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嘴仁义道德鲁迅
⑴ “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出自何处
这句话是一句古代谚语。被很多人引用过。
郭德纲的小品引用过这句话,原句:郭:刚专才那个我徒弟栾属云平,小栾不错,跟我学的,满嘴的仁义道德。 于:满肚子男盗女娼? 郭:什么话这叫。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口头上讲得有条有理,堂而皇之;心坎却奸诈丑陋,卑劣无耻。讽刺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致的人,表面上给人的印象是正人君子般,实际背后是心怀叵测的卑鄙小人。
(1)满嘴仁义道德鲁迅扩展阅读:
与这句话相似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学而》
意为: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意为:曾子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⑵ 鲁迅的为人怎么样
但凡是人,就没有单一人格,单一性格,都是如鸡尾酒一般,有的多点,有的少点。所以在谈到为人的问题时,也不能说某人为人好,某人为人坏。
评论鲁迅的为人,也是一样。
鲁迅这个人吧,大节上肯定是不亏的,无论是提倡新文学,剖析国民性,还是以笔为刀,针砭时弊,都体现出一个正直、有担当的自由知识分子的风采。
他个性中最闪光的地方就是不愿妥协,但凡是与他内心信仰难以相容的人或事,他都不愿为此而低头、屈就和适应。 比如他誓死不愿维持与朱安名存实亡的婚姻,再比如他动辄对人挑起笔战,频繁树敌的劲头一时无二。
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个性,也造成了他性格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有点儿刻薄,对人对事有欠宽容,说白了就是小家子气。 经常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作派比较优雅闲散的人,像邵洵美、林语堂等人,更是不屑一顾,甚至冷言冷语。
而这种小家子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过日子特别细致,对钱也计较得特别厉害。他每天都要在日记里记账,每一笔支出和收入,都记录得特别详细。有时会有出版社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拖欠了他的稿费,他都要一笔笔地算,跟人家死缠烂打,甚至对簿公堂。
不过鲁迅对待青年和晚辈还是很亲切的,很宽和的,不仅不摆架子,还和他们打成一片,能提携的还尽力提携,很有大家之风。
作为鲁迅先生的铁杆粉丝,我不得不说,鲁迅为人不咋滴。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不得不说,鲁迅先生为人处事,确实不大好。
如此评价鲁迅先生,并不是说先生人品不好。鲁迅的人品总体上看,称得上正人君子。他一生只有三件事有争议。
一是关于《中国小说史略》是否抄袭日本文学评论家盐谷温的公案。鲁迅自己承认有参考,但没有抄袭。后来盐谷温的作品出了中译本,真相大白,还了鲁迅清白。胡适先生也为鲁迅叫屈,并称赞他的小说史略是一等的学术成果。
二是鲁迅有没有调戏羽太信子。这大概是鲁迅一生中最无奈的一件事。但是当事人都没有具体细说,所以至今成为一个谜,恐怕永远都是谜。不过按照鲁迅以往的做派,他独居绍兴会馆,身为月薪二百多大洋的金领,从不涉足风月场所。要知道,当年胡适、陈独秀、徐志摩等名人都有过这等风流韵事。所以,说鲁迅偷看弟媳洗澡,实在让人不能相信。羽太又不是什么大美人。当然,有人抬杠,硬说鲁迅变态,那也没办法。但是,疑罪从无,没有证据的事,不能瞎说。
三是关于他的婚姻。有批评者认为,鲁迅不接受包办婚姻无可厚非,但没有与原配朱安离婚,与许广平同居,既对不起朱安,也亏欠许广平。个人认为,这种批评有点脱离当年的 社会 实际。在那个时代,如果鲁迅与朱安离婚,朱安将无家可归。朱安不是张幼仪,离婚后可以出洋留学,创出自己的事业。朱安一个文盲小脚女人,被“休”的结局将非常悲惨。鲁迅不离婚,供养她到自己去世,也算无奈之下的补偿。
