他想向西方行驶而到达东方的印度,岂不是傻人说梦话?

他们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然后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将驶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这不是等于走上自杀之途吗?

然而,哥伦布对这个问题很有自信,只可惜他家境贫寒,没有钱让他实现这个冒险的理想。他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一点钱,助他成功,他一连空等了十七年,还是失望。

他决定不再等下去,于是启程去见皇后伊莎贝拉,沿途穷得竟以乞讨糊口。

皇后赞赏他的理想,并答应赐给他船只,让他去从事这种冒险的工作。

为难的是,水手们都怕死,没人愿意跟随他去,于是哥伦布鼓起勇气跑到海滨,找到了几位水手,先向他们哀求,接着是劝告,最后用恫吓手段逼迫他们去。

一方面他又请求皇后释放了狱中的死囚,允许他们如果冒险成功,就可以免罪恢复自由。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航行。

刚航行几天,就有两艘船破了,接着他们又在几百平方公里的海藻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他亲自拨开海藻,才得以继续航行。

在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见大陆的踪影。水手们都失望了,他们要求返航,否则就要把哥伦布杀死。

哥伦布兼用鼓励和高压两手,总算说服了船员。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在继续前进中,哥伦布忽然看见有一群飞鸟向西南方向飞去,他立即命令船队改变航向,紧跟这群飞鸟。

因为他知道海鸟总是飞向有食物和适于它们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预料到附近可能有陆地。

哥伦布果然很快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可以想像,如果哥伦布不去行动,而是一味地等下去,必然会一生蹉跎,“空悲切,白了少年头”。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可能改换他人了,成功的桂冠永远不会属于他了。哥伦布最终成了英雄,从美洲带回了大量黄金珠宝,并得到了国王的奖赏,以新大陆的发现者名垂千古,这一切都是坚忍努力的结果。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你有了人生的梦想之后,就应该马上为之努力,当然有些时候需要必要的等待,但如果一味地等待下去,就只能空度一生了。

××××××
毅力

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然而面对这些,他并没有放弃,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以下是林肯进驻白宫前的简历:

1831年,经商失败。

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

1832年,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

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但年底就破产了,后花了16年才把债还清。

1835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

1835年,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却死了,因此他的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失败了!

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了!

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了!

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了!

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度落败。

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感悟1:失败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失败越多,离成功也就越近;那些永远不敢尝试、害怕失败的人永远不能获得成功。

2:偶尔的失败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自卑自贱,一旦你放手你将什么也没有,但你继续斗争下去,总会有转机出现。

××××××
理想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勤学

在中国现代数学洪荒之地,有一位抱定“战士死在沙场幸甚”的开拓者,他就是华罗庚。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个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行列最杰出的代表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氏算子”、“华氏不等式”等。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两百多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和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他是美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当选为外籍院士的中国学者。他还当选为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的名字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88个数学伟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喜泪沾裳。为了重建自己的家园。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丢下了优厚的薪俸、汽车和洋房,怀着一腔热诚,携全家,登上一艘轮船于1950年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他在户口簿的文化程度一栏中填上了:“初中毕业”4个字。这对华罗庚来说是个难忘的字眼,而对别人来说又是个费解的事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着他的成才道路吧。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开了一个小杂货店,惨淡经营,艰难谋生。华罗庚15岁那年,毕业于金坛县初中,后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书。由于家庭贫寒,交不起饭费,只念了1年,就离开学校,失学了。

华罗庚从小聪明好学,念初中时,在数学课上就表现出了特殊的才华。一天王维克老师给全班出了一道数学题,这是一道出自《孙子算经》的题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王老师在读这道题时,读得很慢,声音抑扬顿挫。读完题目后,王老师把目光扫向全班同学,一张张紧张思索的面孔,一道道疑惑不解的目光尽在王老师的视野之内。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物品是23个。”这是个熟悉的声音,这声音把同学们从思索和疑惑中唤醒过来。大家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这个最先说出答案的同学就是少年华罗庚。华罗庚在解这道题时是这样想的:从“七七数之剩二”开始,就是说,七数余二,那么七的倍数再加二定是这个数,不防设这个数是7×3+2=23。再对23进行检验:23被3除,余2;23被5除余3,因此,23符合题目条件。正是由于华罗庚从小勤奋好学,王维克老师加倍看重他的聪明与才华。华罗庚在学校时给王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华罗庚18岁那年,王维克老师当上了金坛县中学的校长。王校长爱惜人才,把华罗庚请到学校当会计兼做事务工作。从此,华罗庚更忙起来了。他回忆这段时间的经历时说:“除了学校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母亲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小店的帐目之后,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这就是说,即使在繁忙的事务之后,华罗庚也不忘学习数学,因此,他的数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华罗庚19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借了一本杂志,名叫《学艺》,在这本杂志的第7卷10号上刊登了一篇由苏家驹教授撰写的文章《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引起了华罗庚的浓厚兴趣。通过阅读与思考,华罗庚发现文章中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于是他问王校长,“能不能写文章批评苏教授文章中的错误?”华罗庚的提问得到了王校长的肯定回答:“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有什么不能批评的!”王校长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名著《神曲》的译者。他的一席话给华罗庚以很大的鼓励。于是华罗庚写了一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的文章,经王校长过目与修改后,寄给了上海的《科学》杂志。文章于1930年发表了。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当时不少人的重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了这篇文章。而且得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金坛县初中的青年人,更感到震惊。他看出了华罗庚的才华,马上写信到金坛中学,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华罗庚接到信后,再三考虑:一方面,他想起在此之前曾因王校长让他在金坛县初中教补习班,由于有人向上告状说王校长任用一个不合格的教员(一个初中毕业生怎么能有资格教初中),王校长不得不辞去校长职位,而且自己也不再教书;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家境贫寒,连去北京的路费都有困难,于是回信婉言谢绝了熊教授的邀请。熊教授接到华罗庚的回信后,这位求贤若渴的“伯乐”又写信去催。信中说:如果你不来,我将亲自去金坛拜访你。华罗庚又一次收到熊教授的来信,从中得知其邀请的真切与诚意,觉得自己实在不能辜负熊教授的好意,只好由父亲出面借了路费,应邀到了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华罗庚当上了一名助理员。主要职务是管理数学系的图书、收发公文、代领文具、绘制图表等。这样,他可以利用工作之余读书、听课。由于熊教授的安排与指导,华罗庚学业进步很快,学习也更加刻苦,常常自学到深夜。他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就修完了大学课程,用4个月的时间自学了英语,并能达到读英语数学文献的水平。另外,他还自修了德文,特别是他听了研究生课程后,数学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他写的3篇论文,先后在国外数学杂志上发表,清华大学的教师对他不得不刮目相看。不久,在清华大学的教授会议上决定让他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人任清华大学的教师。可见,华罗庚的成才主要是由于他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华罗庚在给中学生谈学习数学时说过:“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他还说:“我不轻视容易的问题,今天练习了容易的,明天碰到较难的也就容易了。我也不怕难的问题,我时刻准备着在必要时把一个问题算到底。我相信,只要辛勤劳动,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华罗庚就是这样刻苦学习,才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自学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

