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优生学与道德

优生学与道德

发布时间: 2022-10-16 11:50:58

1. 优生学的历史起源

优生学一词由英国博物学家F.高尔顿于1883年首创,源出希腊文eugenes,本意“生好的”,即“研究在社会控制下能改善或削弱后代种族(遗传)素质的动因。这种遗传素质既包括体格也包括智力”。后来,人们习惯于将优生学区分为消极优生学和积极优生学。美国遗传学家C.斯特恩则建议称为预防性优生学和进取性优生学,前者研究降低产生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途径,后者研究增加或维持产生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途径。由于基因不能脱离特定的遗传背景而产生有利或不利的结果,因此优生学也包括消除不利的和增加有利的等位基因组合。优生学的这两个方面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因为降低不利的遗传结构也就意味着增加有利的结构,反之亦然。
优生学的思想和措施自古以来即已存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曾指出择偶和生育年龄对后代健康的影响。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更增加了妊期卫生一项。古斯巴达人甚至实行过严格的选择后代的措施。我国古籍《左传》中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记载,已经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后代往往不易存活和繁育。这些都反映了有关优生学的早期思想和措施。
19世纪中叶C.R.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学说后,人们很快就意识到人类本身作为生物之一,也同样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步进化成现代人。考虑到现代人类文明(包括科学、技术、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作用,于是产生了两种形似对立而实则互为补充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类文明可能会创造这样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不仅最适者能生存繁殖,就连本来不能存活或繁育的个体也能生存和繁殖后代,这就会导致不良的遗传结构在人群中的增加。另一种意见认为人类社会可以运用他的知识和才能比大自然更有效地和更成功地改进其后代的遗传素质。F.高尔顿首先认识到这两种可能性。
优生学就是专门研究人类遗传,改进人种的一门科学。
优生的目的是提高人口质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优生学;二是消极的优生学。积极的优生学是促进体力和智力上优秀的个体优生。即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分子学的研究,修饰、改造遗传的物质,控制个体发育,使后代更加完善,真正做到操作和变革人类自身的目的。

2. 纳粹德国的种族优生论是什么

种族优生(Racial hygiene),是一种由政府挑选出公认最强健、聪明和有道德的人来培育下一代的制度,与公共卫生和优生学有密切关联。过去为达成目的曾用的手段包括放逐、隔离、强制绝育,或甚至灭绝各种不同的精神障碍、人种、身体残疾、犯罪记录和宗教信仰的人或团体。

种族优生一词最初是由德国优生学家阿尔非德·普洛兹(Alfred Ploetz)在1895年提出,此概念原是关于德国初生率低落,和公共机构精神病和残障人士的增加(以及花费),之后“犹太问题”和“去北欧化”变成此概念在德国的主流,并从1920年代持续到二战。
种族优生其中一个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的地方是,“种族”可能是指“人类种族”、“德国种族”和“亚利安种族”,三者意思相当不同,在优生学家恩斯特·鲁丁(Ernst Rüdin)的背书下,纳粹采用的是后者的概念,这是后来纳粹种族屠杀的主要依据,也因此批评者将之称为“科学的种族歧视”(scientific racism)。
种族优生是纳粹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他们统治期间,这个领域变成德国医疗界的首要哲学,纳粹在一体化期间(Gleichschaltung)将之法律化和制度化,使医疗专业变成由纳粹指派领导的僵硬阶级组织。
种族优生者是大屠杀,清洗欧洲犹太人、共产党员、吉普赛人、同性恋者、政治异议者、智障和精障者的关键角色。战后,这些行为普遍被痛斥为残酷、暴虐,且其背後的种族优越理念是非科学和伪科学。

