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全面依法治国教案

全面依法治国教案

发布时间: 2022-10-21 23:33:23

❶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背景下,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提高法律素养际

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关注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对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教育就是要培育各种各类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具备各种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现代公民所具备的独立精神和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当代公民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生产和生活,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才能在行为上做到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普遍地提升在今天不论那个层次上,也不论对于个人、人群、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显得格外的重要,格外迫切。法律素质的高低有赖于法制教育,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法律素质的培植已成为社会和学校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虽然我们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律制度也在不断的得到完善,但由于长期“人治”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影响,一直以来,普遍存在对法制教育的认识不足,普法教育形式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影响和正面宣传不到位,法制教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也得不到真正的重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或者对法律一无所知,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也就再所难免。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取向是积极、进取、务实的,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遵纪守法。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在校大学生们处在一个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的过程,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学生的心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第一、社会上及校园里各种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他们的直接侵蚀,道德滑坡,个人主义思想膨账。第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较为严重。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对前途忧心忡忡。第四、教育和管理的软弱无力,法治在某些层面的缺位,有的学生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既要肯定大学生思想主流健康的一面,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当代大学生,又要看到他们矛盾的一面。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应削弱,而更应该要得到加强。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治精神,它以确认法律的权威性和至上性、确认社会运行主要靠法律制度来规范与调节、培植法律信仰为核心,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来满足法治社会的需要。法制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强化学生主体的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尊敬和崇尚法律,引导他们对有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作为社会的主人应该热爱生活,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关注社会的发展。在社会走向法治的过程中,,每个大学生都有责任、有义务去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质,提高自我维权的能力,也是提高整个民族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教育必须贯彻“法律的国家意志性”、“法律的极大权威性”等法律思想,引导学生进入“法律评价”的空间,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公平”、“公正”、“正义”,追求公平、公正、正义是人类的理想,正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够公平、公正、正义,我们才更应努力去追求这种人类的理想。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由道德教育引导入门,通过法律认识、法律评价两个环节,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既能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又能把学法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
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与时俱进、与人俱进。
面对当代大学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原有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内容僵化、方法简单等问题,不能及时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社会要求高校的法制教育在主体、客体、内容以及方法上有所创新,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类型增多,教育的形式不断多样化,以上种种新变化都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法制教育工作者是法制教育活动的主体,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任,其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关键意义,他们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坚定政治信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1)必须在观念上创新,不能以旧观念看新问题,应随着法治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为社会培育大批具备法律素质的普通公民;(2)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法律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地制定、颁布,法律制度在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这种发展和变化;(3)必须在教学手段、方式上创新,呆板的、强制性的灌输已不能奏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4)必须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引导学生对法律价值的关怀为主要任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使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其行为的标准。
法制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实实在在地让法律知识进入学生的头脑,就要改变以下的做法,把课本的一些内容简单向学生介绍一下,把案例当故事讲一下,把一些法律条文读一下,最后对学生考一下,把分数记一下。
当然,法律精神的养成不是仅仅靠大学的几年学习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一个人长时间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通过学习各种法律知识,以及在一个人人都自觉遵守法律和各种规则、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而不断养成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法制教育需要校园法治文化的支持,还要善于利用社会环境的力量。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仍然是培养他们的法律精神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一环。
三、以《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主要渠道,灌输法律的有关知识。
必须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法律基础》,《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使学生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宪法和有关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围绕着“法”为核心,做到学法、知法,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守法行为习惯,真正懂得以法律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预防违法犯罪、减少违法犯罪、甚至杜绝违法犯罪的效果。
要在极少的教学学时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面临的困难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形式、手段与学生实际及需要产生背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学时少与繁多的教学内容形成极大的矛盾,教师在授课时受时间的限制,难以面面俱到。要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内容,优化组合不同章节的内容,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并穿插典型案例来讲述,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介绍较多的内容,具体的可分为以下几个专题:
1、法学基础理论专题:着重介绍法的产生、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依法治国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2、宪法专题:着重介绍宪法作为国家根本**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部门法专题:给学生简要介绍我国的行政法刑法民法(包括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4、程序法专题:让学生了解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一些具体的诉讼制度,如“两审终审制”、“公开审判制”、“合议制”、“回避制”、等,树立正确的司法独立和诉讼公正的观念。
在形式上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学生讨论,利用幻灯片、电视、多媒体等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图文并貌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法律内容。还可举办法制讲座、旁听法庭的庭审,分析生活中活生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法律。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这比用单一的灌输手段效果更为理想。
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 它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只有全社会都提高了认识,都重视法制教育,大学生及所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也就可以大大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