1936年熊庆来教授又推荐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8年华罗庚回到日本铁蹄下灾难深重的祖国,由熊庆来教授推荐当上了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当时的他年仅28岁。在西南联大期间,华罗庚的生活是清苦的。他们一家住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小村子中的两间小厢楼里,厢楼下是猪栏、牛圈,卫生环境可想而知。华罗庚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蹭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华罗庚虽然居住在这样的厢楼中,过着艰难的生活,但他还是勤奋努力,不断地耕耘,用3年时间写出了一部数学手稿,名为《堆垒素数论》,华罗庚写完《堆垒素数论》后,自然打算出版成书。于是他又把中文稿译成英文稿,并把中文稿寄到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但是,中央研究院不但未能给予出版,还把手稿弄丢了。这对华罗庚是一个莫大的打击,3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怎么不使他心疼呢!后来,华罗庚把手头的一份《堆垒素数论》英文稿寄到当时苏联的维诺格拉托夫院士那里,终于由苏联把英文稿译成俄文稿出版了。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震动。新中国成立后《堆垒素数论》(俄文版)又被译成中文,在自己的祖国出版了。像《堆垒素数论》先在别国出版,后在国内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也属于罕见的现象。

华罗庚一共上过9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却成了蜚声中外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的格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披露了这一成功的秘诀。他提出的“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的箴言是值得后人永志不忘的。这位开拓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巨人,逝世前的遗愿竟是“甚盼尸体能对革命有用,俟墙可作人梯,跨沟可作人桥。”追问要事例能证明这个名人说的话,这个名人做的事证明他说的话。关于时间,勤学,理想,毅力,事例证明!再拜托了! 回答×××××

毅力
成功是屡遭失败而热情不减.——林肯

事例在上面

××××××

勤学
我不轻视容易的问题,今天练习了容易的,明天碰到较难的也就容易了。我也不怕难的问题,我时刻准备着在必要时把一个问题算到底。我相信,只要勤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华罗庚

事例在上面

××××××

理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事例在上面

×××××

时间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 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http://..com/question/298820663.html?an=0&si=1

② 江西财经大学教授与大学生谈怎样做人

谢新力教授首先用八个字归结出讲座的精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后,他围绕“与大学生朋友谈谈怎样做人”的主题展开精彩演讲。谢新力教授通过多个成功人士的例子引出成功的秘诀首先是做人。谢新力教授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会做人,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学会做人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部分,谢新力教授围绕人的两重性、社会规范、时代形势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第二部分,谢新力教授提出了“八项要求”和“六个原则”,层层递进,引人深思。针对第三部分,谢新力教授通过身边的实例,谈到个人与社会、当前与长远、理想与现实等重要的关系,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在场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谢教授严谨的作风、清晰的思路和充满激情的言谈赢得在场学子的阵阵掌声。此外,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秘书长章嘉树老师向也在讲座中向大家传授了“喝水不忘挖井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35字做人箴言。
此次讲座响应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号召,促进老教授与新同学之间的交流,为更好地培养下一代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使得法学院新生对做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利于同学们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可谓是受益匪浅。

③ 新视野3读写3U1SA1-2TextA的never ever give up的中文翻译请问有人有吗

永不言弃!

1 英国的伟大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爵士,小时候在哈罗公学上学。当时他可不是个好学生,要不是出身名门,他可能早就因为违反纪律被开除了。谢天谢地,他总算从哈罗毕业了,在那里犯下的错误并没影响到他上大学。后来,他凭着军旅生涯中的杰出表现当选为英国首相。他的才思、智慧、公民责任感以及在二战痛苦而黑暗的时期拒绝投降的无畏勇气,为他赢得了美名。他非凡的决心,不仅激励了整个民族,还鼓舞了全世界。

2 在他首相任期即将结束时,他应邀前往母校哈罗公学,为满怀报国之志的同学们作演讲。校长说:“年轻的先生们,当代最伟大的演说家过几天就会来为你们演讲,他提出的任何中肯的建议,你们都要听从。”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终于到了。温斯顿爵士站了起来——他只有5英尺5英寸高,体重却有107公斤。他作了言简意赅的讲话:“年轻人,要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永不,永不,永不!”

3 个人经历、教育机会、个人困境,这些都不能阻挡一个全力以赴追求成功的、有着坚强意志的人。任务再苦,准备再长,难度再大,都不能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就以本时代最有学问的两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托马斯·爱迪生为例,他们都曾面临巨大的障碍和极端的批评,都曾被说成“不开窍”,被老师当成笨蛋而放弃。托马斯·爱迪生还曾逃学,因为老师嫌他问的问题太多而经常鞭打他。爱因斯坦一直到将近9岁才能流利地说话,学习成绩太差,有些人认为他都已经学不好了。然而,这两个男孩的父母都相信他们。他们坚持不懈地每天和儿子一起努力,孩子们也了解到,要想成功,就绝不要怕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最终,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都摆脱了童年的困扰,进而作出了造福当今全世界的伟大发现。