鲁迅为人最令人诟病的是,待人过于苛刻。与政敌骂战尚属情有可原,比如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起因是梁实秋含沙射影鲁迅拿卢布,私通外国,所以怨不得鲁迅。但是连多年好友、有恩于他的林语堂都翻脸,那就太过分了。
还有胡适先生,一生没对鲁迅出过恶语,但鲁迅却常夹枪带棒讽刺他。但胡适从不针锋相对,反而在不同场合,包括鲁迅去世后,为他说了不少好话。
鲁迅先生去世前,同辈朋友几乎都已断交,只剩下一些企图利用他的左翼人士以及崇拜他的年轻人。反而在遥远的西北,有一个知音。
鲁迅是用来崇拜的,不是用来交朋友的。
谈鲁迅的人品,其实潜台词有二:
一是与兄弟和弟媳闹翻的事情。知道内情的人差不多已经死光了,即便有人留下什么说法,基本不会为世人所信。其中曲折恐怕不得而知了。他们二兄弟都是近代大家,若说他们在私德上有多么不堪,恐怕不会有人信的。即便如此,就私德来说,周氏兄弟在与他们同时代的那些人中,还是可靠的。况且,鲁迅当时能把一大家子人安排到一个院子里生活,实力与气量都是实在的。否则,他也不会自己搬出自己的房子吧?
放在当时的语境下,他们的一帮朋友帮着弥合,但并不认为这与他们个人品德有什么影响的。哪个大家庭没有一堆滥事?
第二潜台词就是他与当时文人的对骂。从现在来看,恐怕骂他的人比他骂的人要多。如果从中国文人的传统看,鲁迅的骂确实是可恶了点,但从他痛打落水狗的态度上看,还算是温和的。
很多鲁迅骂的人,还曾经是他的朋友,其中语言泼辣了点,也还没有人身攻击。与杨荫榆陈源等人的骂战,颇有人身攻击之嫌,但其中的危险与对立,是与那些和朋友们的战斗所不同的,也只能算是微瑕吧。
个人以为,分析评价 历史 ,不能先做一个框架,然后把 历史 删削装点一翻,完美的放进这个框架,而是要充分研究 历史 的方方面面,从当时情况下进行分析,给出事实。至于评价,仁者见仁而已。
鲁迅先生,为人怎么样?看看咱们官方认可的当代文学大师的排名,鲁、郭、茅、巴、老、曹,这,便是答案。
但是,最近总有人说,现在如何如何神话鲁迅,其实他就是一个人,还有,他的作品晦涩难懂,等等一系列的不太中听的言论。
笔者觉得,鲁迅先生,就是一个人,他也从来没有要求别人神话他,现在也没有人会去神话一位文学作家,这些事情,都是出于众口,与先生何干?
现在,对先生所谓人品的非议,大致有三点:
一是,对待日本的态度。
二是,与兄弟,弟媳的事情。
三是,批判国人劣根性,却似乎不够实际。
其一,先生的作品,的确大多数,是描写国人在昏暗年代的麻木不仁,懦弱无能,很少痛骂日英法俄,这些欺负咱们的国家,特别是日本。
但是,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先生曾经在日本留学,他的思想启蒙老师,藤野先生,给他的影响很大,所以,日本普通老百姓,对于鲁迅来说,并非是魔鬼,而是最为普通的人。 第二,如今,我们也曾经历过被人家欺负到家门口的事情,我们也一个劲儿的骂人家,咒骂他们怎么这么的不符合什么原则。 有用吗?自己不发奋图强,你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其二,先生的私事,涉及到影响到任何人了吗?而且,大多数道听途说,好,笔者把自己道听的版本,简单叨咕一下: 先生花了一大笔钱,把自己三兄弟都接进北京大宅子里,而且每月赚钱都交给兄弟媳妇,之后,弟媳不愿与先生同住,周作人写了一封信给鲁迅,先生便只带了自己的书,搬出了大宅——回去拿行李,遭到撕打,日记里这样写着:他们又动起手来……不言自明。
其三,这第三点,是源于最近这些年,似乎都对先生只批判人性,不做制度上的 探索 颇有微词。似乎,那意思是,胡适先生这些文人,尽管曾经走到不同的方向,但起码算是 探索 了,就该支持该表扬。
其实,这种观点最为需要警惕。不可否认,那个时代,有识之士,的确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为中国的未来, 探索 道路,有的走出阴霾,有的坠入深渊。
可是,需要明确一点。 不要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鲁迅就是批判人性,不做制度研究,别人就如何如何身先士卒。举个例子——各位知道吗?鲁迅先生曾经一直与“光复会”、“同盟会”关系密切,而且像光复会名单这样的机密文件,经常交给鲁迅保管。 列位觉得,先生是什么事情也不参与吗?