3. 康德义务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或者对我们当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当代生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它带来的问题冲击着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给现实的生命科技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无不证明人类在科学理性的引导下的力量空前,但技术本身无法判断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对与错,也无法论证它的价值合理性。一切科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人和人类的幸福,人的尊严、权利应该得到重视;科技加速进步的今天,人类的道德却没有与之同步发展,由于人类科技道德的缺失,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其影响本身;现代生命道德不仅包含传统医学道德对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还更加强调责任、义务和价值的统一。全球化的趋势势必带来生命科技研究之间的全球化,科研人员就必须树立起全球性的责任意识,去构建一种能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全球生命伦理的新范式。 生命伦理研究在关注或解答这些伦理问题时,一再地涉及道德哲学、生命哲学领域,并从人的本质、最基本的价值观等终极思索中寻求启示与引导。 本文从康德义务论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试图努力由当代生命伦理实践与理论的“实然”通过“适然”到达康德义务论观点中所蕴含的“应然”。康德义务论观点“人是目的”、“普遍立法”、“意志自律”表征的是康德伦理学的合理内核,即一种普遍的理性主义和对人的平等、尊严以及自律的坚持。 用康德义务论之“人是目的”的精神来指导当代的生命伦理实践与理论,应该重视人的尊严、人的基本权利的研究。论文简单地梳理了“人是目的”的理论渊源;反思了历史中“优生学”的悲剧和“二战”中对人的尊严的无视;直视了当今医疗和生命研究中对生命权和知情同意权的冷漠;最终提出生命伦理实践中要倡导人的尊严和人的基本权利。即在任何时候要把人当成是目的看待,不伤害人、重视医疗及生命研究中人的自主权和知情同意权、重视人的隐私权等。最后,把对人的生命的尊重看成是“人是目的”的最高表现,突显人的生命权的重要性以及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要敬畏生命、发扬人道主义传统。 用康德义务论之“普遍立法”来谋划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种全球生命伦理的新范式。用康德的“普遍立法”作为指导,然而却抛弃了他的“纯粹先验形式”。论述了当今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要以理性为基础、需要一种普遍伦理的必要性;又特别说明了康德的“普遍理性主义”传达的是正一种普世伦理价值观;然后回到当今生命科技发展过程中谈构建全球生命伦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全球化趋势是全球生命伦理成为可能的外因,价值观趋同是全球生命伦理成为可能的内因,和而不同是全球生命伦理存在的形式);最后,从遵守生命伦理研究中的底线原则和加强生命科技研究中的对话和交流两方面来谈全球生命伦理的构建。 用康德义务论之“意志自律”来指导当代生命科技研究中的医学科研人员的科技道德,培养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性。从传统的医学人道主义观点出发,简要分析了当代医学科研人员的道德缺失;对康德的“意志自律”进行了解读,并谈它对当代道德生活的意义;最后,从“意志自律”所蕴含的责任、自由、崇高三个维度来论培养医学科研人员所应具有的独特的自律性、自我的强制性、崇高的理想性。
转载~

4. 与“孟德尔定律”相违背的克隆人讲述了什么

克隆人一旦出现,即意味着遗传法则的歧化、异化或杂化,至少在生殖生物学领域,著名的“孟德尔定律”面对克隆人将处于尴尬的境地。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正常人”和“克隆人”的产生过程来加以说明:

“正常人”产生过程(符合孟德尔定律):

精子+卵子-遗传物质结合-受精卵胚胎-婴儿

“克隆人”产生过程(不符合孟德尔定律):

体细胞遗传物质-胚胎-婴儿

美国科学家E·卡尔松认为,采用这种“胚胎选择”的方法,人类能够“改善健康,发展智力,并且提高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道德的进步。美国当代科学界知名人士E·戴维斯认为,通过人的无性繁殖方式,“可以使我们的社会增加很多有才能的人,可以大力发展我们的精神文明。”

另有一些科学家则不同意这种观点。美国微生物学罗伯茨在她的《科学家的良心——论现代生物学与人道主义》一书中认为:优生学没有任何爱情和美德的信息。它关于创造“最优人种”的希望是实现不了的。当代美国科学界著名人士、纽约大学教授马丁·戈尔丁在《生物工程的伦理问题》中也认为,优生学家想要增加具有利他主义、团结精神和责任感等高贵品质的人数,但目前还没有试验证明这些品质是否可以遗传。

