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依据对照表
Ⅰ 葫芦岛市政府规章制定办法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制定市政府规章行为,保证规章制定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制定市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适用本办法。第三条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制定规章,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第四条制定规章,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二)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等上位法的规定;
(三)保障公众有序参与立法;
(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原则,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五)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
(六)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精神,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符合我市实际,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条制定涉及本市重大事项的规章,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市委。第六条市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规章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的编制和立法审查等工作,督促、协调、指导市政府工作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市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做好规章的立项申报、调研论证、征求意见和起草等工作。第七条制定规章的工作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
承担规章起草任务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应当为其立法工作提供财务保障。第八条鼓励公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市司法行政部门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经市政府同意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听取意见和建议。第九条规章的名称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对行政管理事项作比较全面、系统规定的,一般称“办法”;
(二)为实施法律、法规作具体规定的,一般称“实施办法”;
(三)规范的事项比较单一、内容较少的,一般称“规定”;
(四)规范的事项没有直接上位法,有一定试行性的,一般称“暂行办法”或者“暂行规定”。第十条除调整事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
规章内容应当明确具体、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条文明晰,用语准确、简明,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第十一条规章的表述形式应当遵循下列立法技术规范:
(一)章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
(二)章内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
(三)条内分款的,不编序号,另起一行;
(四)条款内设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
(五)项下设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六)条款内容中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述;数目万以上的,用阿拉伯数字加汉字表述。第二章立 项第十二条市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拟定市政府年度立法计划。
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市司法行政部门的要求及时申报立法计划项目。第十三条市司法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官方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下一年度立法项目建议。
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公开征集的立法项目建议交付相关部门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建议的采纳情况,可以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反馈。第十四条市司法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以及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等实际工作需要,直接提出立法项目或交由相关部门研究并提出意见。第十五条市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县(市)区政府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先行开展调研论证和起草等立法前期工作,于每年9月30日前向市司法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项申请;
(二)起草说明;
(三)规章初稿;
(四)立法依据及参考资料对照表。
起草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主要行政措施、征求意见和争议处理情况,以及起草工作的组织和经费保障情况。
Ⅱ 山西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2021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备案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保障宪法、法律、法规的实施,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反复适用、公开发布的文件。
国家机关内部的工作制度、机构编制、工作分工、任务分解、人事任免、奖惩、请示、报告等文件,不属于本条例所称的规范性文件。第四条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第五条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承担备案审查工作的机构(以下统称备案审查工作机构),负责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研究、意见汇总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其他工作机构(以下统称相关委员会),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相关领域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研究工作。
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负责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接收、登记、存档等工作,并将报备的规范性文件分送备案审查工作机构和相关委员会进行审查。第六条备案审查工作机构通过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加强与同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关工作机构的联系和协作。第七条省人大常委会应当建立健全备案审查信息平台运行机制,设区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应当做好备案审查信息平台的使用管理工作。第八条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二章备案第九条下列规范性文件,应当报送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一)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以及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三)各级监察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各级人民法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五)各级人民检察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六)其他应当依法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在报送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同时,还应当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备案。第十条下列规范性文件,应当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一)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
(二)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对其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作出的解释;
(三)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决定;
(四)其他应当依法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第十一条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确定规范性文件的报送机构,负责规范性文件的报送备案以及与备案审查工作机构的沟通协调。第十二条制定机关应当自规范性文件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送备案。
报送备案的材料包括备案报告、文本、说明,同时通过备案审查信息平台报送电子材料。报送规章备案的,还应当提供立法依据对照表。