所以,没有什么神话不神话的事情。可是,一个被全中国都熟悉、爱戴的文人,必定有其优秀的地方,有应该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品德。
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就鲁迅为人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他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人。
理由:一是娶妻后就离开,一直到死都不相见,但妻子照顾他妈妈。二是搞师生恋,还不敢公开。三是反对政府,一边大骂,一边领着高额的薪水。四是在单位与领导作对,用讽刺挖苦的文字来评论。
鲁迅是反政府的勇士,当政府垮掉后,新政府当然是欣赏他的。他骂的梁实秋这个人在文学上是很好的,没有他说的那样。
可能鲁迅与现在的李敖有相似的地方。
鲁迅为人,这要从公与私来说。
公,目前文学史这样排名: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
党和政府评价: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鲁迅一生只做一件事:不遗余力批判国民劣根性,呐喊国人从彷徨中寻地上没有的希望的路。
私:鲁迅与两兄弟关系复杂。二弟作人死不原谅。三弟建人享受他的光环/。不曾非议他,但评价他用的是官话@
娶朱安一直视为陌人。也一直寄钱养她。与许广平师生恋,终于没婚书。
关怀扶助肖红肖军胡也频等文学青年。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友情颇深。怀念日本老师藤野。怀念乳母阿长。与共产党人瞿秋白等交往密切。
鲁迅先生对那些道貌岸然、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君子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鞭挞,把他们丑恶的嘴脸、肮脏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地自容,于是就恼羞成怒,对先生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欲除之而后快。可是他们忘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后正义必然会战胜邪恶,风雨过后一定是百花争艳的春天!
1.鲁迅先生勇敢、不虚伪。
从初中学的《一件小事》到后来的《范爱农》、《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都能体现出先生是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脚踏实地、勇于奋战、严以律己的人,有逢善不欺,逢恶不怕的个性,而且言行一致,不做作不掩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先生真实人格的写照!
2.鲁迅先生是情深义重的人。
先生早年东渡日本留学,认识了自己的思想启蒙老师藤野先生,后来对他有 深切怀念之情,回国后还写文章热情赞颂了藤野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作风,讴歌了他对中国人民诚挚的友谊;同时藤野先生的谦逊、 务实、认真的作风让鲁迅受益一生,所以,对于普通的日本民众,鲁迅一直抱持友好的态度!
3.先生是个忠厚的人。
尽管与自己的兄弟关系常成后人诟病,但先生是有风度与气魄的! 绍兴老屋出卖后,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要北上,这时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先生购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都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 每月光洋发下来后先生都悉数交给兄弟媳妇(日本人),之后弟媳翻脸,在兄弟间挑拨离间,并提出不愿与先生同住一个屋檐下,无奈的先生只带了自己的书,搬出了大宅子!这举动没有包容的雅量、宽广的胸怀是做不出来的!
4.先生是负责任的人。
众所周知,与朱安结婚是鲁迅母亲处心积虑运作的结果,二人并无感情,双方都痛苦,如果先生休掉朱安;当时的 社会 背景下,朱安会受到蔑视、嘲讽与鄙夷!所以,先生一直供养着不识字的小脚女人朱安,包括聚了许广平后依然让其衣食无忧,真正地做到了仁至义尽,朱安至死老说“大先生”是好人,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大先生”的恩情,提出要与先生葬在一起。
先生是一个被中国人尊重、爱戴、了解的文学大家,身上有诸多优良品格,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了!
