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算法治理谣言

算法治理谣言

发布时间: 2022-10-24 11:07:47

Ⅰ 多部门宣布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从事违法活动,具体有何应对措施

在购物或者说是旅行的时候,总是会有平台根据算法推荐出自己可能喜欢的东西,人们也就因此产生了消费行为。不过多部门宣布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从事违法活动,具体的应对措施就是制定了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条,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4个部门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而且这个规定在3月1日就开始实施了。并且依据这个规定,会对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打击,并且防范和抵制传播不良信息

总结

法律法规的制定是逐步完善而且与时俱进的,所以说这个法规是非常有效的,而且能够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普通人如果在互联网世界被人办理的话,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Ⅱ 算法综合治理剑指“大数据杀熟”

4月8日,中央网信办网站披露,中央网信办牵头开展“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深入排查整改互联网企业平台算法安全问题,评估算法安全能力,重点检查具有较强舆论属性或 社会 动员能力的大型网站、平台及产品,推动算法综合治理工作常态化和规范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监管行动的陆续开展,算法推荐服务将得到 健康 发展。

开展算法综合治理

此次专项行动开展时间为即日起至2022年12月初,主要围绕组织自查自纠、开展现场检查、督促算法备案、压实主体责任、限期问题整改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组织自查自纠方面,中央网信办指导互联网企业对照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全面梳理算法应用情况,深入开展算法安全能力评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算法应用问题,消除算法安全隐患,维护网民合法权益。

开展现场检查层面,中央网信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网信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部分互联网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各地网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自行对属地其他企业开展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算法合规情况和算法安全能力。

中央网信办强调,对检查中发现的措施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向企业及时反馈并督促限期整改,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将依据管理规定严肃问责处罚、责令改正。

3月17日,国新办就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指出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算法综合治理便是其中的一项。

规范算法推荐服务

算法推荐技术快速发展,但也隐藏诸多风险隐患。

近年来,算法应用在给政治、经济、 社会 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也深刻影响着正常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 社会 秩序。在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出台具有针对性的算法推荐规章制度,是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需要,也是促进算法推荐服务 健康 发展、提升监管能力水平的需要。

对于这一问题,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2021年12月3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该管理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包括保障算法知情权,要求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公示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保障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地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监管机构诸多举措从不同角度推动互联网环境的 健康 有序发展,更好地保护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权益。

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企业积极配合《规定》要求,陆续允许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

对于算法推荐监管对互联网平台的影响,根据国海证券研报,“整体看并非否定算法推荐,重点是引导算法推荐宣扬正能量、避免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针对市场担忧的对短视频平台影响,该研报认为,算法和内容层面的监管不会对短视频用户规模和时长造成较大影响。短视频平台内容丰富,过去几年主流平台根据相关要求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对相关内容进行严格把关。

Ⅲ 算法黑箱为何难治理

算法黑箱半月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在进入算法经济时代,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算法在互联网信息传播,数字经济发展。

信息产业服务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溢出性极强的经济效益监管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企业在数据和算法上的非对称优势,当前,基础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平台企业。

简介:

这些企业全程操纵算法设计,运行,测试和分析,由此占据着优势地位,监管部门在算法社会中已经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极易失去对关键数据和关键算法的监督权和控制权,这意味着,算法黑箱的存在势必导致私人利益主观上俘获公共利益。

以及资本主观上规避公权力约束等风险的产生,同时,算法黑箱客观上隐藏了算法自身存在的缺陷,并可能触发安全风险,让监管机构难以审查算法信息,监管机构规制算法的内容与手段均受到限制,难以及时针对算法问题进行问责和纠偏。

Ⅳ 最懂你的“算法”,如何不沦为“算计”

