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晚于

立法晚于

发布时间: 2022-10-18 01:44:51

1. 工伤保险条例解释解读

工伤保险条例解释解读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工伤保险条例解释解读,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工伤保险条例解释解读

1、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动部1996年8月12日劳部发[1996]266号)2004年1月1日起失效。《工伤保险条例》代表了一种新的立法精神和倾向。注意两者条文差别体现的立法倾向细节。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制定晚于《工伤保险条例》且在《工伤保险条例》施行之后才施行。2004年5月1日后新受理的一审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该解释的规定。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法再审的',不适用该解释的规定。《解释》在《工伤保险条例》施行之后才施行,这一点很多人容易忽视,其实这很关键,关系到法律理解和运用的协调问题。明白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立法精神。比如说如果是在法院系统审理黎案件,参考这两个规定有冲突的地方,就应该偏向于《解释》的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

首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利益,其次才是分散用人单位风险。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应当参保的用人单位是指经过工商注册具有工商营业执照的商事主体。包括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具体的企业名称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

第三条 工伤保险费的征缴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规定执行。

重点理解:

1、工伤保险费纳入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部门监督,审计部门对收支情况监督。

2、工伤保险费由单位全部承担,不存在代扣代缴的问题。

3、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缴费记录,缴费单位、缴费个人有权按照规定查询缴费记录。

4、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有关社会保险费征缴的违法行为,有权举报。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缴费单位有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单位内公示的义务。否则会引起相应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倡导性提示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罚则。单位和职工的一般违法与职工工伤认定及工伤待遇本身并无必然联系。

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如果单位没有及时对工伤职工进行救治将对严重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条 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工伤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需结合《工伤认定办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及各地的地方性规定理解。

第六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工伤保险的政策、标准,应当征求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

顺应了现代社会立法、执法的民主化趋势,也体现了政府管理方式的不断进步。

;

2. 舍利是什么

舍利即舍利子(佛陀涅盘火化结晶体)。
舍利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测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另有民间流传认为,人久离淫欲,精髓充满,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概念义释
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重视与尊敬。但是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死后遗体—舍利
舍利是印度语,梵文śarīra,或译室利罗、设利罗;义“骨身”、“体”、“遗身“,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但本意却非如此。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 [2]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词语,完全是从其形状上立名的。
在印度,人死后的遗体,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后的骨灰(舍利),藏在金属的、石质的、陶质的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地面的即称为塔,塔是高显的意思,相当于中国的坟。藏舍利的容器,无论是金属的石质的,有特殊形式,可以供奉在屋里,也称为塔。这种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国宝塔的来源。因此,舍利与塔,在印度民族宗教中,成为尊敬的对象。而中国对于祖先的遗体,坟墓便成为尊敬对象。[3]
依于尊敬遗体的道理,高僧大德生前剃下的发、剪下的爪、牙齿、骨灰等,都是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发舍利、爪舍利、牙舍利 ,及发塔、爪塔、牙塔等。
坚固微粒—舍利子
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坚固微粒,又名“坚固子”。舍利这一称谓,至后世脱离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遗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高僧大德火化后,常在遗体骨灰(舍利)中发现坚固或结晶的微粒。因此佛教徒,对此舍利中的“坚固子”,特别重视和尊敬,称为“舍利子”。
2形成原因
佛教论释