谈起鲁迅先生的为人,自是不必说,先生的为人必然是受人尊重的。今天便从三个角度来谈论一下先生的为人,即鲁迅笔下的自己,青年眼中的鲁迅,世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先生笔下的自己,是他小说人物的全部,狂人是他,迅哥儿是他,《祝福》中的“我”亦是他。鲁迅先生在《孤独者》中所塑造的魏连殳是独醒的悲哀的世人,从一开始的奋起反抗到之后的良心的完全丧失,虽与鲁迅先生的形象大相径庭,但是在我看来,魏连殳是鲁迅先生 情感 倾注而成的形象,在他的身上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心境,但鲁迅先生却选择了一条同魏截然相反的路,他从未屈服,一直都以一个战士的姿态生活,创作。
青年眼中的鲁迅,鲁迅对青年是极为热心的,他慷慨解囊,不吝啬给予帮助,《语丝》的创建,文学研究会的成立都有鲁迅的努力在其中。当萧红,萧军从东北逃难来到鲁迅面前时,他大方地帮助着这两个年轻人,为萧红《生死场》写序言,将其出版。他被誉为“青年导师”,他爱才若渴,对于青年总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以至诚至正对待追随他的青年们,“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影响了众多青年,巴金曾说鲁迅是他的导师,瞿秋白曾经受过鲁迅的指导,孤岛文学的唐弢等着的鲁迅风的散文,到当代的莫言都收到了鲁迅的影响,这不是对鲁迅的神话,而是因为鲁迅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不屈服,始终战斗的精神,影响了后世的青年。
世人眼中的鲁迅,鲁迅被人们称为 历史 的中间物,民族魂,在世人看来鲁迅先生是崇高的,伟大的,是中国精神的代表。的确如此,从一开始的“铁屋子意象”,到后来的辛辣的讽刺,犀利的笔法,人们又将其称为“直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在人们眼里鲁迅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作家,他博学,通古今,思想犀利,激进,有着超前的思想,敢于批判封建旧制度,为 社会 大众发声,他喜用悲喜交织的笔法来写文章,用悲惨遭遇反衬出不合理的质疑与个人的抗争。同时他在能够清晰的审视 社会 ,别人之际,可以清醒地审视自己。先生之风永远长存。
文/红雨说 历史
不怎么喜欢这个人,尽管他是什么文豪。
首先说他的文章,个人感觉过于偏激,说教味儿太浓,文学性不敢恭维。
其次说女人,他是一生欠安啊。在对待朱安这个问题,他纵有千万理由,我还是鄙视他!
再说朋友吧,他几乎没什么朋友,自视清高,言语刻薄,骂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
最后说兄弟,都知道他和周作人反目为仇!
这就是我眼中的鲁迅。
⑶ 满口的仁义道德,只不过是人吃人罢了,原文
原文节选:
凡事总来须研究,才源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3)满嘴仁义道德鲁迅扩展阅读
出处: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⑷ 满嘴仁义道德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释
仁义道德
发音 rén yì dào dé
释义 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仁义回:仁爱和正义答。现在多用于贬义。
成语典故
出处 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鲁迅《狂人日记》3:"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这里指吃人的封建礼教)
示例 你说凡是一口~的人,都是些伪君子,真是一点也不错。(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⑸ 鲁迅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出自哪部小说
然而愚民究竟来也有聪明的,源早已看穿了这鬼把戏,所以又有俗谚,说:“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他们是很明白的。——出自杂文集《坟》中一篇:论“他妈的”。
此外网上说韩非子《说难》中有这句“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⑹ 满口仁义道德,后面句是什么
后半句是“一肚子男盗女娼。”该句出自韩非子的《说难》,原句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意思是:表面看上去是大好人,但是内心邪恶,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常用来形容虚伪的人。跟披着羊皮的狼意思差不多。
《说难》,作者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主君)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