来源 摘编自《平台治理2.0:共同富裕时代数字经济治理转型》,电子工业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文 于凤霞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处长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算法与人工智能等的发展日新月异,平台经济的崛起使得追求物美价廉、方便快捷的消费者与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务之间的距离只是点击几下鼠标而已。网络世界、新兴技术正在使我们更加便利、舒适,我们每天都在享受平台经济繁荣发展带来的福利。大数据和算法等技术功不可没。

克里斯托弗·斯坦纳在其著作《算法帝国》里对算法推崇备至,认为构建算法模仿、超越并最终取代人类,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未来属于算法及其创造者。 科技 哲学家凯文·凯利在其著作《失控》中提到:“人们在将自然逻辑输入机器的同时,也把技术逻辑带到了生命之中……机器人、经济体、计算机程序等人造物也越来越具有生命属性。”

随着平台经济在人类经济 社会 各领域的快速渗透,我们的生活已经悄悄地被算法和数据控制,算法与数据接管了整个 社会 。算法为人类行为赋能,但受所输入数据的质量及算法模型本身的限制,内在地嵌入了人类正面或负面的价值观,并能动地制造着各种风险。

阿里尔·扎拉奇在其《算法的陷阱:超级平台、算法垄断与场景欺骗》一书中写道,精妙的算法与数据运算改变了市场竞争的本质,复杂多变的市场现实已在悄无声息中将权力移交到少数人的手中,因此,必须由监管机构及时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政策,有效化解算法带来的各种风险,促使创新能够真正为 社会 带来正面意义。

经过长期的数据沉淀和算法优化,你的手机、你的常用App在某些方面确实会比你的家人、好友甚至你本人更了解你。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在利用算法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成了被算法计算的对象。

“大数据杀熟”意指同样的产品或者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倒比新客户所看到的更高。而且还存在同一用户信息在不同网络平台之间被共享的问题,许多用户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在一个网站浏览或搜索的内容很快会被另一个网站进行推荐或成为其广告客户。

在传统销售模式下,通常是老客户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这些优惠往往通过会员卡、积分制等不同形式来实现,也广为大众所接受。

然而,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的许多销售活动,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随着用户在某个平台上消费次数的增加、消费金额的不断提高,其最开始能够享受到的各种优惠却会逐渐消失,甚至变成老用户可能要付出更高的价钱获得服务,而新用户则能够享受到各类优惠。

这种问题在美国早就引起过热议,2000年亚马逊曾对68款碟片进行类似的定价机制。新顾客购买价格为22.74美元,老顾客却需要26.24美元。在引起消费者广泛质疑后,亚马逊CEO贝佐斯回应这只是随机价格的一种测试,并向高价客户退还差价,这次风波才得以平息。2012年《华尔街日报》又爆料一家名为Staples的文具店的“差别定价”事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杀熟”属于大数据营销,部分平台在有了大数据这个强大的用户画像工具后,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定价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资料进行细分,根据用户习惯建立用户画像,然后通过画像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并且进行差异化定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不得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由于该法未针对“同等交易条件”进行详细解释,严格说来,网络平台依据大数据分析所做的“差别定价”并不能完全和“价格歧视”画等号。

人们之所以会对“大数据杀熟”产生怀疑甚至愤怒,根本上是因为平台定价机制和供需匹配规则不透明。

基于用户注册及个人信息、地理位置、消费记录、搜索习惯等行为数据,平台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形成独特的用户画像。这一画像有助于平台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但也埋下了“大数据杀熟”的潜在风险。

针对新老用户或不同消费习惯的用户,一些平台提供的同一产品或服务,存在较为严重的价格歧视现象,引发广泛争议。平台定价机制和供需匹配规则的不透明,还使得消费者在权益遭到损害时陷入举证难、维权难的境地。

算法引发的第二个问题可以被称为“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

“信息茧房”可能带来的后果是,长期被禁锢在其中的个人,其思维甚至是生活可能呈现出一种定式化、程序化的状态,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另外,还可能加剧人与人的差异性、分化,甚至很有可能带来一大批 社会 极端分子,从而带来安全威胁,影响 社会 的稳定。