的确,我们至今还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人的品质到底是否可以遗传?人的品性究竟是否可被克隆?也许只有真的出现了克隆人,才能找到答案。

5. 小学班主任对学优生的教育策略

小学班主任对学优生的教育策略有:

1、创造教育环境,引导优生学积极参与。

2、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偏好、学习速度、学习准备和学习动机。这些材料是教师制定活动和计划的依据,也是“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一个好学生比其他学生花更少的时间学习新知识。他不经过大量实践就能理解新知识。因此,他很少练习。让学生做已经理解的问题,很难让他们体验到智力活动的乐趣。相反,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智力生活的敏感度。

教师应该掌握不同程度的同一主题的信息,给学生分配小组作业,从各种项目和活动中选择符合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项目,并分配给他们完成。

4、解决优秀生的心理问题:综观优秀生在心理上的状态,容易产生傲慢自大、居高临下、听人指指点点的批评,心理脆弱。在价值取向方面,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倾向和价值取向,而不把其他学生的感受、好恶和需求放在一定的位置上。

在行为方式上,因为总是把自己放在学习优生学的时候,和一般学生不一样,束缚了自己,不想参加娱乐活动,怕集体劳动吃苦。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而不是“以貌取人掩盖百丑”。

在鼓励学生学习中的竞争态度和竞争态度的同时,要创造条件和环境,锤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规范学生的行为意识。

5、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拓展优生学视野。学习优生学,在基本知识已经掌握的情况下,可以为他们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解决有趣的数学问题,阅读关于数学的课外阅读,写数学研究论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讲座或数学家报告等方式提供更多的优生学培训机会。

6、鼓励优秀生做小教师,在帮助贫困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5)优生学与道德扩展阅读: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6. 大学生学习优生学的意义

优生,顾名思义,就是如何才能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后代,尽可能地降低“缺陷儿”的诞生。优生学就是研究怎样使出生的孩子既聪明又健康的一门学问,也就是研究改进人种的一门科学。近年来,也被称为民族健康学,它是由遗传学、医学、心理学、人口学、社会科学等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及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以遗传为基础,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不能只满足于长得白白胖胖没有病,而应该是健康、聪明、漂亮,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状况三个方面全面提高素质。开展优生学的研究,提倡优生,对个人,家庭,民族及整个人类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影响。 优生直接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乃至民族的前途。智力是优生学最关注的 问题之一,人才是世界上所有资本中最宝贵的资本,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 人才的竞争。新技术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对劳动者的文化 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没有优秀素质的民族就将落伍于时代,人们要改造客观世 界,要研究太空,同时也应该改造自己,研究自身,要重视生命的生产,即生 育。许多人都“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出类拔萃 的人才,所以应把优生、优育、优形、优教、优境等系列知识变为群众自身的 需要,围绕遗传、环境、教育三个方面,开发培育人才。

