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视频邓斌
Ⅰ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三章:有德乃足 天下溪谷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三章(德篇第八章)
有德乃足 天下溪谷
(原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解】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雄,雄强,代表阳性的、看得见的、吸引眼球的;雌,雌柔,代表阴性的、别人看不见、不被关注的。溪,指低洼之地,代表着需求。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2、常德不离:永恒的德行就不会离失。
3、复归于婴儿:回归至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4、式:楷模,关键点。
5、忒:过失、差错。
6、复归于无极:意为掌握了天机,即太极的两种力量都被把握。
7、谷:深谷、峡谷。比喻胸怀广阔。
8、复归于朴: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9、器:大器之材。关键时刻显示出器的面向。
10、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1、大制不割:割,割舍。完美的制度如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适用于所有人,用每个人或物所长,让凡人活出圣人的状态,让凡人具备圣人的能力。用大制、用大器创造一个自动化的系统把问题解决,无需再改造人。
【释义】
知其雄,守其雌,指做事前的第一要义:一不做。为何不做?雄者,有人做了我们要做的,我们不做。我们做什么?做雌,做天下溪,让天下替我们做。就像婴儿一般,啥也不做但他做了雌,他人围绕其做。这一不做,就是常德不离。知其白,守其黑,指做事中,要做他人不重视、不屑做或难做、做不好的,众人不愿、不能之事,反而决定了整件事情的关键点。把握了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掌握了天机(太极两种力量都被把握)。知其荣,守其辱,讲的是事情成了之后,不求其名,圣人享受过程,注重实质(把握自主权),宁愿世人不知其名(因为内在有力量),做个平凡普通之人,这种人内在的德性具足。这些有德之人就洒落在世间各地,只有圣人才能认出他们。当他们才能展现出来,每个人都可以独领一方。万事万物皆有长,皆有为圣人所用,故大制不割。
【释意】
德做事有三种状态:
第一,做事之前,常德不离。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溪为天下需)。有德之人关注集体意识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集体意识不需要的,有人做且做得很好的都不做,没有人做而你可以做的,有人做但做得一般的,你可以站在他肩膀上,做得更好。做天想做的事情,一切轻松显化;若因缘不具足,就不做。
第二,做事之中,常德不忒。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众人关注如何显化,有道之人关注DNA如何创造完整,并处于把握之中。黑是雪中送炭,白是锦上添花。知白守黑,黑是其中的关键点,做黑,就是执其柄,把握了成败的关键。做黑,天下莫与之争。
三、做事之后,常德乃足。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辱,藏的意思。这个词为中性,有你的状态来决定,你是金子,辱是保护;你是垃圾,辱揭开则是自取其辱。荣,名利归属。做事的结果只要“知其荣”的人认可即可。正所谓,太上,不知有之。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二章(德篇第七章)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原第79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解】
1、和大怨,必有余怨;对于巨大的怨恨,即使和好,日后也会浮现裂痕。
2、左契:债权人所执的券契。
3、责:索取。
4、彻:苛吏用的白条。
5、天道无亲:天地没有偏亲偏爱,而是公正、公平。
6、与:给予、帮助。
【释义】
当和人产生“怨”,即使化解了,也留下心结,这怎么能算得上得道者的行为呢?圣人即使拿着有理有法的证据,也不会责求欠款人。有德行的人有契约而不恃,无德的人用白条而责求于人。但天道是公平公正的,经常照顾那些顺应道之人。
【释意】
有德之人的第一个境界是做到无敌,利益天下,无害则无敌。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会从每一个念头和每一句话开始,不制造大怨。宇宙法则是给出什么,收回什么。人这一生中其实都是在跟自己打交道,都在与自己的内在品质互动,我们给出去的,道都会还回来。
为何好运、霉运来了都是接二连三?主要取决于人在那时进入了何种频率,是高频还是低频。要时刻处于转化的状态,用高的意识频率来面对低频事物,如宽恕、慈悲。将自己调至高频,高频的事情就会到来。你的状态决定着什么结果会回来。如何给予?在自己把握范围内帮助对方,不影响自己的那份快乐与喜悦,就是在给予到未来版本的自己。这就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Ⅱ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三包”、三个“复归”分别是什么