经济学家安东尼·唐恩斯认为,人们容易从观点相似的人那里获取信息,从而减少信息成本。网络虚拟社群一方面使爱好相似的人们聚集到一起,但高度同质化的聚集也减少了他们接受多元化声音的可能,从而形成封闭的“回声室”。

算法给用户推荐的信息内容,如新闻标题、内容、图片、评论等,都会影响用户的情绪,甚至改变用户的思想和观点。在这些场景中,算法本身只是从优化业务的角度出发进行推荐和内容分发,这些算法的长期高频率使用,在客观上深刻地影响着用户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影响整个 社会 的价值传播。

因此,算法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或许是中立的无所谓正向或负向价值观,但如果算法技术与商业利益密切联系,或者被应用于与人和 社会 相关的场景时,必然会引发一系列 社会 问题,不容回避。

算法引发的第三个主要问题是流量造假和流量劫持。

一些平台或商家通过人为或机器操作手段提高关键词搜索量、平台用户数、广告点击量、视频播放量、产品购买量、服务评论数等,还有部分平台通过强制跳转、妨碍破坏等技术手段,或者使用定向引流、广告混淆等非技术手段劫持本应属于竞争对手的流量,诱导用户使用己方的产品或服务。

在直播电商领域中,2020年新华社曾报道,山东临沂电商从业者孙玲玲,在某电商平台经营一家销售糖果类产品的店铺,一个月内,孙玲玲找了多位带货主播,这些主播粉丝数量都超过百万,但几乎每场带货都以赔钱收场,流量造假问题也相当突出。

当前关于规范恶意流量竞争的制度尚不健全。一是法律规定较为模糊,尤其是对于流量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与法律责任缺乏明确界定;二是平台企业流量竞争手段越来越隐蔽和复杂,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举证、认定及对损害和赔偿额度的确定都存在较大难度。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平台经济的发展,如何规制流量恶意竞争等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成为亟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外,还有操纵榜单和控制热搜等问题。“热搜”原本反映的是当前舆论最关切的热点问题,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其后台算法有可能被滥用,出现操纵榜单、控制热搜、人为制造舆论热点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民众对热搜的信任。

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对机器操控产业工人的讽刺,以及马克思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机器工业化时代人类“异化”的警示,无不提醒我们,就像机器流水线有可能凌驾于劳动工人之上一样,当今无处不在的算法若应用不当,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力量,为人和 社会 的发展带来新的风险。

为此,有效加强算法监管,积极应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让人类更好地享受新技术发展的福利,是顺应平台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针对算法应用这一全新的治理课题,我国正在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如早在2018年,我国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就提出要避免智能算法的顺周期性风险,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根据不同产品投资策略,研发对应的人工智能算法或者程序化交易,避免算法同质化加剧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性,并针对由此可能引发的市场波动风险制订应对预案。

此外,新规提出,因算法同质化、编程设计错误、对数据利用深度不够等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缺陷或者系统异常,导致“羊群效应”、影响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金融机构应当及时采取人工干预措施,强制调整或者终止人工智能业务。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 社会 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提出,制定完善对网络直播、自媒体、知识社区问答等新媒体业态和算法推荐、深度伪造等新技术应用的规范管理办法;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的规范引导。

尤其是2021年出台的系列制度,从反垄断等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对算法应用引发的“大数据杀熟”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

2021年2月,《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规定,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对新老交易相对人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实行差异性标准、规则、算法;实行差异性付款条件和交易方式等,都可能被认定为“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而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指出,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通过收集、分析交易相对方的交易信息、浏览内容及次数、交易时使用的终端设备的品牌及价值等方式,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方不合理地提供不同的交易信息,侵害交易相对方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扰乱市场公平交易秩序。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的规制的最大特点在于,企业并不需要具备市场支配地位,无论平台企业的市场地位如何,经营者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二选一”行为,或者利用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侵害交易相对方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扰乱市场公平交易秩序,实施“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均会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限制。