4 再如亚伯拉罕·林肯这个英雄的典范,他一生面临了无数艰辛、失败和接二连三的不幸。他的出身和经历真是一点也算不上光鲜。他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长大,只受过一年正规教育。经商两度失败,初恋爱人的突然离世也使他精神崩溃,还在八次政治选举中落马。此后,他的四个孩子有三个不幸去世,令他悲痛欲绝。然而,坚强的意志鞭策着他,推动他前进,使他更加乐观、投入、坚毅。这让他得以全力以赴,一次次战胜生命中的巨大困难和挫折。一百年之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赞颂亚伯拉罕·林肯,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5 与丘吉尔和林肯一样,只有那些“执著地追求成功”的人,那些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意志的人,才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许多艺术家、政治家、作家和发明家都有同样的经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强烈的意愿,不懈地准备、奋斗,并保持对成功的激情。他们取得了成功,并不是因为成功很容易,而是因为他们拥有克服重重障碍的意志,为了追求目标而勤奋努力。

6 桑德拉·戴·奥康纳成长于既没自来水也没电的养牛场,她努力学习以使自己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一路奋斗终于进入了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学院毕业。尽管奥康纳勤奋刻苦,但在20世纪50年代,她仍然受到女人身份的制约。即使斯坦福大学的学位有良好的声誉,她仍被整个法律界拒之门外,因为事务所宁愿聘请才干稍逊的男性,也不愿冒险破例雇佣一位女律师。然而,桑德拉·戴·奥康纳并未放弃梦想。她执著地坚持下去,终于得到提名并被任命为美国第一位女性最高法院法官。她任职期间,对很多问题,例如堕胎和妇女权利,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7 很多人只是嘴上说他们想要什么东西,但并不真正地付出大量努力去实现。很多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全心尝试。而成功的秘诀在于内心燃烧的欲望——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专注力——从而激发行动的决心,即使疲惫,即使失败,也会继续准备,继续前进。正如一句箴言所说:“你摔倒了多少次并不要紧;你能多少次重新站起来对成功才至关重要!”

8 专注于汲取更多的知识,争取持之以恒地渐进,保持永不言退的坚强意志——即使在你疲惫想要松懈的时候,或者困难重重之时。“执著地追求成功!”“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刻苦努力,意志坚决,专心投入,准备充分,你就能跨越一切障碍,完成所有壮举,取得成功!

④ 什么叫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行政法上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2006年10月(总第期)

孙 建

摘要: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行政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其起源于英国的自然正义的理念,并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与光大,在我国的许多行政立法中也贯彻了这一原则。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在行政法领域要求作到程序的中立,程序的参与及程序的公开。其对防止行政权力滥用,保证行政实体公正的实现,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体落实民主精神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法;法律原则;正当法律程序

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基本涵义和历史渊源
正当法律程序是指“要求一切权力的行使在剥夺私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具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1]在《布莱克法律辞典》中,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中心含义是指:“任何其权益受到判决影响的当事人,都享有被告知和陈述自己意见并获得听审的权利。” [2]在1996年通过的《行政处罚法》中,对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这部法律首次将作为现代行政程序核心内容的听证程序引进了行政处罚领域。此外,《行政处罚法》还规定了行政处罚的公开制度、告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等。此后,《价格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等也规定了相关的听证制度。这表明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在中国已开始落地生根。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起源于英国法中的“自然正义”(Nature Justice),光大于美国法所继承的“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到了20世纪,包括世界多数国家纷纷进行行政程序立法,通过立法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确立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在英国,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最早可追溯到1215年制定的《自由大宪章》第39条的规定:“凡自由民,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放逐或被加以任何其他方式侵害,我们不得违反这些规定而为之。”《自由大宪章》中关于正当法律程序的规定主要涉及到刑事诉讼领域。而在1354年英国国会通过的第二十八条法令——《自由令》第三章中规定:“未经法律的正当法律程序进行答辩,对任何财产和身份拥有者一律不得剥夺其土地或住所,不得逮捕或监禁,不得剥夺其继承权和生命。”这个法律文件首次以法令形式明确提到并解释了“正当法律程序”这一词语,并扩大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适用范围。
考察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在英国的制度生成,则应当溯及英国普通法传统中的自然正义原则。可以说, 正当法律程序是一个与“自然正义”一脉相承的概念。在普通法的传统中,自然正义是关于公正行使权力的最低限度的程序要求。自然正义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是任何人不得在自己的案件中担任法官;第二是应听取双方之词,任何一方之词未被听取不得对其裁判。[3]
美国内战前期,汉密尔顿在1787年的纽约州批准宪法会议上提出了“正当法律程序”一词,该会议予以采纳并提出《人权法案》。该法案规定:除非依照“正当的法律程序”,否则,任何人都应得到保证,不被剥夺特定的权利。这是最早用“法律的正当法律程序”取代最初来自英国大宪章“国家的法律”措词的美国法规,并且构成了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和后来的第14条修正案的正当法律程序条款的起源。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和财产。”1868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的人,均为合众国和他们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不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对于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亦不得拒绝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从《权利法案》提出正当法律程序一词,到宪法第5条、第14条修正案对正当法律程序的明确规定,正当法律程序从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发展到了实质性正当法律程序,广泛应用于司法审查领域,体现了美国对正当法律程序的重视。正当法律程序体现了正义的基本要求,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美国宪法、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美国甚至将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 [4]
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具体要求
关于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具体要求,有学者认为应当包括四项,即:角色分化、有意识的阻隔、直观的公正、意见交涉;[5]亦有学者认为这些要求包括:正当过程、中立性、条件优势、合理化。[6]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具体要求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程序是中立的而不是偏私的。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在参与者各方当事人间保持一种超然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和位置。这要求行政主体作到:首先,不能存有利益牵连。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其所处理的事件及事件各方的当事人没有个人利益上的联系。其次,不能存有偏见。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给予各方当事人同等的机会,对各方当事人都平等的对待,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带任何偏见。“中立不偏”不仅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时实际上作到“一碗水端平”,而且在外表上也不能让人们有理由怀疑有不中立的可能性的存在。这就需要包括回避制度、禁止单方面接触制度、职能分离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来加以配合和保证。一种程序只有作到了是中立的、不偏私的,才能防止权力的“寻租”,才能保证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才是正当的程序。中立是判别一种程序是否是正当的最低要求。
第二,程序是参与性的而不是恣意的。这是指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相关的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有权利通过陈述、讨论、辩驳和说服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对权力运行及相关结果产生的影响作用,同时行政主体也负有“倾听”的义务,从而达到公众对权力运行的参与。在现代,体现程序的参与性的一项重要的、普遍的制度即是听证。所谓听证即“听取意见”。它要求行政主体在作出对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时,必须直接与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进行“对话”,听取相关当事人的意见和辩驳,不能单方面认定事实,作出处理,剥夺对方为自己辩护的权利。程序参与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实现集思广益,能够实现“兼听则明”,从而确保行政权力在行使时,能够作出符合客观的、符合情理的良性抉择。
第三,程序是公开的而不是暗箱的。这是指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都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公开,使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众知情。英国有一句古老的箴言:“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能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公开的益处概括起来讲就在于,它使行政运行的全过程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有利于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防止行政权力的不当使用。现代民主与法治要求保证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因此,公开的内容应当是全过程与全方位的,不仅行政的整个运行过程要公开,而且行政主体自身的有关情况也要公开。行政运行过程要公开的内容包括:事前依据公开、事中过程公开和事后结果公开。行政主体自身情况的公开内容一般包括:行政机关的名称、负责人、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等。但公开的信息的范围也是有限制的,如果信息的内容涉及到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这样的信息就是不能任意公开的。具体公开的方式可根据公开的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对特定的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公开方式一般有:查阅案卷、表明身份、告知、送达、说明理由等。对社会公众的公开方式主要有:新闻发布会,互联网公布、会议旁听、媒体报道、查阅、公榜等形式。
三、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行政法功能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作为一项基本的、重要的法律原则被各国行政法加以普遍的遵守和贯彻,其原因之一即在于其功能显著,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该原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滥用,保障实体公正的实现。人类法治实践的历程表明,程序是对权力进行控制的最佳工具。一套组织严密,设计合理,充分体现各方面“声音”的程序设计,无疑是使行政权力得以正确行使,相对人权利得以合法保障的最有效措施。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使命正在于此。它要求行政主体不偏不倚;它给予当事人要求进行听证,参与权力行使的机会;规定了行政主体的表明身份,告知理由,说明依据等公开义务,从而使保证了行政权力得以公正、公平、公开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保证了实体公正的实现。
其次,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体现了对人权的保障。在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基础上,作为程序的参与人可以依据正当法律程序性条款直接享有和行使程序性权利,如被告知理由,要求进行听证等,这可以规制国家权力的正当运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具体体现,从而保障人权的有效实现,防止国家权力可能给人权造成的不法侵害。
再者,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民主精神的具体体现。民主的本质就是由人民当家作主,凡属于人民自己的事,由人民做主。在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要求下,行政机关的一切行为,包括立法、执法、司法、监督等,都必须让当事人或社会公众广泛地参与,这无疑是民主精神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2]H.C.Black,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publishing co.1979.p.1083。
[3] [4]胡建淼主编.论公法原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2页,第438页。
[5]孙笑侠、夏立安主编.法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28-230页。
[6]参见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作者简介:孙建(1983- ),男,蒙族,内蒙古突泉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05级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