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赴香港供奉[4]
佛经上说,舍利子是通过“六波罗蜜”(菩萨的修行)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的,是难得可贵而受到尊重的。[5-6]近代印光大师也说,舍利子是修行人由于戒定慧的道力所成的,是心和佛相合的表相,和丹家所说的精气神没有关系。[7]
佛教强调舍利子和修行人的修行功德相关,同时依据佛教义理,也肯定了舍利子的“无常”物质性。印顺法师认为,舍利子只不过是血肉精髓骨脂火化凝结的,是物质元素而并无灵异成分;佛弟子尊重舍利子,是由于高僧大德的慈悲智慧功德。[8-9]
原理推测
在实验研究上,对结晶体舍利子的形成目前没有定论。大多解释只是根据现有科学原理来推测。
1.饮食习惯
有认为舍利子的形成是由于僧人长期素食,摄入了大量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反对的说法是,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素食者,但是并无舍利子出现。
2.人体骨骼残余
人体骨骼在烧灼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形状的重结晶现象。人体有很多细小骨骼(如指骨、趾骨或耳道内的微小骨骼),少量骨骼经燃烧后因重结晶而产生结晶外观的“舍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据台湾某佛教网站信息:1998年他们与台湾中科院合作分析了一位高僧的舍利子,发现主要为人骨的成分。而别的科学研究也侧面证明了骨骼说。)此外,牙齿也是死者携带的随葬品。牙齿的成分也包括很多无机盐,其中牙骨质部分与骨骼成分相似,因此也有人推测牙齿是舍利子的来源。
3.人体结石
有人将舍利子解释为结石。人体的结石中,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是大分子有机物(胆固醇、胆红素)和少量碳酸钙;肾结石和膀胱结石的主要成分是钙盐(草酸钙、磷酸钙)和别的矿物盐、尿酸等。其中,后者与骨骼的无机成分(含钙和磷酸根的无机盐)有相似之处。但是,作为结石主要成分的钙质和少量金属盐沉淀,在高温下会变成粉末状氧化物;其次,反对的观点认为人体内结石数量极少,并且会导致难以忍受的剧烈绞痛,患者不可能长期忍受痛苦而不延医求治;再者,不少结石症患者死后火化无一例有结晶体存在,况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
4.随身物
舍利子的形状千变万化,颜色也各不相同;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和水晶;有的透明,而有的像钻石一样光彩照人,这样的形态并非自然生成物。而高僧在火化的时候,有的会佩戴有生前的随身物品,此外还有一些信徒的供奉物,这些伴随高僧火化的物品中有许多珍贵的宝石,宝石主要组成成分就是二氧化硅。 这些东西都会随着高僧的遗体一起进入火化炉。 在火化炉的高温条件下,这些二氧化硅会被溶解,并与人体骨骼中的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类似于骨瓷、琉璃、陶瓷之类的物品,舍利子有可能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
5.温度控制
有说法认为,相对低温的火化才会形成舍利子,比如古代用木柴做燃料,东南亚国家使用的传统火化炉则可以产生大量舍利花。专业人士分析过坑面式火化机与炉条式火化机焚化效果的区别,也指出还有存在矿炉渣。而近年来,许多留下舍利子的高僧大德,其实是用现代化的殡仪馆用程控火化炉焚化的。所以舍利子的形成被认为和火化的温度控制存在关系。
3舍利的分类
全身和碎身之分

南华寺六祖惠能真身舍利
古印度的吠陀时代,有埋葬和火葬两种葬法,埋葬保留全身即为全身舍利,火葬即碎身舍利 。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菩萨处胎经等也有所提及。《法华经》中提到有以佛的全身舍利造塔供养;[10]广东韶关的南华禅寺,即供奉有六祖惠能的全身舍利。
于火葬所得的碎身舍利,《法苑珠林》认为:骨舍利为白色,发舍利为黑色,肉舍利为赤色。[11]《释氏要览》则提到佛舍利有五色并且不能被损坏。[12]
色身和法身之分
《浴佛功德经》提到,佛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颂舍利两种。[13]佛涅槃后,不仅色身遗骨留下舍利,还留下了佛法,并以佛经为载体流传世间,佛的遗教即为法身舍利(法颂舍利)。
法颂舍利即法身理体的表现,佛法犹如金刚石一般,坚固而不可摧毁,法身是金刚不坏且不生不灭的。将佛法的金刚不坏引申到色身舍利,于是便认为佛的身骨舍利,也是椎打不碎的。《法苑珠林》说:“若佛舍利,椎打不碎;若弟子舍利,椎击便破 ”。这里的椎打不碎,便是由法身金刚不坏的思想而来,实则佛的色身照例也要示现无常败坏。
佛的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常做同等的看待,佛的遗骨被视为佛身或者佛法的代表。如《大般涅槃经》说:“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又说:“供养舍利即是佛宝,见佛即见法身”。[14]
4流传历史
佛陀入灭