2021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一次在法律文本中定义了“自动化决策”一词的含义,即“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分析、评估个人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或者经济、 健康 、信用状况等,并进行决策的活动”。对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做了针对性的规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保证自动化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的公平、公正,不得通过自动化决策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并在事前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个人认为自动化决策对其权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有权拒绝个人信息处理者仅通过自动化决策的方式做出决定。

可以说,这里的规定,更加强调对用户人格权益的保护,旨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算法规制的第二个重点是,算法在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

2021年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 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所谓的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应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内容。

这意味着,各类信息流平台、用户生成内容(UGC)平台都在被监管范围内。甚至在朋友圈内常见的信息流广告,亦是推荐算法的结果,也应该遵守相关规定。

征求意见稿第一次区分了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五类向用户提供信息内容的算法技术,并就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算法推荐服务公告和算法备案等制度、算法推荐未成年人模式做出了详细规定。

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

强调要“建立完善人工干预和用户自主选择机制”,也就是说,不能依赖算法进行内容推荐,要增加人工识别及筛选的过程,在首页首屏、热搜、精选、榜单类、弹窗等重点环节积极呈现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信息内容。

这意味着,在压实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主体责任方面,除了要求对谣言及其他不法信息进行治理,算法决策的合规化也是一个重要抓手。

在平台算法推荐服务过程中,依据何种算法和逻辑使用数据,将成为平台算法规制的重要内容。征求意见稿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在算法规则及公示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2021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治理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算法生态规范的算法安全综合治理格局。

在健全算法安全治理机制方面,《意见》提出要致力于打造形成政府监管、企业履责、行业自律、 社会 监督的算法安全多元共治局面。尤其是要强化平台企业主体责任,明确提出,企业应强化责任意识,对算法应用产生的结果负主体责任,并建立算法安全责任制度和 科技 伦理审查制度。

在促进算法生态规范发展方面,《意见》则提出要推动算法公开透明,督促企业及时、合理、有效地公开算法基本原理、优化目标、决策标准等信息,做好算法结果解释,畅通投诉通道。

《平台治理2.0》,于凤霞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近年来数字经济增加值在我国GDP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但相对经济总量而言还是偏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在推动和规范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重构治理体系,进一步突出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治理体系。本书围绕平台治理,分析我国在数字治理、反垄断等方面的 探索 ,平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之策。

Ⅳ 广州商学院真实评价

教学设备和环境不错,师资还可以。在广东的2B学院里排名还可以,近期学校还配置了出入境自助办证机。交通方面,学校门口就有地铁站公交站和如约爆闪灯。饮食方面,学校配有6个食堂,其中有一个食堂是双层食堂,其中网红食堂后乐园在广州亚洲美食节上以43000多票的最高票在全省60多家参赛高校中脱颖而出,获评“我最喜爱的校园餐厅”称号。
广州商学院是广州第一批民办大学,学校始终把质量和信誉放在第一位,曾依托华南师范大学优厚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学,教育教学质量在广东省内外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被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6所“中国-流民办大学”之一,被艾瑞深中国校友会评为“广东最佳民办大学”,曾获“全国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条码推进工程示范高校”等众多荣誉,网络网友为您解答。

Ⅵ 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的信息沟通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与此同时,许多无中生有、肆意恶搞的网络谣言亦频频出现,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公共秩序,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声誉。对于网民而言,如果不慎成为网络谣言的受众,就会逐渐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和辨别力,长此以往,就会对这种网络情境产生依赖。
因此,治理网络谣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应坚持标本兼治。首先,这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网络谣言的性质、责任认定、损害赔偿以及管理的主体、程序、监督等都需要给予明确的界定。其次,要靠广大网民守法自律,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对受到网络谣言蒙蔽的人来说,相关部门应善于在第一时间积极回应,披露真相,曝晒“造谣者”的用心,让其臭名远扬。再次,对网站而言,应加强自律、严把关口,强化信息发布管理,不给网络谣言提供传播渠道。同时,网上治谣要想真正取得长效,更要依法管理,追究造谣者责任,鼓励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言以蔽之,要彻底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不仅有赖于法律的约束力和震慑力,更有赖于社会透明度的增强和广大网民素养的提升。