⑤ IN DUBIO PRO REO是什么意思主要是法律系的.

嘿嘿同道来的.是,简单来说就是叫做无罪推定,或者也有叫做疑罪唯轻,解释来说的话,就是在一个审判团或者是法官本人来判决的时候,如果在程序中有发现疑点,而这怀疑点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时候,就有可能说这被告在犯案(或许)的过程中有种种迹象可能表明不是真凶或者不只主犯,(在推定的范围内)这个是古代罗马法可贵的地方,就是宁可放过,不可杀错.为了尽量避免发生冤判错判等令人遗憾的事情,这个就被写成一个箴言,是每一个学法,有志于法的人必须知道的第一步.

⑥ 我是山东的一名考生,想考厦门大学

分数不重要,重要的分差和排名。
下载厦门大学历年对山东文科类招生的分数,然后用这个分数减去当年的文科一本线就得到分差,一般来说某个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可能会有变化,但是分差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
看完分差之后看排名,主要是取当年的录取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分数排名在本省的招生局网站上有,然后对照找出专业的最低分和最高分相对应的最低和最高排名,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数估计自己的排名,如果排名落在历年的排名区间之内,报考被录取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另外,厦门大学是文科类的大学,文科类最好的应该是法学院,法学院最好的专业或者说方向是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⑦ 原创箴言(规谏劝诫之言)三条以上、、、急~~~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卢梭)(灯片3)

这个论点最初由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灯片4)

苏格拉底嘲笑把知识灌输到灵魂里犹如将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一样,是徒劳无用的。因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教育不是灌输,而应是引领;教师不是布道者,而应是引路人。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灯片5)

“灌输”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它不顾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是一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譬如德育,不是灌输规范,不是简单地强令禁止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陶校长《四块糖的故事》就是真教育,陶校长不是靠灌输,更不是靠训斥,而是真正走进小男孩的内心,和风细雨地通过奖赏四块糖,让男孩自己认识并改正错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春风化雨般的不着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最长效的,小男孩的行为规范、为人处事、天性心理等都得到了健康的生长,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他没有过度地关注果树的生长,既不揠苗助长,也不弃之不顾,他抛弃了一切功利的念头,不期望树木能长得又高又大,果子能结得又早又多,只是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它能按照自己的习性生长,结果他的果树长得最好。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育人如育树,特别反对急功近利,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然而事实上,我们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总要给生长设定一定的外部目的,比如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等等,仿佛不朝着这类目标努力,生长就没有任何价值。在《读者》上,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华裔男孩毕业于免费公立中学后考上了牛津大学法学院,为此其家长甚有面子,周围华人也啧啧称赞做父母的总算心血没有白费,将来儿子成为开业律师年薪15万英镑,父母多享福,并以此作为督促子女发奋的活样板。而洋邻居有个同龄的男孩,自小学至高中每年皆花费数万英镑接受昂贵的私立学校教育,高中毕业后小伙子居然决定不去上大学,头半年先是到西亚、东亚和喜马拉雅山旅行,爬雪山过草地吃了不少苦,总算捡了条性命回来已是万幸,接着又奔了非洲,留在乌干达当了义务乡村教师。其家信常常是他如何克服种种艰难与当地土著人沟通,及如何与艰苦的物质条件搏斗的生存日记。洋青年的父母每每欣喜地举着儿子的来信向外人展示,他们认为孩子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一点是金不换的。听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来评判一下,用我们平常的眼光来看,用我们的人才观去评判,无疑这个华裔男孩是成功的,而这个洋青年是失败的。因为我们认为生长都应该有目的,我们的心中都有个功利的目标,而且是根深蒂固,不易改变的,所以我们大都无法接受洋青年那样的举动那样的生活方式。其实,这就是在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所以,究竟怎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幸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灯片6)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灯片7)