三宝:
1、慈(兹),是指“演变”;
2、俭(敛),是指“结果”;
3、不敢为天下先,是指“唯一”。
“复归”:
此篇的三个“复归”,皆是“兑现承诺”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可参阅作者的“道德经原成”系列视频。
Ⅲ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此章中心在于阐明修真养性的要旨。“营魄”指魂魄,实指人身中的元神和元精。元神属阳,轻清易飞而上行,元精属阴,重浊易凝而下行。二者相反而互补。先天元神本为清静,因后天欲念所扰而散乱不安。若祛除妄念,清心寡欲,则神自清静,元精也会自安。“载”是元神元精同载于一车(喻搏入炉鼎之内),含有抱一不离,互为运转之意。
道教丹经《悟真篇》第一首诗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这也是说炼养时必须首先在体内安炉立鼎,“锻炼精华”,使魂魄合和抱一,聚结成丹。此可谓“清静真一,不二法门”。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是指专一之意。常人因私欲妄念所扰,心神散乱不能专一,在无意之中导致其气粗暴、神气不合、母子失守、阴阳不交、坎离分居、先天与后天脱离关系。因此,人在炼养时,必须心神专一,调和呼吸,由粗浅到深长,由强硬到柔和,若初生之婴儿。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除”是洒扫清除之意。“玄览”是洞观无碍之意。 “疵”是弊病。欲修真养性,必须清除心界一切杂念,使先天圆明的体性重现。《清静经》中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又说:“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皆强调修道之人的首要功夫是清静神心。还其人之先天本性,洞观无碍。
Ⅳ 经常在小视频中看到讲道德经的老者是谁
曾仕强。
讲《道德经》最好的,当属曾仕强教授了,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对《道德经》的解读内容几乎全部来自曾老的。曾仕强(1935年10月20日-2018年11月11日),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
Ⅳ 纪录片:道德经的奥秘——走进老子故里鹿邑
老子所著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宝藏。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谦下贵柔”、“以百姓心为心”的学说,25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1938年5月,侵华日军包围了中原一座古城,见城中有一高耸建筑物,疑为重要指挥部门。攻城开始了,日军向这座建筑物连连发炮,令日军惊诧的是,在城里一片硝烟中,那座建筑物却巍然不动,发出的13发炮弹,竟然没有一颗爆炸。这座高台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打到这里的炮弹都没有爆炸?这座古城,又是哪里呢?
2012年8月31日,《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带领我们走进:河南鹿邑,老子故里。
以下是曾仕强教授在老子故里明道宫景区老君台前,现场讲解《道德经与人生》视频。 在线观看请点击:
同年9月,曾仕强教授录制了共21集的《道德经的奥秘》专题视频讲座。视频涵盖了曾仕强教授在鹿邑的现场讲座《道德经与人生》《道德经的奥秘专题片》《道德经的奥秘》专题讲座,可谓对老子文化内涵的又一次深入挖掘和弘扬。
以下是分集介绍,另附有每集的视频链接:
老子故里-河南鹿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k5NjI4.html?f=18607071
1938年5月,侵华日军包围了中原一座古城,见城中有一高耸建筑物,疑为重要指挥部门。攻城开始了,日军向这座建筑物连连发炮,令日军惊诧的是,在城里一片硝烟中,那座建筑物却巍然不动,发出的13发炮弹,竟然没有一颗爆炸。这座高台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打到这里的炮弹都没有爆炸?这座古城,又是哪里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带领我们走进:河南鹿邑,老子故里。
《道德经》与人生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gxNjMy.html?f=18607071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这片广袤美丽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但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大多读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书,熟读《论语》的人,比了解《道德经》的人多之又多,那么老子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呢?