其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6)满嘴仁义道德鲁迅扩展阅读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2、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3、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⑺ 满嘴仁义道德后边是怎么说的来的
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是一句谚语,鲁迅说过,当然郭德纲的相声里也有)
⑻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1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孔乙己让我的印象最是深刻,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孔乙己是谁?他是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物吗?不,他不是,我们身边也存在着不少孔乙已。而让我们仔细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做过看客。有人说过,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相比,中国人是一条龙,日本人是一条虫。而当一群人中国人和一群日本人相比时,中国人是一条虫,日本人是一条龙。这句话的出现,就是因为中国存在太多太多的看客。
鲁迅先生十二岁时在鲁镇的一家酒馆里管酒。孔乙己是店里的常客,为人很逗。因没有进学,为人抄抄书,可他好吃懒做,不到几天便将别人的书纸笔砚带走了。吃酒的人只当他是笑柄。
可他却从不拖欠酒钱,在一月内一定还清。在中秋前几天老板忽然说:“孔乙己已经很久没来了,他还欠我十九个钱呢。”后来吃酒的人说他偷了丁举人的东西打了大半夜,把脚打折了。
中秋过后,孔乙己用手走来了,要碗酒吃。吃完酒又在众人的讥笑中走在手上走了。此后在没见过他。
鲁迅先生所关注的不仅是孔乙己遭到的迫害和不幸,他更重视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不幸的态度与反应。这里的人扮演的便是“看客”,把孔乙己的遭遇当作场“戏”。孔乙己不在了,想他也只能是“看客”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一笑而过,可有可无。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2
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感觉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孔乙己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在他的心中考上科举是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这是再幼稚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自认为自己有点文化基础,与其他的劳动苦工不同,以此来伪装自己,显示出一副不上不下、与众不同的“姿态”。但只有在酒店中他才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为平常他都是替别人抄书,跟比自己有钱有势的人在一起,所以只有到鲁镇的酒店里去他才能感到满足,得到一种虚荣心的满足。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3
我最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孔乙己》。这一篇小说讲了一个四五十岁的“童生”身上发生的事。
小说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孔乙己首次出现时的情形。第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描写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是个没什么钱的人,与小说开头所说的喝酒主顾中的“短衣帮”差不多。但孔乙己又是“穿长衫”的,这又说明了他是“读书人”,虽穷可又不愿放下臭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教育之毒很深,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因而,成为“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这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顾中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不一样。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我们乍一看孔乙己的故事,可能会哈哈一笑,笑孔乙己那臭架子以及他那性格。但是,当我们仔细去品读这篇小说,会感到一种心酸。孔乙己这个当时的弱者,被封建文化和迂腐的科举制度所迫害,成了别人眼中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见到了他,谁都忍不住笑话他,开他的玩笑。孔乙己一面是悲惨的遭遇,一面是别人的冷嘲热讽。以乐写哀,更令人体会到封建文化那“吃人”的面目和孔乙己的悲哀。