蒙台梭利和杜威都持这种观点。这就告诉我们,要尊重儿童,要平等对待儿童,既要把儿童当儿童看,有时又该把儿童当成人来看待,享有与成人同样的权利(当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外)与尊严。

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灯片7)

而我们似乎又在做一件背道而驰的事情:我们包括我们的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快乐童年为代价,把我们的一些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把他们早早地驱赶到功利战场上去拼搏,分数、排名、各种各样的竞争,剥夺了孩子享受幸福童年的权利。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小学教师肩头的责任就更为重大,因为,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有意义的童年。寒假中布置了学生一篇征文《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学生的作文中大都写到现如今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物质生活条件比爸爸妈妈那会儿不知要好多少倍,但有学生在听了爸爸妈妈的讲述后,还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羡慕之意,羡慕爸爸妈妈的童年生活,羡慕他们能逮知了、捉蚂蚱,能在夏天畅快地在小河中游泳……我们难道能简单地斥责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吗?他们只是童言无忌,真情流露。的确,我们的孩子在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极其贫乏。他们除了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几乎不会创造性地玩其他游戏。难怪我们感叹,现在的孩子韭菜、麦苗分不清,茉莉、海棠更不懂,如何引导他们过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像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样,带着孩子走向郊野,走向自然,去体验农民怎样种田,去开展令孩子们喜欢、激动的郊外活动,这些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但是,也许受安全因素等各种原因的牵制,这种理想化的设想往往只能束之高阁,很少能付诸实施。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有心人,留心观察大自然,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最主要的还应引领学生走进书海,畅游书海,学会阅读进而享受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的童年因为阅读而丰富多彩、回味无穷,并为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前几天看到教育在线网上芷眉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的“在农历的天空下”的古典诗词学习课程,从2007年12月22开始到2008年12月21日,围绕农历的时令、节气,开展了整整一年的奇妙的诗词之旅,师生共同吟诵,共同收获,共同成长,学生的童年生活因此而充实、幸福又有意义。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灯片8)

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

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灯片9)

我们现在的学习往往正是为了适应外界,比如中小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以后能考上好的大学,是为了以后找个好的工作,比如我们在职的学习,是为了拿文凭、评职称等。当然人在社会上生活,就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不可能完全隐遁到世外桃源去,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应是适应现实,而应是丰富自我世界。记得我读师范时曾看到这样一句话,不记得是谁说的,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它端端正正地抄写下来,平平整整地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时时勉励自己,大意是这样的——(灯片9)“你要心平气和地充实自己,不是为了要压倒别人,也不是为了要取得别人的好感,而是为了使自己真正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的确,只有当一个人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去适应外界,抛开了种种的现实的束缚功利的目的,而主要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这时的学习才是身心愉悦的学习,才是心无旁骛的享受,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卢梭)(灯片10)

这听起来简直就是骇人听闻的谬论。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要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那么卢梭何出此言呢?因为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这与第一条箴言——卢梭提出的“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是相一致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重提这句话呢?我以为,这里的“不要爱惜时间,而要浪费时间”不是真的指要大家无所事事,无聊地打发时间,这主要是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生几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提出的。现在的老师、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唯恐孩子虚度光阴,于是,布置了一大堆的作业,学生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得做家长布置的作业,而且家长还要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孩子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于是,喜欢科技制作的孩子没有时间搞自己喜欢的小发明小制作,喜欢生物的孩子也不能长时间地观察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否则就会被斥责为“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而我们农村的家长呢,则可能还有另一种情形,放任自流,不懂正确引导,甚至把有益的课外书视作无用的“闲书”,不允许孩子看课外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卢梭 (灯片11)

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萧伯纳 (灯片11)

说教科书“毫无营养”也许有点偏激,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教科书是他们学习的凭借、范例,借助了教科书,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才能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但光读教科书肯定是营养单一、营养不全的。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将课内的学习延伸至课外的阅读,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有益的课外书,要做好家长一头的宣传工作,要让学生尝到各色的“美味佳肴”,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营养,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灯片12)

这句话出现在爱因斯坦的一篇文章中,也许脱胎于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怀特海的一段论述。

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怀特海。(灯片13)

教育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爱因斯坦 (灯片13)

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大学教育。——周国平(灯片14)

细细品味上面的这几段话,是不是很有道理呢?就拿语文来说吧,所谓的笔记(课堂摘录的课文要点及关键词句的意思等),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一过,也就忘了。只要回忆一下我们自己,小学、中学、师范、甚至自学考试,背了那么多的句子含义、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等,这些为考试而背的细节在考试后又有多少存留了下来呢?几乎没有。或许,一些经典的诗词原文记住了一些,但绝大部分的已无从记起。但是,总有一些要留下来的,那就是预习复习、边读边想、写批注写笔记的习惯和方法等。这些阅读的习惯、方法、能力是在一次次的课堂学习之后,在忘记了听课笔记之后所剩下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也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习惯、方法、能力等的培养、提高是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所以说重要的不是“吃进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吃进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从事基础教育的我们就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取得了多少分数。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灯片15)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罗素) (灯片16)