《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为虚,方能生出万物,神为神妙,而不是神在主宰,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人相应、天人合一,那么“谷神不死”之中的“不死”,是什么意思?人难道可以不死吗?
《道德经》与人生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c5OTI0.html?f=18607071
道可道非常道”,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话,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现在中国人受西方人的影响,处处讲究二分法的思维模式,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对此,老子又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警示,以使我们避免陷入人生的痛苦之中呢?
乡愿一词,出自《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说,有的人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是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烂好人。孔子认为,应该以直报怨,而老子却在道德经中说: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难道老子真的提倡不辨是非吗?
《道德经》与人生 (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c5NjEy.html?f=18607071
我从哪里来?死后到哪里去?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始终困扰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老子能解答这个哲学上的三个终极追问吗?我们都希望拥有完美的人生,但为什么常常总是事与愿违呢?
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但是《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却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少思寡欲”是说人生要减少思虑和欲望,这一点尚可以认同,而“绝学无忧”是说,不学习知识,就可以少很多忧虑,难道老子主张不要学习知识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E3ODQw.html?f=18607071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老子与《道德经》,都曾被遗弃,曾被误读。但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什么开始重新关注老子与《道德经》了呢?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
我们常常认为,世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但是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A2MTA0.html?f=18607071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自古以为,对于这六个字有着众多的解释。因为古代文字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只要把标点放在不同的位置,就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曾仕强教授认为,这六个字,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读法,从而产生三种不同的意义。那么这三种读法是什么?这六个字又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呢?
七千多年前,伏曦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根据大自然中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这八种现象,创造出了伏曦八卦图,这就是天人之学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是给高等智慧的人来解读《易经》的,那么,老子观察到的天象,又是什么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A4MTM2.html?f=18607071
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每一个人都是赤裸而来,空手而去,那么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就是为自己活着的,而曾仕强教授认为,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人不为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古人又为什么说“人在衙门好修行”呢?
人生苦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活得有价值,但是人生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行道,那么道在哪里呢?老子说“道法自然”,既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那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自然,而要说道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3NTQw.html?f=18607071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却即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看不见 摸不着,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为什么一定要“依道而行”?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道,认知道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先于天地而生,不仅创造了万物,同时又存在于万物之中,我不知道这种东西叫什么名字,就暂且称它为“道”吧。在这里,老子似乎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道”,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2MzA0.html?f=18607071
被人们认为玄而又玄的“道”,其实就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还是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无论是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还是盛极必衰、朝代更替,所有的事物都在循环往复之中。那么,认知这种自然规律,对于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吗?而《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又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
“反”字有三个含义,但无论是返回原点、物极必反,还是相反相成,其实都是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表明,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无尽地循环往复。但是“反”和“道”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1ODI4.html?f=18607071
《道德经》中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其意是,想要他合上,必须使他先张开,想要夺取他,必须先给予他。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也有人说,这完全是一种阴谋诡计。为什么同一部经典,不同的人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智慧与阴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呢?
由于人们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经常会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误地解读经典,导致了现代人不仅对老子,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那么,老子的这段话,其真实的含意,究竟是什么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gxODU2.html?f=18607071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似乎都是强者为大,弱者淘汰。然而,老子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道德经》中说,弱者道之用,就是告诉我们:弱可胜强,柔能胜刚。那么,弱,为什么可以胜强?柔,是靠什么胜刚的呢?在这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之中,又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智慧呢?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凭借感官,去区分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而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真善美,厌弃假恶丑。但是老子为什么说,人有了真假、美丑之分反而不好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cwNjcy.html?f=18607071
人们常把《道德经》所说的“无为”理解成为什么都不做,把“无不为”理解成什么都做,因此“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引起了人们很大的争议,到底是应该什么都不做,还是应该什么都做?老子说话为什么总是相互矛盾呢?那么,无为而无不为,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着怎样重要的警示呢?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而无不为,就是不主宰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告诉我们:道,是顺从自然,任由自然万物自己生长变化的。人是自然之子,作为一个人,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Y2MTY4.html?f=18607071
《道德经》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说,学习的知识越多,反而会离“道”越远。但是现代社会,非常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人们普遍认为,知识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可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知识和知道是什么关系,知道的这个道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而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知识呢?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各种知识都得以传播,但是,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醒我们,如果你不加选择地去学习的话,学得越多,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损害越大。除此之外,对于修身行道,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3NTY4.html?f=18607071
宇宙万物是怎么产生的,有人说是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也有人说万物是在逐渐演化中产生的。而老子告诉我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中国人常说,无中有生。但是“无”和 “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无”中怎么能生出“有”来呢?老子所说的“无”,是一种什么状态,而“有”又是什么含义呢?