❷ 举例说明法律程序的重要性

法律程序很重要,在英美法系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西方一些法学家甚至认为程序法是实体法的基础,其实很有道理,你可以仔细想一想,在我们国家,不缺实体法,缺的就是程序法,只有程序法完善了,实体法才能得到真正的遵守

❸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 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 珍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
●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
● 遵纪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
● 热爱集体,敢于竞争,善于合作,有奉献精神。
● 热爱祖国,热爱和平。
(二)能力
●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并运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 领会法律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维护合法权益。
(三)知识
●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国策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认识自我
(一)成长中的我
目标:
——正确认识自我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美好与烦恼。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接纳自己,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协调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知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分组讨论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并和老师一起分析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
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开展“青春日记”活动,记录心路的历程和对成长的思考。

(二)自尊自强
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学习基本的自救自护常识,懂得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关系。
2.2 知耻、自尊,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3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4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2.5 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6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开展一次“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以增强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

(三)学法知法
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一定制裁。
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4 懂得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搜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和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在承担刑事责任上的不同规定,讨论这样规定的依据。
结合本地实际,以生活中的案例,讨论和说明如何按照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
目标: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养成诚实、热情、开朗的性格。
1.3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技巧,调试“逆反”心理。
1.4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尺度与原则,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
1.5 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6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1.7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回忆自己和父母当时的表现、感受,交流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采访老师,内容包括该老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搜集汶川地震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
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二)交往的品德
目标:
——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感恩、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代际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2.2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正确认识、体会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努力做诚实的人。
2.3 尊重、帮助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与人为善。
2.4 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
2.5 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公共秩序。
2.6 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以诚信为题展开一次课堂讨论。
用小组内交流的方式讨论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盾。
就“公民的平等”问题做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现在经济地位上。
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体验文化的丰富性。

(三) 权利与义务
目标: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2 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4 知道法律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搜集因侵犯人身权利而受到法律严厉惩处的案例,说明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并讨论维护人身权利的途径和方法。
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
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标:
——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2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1.3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1.4 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态度。
1.5 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与同学交流。
回忆童年的游戏活动,讨论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之间相互矛盾与相互促进并存的关系,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和游戏观。
联系“追星”现象和“小团体”现象,讨论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网络的利与弊”课堂辩论会,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举行“祖国发展我成长”的主题班会,认识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
——认识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有时候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2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2.3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2.4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2.5 懂得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社会规则,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有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公益服务。
搜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活动案例,体认志愿者活动是个人参与社会事务,履行公民义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

(三)法律与秩序
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树立宪法意识。
3.2 知道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3.3 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加强公民权利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4 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3.5 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
搜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受到法律处罚的案例,说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保护环境的主题活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
结合本地实际,以“维护国家各民族的团结”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四)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目标: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增强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使命感与自信心。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感受身边的变化,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了解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2 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意义。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4.3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知道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4.4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5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4.6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4.7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意识。
4.8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4.9 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体会时代精神的对年轻一代的要求,有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意愿和意识。
搜集反映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
以“我的理想和选择”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交流探讨为实现理想应该如何努力。
查阅历史资料,知道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刻含义。利用相关知识设计知识问答等活动。
调查本地区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讨论共同设计一个珍惜资源的宣传标语。
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在地图上旅行”的演讲活动,收集不同国家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素材,积极感受“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要以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创造性地编写教材。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
教材编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导向作用。
(二)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之更具典型性和教育性,避免负面影响和空洞说教。
(三)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突出思想品德学习特性
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以及有效促使学生思维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从而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倡导以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以生活主题为编写方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从初中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通过生活实例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设计开放性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以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
在保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编写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要因地制宜,以适应不同地区及城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和要求
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材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把参与的过程视为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使学生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体现教育性。
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因地制宜原则——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4.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三)主要的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等。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网络资源:利用视听教室和电脑、多媒体所提供的资源。
此外,学生、家长、教师、邻居、其他社会人士以及社区都可作为资源来开发。