Ⅶ 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为遏制网络谣言提出几条建议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遏制网络谣言,需要各级人大代表,发挥自身作用,履行职责,为遏制网络谣言,建言献策。
各级人大,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网络谣言治理的立法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各个国家机构,各司其职,依法治理网络谣言。

Ⅷ 网络谣言的应对措施

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有学者认为,谣言与语言同时诞生。从这个意义上看,谣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当主流文化比较占据优势的时候,谣言就会自生自灭;当主流文化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时,谣言就会泛滥。加强主流文化建设,要倡导政府诚信行政,诚信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政府官员说实话,说真话。用正气压倒邪气,用实实在在的言行粉碎一个个的谣言。时间长了,造谣者没有市场,谣言也就没人相信。另一方面,加强公民对网络的鉴别能力,理性看待,冷静分析,在传播途径中进行网络谣言的辨别和抵制。
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加强网站建设上动作很大,但是在维护网站上跟进不平衡。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管理为平台,整合政府职能资源,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履行职能解决问题、及时回复问题的机制很不够。有的职能部门甚至对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顺其自然,不处理不回复,漠视网民关怀,导致官方无声,谣言横流。因此,在政府大量公共管理事物、公务活动中,制度性的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及时回复网民问题,是防控谣言的重要手段。
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网络的虚拟性及相关法律创立的滞后性,刺激了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的侥幸心理。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穿上马甲,就如入无人之境,肆意制造谎言,混淆视听,误导网民,祸害网络。因此,在网络谣言被发展到网络“核武器”的时代,以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厘清言论自由与造谣中伤的界限、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的界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法律责任的界限,完善法律对网络谣言民事、行政、刑事等配套的规范,非常必要,非常紧迫。
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创新。网络的虚拟性增加了网络谣言防控的难度,也是防控、治理网络谣言的瓶颈所在。互联网技术领域要加快开发创新力度,建立网络谣言监测形成机制、筛选确认制度、破坏评估制度、整合相关职能机构调查处理制度、处理后反馈制度,形成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处置网络谣言、及时辟谣机制,对网络谣言内容本身及时正本清源,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传播者的处理及时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创新,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提高网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在网民中开展诚信发言、抵制谣言等互动活动。
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在社会转轨时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养,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自律意识,尤为重要。净化官风、淳朴民风,从我做起,人人自律,才能从根本上抵制、防控网络谣言的泛滥。

Ⅸ vivo这个新的系统锁屏界面的那个底下的固定框怎么取消,有步数,originplayer,相机啥的

进入设置--桌面、锁屏与壁纸--锁屏设置--锁屏样式,将锁屏样式切换为“轻尚”即可将OringinOS锁屏去掉。

热点内容
开江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1-17 05:51:57 浏览:470
新婚姻法2015房产 发布:2025-01-17 05:16:48 浏览:586
劳动法关于缴保险费 发布:2025-01-17 05:12:03 浏览:424
怎样在劳动法内调动员工工作 发布:2025-01-17 04:23:33 浏览:664
设区市政府规章设定行政处罚 发布:2025-01-17 03:53:46 浏览:96
法院处置网站 发布:2025-01-17 03:47:13 浏览:875
司法局民生 发布:2025-01-17 03:08:59 浏览:589
法院怎么转账 发布:2025-01-17 03:06:54 浏览:340
从经济法角度看校园贷 发布:2025-01-17 03:04:44 浏览:679
沈阳城市供热条例 发布:2025-01-17 02:42:54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