人指责天地不仁,任万物自生自灭,天指责圣人不仁,任百姓自生自灭,人和老天的这段对话,就像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但是老子通过这段对话,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2NDcy.html?f=18607071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对于现代人来说,“慈”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俭”似乎难以做到,因为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上追求高消费,互相攀比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这些现象,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祸患?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节俭,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之一,但是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有人开始鼓吹,只有高消费,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上的奢华之风渐起。那么,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还要不要坚持节俭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3ODUy.html?f=18607071
《道德经》讲的是“道”和“德”。对于中国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种信仰。几千年来,凝聚中国人力量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道德。那么,道和德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说,“道”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是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那么德是什么?又存在于哪里?《道德经》中的道德,和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又有什么不同呢?
道德一词,常常是我们用来评判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好坏的标准。比如说,某个人道德高尚,某个人道德败坏,或者说,哪个国家的社会道德底线崩溃。然而我们是否清楚,道德,究竟是什么?老子所讲的道德,和我们所说的道德,又有什么不同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U5NjY4.html?f=18607071
无论是“小国寡民”,还是“治大国若烹小鲜”,都体现了老子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无论是治理小国还是大国,最高明的政治,就是让百姓感觉不到政治的存在,就像鱼离不开水,但又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一样,这就是“以德治国”。但是,老子几千年以前的治国理念,现在还能行吗?现在各国都强调以法治国,“德治”和“法治”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这个国家不干涉民众的意志,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让一切自然孕育。国家有武器,但不需要使用,这就意味着太平,老百姓自然不愿意离开这样的国家。除此之外,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有哪些特点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U5NTky.html?f=18607071
《道德经》中的“无知无欲”,常常被解读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而现代社会的人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的古圣先贤老子,怎么会主张人们不学无术呢?老子所主张的无知无欲,究竟该如何解读?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人追名逐利的时代,无知无欲,又会给我们什么警示呢?
“无知无欲”如果从字面上解读,通常被理解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难道欲望是知识带来的吗?既然老子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为什么要提倡无知无欲?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jAw.html?f=18607071
老子认为,人从道中来,终回道中去。而明道之人在身体的生命终结之后,可以坦然地回到道中去;不明道的人,则会后悔自己这一生白白地度过了。正因为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每一个人都不甘心,自己就活这么几十年,生命就永远地消失了。但是明道之人,真的能没身不殆吗?而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明道之人呢?
道学,在中国民间有着深远的影响,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去求道、修道,甚至连农民起都会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帜。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道究竟是什么?又应该如何明道、修道,以至行道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DM2.html?f=18607071
老子说“上善若水”,是因为水有七种善,这七种善合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字:不争。而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纷争不断。为了争资源、争地盘,甚至发动战争;为了争名利,争地位,不惜大打出手。人们为什么总喜欢“争”?怎样才能做到不争?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都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
老子说水有七善,这七善的共同之处,其实就是两个字:不争。而反观我们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不幸,其根源都在一个字:争。大到国与国之间,为争资源发动战争,小到人与人之间,为争名利勾心斗角。那么,在这个纷争不断的社会之中,如何才能做到不争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Tky.html?f=18607071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但是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人们,为什么并没有感觉更幸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这一切不禁使我们反思,科技对于人类,究竟是福还是祸?而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科技的发展,又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
老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一定要合乎自然。然而,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世界科学界能够得到承认吗?科技违背自然的发展,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呢?