❹ 新形势下班主任怎样开展法制教育

一、建立全面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作,涉及范围广泛,需要社会的支持,家庭的配合,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相互协调,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承担法制教育责任。
建立法制教育网络,首先,学校要组织有关教师和兼职辅导员或法制副校长等法制工作者结合我国普法要求和本校实际,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状况,共同研制法制教育大纲,编订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做到学生有教材,教学有依据,由此形成一支法制教育的骨干队伍;根据本地实际挖掘并引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校外法制教育活动基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 其次,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共同挑起法制教育的担子,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引导他们关注子女的健康成长,充分认识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家里能言传身教,做出表率,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使之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通过家庭支持、家长配合,使之形成家校合力。
再次,学校还要协同社会力量,联系居委会、村委会等社区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了解社区存在的有关法制方面的问题,并邀请兼职辅导员或兼职法制副校长作社会法制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让广大学生在社区活动中了解社会法制动态,更好在接受教育。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形成一张密切配合的法制教育网,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风尚才能形成,学校的校风才能进一步纯化,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
二、健全有力的学校法制教育有序管理体系
在国家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日益成为社会风尚,新形势下,许多学校适时提出了依法治校的新理念,这将进一步促进法制教育良好环境的形成。但要有效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学校仍须将法制教育纳入每年或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计划,努力做到活动有计划、课时有保证,(可使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等)、课堂有教师,(最好是班主任或政治课教师),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把法制教育落实到日常具体的工作中,努力形成有序管理体系,如:在保护学生信件往来和自由权利方面,班主任不扣留、私拆学生的信件;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老师要合理合法地处罚学生,不得体罚学生,不得侵犯学生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名誉等权利;在保护学生隐私权方面,对学生分数排位特别是后进生要严加保密,尽量做到不公开排队、不分档;在收费方面,学校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标准,不得擅自更改或变项提高标准。学校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的落实,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和法制,严格按章、按法办事,自觉维护校纪校规和国法的良好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形成学校法制教育的有序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在学校,让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仍应是课堂。有效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课时保证和科学的计划安
排,需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理应成为学校法制教育课的主要承担者,政教处(德育处)、学生会、团队等行政领导成为法制教育的组织者,也可作为承担者。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克服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空洞泛味的说教,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克服教学中的框框条条的过度理论化。在教学形式上,要视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请法律工作者来讲授与走出去考察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热点典型案例的分析结合起来,课堂教师的教学与课外聘任的专职辅导员的辅导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质疑与解答相结合,交流与考查相结合等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扩展学生的法制视野,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第二课堂
法治社会,法律的作用无处不在,在现实生活中,每人每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法打交道。因此,学生接受法制教育光靠课堂的有限时间和有限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第二课堂,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如,利用每周团队活动、班会等活动课举行法制征文比赛、模拟法庭、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案例分析会、放映法制影片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利用黑板报、校广播台、校电视台、墙报画廊等宣传阵地,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利用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收看电视等活动。通过上述活动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中,既增强了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制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必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既要克服教育中缺乏实际内容的形式主义,又要克服教育中机械僵化的教条主义,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学校法制教育终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潮中结出丰硕之果。

❺ 什么是错误的思想

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一般也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没有绝对错误,只有相对错误。如果两个人的思想观念相悖甚至对立,那么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互为错误。