佛入灭时的情景描绘
佛陀时代的古印度有四种葬法:火葬(荼毗)、水葬、土葬、林葬(弃之森林)。佛把火葬列为诸种葬法之首,[15]佛门一直延续至今。佛入灭前,嘱咐弟子收集舍利并且造立塔庙,使得后人在见到佛塔时能思慕如来的造化。[16]佛入灭后,弟子们依照嘱托,架起香木焚化佛陀遗体。荼毗后,佛弟子从灰烬中得佛舍利“八斛四斗”。[17]
根据现存佛舍利和佛典记载,可以得知佛舍利大致有二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四颗牙(现仅存两颗)、一截手指骨、两根锁骨、部分头骨及几根头发等;另外一种,是《释氏要览》中所记述的如五色珠般光莹坚固的珠状舍利子。
八国争分舍利
《长阿含经》载,佛入灭后,当时的八国至佛陀的火葬地拘尸那城争夺佛舍利。起初,当地的末罗人不肯分给,八国派兵并且企图以武力抢夺。[18]后来徒卢那从中调解,[19]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战争,此议被八国所接受。各国分到舍利之后,都带回国修建宝塔安奉。徒卢那将原来装过舍利的空瓶也带了回去,也建了一座宝塔安置供奉。迟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将佛毗荼之后所遗留的灰炭带回建塔供养。
因此佛舍利被分葬在十处:摩揭陀国(阿阖世王),毗舍离国(戾车毗族),迦毗罗国(释迦族),阿勒伽波(跋离族),罗摩邑(拘利耶族),毗塔底波邑(婆罗门),波婆邑(末罗族),拘尸那罗市(末罗族),荜芭莉邑(孔雀族),香姓婆罗门(徒卢那)。《佛所行赞》对此说道:“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20]
阿育王造塔

现存的位于毗舍离的阿育王石柱[21]
弘佛:佛灭后约二百年,孔雀王朝统治印度,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用极度血腥的战争统一了除印度半岛南部的所有国土。[22]后来阿育王在沙门感召下忏悔罪行并皈依佛教。为弘扬佛法,阿育王作了四件大事:一是立法敕宣示皈依(一些法敕仍保留于世);二是结集经典;[23]三是广建佛塔供养舍利;四是派僧人到国外传教。阿育王还亲自到佛陀故乡朝拜,并立石柱记载。
掘塔:阿育王下令发掘八王所建的舍利塔,并在各地重建新塔安奉。《佛国记》等载,有二座塔结构牢固,阿育王未能开掘,传说因地下有龙王保护。现考古证实,阿育王未发掘的是蓝莫塔(位于今印度中部巴斯提县),法显、玄奘都曾在印度礼拜过此塔。当时蓝莫国使者未能得到舍利,只得带着灰炭回国。
传教造塔:阿育王派遣僧团到各地传教,涉足之处竟拓展到中亚和西亚,最远到达埃及和希腊。僧团为取得当地人的崇信,便展示佛舍利并建塔供养。对此,《佛祖统纪》神奇的说,阿育王遣使鬼神,一夜之间在各国造了八万四千塔。[24]
制多崇拜
阿育王派遣到印度南部案达罗国传教的僧人大天,成立了制多部,专门以佛舍利为崇拜对象。制多也称支提,样式类似塔。有舍利的叫塔,无舍利的叫制多。制多部活动中心在印度东南部的驮那磔迦。这里的佛塔通常被称“阿摩罗缚提塔”,塔身刻“大制多”铭文,一直保存到公元1895年。
制多有积聚义,意思是佛陀的福德积聚于此,故崇拜制多就是崇拜佛陀。制多一般刻有佛经“法舍利”。从这个角度说,制多崇拜也可看作佛舍利崇拜。大概传教需要大量舍利,而大天所带不多,所以想出这个办法,这也契合佛遗言“以法为师”。
制多崇拜影响较为久长。玄奘记述了一位名叫胜军的僧人用香泥造塔供养。[25]后来,中国古代寺院建塔,若无佛舍利,则通常将经卷装入塔中,或在塔身刻写佛经。这一做法可算作印度制多崇拜的遗绪。