最后这两条箴言主要是针对大学来说的,与大学联系更为紧密,所以这里不再展开。

⑧ 对孩子来说,什么样的惩罚是无效的

人类的——经常出错但总体上很有用——心理倾向相当多,而且相当不同。大量的心理倾向的自然结果就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原理:认知往往取决于场景,所以不同的情景通常会引起不同的结论,哪怕是同一个人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也是如此。
查理·芒格将之前做过的三次心理学讲座的讲稿内容合并起来,写成了这篇从未发布过的逻辑性更强、篇幅也更长的“讲稿”。
他简单地列出那些虽然总体上很有用但经常误导人的心里倾向,然后详细讨论每种倾向引发的错误,同时描述如何防止犯这样的错误,并进行一些总体的讨论。
查理说:“我爱上了我这种编排心理学知识的方法,因为它一直以来对我很有用。所以呢,在去世之前,我想给世人留点东西。”
我最先讨论这个倾向,是因为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完全明白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在改变认知和行为方面有多么重要。但其实往往不是这样子的。例如,我觉得自我成年以来,在理解激励机制的威力方面,我比95%的同龄人要好,然而我总是低估那种威力。每年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促使我对激励机制的超级威力有更深的体会。
说到激励机制的威力,在所有案例中,我最欣赏的是联邦快递的案例。联邦快递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是保证货物按时送达,它必须在三更半夜让所有的飞机集中到一个地方,然后把货物快速转发到各架飞机上。如果哪个环节出现了延误,联邦快递就无法把货物及时地送到客户手里。
曾经有一段时间,联邦快递的夜班工人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他们对工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就是没效果。最后有个人终于想通了:公司并不希望职员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是希望他们快速地、无差错地完成某项任务,所以按照小时来支付夜班薪水的做法是很傻的。也许,这个人想,如果他们按照班次来支付薪水,并允许夜班工人在把所有货物装上飞机之后提前回家,那么这个系统会运转得更好。你瞧,这种方法果然奏效了。
施乐公司(Xerox Corporation)早期的时候,乔·威尔逊(注:乔·威尔逊,1909—1971,美国施乐公司创办人、慈善家)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他那时已离开公司进入政府部门,但不得不辞职又回到施乐公司,因为他无法理解为什么施乐的新机器总是卖得不如那些性能低下的旧机器好。回到施乐之后,他发现根据公司和销售员签署的销售提成协议,把旧机器卖给客户,销售员能得到很高的提成;在这种变态激励机制的推动下,劣等的旧机器当然卖得更好。
然后还有马克·吐温那只猫的案例。那只猫被热火炉烫过之后,再也不愿意坐在火炉上了,不管火炉是热的还是冷的。
我们还应该听取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建议。富兰克林在《穷理查年鉴》中说过:“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这句睿智的箴言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掌握一个重要而简单的道理:当你该考虑动用激励机制的威力时,千万千万别考虑其他的。
我认识一个非常聪明的法律顾问,他在一家大型投资银行任职,从来没犯错,却丢失了工作,因为他忽略了富兰克林这句箴言中蕴含的教训。这位顾问没能成功地说服其客户。这位顾问对客户说,你有道德责任去做某件事,在这一点上,顾问是正确的。可是他没有告诉客户的是,如果不按照他的建议去做,客户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结果,这位顾问和他的客户都丢掉了工作。
我们还应该记得苏联共产党得到的下场。苏联共产党对激励机制的超级威力完全无知,结果造成什么情况呢?有个苏联工人这么说:“他们假装给薪水,我们假装在工作。”也许最重要的管理原则就是,“制定正确的激励机制。”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B.F. 斯金纳就因为过度强调激励机制而闹了笑话。斯金纳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他能够取得这种如日中天的地位,部分原因在于,他早年别出心裁地利用老鼠和鸽子做实验,得出了令人意外的重要结果。
和其他方法相比,他利用的激励法能够引发更多的行为变化,也能够更有成效地让他的老鼠和鸽子养成条件反射。他揭示,奖励儿童或者员工已经厌倦的行为是极其愚蠢的。利用食物作奖励,他甚至如愿以偿地让他的鸽子养成了强烈的迷信。他再三证明自然界存在一种重复出现的、普遍的伟大行为算法:“重复有效的行为”。他还证明即时的回报在改变和延续行为方面远远比延后的回报有效。
他的老鼠和鸽子在食物奖励的作用下养成条件反射之后,他发现了那种能够使反射行为保持最长时间的奖励撤销模式:随机分布模式。得到这个研究结果的斯金纳认为他已经完全能够解释人类明知道十赌九输却还是忍不住要赌博的原因了。
但是,正如我们在后面讨论其他导致滥赌行为的心理倾向时将会发现的,斯金纳只说对了一部分。斯金纳的个人声誉后来江河日下,是因为一来,他过度地强调了激励机制的超级威力,乃至认为利用激励机制就能够创建出一个人间乌托邦;二来,他几乎没有认识到心理学其他部分的威力。
因而他就像雅各布·维纳的寻菇犬,只会用激励效应来解释一切。但话又说回来,斯金纳的主要观点是正确的:激励机制是超级有用的。他那些基本实验的结果将会在实验科学的史册上流芳千古。在他死后数十年里,他那种完全依赖奖励的方法在治疗儿童自闭症方面比其他任何疗法都有效。
当我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念书的时候,教授们有时会谈起耶鲁大学法学院某个像斯金纳那么死心眼的教授。他们常常说:“埃迪·布兰夏德这老兄真可怜,他还认为宣告式判决能够治疗癌症呢。”嗯,极其强调激励机制的超级威力的斯金纳跟这位耶鲁法学院的教授差不多。
我总是把这种降低了斯金纳声誉的思维习惯称为“铁锤人倾向”,因为有句谚语说:“在只有铁锤的人看来,所有问题都特别像钉子。”“铁锤人倾向”并没有放过布兰夏德和斯金纳这么聪明的人。如果你们不注意的话,它也不会放过你们。在这篇讲稿中,我将会好几次提到“铁锤人倾向”,因为正好有一些办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种令斯金纳教授声名扫地的心理倾向所造成的破坏。
激励机制的超级威力所造成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我所说的“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有的人因为受过教育而变得道德高尚,然而在激励机制的驱动之下,他可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以便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而且他还会为自己的糟糕行为寻找借口,就像施乐公司那些为了得到最高提成而不惜损害顾客利益的销售员。
我很早就学到这个道理。故事发生在我祖父的故乡,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当地有个外科医生,他年复一年地将大量的正常胆囊送到该市最好的医院的病理学实验室。众所周知,社区医院的管理体系很糟糕,所以这位医生如此乱来了许多年才被革除职务。
那位负责开除这个人的医生是我们家的世交,我问他:“难道这名外科医生心里想,‘这么做能够展示我的医术很高明?’——这家伙手术做得非常好——‘而且每年通过把正常胆囊切掉来谋害几个病人能让我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我的朋友说:“不是这样子的啦,查理。他认为胆囊是所有疾病的祸根,而且如果你真的爱护病人,就应该尽快把这个器官切除掉。”
这个例子很极端,但每个专业人士和每个普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名外科医生的认知倾向。它能引发极其可怕的行为。就拿那些推销商业地产和企业的经纪人来说吧。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哪怕稍稍客观的经纪人。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我遇到过的管理顾问没有不在他们的报告结束时写上这个相同的建议的:“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管理顾问服务。”
由于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非常普遍,所以人们往往必须怀疑或者有保留地接受其专业顾问的建议,哪怕这个顾问是一名工程师。一般的对策如下:
(1)如果顾问提出的专业建议对他本身特别有利,你就应该特别害怕这些建议;
(2)在和顾问打交道时,学习和使用你的顾问所在行业的基本知识;
(3)复核、质疑或者更换你得到的建议,除非经过客观考虑之后这些建议看起来是合适的。
激励机制能够导致人们在做坏事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正当的,国防部的采购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前国防部采购时签署的都是成本保利合同(以成本再加一个比例的利润作价),而产生了许多贪污受贿的事情,这促使美国政府作出决定,国防部负责采购的官员签署这样的合同是违法的,而且犯的不是轻罪,是重罪。
顺便说一声,虽然政府部门签署成本保利合同已经被正确地定为重罪,但其他地方,包括许多律师事务所和大量的企业,依然采用了一种成本保利的奖励系统。在这种普遍的激励模式之下,有些人受到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的驱使,做出了许多极其可怕的事情。而这些行为不轨的人当中有许多原本正派得足让你们会很乐意和他们成为亲家。
人类大脑就是以这种方式运转的,这里面蕴含着几个大道理。比如,收款机的发明能够使不诚实的行为难以得逞,所以它对文明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正如斯金纳十分清楚地知道的,得到奖励的坏行为特别容易形成习惯。所以收款机是一种伟大的道德工具。顺便说一下,收款机的发明者帕特森(JohnHenry Patterson)对此深有体会。他曾经拥有一家小商店,店里的员工经常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偷钱,所以他从来没赚到什么钱。