纸质材料应当按照公文格式装订成册,一式五份;电子材料应当符合备案审查信息平台的格式标准和要求。
制定机关在每年1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制定、修改和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负责备案审查的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应当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对符合法定范围和程序、备案材料齐全、符合格式标准和要求的,予以接收;对不符合法定范围和程序、备案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格式标准和要求的,以电子指令形式予以退回并说明理由。
因备案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格式标准和要求被退回的,制定机关应当自收到电子指令之日起十日内按照要求重新报送备案。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对制定机关的报送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适时将迟报、漏报等情况予以通报。第三章审查第十五条对规范性文件采取依职权审查、依申请审查、移送审查等方式进行审查。第十六条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发现可能存在违背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等合宪性问题的,由省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请求。
Ⅲ 四平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规章制定程序,保证政府规章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市人民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备案、评估、修改、废止和解释等,适用本规定。第三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规章制定工作,研究和解决规章制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负责规章制定的具体工作。
起草单位负责规章的起草、论证,并协助法制部门做好规章制定的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配合做好规章制定的调研、论证等相关工作。第四条规章制定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第二章立项第五条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每年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征集下一年度规章制定项目,并向社会发布征集下一年度规章制定建议公告。第六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认为下一年度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向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提出规章制定立项申请。
立项申请应当包括制定规章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依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提出规章制定建议。第八条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可以根据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规章制定项目。第九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当对申报的规章制定项目组织立项论证。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规章制定建议,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认为有必要进行立项论证的,送交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论证,或者自行组织论证。
对起草难度大、涉及多个部门职责以及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提出的规章制定项目,由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立项论证。
未经立项论证的项目,不得列入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第十条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根据立项论证情况,对规章制定立项申请和规章制定建议进行审查,并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和市人民政府立法咨询专家召开论证会,拟定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草案,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
市人民政府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一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或者追加规章制定项目的,由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起草第十一条规章的起草由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中确定的单位承担。
起草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年度规章制定工作计划,按照规定的时限完成起草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的,应当向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作出书面说明。第十二条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加强对规章起草工作的指导。必要时,可以参与规章的起草工作。第十三条拟制定的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一)涉及政府共同管理行为的;
(二)涉及综合性管理事务的;
(三)涉及重大应急事项的;
(四)涉及多个部门或者主管部门不明确的;
(五)其他需要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起草或者组织起草的情形。第十四条起草单位起草规章可以邀请有关组织、专家参加,也可以委托有关组织、专家起草。第十五条起草单位起草规章应当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市人民政府立法咨询专家以及相关公民代表的意见,借鉴省内外立法经验。
对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章,起草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对涉及重大法律问题或者特殊专业技术问题的规章,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方面的专家或者其他专业人员的意见。第十六条起草的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举行听证会:
(一)对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
(二)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三)需要听证的其他情形。第十七条起草的规章内容涉及其他部门职责或者与其他部门关系紧密的,起草单位应当认真听取其他部门的意见,意见合理的,应当予以采纳;有争议的,应当进行协调。经协调仍不能达成一致的,起草单位应当在送审报告中说明情况和理由。第十八条起草单位完成起草工作后,应当将送审报告、规章送审稿、起草说明、立法依据对照表及其电子文本等报送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审查。
送审报告主要包括送审规章的名称、有关部门分歧意见的协调情况和送审建议等。送审报告应当由起草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有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应当由该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
规章送审稿应当经起草单位法制机构审核,由起草单位集体讨论决定,并加盖起草单位公章。
起草说明应当包括制定规章的必要性、起草过程和法律依据、拟确立的主要制度和措施等。
立法依据对照表应当包括规章送审稿条文及其上位法依据和相关参考资料。
Ⅳ 辽宁省政府规章制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制定省政府规章行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制定省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适用本办法。第三条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
(二)本行政区域具体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制定规章的;
(三)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且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制定规章的。第四条制定规章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二)保障公众有序参与立法;
(三)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科学合理规范权利和义务、行政职权与责任;
(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符合我省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条省政府法制部门(以下简称法制部门)负责规章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的编制和立法审查等工作,督促、协调、指导省政府工作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省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法制部门,做好规章的立项申报、调研论证、征求意见和起草等工作。第六条制定规章的工作经费列入省财政预算。