孔乙己这个人,和范进有几分相像。他们都是穷苦读书人,除了所谓的“舞文弄墨”以外什么都不会,还放不下心中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只不过范进最后中了举人和进士,当了官罢了。从根上说,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意思和吴敬梓是一样的。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4
孔乙己一篇,长短不过两千余字,写的是鲁镇酒馆狭小空间里立着喝酒的长衫书生孔乙己,两千字的短小篇幅,不够写完孔乙己的仓皇一生,难以尽述孔乙己的体貌性征,却将一个酸腐穷懒的失意书生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初看孔乙己,觉得可笑而讥讽,再看孔乙己,只感苍凉和悲伤。
少不经事时唯记得孔乙己到店的鲜活气氛,所有人都在调笑于他:那帮着短衫的、同孔乙己一般穷苦的底层工人,喝酒时苛于酒中是否掺水,点不起荤菜下酒,亦常常拖欠酒账……便是这样的一帮人,肆意地嘲讽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那时的我竟觉得好笑,乐于见孔乙己红着脸同人争辩的场景,他确实偷书无疑,同他们争辩起,难以否认,又只能说:“窃……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突然有一天,当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角度有所偏颇时,或而已是二十岁以后的事了。
孔乙己的具体年龄,鲁迅先生没有提及,但以常识判断,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总该寒窗十载,再欲谋求功名,而我们恰恰也读了十多年的书,也经历着苛刻的高考,谋求自己的功名。从前无人敢说读书无用,毕竟乾坤未定之时,任何人,都有可能一跃龙门鱼化神龙,任何人,都有可能飞黄腾达功成名就。
可偏偏现实残忍,一如孔乙己一般,落榜之时一落千丈,从高贵的读书人沦为乞儿般的存在。
从前的我会觉得,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尽源于自己的懒惰,穷苦和落魄皆因他不愿靠双手做些什么谋生,可我从未想过,十年心血尽付东流是一种怎样的打击。
一如曾经的举人范进,十年考考十年,考白了须发累弯了脊梁,忽然有一天成功的桂冠从天而降,却活活将正常的人砸得昏沉,浓烈的喜悦冲断了神经,最后竟落得个失心疯的下场。
所谓科举,所谓寒门登天路,真可谓如履薄冰,险象环生。
而那些不敢做梦的人呢?一个一个的鲁镇劳工,一个一个的中年闰土,他们自身活在疾苦之中,喝着最便宜的酒惶惶度日,他们嘲笑一个努力了十年的人,仅仅是因为他的失败,他们以无知为殊荣,以平庸为骜傲,他们看不起读书人,又或许,只是看不起失败的读书人。
再看鲁镇的另一个读书人,丁举人。
丁举人,举人举人,自然是成功的读书人,可他又哪有读书人的谦恭和儒雅,他飞扬跋扈,在鲁镇可谓只手遮天,仅因为孔乙己去他家偷书便动用私刑活活打断了孔乙己的一条腿,鲁镇的人敬畏着他,每每谈起,可谓是谈虎色变。
两个读书人天差地别的境遇,也许足以说明封建科考制度确能成就人,可能有所成就的终究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如孔乙己一般的人,只能成为科考制度的牺牲者。
孔乙己十年染墨,心中自有经纶满腹,可在鲁镇的天地里,他踌躇满志,孑然孤苦,就连说话都没人能听懂。
人们不记得他说过的那些之乎者也,最多记得他每每到店排出的九文大钱,掌柜的不记得他基本不拖欠酒账的品行,心心念念着孔乙己尚欠十九文钱,人们总是嘲笑着孔乙己,可没有孔乙己他们照样活得不错。
这样的酒馆里有何种人情味可言,又或者那个世界那个时代总是这般的冷漠?
众生皆苦,无人图变革。
孔乙己读再多的书也一样,他恃才傲物,连谋生的活计也不屑,养活自己且艰难,又如何以天下为己任?
没读过书的人也一样,喝着劣酒终日迷醉,沉溺在短促的美好和享受中,不愿进取不愿奋进,国家危亡时他们只是逃,刀俎下的鱼肉,炮火下的蝼蚁。
而我从小以为,士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观茫茫沧海,做到的又有几人?
孔乙己打破了我曾经美好的幻梦,我惊惧难安。
我体恤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害怕自己成为他。
孔乙己非大恶之人,他也曾善良地同孩童分食茴香豆,也曾热切地想教酒馆的小伙计识字写字,可哪怕会写四种“茴”字的孔乙己,也只是世人唾弃的失败者。
而人生,又是否只有成功和失败两条路?