桑奇大塔
迦腻色迦王造塔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与成熟,佛舍利崇拜也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处于小乘向大乘过渡时期的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又一次大规模建塔供养佛舍利。他在乾罗城所建的雀离塔,非常高大奢华,壮丽无比。[26-27]贵霜王朝修建的佛塔壮丽宏伟,最引人注目。留存至今的桑奇大塔始建于阿育王时期。公元一世纪,贵霜王朝以原塔基为核心将其扩大两倍,又于塔身周围增设栏杆、石门并饰以雕刻精美的菩提树、佛足等图案。此塔为覆钵式,内藏佛骨,顶立伞盖,塔身周围浮雕华丽优美。由此可见,贵霜王朝建塔供养佛舍利之规模远远超过了阿育王时代。
印度半岛的佛舍利崇拜
舍利崇拜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建塔供养;二是围绕塔举行盛大法事活动。法显、玄奘、义净等都留下了大量有关印度佛舍利信仰方面的资料。他们逗留印度的时间分别是五世纪和七世纪中叶、末叶。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载了那竭国顶骨舍利的朝拜盛况。[28]关于此佛顶骨,法显、道荣、惠生、玄奘等先后都曾瞻礼过。晚于法显二百年的玄奘、义净也瞻礼了大量佛舍利。[29]这说明,至七世纪,佛舍利供养仍然属印度佛教经常性的法事活动。
巡礼印度半岛的佛教遗存,参照现存史籍,可以看出,佛舍利崇拜在印度佛教之中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其影响至今仍然不绝如缕。流行于印度佛教的这一崇拜形式,随着佛教东传中国的步伐,也被中国僧俗很快接受和发扬。
佛舍利的流布
古印度婆罗门教与佛教之间的斗争异常尖锐。公元前18

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释迦牟尼佛头骨舍利
5年,古印度中部与迦王朝补砂密多罗国王以婆罗门为国师,施行全面的残酷打击和摧毁佛教的政策,史称“中印度法难”。此法难迫使一些僧尼从佛塔中抢出佛舍利逃往各地。为了在逃亡中保护佛舍利不被抢去,有的僧人甚至割开皮肉,将舍利藏入,再缝合起来逃出国境。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佛舍利逐渐流散至国外。其中一部分向东传入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佛教国家;一部分向西传入了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等佛教国家。
公元三七一年,古印度迦迦国遭到邻国攻打,国王哥哈塞瓦恐佛牙被敌人抢去,便命女儿赫曼丽将佛牙送往狮子国,交与狮子国的国王吉特刹利弥文供养。这便是现今供奉在斯里兰卡康堤佛寺的那颗佛牙舍利。另一颗佛牙舍利流散到乌苌国一带,这就是后来被法献从于阗请回,现供奉在北京八大处灵光寺内的那颗佛牙舍利。1896年至1898年,英国人柏佩在印度境内发掘出一个安奉佛骨舍利的石函,里面正是佛葬在迦毗罗卫国的舍利。这些舍利送给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佛教国家泰国,后又分出一部分给了日本。
佛舍利东渐
两汉之际,天竺僧人频繁来华传教,佛舍利大量流入中国。习惯直观感性思维的中国人,难以理解极具理性思辨的佛教义理,而重视祖先崇拜与鬼神祭祀。佛教急速妥协中国固有的信仰传统,传教者大肆渲染佛祖神迹,佛舍利无形中被神化为无所不能的灵物。如三国时,康僧会至建业,孙权初不信佛,康僧会为其打制舍利,具观神奇,孙权大为磋服,于是建寺号建初寺。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载,传教者利用佛舍利的神奇来取信魏明帝,作为传法开道具。[30]舍利作为传法信物与崇拜主体,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故兴教之后,有不可胜计的佛舍利流入中国。
少量舍利亦从中国流传至新罗和日本等国。僧法献在于阗国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佛牙今供奉于北京广济寺。梁大同五年(539)扶南国遣使献生犀,梁武帝听说扶南国有佛发舍利,便派宝云前往迎取,[31]于是佛发成为两国通好的信礼。《海东高僧传》载新罗僧觉德于公元549年入梁迎舍利而还,舍利经中国流入朝鲜而具有了世界影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佛舍利崇拜是佛教中的普遍现象。隋文帝曾广建寺塔,供奉佛舍利,共修塔113座。即使在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前不久的会昌元年二月,京都长安还大肆崇奉佛舍利。[32]又唐代佛教四大灵境,均以佛骨著名。[33]由此可见,唐代时期,安置供奉佛牙、佛骨的佛寺就有数处。其他类型的佛舍利则数不胜数。

