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玄义

道德玄义

发布时间: 2022-10-16 17:36:08

㈠ 苍南正一道教请水科

每论及《道藏》源流,咸谓六朝刘宋陆修静 “总括三洞”,分道教经书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部;继之有“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以“四辅”佐“三洞”,即以太玄辅洞真部,以太平辅洞玄部,以太清辅洞神部,正一兼辅诸部,总称为七部经书。 然则, “孟法师”究系何许人,名叫什么,史籍记载不详,因之后世说法不一,亟待考证。 最常见的说法是, “孟法师”即《道教义枢》作者青溪道士孟安排。案《道教义枢》中摘引有“儒书”《经籍志》语: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禀自然之炁,冲虚凝远,莫知其极,天地沦坏,劫数终尽,而天尊之体常存不灭……。 此段文字录自《隋书 ·经籍志》。显见《道教义枢》成书于唐太宗以后。又《湖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志四·荆州大崇福观记碑》云: 道士孟安排者,玄禀真骨,登上阶黄裳羽袂囊中 (句有脱文),窃感苍梧遗化,长沙旧寝,不可以不昭(一作明)发圣世,复重理前状,伏奉阙下,至于再三,天子乃悯,然迁思回虑,旌别斯观,锡名曰“大崇福”焉。时龙集已亥,圣历之二年也。 据此则知唐武则天时有道士名孟安排。这样,《道教义枢》既成书於唐,作者为唐道士孟安排自无疑义。而《玉纬七部经书目》乃南朝作品,据《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云: 又序三洞经,其卷数题目具如陆先生《三洞经书目录》、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陶隐居书目》 ……。 《玉纬七部经书目》列在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之后、陶弘景《书目》之前,则显然成书於南朝,唐孟安排乌得为《玉纬七部书目》之作者 !另,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云: 《道德经》自函关所授,累代尊行,哲后明君,鸿儒硕学,诠疏笺注,六十余家,则有《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河上公《章句》、 ……梁道士臧元静、梁道士孟安排、梁道士孟智周……。 似此,则梁代亦有道士名孟安排者,可是除杜光庭有此一说外,其他史籍毫无有关梁孟安排之记载,极可能为杜光庭误书,梁时实无孟安排其人。 由于杜光庭提及梁时有孟安排其人,影响较大,唐之孟安排影响较小,故人们往往以著《玉纬七部经书目》的 “孟法师”为作《道教义枢》之孟安排。张冠李戴,传讹踵谬,由来久矣。 又有谓 “孟法师”即梁武帝时著《正一论》之孟景翼者。关于孟景翼其人,《南史·顾欢传》记载: 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好释法。吴兴孟景翼为道士,太子召入玄圃,众僧大会。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不肯。子良送《十地经》与之。景翼造《正一论》,大略曰: “《宝积》云:‘佛以一音广说法。'《老子》云:‘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妙绝于有境,神化胆子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曰实相,在道曰玄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於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导归一。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 又《道学传辑佚 ·孟景翼》记载: 孟景翼,宇辅明,平昌安丘人也,轲之后也。性至孝。齐景陵王盛洪释典,广集群僧,与景翼对辩二教邪正。景翼随事剖析,辞理无滞。 梁武帝天监二年置大小道正。平昌孟景翼,字道辅,时为大道正,屡为国讲说。四年,建安王伟於座问: ‘道家科禁甚重,《老子》二篇,明誓乃授,岂先圣之旨,非凡所说耶?'景翼曰:‘崇秘严科,正宗妙化,理在相成,事非乖越。' 据此可以肯定孟景翼为南朝梁人,曾作 “大道正”,著《正一论》。然则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中所提到之“梁道士孟安排”,是否即孟景翼呢?尤其是其名列於臧元静与孟智周之间,颇使人作此推想,因南朝梁之孟姓知名道士,史籍只述及孟景翼、孟智周二人。而又未见史籍有孟景翼另名孟安排之记载,故只能推断杜光庭可能误书。 《道教义枢》中论述 “三洞义”、“七部义”常据引《玉纬》、《玉纬经》及“孟法师云”,而引述《玉纬》又常谓:“《王纬》引《正一经》云。”是以知《道教义枢》之“七部义”乃据《玉纬》,而《玉纬》乃据《正一经》;然则作《正一论》之孟景翼与《正一经》有否关系?案:《玉纬经》乃道书汇集。《道藏》之称,始于唐代,据《类编长安志》卷十载:“《唐大清宫道藏经目录碑》,秦守正书,赵盈篆额。”