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笔记

道德的笔记

发布时间: 2022-10-20 04:58:34

❶ 《道德经》读书笔记(14)

雪漠《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开启《道德经》解读新视角。

【原文】

这一章是对道本体的表述。对“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有两种解释。

夷: 没有任何色相、肉眼看不到的那部分存在,就叫“夷”。换句话说“夷”是你想看也看不到的那部分世界。

希: 耳朵听不到的那部分声音,叫叫“希”。

搏: 摸了但摸不到的那部分存在,就叫“微”。

诘: 追究,追问。

一: 道。

第一种解释,很多暗能量是看不见的,但能感受到。任何修道者,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他感觉到了一种巨大的能量,但他未必看得到它,听得到它,触摸得到它。

第二种解释,是如如不动的境界。就是说,你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但不执著它们。很多证道者证道之后,对纷繁的世界也就视而不见了。

“听而不闻”也是这样,只要你非常专注于某个东西,就会进入这种状态。这个状态叫“专一瑜伽”。

“搏之不得,名曰微”也是这样,你触摸到各种物质,生起各种感受,但你不执著。你感受到风的轻柔,但你不执著它;你触摸到水的清凉,但你不执著它;你抚摸孩子幼嫩脸蛋,你也不执著它;你触摸到自己松弛的皮肤,你同样不执著它……你触摸一切,感受一切,但你心里不生执著。因为,你知道一切都生于虚空,也会消融于虚空。

也就是说,道就像水一样,你可以接触它,但你干扰不了它。这也是“搏之不得”。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夷希微三者都是不能穷究其妙的,故而混合为一。

不能穷究,就是不能追究的意思。为什么不能追究?因为,就算你追究,也追究不到尽头。量子力学创立了百年了,还没有研究到尽头,至今仍在不断地发现新东西。

修道者不管千变万化的现象,只求那个最本质的东西——道的本体。抓住那个本体,进去那种境界,就是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也就是说,就算道处于最高的境界,也不能增加它的明亮;即使日月星辰照耀着它,也不能增加它的光明。

【其下不昧】 即使在瓦砾、屎尿之中,道也仍然存在,多么低下的境界也不能让它变得愚昧、昏昧。

【绳绳不可名 】 “绳绳”就是绵绵不绝,像一团一团的绳子,无穷无尽,也像是乱麻。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接连不断、无穷无尽、纷繁复杂、纷涌而来,充满变化,难以名状。但不管什么事情,不管什么事物,最终都会归于寂灭,都是幻化,都会在变化中走向“无”。

【 复归于无物】 “无物”就是“无”。不是虚无,而是道家的无。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它没有任何形状,也没有任何外相,是无形无相、若有若无、没有任何局限、形而上的。

“惚恍”指的是一种不清晰、似相有似无相的状态,它是一种大喜大空的状态。老子用“惚恍”来形容,释迦牟尼说“缘起性空”。

一定要明白,《大藏经》浩瀚如海,其实只讲了几个字:苦集灭道。它也解释了道——“缘起性空”。你说它存在,但它会变化,不会永恒;你说它不存在,它又确实有显现上的存在。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想要迎接它,却看不见它的头;想要跟随它,又看不见它的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我们探求古人的智慧、历史中的规律,都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今天。以古人的经验为镜,正我们自己的衣冠。当然,我们也会发现,有一种规律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就是道纪。

总结:当我们遵从道纪,就是修道;当我们有了分别心,也就是你好我坏、你是我非之类的对立概念时,就远离了道体。

我们不要管那么多道体以外的东西,哪怕纷乱的世界像乱麻一团,我们也不要管它,只要安住于道体,任世界纷纭变幻。荣也不管它,辱也不管它,因为在道体之中,荣耀不能增加你的光明,不能为你添彩,侮辱也不能让你愚昧、让你堕落。所以,一切看得见看不见、听得见听不见、摸得着摸不着,都不要去管它,安住于道之本体,也就是夷、希、微的境界,就能进入“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状态。

【悟道心得】

道是无形无相的,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但它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一切事物生生灭灭,终成虚空,唯有道是永恒存在、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

大道是支配万物的,虽然它存在于冥冥世界之中,无迹可循。但是,它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如果掌握了这种规律,便有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人在道中,道在我中。一旦我们的行为顺道而行,就能一帆风顺,事事遂心;相反,如果逆道而行,我们的行为就会处处受阻,甚至遭受祸患。

不必担心目前的势态如何,能用道来严于律己,能用道去理顺化解,就能得大自在!