❻ 人防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教案

人防法治宣传教育,主要是指由各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组织,对各级机关、行政执法人员和广大社会群众开展的人民防空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开展人防法治宣传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了解、掌握和遵守人民防空法律法规,增强国防观念和民防意识,自觉履行人民防空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是要使各级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人防机关的同志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防法治宣传教育是人民防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防教育和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七五”普法规划和“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加强人防法治宣传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法治人防一体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社会公众人防法律意识的重要措施,是建设能打仗、打胜仗的现代人民防空的迫切需要,是人防机关的重要工作任务。

❼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法治教育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既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的一项常规。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塑造的重要实现方式,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法制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功能性需要,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法制意识,率先垂范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师只有提高了法制意识、掌握了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融会贯通,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动风趣、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其次,教师要遵纪守法、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身正为范、遵纪守法为先,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思想教育才能水到渠成,才会点石成金。

二、结合教材内容,强化法制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内容选择一些法律当中典型的案例来引发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要充分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讨论、辩论,让学生从中去理解法律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和总结作用。

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法律知识,如教材中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有关保护隐私、保护受教育权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内容等。课本内容紧贴学生实际和时代特点,选材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来编写的,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接受。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内容,涉及到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这就为我们切实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进行知识链接式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使学生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宪法和有关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规定提供了便利。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将法制教育融入到品德学科教学中,才能避免把法律当标签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怪相,才能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注重课堂体验,落实法制教育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将法制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丰富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在教育中育人。如参加法制讲座和模拟法庭、法制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光盘、法律知识竞赛、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中,触发学生对知法、守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尤其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和材料,并把这些案例、材料制成电脑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案说法。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法制教育产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法制教学和教育,能更加有效地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发生的突发事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尊重他人隐私,在体验中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法律觉悟。可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让法治意识深深地扎根到每个同学的心田里。

四、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渗透法制教育

教育无小事,要想减少青少年犯罪首先就要从预防入手,让他们懂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自觉地远离罪恶。在学生日常管理实践中,要善于抓住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小事,适时地利用板报、墙报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整理法律知识和案例资料,让他们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提高法律意识。如针对学生上课迟到、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现象,帮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认清“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等错误认识的危害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堕落为落后的差生或走上犯罪的道路”,促使其时刻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五、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关注社会热点,弘扬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弘扬法制思想。除了课堂上下功夫外,还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弘扬法制思想。教学实践中,特别要求学生关注新闻上连续报道的坍塌、爆炸、车灾、打架斗殴事件,以及近期央视“今日说法”、“法制频道”、“与法同行”、“焦点访谈”等内容,通过合理引导,组织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引起他们心灵上震撼;可开展“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教育作文竞赛”、“法制教育手抄报竞赛”,使他们认识到“法盲”会让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只有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才不会让法盲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合和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结合学科进行有机渗透更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样,学生们才能从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围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好公民。

❽ 请问: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这个总目标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8)全面依法治国教案扩展阅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我们党清醒认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提出来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法律制度模式和法治体系。提出这个总目标,就是要明确宣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坚持我国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

明确这一根本性问题,有利于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历史任务,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法治上的共识,排除和澄清各种模糊认识,保障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热点内容
非诉律师的职业规划 发布:2024-11-20 19:23:55 浏览:326
塔吊坍塌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19:17:01 浏览:673
昆山人民法院执行法官 发布:2024-11-20 18:44:06 浏览:649
女法官电视剧 发布:2024-11-20 18:43:58 浏览:865
侵权法的社会功能 发布:2024-11-20 18:30:50 浏览:786
中国司法部官网查询 发布:2024-11-20 18:25:33 浏览:819
司法部熊选国仕途 发布:2024-11-20 18:22:38 浏览:36
合同法146条 发布:2024-11-20 18:03:36 浏览:909
知名企业法律顾问哪家好 发布:2024-11-20 17:51:29 浏览:374
林奕含法院 发布:2024-11-20 17:42:14 浏览: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