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立法司法行为
㈠ 民事诉讼妨害司法行为的强制措施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一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㈡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绿色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属性,尤其是市民社会的一般条件、趋势和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三条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七条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民事立法司法行为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第五十五条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第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㈢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四种类型
根据我国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可以分为四类:有效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
一、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
1.民事法律行为须含有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即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思,没有这种意思就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须内容表达完整
意思表示表达不完整的,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须将内心意思表达于外部
仅仅存在于内心的意思而未表达于外部的,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为。如果某一民事法律行为是要物行为和要式行为,除上述要件外,还必须具备特别要件:要物行为还必须交付实物,要式行为还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
三、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时间,既有相一致的情形,也有不一致的情形。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1、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有效处于同一个时间点,依法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具备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即时生效;
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并非同一个时间,有三种情形:
(1)法律规定民事法律行为须批准、登记生效的,成立后须经过批准、登记程序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2)当事人约定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条件的,约定的生效条件成就的,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3)附生效条件、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所附条件成就,或者所附期限到来时,该民事法律行为才能生效,其成立和生效也并非同一时间。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㈣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四种类型
根据我国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可以分为四类:有效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
一、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
1.民事法律行为须含有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即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思,没有这种意思就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须内容表达完整
意思表示表达不完整的,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须将内心意思表达于外部
仅仅存在于内心的意思而未表达于外部的,不能成立民事法律行为。如果某一民事法律行为是要物行为和要式行为,除上述要件外,还必须具备特别要件:要物行为还必须交付实物,要式行为还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
三、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时间,既有相一致的情形,也有不一致的情形。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1、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有效处于同一个时间点,依法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具备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即时生效;
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并非同一个时间,有三种情形:
(1)法律规定民事法律行为须批准、登记生效的,成立后须经过批准、登记程序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2)当事人约定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条件的,约定的生效条件成就的,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3)附生效条件、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所附条件成就,或者所附期限到来时,该民事法律行为才能生效,其成立和生效也并非同一时间。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㈤ 民法原则有哪些,举例说明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
5、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
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一、民法原则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原因
1、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准则,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
2、民法的基本原则既是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裁判者法官对民事法律适用的基本依据。因此,民法的基本原则当然可以直接作为法官的判案依据。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范围有不同的界定。
1、民法基本原则是否必须适用于全部民事领域?如,契约自由原则仅适用于约定性民事关系,不适用于非约定性即法定性民事关系。
2、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法,有不同的基本原则。
3、民法各基本原则之间是否可以存在派生关系,即一个基本原则是否可以为另一个基本原则所派生。
三、民法的适用具体原则:
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从立法的等级效力看,某一个位阶高的法律的效力优于位阶低的法律的效力,则前者被称为上位法,后者被称为下位法。
2.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根据适用领域、主体、对象的不同,民法分为民事普通法和民事特别法。
3.新法优于旧法原则(后法优于前法原则)。新法优于旧法原则,是指对于同一民法关系,如果前后有两部以上的法律予以调整时,原则上适用后颁布的法律即新法的规定。
4.强行法优于任意法原则。笼统地说,法律规范都有法律强制性、都有约束力,但是,具体说来,不同的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程度并不相同,存在强弱之分。因此,法律规范根据其强制 性强弱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强行法与任意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㈥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法律分析:指导功能、约束功能、补充功能。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司法均有指导意义。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都有约束力。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基本法中的具体规范和单行民事规范,具有约束力,即民事法律规范不能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规范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法律规范起补充作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㈦ 我国民法的首要原则、核心原则是什么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公序良俗原则
其中"平等原则"是我国民法的首要原则.
㈧ 民法最核心的原则是
平等原则是民法逻辑的起点,在平等原则下才能有谈论公平、意思自治、自愿、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内容的空间
㈨ 民事立法、民事行为、民事司法的含义各是什么
民事立法来是指一定的国源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民事法律和其他民事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民事行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民事司法见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