承担规章起草任务的省政府工作部门应当为其立法工作提供财务保障。第七条建立专家咨询论证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法制部门应当遴选不同领域的专家,经省政府同意聘任为立法咨询专家,并设置立法咨询专家库;选取有代表性的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经省政府同意确定为立法基层联系点。第八条规章的名称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对行政管理事项作比较全面、系统规定的,一般称“办法”;
(二)为实施法律、法规作具体规定的,一般称“实施办法”;
(三)规范的事项比较单一、内容较少的,一般称“规定”;
(四)规范的事项没有直接上位法,有一定试行性的,一般称“暂行办法”或者“暂行规定”。第九条除调整事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
规章内容应当明确具体、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条文明晰,用语准确、简明,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第十条规章的表述形式应当遵循下列立法技术规范:
(一)章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
(二)章内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
(三)条内分款的,不编序号,另起一行;
(四)条款内设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
(五)项下设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六)条款内容中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述;数目万以上的,用阿拉伯数字加汉字表述。第二章立项第十一条法制部门应当于每年10月1日前,通过官方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下一年度规章立法项目建议,并向省政府工作部门印发编制规章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的工作安排。
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0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者书面信函,向法制部门提出立法建议。第十二条法制部门应当将公开征集的立法项目建议交付相关部门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建议的采纳情况,可以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反馈。第十三条省政府工作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先行开展调研论证和起草等立法前期工作,在规定期限内向法制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项申请;
(二)起草说明;
(三)规章初稿:
(四)立法依据及参考资料对照表。
起草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解决公共管理突出问题的主要制度措施、征求意见和争议处理情况,以及起草工作的组织和经费保障情况。
对上一年度立法计划确定的预备项目申请下一年度立项的,可以只提交立法项目论证报告和修改后的规章初稿。论证报告应当说明论证修改工作情况。第十四条法制部门应当对申请立项的立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审查评估、汇总研究,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务实精当和立、改、废并举的原则,拟定规章年度立法计划草案。
Ⅳ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工作程序的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工作程序,提高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当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第三条省人大常委会应当将民族自治地方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第四条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应当及时介入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基础性工作,对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进行审议,形成审议意见后向常委会会议报告。第五条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应当加强与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联系,指导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制订立法计划,做好立法项目的论证工作。第六条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在提前介入民族自治地方起草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应当及时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征求省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意见的情况;
(二)自治县起草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征求上一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意见的情况;
(三)对法律和行政法规作出变通规定的,与各有关方面协调情况和征求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意见的情况。第七条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应当将民族自治地方起草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草稿分送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征求意见;自治县起草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草稿,还应当征求其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的意见,并及时将各方面的修改意见与建议向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反馈。第八条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后,由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报请批准的报告,并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文本、说明以及立法依据对照表和其他参考资料。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该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必要性、立法依据、主要内容以及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如有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变通的条款,应当说明情况及理由。第九条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在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前,由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征求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其他有关单位的意见,召开委员会会议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进行审议,并向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汇报审议情况。
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审议时,可以邀请法制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以及报请批准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人员列席会议。第十条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
主任会议认为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建议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提出撤回报告,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委会提出:
(一)违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
(二)对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违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的;
(三)有关方面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有较大意见分歧需要进一步协调研究的。第十一条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由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向常委会会议提出审议意见的报告。第十二条常委会对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不违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不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第十三条常委会会议审议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和报请批准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人员应当列席会议,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第十四条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经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后,由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搜集整理审议意见,与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根据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后,形成审议修改情况的汇报,向主任会议汇报。第十五条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根据主任会议意见,代常委会起草批准决定草案,交付常委会会议审议,并派人到分组会议作审议修改情况的汇报。第十六条常委会对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一般经一次会议审议后即交付表决。第十七条常委会办公厅应当在常委会表决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后十日内,将表决结果告知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