7. 优生学的历史起源

西方早期的优生学者出于偏见和缺乏遗传学知识,曾经使优生学走上歧途。20世纪初德国的优生学者提出了种族卫生学,宣传北欧人是优秀人种,防止优秀的雅利安人血统被劣等民族污染等主张,后来发展到与纳粹的排犹种族主义同流合污,实际上为希特勒在40年代初“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提供了舆论准备和理论根据。一些早期优生学者也曾无限扩大遗传的作用,不但认为人的躯体和精神性状全由遗传决定,甚至把犯罪、酗酒、暴力行为和漂泊习性等也都纳入孟德尔遗传范畴。这类观点曾对公众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助长了种族歧视,并曾反映到某些国家的立法和移民政策中。
苏联在20年代曾建立优生学研究机构和优生学会,出版优生学杂志。20年代末即被禁止,有关学者都转向动植物研究领域。30年代医学遗传学研究所也被解散,人类遗传学和优生学被宣布为纳粹的科学。40年代以后优生学的研究一直处于窒息状态。直到1971年才重新建立医学遗传学研究所,近年来也开始在刊物上号召采取措施以改善人的先天素质,减少或消除不良遗传因素的影响。日本早期的优生运动受德国和英、美的影响甚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6月议会通过以法律形式推行预防性优生措施。现在的高级中学教科书《高等保健教育》(1978)也包含有遗传学基础知识和优生法的内容,使国民在中学时代就懂得实行优生是国民应尽的义务。这些做法对于改善日本国民的遗传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
20年代初优生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译为“善种学”。后来中国学者潘光旦去美国专攻优生学,回国后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内讲授优生学,并译有《优生原理》等专著若干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影响下优生学遭到批判。1979年学术界倡议开放这一禁区,旋即在限制人口的需要和医学遗传学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引起了公众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8. 优生学的发展历史