3. 中国合同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废除了“三法”鼎立的局面。合同法统一的原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现代经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三部有关合同的法律在实施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国内经济合同,涉外经济合同,技术合同分别适用不同的合同法律,有些共性问题不统一,某些规定较为原则,有的规定不尽一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制定一部统一的合同法。第二,近年来,在市场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诈,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较为突出。在防范合同欺诈,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方面,需作出补充的规定。第三,调整的范围已不能完全适应,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了融资租赁等新的合同种类,委托、行纪合同也日益增多,客观也需要作也相应规定。纵观新中国合同法的历史发展,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在我国承认并发展商品经济的时期,合同立法就发达,反之,合同立法就停滞,甚至被取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迎来了合同法的春天,与此同时,合同法为市场经济和微观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必将更加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 历史变革: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商鞅变法运动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它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背景

战国时期形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奴隶主的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代替,新兴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军事上战争频繁,春秋时期以争霸战争为主,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各诸侯国都争相增强国力以赢得战争。富国强兵、赢得战争成为变法改革的内在动力。

思想上儒、道、墨、法等学派百家争鸣,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目的

根本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主要目的: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地主阶级统治,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准备。

经过

酝酿变法

辕门立木获人心,商鞅变法壮秦魂!商鞅对于老秦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舌战群儒

商鞅舌战群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施展变法

颁布垦草令

主条目:垦草令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结果

商鞅变法:是一次王国时代向帝国时代转型的变法,影响极为深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成功的因素

顺应了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得统治者的支持,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行之有效。

商鞅态度坚决,不惧权贵,执法如山,而且取信于民

建立郡县制,且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

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2]

特点

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推行力度大:在商鞅变法过程中,采取严厉手段,严厉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成效显著: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权,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秦律》也把镇压“盗贼”放在首要地位,并对轻罪用重刑。例如盗取一钱到二百二十钱的要“迁之”,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上和六百六十钱以上要分别罚作刑徒,盗牛者要罚作刑徒,盗羊或猪的也有相当的惩处,甚至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赀徭三旬”(即罚处徭役三十天)。对五人以上的“群盗”则追捕处罚更严。同时《秦律》还有许多对各种逃亡者追捕处罚的规定。

评价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进步之处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局限之处

但是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还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 教育法的制定晚于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有如何能基于教育法制定