我不得而知。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5
曾有人问鲁迅:“鲁迅先生,您认为您的作品中,最令您满意的是哪篇?”鲁迅先生既没有回答《狂人日记》,也没有回答《药》,而是回答了《孔乙己》,这篇在当时大多数看来,绝对不是最好作品的《孔乙己》。
我相信在所有人在初中时都学过这篇文章,当时读后的感受,不过是看客的麻木不仁,封建制度的黑暗而已,可在我看来鲁迅先生想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出的感情绝不仅是这些。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黄酒从坛子里舀出。”文章开头,这看似叙事的几段,其实早已暗中将文章中的人物划分成了三个类别。柜台外的短衫主顾代表的工人们,柜台内的掌柜与小伙计象征着商人们,店内的长衫主顾象征着有权利,有文化的人。工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收入,来酒馆往往只是为了休息休息喝一杯酒,他们往往只花九分钱买一杯酒,买一碟茴香豆,他们和掌柜进行交易,相互依赖,却又不断进行着斗争,虽互相理解,但又互相不信任,因此,主顾们往往要看着黄酒从酒桶里舀出。可尽管这样,他们却又都敬畏那些穿长衫的人,因为长衫代表着文化,权利和地位,这三者掺杂在一起,当然值得敬畏,可他们敬畏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文化,还是权利金钱。孔乙己给出了答案。
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长衫站着吃酒的人,他和举人们一样穿着长衫,可举人们的长衫代表的是文化,金钱与权力;孔乙己的的长衫却仅仅代表着文化,文化没有了金钱和权力这层外壳,便如此的不堪入目,不值得人信任。可见当时人们的敬畏,人们所说的对文化的敬畏,不过是对权力和金钱的敬畏罢了,“孔乙己开口说话,讲的总是之乎者也之类的东西,叫人半懂不懂。”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那些举人说话又是什么样的呢,不过和孔乙己差不多罢了,可为什么他们能被人尊敬,而孔乙己却只能被人唾弃?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是否我也是这样的人呢?是否我也对金钱看得太重了,是否我也会为一次成绩而气馁,为一次失败而止步不前?我想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本,都该牢记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自己的精神品德,绝不是那一张张的试卷和一个个的分数。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代表作,文章中杜撰了一个饱受封建教育迫害而变得满目苍夷的'读书人——孔乙己。他在鲁迅先生的文笔下被深刻第演绎成了一个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麻木不仁的形象。
上学时,读这篇文章感觉孔乙己为了生计或者学习而变成“偷书贼”,为了面子而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为了卖弄学问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等行为确实有不少可笑之处。今天闲来无事重读这篇文章,突然感觉孔乙己身上的一些优点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中对孔乙己在酒店的赊账有这样一句描述“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这句话就足能反应出孔乙己的为人诚信,正是他的诚信才让酒店老板对他的赊账问题足够的放心。但是,现在社会中有多少人失去了像孔乙己那样的诚信,大家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时,忘记了对朋友、对家人和对社会的诚信,造就了很多的“狼来了”的故事,更有甚者对社会进行的坑蒙欺骗。难道我们就不应该赞许下孔乙己的诚信精神吗?
孔乙己主动教给酒店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四种写法,给小孩子分豆子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观我们这个科技已经得到突飞猛进了的社会,人们步入了争分夺秒的快节奏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帮助陌生人身上,更没有人愿意拿出自己的物品与大家分享。社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扶,不扶”思索的身影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背影。假如孔乙己来到我们的社会,他能适应我们这样的节奏吗?
对比于孔乙己的年代,我们的社会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是不是少了一点呢?如果我们把孔乙己的诚信精神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发扬起来,我相信社会更稳定、朋友更真诚。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7
《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嘲笑奚落他时,还要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痕——“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他在长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营生,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有时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惨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觉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摧残了他的灵魂,而且也摧残了他的肉体。作者在刻画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东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后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对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写他教“我”识字、给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他还“写得一笔好字”。
这些描写,更激起读者对毒害、摧残他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愤恨。这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过肉体上的痛苦。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⑼ 如何看待鲁迅批判儒家满嘴仁义道德 知乎
儒学的核心是仁,抄但儒学并袭不是一个讲仁义道德的学说,善是儒学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我看来,儒学是包括三个层面的学问:
1、于个人是安身立命,终身学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于族群是君子垂范,以身正天下,是文明的进步;
3、于家国是道德教化、礼乐之用的追求大同。
⑽ 有一句话是关于鲁迅的,什么 满纸 仁义道德 却看出“吃人”什么的。求完整的
完整的是:“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出自鲁迅《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10)满嘴仁义道德鲁迅扩展阅读:
《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在中国“五四运动”结束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