修道就是要安住道的本体,不管纷繁杂乱的各种现象,去除对名相的执著,对“我”的执著,就能进入“夷、希、微”的境界,或者佛法里讲的真心状态。

❷ 《道德经》第六章笔记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笔记】

001对母亲的尊重

万事万物的本源,就是天地产生万物,跟人类生命的产生的道理是一样的。

对母亲的尊重和敬畏精神,“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底蕴。如果缺乏对母亲的敬畏和尊重,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会崩塌。比如祖国母亲。

了解了道,才能了解具体的万事万物;了解了具体万事玩具,你再回来复守其母,了解具体万事玩具中所蕴含的道,你才能够尊重和崇拜这个道。

用母子关系来形容最高的道理和万事玩具的关系,了解了母亲,才能了解自己;我了解了自己,更应该去爱护母亲、守护母亲、复守母亲。

002如何阅读经典?

历史上那些思想家的光芒,就像夜幕中的群星,在黑暗的时候给我们指引以以前的方向。

了解这些人的思想和智慧,充实的不仅是我们的知识,更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精神世界。

所以,对此,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才能了解他们思想上的精髓,形成一种和谐的互动,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继承。

❸ 教师职业道德读书笔记

《教师职业道德》读书笔记

教师肩负的是双重任务,教书、育人。教育工作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是一种育人的工作,而育人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教师。在学校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影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一书紧密结合教师职业的特点,对师德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书中说,孔子爱学生,对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识毫无保留;荀子爱学生,留下“青出于蓝而胜与蓝”的名言,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鲁迅先生爱学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要把少年儿童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为革命的“新后代”;陶行知先生爱学生,在艰难之中创办育才学校,让穷人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爱生”并不容易。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教育工作中,会时常碰到学生犯了个小错误,需要老师去正确引导、耐心的指正。有时,教师一个粗暴的动作,甚至一个责备的眼神,尽管不是刻意的,却能在师生之间隔起一道心灵的屏障,使学生关闭他们的心门,这对老师来说实在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师德传统有几千年的积淀,博大精深,灿烂辉煌,那么,在工作中,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关爱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首行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任何一个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示范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位学生,使师生关系平等,激发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m.mrnum.Com)多一点笑容,多一点关爱,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能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教育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师生关系的融洽,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班级气氛就会融洽,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的表现。我们教师经常要面对做错事的学生,如果一味地劈头盖脸地对他们进行指责,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批评学生,要注意一事一批,学生犯了错,要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不要轻易地将学生以往的错误联系起来。批评学生,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出错的学生,我们都要一视同仁,批评学生,评语要准确,恰如其分。准确、真诚的评语,会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第三,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创设更多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如在按时按质完成作业后,我会给他们敲一个我的图章,学生很开心,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章,对他们来说,不单单是一个章,而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同时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读了《教师职业道德》这本书,我觉得它给我指明了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方向,使我更有信心迎接各种工作上的困难,我将一如既往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更大胆的在教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为培养更优秀的下一代而努力。

作为教师,谁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就要把教师道德理论化为思想方法,同时要身体力行,化为自己有血有肉的道德人格

❹ 道德经读书笔记(前六章)

      本文主要以南山空同的道德经译文为参考。南山关于道德图的提出,极大的方便了对道德经的理解和阅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阅读框架。但南山空同本人对于道德经的理解还是陷入世人的一般见识,并未超越。。个人认为,对道德经最好的传承和对话是王阳明及他的心学。本文借用他的心外无物的概念作为基础框架。