常委会批准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由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代常委会办公厅起草批复。批复、条例标准文本和批准决定由常委会办公厅发送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
Ⅵ 辽宁省政府规章制定办法(2021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制定省政府规章行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制定省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适用本办法。第三条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
(二)本行政区域具体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制定规章的;
(三)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且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制定规章的。第四条制定规章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二)保障公众有序参与立法;
(三)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科学合理规范权利和义务、行政职权与责任;
(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符合我省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条省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规章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的编制和立法审查等工作,督促、协调、指导省政府工作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省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法制部门,做好规章的立项申报、调研论证、征求意见和起草等工作。第六条制定规章的工作经费列入省财政预算。
承担规章起草任务的省政府工作部门应当为其立法工作提供财务保障。第七条建立专家咨询论证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省司法行政部门应当遴选不同领域的专家,经省政府同意聘任为立法咨询专家,并设置立法咨询专家库;选取有代表性的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经省政府同意确定为立法基层联系点。第八条规章的名称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对行政管理事项作比较全面、系统规定的,一般称“办法”;
(二)为实施法律、法规作具体规定的,一般称“实施办法”;
(三)规范的事项比较单一、内容较少的,一般称“规定”;
(四)规范的事项没有直接上位法,有一定试行性的,一般称“暂行办法”或者“暂行规定”。第九条除调整事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
规章内容应当明确具体、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条文明晰,用语准确、简明,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第十条规章的表述形式应当遵循下列立法技术规范:
(一)章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
(二)章内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
(三)条内分款的,不编序号,另起一行;
(四)条款内设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
(五)项下设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六)条款内容中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述;数目万以上的,用阿拉伯数字加汉字表述。第二章立项第十一条省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10月1日前,通过官方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下一年度规章立法项目建议,并向省政府工作部门印发编制规章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的工作安排。
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0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者书面信函,向省司法行政部门提出立法建议。第十二条省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公开征集的立法项目建议交付相关部门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建议的采纳情况,可以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反馈。第十三条省政府工作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先行开展调研论证和起草等立法前期工作,在规定期限内向省司法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项申请;
(二)起草说明;
(三)规章初稿:
(四)立法依据及参考资料对照表。
起草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解决公共管理突出问题的主要制度措施、征求意见和争议处理情况,以及起草工作的组织和经费保障情况。
对上一年度立法计划确定的预备项目申请下一年度立项的,可以只提交立法项目论证报告和修改后的规章初稿。论证报告应当说明论证修改工作情况。第十四条省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对申请立项的立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审查评估、汇总研究,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务实精当和立、改、废并举的原则,拟定规章年度立法计划草案。
Ⅶ 2019年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7月28日施行
《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4月29日大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5月25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自7月28日起施行。
我市处于我国东部最活跃的郯庐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复杂,多年被国家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制定一部具体规范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对于依法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发展,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和水平,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例》分为总则、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附则等六章,共三十条。《条例》规定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许多引人瞩目之处:进一步加强海域地震活动监测预测能力。第九条规定:“市及区(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海域地震活动的监测预测工作,推进海岛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提高海域地震活动监测预测能力。”
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第十二条规定:“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加大对群测群防所需设备和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群测群防水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学校、社区和企业事业单位防震减灾联络员,负责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工作联络。”
进一步规范抗震设防要求。第十四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二)一般建设工程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三)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第十五条规定,“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项目管理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不予批准或者核准。”
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第十九条规定:“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城市广场、体育场馆、绿地、公园、学校操场等室内外公共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并向社会公布。”“鼓励全社会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同时,《条例》还就进一步明确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体制、落实抗震性能普查与加固管理、细化地震应急措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链接:《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立法工作方案