五千真言《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
曾仕强教授认为,《道德经》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关系。老子写作《道德经》,就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中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背后的规律。道德是最高信仰并不遥远,也绝非玄之又玄,它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源泉。
曾仕强( 1934年8月28日—2018年11月11日),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
曾教授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中西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人伦关系等。所开创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对华人企管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以其大智若愚、厚积薄发、化腐朽为神奇的演讲风格屹立业界十余年,是少数可称为大师级演讲者之一,当之无愧的培训界风云人物,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2007年至2013年,曾教授受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先后参加了《记忆中国——文化遗产博览月》大型电视行动《我读经典》系列的录制、并主讲了《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道德经的玄妙》等系列讲座。
其著作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易经的智慧》《曾仕强剖析胡雪岩商道》《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孝就是道》《为官之道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等。
Ⅵ 道德经全文或道德经全文视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复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随;或噤或吹;或疆或锉;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铦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谓地无以宁,将恐发;谓神无以灵,将恐歇;谓谷无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谓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右边是一个页字,左上边一个业字下面是一个系字);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懵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惜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
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竽。盗竽非盗也哉!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袄。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中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恒之。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Ⅶ 《道德经》国内哪位先生讲的好一些
你可以参看道一书院近期陆续推出的道德经研修班系列视频讲座,有些新意,这是第一讲的土豆网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v71KX7iXyo/
Ⅷ 哪位好心人有关于讲《道德经》的视频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19&rsp=10&word=%B5%D4%BA%E8%9F%F6%B5%C0%B5%C2%BE%AD%BD%B2%D7%F9&fbl=1024
希望有用!
如果是土豆网先下这个http://www.tudou.com/my/soft/itudou.php?from=clip注册后就可以下载了
如果是优酷网先下在这个http://c.youku.com/iku/注册后下载
以后下东西也很方便了
Ⅸ 《道德经》哪位大师解说得最好
紫侠狼,90后,他的酷说《老子》堪称最好的解读,强烈五星推荐,目前处于连内载状态。
90后酷说老子容。
他的解读不仅融合了佛学、儒学、基督教,而且还包含了西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
通过有趣的故事穿插叙述,中西印证,语言诙谐幽默,既系统又科学。
让人不得不拜服,别人不清楚,反正我读的时候感觉痛快淋漓,豁然开朗。
有一篇是:为什么“吃肉”“杀人”也能成佛?
令我震撼不已,才知道我们对佛家和道家的误会一直太多了。
我相信你读了以后,也一定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Ⅹ 参加老经的感想感悟
参加老经会有何感想感悟呢?下面是关于参加老经的感想感悟。
道德经感想【1】
听名师讲堂《道德经》有感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
论述组成的。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很感谢钢城一小的老师们利用家长学校这个活动请来了名师---邓斌。
给家长们讲述了关于道德经的精髓,让我们受益匪浅。
这位邓斌老先生是军人出身,现任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会长,
对《道德经》颇有研究。
其实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
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
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时刻用道德经的智慧让我们的素质得到