此前各处道书总集,多有别称,如北周武帝天和五年玄都观道士所上经目,称《玄都经目》,共二 千四十卷(见甄鸾《笑道论·诸子道书》三十六);唐玄宗时史崇等奉勅收京中藏经二千余卷,修撰《一切道经音义》(见《全唐文》卷九二三史崇《妙门由起序》);另有唐玄宗御制《琼纲经目》,藏经五千七百卷(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等等。各处道书随着各代道士的衍演增饰,时有所补,《玉纬经》亦不例外,据《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载,唐尹文操即有《玉纬经目》,藏经七千三百卷。即使宋《万寿道藏》问世后,《玉纬经》尚行于世,元代犹存《王纬经》,至元焚毁道经,其经在列,故明《正统道藏》无此经,亦无散见版本。 《正统道藏》正一部 “楹”帙收有《正一论》,不题撰者,其中亦无《南史·顾欢传》所述之语;但该文以诘难问答形式写成,颇似六朝作品,览其中心思想,乃在解释老子道德之说与葛洪灵宝之法的关系,虽与《南史·顾欢传》中所说《正一论》旨在协调释老有所差异,但均为议论文字,极可能为孟景翼《正一论》之残卷。由此推断,《正一论》并非科分书目之专著。据《云笈七签》卷六《七部》记载: 《正一经》云: “《正一法文》一百卷,今《孟法师录》亦一百卷,凡为十帙,未知并是此经不耳?斯经所明,总述三乘之用,故此经名正一,遍陈三乘,王长所撰。新出之仪四十卷,但未有次第,长既随师升玄,于时多承口诀,祗录为卷名,未诠次第也。 《正一经》乃是当时道教所崇奉经籍之总称,《云笈七签》卷六引《玉纬》云: “按《正一经诏化品目录》:正目经九百三十卷,符图七十卷,合千卷。”托言为“太上老君”降授“天师”之“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由张陵传世,总称《正一法文》一百卷,好事者托名王长(张陵弟子)撰,尔后又有好事者造作新仪四十卷,只有卷名而未诠次第。“孟法师”节录昔之《正一法文》及新出之仪四十卷,共录为一百卷,故此书当时称《孟法师录》。因“孟法师”所录为《正一法文》及新出之《仪》,故当时人亦称之为《正一经》。这位“孟法师”之所以要辑录道经,极可能是因梁时的释道之争,一是为自文、自重、自尊其教,二是为其撰《正一论》作依据底本。“孟法师”录《正一经》 (总称)时,可能便上继陆修静之“三洞”分类法、又仿王莽设“四辅”以益“三公”之故事,将正一经书分为三洞四辅,即所谓“七部”。因而《道教义枢·七部义》云: 七部者,今依《正一经》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 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 如果《正一经》不是当时道教经籍的纂集本,何得而出现以七部次第之方法而编目呢 ?单一的《经》,是用不着分部类的。拙见以为纂集此经者极可能便是孟景翼,首创“七部”分类法者,便非孟景翼而莫属。 然而,这位孟景翼法师仍然非著《玉纬七部经书目》的那位 “孟法师”。 南朝梁还有一位著名的 “孟法师”,这就是道教学者孟智周。据《三洞珠囊》卷二《勅追召道士品》引《道学传》第十二卷云: 孟智周,梁武帝时人,多所该通。梁静惠王抚临神忮,请智周讲。光宅寺僧法云来赴,发讲,法云渊解独步,甚相凌忽,及交往复盛其辞辩。智周敷释焕然,僧众叹伏之也。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仙观品》引《道学传》云: 孟智周,丹阳建业人也。宋朝于崇虚馆讲说《十方忏文》。《三洞珠囊》卷九《老子为帝师品》录孟智周法师《老子经通题目》。《隋书 ·经籍志》子部道家类著录《老子义疏》五卷,孟智周私记。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十一谓:“《道德玄义》三十三卷,孟智周撰。” 《旧唐书·经籍志》谓:“《老子义疏》四卷,孟智周撰(《新唐书》子部道家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均云五卷)。从这些记载得悉孟智周之主要著作为《老子经通题目》、《老子义疏》。前者明显是有关道教经书编目之作。案《道教义枢》及《云笈七签》述七部义中,均只说“正一遍陈三乘,王长所撰,新出之仪四十卷,但未有次第”,在谈到《正一经》源流时,便都是引述《玉纬》。如《云笈七签》卷六《七部》云: ……其源流者,《玉纬》云:昔元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年中时,使玉童传皇上先生白简青策之文,自然得乎此法,虚无先生传於唐尧……。 可见孟景翼录正一经书,只是率先提出和运用了 “七部”分类法,但却并没有论述和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作,更没有论述诸经系之源流;尔后完成这些的便是《玉纬经》,简称《玉纬》,《玉纬七部经书目》明言书目,显见是其中的主要内容部分。孟景翼并非《玉纬》的作者是显然的;《玉纬》的作者,拙见以为极可能是较幼於孟景翼的孟智周。一则两孟为同时人,孟智周较幼,或谓梁时孟景翼为“大孟”、孟智周为“小孟” (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卷上),孟智周以从学所得,阐述景翼之说;二则孟智周所撰《老子经通题目》,极可能乃《玉纬七部经书目》之别称。是以我们认为孟智周作《玉纬七部经书目》的可能性较大。或谓“孟法师”系笼统指孟景翼与孟智周,盖因无法断定《玉纬七部经书目》作者之故;或谓《玉纬七部经书目》即《孟法师录》,为孟景翼撰。这些似乎均欠妥切。我们的初步结论是:首创“七部”分类的是孟景翼,而系统论述并作编目专著的乃是孟智周。 因资料短缺,拙见可能牵强,不过既是长期悬案,聊抒己见,姑作抛砖引玉吧 !幸明识者正之。