《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被批准列为大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项目,由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提请审议,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作为立法主体,会同市地震局作为草案起草牵头单位。为确保《条例》起草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任务,根据《大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立法法》《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防震减灾立法工作的经验,认真总结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集思广义,博采众长,全面推动防震减灾依法行政,使该项立法在促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组织领导
为使《条例》立法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并确保高质量地按时完成立法任务,市人大成立《条例》起草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组。立法工作由《条例》起草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督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由付文茂同志担任,负责开展具体工作。各成员单位明确职责,协同配合,保证立法工作按时完成。
1、成立《条例》起草领导小组
组长: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海冰
副组长:市地震局局长王忠国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金明
成员:市地震局副局长李新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巡视员付文茂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科技处处长李一磊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
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顾焕良
2、成立专家咨询组
组长:孙福梁中国地震震害防御司司长
副组长:唐景见中国地震局法规司副司长
臧伟辽宁省地震局副局长
贵立义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或东财法学院项目负责人)
成员:汤泉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研究员
吴卫国辽宁宪义律师事务所主任
赵安生大连市地震监测中心高工
王桂萱大连大学教授
赵振东大连大学教授
三、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市地质构造复杂,处在中国东部最活跃的郯庐地震带上,有九条大的断裂带从中穿过,位于7度、8度地震烈度区,历史上曾发生5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被国家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更加密集,经济资源更加集中。一旦遭遇破坏性地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都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加严重。面对大连市严峻的震情形势,《防震减灾条例》将有效规范防震减灾活动,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中国地震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辽宁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相继出台,制定我市的与防震减灾法律法规配套法规,对于填补我市防震减灾立法空白,克服依法管理防震减灾薄弱环节,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制国家,做好大连市防震减灾领域依法行政工作,十分必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立法主要解决《防震减灾法》授权不到位,管理空白,规范过于原则、宏观、缺少可操作性。另外,各地都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抗震设防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加大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如何完善和应对新时期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等。
四、立法依据
《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中国地震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辽宁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
四、法规主要制度设计拟规范的主要内容
制定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落实上位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要对以下防震减灾事项做出明确具体规范:
(一)关于地震监测
一是对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的编制原则和内容做出进一步明确。
二是对专用地震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做出规定,确定监测信息的报送制度。
三是在地震预测工作方面,就地震监测信息管理、社会地震预测意见受理登记制度和应对地震谣言误传事件等做出具体规定。
四是对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和管理做出规定。
五是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有关规定。
六是地震预警体系建设问题。
(二)地震灾害预防
一是落实上位法和国务院要求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土地出让等行政审批阶段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项目管理程序。
二是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加固。
三是抗震设防要求纳入政府绩效考核,采取措施确保重大建设项目抗震能力。
四是防震减灾公益宣传是各级宣传部门的法定职责,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五是规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原则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六是加强地震安全社区、地震安全工程、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建设问题。
七是赋予大连地震主管部门对大连辖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认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八是对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强管理。
(三)地震应急救援
一是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二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与紧急调用机制。
(四)地震灾害恢复重建
一是过渡性安置点建设。
二是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调查评估。
三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五)防震减灾监督
违反本条例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五、《条例》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公益宣传体制机制,形成防震减灾宣传的常态化。各级宣传主管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宣传作为公益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宣传规划。
二是针对地震系统管理体制障碍和弊端,《防震减灾法》对社会资源没有给市县进行科学合理的进行第一次分配,授权不到位,不利于市县地震工作开展。党的十八大关于简政放权和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新要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题核心。要赋予大连计划单列市抗震设防要求确认权,从而更好地管理防震减灾社会事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简政放权,部分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由大连市自行确定,彻底扭转目前的抗震设防省以上地震部门确认,时限由现在的平均两个月甚至半年,压缩为10天以内。彻底改变目前的抗震设防要求确认行政审批体制,严重影响和制约甚至阻碍生产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状况。为大大方便使用单位用于规划设计,及时开展施工建设,真正发挥地震部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作用。通过立法,赋予计划单列市、县审批权限,使我国地震审批事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体制。