第一章  立论:心外无物,真空妙有

      道即心,名为物。道可道非常道,说的是,因为心,核心微妙甚深,用名物来说明他,本身就有局限。名可名,非常名,是因为物处于在不断的变化中,不会永久不变。无名即为先天之心,是一切的本源,有名是后天之心,心生万物,故称为万物之母。何为先天之心,就是处于一切事物共有的核心的微妙觉态,佛家称无上正等正觉,基督称上帝,王阳明称良知。道家为太极。何为后天之心,即为各类生命的识态,对于人而言即是其思维模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类,由于其认识和思维模式不同,对各人与物的理解也不同,其世界的状态也为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生万物含义为引人心(思维模式)模式不同,其外物的内涵则不同,离开人心,外物对其含无意义,如死人,无思维模式,则世间一切万物对其含无意义,他亦成他人心中之万物。

      常无欲,其中的欲说的是障碍。当心中无障碍,即到达万物之核心,世间之本源,则到达佛家的无上甚深微妙的正觉状态,则可以真空妙有。这里的无不是没有。特别注意,无不是没有。从世界角度看核心,世界以存在的物质性为基础。没有所谓的完全没有。无即是真空,真空即含一切。佛家所谓如来藏。真空是小到不能再小。但不是没有。当小到不能再小时,就会出现大到无穷大,他们是同时存在,互相依存又可转化,也是道家的太极阴阳互转,也是一阴一阳,真空即无穷小,为阴,却能化成无穷大,为阳,所以说他为妙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说的没有单独存着的阴或阳,由于阴和阳存在必会生化物,因此世界必然是物性状态,说物已含阴,阳,阴阳生化状态或物,第一物是为乾,是为天,是生生不息的力量,由于有生生不息的驱动力,因而还能不断生化其他。故从数上来说,世界最小数为三。一为三分之一的阴,二为三分二的阴和阳,他们不可在拆分。说一或二,是为方便认识,而假设可单独拿出研究。。当无限小即将联通妙有到无限大的那一霎那,我们称之为中央核心点。是一切一切的本源。但一定要记住世界最小数为三。非一,即不是线性的世界,而是圆性的世界。线性的世界框架永远会陷入线性逻辑思维的死胡同,一之前还有什么。。。对于我而已,第一因,第一原来则为世界有中央核心,中央核心点最小数为三,中央核心点的最小与全宇宙的最大是同时存在的,最小即最大,也称之为妙。

      常有欲,是指进入人的认识状态,进入人间,成为人就会有障碍,有障碍就是非中央核心状态,就会有边界状态和认知,徼为边界之意。。。二者同出而异名,说的是心与物是相对不同又有联系,人的认知能力也来自核心点,而这种认识能力又反过来觉照核心点,觉照世界万事万物,说他们为玄,即是不可思议。或者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众妙之门是明白核心,明白觉照的心,是一切生生不息,生老病死,元亨利贞的本源,

      关于道德经,南山兄提出道:规律,德:遵循 经:变化。脉络。 图:地图。指南针。一条路,有指标,人可识,需要正确 、完整的地图,地图里外的指南针都要发现。本人对此稍微修正为道为本心,道千万不可为规律。规律还是物,还是固执。本心在于动,在于玄妙,在于小的不可再小,大的不可再大,一切都包含,一切也都存在。德为物行,是匹配。

个人认为,道篇讲本心,核心,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德篇讲物行,关系,联系,配合,运用,是行为轨迹。是知行合一。

第二篇 唯有真心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南山兄在此篇提出了一个概念为天然道德,他认为,美丑善恶相对中间还要有一个真。真即是天然道德,即是规律,是一切的标准,这个引申理解是神来之笔。对此我的观点是,美丑只是阴阳,阴阳之中还有一个区别的心。最微妙处的核心,的确可以说是真心,因为他是一切的一切的本来面目。但真心不是规律。规律只是真心的表现,如果用规律套真心,就是佛陀说的“如人以手 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 当应看月”,意思为我用手指指出月亮在哪,你却把手指看出月。