后来有人卖给他两台收款机,他的商店马上开始盈利。他很快把商店关掉,进入了收款机行业。他创办的公司就是那家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国民收款机公司。帕特森把“重复有效的行为”作为行为指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帕特森的道德也很高尚。他脾气很古怪,但热衷于做善事(不过他对竞争对手冷酷无情,他把所有竞争对手都看做是潜在的专利盗窃者)。帕特森的口头禅是“寿衣没有口袋”,
他和卡内基一样,在离开人世之前,把大量的财产都捐作善款了。帕特森的收款机对文明的贡献非常巨大,他在改善和推广收款机方面所做的工作也非常有效,所以他很可能配得起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自撰的墓志铭:“我并没有彻底地死去。”
由于职员存在这种为了获取回报而给糟糕的行为寻找正当理由的强烈倾向,所以除了帕特森发明的控制现金的手段之外,企业还需要其他许多对策。也许最重要的对策是采用合理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
西屋电器(Westinghouse)的案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西屋电器属下有一家信贷公司,这家子公司放出了许多和西屋电气其他业务毫无关联的贷款。西屋电器的管理人员也许是因为妒忌通用电气,所以想要从对外贷款中获取更多利润。西屋电器的会计实践是这样的,它主要根据从前为下属子公司提供贷款的经验来为这些对外贷款提取未来的贷款坏账准备金,而它原来贷款给子公司则不太可能出现巨额的贷款损失。
有两类特殊的贷款理所当然地会给借款人造成大麻烦。第一类是面向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额为建设费用的95%的贷款,第二类是面向酒店的建筑贷款。正常来讲呢,如果有人愿意按照酒店实际建筑成本的95%贷款给开发商,那么贷款利率应该比一般利率高很多,因为贷款损失的风险比一般贷款高出很多。
所以按照合理的会计方法,在发放大量占到实际建筑成本95%的贷款给酒店开发商时,西屋电器应该在财务报表中将所有这些贷款记为零利润,甚至记为损失,直到许多年后把贷款收回来为止。
但是西屋电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大量发放给酒店开发商的贷款等同于以前那些很少产生损失的贷款,把账做得很漂亮。这让负责放贷的管理人员显得很优秀,因为财务报表显示出那些对外贷款带来了极高的收入。国际和外部的会计师认可了西屋电器这种糟糕的做账方法,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那首老歌所唱的:“谁给我面包吃,我就给谁唱歌。”
结果西屋电器损失了数十亿美元。这该怪谁呢?怪那个从电冰箱部门调到公司高层并突然决定贷款给酒店开发商的家伙吗?还是怪那些会计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一种几乎肯定会使信贷管理人员产生偏激行为的激励机制坐视不管。)我认为最应该受到指责的是那些创造出这种会计系统的会计人员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无异于运钞公司突然决定不用武装车辆押运现金,而改让手无寸铁的侏儒用敞开的篮子提着现金走过贫民窟。
我希望我能够告诉你们,这种事情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西屋电器东窗事发之后,通用电气旗下的投资银行基德尔·皮博迪(Kidder Peabody)采用了一种愚蠢的电脑程序,致使债券交易员能够利用这种程序虚构出巨额利润。从此以后,许多公司的会计工作变得更加糟糕了,也许最糟糕的例子就是安然(Enron)。
所以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有很重要的对策),比如说收款机和合理的会计系统。但是当我在几年前翻阅心理学教科书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教科书虽然有1000页那么厚,却很少谈到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对帕特森或者合理的会计系统更是只字不提。
反正不知道怎么回事,心理学的概论课程完全没有提到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及其对策,尽管世界各地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早就出色地描绘了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尽管企业界早就有了应付这种偏见的对策。到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有的事情在生活中极为明显,但很难通过容易做的、可重复的学术实验得到证明,那些心理学的寻菇犬就会忽略它。
有时候,其他学科对各种心理倾向表现出的兴趣,至少比心理学教科书中体现的要浓厚。例如,那些站在雇主的立场考虑问题的经济学家早就为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所产生的后果取了一个名字:“代理成本”。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经济学家知道,就像稻谷总是被老鼠吃掉一样,雇主的利益总是因为雇员不正当地把他们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而受损。
雇主可以采用的对策包括制定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对败露的不轨行为进行严厉的公开惩处,使用防止钻营的规章制度和收款机等机器。而站在雇员的立场来看,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自然会促使雇主对他们进行压迫:血汗工厂、危险的工作场所等等。
若要解决职员遇到的这些糟糕问题,不但工会要给雇主施加压力,政府也要采取行动,包括制定关于工资和工作时间的法律、工作场所安全规章制度,采取一些便于工人组织工会的措施,还有完善工人的薪酬系统。考虑到劳资双方由于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而相互对峙,我们就不会奇怪中国人为什么会提出阴阳对立的理论了。
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无所不在,这造成了一些普遍而巨大的后果。例如,与有底薪的销售员相比,单纯靠提成过日子的销售员更难保证不做不道德的事情。从另一方面来说,无底薪的销售员的工作绩效会更加突出。因此,企业在制定销售员的薪酬制度时往往会面临两难的选择。
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这种经济体系取得极大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防止了许多由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自由市场经济活动的巨网中,绝大多数能够在残酷竞争中幸存下来的资本家均非等闲之辈,他们会防止企业中出现任何浪费的行为,因为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毕竟,他们要靠竞争性价格和他们的总体成本之间的利差来过日子,如果总体成本超过了销售额,他们就难逃灭亡的厄运。如果用那些从政府支取薪水的职员来取代这些资本家,那么市场经济的总体效率将会大大降低,因为每个取代资本家的职员在考虑为领取他的薪水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屈服于其他不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好的同事的压力时会受到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的影响。
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的另外一个常见后果是,人们倾向于钻各种制度的空子,他们往往在损人利己方面表现得极有创意。因此,几乎所有制度设计都必须具备防止钻空子的重要属性。制度设计还需要遵守如下的原则:尽量避免奖励容易作假的事情。
然而我们的议员和法官,通常包括许多在优秀大学受过教育的律师,往往会忽略这个原则。社会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道德风气败坏,效率下降,出现的不公平的成本转嫁和财富转移。如果高等学府提高教育质量,传授更多的心理学知识,而学生也能吸收更多心理学知识,那么我们的立法机构和法院将会设计出更好的制度。
当然,现在驱使人们行动的主要奖励是金钱。只要一个毫无实质价值的筹码能够固定换到一根香蕉,那么人们就可以对猴子进行训练,让它为了筹码而工作,仿佛筹码就是香蕉一样。同样道理,人类也会为了钱而工作——而且会为了钱而更加卖命地工作,因为人类的金钱除了可以换到食物之外,还能换到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拥有或花掉金钱通常也会让人显得有身份。
此外,富人往往会出于习惯,更加努力地为金钱而工作,尽管他们早就不需要更多的钱。总的来说,金钱是现代文明的主要驱动力,这在非人类动物的行为中是没有先例的。金钱奖励也跟其他形式的奖励混合在一起。例如,有些人花钱买身份,有些人靠身份捞钱,而有些人同时做这两件事。
虽然在各种奖励中金钱是最主要的,但它并非是惟一有效的奖励。人们也会为了性、友谊、伴侣、更高的地位和其他非金钱因素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和认知。
“祖母的规矩”也证实了奖励是非常有用的。它的效果特别突出,所以我在这里必须提到它。你可以用这个规矩来成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哪怕你使用的奖励品是你已经拥有的!实际上,许多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顾问经常要求商业组织教会管理人员用“祖母的规矩”来管理他们自己的日常行为,借此改善它们的奖励系统。
具体来说,祖母的规矩就是要求孩子在吃甜点之前先把他们的胡萝卜吃掉。把它应用到商界,就是要求管理人员每天强迫他们自己先完成他们不喜欢然而必要的任务,再奖励他们自己去处理那些他们喜欢的任务。考虑到奖励的超级威力,这种做法是明智而合理的。此外,这个规矩也可以被用于生活中非商业的部分。那些顾问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这种做法并不是无意的。根据斯金纳的教导,他们知道即时的奖励是最有效的。
当然,惩罚也强烈地影响到行为和认知,尽管它的弹性和效果不像奖励那么好。例如,法操纵物价的行为以前在美国很常见,因为遇到这种行为,政府往往是罚款了事。后来有几个重要的企业高管被革职还被送往联邦监狱服刑。此后,操纵价格的行为就大大减少了。
陆军和海军部队在利用惩罚来改变行为方面做得很极端,这可能是因为它们需要士兵的绝对服从。大约在恺撒的年代,欧洲有个部落,每当集结号角吹响时,最后一个到达的士兵就会被杀死,于是没有人愿意跟这个部落打仗。乔治·华盛顿则把那些当逃兵的农场少年吊死在40英尺高的地方,以此来警示其他那些可能想要逃跑的士兵。