第一,宪法是本法的立法依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法律的立法依据和基础。宪法中有很多涉及义务教育的条款,如第19条规定了国家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第46条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等。宪法中有关义务教育的条款是制定义务教育法最重要的立法依据。
第二,教育法是本法的立法依据。教育法规体系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国家制定的以教育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法律法规总和。教育法在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第一层次,是以宪法为基础制定的基本教育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任务、教育方针、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义务教育法是部门教育法,在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第二层次,只规定义务教育方面的内容。教育法是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其第18条关于义务教育制度等规定是义务教育法的直接立法依据。由于教育法后于义务教育法制定,因此在本次修订中,增加规定了“根据教育法制定义务教育法”。
另外,鉴于任何立法都必须理论结合实际,都必须有现实依据。同时,现实情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法依据,立法依据中的“法”不仅是指本法,还有一层意思是指法律依据。因此,在修订过程中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删去。

6. 最早进行政府道德立法的国家是美国吗

美国于1978年开始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当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道德法案》,1989年又修订为《政府道德改革法案》。这一法律是美国财产申报制度的蓝本,核心是第一篇“联邦政府官员财务申报公示规定”;经多次修缮并新添配套法规之后,终于演进为一套在形式上较为完善细致的财产申报制度。
申报主体
从规制演进历程看,美国普通公务员一般不被要求进行财产申报。道德法案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政府机构的所有官员,必须分别于任职前在本系统内申报其本人、配偶及受抚养子女的财产状况,并按规定程序提交财产状况的书面报告,上任后还须按月申报。依照美国《政府道德法案》中的涉及申报人员范围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行政部门需要公开财产申报的有:总统,副总统,政府行政部门行政15级及以上的官员,不在行政级别序列、但是基本工资等于或高于行政15级最低工资120%的官员。上述未能涵盖,但与制定政策有关的非公开招聘官员、由总统任命的委员会成员、军职人员工资等于或高于0~7级者、政府各部门任命的法律顾问、邮政总局局长、副局长及邮政系统基本工资等于或高于行政15级最低工资120%的官员,以及其他经政府道德办公室主任认定的高级官员,政府道德办公室主任以及政府各部门道德办公室的主管官员等,也需申报。
立法部门需要公开财产申报的有:所有国会议员,国会雇员中所需申报者为基本工资等于或高于行政15级最低工资120%者,如果某位议员的下属工作人员中无人的基本工资等于或高于行政15级最低工资120%,则至少要有一位主要助理人员申报和公示其财产。
司法部门需要公开财产申报的有: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最高法院大法官,上诉法院法官,地区法院包括海外领地、贸易、税务、军事上诉等法院及其他国会立法设立的法院法官,以上法院的雇员其基本工资等于或高于行政15级最低工资120%者。
在美国大约有2.5万名高级公职人员和政府雇员要申报并公示其财产,加之由各单位内部掌握的秘密申报适用人员,大约30余万联邦政府官员需要进行财产申报。
《政府道德法案》进一步规定,无官职但有意参加竞选公职的公民也必须公开其财产和收入。
申报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联邦政府道德办公室制定了统一的申报书,把要求申报的财产事项分类列在申报书的表格中。美国公务人员申报财产的范围较为广泛,凡宪法容许的和国会明确规定的事项都要申报,依据财产申报书的四张表格的内容,主要分为“劳务所得和投资收益”、“买卖交易”、“赠与和赔偿费”、“债务”等内容。申报人的配偶、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以及在其中有所有权或合伙权利的各种经济或商业组织的交易,也必须申报。
申报的内容主要包括:从联邦政府之外的任何来源得到的超过200美元的红利、租金、利息、资本利得以及它们的来源、种类和数量或价值,从非亲属收受的累积价值超过250美元的所有礼品,包括来源和礼品说明,价值超过1000美元的贸易或业务投资所得,任一时间对任何债权人负债超过10000美元的债务,本人主要住所除外,超过1000美元的房地产购置、出售或交换,超过1000美元的股票、债券、期权或其他证券的买卖或交换。