      真,真心为本篇为关键词。承接上文真空妙有。真心不会固着于表象,事物,关系,阴阳。该有作为就有作为,一切都是随顺,正好,刚刚好即可。

      南山兄继续提出,由天然道德分化出天道和人道。天道无关德,与德捆绑,是后世儒家险恶洗脑用心的捆绑,他认为按规律办事,即为得道多助。同时圣人是无言之教,即更多在身教而非言教。。。。。他这观点我认为不能完全都对。我的观点是真心在与事上,是灵活权变,但又根据事物的融合在,正正好,就像一美女雕刻艺术家跟我说过,必然都是通过偶然来展现。这偶然就是正正好。之所以说他不完全对,他把能动的真心看成了死物的规律。真实的生态网不是实验室里的纯粹环境,有许多变量,就是佛家所谓的缘,而缘里面有很多爱恨情仇,仁义礼信的德因素。就像前往讲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纯粹的心,必要借物。没有纯粹的物,通过物来显,物必通过心来现。比如当地球人不知道有银河系时,银河系在地球人的心觉中是不显现。但不代表银河系不存在。它本来就存在,本来存在源于真心,核心,一切具足。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会借佛家等语言观点来描述,但不代表全部认同现有的佛家体系和理论。

第三章 有所为有所不为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篇南山兄提了一个社会道德的观点,理解为回到无知无欲的状态,人就会知道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进而不会被洗脑,被社会道德绑架。认为正常的社会不需要推崇什么。

      我的观念。上贤,难得之物,可见欲都属于心外之物,过分推崇会进入极端。本文观点还是在无知无欲。再次强调,无不是没有。要理解这篇,要两个层面,一是民与圣人对,一是推崇与无欲对,很显然是民对推崇,圣对无欲。民的状态是低层次,低纬度的,有障碍的,易于迷失本心的,圣是高纬度的,通达的,时刻链接中心,核心稳定的。因此在圣人角度贤奸,贵贱都是因时因地,不会固执。而普通民众会,容易成为物化的奴隶。因此圣人的任务是,提高民众走出固执,提高他们的纬度,让他们升级演化,直到真心当家做主人。基于此,圣。人针对民,最初期的层次与任务,是让他们元。就是安身立命。对应的是夭折。元阶段,安身立命阶段,是离苦得乐,是最原始的欲望和人性的需求满足,因此实腹与强骨为关键。但实腹,强骨不是建立在弱肉强食的负和或者零和博弈,因此不能推崇物欲,壮志。很容易让还处于低级状态的民今日癫狂的暗黑时代。所以才能看似什么都没做,而什么都做了。阴符经有云,事都有机,有命机,天机,气机,神机,工机,机锋未到,势未成,有为反而是祸害。无知无欲万万不可理解为愚民的手段,给百姓洗脑。那是有为。。历史经验显示,愚民的政府,绝对不会让百姓实腹强骨。

第四章 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和其光,解其纷,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本章南山兄分析为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关系,主次。我表示认可,除了改自然道德为真心,社会道德为外物。象帝之先,指出不要把现象,外物当皇帝,迷失了真心,让那通达无碍的本心成了物欲的奴隶。

第五章。守中回向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于守中。 知源而有支、守内而攻外,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实言而行践,此谓之守;不远名利是有笃静,不弃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无所贪,不离声色自居清静,此谓之中。守中之道,在于损益、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

      中就是心外无物,回归真心当主人,而不是将外物奉为上帝,失去了自由的心,成为了无主躯壳,一个奴隶。守是知行合一。知是走向核心,走向正道。在此而不断行动,积累,突变。守中的程序是一步步的,元亨利贞权,不断回内向外,回内是更深刻的觉察,更微细的感觉,向外是更开放的视野,更宏观的格局,二者是同时发生同时进行。这样才是时刻链接中央点,与组织保持联系,并在事的磨练中一步步壮大,升维,成为本能能力,不容易被外物所障碍,损益实为回向的过程,向内缩与向外扩。

      真心,也叫中央点,我们身而为人,都有中央点,也就是都有真心,但我们的真心极其微弱,混杂。也就是这一点真心,让我们有了意识与人格。就像一粒金沙混杂在沙漠中。我们需要同过在事上的磨练,提存我们的真心,直到与宇宙中的最初点吻合。由于最初点也是一切世界显现点,当吻合也就是成就佛家所说,成就无上甚深微妙正等正觉而成中央毗卢遮那佛。

      但通往最中心点,有无数次中心点,每个次中心点的层次,纬度,生命状态,能力水平都不相同。当你在回向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次中心很吸引你,则你将被该中心点所在的世界与水平所奴役,根据心外无物原则,你的心层次在此停留,物则显现,你则居于此地。也称为你将定位于此。只有一直回向到最初点,进而圆满一切世界,则为通达,而无用障碍。请记住我们的最初点是三,不是一。最初点就是最大处,像一个圆形的门,通达无碍,最初之前没有最初,他名为最初,实为最大。名为最大,实为最初。刹那间状态,生生不息的转动妙化。