⑨ 如何做到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个人做事情,要始终保持当初的信念,那么最后一定能成功。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不恬静寡欲则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的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在这个世界中,有着一颗热忱的心很难,但守住这一颗热忱的心更难。为了顺利抵达梦想的彼岸,不忘初心是最好的模样。

⑩ 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呢


别人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人生的大道上一路走过来,蓦然回首或许就会发现这是一条真真正正的箴言,人的一生因为有了一个奋斗目标便有了一个完整的灵魂,可是却因为不能坚守住这个奋斗目标,自己摇摆不定,患得患失,那么生活岂不像行尸走肉般毫无意义,方得始终说的是结果,如果一件事情做好了自然会有这么一个不错的结果,而此事做好的前提便是不忘初心,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坚守住初心,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人生不易,有一个自己想要的奋斗目标也很不易,想要为了这个奋斗目标不忘初心更是难上加难,可是相信作为人的你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私心与浮躁的心理的,加油,不忘初心!

热点内容
社矫条例 发布:2025-01-18 03:18:09 浏览:923
交通法规禁止 发布:2025-01-18 03:14:28 浏览:342
社会与法一夕阳红直播 发布:2025-01-18 02:37:46 浏览:724
谣言转发多少条付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01:48:20 浏览:471
女性就业地方性法规 发布:2025-01-18 01:29:02 浏览:923
最新婚姻法房子归属问题 发布:2025-01-18 01:22:43 浏览:87
国际经济法原理 发布:2025-01-18 01:22:39 浏览:340
有关医院建筑的法规 发布:2025-01-18 01:22:35 浏览:53
有关外包栏目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8 00:32:49 浏览:725
人民法拍网 发布:2025-01-18 00:31:45 浏览: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