当公共行政人员的财产和其担任的职责相冲突时,美国做出四项规定解决利益冲突:回避、免除责任、财产处理、合格的盲目与多样性信托。其中财产处理是指变卖财产;合格的盲目与多样性信托则指不论采取哪种方法来处理财产,都必须事前详细申报财产,合格的盲目信托的财产及收益不必申报,凡是不属于合格的都需要按照投资收益的申报规定进行申报。
申报方式
联邦政府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系统所有申报适用对象,包括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和最高法院大法官都必须在就职的30天内向相应部门申报。总统提名、需要由参议院审议批准任命的官员,在总统向参议院提名的5天之内需要全面申报财务状况。在不迟于第一次提名听证会举行的当天,须提交更新报
告,包括收入、年度累积超过200美元的酬金、以及用获得的酬金向慈善机构捐款等。总统或当选总统只要在公开场合宣布打算任命某人担任某项要职,该人可以在该项宣布后的任何时间提交财务报告,但是不得晚于总统正式向参议院提名后5天。按照联邦选举法的规定取得总统、副总统或国会议员候选人资格的30天之内,或者不迟于该选举年的5月15日,但是最晚不得晚于选举日的30天之前,上述候选人必须提交财务报告。在一个日历年内担任申报适用职务超过60天的官员,须在次年5月15日之前提交包括收入、年度累积超过200美元的酬金、以及用获得的酬金向慈善机构捐款等财务申报。担任申报适用职务的官员在终止担任该项职务后的30天内,须提交包括收入、年度累积超过200美元的酬金、以及用获得的酬金向慈善机构捐款等财务申报。
申报受理机构
一般而言,申报适用官员向自己所在部门或将要工作部门的道德官员申报。总统、副总统、独立检察官以及独立检察官任命的工作人员直接向联邦道德办公室主任申报。其他直接向联邦道德办公室主任申报的有:邮政总局局长、副局长及邮政系统其他申报适用官员。其他负责接受与发布官员财务申报的机构及其管辖对象是:司法会议——负责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和大法官,上诉法院和地区法院包括海外领地等法院以及其他国会立法设立的法院法官,以及上述法院雇员的申报;各军兵种部长——负责军职人员的申报;联邦选举委员会——负责总统或副总统候选人的申报;众议院书记——负责众议员、众议员候选人及众议院管辖机构(如国会图书馆)雇员的申报;参议院秘书——负责参议员、参议员候选人及参议院管辖机构(如政府问责办公室)雇员的申报。
如果申报者尚未上任,或正在等待有关部门审议批准,或者是民选官员候选人,则接受申报的部门需要将申报材料副本提交相应的机构。而联邦选举委员会也必须定期向参、众两院的书记或秘书通报候选人登记的进展情况。民众或民间团体可以到相应的机构去查找自己关注的官员或候选人的财务情况,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或者在竞选过程中挑战该候选人的资格。
申报内容的核实和公开
考虑到公务员人数众多,因其岗位不同而产生的贪污腐败的系数大小有别,以及寻求公务员的隐私权与财产申报的平衡等诸多因素,美国最终采取了公开申报与秘密申报两种类型。依据《政府道德法案》的规定,凡担负重要决策权和指挥权的官员、高级科技人员、咨询顾问人员等,必须公开申报本人及其配偶和抚养子女的财产状况。秘密申报的人员,适用于中、下级官员和雇员,一般由各单位自行确定,一般包括文职GS~15级、军人0~6级及其以下的官员或雇员,主要指那些从事工程合同、物资采购、执照发放、奖金管理、企业监管、行政执法以及对非联邦实体产生经济影响的人员。
申报内容的公示层面,落实公众监督权。除在国家安全部门工作或其他不宜暴露身份的官员外,属于公开申报的人员应当遵循公开申报的程序,各受理申报的机关均须向社会公开个人财产报告,任何公民均可查阅或复印;申报结束的15日内,申报资料应向公众公开,此后6年内,除出于非法目的查阅或公开申报资料将危害国家利益等情形外,任何公众经申请均可查阅。
申报监察与责任追究
据透明国际清廉指数2012年最新排名,美国得分73,世界清廉排名依然与往年一样位列十九,在美洲则排名第三,属于较为清廉的国家。尽管如此,美国本土学者有许多对于美国自身的制度持有批判态度,认为美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鲜明特点也许也正成为其发挥应有功能的内生性桎梏,其不配合较健全的公序良俗、社保法律、法治信念等更无法单挑大梁。
根据《政府道德法案》设立的联邦政府道德办公室是美国政府中的实权机构,它由总统直接领导,向总统和国会汇报工作;主要职责是管理政府各级官员的财产申报事务和监督政府官员的道德行为。联邦政府道德办公室负责审阅和监察官员财产申报登记表格;一旦发现谁有违法收入,联邦政府道德办公室立即处理。
美国财产申报制度要求官员必须按照规定,如实填写财产申报表格,公开的部分要随时接受公众查询和监督。政府规定了严厉的违规处罚措施。如果各部门的道德办公室或接受申报的机构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某位官员伪造申报信息,或者明知规定但是故意不按时间申报,须将案情通报联邦司法部长。司法部长将通过地区法院对该名官员提起民事诉讼。伪造申报信息者最高罚金5万美元,或一年有期徒刑,或二者并罚。明知规定但是故意不按时间申报的最高罚金为5万美元。一般的逾期申报也会面临处罚,如果逾期超过30天,包括特殊情况下例如在战区服务的军人或在战区因伤病住院,已经给了宽限但是还逾期30天以上,将被罚款200美元。司法部门可以依据通货膨胀状况,对罚款金额作四年一次的法定调整。