第六章 心生绵绵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其若存!绵绵呵!用之不堇。

      真心有生机,不是一滩死水,能生生不息。但生不是随便生,有神机,即真空妙有时或者是时代在转换,有天机,环境时势,有命机,每个物种的物性,基因空间,有气机,个人的能力时运缘分状态,有工机,时代技术水平等等。生的不同,安身立命的方式也不同,或生或夭都是天道。踏踏实实苦练本身,站在生态网核心位置才是关键。

南山兄进而推演出天道,地道,人道。也是点睛之笔。对下文的天道人之阐述有承接,更容易理解。

❺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五篇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 读书心得 和感想,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1

《道德经》是先秦时期道教的基本书籍。据说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老丹写的。老子的话语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它由“道”和“德”两部分组成。

我明白《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且是个体修行之道,即修身养性之道;“德”不仅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或德性,而且是实践者应有的特殊世界观、 方法 论和处世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他们能结合成一个,他们将成功的“栽培”。

在《道德经》的“德”部分,我不认为它仅仅被理解为处世之道,操持家庭之道,操持国家之道,事实上,这就是老子教导人们去培养的方式。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了道德的基础,他在处世、治家、立国等方面就有可能失败,也就没有了修养的.能力。因此,道德是为道家修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可能是人们共同需要的;另一方面,僧人需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超脱的生活,这也是关于仁、义、礼和道德信仰的讨论。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舍己为人,追求道,但他们不也追求彼此之间的距离吗?不修德,何以得“道”?读了《道德经》之后,我查了资料,发现《道德经》里还有一句话,“德为先,道为次”。我认为这也符合淳德归道、道德归道的初衷。道德与道除了道德的内涵外,还蕴涵着“德归道”、“德育道”的深刻意境。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看到《道德经》,甚至不可能看到它。正如林语堂所说:“我想,读了《道德经》的人,首先会发笑;然后他就那样笑了;最后,他觉得他现在非常需要这个理论。至少,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读《老子》时的反应。“我希望我能坚持学习《道德经》,修身养性。

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虽然我读了《老子》后觉得自己不能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但我的内心仍然是开放的,觉得这本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但它不是关于他的生活,而是关于道德,所以它被称为《道德经》。《道德经》原分为两部分,共5000多字。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主要谈“道”,第二部分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主要谈“德”。

老子的道是天道,是自然法则。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尊重自然规律。

当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自满和失望,有时人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使他们被毁灭,不能被拯救。因此,当我们感到满足或沮丧时,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呢?我们的头脑是否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这需要生命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启迪。

当人们满意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和事业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人很容易傲慢、自大和自大。这样做的后果是招来嫉妒,树敌太多,甚至杀人。在老子看来,当福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灾难的根源也来了。我们不应该那么霸道,我们应该知道如何谦虚,否则我们会失去我们的方式当我们沮丧。不要傲慢。不要认为你很伟大。世界上有战无不胜的人。强者终有强者。一定有比你更强大、更优秀的人。但是当我们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不应该炫耀,自负,自豪,谦虚。

老子说:“圣人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无所事事,这是一种教导。”一切事情都是在没有开始的情况下完成的,都是在不存在的情况下诞生的,都是徒劳无功的,都是在没有生活的情况下完成的。”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2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记得上学时跟着老师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这是出自何处,更甭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十载,再次看这部道家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匮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都应该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静心是安身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与创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 文章 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令人佩服。

道德经全文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如果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区区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社会、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对待老人尽心尽孝、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3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 捕鱼 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4

事物总有对立的一面。有喜才会有悲,有欢才会有愁,有希望才会害怕失望。欢喜、悲愁、害怕都是因为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带来欢喜、悲愁、使人畏惧。那么无“欲”当是无悲、无喜、无欢、无愁、无畏的。一个遇事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那是因为他心中不受这件事的对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扰。所谓无欲而心静与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无欲”并不是要人摈弃七情六欲,能抛弃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无欲”真正要做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事万物产生时,不要用其他念头去禁锢和干预,要顺其自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当事、物发展后不要自以为尽了力;而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满;只有不受各种对立因素的干扰,事、物才能最终达到圆满。