优生学的思想和措施自古以来即已存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曾指出择偶和生育年龄对后代健康的影响。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更增加了妊期卫生一项。古斯巴达人甚至实行过严格的选择后代的措施。我国古籍《左传》中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记载,已经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后代往往不易存活和繁育。这些都反映了有关优生学的早期思想和措施。
19世纪中叶C.R.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学说后,人们很快就意识到人类本身作为生物之一,也同样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步进化成现代人。考虑到现代人类文明(包括科学、技术、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作用,于是产生了两种形似对立而实则互为补充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类文明可能会创造这样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不仅最适者能生存繁殖,就连本来不能存活或繁育的个体也能生存和繁殖后代,这就会导致不良的遗传结构在人群中的增加。另一种意见认为人类社会可以运用他的知识和才能比大自然更有效地和更成功地改进其后代的遗传素质。F.高尔顿首先认识到这两种可能性。
从F.高尔顿起几乎所有的优生学者都特别关心人类的智力天赋。因为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主要之点是人类依靠丰富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主要通过语言文字传授)去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没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则既不能接受这份宝贵的财富,更谈不上使之向前发展。然而有关人类智力遗传的研究虽然已经进行了100多年,却仍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其主要困难在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使研究者不易获得能明确反映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客观数据。根据迄今累积起来的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资料,大致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严重的先天性智力缺陷大都由单个基因的缺陷或某种染色体畸变所引起(见人类遗传性疾病、染色体病、先天性代谢缺陷),运用现代的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手段可以查出使大脑神经细胞中毒的异常代谢产物或脑组织的形态结构异常。从大多数低于中等智力水平的愚人直到超过常人的天才人物的智力变异却多半是许多对基因和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至今缺乏有效的手段对之进行具体的分析。其次在判定智力高低方面也存在不少困难。目前普遍采用的智商测验本来是法国学者A.比奈于1907年为帮助巴黎学童分班而设计的,虽然后来经过不断改进,也还不能全面反映被测者的智力水平。学校里成绩平平而在工作中却取得辉煌成就,或在许多方面被认为平庸而在某一特定领域却显示卓越才能者都不罕见。智力天赋虽以遗传决定的大脑结构为依据,但大脑能否正常或充分发育和表达其功能,却有赖于孕妇和婴幼儿的合理营养和对后者的教养和环境。最后,人类文明是由互相依存的各行各业的无数劳动者和具有各种不同天赋的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出来的,人类能够经受住各种严酷的选择压力(包括气候变化、疫病流行、战争等)而繁衍进化,正是由于人群的高度多态性和人类基因库的丰富多采,因此在采取任何旨在降低或增加某些特定基因频率的措施之前必须十分慎重考虑其对人类前途的远期后果。 西方早期的优生学者出于偏见和缺乏遗传学知识,曾经使优生学走上歧途。20世纪初德国的优生学者提出了种族卫生学,宣传北欧人是优秀人种,防止优秀的雅利安人血统被劣等民族污染等主张,后来发展到与纳粹的排犹种族主义同流合污,实际上为希特勒在40年代初“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提供了舆论准备和理论根据。一些早期优生学者也曾无限扩大遗传的作用,不但认为人的躯体和精神性状全由遗传决定,甚至把犯罪、酗酒、暴力行为和漂泊习性等也都纳入孟德尔遗传范畴。这类观点曾对公众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助长了种族歧视,并曾反映到某些国家的立法和移民政策中。
苏联在20年代曾建立优生学研究机构和优生学会,出版优生学杂志。20年代末被禁止,有关学者都转向动植物研究领域。30年代医学遗传学研究所也被解散,人类遗传学和优生学被宣布为纳粹的科学。40年代以后优生学的研究一直处于窒息状态。直到1971年才重新建立医学遗传学研究所,近年来也开始在刊物上号召采取措施以改善人的先天素质,减少或消除不良遗传因素的影响。日本早期的优生运动受德国和英、美的影响甚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6月议会通过以法律形式推行预防性优生措施。现在的高级中学教科书《高等保健教育》 (1978)也包含有遗传学基础知识和优生法的内容,使国民在中学时代就懂得实行优生是国民应尽的义务。这些做法对于改善日本国民的遗传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 20年代初优生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译为“善种学”。后来中国学者潘光旦去美国专攻优生学,回国后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内讲授优生学,并译有《优生原理》等专著若干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影响下优生学遭到批判。1979年学术界倡议开放这一禁区,旋即在限制人口的需要和医学遗传学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引起了公众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优生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前科学阶段。从远古到1880年代。在这一历史时期,优生学作为学科尚未提出,然而无论就整个人类社会,还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优生实践,并不断地涌现出优生思想。例如,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时,就出现有严重残疾的婴儿被遗弃和处死的现象,这就是一种不自觉的优生措施。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已经认识到近亲结婚对后代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古代的优生实践和优生思想,对近代优生学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个时期代表作有《皇帝内经》,意识到环境对胎儿的作用;(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妇产”;(唐)咎殷《经效产宝》中提到了优生中的不利因素。②半科学阶段。从1880年代到1940年代。1883年英国科学家F.高尔顿首次使用他所合成的一个新词“优生学”。这是优生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的公认标志。优生学的科学基础为进化论和遗传学。但在当时又受到种族主义谬论的影响,这使优生学中参入了伪科学的成分,因而处于半科学阶段。③科学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个时期的标志事件有:1.种族主义伪科学的清除;2.现代遗传学与新优生学。新优生学把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结合,目标是减少劣生。这段时期主要清除了种族主义伪科学的成分,又结合了遗传学出现的一系列重大进展,这使优生目标不仅可以通过社会措施在社会群体水平上实现,而且可以通过医疗措施,在每对夫妇个体生育水平上实现。
目前预防性优生学比较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而进取性优生学则无论在研究和实践方面都还存在若干困难。当前美国医学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方面之一是所谓“出生缺陷”,它涉及人体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围产期医学、产前诊断学、人体发生遗传学、畸胎学等众多学科,它的目的与预防性优生学完全一致。

热点内容
上海市司法行政 发布:2025-01-17 21:16:34 浏览:361
杏花岭区法院 发布:2025-01-17 20:20:07 浏览:881
铜仁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7 18:27:24 浏览:131
特工杀法官 发布:2025-01-17 18:10:34 浏览:469
深圳沙井律师 发布:2025-01-17 17:02:14 浏览:438
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 发布:2025-01-17 16:40:52 浏览:607
魔法学院游戏下载 发布:2025-01-17 16:19:20 浏览:634
交通事故法院判决后保险公司 发布:2025-01-17 15:51:32 浏览:960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发布:2025-01-17 15:12:29 浏览:359
中奖不领取要受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7 14:42:33 浏览: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