提高,如“美言可以至尊,美行可以为人”,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说“对不起,我错了,请原谅”,把大矛盾化为小矛盾,小矛盾化为笑脸,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对有困难的亲戚、朋友及需要帮助的人.邓会长引用道德经中“无私已成其私,上善若水”,即现在人们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想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世界将是如何的美好!邓会长还讲到道德经中“慈故生勇”引用了穿山jia妈妈的故事,确实振憾了我们。
我会通过道德经中的感悟在生活中培养孩子诚实有礼貌,也
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礼貌待人,遵守各种行为规范。
做不到的事情不要答应孩子,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脏话,不轻易发火,发脾气。
社会实践感想【2】
大学的第二个暑假到来了,应学校的提议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我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又一次的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
下面就我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心得做一总结。
每天,灌阳滨江大道和体育场都比较热闹,还有多个类似的大小晨练点遍布城区一些公共场所,如教育局广场、滨江公园等,都是晨练者较多较热闹的地方。
近几年,随着建设加快,公共活动场所逐渐增多,健身设施日趋完善,逐渐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特别是早晨,人们越来越爱户外活动。
这次社会实践的就是关于老年人晨练情况的调查。
每天早晨我都在滨江大道或者体育场里,与那些老年人一起晨练,融入他们,和他们交谈询问他们,了解他们对晨练的认识,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完成了这次的社会实践。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懂得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暑期社会实践,是我们大学生充分利用暑期的时间,以各种方式深入社会之中展开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
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是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升华思想的有效途径.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是青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聪明才智,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途径。
暑期社会实践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
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
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将为我们以后走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年轻,是我们值得骄傲的资本,这个时代注定要我们去开拓!我们年轻而勇敢,我们都想成为在天空展翅翱翔的雄鹰,去搏击浩渺的蓝天;我们都想成为在草原自由驰骋的奔马,来一个惊天动地的嘶鸣;我们都想成为在史册著名的伟人,在人生的画图上留下光彩的一笔!我们好想好想,用自己的行动开拓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宇,成为瞬间飞逝的流星,把短暂的生命定格为永恒。
而这一切的一切,需要我们用行动把空想变为现实,用实际行动证明!
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把自己推向社会的机会,也感谢在实践中那些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人。
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
生死学感想【3】
我出生在农村,在我小时候老是可以听到一些灵异事件,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是这些事情在村民口中传得很真,很多人都相信了,那时的我自然也相信,毕竟在一种“三人成虎”的氛围下,不相信也是很难的。
其中有几件事情我听了这后记忆挺大的。
刚好我现在学了《生死学》。
所以我打算试着用现在的思维分析以前的事,看能不能分析个所以然来。
其中一件事:在农村,什么东西都比较落后,所以对待任何东西都不太讲究,对于坟墓不像城市一样都是集中处理,在农村都是挑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然后就把死者埋在那,所以整个村里坟墓都是零零星星的。
有时候一个村民在松土,可能挖出一些白骨也是有可能的。
好像有一个人在深夜行走在小径上,他一个人走,是背着月光走,所以影子倒在他前面,走着走着,他就看见了他的两旁多了两个影子,一个长一个短,一开始他没在意以为只是树影之类的东西,但是慢慢的,那两个影子超过了他的影子,向前方走去。
一开始他说出来这件事的时候没多少人信,毕竟在深夜眼花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另外的一些人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
慢慢的,很多谣言都传出来了,有的人说是死者要找替死鬼投胎,有些人说是鬼经过那个地方而已。
什么样的谣言都有,但是其中有一种说话挺多人,那就是一些死者还有些不甘心的事未完成,特地来完成心愿。
那时我相信了这种说法。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这样么?人死了,到底是只剩下骨灰,还是还有另一个未来,我挺相信后者的,人死了最有可能有另个未来,那个未来到底是投胎,还是“成仙”或者“成鬼”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相信人死了之后,也许有一个缓冲期,就是濒临“生”与“死”之间。
这里所说的“死”是完全的忘记前身,已经投身到“未来”的一种状态。
在这个期间人已经没有了肉体,也许只剩下精神,通俗一点讲,也许只剩下灵魂。
灵魂可以日行千里,可以穿墙透铁,它可以看见我们现实中的人,而我们在一般的情况下是看不见他们的。
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它们一些征兆的。
而那个村名看到的人影会不会就是所谓的“灵魂”呢,虽然灵魂类似于精神一样的存在,但是谁又能肯定它没有其他的特征了呢?比如它可以使用特殊方式向世人表现它的存在。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
也许有不得认知的秘密吧。