上面这个过程就好比心中有一个好 的“创意”,还没开始去实施时,自己就不断的用各种理由去否定它,那么这个“创意”肯定是不会展现出来的。只有去实施这个“创意”,它才能逐步展现出来。当这个“创意”实施到一定阶段,出现困难后,也不要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来中断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这个“创意”的效果才能最终展现。而当这个“创意”最终得以实现后,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创意”达到完美的效果。这个“创意”可以是一个创业的点子,也可以是对一个姑娘的爱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可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

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5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五篇相关文章:

★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5篇

★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5篇】

★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

★ 读完道德经的感想与心得

★ 道德经观后心得体会五篇

★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

★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 《道德经》读书感悟优秀作文范文10篇

★ 读《道德经》有感范文5篇

★ 道德经心得精选5篇800字高中范文

❻ 道德经读书笔记精选5篇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在国内外影响巨大。《道德经》译本众多,仅英译本就达一百多种。下面就是我分享给大家的道德经 读书笔记 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读书笔记精选5篇(一):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备受瞩目,中国 文化 也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经》就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书。《道德经》中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潜移默话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里面蕴含的内容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论语》里面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硬塞给别人,这是从反面来论证你应该怎么对待别人,是一种“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讲“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当你身居高位,或者处于优势地位时,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不要让人对你恨之入骨,这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从《论语》到《孟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学习。中华经典中《道德经》的作者就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经老子的出生地是一个谜,为了解除这个谜1990年以来继清代所以前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原址。两千多年以来,在老子故里涡阳人民心田里,长期浸润着老子光辉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对于人类的贡献,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国人揭示自然界奥秘的一种尝试,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系统提出了“道”,这个“道”来源于自然,以“无”为本,以“有”为用,以“反始守柔”为处事之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成为《老子》五千言的纲领。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可以阐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端倪。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己。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够成就自己,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 ,这样我们才能从《道德经》中汲取营养。

道德经读书笔记精选5篇(二):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经读书笔记精选5篇(三):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讨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讨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共同,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置国际关系、现代 企业运营 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创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置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肉体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也能够作为《道德经》的 读后感 ,我想以我个人观念修正几点内容:1,我对上文“视角共同”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曾经摆脱了“视角约束”,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论《老子》的缘由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念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以至对星际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示作用。,能够说它没有时期性,它能够随时间无限延长。3,它能够小到,分子生物学以至更微观的科学范畴,由于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构造是什么样子。

道德经读书笔记精选5篇(四):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 思维方式 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人民警察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这是修道的基本 方法 。“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需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周易》把这种境界叫做“洁净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孔子说:“人皆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就是说,人都是到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照见自己的相貌,没有人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见自己。心灵如水一样,静下来才能观照真实,观照真实才能入道。总之,人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净心寡欲是保持清正廉洁的源泉

三、坚忍不屈是全力履行职责的保证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大力挖掘其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民教师来说,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时刻保持无私的关爱学生、满腔的工作热情,才能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道德经读书笔记精选5篇(五):

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官商勾结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重。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 , 好吗?

❼ 简答什么是职业道德的读书笔记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简答 什么是职业道德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简答 什么是职业道德的读书笔记篇一

【道德】

道德的职能:

1、调节职能

2、教育职能

3、认知职能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结构:

1、职业道德意识:存在于人的内心。

a)职业心理

b)职业观念

c)职业伦理

2、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3、职业道德行为:职业范围内能够用一定的善恶、是非标准来进行评价的行为。

职业道德的内容: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的特点:

1、政治性和原则性

2、科学性和灵活性

3、服务性和利益高度相关性

4、无私性和廉洁性

5、规范性和约束性

会计职业道德的范畴:

1、义务:是指人们在道义上应履行的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

2、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3、荣誉: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评价人们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又是个人对其行为的社会价值自我意识 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识。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1、职业技能、技术(职业之道)

2、职业品质(职业之德)

会计职业道德的功能:

1、指导功能

2、评价功能

3、教化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

关系:

1、两者在作用上相互补充

2、两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重叠

3、两者在地位上相互转化、相互吸收

4、两者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区别:

1、性质不同:会计法律制度他律性;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性。

2、作用范围不同:会计法律制度侧重于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和结果的合法化,而不能离开行为过问动机;会计职业道德不但要求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还要调整内在精神世界。

3、表现形式不同:会计法律制度是具体的、明确额、正式形成文字的成文条例;会计职业道德既有成文,又有不成文的规范。

4、实施保障机制不同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爱岗敬业:

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会计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职业道德的首要标准。

基本要求:

1、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

2、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3、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二、诚实守信:

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是对会计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和核心。

基本要求:

1、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

2、实事求是,如实反映;

3、保守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

4、职业谨慎,信誉至上。

三、廉洁自律:

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这既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也是会计职业道德良好声誉的外在表现。

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

自律的核心就是用道德观念自觉地抵制自己的不良欲望。

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公私分明,不贪不占;

四、客观公正:

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基本要求:

1、依法办事;

2、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3、保持独立性。

五、坚持准则:

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

准则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法律、会计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基本要求:

1、熟悉准则;

2、遵循准则;

3、坚持准则。

六、提高技能:

职业技能(也称为职业能力):会计理论水平、会计实务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更新知识能力、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职业经验。

基本要求:

1、要有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愿望;

2、要有勤学苦练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七、参与管理:

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

基本要求:

1、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未参与管理打下基础;

2、熟悉服务对象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八、强化服务:

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

强化服务的关键是提高服务质量。

爱岗敬业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强化服务、奉献社会是归宿点。

基本要求:

1、强化服务意识;

2、提高服务质量。(并非无原则地满足服务主体的需要)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内容:

1、观念教育

2、规范教育

3、警示教育

途径:

1、会计学历教育

2、会计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a)形势教育

b)品德教育

c)法制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修养】

是指人们依照职业道德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活动。

环节:

1、形成正确的认知;

2、培养高尚的情感;

3、树立坚定的信念;

4、养成良好的行为。

简答 什么是职业道德的读书笔记篇二

前几天细读了一遍《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一书,感觉到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它表现在: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主动嘘寒问暖,送药送饭;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统一起来。

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尺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不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我们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更好地培"四有"新人,不辜负人们教师的光荣称号和使命!

简答 什么是职业道德的读书笔记篇三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下面我想说一说我读完这本书的一点心得体会。

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所以我要做更好的自己,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它表现在: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主动嘘寒问暖,送药送饭;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统一起来。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孜孜不倦,积极进取。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加入到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去,做一名“学习型”的优秀教师。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❽ [道德经笔记二] 有无相生

《道德经》是中国人的哲学。初学哲学,宜由导读指引。我的方法,选了《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弼本合校的版本,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佩傅荣的《解读老子》。参照两大家之言,自己整理。结合股票交易来应用学习。生活中要能应用到一点,就是道之用了。

我会每周学一章《道德经》,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交流。

学习回顾

史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经验来透视当今的纷纭,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坐标;文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审美来捕捉当今的生机,以享受自己的人生乐趣;哲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智慧来诠释当今的信仰,以培养自己的人生操守。读一读,她将使我们丢弃的是那些幼稚和浮华,带来理性和高雅,以及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乐趣。

实用功利的话,在心未病时,吃些保健品,比有病时吃药强。

为什么要学道德经?我的学习方法及前期学习内容见 道德经学习笔记|道无明

本周学习内容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陋的观念;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那么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殊不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衬托,高和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永不会泯灭。

南怀瑾注解

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 ?前章,道有名,而道无明。如辩证的逻辑,不自立于不变的肯定与否定。本章再提出美与善加以阐述。中国古代对人生哲学要求必须达于善,生活与行为,必须要求到至美的境界。无论何种宗教与教育哲学,都会树立美和善的架构。凡是人为所谓的美善之道,殊不知变生于定,一落痕迹,一存此念,就已不善不美了。佛学中的真如与道无名类似。以解脱“见惑”-----理解上的困惑;“思惑”-----观念上的困惑,为无为法,为见道的重心所在。