㈡ 苍南正一道教

每论及《道藏》源流,咸谓六朝刘宋陆修静 “总括三洞”,分道教经书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部;继之有“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以“四辅”佐“三洞”,即以太玄辅洞真部,以太平辅洞玄部,以太清辅洞神部,正一兼辅诸部,总称为七部经书。

然则, “孟法师”究系何许人,名叫什么,史籍记载不详,因之后世说法不一,亟待考证。

最常见的说法是, “孟法师”即《道教义枢》作者青溪道士孟安排。案《道教义枢》中摘引有“儒书”《经籍志》语: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禀自然之炁,冲虚凝远,莫知其极,天地沦坏,劫数终尽,而天尊之体常存不灭……。

此段文字录自《隋书 ·经籍志》。显见《道教义枢》成书于唐太宗以后。又《湖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志四·荆州大崇福观记碑》云:

道士孟安排者,玄禀真骨,登上阶黄裳羽袂囊中 (句有脱文),窃感苍梧遗化,长沙旧寝,不可以不昭(一作明)发圣世,复重理前状,伏奉阙下,至于再三,天子乃悯,然迁思回虑,旌别斯观,锡名曰“大崇福”焉。时龙集已亥,圣历之二年也。

据此则知唐武则天时有道士名孟安排。这样,《道教义枢》既成书於唐,作者为唐道士孟安排自无疑义。而《玉纬七部经书目》乃南朝作品,据《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云:

又序三洞经,其卷数题目具如陆先生《三洞经书目录》、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陶隐居书目》 ……。

《玉纬七部经书目》列在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之后、陶弘景《书目》之前,则显然成书於南朝,唐孟安排乌得为《玉纬七部书目》之作者 !另,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云:

《道德经》自函关所授,累代尊行,哲后明君,鸿儒硕学,诠疏笺注,六十余家,则有《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河上公《章句》、 ……梁道士臧元静、梁道士孟安排、梁道士孟智周……。

似此,则梁代亦有道士名孟安排者,可是除杜光庭有此一说外,其他史籍毫无有关梁孟安排之记载,极可能为杜光庭误书,梁时实无孟安排其人。

由于杜光庭提及梁时有孟安排其人,影响较大,唐之孟安排影响较小,故人们往往以著《玉纬七部经书目》的 “孟法师”为作《道教义枢》之孟安排。张冠李戴,传讹踵谬,由来久矣。

又有谓 “孟法师”即梁武帝时著《正一论》之孟景翼者。关于孟景翼其人,《南史·顾欢传》记载:

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好释法。吴兴孟景翼为道士,太子召入玄圃,众僧大会。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不肯。子良送《十地经》与之。景翼造《正一论》,大略曰: “《宝积》云:‘佛以一音广说法。'《老子》云:‘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妙绝于有境,神化胆子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曰实相,在道曰玄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於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导归一。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

又《道学传辑佚 ·孟景翼》记载:

孟景翼,宇辅明,平昌安丘人也,轲之后也。性至孝。齐景陵王盛洪释典,广集群僧,与景翼对辩二教邪正。景翼随事剖析,辞理无滞。

梁武帝天监二年置大小道正。平昌孟景翼,字道辅,时为大道正,屡为国讲说。四年,建安王伟於座问: ‘道家科禁甚重,《老子》二篇,明誓乃授,岂先圣之旨,非凡所说耶?'景翼曰:‘崇秘严科,正宗妙化,理在相成,事非乖越。'

据此可以肯定孟景翼为南朝梁人,曾作 “大道正”,著《正一论》。然则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中所提到之“梁道士孟安排”,是否即孟景翼呢?尤其是其名列於臧元静与孟智周之间,颇使人作此推想,因南朝梁之孟姓知名道士,史籍只述及孟景翼、孟智周二人。而又未见史籍有孟景翼另名孟安排之记载,故只能推断杜光庭可能误书。

《道教义枢》中论述 “三洞义”、“七部义”常据引《玉纬》、《玉纬经》及“孟法师云”,而引述《玉纬》又常谓:“《王纬》引《正一经》云。”是以知《道教义枢》之“七部义”乃据《玉纬》,而《玉纬》乃据《正一经》;然则作《正一论》之孟景翼与《正一经》有否关系?案:《玉纬经》乃道书汇集。《道藏》之称,始于唐代,据《类编长安志》卷十载:“《唐大清宫道藏经目录碑》,秦守正书,赵盈篆额。”此前各处道书总集,多有别称,如北周武帝天和五年玄都观道士所上经目,称《玄都经目》,共二 千四十卷(见甄鸾《笑道论·诸子道书》三十六);唐玄宗时史崇等奉勅收京中藏经二千余卷,修撰《一切道经音义》(见《全唐文》卷九二三史崇《妙门由起序》);另有唐玄宗御制《琼纲经目》,藏经五千七百卷(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等等。各处道书随着各代道士的衍演增饰,时有所补,《玉纬经》亦不例外,据《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载,唐尹文操即有《玉纬经目》,藏经七千三百卷。即使宋《万寿道藏》问世后,《玉纬经》尚行于世,元代犹存《王纬经》,至元焚毁道经,其经在列,故明《正统道藏》无此经,亦无散见版本。

《正统道藏》正一部 “楹”帙收有《正一论》,不题撰者,其中亦无《南史·顾欢传》所述之语;但该文以诘难问答形式写成,颇似六朝作品,览其中心思想,乃在解释老子道德之说与葛洪灵宝之法的关系,虽与《南史·顾欢传》中所说《正一论》旨在协调释老有所差异,但均为议论文字,极可能为孟景翼《正一论》之残卷。由此推断,《正一论》并非科分书目之专著。据《云笈七签》卷六《七部》记载:

《正一经》云: “《正一法文》一百卷,今《孟法师录》亦一百卷,凡为十帙,未知并是此经不耳?斯经所明,总述三乘之用,故此经名正一,遍陈三乘,王长所撰。新出之仪四十卷,但未有次第,长既随师升玄,于时多承口诀,祗录为卷名,未诠次第也。

《正一经》乃是当时道教所崇奉经籍之总称,《云笈七签》卷六引《玉纬》云: “按《正一经诏化品目录》:正目经九百三十卷,符图七十卷,合千卷。”托言为“太上老君”降授“天师”之“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由张陵传世,总称《正一法文》一百卷,好事者托名王长(张陵弟子)撰,尔后又有好事者造作新仪四十卷,只有卷名而未诠次第。“孟法师”节录昔之《正一法文》及新出之仪四十卷,共录为一百卷,故此书当时称《孟法师录》。因“孟法师”所录为《正一法文》及新出之《仪》,故当时人亦称之为《正一经》。这位“孟法师”之所以要辑录道经,极可能是因梁时的释道之争,一是为自文、自重、自尊其教,二是为其撰《正一论》作依据底本。“孟法师”录《正一经》 (总称)时,可能便上继陆修静之“三洞”分类法、又仿王莽设“四辅”以益“三公”之故事,将正一经书分为三洞四辅,即所谓“七部”。因而《道教义枢·七部义》云:

七部者,今依《正一经》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 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

如果《正一经》不是当时道教经籍的纂集本,何得而出现以七部次第之方法而编目呢 ?单一的《经》,是用不着分部类的。拙见以为纂集此经者极可能便是孟景翼,首创“七部”分类法者,便非孟景翼而莫属。

然而,这位孟景翼法师仍然非著《玉纬七部经书目》的那位 “孟法师”。

南朝梁还有一位著名的 “孟法师”,这就是道教学者孟智周。据《三洞珠囊》卷二《勅追召道士品》引《道学传》第十二卷云:

孟智周,梁武帝时人,多所该通。梁静惠王抚临神忮,请智周讲。光宅寺僧法云来赴,发讲,法云渊解独步,甚相凌忽,及交往复盛其辞辩。智周敷释焕然,僧众叹伏之也。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仙观品》引《道学传》云:

孟智周,丹阳建业人也。宋朝于崇虚馆讲说《十方忏文》。《三洞珠囊》卷九《老子为帝师品》录孟智周法师《老子经通题目》。《隋书 ·经籍志》子部道家类著录《老子义疏》五卷,孟智周私记。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十一谓:“《道德玄义》三十三卷,孟智周撰。” 《旧唐书·经籍志》谓:“《老子义疏》四卷,孟智周撰(《新唐书》子部道家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均云五卷)。从这些记载得悉孟智周之主要著作为《老子经通题目》、《老子义疏》。前者明显是有关道教经书编目之作。案《道教义枢》及《云笈七签》述七部义中,均只说“正一遍陈三乘,王长所撰,新出之仪四十卷,但未有次第”,在谈到《正一经》源流时,便都是引述《玉纬》。如《云笈七签》卷六《七部》云:

……其源流者,《玉纬》云:昔元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年中时,使玉童传皇上先生白简青策之文,自然得乎此法,虚无先生传於唐尧……。

可见孟景翼录正一经书,只是率先提出和运用了 “七部”分类法,但却并没有论述和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作,更没有论述诸经系之源流;尔后完成这些的便是《玉纬经》,简称《玉纬》,《玉纬七部经书目》明言书目,显见是其中的主要内容部分。孟景翼并非《玉纬》的作者是显然的;《玉纬》的作者,拙见以为极可能是较幼於孟景翼的孟智周。一则两孟为同时人,孟智周较幼,或谓梁时孟景翼为“大孟”、孟智周为“小孟” (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卷上),孟智周以从学所得,阐述景翼之说;二则孟智周所撰《老子经通题目》,极可能乃《玉纬七部经书目》之别称。是以我们认为孟智周作《玉纬七部经书目》的可能性较大。或谓“孟法师”系笼统指孟景翼与孟智周,盖因无法断定《玉纬七部经书目》作者之故;或谓《玉纬七部经书目》即《孟法师录》,为孟景翼撰。这些似乎均欠妥切。我们的初步结论是:首创“七部”分类的是孟景翼,而系统论述并作编目专著的乃是孟智周。

因资料短缺,拙见可能牵强,不过既是长期悬案,聊抒己见,姑作抛砖引玉吧 !幸明识者正之。

热点内容
诉讼法遇法定节假日顺延指第二天 发布:2025-01-17 13:41:25 浏览:755
金融法规案例 发布:2025-01-17 13:35:34 浏览:424
巜行政诉讼法内容 发布:2025-01-17 12:45:05 浏览:493
龙湾法院直播 发布:2025-01-17 12:23:04 浏览:980
民法总则委托代理 发布:2025-01-17 12:13:18 浏览:927
3c法规 发布:2025-01-17 12:11:05 浏览:543
刑法轻朝代 发布:2025-01-17 12:02:01 浏览:723
上海的工厂劳动法 发布:2025-01-17 11:35:08 浏览:382
马慧娟律师 发布:2025-01-17 10:29:58 浏览:846
平舆县司法局 发布:2025-01-17 09:53:34 浏览: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