三是如何发挥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组织协调、齐抓共管作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事业新局面问题。建设、土地、能源、水务、交通等项目审批部门,要把抗震设防作为项目审批的一项前置要件来抓,与各级地震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提升城乡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四是如何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应用问题。制定相应建设规范和鼓励政策,调动社会积极性,参与地震安全社会建设。
五是建立健全大连防震减灾财政经费投入机制问题。
六是建立地震技术工作成果有偿使用、有偿服务制度。政府通过有偿服务方式,逐步收回财政经费前期投入,做到权利义务对等。
七是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全社会联动、高效应急管理体制。
八是国际交流合作,国家应急救援等事务的开展。
九是奖励和罚则以及其他需要规范的事项。
六、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前期准备和起草《条例(草案)》阶段(11月)
拟定立法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组,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市地震局分别邀请了国家地震局2位专家起草、拟定《条例(草案)》初稿。目前,初稿的起草工作已经完成。
(二)立法论证阶段(12月)
召开《条例》草案立法论证工作会议,就立法必要性及对《条例(草案)》初稿的条款进行论证,形成《条例(草案)》第二稿。
(三)考察调研阶段(1月—3月)
根据立法工作需要,赴市内有关单位和外地进行立法调研,准确把握立法应注意的问题,学习相关立法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借鉴部分省市的经验和做法。
(四)修改《条例(草案)》阶段(4月)
通过市内外实际调研、考察,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条例(草案)》第三稿。
(五)征求意见阶段(5月)
采取书面征求意见、个别走访、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市政府相关部门、市人大代表、有关法律专家及调整对象代表(单位或公民)对《条例(草案)》(第三稿)的意见和建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牵头,市地震局具体落实,广泛征求政府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完成《条例(草案)》会签工作。
(六)修改及准备相关材料阶段(6月)
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条例(草案)》(第三稿)进行集中修改,形成送审稿。准备《条例(草案)》正式文本、关于提请审议《条例(草案)》的说明、立法依据对照表、参阅材料及对各方面意见吸纳情况的报告等相关材料。
(七)提交审议阶段(7月—8月)
7月提交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会议审议,8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初审。
七、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做好立法的各项准备、论证、调研、修改工作。
(二)要深入调研,博采众长。广泛了解和掌握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取和吸纳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起草出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又符合大连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促进我市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三)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此项立法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涉及范围广,要切实做好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好对法律专家的咨询论证工作。工作小组成员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积极投入到条例起草、论证、调研、修改工作中,确保立法工作顺利进行。
(四)要严格程序,一丝不苟。立法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在开展各项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程序,对调研论证中出现的问题、情况认真对待。
Ⅷ 北海市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制定程序,提高规章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备案、解释、修改、废止、清理等,适用本规定。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可以就全市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规章。第四条制定规章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符合本市实际需要,突出本市特色。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对规章制定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负责规章制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县(区)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规章草案的具体起草工作,并配合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做好规章制定的其他工作。第六条规章制定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市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第七条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年度规章制定计划,加强对规章制定工作的统筹安排。第八条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开征集规章立项建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规章立项建议应当包括规章名称、制定目的、制定依据以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拟设立的主要制度等内容。第九条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在每年9月30日前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立项申请。立项申请径送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
立项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章名称;
(二)制定规章的必要性、可行性;
(三)有关的法律依据;
(四)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拟确立的主要制度;
(六)起草单位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提出立项申请的,应当附着规章初稿。第十条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对立项建议和立项申请汇总研究,提出下一年度市政府规章制定计划,在每年12月31日前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规章制定计划应当明确规章名称、起草单位、报送审查时间等。
规章制定计划分为审议类项目和调研类项目。审议类项目应当在当年完成,调研类项目已完成调研的可以优先列入次年的审议类项目。第十一条列入市政府规章制定计划的项目,起草单位应当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因特殊情况不能完成的,起草单位应当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提交书面报告,说明有关情况。第十二条在市政府规章制定计划之外增加规章制定项目的,应当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向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提出申请,经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审核、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规章制定计划。第十三条规章由申请立项的单位或者主要实施单位起草。
专业性较强的规章草案,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起草。第十四条起草规章草案应当结合本市实际,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广泛听取意见:
(一)规章草案内容涉及其他单位职责的,起草单位应当征求有关单位意见;
(二)规章草案内容涉及专业技术问题的,起草单位应当组织论证;
(三)规章草案内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起草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
(四)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的意见。第十五条起草单位应当在规章制定计划规定的报送审查时间内将下列材料送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审查:
(一)报送审查的报告;
(二)规章草案送审稿;
(三)规章草案送审稿起草说明;
(四)征求意见情况的材料,召开听证会的应当附有听证会报告,进行专家论证的应当附有论证会报告;
(五)法律法规依据对照表;
(六)外地立法参考资料等有关材料。第十六条起草单位报送的材料不符合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可以要求起草单位在15个工作日内补充完善相关材料。起草单位未按要求补充完善的,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将有关材料退回起草单位。第十七条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负责审查规章草案送审稿,审查内容包括:
(一)是否符合规章制定原则;
(二)是否与法律法规相符合或者与有关规章相衔接;
(三)是否正确处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否符合立法的技术要求;
(五)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