有无相生 。否定无中生有,唯物论给老子扣上虚无主义的帽子。道家道化学说,神与心,也是佛道争端的症结,都涉及到“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形而上学。老子说的因果循环的大道理,却被聪明狡诈之徒用作欺世盗国谋略的哲学内涵。

流水行云永不居。 有于无,互为因果,相生互变,重点在于生。难与易,互为成功的原则,重点在成。高于下,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重点在倾。音与声相和,自然的和谐的音律,重点在于和。前与后,相随而来而去,没有界限,重点在于随。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现象种种,在自然规律中相互为用。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人要识道之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着,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有为。

处事之道 。处无为之事,是说为而无为的原则,行云如流水,义所作为,理所应为,作应当作的事。行不言之教,与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的说法同理。引而申之,不占有的作为,反而是不去。

傅佩荣注解

人间的价值判断是相对的。 傅佩荣先生讲,明白美善的相对道理,于是无所作为,任其自行发展。

不必担心有功就有过 。圣人指悟道者,体现道的作为。不居功,故以不去。

万物辩证统一。 有无是统一的存在,而不是分立。万物是变化相生,由将来看现在,亦复如此。有无,并不是西方哲学的存有与虚无。

我的学习体会

辨别美丑和善恶是哲学思维的基础问题。万物是有机联系,并永恒变化。处事之道是道法自然,不自持,心无羁绊,方可洞事若明,是以不去。

何为美?

西方美学奠基人康德说,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愉快感和不愉快感对某一行为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这样的愉快的对象就叫做美。美是无概念而普遍而令人愉快的。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的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何为善恶美丑?

美丑,善恶,无绝对的标准。建立一个善的标准,就会为人利用,为恶当借口。例如郭美美引发的国人慈善信任危机。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就会走样,而忽略真正的美,例如美女脑残粉,注重外在美,忽视心灵美。

永恒变化?

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通。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同,是谓大同。事物辩证统一,孕于变化之中,往复不绝。

处事之道?

西方哲学的内容往往是完全逻辑的,这种抽象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却很难对我们的行为本身有任何指导。中国哲学则强调哲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去养成一种人格。在中国哲学中,人人都可以做贤人、圣人或者出世之人。西方哲学科学与宗教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存在,有我无他,但是中国哲学却把宗教强调的你应该去做什么,怎么做?和哲学强调的为什么会这样,道理何在?统一起来。中国哲学对人的行为本身有规定和很强的约束性,很有实用性。

道之用

1.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典籍,是系统的知识,覆盖各个方面,对道,美,善,无为等等哲思,是丰富和完善自己正确人生观的途径之一。

2.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批判性思考,是系统学习的关键。在完善自己系统化知识体系上,将新知识挂接到知识树上,就是系统化学习。行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3.股票交易的思考。

交易的有无。基本交易可以简化为单根K线,即有与无,如何转变在于生,就是持仓策略和市场分析的基础。

交易的难易。交易之道,简为低买高卖,或为高买低卖,做起来,却难度很大,难点在于如何成,道理容易,却难以行,与老子所说多么一致。

交易的趋势。股价的高低,阶段的高低,时间级别的高低,重点在于倾,也就是趋势转化,转折即是倾的势,平即是震荡,高点和低点的K线组合和指标规律总结与掌握,就是交易的术。

交易的和谐。交易里和谐的是价格波动与人心向背,是价格和量的体现,是交易圣杯的核心。

交易的前后。交易的行为是不断回转,历史可溯,未来可期,但却是没有界限与人为的界别。

热点内容
诉讼法遇法定节假日顺延指第二天 发布:2025-01-17 13:41:25 浏览:755
金融法规案例 发布:2025-01-17 13:35:34 浏览:424
巜行政诉讼法内容 发布:2025-01-17 12:45:05 浏览:493
龙湾法院直播 发布:2025-01-17 12:23:04 浏览:980
民法总则委托代理 发布:2025-01-17 12:13:18 浏览:927
3c法规 发布:2025-01-17 12:11:05 浏览:543
刑法轻朝代 发布:2025-01-17 12:02:01 浏览:723
上海的工厂劳动法 发布:2025-01-17 11:35:08 浏览:382
马慧娟律师 发布:2025-01-17 10:29:58 浏览:846
平舆县司法局 发布:2025-01-17 09:53:34 浏览: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