7. 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一种什么

宪法监督制度。

合宪性审查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制度,它是一种宪法监督制度。合宪性审查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从理论上说,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与具有根本法意义的宪法同时产生的,但在实践中,这一制度的形成要晚于宪法的出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决定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2014年11月4日,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专家提出,法律体系构成部分中有违宪法精神的都应当修改或废止。同时,要强化违宪纠错机制,禁止地方制定带有立法性质的红头文件。

8. 离职证明公司应该离职后多久出具

离职证明需要根据各个公司的办事流程来确定,一般是当天就可以开出来的,最迟不晚于劳动者离职后十五天。在劳动者提出辞职以后,离职手续办理完毕前,用人单位必须根据《劳动合同法》为劳动者开具离职证明,最晚不得超过十五日。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离职证明的立法本意是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一项附随义务:不属于合同内容,但法律规定合同当事人必须履行。
对公司而言:离职证明是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终结劳动关系的明确证据,是对其他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公示。
对离职员工而言:离职证明是转移社保和申领失业保险金的证明和必要材料。若因公司未开具离职证明,造成离职员工损失的,劳动者有权要求公司赔偿。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提供上一份工作的离职证明,从而来求证员工的上一份工作是否真实。同时也是为了确定求职者和其上一家公司不存在劳务关系或者是劳务纠纷的证明,如果这时候员工拿不出来离职证明的话,难免会让自己处于求职的被动一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热点内容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发布:2025-01-17 15:12:29 浏览:359
中奖不领取要受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7 14:42:33 浏览:53
想请求法院 发布:2025-01-17 14:35:46 浏览:687
诉讼法遇法定节假日顺延指第二天 发布:2025-01-17 13:41:25 浏览:755
金融法规案例 发布:2025-01-17 13:35:34 浏览:424
巜行政诉讼法内容 发布:2025-01-17 12:45:05 浏览:493
龙湾法院直播 发布:2025-01-17 12:23:04 浏览:980
民法总则委托代理 发布:2025-01-17 12:13:18 浏览:927
3c法规 发布:2025-01-17 12:11:05 浏览:543
刑法轻朝代 发布:2025-01-17 12:02:01 浏览: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